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国学经典期末试题答案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是儒家的思想,语出《论语.子路》,是孔子的话讲的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从一个方面提出了君子与小人的修养与准则.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以他平他”,即让相互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相结合,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以同裨同”,即排斥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的相互结合,只求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和是不同质的东西合理配合,是多样的统一;同是相同质的东西简单重复与重合,是单调的同一.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君子讲调和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讲调和,”

只和睦相处,不盲从苟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朱熹集注: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自古至今,人与人处世交往,君子与小人之分也就如此。君子内心所见略同,但在其外表现未必都一样,这种“不同”可以致“和”;小人虽然嗜好相同,但因为各争私利,必然互起冲突,这种“同”反而导致了“不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孔子提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只有真君子才能与大众和谐相处而又拥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人生。只有真君子才能和而不同。在社会发展的追求中,智者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庸者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君子,大智者共事,常常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做君子是要有胸怀,又要有坚持原则精神的。在原则性的问题上,大家各自摆明自己的观点,经过讨论或争论之后,总能够达成一致,较少固执己见。他们很会取人长,补己短。这样的人进步是很快的,也容易与人相处。所以君子在一起,虽然意见和观点经常不同,但总是能够通过沟通与斗争达成共识,能够长久地相处。论语中有“君子群而不党”、“周而不比”等皆出于上面一个意思,强调的是,只有在保持个体的独立和特殊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现实人际间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庸者聚合,心怀所图,互为己利为目的,故而在感情和义气上会很快的融和,以求各自所得。因此庸者而聚,大忌惟恐是伤和气,会因各自心怀不轨而彼此猜疑,而众叛亲离,会因己利、小事加以争执,心不团而不结。会离心离德,会因小事难脱大祸,这样的群体是短命的.庸者一般来说都会自以为是,为功而傲;目中无人,似天下之人都在他们之下,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

“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事物的多样性,强调的是有机的统一。

古人说:“众人之诺诺,不如一人之谔谔”。的确如此,“同而不和”,它的“同”就是一种表面层次上的“唯

唯诺诺”。这种无原则的妥协,是回避了现实矛盾的彻头彻尾的假“和谐”。“同而不和”,非但无益于事业而且制造了内耗与分裂。由此可见,“同而不和”不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并且对于人们的行为准则带来极大的伤害,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抑制消除!

4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此语出自《论语·里仁》,怀:思念,怀念。土:乡土。刑:法制惩罚。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德行,小人思念的是乡土(产业);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利益。”孔子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赋予了“君子”以特殊的含义,即:符合“仁”的理想人格的化身,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即公私之间而已矣。

德与土是心志的辩证,德不必说,土是指眼前、当下;刑与惠是社会层面的辩证,刑就是法,惠就是利益。简单点说就是君子志存高远,行事以道德和法律为依据;小人则鼠目寸光,做事只看眼前利益,不讲原则。君子为了道德仁义可以志在四方,而不把自己仅仅局限在故土之上,修养不够的人却只顾留恋乡土而不知推行道义;君子敬畏国家的法律政令,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他尊重这个社会的制度,避免因为违背道德仁义而身遭刑戮,造成对父母的不孝,对亲人的伤害,修养不够的人却只考虑是否有利可图,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惠。

因此,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做君子,就必须抛弃短暂的利益,抛弃“土”、“惠”,坚定内心,拒绝诱惑,现在社会选择多元,价值多元,纷纷扰扰的利益会使好多人陷入功利圈子里无法自拔。在浮华选择中真正的更珍贵的价值,才是成为君子的前提。让我们多一点定力,目光放长远一些,这样我们便君子的标准更近了。

5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随欲,不逾矩。

十五岁时,便立定志向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能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这是孔子在讲自己的人生轨迹,并不是说孔子十五岁才上学,从母颜氏学习起,现存典籍来无一不是孔子汲汲于学的故事。为何要说从15岁才开始学习呢?我认为是他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始主动的提出问题,解决疑惑,寻找老师的开始。从七岁启蒙,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知识感到新鲜,但对要学什么是没有认识的。只有学到了一定基础,才出现了问题与疑惑,才有“志”的出现。十五岁的学习的起点,选择好方向。

“三十而立”的真正涵义是指一个人的人生阶梯已经进人一个关键时刻.因此,在“立”起来的这个阶段前形成比较好的人生基础,对人的一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三十的时候,立是人内心的确立,人在这个时候就要明确自己的很多的东西。三十而立,是立身于社会。到了三十岁,此时经过了人生的磨练,从此而“立”。“立”的意思就是不动,做人处世的道理不变,确定了。也就是开始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大局观。也就是说,这十五年都在学习,到此终于开始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观点,做人处世的道理,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而不是说开创了事业,这完全是两回事情。但是,虽然这个时候“立”了,还是会有怀疑,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不惑,再过了十年,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没有摇摆的现象了,也就是碰到事情都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处世原理,不再会有犹豫不定了,然而,这还只是对形而下的人生学问而言。此时明白了不能被外界众多诱惑而吸引迷乱了自己的本心。十年的时间,我们不断追求,不断寻找,不妨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