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_李宗华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合集)
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合集)第一篇: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农村社区作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新载体,是中国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批批农村社区建成启用。
然而,中国农村社区管理滞后于农村社区建设,整体上管理水平低下,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功能的发挥,不利于农村社区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国外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在农村社区管理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对完善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根据政府与社区自治管理组织的关系,国外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3种: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混合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日本为代表;行政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
这里选取美国、日本和新加坡3个代表国家,对国外这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美国的自治型社区管理模式在美国,只有密西西比州、缅因州、西弗吉尼亚州和佛蒙特州的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其他各州的农村地区很分散。
美国农村社区通常指的是人口在2500人以下的农村居民点。
目前,美国农村社区的占地面积大约为48.58万平方千米,人口规模在6000万人左右。
美国是一个实行高度地方自治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个地方自治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乡村自治制度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基础。
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一定限度的立法权。
社区、村民是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受政府的干预。
1.村级自治体机构履行村自治职能,是美国农村社区管理的核心村自治体机构包括议事机构和执行机构。
理事会是村的议事机构,主要职能是负责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福利体系建设,以及设立与废止村其他办事机构等。
村长是理事会的负责人,理事会其他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通常由村中比较有地位的人担当。
英国社区照顾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示
英国社区照顾对我国社区养老模式的启示作者:孙乔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5期摘要:中国目前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仍然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但传统家庭养老在如今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甚至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形势下的社区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关键。
本文以英国的社区照顾基本模式为参照,在对其全面系统的梳理后对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出了借鉴性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借鉴一、英国社区照顾的发展历程英国的社区照顾首先产生于“院舍照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而二战以后出现的“反院舍化”运动正是是社区照顾产生的导火线。
“院舍照顾”通常以方便管理为主,将需要得到社会照顾的对象进行集中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孤儿院、敬老院、精神病院等。
在这种照顾模式下被照顾者长久地被集中在院舍里,失去了同外界交流沟通的一个机会,而长期生活在这种不正常的氛围里,会让他们过分依赖他人,并慢慢地丢掉适应社会的能力。
并且通常情况下院舍照顾的对象众多,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又存在着严重的主观性,所以很难对每一位受助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照顾,因此也就很难做到使被照顾对象重新学习生活技能并积极的再次融入社会,正是“院舍照顾”在运行过程中所暴露的种种弊端,使人们不得不再次积极探求用一种新的方法对社会中需要救助的对象进行救助。
在这之后便是“正常化”运动和公民权利的兴起。
“正常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沃尔芬伯格提出的,之后英国学者沃克等人在对理论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后发现,这个概念可以被用于所有被照顾对象的身上,因为它规定了个体在被照顾过程中的权利:根据具体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尽量过上常人的生活。
“正常化”运动的兴起使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组织开始积极转变在社会救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遵从的救助理论,特别是对一些大型的福利院舍与被照料者的生活脱离,脱离受助者所生活的社区而把他们置于一种非正常的环境中,使他们失去了与正常人进行交往并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从而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严重社会后果,崇尚人权的英国社会便发出了“让住院者回归社区”的呼声,让服务对象尽量在家里或者社区中进行正常的生活,并且积极维护他们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
英国的社会福利服务对我国的启示
英国社区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班级:09级劳动与社会保障姓名:卫欣然学号:0907111070一、英国的社区照顾服务模式英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发达的福利国家,同时也是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
而英国家庭的养老功能已明显衰退,法律不再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而老年人也普遍认为子女有自己的生活,在英国将近80%的老年人没有与子女同住。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解决老年人问题只能走社会养老的道路。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就推行“住院式照顾”模式,即政府兴办大型福利院舍,同时花钱雇用大批工作人员对无依无靠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实施住院式集中照顾。
这种照顾方式虽然较好地解决了被照顾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由于使他们脱离了长期生活的社区,精神生活难以得到满足,引起了某些人权主义者的批评。
同时,政府的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
因此英国政府从5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改变这种住院式照顾的方式,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所谓社区照顾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也就是不让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
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
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他们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受到帮助。
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生活照料(饮食起居的照顾,打扫卫生,代为购物等)。
生活照料又分为:居家服务、家庭照顾、老年人公寓、托老所4种形式。
居家服务,是对居住在自己家中,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一种服务。
具体包括上门送饭、做饭、打扫居室衣物、洗澡、理发、购物、陪同上医院等项目。
从事居家服务的工作人员有志愿服务者,也有政府雇员,这些服务或免费,或收费低廉,一般收费由地方政府决定,在老年人能够承担的范围之内,不足部分由政府开支。
家庭照顾,是对生活不能自理、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在家接受亲属全方位照顾的形式。
政府发给老年人与住院同样的津贴,这样使家庭在照顾老年人时有了一定的经济保证。
国外健康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健康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随着国外健康养老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我国的养老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国外的健康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服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年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在社区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社区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包括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等,还提供食宿、文化活动等配套服务。
这种模式有效地帮助老年人解决了养老难题,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我国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建立综合性、多功能、区域化的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老年人需要的各种服务,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使他们能够在社区中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二、推动医养结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国外健康养老模式中,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加强协作,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医养结合将医疗和养老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养老服务的质量。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国外健康养老模式中,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健康养老模式需要大量专业的护理、康复、心理等人才,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健康。
国外注重培养和引进养老服务人才,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我国应该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养老服务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人才的专业水平,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倡导健康养老理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国外健康养老模式倡导健康养老理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国外注重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通过运动、康复等方式,帮助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延缓老年人的衰老过程。
国外健康养老模式为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推进养老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社区护理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社区护理对我国的启示(一)社区护理领域1.一级医疗保健传统的北美社区护理是把重点放在一级医疗保健,即预防措施(新生儿体检,成人定期体检,产前教育,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2.二级医疗保健近年来,北美社区护理也涉及和参与了二级和三级医疗保健。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和设备的完善,大多数原来在医院中开展的三级医疗保健己转移到社区中。
原来需住院的手术病人或治疗病人,现在成为非住院的当日病人。
此类手术举例:胆囊切除术、子宫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汕修补术等。
此类治疗举例:化疗和放疗。
需辅助诊断的病人也可在社区的范畴,比如:胃肠镜、CY、MRI、动脉造影等。
3.三级医疗保健二级医疗保健也在社区中开展,比如:慢性的、复杂的、长期性的疾病在社区中处理。
神经系统疾病(脑溢血、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康复中心、卧床病人的家庭护理、依赖呼吸机的婴儿的家庭护理以及临终病人的护理等都是二级医疗保健在社区中开展的例子。
据美国1993年统计资料,美国33.5%的注册护十在社区中工作。
1988~1992年,家庭护士增长率最高。
护士在社区中的作用很明显,即在社区中的不同场所,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功能,既独立义与其他专业合作的护理工作。
(二)社区护理职能1.护理病人在社区中的具体护理一l二作(病人评估、打针、换药、插管、静脉注射、记录等)仍是社区护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护士用35~40%的时间做这部分工作,学校和职业健康护士只用15%的时间做这部分工作。
因为社区护士还有其他的任务,他们做具体的护理工作花费的时间相对比医院护士少。
2.病人和家属宣教不论在任何场所,对病人和家属的宣教都是高质量护理的体现。
因为目前在北美,病人早出院的情况普遍,病人住院时间大大缩短,所以医院中病人和家属所接受的宣教的内容和时间是有限的。
因而对病人和家属的宣教就成为社区护士最重要的任务。
宣教的重点放在健康维护、威胁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
国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上)张恺悌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一、背景(一)导言今天跟大家在一起交流一下国外的社区养老模式,以及国际上经验对于我们中国大陆这几年的养老模式的启示。
第一部分是导言。
我觉得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非常关注,而且也很好奇,通常是请了很多外国的专家。
从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讲,我认为有几个问题是需要先好好梳理的。
我们常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们请外边的专家也好,国际上的专家也好,等等,讲了很多,这个非常容易。
同时,外来的和尚要念好经是比较难的。
这些年通过我们的工作和对外的交流,已经有大量的事实被证明能针对我们实际的需求与情况,但扎准关键命脉还是比较难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在养老服务业的近十年来,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有飞跃式的发展,这个的确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要能从这个现象看清本质,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并且我也关注到了最近这些年来,由于我们国家在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这方面的发展迅猛,大家纷纷组织各种各样的考察团、学习班等等到海外去,去的人数也不少,范围也比较宽,接触的广度也比较深,可是我个人感觉到,走马观花与下马赏花之间还有一个大的差距,也就是说,除了要能做到走马观花以外,更要真正在一个地方认真地解剖麻雀式地去分析清楚,这还是比较难。
(二)国外养老的原则与理念既然要讲国外的,在这里就先要把“国外”这个概念解释得更清晰一些,也就是说我们重点关注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养老国家当中,大家都在问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状况要比我们好。
我觉得可能有一个基本理念需要跟大家做一个沟通。
西方非常强调“天助自助者”,即帮助穷人,只帮一时不能帮一世,要帮助的话必须自己先能自立、自强,这是他们的一个基本原则。
第二个原则与西方发达国家所有的人生理念有关。
当初我在年代末第一次到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要靠你自己。
原来我们中国人到外边去要找个朋友,找个亲戚要投靠一下,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靠的,你首先要靠自己。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摘要:全球老龄化加剧,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在应对老龄化特别是在养老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推行社区居家养老,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相关配套体制。
本文旨在分析并总结发达国家社区居家养老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进而提出在中国实现社居家养老的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国外社区居家养老借鉴2011年1月5日,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
这条法律主要是针对“空巢老人”而出的,这一日益庞大的群体逐渐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
实际上,不单是中国,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常常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独守一台电视机;他们需要饲养小动物来排解寂寞;他们会在节日来临时,认真地等待电话那头儿女的一声问候……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如何为老人“暖巢”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
近年来,“空巢家庭”发生的悲剧不时见诸报端,甚至有“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才被发现的报道。
这样的事件一次次警醒人们,“养老”已不光是家庭成员的独立责任,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这也是国际跟踪研究发现最人道的养老方式。
由于欧美、日本这些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普遍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居家养老模式和相关配套体制。
他们在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上的丰富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
一、国外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一)瑞典:“老年人王国”居家养老率可达90%瑞典前首相佩尔松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作为政府首脑,他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如何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而是怎样应对瑞典的老龄化。
按照瑞典统计局公布的数字,该国目前男子的平均寿命为79岁,而女子寿命更是接近84岁,是世界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平均寿命约为72.5岁,男性71岁,女性74岁)。
为此,瑞典大力推广“居家养老”、建立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和家政扶助制度,鼓励老年人二次创业以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外的一些养老模式,尤其是互助养老模式,为我国的养老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从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经验中,探讨其对我国养老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一、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主要特点国外的互助养老模式主要包括社区养老、养老保险、养老金融等多种形式。
社区养老是国外养老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倡导老年人在社区中进行养老活动,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网络,获得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
养老保险和养老金融也是国外养老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在退休前通过缴纳一定的比例的工资来参加养老保险,退休后则可以领取一定的养老金,保障自己的生活。
二、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经验借鉴1. 建设社区化养老网络国外的社区养老模式鼓励老年人在家附近组建养老小组,相互帮助、共同生活。
在社区化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交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可以获得周围邻居的帮助和关爱。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社区养老模式,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鼓励老年人组建养老小组,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2.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国外的养老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学习国外的经验,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覆盖面广、保障力度大的养老保险体系,确保老年人在退休后能够获得足够的养老金,减轻他们的养老压力。
3. 开发养老金融产品国外的养老金融产品多样化,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以实现财务管理和资产保值增值目标。
我国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开发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金融产品,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养老金,达到经济安全的目标。
三、国外互助养老模式的启示1. 重视社区化养老国外互助养老模式将老年人的需求置于社区中,鼓励他们在社区中进行活动,实现社区化养老。
这样有利于老年人融入社会,保持积极的社会关系,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英国社区照顾和我国居家养老的比较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课程论文英国社区照顾模式和我国居家养老的比较及借鉴摘要:目前我国老龄化事业处在一个快速的发展期,但同时与之并存的是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老龄福利事业中遇到的挑战。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总量大,老龄化和高龄化的特点,但目前我国应对“银色浪潮”的准备尚不充分,在养老保障的需求和供给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落差,而与此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顺应趋势悄然兴起。
本文将通过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同在英国业已成熟的社区照顾模式相比较,找出两种模式之间的差异,同时也为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英国社区照顾居家养老服务比较及借鉴一、文献综述(一)关于英国社区照顾的文献综述社区照顾作为英国的业已成熟的一种养老实践模式,最早始于二战后。
根据英国政府颁布的《社区照顾白皮书》,社区照顾是指“提供适当的干预和支持,以使老人们能够获得最大的自主性,且掌握自己的生活,为给老人服务的老人家庭成员提供暂托、喘息照顾和日间照顾,通过团体之间和临时收容场所,增加照顾范围,直至提供居家护理照料,英国的社区照顾主要有”由社区照顾”和”社区内照顾”两种方式。
”就概念而言,有学者就保障的范围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认为广义的社区照顾包括所有有需要的人,如老人、妇女、儿童或者残疾人等,狭义的范围仅指需要提供社会保障服务的老人(何雨,王振卯,2009)。
从社区照顾的两种形式出发,祁峰区分了“社区照顾”和“社区内照顾”两个概念,认为他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是否有专业的照顾人员和正式的照顾(祁峰,2010)。
社区照顾最初始于英国机构照顾的弊端和缺陷,和英国自二战以来实行全民福利制度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祁峰,2010)。
也有学者认为院舍化照顾带来的老人对于机构养老的依赖性,使老人失去了适应社会,进行正常活动的能力,而且机构化的非人情化和非人道待遇也不利于老年人的长远发展(杨蓓蕾,2000)。
史柏年认为,影响老人社区照顾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老年人照顾的需求、家庭养老功能和机构养老的规模等诸多因素(史柏年,1997)。
英国社会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
英国社会照顾服务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启示作者:王步平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摘要:社会服务,作为西方社会的政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其中,英国的人身社会服务体制——在福利多元化思想指导下,由政府,支援组织和私人共同构建的由混合经济和准市场特色的英国社会照顾服务,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无疑是一个启示。
当今英国有两种社会服务,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的社会保障,另一种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社会照顾,这种社会照顾的模式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国;社会照顾;养老服务;社会保障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071-03自1978年民政部成立以来三十余年的时间,我国社区服务从无到有,从最开始的福利院,到街道居委会,到目前的社区服务,在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的提升。
然而,仅在社区服务这一方面,我们目前的范围还不是很大,对老年人的照顾仍在初步探索阶段,而进一步细化的社会照顾,如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无从下手。
我国社会照顾服务起步晚于西方国家,所以更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福利国家,英国。
英国有两种社会服务,现金救济与人身服务,也就是通常说的社会照顾和社会保障。
中央政府负责的是社会保障,地方政府的社会服务部门则负责社会照顾,也是对我国养老模式最具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
一、我国老年人照顾服务的现状及社区服务的形成当今我国对老年人的照顾服务大体分为三种形式,最传统也是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形式就是子女赡养。
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医疗水平的大幅进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到2015年,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不得不使国家开放二胎政策,而如果还是继承传统的子女赡养这一养老模式,90后这一代人未来将承担起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照顾两个孩子的4-2-2结构。
家庭的结构变化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已经为我国的养老问题敲响了警钟。
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_李宗华
2005年7月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Jul .,2005Vol .26 No .4[收稿日期]2005-05-10[作者简介]李宗华(1963-),女,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
【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关键词]老龄化;目标模式;家庭照顾;社区照顾[摘 要]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
在中国,发展社区照顾已成为学者的共识,但是社区照顾在中国的目标模式,即我们要建构一种什么形态的社区照顾却还未得到过系统的阐述。
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在简要回顾欧美照顾模式主要内容、社区照顾发展的原则和目前的困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论述了“三个主体、三个辅助”的思想,以期对中国社区照顾模式有所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076-03一、欧美社区照顾模式的简要回顾与问题的提出笔者曾对欧美社区照顾模式作过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社区照顾得以在欧美发展的背景条件包括福利国家的危机、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向右转的福利政策以及基督教的人文主义精神等,并对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笔者认为社区照顾作为动员并联结正式与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平常人一样,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又能够得到适切的照顾(苏景辉,1995)[1]的模式,以其个性化、多样化、社区化的特征与优势,向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服务、家庭照顾、日间看护、娱乐和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项服务,因而能够高质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自社区照顾1960年代在英国建立后,其他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均视其为医治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转而加以推广,使社区照顾模式逐渐取代了机构照顾的主导地位成为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主流[2]。
社区照顾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社区照顾的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程中丽(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摘要: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是一个全球正在面临的社会问题,随之而来的养老保障和照顾服务需求将会急剧增加。
为更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居家养老已成为许多国家养老模式的首选。
本文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传统养老照顾模式的利弊,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在居家养老方面的经验及教训,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如何完善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居家养老照顾服务体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养老;国际经验;社区照顾体系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794(2012)07-0037-05居家养老,主要就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家庭或社区环境中,通过社区的组织和管理为居住在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健康护理、心理支持、整体关怀以及文化娱乐生活等一系列服务的养老模式。
这种养老模式是在社区照顾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伴随着老年人照顾需求的增长、质量的提高和照顾内容的扩展而不断完善的。
“从经济逻辑的分析角度看,居家养老是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
”[1]30一、几种养老照顾模式的比较养老照顾模式主要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照顾三种模式:(一)家庭照顾模式家庭照顾是指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支持、生活照料、患病情况下的护理、精神的慰藉等主要来自其他家庭成员。
这种照顾模式在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更好发挥家庭保障对社会稳定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家庭照顾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家庭成员专业护理知识的缺乏有时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影响护理效果;其次是一些患慢性疾病的老人,会占用其他家庭成员过多精力,降低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指数;最后是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老龄化与低出生率并存,使得家庭照顾资源明显不足,家庭保障功能在不断弱化。
(二)机构照顾模式机构照顾,就是指在一定的专门社会服务机构里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生活服务的照顾。
英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对中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启示
英国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对中国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启示作者:刘宸硕尹峰来源:《中国民商》2021年第12期摘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深,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新趋势。
本文通过对英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形式、结果进行探究,重点分析了英国新型养老社区——退休村的服务模式,以此为借鉴。
最后,针对中国养老问题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为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发展性建议。
关键词:养老服务;社区养老;英国养老模式;退休村一、绪论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的老年人养老问题也逐渐显现。
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及社会养老己经不能满足我国社会存在的养老需求,而养老也逐渐成为各种服务的依托和载体。
因此,健全养老体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也变成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英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形式、结果、创新能力进行探究,重点分析了英国新型养老社区——退休村的服务模式,以此为借鉴。
在最后针对我国养老问题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为新型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构建提出建议。
二、英国社区照顾综述(一)英国社区照顾的发展历程1871年,英国一位学者:梅因,在《东西方村落社区》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了"社区"一词。
1948年,NHS体系建立,这为英国社区服务的开展充当了垫脚石。
二战结束后,英国经历的战斗创伤迅速恢复如初,医疗水平也得到提高。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社区服务率先在精神病研究领域得到发展。
后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去机构化"的倡议,使得机构养老的服务模式受到社会批评,而社区养老的需求则因此不断增加,其范围也由此扩大并将重点服务领域放在老年人群体,英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
虽然社区照顾的服务范围不限于老人照顾,但养老问题相对来说是更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最能体现社区照顾的特点。
国外社区管理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
国外先进模式对我国社区管理模式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管理模式,结合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国外先进社区管理模式的办法,得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社区管理模式启示一.国外先进国家的社区管理模式的分析。
欧美国家在社区管理上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一般是分离的,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是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的结合较紧密这种关系上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中,较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1.1美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社区中心存在于社区中,每个社区至少有一个社区中心,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社区中心的组织结构原则的确定也有统一的标准社区中心的管理层由一名中心主任、两名副主任、一名出纳员、一名秘书和一名执行主任构成。
社区中心的经费来源于捐献政府资助以及其它方面,中心的布局合理,有足够的地方开展活动,设备设施能满足不同需要,为不同年龄层次居民提供服务。
1.2 美国社区自治模式的特点。
社区自治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典型的社区自治模式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因此,美国社区自治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实行民主管理。
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2)社区建设有序合理。
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3)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在美国。
欧洲儿童照顾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儿童照顾对我国的启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儿童教育和照顾的需求不断增加。
在国外,欧洲的儿童照顾有其大量的经验和特点,为我国的儿童照顾提供了很多的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对欧洲的儿童照顾做一些简要的概述,并根据其经验和特点,带给我们的启示。
欧洲地区的儿童照顾几乎包括从出生到学龄之前的所有阶段,其中,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服务是十分普遍和重要的。
在欧洲的国家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实行了普及幼儿园和托儿所服务的政策,例如,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非常高。
在欧洲,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服务内容包括营养、卫生、游戏、活动、早教、教育等各方面,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相应的分组,为每个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
除了幼儿园和托儿所之外,欧洲的家政服务和家庭辅助也很发达,许多家庭通过家政服务和家庭辅助,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为全面的照顾服务。
二、欧洲儿童照顾的特点和优势1. 多样化的服务类型和内容欧洲的儿童照顾服务涉及范围广泛,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家庭辅助、家政服务等多种形式,并且服务内容包括饮食、卫生、早教、教育、游戏、活动等各方面,能够满足孩子不同阶段的需求,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 资源丰富、服务质量高欧洲的儿童照顾服务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都非常高,针对不同的儿童需求,提供了各种形式和层次的服务,如私立托儿所和公立幼儿园,服务内容和质量都经过精细的规划和管理。
3. 家庭服务和学校服务结合欧洲的儿童照顾模式重视家庭服务和学校服务的结合,家长通过家政服务和家庭辅助,可以得到更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的服务中,也考虑了家长的需求和参与,促进了家校合作。
4. 社会资源的整合欧洲的儿童照顾服务在社会资源的整合上更加灵活和高效,政府、社区、学校等多个社会资源将会被整合起来,构建了一个全面、有机的服务体系,为儿童和家庭提供了全面的服务。
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
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
李晓华
【期刊名称】《理论学刊》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社区照顾模式是社区工作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作模式.在养老方面,通过调动社区资源,整合了家庭养老方式与机构养老方式,既减轻机构养老的负担,也可提高服务质量.国外社区照顾模式的经验对于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方式困境有积极借鉴意义.本文从可行性及操作性层面,对社区照顾模式经验应用于解决我国养老困境作初步探讨.
【总页数】2页(P102-103)
【作者】李晓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社区照顾: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养老新模式
2.英国社区照顾之于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本土化进程及服务模式的构建
3.社区照顾:我国养老模式的新选择——以杭州市上羊市街社区为例
4.社区照顾:我国养老模式的新选择——以杭州市上羊市街社区为例
5.社区照顾:我国养老模式的新选择——以杭州市上羊市街社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健康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健康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挑战。
而在国外,一些健康养老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我国的养老事业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可以更好地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的老龄化社会发展。
本文将针对国外的一些养老模式,对我国提出启示,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养老事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体系是非常完善和多元化的。
除了传统的养老院之外,还有各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服务和家庭养老服务。
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除了提供日间照料、医疗护理等基本服务外,还会通过各种社交活动、文化娱乐等方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在家庭养老服务方面,政府会提供一定的补贴和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在家中给老人提供照料,同时还有一些专业的护理人员可以上门服务。
这种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给老年人提供了更多样的选择,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也能避免将所有老人都集中在养老院,照顾老年人的责任分担在更多的家庭和社区中,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还比较单一,主要以养老院为主,忽略了社区和家庭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智慧养老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智慧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通过智能设备和信息技术,实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和健康监护。
在国外,智慧养老已经逐渐普及,老年人可以通过智能手表、智能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并在紧急情况下呼叫救援。
一些智能家居设备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居家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智慧养老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
我国的智慧养老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智慧养老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将智慧养老贯穿到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中,让老年人享受到更便捷、更智能的养老服务。
社会养老问题的论文
社会养老问题的论文当前,我国已迈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大踏步迈进了新的养老产业市场,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朝阳产业”。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养老问题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养老问题的论文篇1浅谈社会福利院代养老人流失问题我国的机构养老主要兴起于建国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解决人口日益老化的问题,由民政系统牵头,陆续开办了包括养老院等在内的多项社会福利事业。
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民办养老机构涌现,成为政府养老机构的补充。
近年来,选择进入机构养老的老人逐渐增多,主要原因一是可减轻子女的负担,二是可避免因代沟冲突。
三是能减轻老人家务劳动的压力。
四是能消除孤独感。
五是能受到健康护理等专业化的服务。
这些都是家庭养老难以比拟的。
然而选择这种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口比例较低。
主要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被子女遗弃的老人为多。
如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3%的老人愿意进养老院养老。
原因在于: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使老人和子女认为送老人入养老院是一种不孝行为。
二是对家庭和所熟悉环境的留恋。
在家庭中,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能通过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得到充分的满足。
同时,熟悉的生活环境使老年人能保持自己的社交生活。
因此,多数老年人口不愿意到养老机构中养老,更愿意在家庭中养老。
三是机构照顾容易给受照顾的老年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后遗症,如自我照顾能力被削减,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性,与家庭社区接触少,自我形象变得衰弱等。
四是由于资金有限,我国当前城市的养老设施,存在数量不足,规模不适应需要、收费较高,服务单一化等问题,难以适应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需要。
青海省XX社会福利院是民政厅直属的公办福利机构,在主要面向社会“三无”人员,福利农场养老人群、孤儿、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服务的同时,也面向社会招收自费代养老人。
2005年开始招收自费代养老人,至2012年共招收自费代养老人18名,占总服务对象的23.5%(总服务对象为75人)数据显示,自费代养老人已经占据了较大的服务比例。
社区照顾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社区照顾模式中的角色定位分析摘要:社区照顾模式是社区工作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工作模式。
在养老方面,通过调动社区资源,整合了家庭养老方式与机构养老方式。
既减轻机构养老的负担,也可提高服务质量。
国外社区照顾模式的经验对于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方式困境有积极借鉴意义。
但是这种模式要完全适应我国养老形势的发展还需要一个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本文从社区照顾模式的可行性及操作性层面,对该模式中的几种角色的定位进行分析,希望为社区照顾模式在我国的开展提供一些现实性的思考。
关键词:社区照顾社区定位政府角色专业服务一、社区照顾的模式梳理社区照顾(Community Care)是由英国人最先提出的。
广义的社区照顾涵括社区内所有需要照顾的群体,如老人、残疾人、儿童和精神病患者等的照顾;而狭义的社区照顾专指社区对老人的照顾,这是社区照顾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区照顾养老模式。
20世纪50 年代在“反(机构)院舍化(养老)运动”(主要观点认为,大型社会照顾机构程序化的专业照顾与科层制的照顾管理导致被照顾的老人们与社会隔绝,缺乏正常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它既不能帮助老人度过有意义的晚年生活,又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中,社区照顾进入老人照顾领域。
社区照顾把家属、朋友、邻里以及各种志愿性组织等非正式关系视为提供养老照顾的重要方式,希望通过“去机构化”以追求“正常化”的老有所养的生活,避免“全控机构”养老照顾缺乏人性的养老照顾方式。
社区照顾的主要特色或者核心是强调社区中的非正式网络对老年人的照顾,帮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社区中继续生活。
但具体而言,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即“在社区照顾”与“由社区照顾”两个方面。
“在社区照顾”强调运用法定资源使得老人在社区中心或者家庭接受照顾和服务,主要以政府公共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等在社区内设立的小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为主要照顾场所,由社区中的这些机构进行集中照顾或者由专业人士提供上门护理。
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本土化实践及反思
老年人社区照顾的本土化实践及反思李宗华/李伟峰/张荣【内容提要】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龄化具有来势迅猛的特点,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所引发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传统的养老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养老实行社会化,即由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并承担,是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照顾/社区社会资本一、问题的提出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发展过程。
按照国际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即可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2000年“五普”结果显示,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
另据国际劳工局《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关于“世界各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8%[1]。
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4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崛起过程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峻的国家[2]。
这些统计数据无疑表明中国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
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来势迅猛、程度不断加深的特点,估计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由此导致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相当长时间内关注的焦点,其中又以如何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为社会各界探讨的重中之重。
而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所引发的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老年人养老方式必将发生嬗变。
如何以发展中国家水平的经济实力应对发达国家水平的老龄化问题将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种种问题、迹象与事实均表明养老必须社会化,即由国家、社会、集体、个人等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并承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7月第26卷 第4期东岳论丛Don g Yue TribuneJul .,2005Vol .26 No .4[收稿日期]2005-05-10[作者简介]李宗华(1963-),女,济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
【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李宗华,李伟峰,陈庆滨(济南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关键词]老龄化;目标模式;家庭照顾;社区照顾[摘 要]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照顾逐渐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
在中国,发展社区照顾已成为学者的共识,但是社区照顾在中国的目标模式,即我们要建构一种什么形态的社区照顾却还未得到过系统的阐述。
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梳理,在简要回顾欧美照顾模式主要内容、社区照顾发展的原则和目前的困境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论述了“三个主体、三个辅助”的思想,以期对中国社区照顾模式有所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4-0076-03一、欧美社区照顾模式的简要回顾与问题的提出笔者曾对欧美社区照顾模式作过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社区照顾得以在欧美发展的背景条件包括福利国家的危机、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向右转的福利政策以及基督教的人文主义精神等,并对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笔者认为社区照顾作为动员并联结正式与非正式的社区资源去协助有需要的人士,让他们能和平常人一样,居住在自己的家里,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而又能够得到适切的照顾(苏景辉,1995)[1]的模式,以其个性化、多样化、社区化的特征与优势,向老年人提供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服务、家庭照顾、日间看护、娱乐和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项服务,因而能够高质有效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自社区照顾1960年代在英国建立后,其他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均视其为医治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转而加以推广,使社区照顾模式逐渐取代了机构照顾的主导地位成为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顾的主流[2]。
在这种情势下,我国政策界与福利界有关学者也开始对社区照顾模式进行关注,他们对社区照顾的内容与理念及其他一些相关内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讨将社区照顾移入中国的可能性。
虽然社区照顾模式至今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且国内外许多学者也对其能否真正为老年人提供有效服务,而不只是政府推辞责任的借口和学者建构的一种理想模式表示了置疑(walker ,1993)[3],但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发现一种共识,即社区照顾应该而且能够拿来为我所用,以达到提高老年人及全社会福祉的目标(史柏年,1997;钱宁,2002;陈树强,2003)。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他们基本上大都在家中接受子女“反哺”式的照顾,但长期以来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寿命的增长共同导致的4—2—1甚至8—4—2—1的家庭结构已极大地削减了家庭的养老力[4],迫使我们必须做出一种养老社会化的选择,而社会上那种在空巢家庭中既得不到子女的照顾又得不到机构照顾的老年人数量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实际上就已向我们提出了社区照顾在我国建立并推广实施的现实需求。
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另一个共识,即在我国建立的社区照顾模式应该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
但是社区照顾在我国发展的目标模式是什么至今仍未被明确提出并加以探讨,相关论述虽有涉及但笔者认为并不完整、系统。
笔者认为我们既然要在我国发展、推广社区照顾模式,没有一个明确的切合我国实际的目标模式作指引无疑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
一旦我们确定或者说初步统一了发展的思路,明确了发展的方向,那么在理论上可以深化我们对社区照顾的研究,加深我们对社区照顾模式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探讨社区照顾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其他问题提供了一个理论前提。
在实践中的意义则更为显明:76DOI :10.15981/j .cn ki .dongyu eluncong .2005.04.0141、我们可以通过把实际取得的成果与之比较,来检验行动的成效,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检验实践的标准;2、可以明确我们努力的方向,并依据这个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对发展的具体策略做出选择;3、可以为我们描绘出发展的蓝图,以调动起广大民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共同推动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
总之,确定社区照顾在我国发展的目标模式对我国社区照顾模式的确立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社区照顾在我国完全是一个“舶来品”,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而又不至于“走形”,同时又可以避免西方社区照顾在发展中出现的困境的发展道路呢?这时明确西方社区照顾发展的原则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切入点。
二、欧美社区照顾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面临的困境把握欧美社区照顾发展中所形成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我们抓住社区照顾模式的实质,避免在将社区照顾本土化的过程中丢掉社区照顾的内核而“走形”,这对于我们探讨中国社区照顾发展的目标模式也是极有意义的。
社区照顾在它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基本模型已初具雏形,并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原则体系。
根据有关的文献和国外社区照顾的实践经验,钱宁把这些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5]:1、向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认识全控机构照顾的局限性和社区照顾的意义。
了解危机人群的处境与需求;让主流社会更多地倾听弱势群体的声音,关注社区中的失能者及其家庭的困境;说服权力部门运用国家立法的手段制定相关政策等。
2、合理分配社会资源。
立足于社区中有困难而得不到照顾的大多数人的需要,避免机构照顾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受益面小的缺陷。
3、充分发挥社区非正式网络的作用,配合正规的社会服务。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有效照顾网络;区分不同网络所具有的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与支持,使受助者的困难真正能够在社区中得到解决。
4、提倡自助与互助精神,培养社区居民独立自主的意识。
使受照顾者在社区照顾的过程中减少依赖性,不断提升自我的价值,也使社区更具凝聚力。
5、从受助者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确定照顾方案,使计划切实可行。
计划既要发挥非正式照顾的特长,又不能排斥机构照顾的必要性,而应使照顾能更有效地满足受助者的需要。
6、发挥民主精神。
鼓励社区居民为社区照顾献计献策。
欧美的社区照顾正是在上述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包括政府及广大民众的认同。
不容我们忽视的是社区照顾在当今的发展中日益彰显出一些致命的缺陷,了解这些缺陷并时时以其为警示,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将对我们的社区照顾模式构建大有裨益,我们确定中国社区照顾发展目标模式时,也应特别注意避免这些问题。
当今社区照顾发展中的困境大致有以下几点:1、社区照顾向家庭照顾的转化[3]。
社区照顾原初的理念是指让案主在社区中得到照顾,即通过把与专业或专门人员安排进社区之中,为居住在自己家里的案主提供服务,但在发展中却出现了偏差,“在社区中照顾”逐渐演变成“由社区照顾”,也就是说由非专业人员与非专门人员志愿地或半有组织地提供服务,而家庭作为最基本的非专业照顾力量,使社区照顾最终演变成为“由家庭照顾”(chow,1993)[3],由此社区照顾的推行在一些地区反而使家庭、朋友和邻居等非正式系统的照顾压力加重了(walker,1993)。
如何协调社区照顾与家庭照顾二者间的关系,确定各自在提供服务中的角色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2、社区照顾的重点转向支持家庭照顾者。
社区照顾为老年人服务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社区照顾也一直以能够有效回应老年人需求而特别加以宣扬。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却发现许多与之相背离的事实:许多社区照顾的内容是针对照顾者的。
照顾者面临很大的压力,实施支持照顾者的计划本无可厚非,但如果社区照顾的重点转向支持照顾者就有悖于社区照顾的理念了。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学者批评日间照顾政策是从照顾者利益出发,而不是为满足老年人需求设计的,研究表明,老年人接受日间照顾服务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是考虑子女的利益而不是出于自愿[1],因此批评者得出结论认为社区照顾实质上是照顾照顾者而非老年人。
这种矛盾实质上是如何处理好照顾者与被照顾者关系的问题,照顾者有压力,被照顾者有需求,我们在推行社区照顾时必须两个方面都要顾及,而不能偏执于其一。
3、服务过程中“机会不平等”问题。
这种不平等表现在社会各阶层之间、性别之间、种族之间的不平等。
经济收入富裕的老人可获得所需的、质量较高的服务,而经济条件差的老人只能通过个人收入调查系统“歧视性”调查得到救助性服务,这已不容他们自己选择。
在性别之间,男性获取的服务要优于女性。
而在种族之间,在欧美国家,白种人所获得的服务要普遍优于黑种人和其他族群[2]。
4、照顾者的角色一般都是由女性来承担。
许多女权主义者认为“社区照顾是家庭责任不平等的合法化”,“照料活动限制了女性进入公共领域中有价值的社会性角色的机会”。
5、协调问题。
虽然社区照顾整合了许多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各服务主体间的协调问题。
不同的服务主体隶属于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领域,这加大了彼此之间协调服务的成本,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医疗卫生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之间的协调问题,两者各自有不同的主管部门,且资金来源也互不相同,故在开展服务时容易“各自为政”,造成服务内容和项目出现重复或不全面,致使服务效率的降低[2]。
因此我们在发展社区照顾时,应明确提出一个服务中心,以整合各种资源,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三、我国社区照顾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社区照顾是植根于西方的社会、文化、经济与政治背景77欧美社区照顾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中的一种养老模式,在我们把社区照顾移入我国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我们的现实国情。
具体说来我们的国情有两个:一个是我国的中介性社会服务组织的缺乏。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城市居民的福利由政府一手包揽,这种强大的政府力量使得公共领域特别是公共服务领域萎缩[5]。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逐渐退出一部分社会福利领域并剥离了企事业单位的福利职能,将之回归社会[6],这时就需要一个社会实体或社会机构来承接这些分离出的职能。
在西方这一职责是由非政府或非赢利部门承担的,然而在我国由于上述原因,这一职能更多的是由具有半政府半民间性质的社区来承担,这一事实就向我们展示出在我国发展社区照顾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社区照顾要以社区建设为中心。
另一个国情是我国深厚的家庭养老传统。
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悠久的国家,“孝”的观念根深蒂固。
一方面,老人愿意居家养老;另一方面,子女也视不赡养老人为耻(陈树强,2003)。
这一基本事实向我们昭示出另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社区照顾要注重家庭照顾的完善。
另外还有我国财力的薄弱、4—2—1型的家庭结构等都对我国的社区照顾提出了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