十六国及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二)饱经忧患的文人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 了解。 (三)曹氏父子对文学的提倡及奖励推崇。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 鱼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 前室、后室3部分。
相关评价: 钟嵘的《诗品》: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 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而不群,嗟 乎!陈思王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中有周孔,麟 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 实,诗赋欲丽 。
4、提出关于文学批评者的态度。先提出两 种不正确的批评态度:
①‚贵远贱近,重虚名不重实际‛ ②‚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第二节曹植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 曹丕同母弟。
•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 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 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 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 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 志·魏书·陈思王传》)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目 录
十六国北朝 教学课件 中华书局版47页PPT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十六国北朝 教学课件 中华书局版
16、人民应该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 了城墙 而战斗 一样。 ——赫 拉克利 特 17、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 ,并非 因为他 们愿意 做出这 种行为 ,而是 惟恐自 己会成 为这种 行为的 牺牲者 。—— 柏拉图 18、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为了不让强 者做什 么事都 横行霸 道。— —奥维 德 19、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 托·伍·威尔逊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 义是财 富。— —爱献 生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
在这些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东晋十六国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东晋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 和文化特点。在第二章中,作者探讨了东晋的经济状况和商业发展,以及这个 时期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在第三章中,作者介绍了东晋的教育和学术发展, 以及这个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在第四章中,作者探讨了东晋的文学和 艺术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书中,作者不仅大事件和政治斗争,也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通过对社会各 个层面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 信仰、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是什么。这种全面的视角,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 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和人性的深入研究。
陈羡在书中多次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他通过对比古 今中外的历史事件,指出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某些共性。这种洞察力不仅增 强了本书的哲学深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世界。
南北朝是南北朝时期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同样经历了多个政权的更迭 和文化的交流。在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内容被分为了多个章节。其中, 第九章到第十二章是关于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 则是关于北朝的政治和军事内容。
在这些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南北朝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 在第九章中,作者介绍了南朝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特点。在第十章中,作者探讨了南朝的经济状况和商业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 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在第十一章中,作者介绍了南朝的教育和学术发展,以 及这个时期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特色。在第十二章中,作者探讨了南朝的文学和 艺术发展,以及这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阅读感受
《统一的前夜: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作品,作者陈羡 以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洞察力,描绘了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到隋统一天下的历 史画卷。这个时期的历史,充满了战争、混乱、权谋和政治斗争,也孕育出了 许多英雄和悲剧人物。
南北朝十六国文学风格
南北朝十六国文学风格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文学的主题是生死、游仙和隐逸;文学中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文学中反映了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大量出现文学家族;创作形式异彩纷呈;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兴盛及文学的自觉。
1、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这一时期的文人,有许多都被莫名其妙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
自身遭遇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对社会、对自我都无能为力,表现在这些人身上,有的是悲观绝望,而有的则是用放浪形骸的行为来发泄无望的情怀。
这样,就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调。
2、文学的主题是生死、游仙和隐逸这一主题是与文人们悲观和放达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
生死的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面对生与死等。
隐逸的主题,主要是向往和歌咏隐逸的生活,以及招隐与反招隐。
2、文学中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这一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状态,战争连绵不断,人民的流离失所,一方面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生活十分艰苦。
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玄学、儒学、佛学并行,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和渗透到文学创作中来。
4、文学中反映了寒门之士的抑郁不平魏文帝用人的政策,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就自然地使得许多才高的寒士心中产生了不平之气,这些不平,反映到文学创作中,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特征。
5、大量出现文学家族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家族,如“三曹”父子、“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等。
6、创作形式异彩纷呈(1)、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的五言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南北朝的民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这期的散文虽然逐渐被骈文所代替,但也有一些优秀的散文传世。
(3)、萌芽于先秦、两汉的小说,到了六朝开始兴盛。
为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兴盛及文学的自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著作。
中华书局版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
一、五胡十六国: 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 晋的主要有 匈奴、羯、氐、羌和鲜卑 ,史 称“ 五胡 ”;西晋灭亡之后,这些民族互相 争夺,各立政权,重要的有16个国家,史称 “ 五胡十六国 ”。
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放弃原先 的 游牧生活 ,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 开始过定居的 农耕生活 ,汉族原先流行席 地而坐和跪坐,到了北朝,高坐的胡床和椅、 凳逐渐取代了汉族原有的坐具。
①对洛阳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影响
②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①
内容
整顿吏治; 实行均田制;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
② 迁都洛阳( 494年)
③实行汉化 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改汉姓
学习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 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加降黜。”
4、北朝:北魏分裂后,先后出现四个王朝。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称北朝. 北朝
南朝
二、前秦(十六国之一)的建立 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 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 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 强大起来,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学习汉 族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兴 办学校,强大后统一北方 。
三、淝水之战
1、时间: 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 东晋 3、结果: 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 陷入割据混战 状态。
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启示:骄兵必败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十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沿革
十六国时期的政治与文化沿革十六国时期,即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的时期。
五胡乱华时期指的是从汉灵帝末年开始,五胡民族在中国北方地区不断入侵,最终导致中原政权的崩溃。
在此期间,先后出现了十六个政权,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和艺术。
一、政治沿革1. 五胡乱华时期的背景五胡乱华时期是汉朝灭亡后至北魏建立前的一个时期。
随着汉朝中国王朝的衰落,五胡民族逐渐茁壮起来。
前秦时期,在中国北方出现了多个以氐、羌、氏、陇袋、胡人为主的政权,逐渐崛起。
2. 十六国政权的兴起随着前秦、后秦、西凉、北凉、南凉、西域晋、河西、北魏、东晋、南朝宋、南朝齐、梁、陈、北齐、西魏、北周等十六个政权的相继出现,同时也标志着五胡民族逐渐掌握中国北方地区。
3. 十六国政权的覆灭五胡民族入侵中国之后,政治首脑经常更替,十六国政权也经常更迭。
其中,北魏以有效的治国手段和征战勇猛,最终掌控中国北方,开始了中国隋唐时期的统一。
二、文化沿革1. 十六国政权的文化创新在五胡乱华的时期,文化的交流极其频繁。
各个民族的佛教、道教、摩尼教、儒教等文化在互相碰撞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思想体系。
十六国的政权对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十六国时期的文学与艺术作为一个动荡不安和多事之时,五胡乱华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也经历了一些变化。
五胡民族接受了汉人的传统,并加以改良,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
例如,高昌的石窟艺术、前秦的敦煌艺术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3. 十六国时期的科技成就随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五胡民族所带来的技术和科学也逐渐得到了推广。
例如,河西地区的葡萄酒,是当前世界著名的酒之一。
此外,还有北魏时期的水力铁锤、东晋时期的塘桥等,也都是该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
总之,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时期。
十六国政权的崛起和覆灭反映了此期间的政治和社会变迁。
五胡民族所带来的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创新,也给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留下了印记。
第二章 北朝文学
借悼念梁元帝的江陵之败和梁朝灭亡的悲剧,表现出一种痛定思 痛的怀念故国之意。 1、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 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以秋风萧瑟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 的追忆。 2、“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 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含有谴责 之意。 3、“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 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 虑身后的骂名;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 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
子夜四时歌 春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夏歌 青荷盖禄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如?
北朝民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 向波。(《企喻歌辞》)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 膝边。(《折杨柳歌辞》)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 歌辞》)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 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 妹歌》)
多“看林花多媚,春意鸟多哀”的情歌。)
北朝文学特征
1、思想内容:
尊崇儒学,北人聚族而居,靠宗族抵御侵扰,所以 宗族意识较强。 社会功用,儒学耿介,道德自我完善,内容多风教
2、艺术形式:
语言直率坦露,少用隐晦曲折,多讥刺现实,多务 实之作。 文学形式上多选择散文,应用类文体,务实文风。
2、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前 此为北魏统治者加速汉化的阶段,并且是北朝文学的繁荣 期
中国古代史 第6讲 十六国·南北朝-102页文档资料
二、北朝(上)
1.北魏前期政治
二、北朝(上)
1.北魏前期政治
〖晋八王之乱中·庾衮〗率其同族及庶 姓保于禹山……峻险厄,杜蹊径,修 壁坞,树藩障,考功庸,计丈尺,均 劳逸,通有无,缮完器备,量力任能, 物应其宜,使邑推其长,里推其贤, 而身率之。分数既明,号令不二,上 下有礼,少长有仪,将顺其美,匡救 其恶……
坞壁的主要特点: ● 坞壁主身份一般是庄园主
或 有号召力的官吏 ● 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
• 賨: 成汉(李雄) • 羌: 后秦(姚苌)
除立国川蜀的成(汉)外, 其余十五国均在北方。
• 汉: 前凉(张寔) 西凉(李暠) 北燕(冯跋)
一、十六国
1.概况
代-北魏
·
东晋
一、十六国
1.概况
一、十六国
2.第一阶段
一、十六国
2.第一阶段
一、十六国
2.第一阶段
一、十六国
2.第一阶段
一、十六国
西万里,水陆齐进。
大败,…死者相枕。坚为流矢所中,单骑遁还于淮北。…闻风声鹤唳,
皆谓晋师之至……
—— 晋书·苻坚载记
一、十六国
4.第三阶段
一、十六国
4.第三阶段
一、十六国
4.第三阶段
一、十六国
5.总评
• 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 《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诵之。 《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当日学术中心在家族不在学校,凉州一隅其秩序较中原为安全,故其所
保存者亦较中原为多。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
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传输,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魏晋南北朝文学-26页PPT资料
三、西晋文学来自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
主要内容
四、东晋文学
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一)《饮
酒》(其五)《咏荆轲》《杂诗》(白日沦
西阿)《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
五、南北朝文学
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
主要内容
六、南北朝民歌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
沈德潜《说诗晬语》:“陈思极工 起调,如‘惊风飘白日,忽然日西 山’,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 徊’,如‘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 林’,皆高唱也。”
钟嵘《诗品》:“魏陈思王植。其 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 卓尔不群。”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 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 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文心雕龙·时序》
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武 皇帝,沛国樵人也,姓曹,讳操, 字孟德,汉相国曹参之后。桓帝世, 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出 生本末。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 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
曹操
“雅好诗文书籍,虽在军旅,手 不释卷。” ——曹丕《典论·自 叙》
曹操诗歌风格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 悲凉之句。”
宋·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 燕老将,气韵沉雄。”
沈德潜《古诗源》:“曹公四言, 于《三百篇》以外,自开奇响。”
曹植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 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 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 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 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 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 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 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 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12蒿里行
• “蒿里”之曲,原是齐国东部的
民谣,它是当地的士大夫、庶民
死后出殡时唱的挽歌。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人
创作背景 东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
何进等谋诛宦官,不成,被宦官所杀;袁绍袁术攻杀宦官,朝廷 大乱;董卓带兵进京,驱逐袁绍、袁术,废除刘辩,另立刘协为 帝(献帝),自己把持了政权。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袁术、韩馥、孔伷(zhou)等东 方各路军阀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奋威将军,联兵西 向讨董卓。然而这支联军中的众将各怀私心,都想借机扩充自己 的力量,故不能齐心合力,一致对付董卓。当董卓领兵留守洛阳 以拒关东之师时,各路人马都逡巡不前,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 力量。据史载,当时无人敢于率先与董卓交锋,曹操对联军的驻 兵不动十分不满,于是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 徐荣,虽然战事失利,但体现了曹操的胆识与在这历史动荡中的 正义立场。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 裂,互相残杀起来,其中主要的就有袁绍、韩馥、公孙瓒等部, 从此开始了汉末长期的军阀混战,造成人民大量死亡和社会经济 极大破坏。此诗即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映。
建安文学
(一)朝代更替大致流程图
建安(196年至220年)
三国(220年至265年)
东魏
北方:北方十六国 北魏
西魏
南方:东晋(317年至420年) 宋 齐
西晋(265年至317年) 北齐
隋 北周
梁陈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 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 学
1、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豪强相争、社会经济残破,给人
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建安文人生活于这个巨 变的年代,其文学创作立足于人事,反映了社 会的真实情况。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上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ppt课件2
苻坚拥有90多万兵力,为什么却不能胜利?
(前秦方面)
1、民族成分复杂: 其他民族不满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 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 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
2、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东晋方面)
1、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 士气高昂;
2、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整顿官吏,俸禄制
2、冯太后改革 均田制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定社会秩序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整顿官吏,俸禄制
2、冯太后改革 均田制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定社会秩序
迁都洛阳
3、孝文帝改革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看一看:平城、洛阳的位置(注意与中原的关系)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 的,做事需要策略。
汉化措施
学汉语 改汉姓
穿汉服 通汉婚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整顿吏治
促
2、冯太后改革 均田制
进 了
建立农村基层组织
民 族
迁都洛阳
交 往
学汉语
、
3、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交 流 、 交
融
胡萝卜
胡麻(芝麻)
胡椒
胡桃(核桃)
原来如此:
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道鲜卑
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了哪个朝代
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
政治家的改革吗?
古代文学史一15
庾信早年是侍从文人,与江南其他氏族成员 无异,“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廊庙 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颜氏家训·涉务》) 思想境界狭隘,不堪一能。后历经丧乱,思想有 所转变,体验了人生忧患,常沉没于思乡之情, 对南朝君臣的行径有所反思。
庾信由南入北,其所为在南朝氏族中是普遍 现象。他们不忠于一姓,无特操,不能与汉、宋 时士大夫相提并论。对其行为不必苛责,但也不 必为之回护、辩解。时代风尚如此而已。庾信后 期感情沉痛,主要是出于乡关之思,和思想中的 华夷之辨。对北方风土及文化不习惯及对南朝士 族及自己早年行为的反思、痛悔。但主要不是出 于“失节”的道德忏悔。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认为过于婉柔小巧。 后陈、周交好,请求放庾信、王褒归江南,北周不允。
这种诗对偶工整,音韵和谐,辞彩华丽。 他们不忠于一姓,无特操,不能与汉、宋时士大夫相提并论。 直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庾信病卒,69岁。 庾信后期感情沉痛,主要是出于乡关之思,和思想中的华夷之辨。 庾信对诗体的发展也有贡献。 ”(《北史·文苑传》)擅骈文。
第十五节 北朝文学和庾信
一、北朝文学的概况
北方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文化典籍损失 殆尽,文人惨遭流离与杀戮,几乎出现了文化的荒 漠。公元386年,鲜卑人拓拔珪重建代国,同年改 国号为魏,399年,珪称帝,即魏道武帝。北方至 此稍定。423年,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佛貌)即位, 相继灭夏燕,北掠诸国,统一了北方。至495年, 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代 ,为北朝文学的第一 阶段。
552年秋,萧绎于江陵称帝,以庾信为右卫 将军,袭父爵武康县候。十二月,西魏攻陷江陵, 杀萧绎。庾信从此被留在北方,官至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西魏,庾信仍任高官。明 帝、武帝及赵王宇文招、腾王宇文逌均赏识庾信 才华,过从甚密。庾信多为当时贵族作碑志,并 奉使北齐。后陈、周交好,请求放庾信、王褒归 江南,北周不允。直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庾信病 卒,69岁。
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中华书局版)
迁都洛阳
平城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洛阳
学习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 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 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 加降黜。”
请用现代文解释以上文字,指出这一措 施的历史作用。
改用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宫, 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 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 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 ②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 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融入汉族之中)
民族融合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南北朝裤褶
“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西 魏 晋
十 六 国
北 魏
东 汉
蜀
吴
东 北 魏 齐 西 北 魏 周
隋
北朝 东 宋 齐 陈 梁 晋
南朝
胡服
汉服
改用汉姓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 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 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其 他的鲜卑族人,于是纷纷效仿。
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 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 “孝” 字,如 孝武帝、孝明帝 等,这是为什么? 参考: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王朝 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提倡以孝治国。
1980年,考 古工作者在 嘎仙洞内的 石壁上发现 了北魏太武 帝祭祖时镌 刻的祝文。
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 名宏,献文帝之子, 他是北魏杰出的君 主。三岁时即被立 为太子。五岁时, 年仅十八岁的父皇 献文帝就禅位给他, 二十四岁时孝文帝 开始亲理朝政 。
论十六国时期文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论十六国时期文学思想的主要特征长期以来,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到十六国时期的文学,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想,更是处于一个几乎完全被忽视的角落.在诸多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文学思想史著作中,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往往只占很少的部分,十六国时期的文学思想则几乎完全没了踪影.当然,这种状况与十六国文学思想本身的薄弱有关.但作为文学思想发展史中的一环,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想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十六国时期的文学思想,有明显的两个表现.其一,不发达,缺少创见.这一时期没有出现像《文赋》、《文章流别论》、《翰林论》之类的具有文学批评性质的文章,也没有留下多少直接的文学主张的表述,以至我们只能从史书中只言片语的记载、极少的文学作品和文人活动中去提取当时的文学思想、探寻当时文学思想的整体水平和基本面貌.此外,十六国时期的文学思想多模拟、继承前代和同期南方的文学思想而少有自己的创见,没有什么新奇的文学思想内容能吸引住研究者的注意力.其二,不同区域内文学思想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尽管十六国土人家族在战乱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但他们在自己长期生活区域里的影响力还是根深蒂固的,就连该地区的统治者也往往要受到其影响.因此,十六国时期的经学和文学都有着明显的区域色彩,文学思想也是如此.总体看来,河北地区的文学思想偏于保守,河西地区和苻坚执政以后的关中地区则相对较发达.尽管如此,十六国各地区的文学思想还是有着共同的特征,如文人们能普遍注意到文学形式之美、注重文学的实用功能,注意追求典雅的风格等.对其进行细致梳理和阐述,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十六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学和文学思想的理解与认识.一、十六国时期的文学思想中,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是对“文”和“丽”的认识.十六国时期的“文”,主要是指“文章”,而不是当时包涵广泛的“文学”.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中言:魏晋人“文章”一语的概念包罗虽广,但他们对于作品中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些特点,已经有较明确的认识.这是魏晋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较之前代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在论述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时“基本上是以魏晋人对于‘文章’的批评、看法为论述对象”.十六国时期的“文章”的范围和内涵与这种文学大环境是一致的.在对“文章”的认识上,各政权统治者并不一致.史曾指出南凉政权的取士之弊:“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马,文章学艺为无用之条,非所以来远人,垂不朽也.”@由此可知,当时南凉统治者仅将士人看重的“文章学艺”视为“无用”之物.但南凉统治者一直对汉人有敌意,在文化建设上也没有多少成绩,他们的观点并不能代表大多数注重文化建设的十六国统治者的观点.事实上,十六国各主要政权统治者是比较注重选拔“文章”之才的.如《晋书》中记载:给事黄门侍郎古成诜、中书侍郎王尚、尚书郎马岱等,以文章雅正,参管机密.渤海封弈、平原宋该、安定皇甫岌、兰陵缪以文章才俊任居枢要.又,崔鸿《十六国春秋后赵录》中记载徐光被石勒召用的经过:光幼好学,有文才.年十三,王阳攻顿邱,掠之.而令主秣马.光但书柱作诗赋,而不亲马事.阳怒挞之,啼哭终夜不止.左右以白勒.勒令召光,付纸笔,光立为颂.阳奇之,赐衣服.勒署为参军,迁为中书令.徐光“有文才”、能“作诗赋”、“立为颂”,则他也属于当时的“文章”之士.石勒和王阳能“奇之”、用之,则在其取士的标准里,文学也是其中之一.据《晋书沮渠蒙逊载记》,敦煌张穆也因“博通经史,才藻清赡”被沮渠蒙逊“擢拜中书侍郎,委以机密之任”.又,《晋书苻生载记》中记载阎负、梁殊出使凉州时炫耀前秦“领袖一时”的人物时,其中一项是“文史富赡,郁为文宗,则尚书右仆射董荣,秘书监王,著作郎梁谠”.可见,将能文之士视为人才而不是“无用”之人,不仅仅是各主要政权的统治者的共识,更是社会上普遍的共识.那么,在各政权的统治者看来,文章和文章之士的现实作用是什么呢据上面所引材料,各政权统治者需要的文章之士,显然不是纯粹精于文学的文学侍从,而是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能准确表达统治者意愿并长于军国文翰等实用性文体写作的士人.这些士人的主要职务为中书令、秘书监、参军之类,他们从事的主要是文书工作.这也是十六国文学“竞奏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的主要原因.此外,文章也是各政权宣扬文治所需的.如前秦时,西域遣使前来朝献,苻坚命四百余大臣作《止马诗》,就是他以文德相炫耀的表现.吕光让段业作《龟兹宫赋》以讽刺龟兹宫的壮丽,也有同样的目的.十六国时期有多次由统治者主持的赋诗活动,如慕容俊、慕容盛、苻坚、吕光、李主持的公宴赋诗活动,苻坚主持的送别赋诗活动等.这些赋诗活动大多具有宣扬文治的动机.总之,十六国各政权统治者主要是从是否实用的角度来看待“文”、“文章”和文人的,这也直接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和文学思想实用品格的形成.关于十六国士人对“文”的认识,《晋书忠义传》中记载了刘敏元对文学的看法:“诵书当味义根,何为费功于浮辞之文!”喇敏元说这话是在他出仕刘曜之前,但也可以代表部分十六国士人纯粹从实用角度看待“文”的观点.而我们认为,刘敏元的观点在当时也应该属于相对保守的那种.总体而言,十六国士人已普遍认识到了“文”的重要性,这种认识是和当时重文章著述的时代风气结合在一起的.汉末魏晋时期,士人多注重著书立说并将之作为“立言”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手段.曹丕《典论论文》和葛洪《抱朴子》中的文学思想均建立在这一时代风气之上.在这种风气影响下,魏晋士人们普遍能够注重到“文”的作用.十六国乱世之中的士人们也非常注重文章著述.如前赵时的崔游、范隆、韦,流落石赵政权的续咸、卢谌、傅畅,前、后秦时的王嘉、苻朗,凉州的索袭、宋纤、郭璃、祈嘉、刘晒、阚驷等均有著述,徐光甚至在狱中还“注解经史十余万言”.其中卢谌、苻朗、郭、宋纤、刘日丙、徐光等同时也还是文学家,这说明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发展和重著述风气之间是存在着一定关系的.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有著述的人中,除卢谌外多是关中和河西人.这也是河北地区文学不畅的原因之一.关于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家数量,曹道衡先生《十六国文学家考略》一文中钩沉出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家七十人,此外,据《晋书》、《十六国春秋》、《魏书》等记载,十六国时期的文学家还应包括苻琳、刘曜、李期、慕容盛、孙机、王波、崔潜、杨轲、封懿、封孚、郭、王济、夏侯稚、胡叟、梁中庸等.可见,考虑到十六国时期的特殊状况,当时的文人队伍不算太小,且其中不少是十六国各政权统治阶层人员或能够以文章显达的文人,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时人、尤其是上层社会对文学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十六国人对于“文”的重视,还反映在时人能从文学本身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如据《晋书》,对于杨轲口授的表谢文,览者能够欣赏其文之“美”和“深致”;姚兴也能欣赏宗敞的《理王尚疏》,称其“文义甚佳”,并追问吕隆其文才如何.《文心雕龙》载,张骏也曾从繁略的角度评价谢艾和王济的文章,认为“艾繁而不可删,济略而不可益”.十六国时期,还有一类特殊的文人――僧侣文人,他们对于“文”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关注.十六国僧侣们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译经.在由直译到意译的过程中,僧侣们逐渐体会到梵文和汉文的差异.他们在这方面的认识,罗根泽先生称之为“佛经翻译论”.如道安总结出翻译时的“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也指出梵汉文之别以及直译的弊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僧侣们译经时也逐渐注重文辞之美,追求文辞和义理的圆通.与别人论佛义时,僧侣文人往往留意对方的文辞是否优美.如僧肇《答刘遗民书》:威道人至,得君《念佛三昧咏》,并得远法师《三昧咏》及序,此作兴寄既高,辞致清婉,能文之士,率称其美,可谓游涉圣门,扣玄关之唱也.佛教徒姚兴和姚嵩在讨论佛义时,姚兴称赞姚嵩的难问“引喻兼富,理极致深”,姚嵩称赞姚兴的文章“理味渊玄,词致清胜”.可见在当时的佛学领域里也存在着重“文”的氛围.这种氛围有时会影响到文学领域.如道安在长安时,不仅是佛学领袖,还同时也成了文学领袖:“衣冠子弟为诗赋者,皆依附致誉”.其实从上文看,僧肇也是以文士自居的.十六国人对于“文”的认识,还表现在对“丽”的认识上.所谓“丽”,主要指描写、文辞和形式的华美.自从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后人往往以诗赋作为“丽”的代表.十六国时期,诗和赋的创作数量并不算少.如刘聪有《抒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皇甫真有诗赋四十余篇,孙机有《为刘曜进酒作》,苻融有《浮图赋》,苏蕙有《回文诗》,赵整有数首《讽谏诗》,洛阳少年有《逍遥戏马赋》,杜挺、相云有《丰草诗》和《德猎赋》,崔宏有《自伤诗》,张骏有《东门行》和《薤露行》,张斌有《葡萄酒赋》,段业有《龟兹宫赋》和表志诗《九叹》、《七讽》十六篇,李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刘晒、梁中庸也同作有《槐树赋》,秃发归有《高昌殿赋》,张穆有《玄石神图赋》,胡叟有《示程伯达诗》,等.这些作品大多已不存于世,其中多数作品都有“丽”的一面,特别是在文学形式方面.如李的《述志赋》以抒情言志为目的,而作者在音韵、辞藻、对仗等方面花了很大功夫,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赋中描写前凉张氏灭亡后的局势:“疾风飘于高木,回汤沸于重泉;飞尘翕以蔽日,大火炎其燎原.名都幽然影绝,千邑阒而无烟.”不仅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还形象地表现了战后凉州的荒凉景象.除诗赋外,当时的散文也比较注重形式之美.严可均《全晋文》卷一四七至卷一五六中辑录的十六国散文,基本都是实用文,大多以散体为主,但其中也经常夹杂有个别的骈俪句.其中慕容钟《传檄青州诸郡讨辟闾浑》、张骏《上疏请讨石虎李期》、宗敞《理王尚疏》等,皆富有情感,也是十六国散文中骈俪色彩比较重的,其中还有不少隔句对.张骏的上疏还被刘勰称为“陈事之美表”.正如曹道衡先生所指出的:“十六国时代一些应用文字,却往往写得比较华美,和东晋一些人的文章,差别并不太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关中地区,自苻坚执政以后,“丽”成了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标准之一.如苻坚曾称赞洛阳少年的《逍遥戏马赋》“绮藻清丽”,苻融“尝著《浮图赋》,壮丽清赡,世咸珍之”,苻琳“山水文咏,皆绮藻清丽”,梁熙、梁谠也因“文藻清丽”而“见重一时”.“世成珍之”、“见重一时”说明当时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视文学和文采的氛围.这也是该地区文学水平较高的一个标志.。
第五章 十六国及北朝文学
三、魏收 魏收(506-572),字伯起,巨鹿 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有 《魏书》,《北齐书》有传。 代表作:章表类文字,与所宗尚梁 朝任昉类似,诗歌有《挟琴歌》、 《永世乐》等。 刘餗《隋唐嘉话》: 梁常侍徐陵聘于齐。时魏收文学北 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令传 之江左。陵还,济江而沉之。从者 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
秦王子婴立,凡百日,郎中赵高谋杀之。子婴寝于望夷之宫, 夜梦有人身长十丈,须鬓绝青,纳玉舄而乘丹车,驾朱马而 至宫门。云欲见秦王子婴,阍者许进焉。子婴乃与言。谓子 婴曰:‚余是天使也,从沙丘来。天下将乱,当有同姓名欲 相诛暴。‛翌日乃起,子婴则疑赵高,囚高于咸阳狱,悬于 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镬汤煮,七日不沸,乃戮之。子婴问 狱吏曰:‚高其神乎?‛狱吏曰:‚初囚高之时,见高怀有 一青丸,大如雀卵。‛时方士说云:‚赵高先世受韩终丹法, 冬月坐于坚冰,夏日卧于炉上,不觉寒热。‛及高死,子婴 弃高尸于九达之路,泣送者千家。或见一青雀从高尸中出, 直入云。九转之验,信于是乎?子婴所梦,即始皇之灵;所 著玉舄,则安期先生所遗也。鬼魅之理,万世一时。
代表作:《萧仁祖 集序》、《新宫赋》 等;诗歌如《思公 子》、《冬日伤志 篇》等。 《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 桃李无颜色。 思,任性少矜裁。 朝驱玛瑙勒,夕衔熊耳杯。 折花步淇水,抚瑟望丛台。 繁华夙昔改,衰病一时来。 重以三冬月,愁云聚复开。 天高日色浅,林劲鸟声哀。 终风激檐宇,余雪满条枚。 遨游昔宛洛,踟蹰今草莱。 时事方去矣,抚己独伤怀。
第一节 十六国文学
十六国处于北方,与 偏安江左的东晋相对。 一、王嘉《拾遗记》 前秦王嘉,字子年, 生卒不详,陇西安阳 (今甘肃省陇西)人, 或称洛阳人。《晋书》 有传。代表作为《拾 遗记》。
22第三编 第五章 北朝文学
第四节 庾信 和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的生平和创作
▪ 庾信,字子山,生于南朝梁 武帝天监十二年(513年), 在承圣三年(554年)出使 西魏,被强行扣留,从此再 也没有回到南方,于隋开皇 元年(581年)病逝。官居 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人称“庾开府”。
一、庾信的生平和创作
▪ 庾信早期的作品留下的不多,创作带有典型的南方文学特点,风格清靡, 文辞富丽精工,注重用典,诗歌题材主要有咏自然景物、咏身边的物品 和与女性有关的题材,有鲜明的宫体文学的印记。 ▪ 庾信后期在北方虽受礼遇,但屈事敌国和异族的耻辱感和对故国故乡的 思念始终伴随着他,而这些感情又不能公开地表露,因此他只有用文学 创作来含蓄隐晦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对家乡的思念 成了最重要的主题。他用在南方长期的创作训练出来的纯熟的文字技巧,
契金水,上客慰萱苏。何必应刘辈,还来游邺都。
第三节 北朝文学的成就
一、北朝文学的文体特点
▪ 北朝散文写作始终占有重要位置。 ▪ 南北朝时期的三部散文代表作品均出自北朝,它们是北魏郦
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和北齐颜之推
的《颜氏家训》。
二、北朝文学的风格特点
▪ 《隋书》将北朝文学的风格特点概括为“词义贞刚,重乎气 质”,也就是质朴刚健、明白清新。
第五章
副标题
北朝文学
北朝文学的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北朝文学的草创期 北朝文学的发展与兴盛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北朝文学的成就
庾信和南北朝文风的融合 北朝乐府诗
第一节 北朝文学的 草创期
一、十六国文学
▪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频,许多受过良好教育、出身世家大族 的士大夫都举家甚至举族南迁。文学的发展一度停滞。 ▪ 从现在留下的作品来看,影响较大的有前秦王嘉的《拾遗记》、 符朗的《符子》和女诗人苏蕙的《回文诗》。 ▪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凉州地区(今甘肃西部)的文学创作。凉
魏晋南北朝
实现的悲愤之情,充满怨恨、忧伤以及强烈要 求得到解放的急切情调。
后期诗歌内容可分为4类:
一是抒写自己与朋友惨遭迫害的愤懑的诗篇,
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彪》等
诗歌特点:
音节和谐舒缓 描摹细致生动 感情缠绵动人
语言清新流丽,取得了多种效果的统一
成功地表现了一位妇女在不眠的秋夜怀
念丈夫的情态,既有民歌的自由,又有 文士缠绵的情感与词采。
曹丕的诗歌特征:
1、抒情的个性化; 2、语言工丽绮练,音韵和谐,具有明显 的文人气 评价: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 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沈德潜《古诗源》
艺术特点: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
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 慕贤才,统一天下。 2、善用比兴; 3、自然袭用《诗经》成句; 4、八句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 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语言古朴率 直。
曹操诗歌特点:
1、内容上较多反映其时战乱的社会现
实与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自己的政 治主张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2、学习乐府民歌,又有创新精神 3、体制上,以四言诗为主; 4、风格沉郁雄健; 5、语言古朴率真; 散文特点:“清峻”、“通脱”;
预习要求:
1、阅读第一章中“三曹”相关内容;
2、阅读《世说新语》:“识鉴”1、2;
“言语”:10、11;“文学”66;“方 正”2、3;“伤逝”1;“贤媛”4;“巧 艺”1;“尤悔”1。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修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 1984年版。 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
曹 操 像
童岭在南朝旧都读北朝故籍——十六国北朝文学史、文化史之新思考
童岭在南朝旧都读北朝故籍——十六国北朝文学史、文化史之新思考童岭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六朝隋唐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学、中国中古经学史、古代东亚史、五胡十六国及北朝文化史专题、域外汉籍研究、旧钞本研究和《文选》学等。
一从公元304年南匈奴屠各部建立汉 ( 赵) 国开始, 至公元589年隋朝大将贺若弼和韩擒虎过江平陈, 将陈后主与张丽华从井中捞起来为止(此“古胭脂井”, 今存南京鸡鸣寺东麓),这一段十六国北朝的文学、文化史研究, 在中国语言文学系的诸科研究中, 属于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早期东洋和西洋学者在这一领域有他们的优势, 例如德裔美国学者魏特夫 ( K. A. Wittfogel) 提出的“渗透王朝”与“征服王朝”说, 大陆和台湾先后对其进行翻译, 可见其影响力1; 又如, 日本东亚研究所编的《异民族统治中国史》2等。
近年来, 海外十六国北朝史研究的政治依附性有所降低, 但依旧有他们的研究特色, 如哈佛亚洲中心2009 年出版的《帝国之间: 中国的南北朝时代》 ( China between Empires: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3; 日本“五胡の会”2012 年所编《五胡十六国霸史辑佚》4等等。
傅斯年于1928 年在史语所集刊第一卷上所发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就注意到: “我们中国人是不会解决史籍上的四裔问题的( 中略) 然而也许汉学之发达有些地方正借重虏学呢! ”傅斯年先生的话, 说在上个世纪早期, 至今仍然有警示意义。
我自己除了进行一些浅薄的初步研究外, 也努力译介海外“虏学”成果, 目前正在受余太山先生之托, 翻译内田吟风的名著《北亚细亚史研究》的“匈奴篇”与“鲜卑突厥篇”。
然而, 即使是面对为数不多的十六国北朝文献史料, 已经有需要注意的研究视角问题。
京都大学杉山正明教授《遊牧民から见た世界史》在谈到古代西方( 希腊、罗马) 与东方( 传统中国中原王朝) 正统的史学家在记述游牧民族的历史时, 往往有将自己视为“文明人”, 将游牧民视为“野蛮人”的毛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苏蕙《织锦回文诗》 (《璇玑图诗》)
▪ 《晋书·列女传》: ▪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
名蕙,字若兰,善属文。 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 被徙流沙,苏氏思之, 织锦为《回文旋图诗》 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 之,词甚凄惋,凡八百 四十字。
▪ 仁智怀德舜虞唐,贞妙显华重云章。 ▪ 臣贤惟圣配英皇,伦匹离飘浮江湘。 ▪ 津河隔塞殊山梁,民士感旷怨路长。 ▪ 身惟闵已处幽房,人贱为女有柔刚。 ▪ 亲所怀想思谁望,纯清志洁齐冰霜。 ▪ 新故惑意殊面墙,春阳熙茂雕兰芳。 ▪ 琴清流楚激弦商,秦曲发声悲摧藏。 ▪ 音和永思惟空堂,心忧增慕怀惨伤。
什之弟子。《肇论》为后人所编,收入《物不迁论》、《不 真空论》、《般若无知论》等论文。 ▪ 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 然。……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 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 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 尝同。 ▪ 然则旋风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 ……人则谓少壮同体,百龄一质,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是 以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存乎?”梵 志曰:“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邻人皆愕然。非其言也。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其斯之谓欤?
第一节 十六国文学
▪ 十六国处于北方,与 偏安江左的东晋相对。
▪ 一、王嘉《拾遗记》 ▪ 前秦王嘉,字子年,
生卒不详,陇西安阳 (今甘肃省陇西)人, 或称洛阳人。《晋书》 有传。代表作为《拾 遗记》。
▪ 卷四:
▪ 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刻玉善画工名裔。使含丹青以漱地,即 成魑魅及诡怪群物之像;刻玉为百兽之形,毛发宛若真矣。 皆铭其胸前,记以日月。工人以指画地,长百丈,直如绳墨。 方寸之内,画以四渎五岳列国之图。又画为龙凤,骞翥若飞。 皆不可点睛,或点之,必飞走也。始皇嗟曰:“刻画之形, 何得飞走!”使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旬日则失之,不知 所在。山泽之人云:“见二白虎,各无一目,相随而行,毛 色相似,异于常见者。”至明年,西方献两白虎,各无一目。 始皇发槛视之,疑是先所失者,乃刺杀之。检其胸前,果是 元年所刻玉虎。迄胡亥之灭,宝剑神物,随时散乱也。
《捣衣诗》
唐
长安城中秋夜长,
张
佳人锦石捣流黄。萱 Nhomakorabea香杵纹砧知近远,
《 捣
传声递响何凄凉!
练
七夕长河烂,
图
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边绝候雁,
》 宋 摹
鸳鸯楼上望天狼。
本
▪ 二、邢劭
▪ 邢劭(496-?),字子才,河间(河北雄县)人。历经北 魏、东魏、北齐。《北齐书》有传。
▪ 秦观《拟题窦滔妻织锦图送人》 ▪ 悲风鸣叶秋宵凉,丝寒萦手泪残妆。 ▪ 微烛窥人愁断肠,机翻云锦妙成章。 ▪ 黄庭坚《題苏若兰回文锦诗图》 ▪ 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 ▪ 亦自英灵苏蕙子,只无悔过窦连波。
▪ 三、僧肇《肇论》 ▪ 僧肇(384-414),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鸠摩罗
▪ 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 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滔深以为 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忿苏氏 焉。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氏之同 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断苏 氏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回文,五采相宣, 莹心耀目,其锦纵广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 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 之妙,超古迈今,名曰《璇玑图》,然读者不能尽 通。
第二节 北地三才
▪ 北地三才:温子昇、邢劭、魏收 ▪ 一、温子昇(495-547),字鹏举,祖籍太原,生于济阴冤
句(今山东省菏泽)。北魏人,《魏书》有传。 ▪ 代表作:文章如《韩陵山寺碑》,代孝庄帝元子攸作《杀尔
朱荣大赦诏》,代元修作《答高欢敕》等;诗歌如《捣衣》、 《凉州乐歌》。 ▪ 梁庾信从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轻之。信将《枯树赋》以示 之,于后无敢言者。时温子昇作《韩陵山寺碑》,信读而写 其本,南人问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惟有韩陵 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 聒耳而已。” (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 秦王子婴立,凡百日,郎中赵高谋杀之。子婴寝于望夷之宫, 夜梦有人身长十丈,须鬓绝青,纳玉舄而乘丹车,驾朱马而 至宫门。云欲见秦王子婴,阍者许进焉。子婴乃与言。谓子 婴曰:“余是天使也,从沙丘来。天下将乱,当有同姓名欲 相诛暴。”翌日乃起,子婴则疑赵高,囚高于咸阳狱,悬于 井中,七日不死;更以镬汤煮,七日不沸,乃戮之。子婴问 狱吏曰:“高其神乎?”狱吏曰:“初囚高之时,见高怀有 一青丸,大如雀卵。”时方士说云:“赵高先世受韩终丹法, 冬月坐于坚冰,夏日卧于炉上,不觉寒热。”及高死,子婴 弃高尸于九达之路,泣送者千家。或见一青雀从高尸中出, 直入云。九转之验,信于是乎?子婴所梦,即始皇之灵;所 著玉舄,则安期先生所遗也。鬼魅之理,万世一时。
▪ 《文苑英华》卷八四三武则天《苏氏织锦回文记》 (此记影响颇大,学者多疑伪作):
▪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蘇氏,陈留令武 功苏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识知精明,仪 容秀丽,谦黙自守,不求显扬,行年十六,归于窦 氏,滔甚敬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妒嫉也。滔 字连波,右将军子真之孙,郎之第二子也。风神伟 秀,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髙之。苻坚委以心 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忤 旨谪戍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 乃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焉。
▪ 苏氏笑而谓人曰:“徘徊宛转,自成文章。非我佳 人,莫之能解。”遂令苍头赍至襄阳焉,滔省览锦 字,感其妙絶,因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徒,盛礼 邀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苏氏著文词五千 余言,属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 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士咸 龟鉴焉。朕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 斯图,因述若兰之材,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 聊示将来也。如意元年五月一日大周天册金轮皇帝 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