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养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养心

中医学认为心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持全身血脉的运行,二是主持整个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因为心有主持整个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故有“心为十二官之主”的说法。表明养生首先必须养心的重要性。

心是人体活动的中心,五脏以心为主宰。心脏一旦发生病变常常累及其他脏器,其他脏器病变也常常影响到心,心脏上通于肺,肺能辅心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心阳根于命门真火,如心阳气虚,宗气不足,肺不能主司呼吸,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而为喘,或先由肺肾两虚逐步发展到心阳气虚而作喘。若心病及脾,心脾两虚,心阳不振,而致脾失转输,肾失蒸化,气不化水,水液内停而为饮,或泛溢于肢体形成水肿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意思是说心脏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导和统帅全身各个脏腑功能活动,并使各脏腑相互协调,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脏产生出来的,并指出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故古人所说的心,是指心脏和心的思维或者人脑的思维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心的气血旺盛,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若心有病变,则可导致精神神志的异常,出现失眠、多梦、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靡等临床表现。孟子早就论述了这一观点,他说:“心之官则思”,意思就是说心的功能就是思维。《列子,汤问》记载了神医扁鹊为鲁公扈、赵子婴两

人开)》,施换心移植手术后,两人回到各自的家,妻子却发现不对头,遂打起官司,后经扁鹊说明情况,才真相大白。这说明我国古代提到的心,不单纯是指心脏,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养心是保持全身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活动的基础,如果心的功能失去正常,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功能,必将发生紊乱,气血运行的道路闭塞,脏腑之间失去协调,整体性遭到破坏,损伤形体,人的生命就遭到严重的危害。《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明”就能心宁神安,因为精、气、神为人身之宝,精足、气充、神全,是养生延年益寿之根本。本固而精生,精生而化气,气生而化神,神全而身健,故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正如《道家养生学概要》中所说:“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需先炼心开始。”《古今卫生要旨》云:“养生家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守。”说明以养心神为先,心神平和,情绪稳定,脏腑和调,气血通畅,可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就能保持身体健康,这是养生长寿的关键。故养生必先养心。

那么如何养心呢?

静则神藏,静心养心

静是要人在一派纷繁的世界里能够独自安静下来。世界是从静寂中产生的,“有生于无”、“动生于静”,包括人的产生。人的精神更是来源某种静寂。心喜静,所以历代养生学家把清心寡欲、

调养精神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云:“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藏神”、“静以养之”,是指神静,而不妄思,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是指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静,有助于神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因此,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浮,心安则神全,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首先做到心静,心态自然,《黄帝内经》云:“静则神藏,躁则神亡”,静则生阴,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遇事即发,七情失调,心神则失去平和,要知道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忧则伤肺,过思则伤脾,过恐则伤肾的道理。《太玄经》曰:“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则害生,伤神则侵命。故养性以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完则体平,心安则神逸,此全生要诀也。”说明喜怒伤性,哀乐伤神。伤性就会危害身体,伤神就会影响生命,所以养性以保全气,保神以安心。气全使身体平安,心安使精神安逸,这是保证生命的重要因素。控制思虑,保持平静,使人明白事理。当内心平静,气息就会和顺,身体自然健康,方能得到长寿。所以说,心平则神安,心平气和有利于延年益寿。

当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宁静自如时才能养心,心静神自安。静可以制怒,静可以除烦,静可以使意定神安。如果一个人终日心烦气躁,顾虑重重,异想天开,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高

人一等。一旦达不到个人的欲望,就终日心神不定,烦躁不安,焦虑失眠,精神衰弱,则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将随之而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七部要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也。”此话是指神思宁静,心志就平和,则身体,就会健康。若精神浮躁,心意摇荡,身体就会受害。要想身体健康,首先要注重调理精神。所以安静养神来保心,清虚静心使自己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所以要学会“闹中取静”、“静中养生”的方法,搞好自身宁静养心的保上健。近年来国内外兴起“静坐法”,它确实可驱去疲劳,消除疾病,恢复体力,净化心灵,沐浴精神,是静以养心的好方法。我每天午后、晚上静坐闭目养神,或午后稍睡片刻,便觉得神清心安。这样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在养神,神是人体生命的基础,是指人的生命力及其灵性和朝气,神在于养,情在于节,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以情来,寿随志定。情志是形体之根,内含精、气、神。而情志摄生最主要的为养神。养神是人对自身的认识,是精神、认识、感情和思维方面的修炼。古人认为神清则骨老,多情则骨衰。一般情况下,情志健康、无妄念的人,也是心理上最为健康的人。精神乐观、坦然,神思不变,气血就安然平静,就无害于脏腑功能,人就会远离疾病和衰老。若人多杂念,精神委靡,久而久之就会削弱正常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失常,精神和身体

得不到滋养,疾病将随之而来。若精神不空虚,意志不消沉,可使神有所依,志有所靠,神取形俱,才能享尽天年。

调节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就是思想上的安定;虚无是指没有患得患失的思想杂念,无恼怒、忧思与惊恐等。这句话告诉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没有贪念妄想,那么就会真气和顺,精神内守,体外没有邪气干扰,体内无情绪波动,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病邪就不可能侵犯人体,人就不会生病。处世要与人为善,气量大,不斤斤计较,助人为乐。在人生的道路上有顺境也有逆境。遇到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遇到逆境时,不要垂头丧气,自暴自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要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于恬淡,使心志处于虚无状态,才能与天地同寿。

清心静神,就是保持心神清静,合理地用神。而清静是指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是思想的清静,需要经过修炼才能达到的状态。因为神气清静而无杂念,才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清心静神主要是指心神不妄动,用而不过,思想专一,排除杂念,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工作和学习。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入静以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恢复到儿童时大闹电波的慢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指标得到了“逆转”。通过社会调查发现,凡是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或思想受到重大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节,则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增加,如肿瘤、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