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风的成因》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七课。

本单元以空气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特征和性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课通过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风的成因,使学生认识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空气性质的理解。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天气现象等内容提供了知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聚焦: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引发学生对风的成因的思考。

2.探索: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实验包括:准备一个蜡烛、一个透明塑料盒、一个蚊香、一个打火机等材料。

将蚊香点燃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点燃蜡烛,放在塑料盒的侧面洞口处,再观察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

3.研讨: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

4.拓展: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空气在流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

(二)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空气的流动,探究风的成因。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学生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2.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利用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环境。

三、教学重点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2.理解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

四、教学难点1.解释风的成因,理解空气流动与风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有效的模拟实验。

五、教学策略1.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风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来源于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6页《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包括:1. 了解风的概念;2. 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3. 学习风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发言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难点: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微风,引发对风的兴趣。

2. 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1)教师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风的形成过程,记录实验结果。

3. 学习风的测量方法:(1)教师讲解风的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风速计。

(2)学生进行实验,测量风速,记录实验结果。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风的成因:空气流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答案: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作业题目:列举两种测量风速的方法。

答案:使用风速计、观察树叶摇动程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天气变化,分析天气与风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探究风是如何形成的1. 实验设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扇子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风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扇子快速扇动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导学生了解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以及空气流动的方向。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气球的膨胀和收缩,感受到空气流动的存在,进而理解风的成因。

二、学习风的测量方法在本节课中,学生还需要学习风的测量方法。

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技能,教师需要讲解风的测量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掌握风速测量技巧。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第10课风的形成教案教案标题:风的形成与特征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并能解释风的形成原因。

2. 掌握风的形成特点和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录制好相关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

2. 收集关于风和气象的图片或示意图。

3. 准备实验材料:气压计、气球、风筝、线、风速计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段风的形成的视频素材,并讨论学生对风的认识。

2. 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点?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1. 讲解风的定义和含义:风是一种气体的大规模流动,是由气压差引起的空气流动。

2. 讲解风的形成原因:当地区的气压高于其他地区时,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气流,形成风。

3. 分组展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的风的形成情景,比如:海风、山风、地面顺风等。

2.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风的形成情景,并解释形成原因。

4. 实验探究(30分钟)1. 准备气球和气压计,让学生观察气球充气时的现象。

2. 让学生用气压计测量气球内外的气压差,并观察气球的充气和放气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气球充气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气球放气时呢?4.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并与之前学到的风的形成原因进行对比。

5. 探究风向、风速的测定方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风的方向和强度?2. 让学生用自制的风筝,利用线和风速计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讨论如何准确地测量风向和风速。

6. 结束与总结(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课学到的知识点,总结风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风向、风速的测量方法。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风的现象,并思考更多关于风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1. 让学生在家中观察风的特征和变化,记录观察结果,并写下自己的思考。

2. 组织学生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活动,记录每天的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变化情况,形成气象日志。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章节,主要内容包括:风的概念、风的成因、风的作用以及风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是大自然中的重要现象,并学会观察和描述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风的概念,了解风的成因,理解风的作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概念、成因、作用及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计、风速计、实验材料(气球、电吹风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风力发电、帆船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风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风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风的成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风的成因,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形成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风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3. 风的作用4. 风对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风的概念及成因。

(2)举例说明风的作用。

(3)谈谈你对风对生活的影响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风的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环境中的风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增强学生对风的认知。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风能的开发和利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4.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实验设计:确保实验现象明显,易于观察,如使用气球和电吹风展示风的成因,让学生直观感受气流的作用。

风的成因三年级科学教案

风的成因三年级科学教案

风的成因三年级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风的概念。

2.了解风的成因。

3.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操作,探究和理解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点1.风的概念。

2.风的形成原理。

3.实验探究风的成因。

三、教学内容1. 风的概念请学生阅读和听取教师介绍风的概念,包括风的定义、风的种类和风的特征。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和分享对风的理解,加深对风的认知。

2. 风的形成原理通过观察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风的形成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

•大气压差和风向。

•地形和地势。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简单的模拟实验或游戏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些原理。

例如,通过放风筝的游戏来展示风的方向和强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3. 实验探究风的成因让学生参与实验或观察活动,来探究风的成因。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简单的风袋,观察空气流动的模式,从而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利用风袋模拟一些常见的风现象,如旋风、台风等,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风的成因。

四、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出学生对风的概念和认知。

例如,可以给学生看一些景色独特的风景图片,让他们猜想风是如何影响这些景色的形成的。

2. 讲解环节在导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风的种类、特征以及影响因素。

可以通过动画、图表、模型等多种方式展示,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风的基本概念。

3. 活动探究环节教师可以针对风的成因原理,安排一些有趣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风的成因。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制作的风袋中加入不同的材料,观察它们在风中的运动情况,以此来探究风的成因。

(教师要注意安全)4. 总结反思环节学生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回顾和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

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让学生通过交流和分享的方式来加深对风的认知。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以及检查他们在课堂上记笔记的内容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风的成因的理解程度。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单元“气象万千”中的第三章“风和雨”,具体内容为第7节“风的成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风的形成原理,认识风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的方向和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风的成因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风的成因、风的方向和速度。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对环境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风向计、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2. 学具:纸张、气球、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风车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的作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3. 知识讲解:(1)介绍风的成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导致大气层的不均匀加热,产生气压差,进而形成风。

(2)讲解风的方向:介绍风向的概念,展示风向计的使用方法。

(3)讲解风速:介绍风速的概念,展示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4. 例题讲解:(1)如何判断风向?(2)如何计算风速?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风向和风速。

6.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风害。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 风向:风向计表示方法。

3. 风速:风速计表示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如何判断风向和风速?2. 答案:(1)风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大气层不均匀加热,气压差。

(2)风向:观察风向计,箭头所指方向即为风向。

风速:观察风速计,数字表示风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10《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
答案:地方风受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季风随季节变化;台风是热带气旋带来的强烈风暴。
例题5:风对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答案:风对气候的影响包括调节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塑造地形和地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影响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
-风的模拟实验:指导学生进行风的模拟实验,如使用风扇模拟风的形成,观察风对物体的作用。
-风的利用与控制:引导学生思考风能的利用方式,如风力发电、风帆运动等,并探讨如何控制和利用风能。
内容逻辑关系
1.风是由大气压力差异引起的
2.风向和风速受多种因素影响
3.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有关
二、风的分类和特点
1.地方风:受局部地形和气候影响的风
2.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3.地图和模型:利用地图和模型展示风对环境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地理意义。
4.实验材料和工具:提供实验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能够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风的形成PPT和视频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难点:解释风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解决办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风的形成过程,并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风的形成》(教案)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教材内容及分析:《风的形成》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单元的第2课时。

本节课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为线索,通过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从而将实验中风的成因与自然界风的形成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风的形成是由于自然界空气的冷热温度不同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认识到自然风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教学对象及特点: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大部分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能够进行仔细的观察,在实验前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差异是风形成的原因。

2. 能够提出猜测并设计实验探究风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与交流得出结论。

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利与弊。

3. 能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享彼此的想法,接纳别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老师最近获得了一个新玩具。

我可以这样让它转起来。

你们还可以怎样让它转动起来? (生上台演示)谁能让它转动得更快一些呢? (生上台演示)师质疑: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就让风车转动了呢?生明确纸风车在有风的情况下就能转动起来。

(师板书“风”)风是怎样形成的?指名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

(生明确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师板书“空气”)(二)实验探究你还在哪里寻找到风?我们能用嘴把风筝给吹上飞上天吗?那怎样的风可以做到? (自然风) 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空气流动起来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奥秘。

(PPT 出示课题"风的形成")课前老师发布了收集风的任务,大家将图片和视频发布在班级圈里。

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看完同学们的分享,你有什么启发? (总结出其中有人造风和自然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人造风是外力推动形成的)2.探讨猜测自然风形成的原因。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

2024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7课《风的成因》,涉及教材第二章《气象万千》第三节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风的定义与成因、风的分类、风的测量、风的应用和风对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成因,知道风是由于空气流动形成的。

2. 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和风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增进对风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风的成因及风力的测量。

重点:风的定义、成因、分类和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向标、风速计、气球、吹风机等。

学具:纸张、剪刀、胶水、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吹动树叶、旗帜飘扬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风是什么,风从哪里来。

2. 讲解:介绍风的定义和成因,解释空气流动导致风的形成。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气球和吹风机模拟风的产生,观察风对物体的影响。

4. 测量:教授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测量教室内外的风速和风向。

5. 讲解:介绍风的分类(如和风、阵风、台风等)以及风的应用(如风力发电、帆船等)。

6. 课堂讨论:讨论风对生活的影响,如天气变化、交通运输等。

7.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风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风的定义:空气流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2. 风的成因: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周围空气补充,形成风。

3. 风的分类:和风、阵风、台风等。

4. 风的测量:风向标、风速计。

5. 风的应用:风力发电、帆船等。

七、作业设计(1)请描述风的成因。

(2)简述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

(3)举例说明风对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对风的应用方面了解不足,今后教学中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风现象,观察风对植物、动物等的影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风的成因的理解与表达;2. 风向标和风速计的使用方法;3. 风对生活的影响的探讨;4.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设置和答案指导;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

小学科学21风的形成(教案)小学科学教案: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 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并能辨认风的迹象。

2. 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3. 探索风的形成原因,并了解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世界地图、风速计(可自制)、玻璃容器、风筝。

2. 材料: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风的影响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 通过展示风的照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风,并询问他们对风的了解,引发学生对风的思考。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特征和他们观察到的风的影响。

探究(30分钟):1. 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一些地区的名称(例如:赤道、南极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的风有什么特点。

2. 以学生感兴趣的风为例,如台风、龙卷风等,展示它们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风的名称和特点。

3. 自制风速计,或展示已制作好的风速计,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测量风速的方法。

4. 分为小组,进行实地观察风的迹象。

学生观察周围的树叶、旗帜、云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的迹象,并使用风速计进行风速测量。

总结(15分钟):1. 指导学生总结风的形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解释。

可能的原因包括温度差异、地形、气压差异等。

2. 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原因的图片,帮助他们理解。

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风筝,并在操场或开敞的地方放飞风筝。

2. 在飞风筝的过程中观察风的强度和方向,学生尝试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解释它们。

拓展(10分钟):1. 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调查风的影响。

例如,风的作用力如何改变海浪的形状、风对植物传播花粉的影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的安全问题,并教导他们如何在风大的情况下保持安全。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是由空气运动形成的,能够描述风的特征和风带来的影响。

他们也了解到不同地区风的名称和特点,并能够用风速计测量风速。

通过制作风筝,学生能够亲身体验风的强度和方向,并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几种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3.知道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风的形成。

2.能够搜集和整理相关的风信息,并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记录。

3.能够在实验中应用基本的体验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现象、爱护自然环境,尊重生命和感恩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能够区分几种风的名称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1.通过问题推导和观察实验,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2.学习风的多种变化,如何进行分类和归类。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师生问答,让学生讲一下自己对风的认知。

2.展示风车,并问学生风车是如何转的,介绍风车名称,引导学生由简入深了解风的形成。

2.讲解1.简要介绍不同的气温和气压,然后讲解地球的自转对风向的影响,根据地球气象图形象化地帮助学生了解风的分布情况。

2.讲解不同的风的名称及其特点,如微风、大风等。

3.通过图片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当暖气体和冷气体遇到之后会发生什么,从而理解风产生的过程。

3.体验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的实验。

2.让学生自己制作风筝,学生在户外飞起,领略到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巩固1.让学生自己搜集和整理关于风的信息,并进行口头介绍和书面记录。

2.问答环节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展示学生对于风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报,展示自己的风筝。

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问答环节,让学生讲述自己对风的认识。

2.讲授法采用幻灯片讲解风的形成、种类及其特点。

3.实验法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风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

4.体验法学生自己制作风筝,感受风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展示法学生对于风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报,自主展示制作的风筝。

五、教学资源1.教学媒具1.幻灯片2.风车2.实验仪器1.气球2.风扇3.日光灯泡3.食材白糖、小麦粉、食用油六、作业1.自己搜集和记录与风有关的信息。

4.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

4.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
4. 科学交流:培养学生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沟通能力。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的未来发展趋势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② 观察风的形成过程,如热气球升空、风筝飞行等。
③ 实验探究风的速度、风向和风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5. 风的应用和影响
①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形式。
② 风对交通、建筑和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③ 了解风能的利用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① 风的定义与特性
- 风是空气的流动
- 速度、风向、风力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案例分析等。
强调风知识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风的知识。
- 影响生活和环境
② 风的形成原理
- 大气运动
- 地形差异
- 地球自转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概念;2.了解风的分类和风的特征;3.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2.风的分类和特征;3.风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风与其他天气现象的区别;2.风的形成原理的讲解。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图片、动画演示法;3.游戏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风。

(2)展示多种类型的风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形成原理。

(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文章,了解风的概念和特征。

3.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分类。

(2)让学生比较不同种类的风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1)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例如:风车、帆船、风力发电等。

(2)运用游戏体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铃、风车等,体验风的作用。

5.巩固和拓展(1)布置主题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知识。

(2)展示有关风的作品,例如风筝、风铃等,加深对风的印象。

六、教具、材料和手段1.教具:视频、图片、动画、图表等。

2.材料:纸张、塑料杯、纸片、铜线、风铃、大阳伞、风筝等。

3.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网上搜索等。

七、教学评价1.在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时,学生是否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2.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时,学生是否有观察和抽象分析的能力?3.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时,学生是否参与了制作和操作,并理解了风的实用价值?4.课后测验,检测学生对于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特性、分类以及作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的原则,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多元化而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做出更好更全面的准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形成 教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形成  教案

《风的成因》教案授课者谢长廷一、教材所在的位置《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七课, 是上一节课《我们来做“热气球”》的延续。

本课只要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

不需要更深入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会形成风。

2、能够借助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3、乐于在情景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难点:通过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认识到风的形成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温度计、实验记录表,各12份。

教师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扇子、电子温度计、风的形成演示仪(玻璃的)。

五、教学过程1、通过扇动纸条活动,进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教室内,在现有的这些条件下,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生:用嘴吹、开电风扇、拍手、用书扇动。

师:这些办法真好。

来,请这个同学用扇子来制造风,让纸条飘动起来。

现在,不准用以上办法,你还能让纸条飘动起来吗?师:同学们在大自然,风千变万化。

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清风拂fu面。

这些风难道也是人们制造的吗?是大力士在高空中吹的吗?(不是)。

那大自然的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在教室内该怎样做才能制造出自然风?你们想探究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一一风的成因),2、大胆猜测,拟定实验方案。

(1)生:猜测一:猜测二:师:提示:白天、晚上是怎么形成的?(与自转、太阳照射有关)那风的形成与太阳也有关系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在自然界,有的地方被太阳照着,温度就高;有的地方没有被太阳照着,温度就低。

风的形成与太阳的照射有没有关系呢。

①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发热?(蜡烛。

不可能把太阳搬来)②用什么物体来代表迎风的物体?(纸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示实验提示内容。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围绕“风的形成”这个主题展开,涵盖的内容包括:风的形成原理、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风的分类等方面,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

2. 教材重难点本节课中,风的形成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

风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2.掌握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3.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勇于探索的精神;3.引导学生了解风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价值。

三、教具准备1.PPT课件;2.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实验室数据;3.相关教具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具、测量仪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具;2.教师将教案和PPT课件制作好并备份。

2. 导入教师播放风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

3. 提纲挈领教师通过PPT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4. 自主探究1.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数据,从实验室数据中发现风的规律和特点;2.学生使用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自行测量风的速度和方向;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室图片和视频,深入了解风的分类和形成原理;4.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并掌握本节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

5. 整合输出1.在自主探究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分组展示所掌握的知识;2.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并给予同学提问和分享经验。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再次巩固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并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写一篇小论文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栾城区栾城镇聂家庄学校温昕
教学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并做出解释。

3. 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归纳风的成因。

4. 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风的成因。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湿毛巾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
谈话: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下面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教师出示课件
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
点头。

学生猜谜语:风
师:好,同学们真聪明,都猜对了。

师问:如何感受自然界中的风。

学生回答:(红旗飘扬,树枝摇摆等等)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风的形成。

板书:风的形成
板书:(风的成因)空气流动形成风
师:猜测空气的流动跟什么有关?(学生回答:温度,天气等等)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一)活动一:观察上升的空气
1、下面我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过程:拿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2、谈话:刚才老师做的这个实验,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空气受热上升,带动螺旋圈转动。

4、出示课件阅读科学在线,了解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等。

(二)活动二:风的形成
教师活动:
1、谈话:空气受热上升和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实验箱,接下来教师演示实验,同学们认真观察。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表。

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看实验要求。

(出示课件)
教师强调三点:
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实验过程风箱要不透风;
蜡烛燃烧会产生蜡油,请大家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实验要求,小组长进行任务分配。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重点汇报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课件出示)
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拓展延伸
1、判断白天和黑夜海面和陆地的风向。

(教师出示课件图片)
学生讨论回答
2、课件展示风的作用。

五、课下作业
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

板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反思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探究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在科学课教学活动或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中,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充分的预测,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非常重要。

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进行了两方面的材料准备:一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二是要准备模拟实验用的材料:可乐瓶、火柴、蜡烛、香湿毛巾等。

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学生在课堂上才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2、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越成功。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节课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风的成因活动中,学生在自由的、开放的探究情境中不仅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而且理解了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