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秋声赋》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秋声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声赋》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描摹抽象事物的方法和渲染环境气氛的技巧。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把握主旨。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居士。

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郑氏以芦获代笔,泥沙代纸,教他读书写字。

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遣到守旧派的排挤和打击,屡遭贬谪。

晚年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执政后,辞官退隐,死后追赠为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继承唐代韩愈“文以载道”的精神,发扬唐代古文运动传统,被公认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对后世影响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作者五十三岁时。

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

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

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这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

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3、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语言上多铺张藻饰,讲究文采韵律;内容上多侧重于通过极力描绘景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

初步感知初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1、扫清字音障碍悚(sǒng)然萧飒(sa)槁(gao)木砭(bian)人肌骨戕(qiang)贼黟(yi)然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夜读------闻秋声------童子所见-------欧阳子所感(此为文章主体部分)-----童子昏睡深入理解再读课文,梳理文言现象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声赋》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声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声赋》教案教学设计1《秋声赋》教案教学设计导言:陶渊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作品凝聚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哲理,深受后人喜爱。

《秋声赋》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篇赋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人们的活动以及自然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深情与魅力。

本篇文章旨在研究该教学设计的目标、方法、过程和评估,以期为教师授课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秋声赋》的文化背景和背景知识,包括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特点。

2. 理解和分析《秋声赋》的基本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 使用图表、表格或其他形式表达《秋声赋》文中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

4. 发现文本中的任务,将任务与人生相关联。

5. 掌握批判性思维技能,包括提出有关课程的问题,编制指导性问题并解答。

6. 提高写作能力,包括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方法:1. 讲座和课堂讨论:教师将出示关于《秋声赋》的信息,并与学生讨论其中的故事,人物和主题。

2.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创造性地解决不同的任务,并汇报给全班。

学生将被鼓励合作和互相帮助。

3. 多媒体和互联网:学生将使用多媒体资源和互联网来查看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应用于文学分析。

4. 写作:学生将通过写作练习来展现他们对课程的理解。

教师将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反馈。

三、进程:第一周:1. 为学生分配阅读任务,并确定阅读时间。

2. 班级讨论陶渊明的人生,了解他的思想和作品特点。

第二周:1. 导入《秋声赋》主题,并指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和文化元素。

2. 学生分组讨论所选主题,并收集相关信息。

第三周:1. 了解修辞学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2. 学生合作阅读并分析《秋声赋》,以了解词汇和语言技巧的运用。

第四周:1. 学生编写文章,并与教师和同学分享。

2. 了解批判性思考的概念,例如,如何提出问题并推断结论。

3. 指导学生根据他们的文章拟定问题并解答问题。

第五周:1. 学生汇报组的主题:尝试使用更多的语言技巧和吸引人的多媒体资源来完成展示。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

(3)分析作者欧阳修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和哀愁,培养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热爱。

(2)理解人生百态,学会珍惜时光,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二、教学重点1. 《秋声赋》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寓意。

3.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作者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秋声赋》的文本和注释版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意义和感受。

(2)引入《秋声赋》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标记不理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翻译和理解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个别帮助和指导。

4.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秋声赋》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5.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秋声赋,展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秋声赋》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收获和感悟。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讨论和分享。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文中描绘的秋声及其意境;(2)学会通过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感知和热爱;(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之美,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2)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声赋》全文;(2)作者欧阳修的简介;(3)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4)针对文中难点内容的解释和示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声赋》;(2)查找作者欧阳修的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秋声赋》,提问学生对“秋声”的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认读。

3. 翻译课文:(1)学生互译课文,解决字词难题;(2)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解释难点内容;(3)学生记录重点字词和难点解释。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教师强调课后背诵课文和复习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秋声赋》;2. 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生僻字词和修辞手法;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2023最新-《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

2023最新-《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

《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秋声赋》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本文是美丽的编辑给大伙儿分享的《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7篇)。

欧阳修《秋声赋》阅读答案阅读译文篇一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上述加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①【投影片1、2、3、4、5】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欧阳修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投影片6】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投影片7】文、质、哲“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投影片8】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对“文”进行研讨:①【投影片9】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投影片10】从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对“质”进行研讨:【投影片11】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对“哲”进行研讨:①【投影片12】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②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6、初试锋芒:①【投影片13】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秋声赋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秋声赋的背景知识,理解文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秋声赋的基本内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难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运用,文本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声音。

(2)提问:“秋声”在你心中是怎样的?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要求学生标记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尝试翻译。

3.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解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4.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分享学习心得。

5.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本填空练习。

(2)挑选学生进行朗读,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6.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文言文的语感。

2.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

五、板书设计1.课题:《秋声赋》2.重点字词:萧瑟、凄切、寒蝉、哀鸿、风雨、落叶等。

3.文本结构:首段总领全文,次段描写秋声,尾段抒发感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秋声赋的内容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难点:帮助学生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古文——《秋声赋》。

《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5篇

《秋声赋》教学设计优秀5篇《秋声赋》教学设计篇一我是把这节课当作研究课来上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能够引起听课教师的争鸣,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看用这种方法上语文课究竟行不行,同时,也希望能够利用这次机会大胆实践一下自己早已有之的教学设想,并能得到专家指点。

这节课上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感思:1、原创性。

《秋声赋》在其它版本的教材里未选,所以没有任何现成的教学用参考资料,之所以选讲这篇课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在于可以自己逼着自己白手起家,自设炉灶,辛苦是肯定的,但自我锤炼的力度和效果也是明显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许多原本模糊的、感性的认识和想法逐渐沉静下来,变得清晰、理性,可行性也明朗起来。

这愈发坚定了我一定要上好这节课的信心!2、创新性。

以往在不同的场合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听课时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上;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上。

这样,就自以为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少教师的讲课没有深度和新意,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个性(或许原本也有,却不敢贸然在公开课上展示),缺少人文气息与魅力,课堂氛围表面的“虚假繁荣”难以保障上课质量的落实。

二是教师讲课程式化,仿佛大家不约而同的一定要遵循某种套路,不难设想,长时间带领学生用固定的方式解读课文,会不可避免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是很可悲的,也许,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学科地位很差和以上两点不无关系,所以,我主张能够用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来观照文本,那样,就会柳暗花明,获取新的教学灵感。

以这节课为例:我尝试采用从哲学和美学两个层面来构建教学框架,强调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审美动能,强调对学生独立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并相应介绍有关哲学、美学原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研读新天地。

3、启示性。

很早就想和各位语文同仁交流这个问题。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

如果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能或多或少地带给学生一些启示,使他们能够从课堂上得到某种豁然开朗的精神愉悦,使他们能够在生活的量的积累上产生思想认识的升华,并能将这种课堂体验延伸到课外,那该多好!启示性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审美能力的前提,没有启示性的课堂我认为学生取不到“真经”,是很可悲的。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了解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与哀愁,体会人生的喜怒哀乐;(2)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1. 《秋声赋》的文意理解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3.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秋天来抒发人生感悟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秋声赋》文本;2. 作者欧阳修的相关资料;3. 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创作背景;(2)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象,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思考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出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并查阅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3)教师总结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秋天的感悟和体验;(2)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或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3)组织学生进行户外秋游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好。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强调课后自主学习和复习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做好相关笔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课堂拓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秋声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

(3)分析并欣赏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和季节变化,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2)领略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

2. 教学难点:(1)分析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音乐等素材,营造秋天的氛围。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悟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柳宗元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秋声赋》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讲解柳宗元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5. 朗读与默写(1)学生齐读《秋声赋》,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默写《秋声赋》中的精彩片段。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深入解读《秋声赋》,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作者的生活感悟。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秋声赋》优质课教案2. 学科:语文3. 年级:高中4. 课时:1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3)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秋天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2)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3)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描绘秋天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2)作者独特写作手法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诗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3)教师巡查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寓意;(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秋声赋》的诗意和写作手法;(2)重点解析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秋声赋》,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进行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 分析并总结《秋声赋》的写作手法和寓意;3. 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秋声赋》,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理解并领会《秋声赋》中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 体会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秋声赋》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通过分析文本,领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理解。

(2)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分析文本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秋声赋》的内容,了解作者背景,梳理教学难点。

2. 学生准备:预习《秋声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秋天的自然景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

(2)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秋声赋》,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结合预习资料,分析文本中的秋天景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文本内容,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情境教学(1)播放与秋天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

(2)学生展示自己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如绘画、写作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秋声赋》,巩固所学内容。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秋声赋教案教案模板

秋声赋教案教案模板

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秋声赋》全文。

2.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及审美情趣。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文学常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背诵全文。

2.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说出对秋天的感受。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秋天的诗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作者创作《秋声赋》的动机和目的。

3.文本解读学生自读《秋声赋》,感知文章的大意。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解释生僻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情感分析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如孤独、惆怅等。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作者的情感。

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原因。

5.艺术特色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如总分总的结构。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优美、简练等。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象征意义,如“秋声”代表什么。

6.课堂讨论提问:你们认为《秋声赋》中的秋天与现实中的秋天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讨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见解。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

7.背诵全文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背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准确背诵。

鼓励学生在课后加强背诵,熟记全文。

8.课后作业搜集其他关于秋天的诗词,进行对比阅读。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3.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背诵全文?4.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检验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程度。

2.课堂讨论中,观察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了解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时,设计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秋天的意境?”学生:“我觉得是‘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光一半春。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秋声赋》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宁静致远、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欧阳修的散文风格。

2. 教学难点:(1)理解《秋声赋》中寓意深刻的句子。

(2)欣赏欧阳修散文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欧阳修及其作品《秋声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字典、词典查找生僻词语的解释。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秋声赋》中的意境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明理由。

(2)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意境等方面欣赏《秋声赋》。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 分析《秋声赋》中的一句或一段话,阐述其意境和寓意。

3. 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秋声赋》的情况。

2. 学生对《秋声赋》中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并欣赏欧阳修散文风格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深入理解《秋声赋》的内涵。

《秋声赋》精品教案

《秋声赋》精品教案

《秋声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秋声赋》的文学价值,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秋声赋》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2.朗读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秋声赋》,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把握文章的节奏、语气和情感。

3.分析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深入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作者的情感。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亮点,如:优美的语句、深刻的哲理等。

5.艺术欣赏(1)教师播放《秋声赋》的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音乐美。

6.实践与拓展(1)学生模仿《秋声赋》的写作风格,创作一篇短文。

四、作业布置1.背诵《秋声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秋声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教师还注重实践与拓展,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需在课堂节奏和作业布置方面进行改进。

六、教学资源1.《秋声赋》原文及注释。

2.《秋声赋》配乐朗诵音频。

3.相关教学课件。

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秋声赋》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文章主旨: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同学们,你们觉得作者在《秋声赋》中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大家从文章中找出关键词句,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高二语文《秋声赋》意境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秋声赋》意境教学设计

《秋声赋》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秋声赋》的意境美,感悟作者的情感。

2.掌握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声赋》的意境美,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鉴赏《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如赋的构思、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回顾《醉翁亭记》的意境美,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描写秋天,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欧阳修的《秋声赋》有何不同?(2)简介《秋声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自读感知(1)学生自读《秋声赋》,感知文本的意境美。

(2)引导学生关注赋的开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远,山川旷其盈视,草木肃其鸣。

”思考:这段话描绘了怎样的秋景?3.深入解读(1)分析《秋声赋》的构思:以赋的形式描绘秋天,既注重客观描绘,又融入主观情感。

(2)品味赋中的关键词句,如“草木肃其鸣”、“商风入隙”、“百草零落”等,体会其意境美。

(3)讨论《秋声赋》中的情感表达:借秋天抒发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4.鉴赏与表达(1)引导学生从赋的构思、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鉴赏。

(2)学生分组讨论,选取自己认为最美的片段进行鉴赏,并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秋天,学会用美的眼光去欣赏自然、感悟人生。

6.课后作业(1)熟读《秋声赋》,体会其意境美。

(2)选取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不足之处:对部分学生的点评不够细致,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秋声赋》的意境美: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关注赋中描绘的秋景、秋声,以及这些描绘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提升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2)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提升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3)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

2.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探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朗读与表达法:引导学生朗读《秋声赋》,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秋声赋》文本。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秋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

(2)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美好。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秋声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4. 朗读与表达(1)学生朗读《秋声赋》,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表达自己对《秋声赋》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

(2)写一篇关于《秋声赋》的读后感。

7. 板书设计《秋声赋》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

课文《秋声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声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学习,提炼和运用语言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体会秋天的美好与哀愁。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懂得珍惜时光,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声赋》。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秋声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并解释重要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4.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解释练习。

5. 情感体验:(1)学生结合个人感悟,谈谈对课文《秋声赋》的情感体会。

(2)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文《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

2. 选择一篇课后阅读文章,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3. 结合课文《秋声赋》,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感悟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秋声赋》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秋声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秋声赋》背景和作者以及对南朝文学发展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2. 细读本文,根据文本理解其中的比喻、典故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能够理解秋天的情感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秋天的美,开展学生感性思考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秋声赋》的背景、审美客观性及个人体验的仔细分析,如果他们能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将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文本的主题和特点;同时,也能够切实掌握散文诗的写作技巧和审美理念,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展现个人的语感和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即讲解、解读、组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探讨背景首先,进行背景讲解,了解《秋声赋》的背景和作者背景,以及南朝文学的影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何《秋声赋》成为南朝文学珍品。

2. 分析文本分析《秋声赋》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读文本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3. 学习审美观和价值观结合相关案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走出传统文化的限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

4. 在课堂上体验秋天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一些性质浓郁的食物、温暖的茶以及蜡烛等,让学生在美好的氛围中,感受秋天。

而后,设计讨论话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感性思考和创造力,自由地表达他们对“秋色”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5.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秋色”资讯,选择其中一条信息,并运用场景模拟的方式,向同学们和老师讲述以及分享。

六、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形式,对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进行奖励,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展示出来本课设计以宋人王安石的《秋声赋》为蓝本,旨在通过对经典文学的细读和探究,教育学生懂得尊重传统文化,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创作出新的文学作品。

《秋声赋》教案范文

《秋声赋》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3)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秋声赋》;(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提高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3)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理解《秋声赋》的文言文表达和意境;(3)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秋声赋》;(2)激发学生对秋天景象的联想,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秋声赋》,感受作品韵律美;(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自主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概括每段内容,理解作品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2)分析作者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3)解读《秋声赋》的意境和寓意。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创作一个小段;(2)学生分享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2)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欣赏。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秋声赋》;2. 分析并总结作者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运用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秋声赋》的朗读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的情况;3. 学生对作者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4.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声赋教案教学设计
福安八中林宏雄
一、教学内容分析
《秋声赋》是语文版选修课《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作品,其中对秋声的描绘,可谓古代散文中的经典。

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作者将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并从不同角度鉴赏文本,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及鉴赏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新课改后的高中学生,渴望表现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很强烈,但对文言文,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感兴趣,学习只停留在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上,背诵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大难题,至于感悟鉴赏方面,更为薄弱。

三、设计思想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在反复的诵读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提高鉴赏能力。

本文总的教学原则是,以读为主,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本文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②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①初读整体感知,通过词语的解释,古今异义及活用的归类,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②悟读研习文本,理解文意。

③议读理清文清的思路,讨论文章所蕴涵的情感。

④赏读多角度鉴赏文本,提高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热爱生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点点滴滴独特的审美感悟。

②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叹。

联系背景,辩证看待其思想中消极的内容。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①学习用多种比喻描摹无形的秋声的手法。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人生
感叹。

教学难点
①多角度鉴赏文本。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前人在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屏显)“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欧如澜,
既欧阳修散文“起伏而多致”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欧阳修的散文《秋声赋》,具体感受其散文“如澜”的
风格。

(二)初读感知课文
1、给生字词注音,扫除朗读障碍。

2、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及词类活用,掌握
文言句式。

(三)悟读理解文意,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1、指名朗读读第一节,要求把握好重音,语气,语调
及不同人物的情感。

教师点拨,“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一
句应用陈述语气朗读,“悚然”应重读,欧阳修所说的内容
应保持“惊异”的语气。

师:童子“出视”后所说的这句话,朗读上应怎么处理?
教师点拨,欧阳子夜读有感,发而为文,童子没有感觉;欧阳子历经沧桑,而童子年少,没有这样的经历,因而,在
朗读时,应读出“若无其事”的语气。

2、学生交流讨论,处理2、
3、4段的朗读。

教师点拨
并强调:朗读是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不同的人,
对文意理解不同,感悟不同,情感的处理上可能有差异,这
是允许的。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四)议读理清文章思路。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完成下面问题。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讨论后明确,这篇散文,先写秋声,再写“秋之为状”,再论“何恨乎秋声”,概括而言,即摹秋声、绘秋状、论秋
害三个部分。

第二段写秋之为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状貌?
因为秋意味着刑、阴、兵、伤、杀……。

因而,2、3两段可以合为一部分。

最后一行写童子沉睡,虫声唧唧,是文章的
尾声,也可列为一段。

(五)赏读探究文本
1、探究一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思路点拨:
欧阳修在文章前两段中摹秋声,绘秋状,到了第3段,
作者先用“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来承上启下,指出
草木无知无情,秋天一到,尚且要受到摧残,飘零殆尽,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知有情,受到摧残,伤害当更为甚,这种伤害并非来自秋气,而是来自“百忧”、“万事”,
看来,忧愁焦虑是一种比自然界的秋气更厉害的东西,人无
金石那样坚固的质地,干么要跟草木一样,始则争荣,终至
遭受摧败呢?至此,欧阳修从悲秋之常情中得出了新的结论:“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意思是:想一想吧,究
竟是谁被这无形的“秋”伤害了。

既然认识了这种秋对人身
心伤害的酷烈,那么又何必怨恨自然界的秋声呢?
作者纵笔摹秋、绘秋、都是为了最后托出另一种秋,让
人们不必恨自然界的秋声,而要防止忧苦劳碌对人的戕害,
正是反面宣扬一种清静自安,无劳无忧的思想。

探究二作者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描摹得具体可感的?
提示:
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
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给秋声状态,唤
起人的丰富想像,把无形的秋声转化为种种可见的视觉形象,就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显得十分具体生动。

探究三屏显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题为《秋声赋》,而第二段写“秋之状”,离题了吗?
2、试论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3、文中童子言行的欣赏。

4、文章结尾的巧妙。

5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自然界的春荣秋败的原因,这一
问题作者又是怎么认为的?这样构思的用意是什么?
要求四人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每组
选一个代表发言。

(六)听读整理课文。

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整理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五。

板书设计
秋声赋
(八)教学小结与反思
欧阳修的《秋声赋》是一篇著名的文赋,教学中应体现
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将文言知识的学习让给学生,通过质疑、讨论、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以“读”贯穿始终,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语感,理清思路,领悟作者
的情感;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