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烧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低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检查低烧原因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烧,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观察,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

低烧分类

低烧可分为功能性低烧与器质性低烧。

功能性低烧:其临床特征是体温较正常升高0.3~0.5℃左右,一般不超过38℃。

常见有:

1、生理性低烧:见于女性经前或妊娠期低烧;

2、季节性低烧:每于夏季出现微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入秋自然缓解,称夏季微热;

3、环境性低烧: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者,约有10%出现低烧。

4、神经功能性低烧。临床上以20─30岁的青年多见,患者体温较正常人升高0.3℃─0.5℃。低烧时间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情况较好,体重不减轻。此类患者约占长期低烧患者总数的1/3左右,预后良好。器质性低烧:引起器质性低烧的疾病很多,常见病因如结核,胆道感染,慢性病灶感染,尿路感染、风湿、肝炎、肿瘤等。其他是甲亢、贫血、结缔组织病、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等。

临床诊断

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除低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

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为此,应作结核菌素试验简称OT或三联皮拭PPD—PHA。如为阳性结果,可作为参考,因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另外,过去得过结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进一步还得检查血沉,一般在结核病活动时,血沉均可增快。最后还得用X线检查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假如以上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则可以排除结核病。

长期低烧还见于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多见于咽喉部感染,无全身表现。——般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呼吸道症状,多为某次病毒感染高烧后,低烧较长时间不退。年长儿咽部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也可表现为长期低烧,可作咽分泌培养,如能找到细菌,即可确诊。如为链球菌感染,还可取血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简称抗“O”,如滴定度高,说明有过链球菌感染。如抗“O”增高明显,还应想到风湿热的可能,应注意有无关节痛或肿胀,皮肤有无环形红斑,心脏有无改变,这些都是诊断风湿热的依据。女孩长期低烧应注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检查尿得到确定。

长期低烧也可能与感染无关,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在血液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可见长期低烧。如果孩子还有贫血、出血、黄疸等表现,检查一下耳血,即可找出是否与其有关。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

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中医治疗低烧要点: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凡使病情加重。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低烧中医治疗:

一、阴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二、血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剂、归芍地黄丸等。

三、气虚低热: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宜用甘温退热法,可用补中益气丸,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四、夏季低热: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