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激励人们不满足现状 , 立志进取 , 不断向更高层次 目 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意义主要体现在以
下 几个方 面 : 1可 以促进 转移人才 成长 。转移 就业在 市场条件 下实 际上是 一种就 业机会 和就业 岗位 的竞争 , . 因此 , 在
劳动力转 移就业 竞争 中 , 与转移 或流动 的劳动者个人 , 参 必须具 有进取 心 、 争胜心 、 开拓精神 和创新意识 , 否 则 就势必会被挤 转移或 流动就业 竞争 的行列 。而 如果离开 了转 移择业 或转移择 业竞争 , 只能使人 昏 昏然 , 随大 流 , 于现状 , 安 不思进 取 , 被小 富即安 、 小胜则止 的思想心态 所束缚 。 2 可 以促 进经济 发展 。劳 动力转移无 论是异地 转移 , . 还是就地 转移 , 无论是兼业 型转移 , 还是专业 型转 移, 都为发展农 村经济 , 加农 民收入 , 着明显 的促进和推 动作用 。以异地进城 务工经商 的农 民为例 , 增 起 他们
4 可 以促进科技进 步 。农村剩 余劳动力 转移尤 其是在农 业 内转 移的老户 , 以充 分利用有 限 的土地 资 . 可 源, 坚持科 学种 田 , 把现代农 业科学技 术推广 到大 田中去 , 据 生物技术 , 依 实行立体种植 , 发展 生态农业 和精 细 密集农 业 , 实现 由传统农技 的进 步 。
【 作者简介】 文( 9 7 )男, 徐 16 . , 吉林工商学院副教授 , 吉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 究方 向: 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人
建设 社会 主义新农村 是我 同现代 化进程 中的重 大历史任 务。农村人 口多是我 国的国情 ,要发展好农 村
经济 , 让农 民过上 富裕的生 活 , 最关键 的是要解决 “ 三农” 问题 , 农” “ 问题归根到 底是农 民的增收 问题 。农 村剩余 劳动力转 移对破解 农 民增 收难 题 , 变我国的产业 结构 , 改 促进城 市化建 设 , 推动社会 主义现代 化建设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余劳动 力转移和农村 经济发展 的对策。
= 、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转 移 的理 论依据
三 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存在
的问题
农村 剩余劳动 力转移是 经济发展的
一
我 国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 向 农
美国经济学 家刘易斯 ( . L i) W A. wes
外 转移 的客观必然性
士 奎 : 童 旦呈
黼
嚣
参 0
l _l l I l
受教育 、居住条件等 基本 权益 得不到应 的 主 要 原 因 ,也 是 造 成 目前 城 市 化 严 重 西部地 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 费 ,
有 的保 障 。 滞 后 于 工 业 化 、产 生 诸 多社 会 问 题 的 制 这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 了农村孩子上学难
部分剩余劳动 力的转 移、劳动力减少而 户籍制度配套的就业制 度和福利制度 ,
此外 ,要完善职业技 术教育培训 ,
在 l 5 年发表 的 劳 动无限供 给条件下 客观 过程 , 94 既受 到非 农部 门吸纳 能 力和
我 国农村 剩 余劳 动 力数量 庞 大 , 农 的经济 发展》 中建立 了一 个二元 经济的 外 部环 境 的限 制 , 受到农 业 吐 出能 力 也 业 劳动力所 占比重居高 不下 。据 国务院 研 究室发布 的 中 国农 民工调查 报告 “ 古典 ”模型 ,同时提 出 了关于 农村人 和 劳动力 自身素质的 内在制约 。丰要制 口流动 的模型 。该 模型认 为发展 中国家 约 因素 有 : 1 城 乡分 割的二 元经 济体 制 ,阻 .
2. 农 村 人 力 资 本 存 量 少 且 水 平 度性原 因。打破城 乡界 限 ,实行城 乡一 的 问题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 ,农村地 区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背景介绍1.1 中国经济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挑战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就业机会不足、工资待遇低下、权益保障缺失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也对其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影响因素分析2.1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条件。
2.2城市化进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增,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机会并不均衡,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结构性失衡。
2.3教育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城市就业的选择范围,也影响了他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
三、现状分析3.1农民工群体特点及其就业状况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来源,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前,农民工群体呈现出规模庞大、就业领域广泛、就业稳定性较低等特点。
3.2内外需求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直接影响。
在外部需求减弱、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民工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来 ,中国 的城市化水平从 17 年 的 l% 98 8 提高到 目前 的 3 . 但与工业化 水平相 73 %, 比, 仍然落后了 l O多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
我 国农村剩 余 劳动 力 的转移 速度 在 19 97年后 开始 出现 减缓的态 势 ,主 要原 因是农业生产上 了新 台阶, 农产 品实现 了 供需基 本平衡 , 出现 了丰年有 余 的新局 面; 大部分 工业产 品 出现 了过 剩 , 农村 非 农业发 展出现徘徊 , 导致 了剩余 劳动 力转 移速度变 慢 。因此 , 在今后一段 时期 内要 实现农 民增收 , 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关键。 在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 的过程中 , 主 要 出现 了下面几个 问题 。第 一: 农村 劳动 力文化素质低下 。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 下 既制约 了劳动力转移 的速度和规模 , 也制 约 了转移的层次提高 。第 二; 城市吸纳 农 村 劳动力 的能力 下降。 在城市一体化过程
和 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 .转移 农村剩 余劳动力能加快城 市
化 进 程
据 有 关 部 门的 调 查 分 析 , 革 开 放 以 改
42发挥政府 的主导作用 ,深 化体制 . 改 革, 全各项制度 , 健 为农村剩 余 劳动 力 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各 级政府要 充分利用 农村 市场信 息 体系 , 展服务领域 , 拓 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
…
农村劳动力 的综合素质 , 应鼓励 家庭和个
人 的 人 力 资 本 投 资 ,通 过 自行 组 织 和 联
所 谓农村剩 余劳动力 , 是指农村 劳动 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 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 力。由于这群人没有 任 何实质性的工 作, 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目前 , 中国农村 人口占总人 口的 6 %, 8 剩余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与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围绕此主题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旨在引起读者对该议题的关注。
正文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然后分析了转移原因,包括市场因素、政策因素和教育因素。
接着,探讨了转移制约因素,主要包括就业市场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和传统观念依然存在。
在结论部分提出了应加强职业培训、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等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为解决农村人口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就业市场、教育水平、传统观念、职业培训、政策、农村教育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其中包括农村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等。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市场因素、政策因素、教育因素等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影响。
只有全面分析这些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为制定政策和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关键性意义。
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原因和制约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数量。
通过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象,可以揭示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和规律,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理论支持。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思考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思考在咱们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真是个大难题。
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
可是,农村的年轻人啊,都往外跑,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这可愁坏了乡亲们。
有人说,现在的农村就像一片“人去楼空”的景象,田地里没人耕作,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紧张。
这种情况,咱们得好好想想对策,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嘛。
说到转移劳动力,大家的想法各不相同。
有的人觉得,农民工进城打工,挣了钱就能改善生活,过上好日子;可另一些人却觉得,这样一来,农村就缺少了年轻人的活力,乡村文化也在慢慢流失。
留在农村和去城市工作,各有利弊。
去城里打工的确能多赚点,但身边的亲人少了,家乡的年味儿也淡了。
这就像是“隔山买火柴”,有些时候虽近在咫尺,心却远在千里之外。
怎么才能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既能留得住,又能活得好呢?这得从多方面入手。
咱们得把农村的发展搞上去。
像农田水利设施、道路交通这些基础设施,得跟上,给农民提供便利,让他们觉得留在家里也能有出路。
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这些都能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想想看,村里开个民宿,年轻人回家搞农家乐,岂不是两全其美?相关部门的支持也必不可少。
比如,出台一些扶持,给年轻人创业提供贷款,或者引导他们学习一些新技术。
这样一来,农村的小伙伴们就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好的生活。
再加上电商的发展,农村的农产品也能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
想想那新鲜的水果,直接送到城市里,谁不想尝一口呢?还有一点很重要,得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活动可不能少,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不仅能让年轻人留住根,更能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
春节时举办一些文艺演出,或者组织村民一起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进邻里关系,还能让乡亲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就像古人说的“家和万事兴”,只有大家团结一心,才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再说说农村的教育问题。
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往往是因为有了更好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读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 育学院 . 京 北
[ 摘
要 ] 过 对 刘 易斯 劳 动 力 流 动模 型 的 分 析 , 讨 发 展 中 国 家的 剩 余 劳动 力 流 动 规 律 意 通 探
义 重 大 。根 据 我 国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 流 动 的 具 体 特 点 与 新 问题 。 强 对 刘 易斯 劳动 力 流 动 模 型 的 加
都 明 显 高 于 传统 部 门 。 刘 易斯 认 为 劳动 力 流 动 分 为 两 个 阶 段 。在 第 一 阶段 。 由 于 传 统 部 门 与现 代 部 门 的生 产 方 式 等各 方 面 的 差 异 .农 业 部 门 内 部便 产生 大量 的边 际生 产力 为零 或 负 数 的 剩 余 劳 动
受 我 国农 业 人 口众 多 、 元 经 济 结 构 等 多 种 因 素影 响 . 二 我 国 的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 我 国农 村 还 有 1 “ 亿 多 富 余 劳 动力 , 年 需 要 转 移 的 大 约 有 8 0 每 O ~ 9 0万 人 ; o 2 亿 多农 民工 当 中还 有 很 多 工 作 岗 位 并 不 稳 固 。”1 国农 村 [ 我 剩余 劳动 力 的转 移 工 作 。 势 严 峻 、 务 艰 巨 。 著 名 经 济 学 形 任
二 、 易 斯 劳 动 力流 动 模 型 的再 认 识 刘 显 而 易 见 。刘 易 斯 的劳 动力 流 动模 型 强 调 了 现 代 工 业
、
经 济 发 展 模 型 :第 一 个 是 用 来 解 释 发 展 中 国家 二 元 经 济 发 展 机 制 及 其 运 行 问 题 的 封 闭 经 济 模 型 ;第 二 个 是 用 来 解 释 发 展 中 国家 与 发 达 国 家 之 间 贸 易 条 件 确 定 问题 的开 放 经 济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一、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了城镇化建设中重要的劳动力来源。
然而,仍然存在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一些相对欠发达地区。
二、原因分析1. 农业产能过剩:随着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导致了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粮食过剩问题。
这使得原本应该从事种植工作或农田管理的农民没有了足够的工作机会,从而成为剩余劳动力。
2. 城市化进程不均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导致了大量农民无法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只能滞留在农村。
3. 教育和技能水平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农民缺乏必要的教育和技能培训。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就业时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薪水的劳动力工作。
三、影响分析1. 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导致资源浪费:大量优秀的劳动力被束缚在农村地区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加大了贫困问题: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很多贫困地区无法通过转移就业来改善生活状况。
这使得贫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四、解决途径1. 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加强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好的条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对策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中不再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通过各种途径向城市或其他行业进行转移就业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领域城市的工业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提供了较高的工资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这种转移途径通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的工业企业,从事各种工艺制造、装配生产、物流运输等工作,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服务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
城市的餐饮、住宿、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增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这些服务业稳定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具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动力和较好的生活条件,是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地区。
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劳动力可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行业,也可以进入城市从事服务业和工业行业。
城乡结合部的就业机会多样化,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除了向城市转移外,农村劳动力还可以选择转移到其他农村地区。
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工业、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较大。
这些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应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的培训机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缺乏现代产业所需的技术和技能,因此需要通过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面临着失业和转移就业的问题。
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转移就业的困难与挑战、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结论部分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社会和农民需要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支持体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并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培训、技能提升、产业转型、农村经济、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农民共同努力、政策措施、支持体系。
1. 引言1.1 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地区中超过农业劳动需求量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已经超过数千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和中老年人。
这些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地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面临就业困难和生活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不仅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会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2 转移就业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增加不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实现转移就业,将导致农村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加剧农村贫困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如果他们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将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可以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中不再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员。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和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中不乏高学历和技术技能较强的人才。
这些人员在农村传统行业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只能选择转移到城市从事低技术、低收入的劳动力工作,形成了“农民工”群体。
同时,由于一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
在经济方面,农村收入水平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农村居民转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收入。
社会方面,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来改善生活。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随着农村人口流失,农村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传统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缺乏照料。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会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大量涌入,会给城市的就业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其次,大量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农民工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也对城市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风险和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为一部分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面临着低收入、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恶劣等问题,容易受到歧视和剥削。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摘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探讨了现有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本文旨在为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参考。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面临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人口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诸多困难,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和措施。
第二章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与特点分析2.1 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学界尚无统一的标准。
本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在农村地区没有找到稳定就业的劳动力。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特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以下特点:数量庞大、教育水平低、技能匮乏、就业机会有限等。
第三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3.1 内外部原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既有内在的农业发展问题,也有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
内在原因包括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外部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等。
3.2 就业市场问题城市就业市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和就业结构调整不完善,导致了就业市场问题,限制了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
第四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4.1 教育水平与技能匮乏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和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和技能匮乏成为制约其转移的重要因素。
4.2 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缺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住房保障等制度,使得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较大的风险。
第五章现有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与不足5.1 现有作用分析中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城市化进程推进、就业培训补贴等。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浅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摘要: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是各国工业化成长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既有与一般国家共同的规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
关键词:特点分析制约因素转移的对策1.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现状1.1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1.1.累积性剩余累积性剩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叫历史性剩余。
建国后,由于我们实行了错误的人口政策,导致人口出生处于很高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总量远远大于同期经济发展和就业的需求,其中尤以农村为甚。
人多地少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也是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最主要原因:我国有13亿人口18亿亩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亩多一点,只及世界水平的40%。
而其中农业劳动力就达4.5亿多,农民劳均耕地只有4亩。
按传统手工农业耕作方式所需要的农业劳动力计算,我国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
加之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管理模式,认为地割裂和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因此,日积月累,我农村剩余劳动力累计下一个庞大的数量。
1.1.2.替代性剩余“劳动生产律的提高,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引起劳动力的过剩”。
在我国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了大幅提高,由此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导致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减少,其结果,大批农业劳动力就会从农业中释放出来,成为剩余劳动力。
1.1.3.波动性剩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条高低起伏的波浪式曲线。
劳动力就业状况与这条曲线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经济发张曲线上升时,劳动力就业就相应增加;反之,就相应减少。
我国现在约有1.5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但他们中绝大部分是流动性的,并未真正城市化。
浅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L AO I HE QU JAN S
浅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廖 芳
【 提
要】我 国农村沉淀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如此 庞大的剩余 劳动 力 已经成 为制约我 国经济发展 的首要 因素 ,
这 支 庞 大 的 队 伍 能 否 成 功 转 移 成 为我 国 解 决 “ 农 ” 三 问题 的 关键 。
浅论 我 国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问题
约有 2 多左右 , 亿 这给就业带来了 巨大的压力。 2 .现 有的一些制度 在一 定程 度上制 约 了农村 剩余 劳动 力 的转移。传统的城乡隔绝制度并 没有从根本上被打破 ,农 村剩余 劳动力进 入大中城 市就业依然要受到户籍制度 、就业 余 劳动力在农村 内部转移。从 目前我 国农村资源状况和 乡镇 企业的发展潜力来看 ,乡镇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主要渠道 。乡镇企业 能够容 纳较 多的转移劳动力 ,是 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潜 力所 在 ,乡镇企业可 吸收那些离土不离 乡的农 民工 ,促进农 民工 向非农产业转移 ,增加农 民的工资 性收入 。 同时必须把 乡镇企业 的发展 和小城镇 建设结 合起 来 ,推动农村分散的乡镇企业逐步向城镇 集中 ,促使乡镇企
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 口多 ,仅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以百
万人计 ,劳动力供给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 生产的需求 ,劳 动力明显过剩 ,据估计 ,我 国未成功转移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
设 。改革开放 以前我国城市化进 程十分缓慢 ,9 1 1 5 年我 国城
L AOQ I S E一3 UJAN H 6
[ 关键词 】 村 ; 农 剩余 劳动力 ; 移; 转 对策
【 作者简介 】 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一、引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既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一)转移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持续增长。
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
(二)转移地域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三)转移行业较为集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
(四)转移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自行外出打工外,通过政府组织、劳务中介、亲友介绍等方式实现转移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积极影响(一)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有效提高了家庭经济水平,改善了生活质量。
(二)推动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土地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四)提高农民素质外出务工的经历使农村劳动力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一)就业稳定性差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就业岗位不稳定,容易受到经济形势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二)劳动权益保障不足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成本,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拖欠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社会保障缺失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限制,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档 的住 宅 小 区 , 四通 八 达 的立 交 岗人 员实现再 就业后 ,减 少 了城 市 度 ,但 又不能盲 目进行 。必须有 目 中一 部分工作 岗位 。这样 一来 ,就 的 、有计 划 地转 移 。在 这过 程 中 , 桥 ,笔直 的高速公路 ,大型 的休 闲 娱乐广场 等 ,在其建设 过程 中 ,无 造 成 了部 分 农 民工 滞 留在 城 市 里 既 要 将 党 和 国家 的政 策 宣 传 到 农 处没有农 民工 的存在 。农 民工是城 找不到适合 的工作 ,给社会 治安带 市建设 中一 支重要 的力量 ,为全 面 来 了一 定 的压力 。 四、大 多数农 民工 由于缺 乏相 建设小康社 会做 出了贡献 。故若 能 关的 法律 、法规知识 ,当基本 的权 有效地转 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 ,不仅
对整个社 会而言 ,农 村剩余劳 成个别 发达城市 的交 通拥挤 、流动 化 、提高人 民素质 的艰 巨任务 。乡 镇 政 府作 为 直 接从 事农 村 工作 的 动力在转 移过程 中有利有 弊 。积极 人 口超 负荷 等 。 三 、我 国的城 市对剩余 劳动 力 管理者 ,在 中 国向现代 化进程 中起 的 方 面是 农 村 进 城 务 工 的劳 动 力
二 、外 出务 工的农 民因对 就业 力转 移 问题 已摆在面前 。在这个 问 是一种资源 浪费 ,也不利 于新型农 业生产技术 的推广应用 。因此 ,大 信 息和 相关知识 的缺 乏 ,外 出务工 题 上 ,中央明确要求最 基层 的地方 量 的劳 动力在 种 种利益 的驱动 下 , 时以 自发为主 ,具有一定 的盲 目性 政权机关—— 乡镇政府 ,要承担起 背井 离 乡 ,进 城 务工 。 和 无序 性 。在这种情 况下 ,容 易造 发展 中 国农 村 地 区经 济 和社 会 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汇报人: 2023-12-01
目 录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验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对策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势与展望
0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述
定义与类型
定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中由于 农业资源的限制,劳动力过剩,大量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转向城市非农产业就业的过程。
0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经 验
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经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经验 和模式。例如,美国通过发展农业和工业, 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日 本则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建设, 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
鼓励企业雇佣农村剩余劳 动力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 业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 其技能水平,并为其提供稳定 的工作岗位。
0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未来趋 势与展望
发展趋势预测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转移方向多元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不再局限于向城市转移,而是向城市郊区、中小 城镇、农村社区等多元化方向转移。
要点二
当前问题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面临一些问题。例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吸纳这些剩余劳动 力。此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就业技 能和竞争力,也制约了他们的转移就业。
0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 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 农业剩余 劳动力。农业 剩余劳动 力是个相 对的概念 , 它 随 着生产 力水平的变化 而不断变化 。我们 说的农业 剩余劳 动 力, 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 、 农业剩余 劳动 力转移。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 两类: 一类是 产业 转移 , 即 由农业 向第二 、 第三 产业转移 ; 另一 类是地区转 移 , 包括 某一 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 力向另一 地区转 移; 由农村 向城市郊 区农业转 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 转 移是针 对产业来说 , 同一 行业 的地 区之间流动 , 就地 区来 说 是一种农业 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 , 但就 全国来看 , 它并不属于 行 业之间的转移 。所 以 , 就全国讲 , 农业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是指剩
据统计 , 2 0世纪 9 0年代初 ,我 国农村 剩余劳动 力总数达
1 . 5 亿 以上 , 2 0 0 0 年底达到 1 . 8 亿 。这种矛盾短 期内还会更为突 出: 随 着农 业要素的不断投入 , 农业新技 术的推广 , 农业劳动生 产率会不断提高 ,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 , 可耕地有 限 ,
模进一步扩大 ; 我国是农业大国 , 农 村人 口基数大 , 据有关部 门 预测 , 未来 1 0 年全 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 6 0 0多万 。如果 从劳动 力供给的 角度看 , 随着农业投入 的增加和技术含量 的进
动 力。
特征。 2 0世纪 9 o 年代以来 , 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 差距以及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 , 农村剩余劳 动力纷纷 尝试寻找途径走 出农村寻找工作 。但是 , 由于人 口城 市化进程 滞后于 工业化 , 第三产业吸 纳就业能 力有限 , 使“ 人往 哪里去 ”
出建 议 性 的 政 策 。
一
我国农村 出现 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 现象 , 而 是以 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 织作 用的结果 , 总 体上讲 ,造成我 国农村 劳动 力过剩 主要有 我国 的二 元经 济结 构、 经 济发展水平和 农村人 口的持续增长以及 其他相关因素 。
1 、 我 国存在 的二元 经济结构 , 城 市化发展滞后 。中国作为
一
、
相 关 概 念
个发展中的人 口大国 , 二元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 济结构的基本
1 、 农业 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的人 口 所具有 的劳动能 力。农业有广 义、 狭义之分 : 广义农业 , 是指农 作物 栽培业 、 林业 、 畜 牧业 、 渔业 、 狩猎业 、 野生植 物采集野 等 ; 狭 义农业 , 是指种植业 。我们说 的农业 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
的 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 的直 接影响因素 。目前 , 我国在 存在大量的农村剩 余劳动 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 紧
缺 的“ 招工难” 现 象。这主要源 于特 定时期用工信 息的不对称 。
劳 动力市场 的中介组织在农村 剩余劳 动力 的转 移上 并没有 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 。 与此同时 , 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 范。 一些企业 在 招聘农民 工时 存在违法违 规操作的现 象 , 拖欠 工资 , 在农 民 工出现 工伤时推卸责任 , 致使农村劳动 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 到 侵 害 ;劳动 力输 出地 没有做好 农村劳动 力的后续保 障和管理 , 使 农村 劳动 力在 遇到 问题 时无法解决 , 打击了农村劳动 力转 移
而且有 进一步减 少的趋势 , 农业 就业的余地 越来越少 ; 乡镇企
样给剩 余劳动 力的转移造成了很 大的困难 。
4 、 制度 因素制约, 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 我国实行的
业的发展在新的 发展时期也遇到 了结构性困难 , 其吸纳农村劳 动 力就业的能 力明显减弱 , 乡镇企业吸纳就业 的能力也明显下 降; 加入 WT O后 , 短 期内我 国农 产品 不仅会 面临 国际 市场 的 价格压 力 , 使农民收入 难以通过 农业大幅度 提高 , 而且 进 口农 产品势必导致 国内农产品 的需 求减 少 , 造 成农村剩余劳动 力规
■■_ ■ _ 0
当 代 论 坛
一
个 国家的劳动 力就业规模 是与该 国现了从事单一农 业的劳动 力数量 的绝对 减少 , 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方式 。
三、 影 响 我 国 农 村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因 素
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 , 与生产 力发展相适应 的生产关系的 组合形式 , 与人 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 。本 文从 剩余劳动力及 其转移的现状 出发 ,探讨 了造成我 国农村劳动力过剩 的原 因 , 综 合分 析了我 国的二元经 济结构和经 济发展水 平对农村 剩余 劳动 力的影 响 , 通过 对刘易斯劳 动力流动模 型的分析 , 探 讨发 展 中国家的剩 余劳动 力流 动规律 以及 针对相 应的制 约因素提
的积极性 。 3 、 农村人 口增长, 劳动 力 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 口基数大 , 农村 人口比重高 。新 中国成立后 , 中国农村人 口规模
余劳动 力由农业 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 转 移到 其他 行业 , 就完成 了这一任 务 , 不称其为剩 余农业 劳动
力了。
二、 我 国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的 现 状
不断扩大 , 农村劳 动力人 口规模 不断增 长 , 构成 的持续性 的农 村就业压力 , 也造成 了农业劳 动力的大量剩余 。伴随 着农村人 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劳动者文化程度集 中分布
于小学和初中 , 高中层次 、 大专及 以上文化程 度的比重很低 ,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