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古文鉴赏《凌虚台记》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1acdc63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a5.png)
苏轼《凌虚台记》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南山:即下文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市南,秦岭的主峰之一。
扶风:宋之凤翔府,隋、唐时曾称扶风郡。
文中是以旧郡名代称。
治所在天兴(今陕西凤翔)。
府属另有扶风县,非本文所指。
从事:汉以后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至宋废此名。
此亦借用。
【鉴赏文章】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苏轼二十八岁,正在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任上。
是年,陈希亮接任凤翔知府,“于后圃筑凌虚台以望南山,属公为记,公因以讽之”(王文诰《苏诗总案》卷四)。
讽之与否,此段公案容后再议,且看苏轼是如何遵嘱敷演为记的。
前两段是题内应有之文字。
首先记叙凌虚台修建的缘起。
按照情理,知府所居紧邻终南山,本当起居饮食都跟山接近,然陈希亮并未加以充分利用,这于人事,诸如有碍起居饮食等等,虽无什么影响,然而,以事理言之,近山竟不知观山,却总是一种缺憾。
苏轼《凌虚台记册》
![苏轼《凌虚台记册》](https://img.taocdn.com/s3/m/8013893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14.png)
苏轼《凌虚台记册》宋·苏轼《凌虚台记册》,行书,六开(本幅六开十二幅),作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出仕,任凤翔签判。
嘉佑八年(1063年),凤翔太守陈希亮在后圃筑台,名为“凌虚”,求记苏轼,于是苏轼便作了这篇《凌虚台记》。
苏轼作为宋四家之首, 他对书法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不仅具有个性鲜明的书法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出一代尚意书风。
这种新书风张扬了人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
释文: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
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
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山者。
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
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
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
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释文:凌虚台记。
国于南山之下。
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
莫高于终南。
而都邑之丽山者。
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
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
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
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释文: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
太守陈公。
杖屦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
如人之旅行于墙外。
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
以其土筑台。
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
释文:恍然不知台之高。
而以为山(原文山字遗漏。
于文末补上。
)之踊跃。
奋迅而出也。
公曰。
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
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
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
霜露之所蒙翳。
孤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
岂知有凌虚台耶。
释文:废兴成毁。
相寻于无穷。
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
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
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
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
而其北则隋之仁寿。
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
宏杰诡丽。
坚固而不可动者。
释文: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然而数世之后。
欲求其仿佛。
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
既已化为荆棘禾黍丘墟垅亩矣。
而况于此台欤。
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忽往而忽来者欤。
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苏轼初仕凤翔府作《喜雨亭记》《凌虚台记》二文赏析
![苏轼初仕凤翔府作《喜雨亭记》《凌虚台记》二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958d6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70.png)
苏轼初仕凤翔府作《喜雨亭记》《凌虚台记》二文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等等“家”聚为一身的人物,如果要设置一系列指标,把中国古今的文人拉在一起来一个综合排名的话,苏子瞻恐恐怕不是“之一”,而非“第一”莫属的,此乃某人的一家之言,此处暂不深论。
但东坡先生金榜题名后的第一份工作即在我的家乡,却是事实。
鄙人陕西凤翔人也,生于斯长于斯,而今我的根仍在斯地。
虽然咱家乡当下里默默无闻,但历史上却也显赫不止一时,虽吾乡人杰地灵不求攀龙附凤,但苏大学士初仕我乡自是幸事不言,且其留下美文佳作数篇,此处先分享一二。
两篇文中提到的亭台正是我高中三载求学之处,第二篇据析还是小苏的愤青之作哩,才子轶事自有一番意趣。
更为要者,透过古之才子的文字可想见我伟大故乡曾经的世情风貌.....(一)苏轼《喜雨亭记》赏析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大小不一,示其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与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
太守不有,归之天子。
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
苏轼《凌虚台记》考
![苏轼《凌虚台记》考](https://img.taocdn.com/s3/m/03278ee67c1cfad6195fa7da.png)
2 0 1 4年 7月
重 庆 文理 学院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s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
有所 得就夸 耀 于世而 自我满 足 。苏轼 同时期 所作 《 喜 雨 亭记 》 《 凤 呜驿 记》 , 与 《 凌 虚 台记 》 一起 被收 人《 古 文观 止》 。 在这 篇著名 的别 开生 面 的台记 中 , 苏轼 既
交代 了凌 虚 台的建造 目的 . 也洋 洋洒洒 的发 了一 通令 人深 思 的宏论 。在此 , 笔 者通 过对文 中所 提到 的“ 陈公 ” 其 人其 事 以及 凌 虚 台的建 造等 相关 内容 的考 证
知 苏 轼 为太 守 “ 陈公” 的下 属 . 此 文 为 苏 轼奉 太 守 之命 所作 。 而“ 陈公 ” 究竟 为 何人 , 与 苏轼 之 间关 系 如何 , 这 些则 需进 一步 分 析 。
二、 凌 虚 台 的 变 迁 历 史
《 凌 虚 台记 》 云: “ 国于南 山下 , 宜若 起 居 饮 食
治上 , 虽然 严格 , 但 是却 不残 暴 。 他 为官 清 明廉 洁 ,
性 情 耿直 ,种 种 事迹 都体 现 出胆 识 过人 ,有 勇有
凌虚台记文言文翻译
![凌虚台记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2cae47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7.png)
凌虚台者,在金陵之西北,建自唐元和中。
昔者,公侯将相,莫不以此为荣。
台高百尺,登之者若临深渊,视下若浮云。
登台而望,见长江如带,远山如画,美不胜收。
故人登台,往往赋诗作文,以抒怀古之情。
台之始建,有记云:“凌虚台者,为登高望远之所也。
自元和中建,至今已历数百年。
其间,文人墨客,往来不断,赋诗作文,以传后世。
台之上,有亭有榭,登临其中,心旷神怡,真可谓人间仙境。
”然台之盛名,非徒以其景致而已。
昔者,唐宪宗尝登此台,见长江之水,浩荡东流,遂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句。
宋太祖亦曾登台,见金陵之胜,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之赞。
自此,凌虚台之名,益显于世。
岁月如梭,朝代更迭。
至南宋末年,金陵城破,凌虚台亦毁于一旦。
然台之遗迹,犹存于世。
后人重建,虽不及昔日之盛,然登台者,仍可领略昔日之风采。
台之重建,始于明嘉靖年间。
当时,有道士名李玄,游历至此,见台之遗迹,感慨万分。
遂募捐重建,历时数载,台成。
台之重建,虽不及昔日之壮丽,然其规模,亦颇为可观。
台之上,有亭有榭,有池有桥。
登台而望,见长江如练,远山如黛,美不胜收。
台之北,有石碑一通,上刻“凌虚台”三字,笔力遒劲,为明代书法家赵孟頫所书。
台之西,有古树一株,枝繁叶茂,为台之守护者。
登台者,多文人墨客。
他们或赋诗作文,或吟咏歌赋,以抒怀古之情。
台之景致,亦为许多画家所描绘。
一幅幅画卷,将凌虚台之美,传遍大江南北。
凌虚台,虽历经沧桑,然其精神,永不磨灭。
它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
今日之凌虚台,虽不及昔日之盛,然其精神,仍在传承。
夫凌虚台者,非徒一亭台而已。
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一段文化的传承。
登台而望,见长江之水,浩荡东流,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凌虚台,便是那黄鹤楼,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
岁月如歌,凌虚台之故事,仍在继续。
登台者,或怀古之情,或抒怀古之情,或追寻文化之根。
凌虚台,便是一处心灵的港湾,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
凌虚台记——苏轼
![凌虚台记——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f565ba1d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5.png)
凌虚台记[宋] 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危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邪?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评析】这篇散文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
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
【注释】国:指都市,城邑。
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南山:终南山的简称。
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起居:起来和休息。
丽:附着,靠近。
于:比。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
所为,同“所以”。
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
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进士。
公,对人的尊称。
凌虚台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凌虚台记文言文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e9631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c.png)
凌虚台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琦并没有建造它,而陈公总督则在他的指挥棒上行走,在他的领导下很自在。
那些在树上看到山的人和那些在墙外旅行并看到自己的馒头的人一样多。
“是的,肯定有区别,”他说,凿子的正面是一个方形水池,平台是用土壤建造的,土壤比屋檐高。
然后,对于上面的人,他们突然不知道平台的高度,并且认为山的热情很快就出来了。
公爵说:“叫凌旭是合适的。
”为了起诉他与苏轼勾结,他要求以笔录的形式书写。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这是一个对公众讲话和撤退的记录。
——《古文观止》4.以下句子中添加单词的正确解释是。
3分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丽:美丽。
b、它不是比台湾高出一百倍吗!T:只有。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寻:寻找。
d、公爵说:“叫凌旭是合适的。
”名字:名字,名字。
5.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本文第一部分指出了建设凌旭平台的原因。
如果你能爬得高,看得远,“即使你想要最高的近,你也会得到它”。
b.“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这是凌虚台得名的原因。
c、灵须台的建造是利用挖出的水池中的泥土建造一个高平台,然后在平台上建造一座带有高飞檐的房子,以便攀爬并眺望远方。
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69ef65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64.png)
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凌虚台记苏轼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指凤翔知府陈希亮。
②祈年、橐泉:宫殿名。
下文的长杨、长杨、五柞(zuò) 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21.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2分)A.其 B.而 C.所 D.以22.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第一段中写“以至近求最高”,点明课修剪“凌虚台”的原因,即这一处能登高跳远。
B.第一段中写太守近山“未尝知有山焉”是一种缺憾,点名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
C.第一二段叙写筑台的缘起和经过,说明其命名为“凌虚”的原因,是文章内容的重心。
2013届高三语文补充阅读(3)
![2013届高三语文补充阅读(3)](https://img.taocdn.com/s3/m/913ad431376baf1ffc4fadfa.png)
高三补充阅读材料之文言文(3)1、《凌虚台记》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世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释】(1) 国:指都市,城邑。
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2) 丽:附着,靠近。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3)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4) 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
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进士。
公,对人的尊称。
杖履:指老人出游。
(5) 累累(léi léi ):多而重迭貌,连贯成串的样子。
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
(6) 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
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7) 虺(huǐ):毒虫,毒蛇。
窜伏:潜藏,伏匿。
(8)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
“小心眼”的苏轼——《凌虚台记》读后感
![“小心眼”的苏轼——《凌虚台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3433b1e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b7.png)
“小心眼”的苏轼——《凌虚台记》读后感陈伟/撰文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文学家,其文学成就无人能够与其比肩,可以望其项背者亦是寥若晨星。
生活中的苏轼也是一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无比豁达之人,更是一位充满着一身正能量的大学者,如此的苏轼深得后世人们的喜爱与尊重。
但是苏轼也有“小心眼”的一面。
如果你读了苏轼的美文《凌虚台记》就会明显感觉到这一点。
话说苏轼年轻的时候,曾在陕西凤翔府任判官一职。
由于文采十分了得,所以上级领导非常欣赏他,常常将一些需要起草的公文之类的东西交给他去完成,而苏轼也是文不加点,倚马可待,很快就能完成任务。
他每次写完交给太守之后,太守连看都不看,立即原封不动地该上报的上报,该发布的发布,几乎从来不加以修改,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很受太守抬爱,年轻气盛的苏轼慢慢的就有点飘飘然了。
好景不长,以前的太守离任去了别的地方,新的太守来凤翔府任职。
这位新太守就是苏轼在《凌虚台记》中提到的陈希亮陈太守。
这位陈太守可不像原先的太守那样对苏轼言听计从,但是仍然让苏轼写东西,不过苏轼每次写的东西送给陈太守过目的时候,陈太守总是很傲慢地拿起笔改来改去,这让傲气的苏轼心里很是不爽。
最让苏轼不能接受的是,每次有事去见太守,这位太守总是磨磨蹭蹭,让他等上大半天才出来见他,而且还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这一切都让苏轼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陈太守在终南山下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他派人来找苏轼,想让苏轼为凌虚台写一篇文章。
苏轼一看机会来了,于是丝毫不顾上下级关系,便以冷嘲热讽的口吻写了一篇《凌虚台记》。
其中最气人的是苏轼在回复陈太守时所谈到的对凌虚台的看法和他对陈太守修建凌虚台之动机的揆度之词,他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永远是无法预料的。
修建凌虚台的这地方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被霜露覆盖的地方,也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
在那时,谁会知道今天在这里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的交替无穷无尽,那么这个凌虚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这都是很难预料的事情。
《凌虚台记》翻译
![《凌虚台记》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460dfea1711cc7930b7160c.png)
《凌虚台记》翻译导读:《凌虚台记》作者: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1)。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2);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3)。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4)。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6)。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7)。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8)。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9)。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10)。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11)。
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12)。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13)?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14)。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15)。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16)?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17)!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18)!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19)。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20)。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21)。
【注释】(1)国:指都市,城邑。
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起居:起来和休息。
南山:终南山的简称。
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于:比。
(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丽:附着,靠近。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4)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5)所以:的问题。
(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
所为,同“所以”。
(7)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
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进士。
凌虚台记(苏轼)原文-翻译
![凌虚台记(苏轼)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fcdbd437e21af45b307a8b3.png)
凌虚台记(苏轼)原文|翻译原文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1)。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2);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3)。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4)。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6)。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7)。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8)。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9)。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10)。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11)。
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12)。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13)?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14)。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15)。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16)?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17)!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18)!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19)。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20)。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21)。
注释(1)国:指都市,城邑。
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起居:起来和休息。
南山:终南山的简称。
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于:比。
(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丽:附着,靠近。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4)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5)所以:的问题。
(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
所为,同所以。
(7)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
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进士。
公,对人的尊称。
《凌虚台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凌虚台记》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85a59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3f.png)
《凌虚台记》原文、译文及赏析《凌虚台记》这篇文章由山筑台、由台而化、由化变无,层层紧扣、环环深入,名为替凌虚台作记,实则是化台为无。
令人惕然移觉、回味无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凌虚台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凌虚台记宋代: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
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
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
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即终南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
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
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事物的常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用以观山)。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
苏轼《凌虚台记》
![苏轼《凌虚台记》](https://img.taocdn.com/s3/m/a54a9f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33.png)
苏轼《凌虚台记》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凌虚台记宋苏轼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释】1.国:指都市,城邑。
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起居:起来和休息。
南山:终南山的简称。
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于:比。
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丽:附着,靠近。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4.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5.所以:的问题。
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
所为,同“所以”。
7.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
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进士。
公,对人的尊称。
杖履:指老人出游。
8.累累(léiléi):多而重叠貌,连贯成串的样子。
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
苏轼《凌虚台记》练习题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苏轼《凌虚台记》练习题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f32942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7c.png)
苏轼《凌虚台记》练习题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凌虚台记》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凌虚台记的习题翻译等资料介绍,大家一起看看吧。
凌虚台记宋代: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练习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丽:美丽。
B.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 特:只。
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
寻:寻找。
D.公曰:“是宜名凌虚。
” 名:名字,名称。
2.下列关于凌虚台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本文第一部分点明修凌虚台的原因,在这个地点能登高眺远,“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凌虚台记》阅读答案
![《凌虚台记》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00f6e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4.png)
《凌虚台记》阅读答案《凌虚台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
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
下面是小编为你们准备的一篇关于陈希亮文言文的阅读,希望能帮助你们。
《凌虚台记》原文阅读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
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
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死。
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
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
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
希亮视事,首得其罪。
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希亮戒而舍之,卒为善吏。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民讹言有绯衣三老人行火。
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泣曰:“公去我,绯衣老人复出矣。
”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
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
”诏罢之。
青州民赵禹上书,言赵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
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开封狱。
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
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为御吏。
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杀人,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死,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
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
”遂引罪生废。
皇祐元年,诏提取河北便籴。
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
已而瓘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希亮乞廷辨。
即对,仁宗直希亮,夺瓘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
希亮言:“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
” 力请还滑。
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
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坚卧不动,水亦去。
《凌虚台记》习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B.腆叩头出血,愿自新C.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D.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贵人交通,(诸贵人)恃势据民地。
凌虚台记——精选推荐
![凌虚台记——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b4b0d805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b.png)
凌虚台记凌虚台记苏轼国于南⼭之下,宜若起居饮⾷与⼭接也。
四⽅之⼭,莫⾼于终南,⽽都⾢之丽⼭者,莫近于扶风。
以⾄近求最⾼,其势必得,⽽太守之居,未尝知有⼭焉。
虽⾮事之所以损益,⽽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之出于林⽊之上者,累累如⼈之旅⾏于墙外⽽见其髻也。
⽈:“是必有异。
”使⼯凿其前为⽅池,以其⼟筑台,⾼出于屋之檐⽽⽌。
然后,⼈之⾄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以为⼭之踊跃奋迅⽽出也。
公⽈:“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求⽂以为记。
轼复于公⽈:“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知也。
昔者荒草野⽥,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已哉!然⽽,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破⽡颓垣⽆复存者,既已化为⽲⿉荆棘丘墟陇亩矣,⽽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恃以长久,⽽况于⼈事之得丧忽往⽽忽来者欤?⽽或者欲以夸世⽽⾃⾜,则过矣。
盖世有⾜恃者,⽽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于公,退⽽为之记。
69.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年秋,彭城⼤⽔。
云龙⼭⼈张君之草堂,⽔及其半扉。
明年春,⽔落,迁于故居之东,东⼭之麓。
升⾼⽽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冈岭四合,隐然如⼤环,独缺其西⼀⾯。
⽽⼭⼈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际天,秋冬雪⽉,千⾥⼀⾊。
风⾬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有⼆鹤,甚驯⽽善飞。
旦则望西⼭之缺⽽放焉,纵其所如,或⽴于陂⽥,或翔于云表,暮则东⼭⽽归,故名之⽈“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饮酒于斯亭⽽乐之。
挹⼭⼈⽽告之⽈:“⼦知隐居之乐乎?虽南⾯之君,未可与易也。
《易》⽈:‘鸣鹤在阴,其⼦和之。
’《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贤⼈君⼦、隐德之⼠。
[凌虚台记译文]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答案附译文-V1
![[凌虚台记译文]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答案附译文-V1](https://img.taocdn.com/s3/m/0b635a9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65.png)
[凌虚台记译文]苏轼《凌虚台记》阅读答案附译文-V1作为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化人,苏轼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作品。
其中,其《凌虚台记》一文更是被誉为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阅读答案,及其相关的翻译。
一、《凌虚台记》的主旨《凌虚台记》所描述的是南宋时期的苏轼,被贬到北方的边疆,遇到了一位山民,这位山民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品德。
在和这位山民的交往中,苏轼发现自己之前的狭隘和无知,对人生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了苏轼对这位山民的钦佩之情,以及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
二、文章的结构分析苏轼的《凌虚台记》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苏轼在介绍当时自己的处境,并且点明他遇到的人是一位山民。
第二部分,苏轼通过这位山民的言行来揭示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包括诗词、书法、弹琴和拒绝收受贿赂等方面。
第三部分,则是通过这位山民的故事来告诉读者:“生命不能轻视,即使是在荒山野岭,也有人物形成,价值不尽。
”三、语言特点与创作风格在《凌虚台记》一文中,苏轼以清新淡雅、叙事生动的语言风格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中的语言澄净如水,句子短小精悍,引人入胜。
整篇文章完全是以自叙自说的方式来展现他与山民的交往,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更容易让读者与作者建立起亲切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
四、凌虚台记的翻译关于《凌虚台记》的译文,由于不同翻译家掌握的译语不同,因此译文各异。
下面是一段较为优秀的《凌虚台记》译文:“我在此地,等待山民的到来。
这里的山峦纵横,萧瑟的风野过处,曾经挂了满满的霜雪。
我的哀思在这寒凉的山谷间不断盘旋,四面八方,空气中的凝重带着些许淡淡的怨愤。
如今,我愿望等待那位山民的到来,希望通过他,了解这个大地的情况,让我能够痛快地呼吸。
”五、总结《凌虚台记》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文章,作者以其健康正直的文学态度向读者表达了当时的心声。
其语言风格简洁而清新,同时也具有文人的文学气息,彰显着苏轼的卓越才华。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凌虚台记素材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凌虚台记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9dcd1cf88762caaedd33d4c1.png)
凌虚台记[宋]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髫也。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拭,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
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泰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守陈公杖逍遥于其下杖:漫步B.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废兴:衰废与兴盛C.霜露之所蒙翳蒙翳:覆盖、遮蔽D.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颓垣:废官署2.句子中,“于”字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国于南山之下/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B.轼复于公曰/既以言于公C.莫高于终南桕/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D.相寻于无穷/而况于此台欤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以告其从事苏轼B.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C.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D.恍然不知台之高4.下列文句,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引古证今,从人事万物变化无常的感叹中,批判了稍有所得便“夸世而自足”的作风,鼓励人们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鉴赏《凌虚台记》【作品介绍】《凌虚台记》是扶风太守陈某为登高眺远建筑了一座土台,请苏轼写了这篇记文。
文中在记叙土台修建的经过时,联系到古往今来的废兴成毁的历史,感叹人事万物的变化无常,指出不能稍有所得就“夸世而自足”,而应该去探求真正可以永久依靠的东西。
这种毫不满足、勇于探求的精神,反映了苏轼思想中对生活积极乐观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一面。
与当时一些士大夫的消极颓废、吊古伤今的思想相比,更显得可贵。
文章结尾处,不直接点出究竟什么是“足恃”的东西,这就使文章更为含蓄而耐人寻味。
【原文】凌虚台记作者:苏轼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1)。
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2);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3)。
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
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4)。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5)。
此凌虚之所为筑也(6)。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7)。
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8)。
曰:“是必有异。
”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9)。
公曰:“是宜名凌虚。
”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10)。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11)。
昔者荒草野田,露露之所蒙翳,抓虺之所窜伏(12)。
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13)?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14)。
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15)。
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16)?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17)!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18)!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19)。
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20)。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21)。
【注释】(1)国:指都市,城邑。
这里用如动词,建城。
起居:起来和休息。
南山:终南山的简称。
主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
(2)于:比。
(3)而: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丽:附着,靠近。
扶风:宋称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
这里沿用旧称。
(4)太守:官名。
宋称知州或知府,这里沿用旧称。
(5)所以:的问题。
(6)所为筑:所以要建筑的原因。
所为,同“所以”。
(7)陈公:当时的知府陈希亮,字公弼,青神(今四川青神县)人。
宋仁宗(赵祯)天圣年间进士。
公,对人的尊称。
杖履:指老人出游。
(8)累累(léiléi):多而重迭貌,连贯成串的样子。
旅行:成群结队地行走。
髻(jì):挽束在头顶上的发。
(9)恍然:仿佛,好像。
(10)从事:宋以前的官名,这里指属员。
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是陈希亮的下属。
(11)知:事先知道,预知。
(12)昔者:以往,过去。
者,起凑足一个音节的作用。
蒙翳(-yì):掩蔽,遮盖。
虺(huǐ):毒虫,毒蛇。
窜伏:潜藏,伏匿。
(13)岂:怎么,难道。
(14)相寻:相互循环。
寻,通“循”。
(15)秦穆: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的君主,曾称霸西戎。
祈年、橐泉:据《汉书·地理志·雍》颜师古注,祈年宫是秦惠公所建,橐泉宫是秦孝公所建,与本文不同。
传说秦穆公墓在橐泉宫下。
汉武:即汉武帝刘彻。
长杨、五柞(-zuò):长杨宫,旧址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
本秦旧官,汉时修葺。
宫中有垂杨数亩,故名。
五柞宫,旧址也在周至县东南。
汉朝的离宫,有五柞树,故名。
仁寿。
宫名。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建。
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境内。
九成:宫名。
本隋仁寿宫。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五年重修,为避署之所,因山有九重,改名九成。
(16)特:止,仅。
(17)既已:已经。
而况于:何况,更何况。
(18)犹:还,尚且。
(19)而:如果,假如。
或者:有的人,有人。
以:凭借,依靠。
后边省去代凌应台的“之”。
夸世:即“夸于世”,省去介词“于”,在。
而:表示顺承关系。
(20)不在:是说“台”和“足恃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乎:同“于”。
(21)既:已经,译成现代汉语时也可以用“以后”或“了”来表示。
以言:即“以之言”,省去指代作者意见的“之”。
【译文】居住在南山脚下,自然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
四面的山,没有比终南山更高的。
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
凭借(靠山)最近而要求住得最高,那么这位置必然能达到。
但太守的住处,(开始)还不知道(附近)有山。
虽然不是事情得失的原因,但是按事物的道理却不该这样的,这就是凌虚台修筑的原因。
就在它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杵着拐杖穿着布鞋在山下闲游,见到山峰高出树林之上,(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看见的那人发髻的形状一样。
(陈太守)说:“这必然有不同之处。
”(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
(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
这之后有人到了台上的,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
而以为是山突然活动起伏冒出来的。
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
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
而求文章来记叙(这件事)。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
(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
在那时,哪里知道(今天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
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其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其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其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
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百倍于区区一座高台而已呢?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
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怎样呢?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相比于人之间的得失,来去匆匆又如何呢?或者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
因为要是世上真有足以(你)依仗的东西,就不在乎台子的存亡了。
”已经对陈公说了,下来后(我便)为他记下来。
【解析】喜欢“凌虚台记”,因为喜欢文章之后两个人物:苏轼和陈希亮。
苏轼举贤良方正,初涉仕途,任凤翔,陈希亮便是他的顶头上司。
同事们对才华横溢的年轻苏轼敬颂有加,尊称“苏贤良”。
陈公斥曰:“府判官何贤良耶?”让苏轼碰一鼻子灰,很丢面子。
以苏轼看来,陈公“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
”足见其真是位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古董之人。
最让苏轼郁闷的是,他所拟的公文总会被这个陈知府挑剔涂改再三。
这对一个自认为文采斐然的年轻才子而言,情何以堪?其羞愤恼怒之情可想而知,奈何尊卑有序。
某日苏轼谒陈公不见,也只能酸溜溜地作一《客位假寐》诗牢骚牢骚,诗曰: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
岂惟主忘客,今我亦忘吾。
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
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陈公建凌虚台,命苏轼作记。
可以想见,他必定舞手蹈足了好几夜,心想终于逮住个机会出口怨气了。
于是把陈公好好讽刺了一番:“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
”陈公的反应却另人大出意外:“不易一字,亟命刻之石。
”东坡宦海沉浮飘摇半生,日后才渐渐明白,陈公对初出茅庐的自己挫锐气、折锋芒的良苦用心。
正是陈公的严求苛责,让年轻的苏轼没有在温室里轻浮骄纵,而是在体味艰辛中造就了其独有的韧性和豁达。
于是我们才有了炒不爆砸不扁响当当而夺目如星辰的黄州东坡。
艰难的黄州知交寥落,东坡的旧友们恐惹祸上身,人人避之不及,唯陈公之子季常是东坡草堂谈佛论道的常客。
多年后陈公仙逝,一向鲜作传记的东坡恐陈公为世人忘,特地作《陈公弼传》详叙其人其事。
东坡以胸襟度胸襟,最后写道:“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至此,二仙的过往留于我的印象,唯有“可爱”一词。
东坡之文,若仅以恢宏或婉约解,则少了气量;若以典据或物事考,则抹了灵性。
顾恺之以“传神”二字作绘画的最高境界,或许以这个标准考察艺术品格可放之四海。
文为心声,文之神则心之神。
东坡之心神历经千年仍灼灼其华,恐怕是那些腐朽的呻吟所永远望尘莫及的吧。
有优劣于是有格,于是有了品评标准,于是有了《诗品》、《书品》、《棋品》。
上中下品,每品中又分上中下,合而为九品。
品诗书棋的同时,当然也品人。
而在品文的时候,文与人的联系更直接严苛了些。
《论语》品人,把人分为“上智”、“中人”、“下愚”。
东汉征辟察举,以“经明行修”品,说来说去,还是德智二字。
或许上上品之文,便是德智之文吧。
再次埋头,品品那一行行端庄温雅的方块字,于我们交汇的,或正是映入纸背的一个个神采飞扬而形神饱满的灵魂,如屈子之悲怆、太白之飘逸、荆公之缜密、树人之愤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