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
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长期低烧案例低热的中医治疗(转载)低热(中医)的治疗用药【证治方药】(一)阴虚1,临床表现:午后潮热,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千,盗汗骨蒸。
舌干红,脉细数。
若兼见腰酸膝软,遗精阳痿,女性月经不调者,为肾阴虚;兼见于咳,咯血、气短、声低者,为肺阴虚;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者,为心阴虚;兼见胁痛、目干涩、头晕、肢麻者,为肝阴虚;兼见腹胀、便塘、纳呆、乏力者,为脾阴虚。
2,病因病机:阴液不足,虚热内生,五脏功能失调。
3,浩法:滋阴补虚退热为主,若见某脏阴虚,可调该脏功能,补该脏之阴。
4,方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合清骨散(《证治准绳》)加碱。
药物:青蒿6~10g,鳖甲15~30g(先煎),知母6~10g,地骨皮10~15g,银柴胡10g,秦艽10g,丹皮6~10g,胡黄连3~6g。
方义:方中用鳖甲滋阴退热,青蒿清热透络,秦艽、银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知母、丹皮、胡黄连泻火退热,以为滋阴清热之治。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加生地、石斛滋阴清热;兼血虚加白芍、当归养血补虚。
5,变通法:在五脏阴虚证突出时,可于滋阴补脏法代之。
如心阴虚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肝阴虚用滋水清肝饮(《医醇义》),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大补阴丸(《丹溪心法》),肺阴虚用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脾阴虚用六神散(《三因方》)加味。
若低热显著则加主方药物。
(=)气虚1,临床表现:午后低热,时作时止,劳累后尤甚,但患者无热感,疲乏无力。
声低气短,自汗,面色苍白、虚浮,饮食无味。
脉虚、濡、细、豁大无力,舌质淡。
2、病因病机:阳气不足,气浮不敛,阴火内生。
3,治法: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4,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药物:黄苠10~15g,党参10g。
白术10g。
当归10g,陈皮5g,升麻3~5g,柴胡3~5g,甘草3~5g。
方义;方中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补中健脾,陈皮和冒,当归和血,升麻、柴胡升阳退内热。
体温37度正常吗 低烧也需及时治疗
体温37度正常吗低烧也需及时治疗假如人体体温消失过高或者过低的状况,就说明自己的健康消失状况。
影响体温的因素有许多。
假如你的体温37度正常吗?究竟37度算发烧吗?这个需要结合实际详细分析的!体温37度正常吗功能性低热是由非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低热,体温在37.3℃~38℃之间,其特点为早晨及午前的体温高于午后及晚上,有时伴有多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可能与体温调整中枢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
功能性低热是由非器质性疾病所致的低热,一般到医院检查,没有其他特别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对于这种发热西医一般无特别的治疗手段,建议可以尝试中医的辩证治疗。
中医的发热包括阳虚低热,阴虚低热,血虚低热,气虚低热,夏季低热等,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辩证治疗。
37度算发烧吗37度不算发烧,属于正常范围内。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宝宝测量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
正常体温在肛门处为36.5℃-37.5℃之间;在口腔处为36.2℃-37.3℃之间;在腋窝处为35.9℃-37.2℃之间。
通过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不超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
幼儿因体温调整中枢功能不稳定,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较成年人稍高。
一天中的体温也有波动,宁静时体温较低,活动时体温较高,早晨2点-6点,体温最低,下午2-8点体温最高,波动幅度约为0.6℃左右。
所以,孩子的体温有时候会随着四周温度而变化,只要孩子的精神可以,没有不明缘由的哭闹就不用太过担忧。
为什么人体温度保持在摄氏37度左右科学家们发觉:我们的体温保持在摄氏37度时是完善平衡。
一方面它“够热”足以防止真菌感染,另一方面也不那么热,这样我们不需要像恐龙那样吃个不停以维持新陈代谢。
始终以来,学者们都很奇怪为什么高等哺乳动物的体温相比其它生物高那么多。
最可能的缘由就是防止真菌感染。
体温每上升1℃,被感染的概率降低6%。
中医医案分析(外感发热)
中医医案分析(外感发热)
1.刘某,女,62岁。
初诊:202*年12月11日。
主诉:发热三周。
现病史:患者于三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一般在39.5 度左右,曾在当地住院治疗,用抗生素等药,具体药物不详,但停药后即又发热并伴有咳嗽。
现发现体温39.5度,伴有咳嗽,咳痰。
痰色上午色白下午后色黄,不太恶寒,无汗。
纳眠可,二便调,有慢支30年,2001年患肺结核已愈。
舌质红苔黄腻脉浮数。
辨证:外寒内饮证。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
方药:麻黄9g,桂枝10g,白芍10g,半夏9g,五味子10g,细辛9g,生石膏30g,干姜9g,炙甘草6g,生薏仁30g,黄芪30g,大枣3枚。
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2剂体温已正常。
服完后按上方又在诊所买三剂服后停药,三天后出现低热,体温37.5左右,并且是每天下午6至7点时发热,但热持续3小时后可自行退为正常。
一般晨起体温在36.3度左右,口苦口粘,胸部稍闷咳嗽吐痰,色早上色白中午后转为黄色。
舌质淡红苔白薄腻脉细。
中药予以调方。
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方药:柴胡10g,黄芩9g,半夏15g,陈皮10g,川朴10g,大白10g,生薏仁30g,杏仁9g,茯苓12g,知母10g,甘草15g。
5剂,水煎,以善其后。
按语:患者于三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咳嗽,不太恶寒,下午痰黄,考虑年事已高,并且发病时间在冬季,此患者为外寒里饮证,饮已化热,故用仲景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
宝宝发烧的中医退烧方法(2)完整篇
宝宝发烧的中医退烧方法(2)新生儿体温稍高于,尤其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系统还未发育完善,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所以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发生变化。
婴儿腋温在春、秋、冬三季平均温:上午36.6℃,下午36.9℃;在夏季上午36。
9℃,下午37℃.有部分孩子腋温可能在37℃以上,尤其在夏季居多,约占50%,体温虽高,但经过观察可发现,孩子并没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所以体温比较高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发烧,爸妈可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做出。
如宝宝的体温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出现一些波动.例如在傍晚时,宝宝的体温往往比清晨时要高一些;宝宝进食、哭闹、运动后,体温也会暂时升高;如果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宝宝的体温也会升高一些。
如果宝宝有这种暂时的、幅度不大的体温波动,只要他的一般情况良好,精神活泼,没有其它症状和体征,通常也不应该考虑是病态。
宝宝发热的物理降温方法1、多喝温开水、青菜水和水果汁。
给宝宝多喝水,补充体液,这是最基本的降温方法,而且非常有效实用,适合于所有发烧的宝宝.不要给宝宝喝冷水,要喝温水,因为宝宝发烧时经常伴随有胃肠道症状和咳嗽,喝冷水会加重这些伴随症状。
2、温水洗澡:水温调节在27℃37℃。
注意不要给宝宝洗热水澡。
温水擦浴适合于高热患儿的降温。
方法是用32℃34℃左右的温水擦拭患儿的全身皮肤。
胸部、腹部等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最好不要擦拭.出疹的孩子发热不要用温水擦浴降温.3、温水泡脚: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
宝宝发烧时泡脚的另一妙处在于能帮助降温。
4、冰敷:可以少量适当使用冰敷,在宝宝儿前额、颈部两侧、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位置冰敷或者冷敷。
但一定要注意在冰袋外需裹一层布,以防局部冻伤宝宝的皮肤,而且6个月以内的宝宝也不宜冰敷.这种方法的利弊目前还有很多争议.一般认为冰敷弊大于利,因为冰敷可能会引起宝宝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阻碍散热,体温会更高,特别是伴随有畏寒、寒战,更不能用冰敷。
宝宝低烧怎么办物理降温方法一:温湿敷用温水敷也能帮助散热,操作起来很简单。
低烧定义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低烧定义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低烧是指体温轻度升高的症状,通常指体温介于37.5摄氏度(99.5华氏度)至38摄氏度(100.4华氏度)之间的情况。
与高烧相比,低烧的体温升高程度较低,但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
低烧常常是由于身体内部的炎症或感染引起的,例如感冒、腺体发炎等。
此外,低烧也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常见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
在某些情况下,低烧可能只是身体调节体温的正常反应,如在大量运动后或在盛夏天气中。
尽管低烧的体温升高幅度相对较小,但我们仍需对其予以关注。
低烧可能是大脑下丘脑调节体温功能的一种反应,提示身体内部存在一些不正常的变化。
此外,低烧还可能成为其他潜在疾病的伴随症状,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低烧的定义范围和症状,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低烧的定义以及其常见症状。
我们将讨论低烧与其他病症的区别,以及可能的疾病引起低烧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对低烧的重要性进行讨论,并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
通过对低烧的全面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识别和理解低烧的发生原因,进而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以维护身体的健康和舒适。
1.2文章结构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低烧的定义范围。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结构,我们将按照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引言部分作为文章的开端,以便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并简要介绍低烧的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
其次,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其中包括低烧的定义和低烧的症状。
在第二章的第一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低烧的定义范围。
这将包括使用医学术语和标准来定义低烧的温度范围,并介绍不同年龄段的低烧标准。
我们还将讨论低烧与正常体温的差异以及其在健康中的重要性。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中,我们将探讨低烧的症状。
这可能包括身体的不适感,轻微的发热感,以及其他可能与低烧相关的症状。
我们将提供医学研究和专家的观点,并介绍低烧症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发热的辨证论治
精选课件ppt
43
用增液汤者有明显的阴液亏虚,机体失养 的表现,无腹部痞满硬痛的现象。若有腹 硬满疼痛,又见唇焦口燥等阴伤甚者,用 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五加减承气汤: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牛黄承气汤、新加黄龙汤、 增液承气汤,体现了通腑泄热的灵活应用。
精选课芒硝、厚朴、生地、 玄参、麦冬为基本药,结合黄连、半夏、 瓜蒌、丹皮、知母、当归、牛黄丸,随机 应变,给予后人很大的启发。
者宜润”的原则。
精选课件ppt
18
综上所述,外邪中风热、暑热、湿热、燥 热、风寒等均可引起发热,虽然邪之性质 和临床表现不同,用药有所区别,因其同 属表证发热,故治疗原则仍为解表发汗为 法;
精选课件ppt
19
注意:温病表证之汗解,是指疏泄腠理, 解除在表的郁滞,以不发汗的方法达到汗 解的目的;具体用药均不离开辛温和辛凉 两大法则的“随证变法”。
不同时期的发热机理,往往是疾病的主要病
理,历代医家在认识和治疗外感热病中积累
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精选课件ppt
6
中医治疗发热的方法,绝大部分以温病的治 法为指导,根据疾病的不同病因、病性、病 程阶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有许多临床报道,运用温病的辨证论治理论 治疗各种西医所谓的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包 括新病和久病,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精选课件ppt
45
通便是退热的重要治法之一,在一般发热证 上,可以结合其他治法使用。
临床上最常用凉膈散,因其具有清热和通便
双重作用,对一般比较严重的发热兼便秘患
者,有相当疗效。轻浅的表邪传里的发热证,
见到大便困难,也应考虑到后果,先与瓜蒌
之类润肠,可以减少热盛伤阴。
精选课件ppt
头痛低烧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头痛和低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冒、劳累、压力等。
中医认为,头痛低烧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湿热、血瘀等因素所致。
中医治疗头痛低烧强调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头痛低烧的中医治疗方案,供患者参考。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外感风寒:因感受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2. 外感风热:因感受风热之邪,热邪侵袭人体,导致气血不畅,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3. 湿热内蕴:因体内湿热内蕴,湿邪上蒸,热邪侵袭,导致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4. 血瘀:因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络,头部脉络受阻,出现头痛、低烧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案1. 外感风寒(1)治疗方案:疏风散寒,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3)代表方剂:川芎茶调散。
2. 外感风热(1)治疗方案:疏风清热,解表止痛。
(2)常用药物:菊花、桑叶、薄荷、连翘、黄芩、栀子等。
(3)代表方剂:银翘散。
3. 湿热内蕴(1)治疗方案:清热利湿,疏风解表。
(2)常用药物:黄芩、黄连、黄柏、泽泻、猪苓、白术等。
(3)代表方剂:甘露消毒丹。
4. 血瘀(1)治疗方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常用药物:丹参、川芎、桃仁、红花、郁金、五灵脂等。
(3)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
四、中医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采用毫针刺法,根据病情调整针刺深度和留针时间。
2. 拔罐疗法(1)穴位选择:百会、太阳、风池、合谷、曲池、足三里等。
(2)操作方法:将罐吸附于穴位,留罐10-15分钟,以皮肤出现紫红色为度。
3. 推拿按摩(1)手法:按揉、拿捏、点按等。
(2)部位:头部、颈部、肩部、背部等。
4. 中药泡脚(1)药材:羌活、独活、白芷、川芎、防风、细辛等。
(2)操作方法:将药材煎煮后,待水温适宜时泡脚,每次30分钟。
低热的中医论治
低热的中医论治低热,即体温波动在37.5度~38.5度之间,持续2周以上。
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中医认为,低热是由外感、内伤使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
该病治疗虽有些棘手,但只要辨证无误,立法用药切合病情,就—定能收到满意之效果。
一阴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肾阴虚、肝肾阴虚、肺阴虚等相关大病、久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
证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眩晕颧红,心悸多梦,心烦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二治宜养阴清热。
药用青蒿鳖甲运、清骨散加减:青蒿30克,生地、知母、地骨皮、丹皮各15克,银柴胡,泰艽、鳖甲各10克,甘草6克。
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沙参麦冬汤皆可随证选用。
二血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以及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
证见低热缠绵,面色淡白,头昏目眩,心悸怔仲,失虑多梦,倦怠乏力,肢体麻木,舌质淡;脉细弱。
洽宜益气养血。
药用益气血的党参与当归六黄汤加减治之:生地、熟地、首乌、黄芪各15克,当归;白芍各12克,党参、黄芩、黄柏各9克,黄连6克。
用四物汤或归脾丸、当归补血汤加减治之,其效甚佳。
三、气虚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过劳及久病之后,证见长期低热,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渴喜热饮,常伴自汗,舌质淡,脉虚弱。
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药用补中举气汤加减: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当归、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炙甘草、雄黄(冲服)各6克。
四、湿热伤表所致低热此型证见低热,头重如裹,肢体酸楚,倦怠乏力,胸闷腹胀,嗜睡懒言,食欲不振,便溏,舌质淡红,苔腻,脉濡。
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加减:藿香、佩兰、茯苓各15克,厚朴、半夏各10克,白蔻仁、连翘各15克,茵陈20克,黄芩、菖蒲各1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
五淤血所致低热此型多发生在跌打损伤、吐衄,便血及妇女分娩之后。
证见低热缠绵,胸腹或肢体剧痛,拒按,口唇肯紫,面部黯黑,肌肤甲错,妇女伴月经不调,量少或闭经,经来色黑有块,舌有瘀点,脉沉涩。
低热是多少度
低热是多少度文章目录*一、低热是多少度1. 低热是多少度2. 怎么发现自己有低热3. 低热按摩什么穴位*二、低热怎么物理降温*三、低热的食疗方法低热是多少度1、低热是多少度正常人的体温,口腔温度一般为35.8~37.4℃。
在正常状态,正常人的体温不应高于37.5℃。
如果经常高于37.3℃,就是低热。
低热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称低热。
中医所指的低热尚包括患者主观自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
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甚,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
如果有人每日口温在37.5℃~38.3℃、腋温在37.4℃~38.3℃之间波动,且持续3周以上不退,即可叫做“长期低热”。
而长期低热往往预示着身体可能发生了某种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需要及时做做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痰液细菌培养、胸部X线片等检查。
2、怎么发现自己有低热人一旦发现头脑发胀,浑浑噩噩的时候,八成就是发烧的迹象之一。
但是如果人在低烧的情况下,是有些畏光的,不喜欢在阳光的照射下,并且会感到很难受。
这一点在夏天的时候非常适用。
在夏天的时候,如果凉风一吹,人哆嗦的话,则八成就是在发低烧。
人在低烧的时候,耐热都提高,比如喝的水温度较平时高,洗澡的时候,洗澡水的温度较高,且一旦洗完之后,会有种从骨子里往外的冷意,像是有东西将热量从体内带走一样。
体温上升期常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
3、低热按摩什么穴位发烧患者按摩大椎穴是简单快速的降温疗法,大椎位置:将头往前倾,颈部与背部交界附近可摸到一凸出的最高点,此为第七颈椎,大椎就位在此处下方的凹陷处。
大椎穴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做大椎穴按摩时,再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效果显著。
低热怎么物理降温1、温湿敷具体做法:用温水敷也能帮助散热,操作起来很简单,准备好温水,热水温度在30℃左右。
低烧的中医药辨证论治
低烧的中医药辨证论治【前言】发热是很多疾病引起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在这里着重介绍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低热,不明原因大致范围是医院现代西医科学仪器和设备化验没有明显异常和不能确诊病因,低热指体温不超过38C多在37C多左右。
中医学常归纳为阴虚虚热范围,治疗以滋阴清虚热等方,青蒿鳖甲汤,柴胡清骨散,知柏地黄丸等为主对长期低烧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以为低热中医辨证比较复杂,气血阴阳亏虚,外感内伤不愈,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湿郁阻,虚实寒热兼并或等等,一般多见于感冒后遗症,体质虚,免疫下降,散热不畅,体内毒素吸收热,体温调节失调,植物神经紊乱,功能性发热等各种慢性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西药抗生素消炎退烧激素等药滥用,副作用较大,长期效果不好,抗药性严重,导致很多长期低烧患者心理怀疑,负担加重。
笔者从事中医十余载,对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发热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及治疗方药,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辨证论治方药】1?营卫不和低烧症状,表虚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四肢酸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治法,xx 表,调和营卫方药,xx 汤加减。
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伤寒论中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退热之总方也。
气虚易感,虚寒不固加玉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止汗为君;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佐以防风走表而散风邪,合黄芪、白术以益气祛邪。
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
薛伯寿教授治疗低热经验介绍
合 ,在 内属 络 肝 胆 ,联 系 脏 腑 、组 织 、器 官 。通 过 生
薛 老师认 为其 一 药 二 用 ,兼 有疏 泄 邪 气 及 调理
成运行气血 、调节 气机升 降,来调控 整个机体 的正 气机 的作 用 ,为治疗 低热 的要药 。
常运 行 。虽然 三 焦之 体 历 来 就 有 争 议 ,但 三 焦 的 功 1.1.4.2 香附 辛 微苦甘平 ,《本草 纲 目》认为 :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3.The internal injury is commonly combined in the treatment.The occurrence of the
exogenous diseases is taken as the turning point.In the treatment,radix bupleuris is com monly used to pro— m ote qi activity,harm onizes and benefits spleen qi.The cold and wargn therapies are used in com bination for the mixture of cold and heat disorders.On the base of the treatment for harmonizing the pivoting function,the herbal medicine for expelling wind and clearing heat is added.In the paper,the pair herbs are introduced as one of the experiences of Prof.Xue,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huangqi ehifeng decoction.
低烧有什么偏方
低烧有什么偏方文章目录*一、低烧有什么偏方*二、低烧不退的原因有哪些*三、低烧注意事项低烧有什么偏方1、低烧有什么偏方之玉米芯汁玉米芯汁液有清热、利尿、退热的作用,在高烧不退时可以做为食疗服用。
用新鲜玉米芯150克,然后加水适量清水煎煮三次,过滤后取汁,每天3次,每次服用50毫升,服用2-3天即可退烧。
2、低烧有什么偏方之黄豆汤挑选30粒黄豆,三十粒黑豆,洗净。
将黄豆和黑豆一起放入药锅中,然后放入一大勺白砂糖。
倒入锅中三碗水。
待三碗水煎成一碗水时将药汤倒出,便可服用。
此方可有效治疗持续低烧。
平时也可起到预防的作用。
3、低烧有什么偏方之生姜煮葱白生姜30克,切片;葱白20厘米。
以水煎煮服用,服用后卧床盖被使出汗。
可以用来治疗风寒头痛、低烧并伴有鼻塞等症。
4、低烧有什么偏方之按摩大椎穴发烧患者按摩大椎穴是简单快速的降温疗法,大椎位置:将头往前倾, 颈部与背部交界附近可摸到一凸出的最高点,此为第七颈椎,大椎就位在此处下方的凹陷处。
大椎穴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做大椎穴按摩时,再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效果显著。
5、低烧有什么偏方之生姜敷手腕如果宝宝发烧是因为着凉感冒引起的,可以用生姜来降温。
方法是:准备十多克生姜,捣成泥状,然后敷在宝宝手腕高骨上,就是手腕最高的那一块骨骼,敷上以后再用干净的纱布缠上,这样等半个小时就能退烧了。
6、薄低烧有什么偏方之荷水擦拭也可以用薄荷来降温,方法是:在中药房买十五克薄荷叶,锅中倒入两碗水,再将薄荷叶放进去煮七八分钟即可。
等水温凉到合适的程度,就可以用干净的纱布或湿巾反复的给宝宝擦洗咯吱窝、大腿根、额头,这样也能慢慢退烧的。
低烧不退的原因有哪些引起低热的原因较多,如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副鼻窦炎、慢性胆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盂肾炎、肺外结核等慢性感染性疾病、无黄疽型肝炎、迁延型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播散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发热中医辩证论治
发热中医辩证论治发热是指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
发热类型,有壮热、微热、恶热、身热不扬、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
以发热时间分,有平旦热、昼热、日晡发热、夜热早凉等。
以发热部位分,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又有瘀积发热、食积发热、饮酒发热、瘀血发热、病后遗热等。
【病因病机】发热为临床极常见症状,外感六淫、疫毒之邪,或因情志、劳倦所伤等所致诸种疾病,尤其是各种传染病、时行病、疮疡类疾病,内脏瘅(热)病类疾病等均可导致发热。
发热是机体受致热因素作用后引起的体温调节异常,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其体温调定点较正常为高。
50年代曾有人从炎症渗出物中提取出一些外源性致热原,以此注入动物体内能引起动物发热,后又在多种传染性细菌、真菌和病毒中提取到,当这些外源性致热原进入体内后,就与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及枯否氏细胞等发生作用,而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经血流运到下丘脑视前区和前部时,即提高了体温调定点而起发热反应。
目前此种致热原已被提纯,为分子量约14000道尔顿的一种蛋白质。
只以极微量(毫微克)注入动物静脉内即可引起动物发热。
发热初期,常有寒冷感觉甚至寒战,此时体温已升高,皮肤小血管收缩致皮肤温度低,刺激了皮肤的冷觉感受器而引起寒冷感觉。
皮肤小血管收缩,体热发散减少,加上肌肉寒战引起体热产生增加,于是体温迅速上升。
待体温升到最高时,皮肤血管乃行舒张,病人才有发热感觉。
【诊断标准】中医学以往一般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两大类。
临床对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发热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烧的中医治疗长期低烧中医治方
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烧的中医治疗长期低烧中医治方中医低热之辨证论治低热证的辩证轮治,分述如下:温病余热未尽,气液两亏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见于温病中后期。
其证除低热外,尚有汗出,心烦口渴,神疲乏力,欲呕不呕,苔少乏津,舌质红,脉虚数等。
宜用竹叶石膏汤(竹叶10g,生石膏、粳米各30g,麦冬15g,半夏12g,人参、甘草各6g)加减治之。
暑热未尽而气液俱虚者,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西洋参4.5g,西瓜翠衣30g,莲梗、粳米各15g,黄连3g,石斛、麦冬各9g,竹叶、知母、甘草各6g)化裁治之。
阴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久病或大病之后,其热以午后为著,亦可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咽干饮少,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应滋阴退热。
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皆可随证选用。
血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之后,也可由脾胃受伤逐渐发展而成。
其热多表现在午后,且常伴有面色淡白,头昏眼花,心悸失眠,肢体麻木等。
应补益阴血,或益气养血。
用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各15g)或归脾丸随证出入治之,必收良效。
气虚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过劳及久病之后。
临床常伴自汗,少气懒言,精神倦怠,渴喜热饮,舌嫩色淡,脉虚弱等。
当甘温益气。
用补中益气丸治之,于证甚切。
湿热内蕴所致低热:此型低热多发生在夏秋之交,且以日时(午后)为著,且常伴恶寒身重,胸脘痞闷,纳少厌油,口干不饮,苔白腻微黄等。
宜用三仁汤(杏仁15g,滑石、薏苡仁、半夏各18g,通草、白蔻、竹叶、厚朴各6g)治之。
若更见心烦,尿少而黄,口干欲饮冷水,苔黄腻者,热偏重也。
宜于方中加入黄连6g,黄芩9g治之。
食积所致低热:其热亦多发生在午后,有的患者尚有手心发热,且常伴不思饮食,嗳腐吞酸,大便稀溏,苔腻等。
应消食导滞。
用保和丸或江中消食片治之,必收满意之效。
痰湿所致低热:脾失健运,则水湿内聚,久则成痰。
痰湿内阻,上蒙清窍、袭肺,其证除低热外,往往伴有头重如裹,胸膈胀闷,咳嗽痰多,色白,甚则喘息等。
49 外科 水火烫伤(烧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水火烫伤(烧伤)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和《中医外科学》(陈红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6月第2版)。
有明确的火热灼伤史(如沸水、火焰等),局部皮肤肿胀、灼痛、或有水疱、表皮松解或剥脱,病情严重时可伴口干、发热、烦躁等全身症状。
具备上述病因及主要症状即可确诊。
2.xx诊断标准参照1970年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制定的中国九分法、三度四分法与手掌法进行烧伤面积与深度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分期。
(1)烧伤xx诊断标准Ⅰ度烧伤(红斑型):皮肤伤处红、肿、热、痛,表面干燥,局部感觉过敏,不起水泡,常有烧灼感。
2~3天后脱痂痊愈,无瘢痕。
Ⅱ度烧伤(水疱型):根据伤及皮肤深度,Ⅱ度烧伤分为浅Ⅱ度烧伤和深Ⅱ度烧伤。
①浅Ⅱ度烧伤:剧痛,感觉过敏,有水疱,基底呈均匀红色、潮湿,局部肿胀。
1~2周愈合,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②深Ⅱ度烧伤:痛觉迟钝,水疱或有或无,揭去表皮,基底苍白,间有红色斑点、潮湿,水肿明显。
3~4周愈合,可遗留少量瘢痕。
Ⅲ度烧伤(焦痂型):痛觉消失,无弹力,坚硬如皮革样,蜡白焦黄或炭化,干燥。
干后皮下筋脉阻塞如树枝状。
2~4周焦痂脱落形成肉芽创面,一般均需植皮才能愈合,可形成瘢痕和瘢痕挛缩。
(2)严重程度分类:①轻度烧伤:总面积在10%(小儿在5%)以下的Ⅱ度烧伤。
②xx烧伤:总面积在11%~30%(小儿6~15%)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0%(小儿在5%)以下的烧伤。
③重度烧伤:总面积在31%~50%之间或Ⅲ度烧伤面积在11%~20%之间(小儿总面积在16%~25%或Ⅲ度烧伤在6%~10%),或总面积不超过31%,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全身情况严重或有休克者,有复合伤或合并伤(如严重创伤、化学中毒等),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
④特重烧伤:总面积在51%以上或Ⅲ度烧伤面积在21%以上(小儿总面积在26%或Ⅲ度烧伤在11%以上)者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浑身发热但不发烧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浑身发热但不发烧怎么回事
导语:身体出现发热是很普遍的,自身出现这样情况后,都是有很多原因,常见就是感冒造成,但是浑身发热但不发烧就要注意,这样情况原因较多,治疗
身体出现发热是很普遍的,自身出现这样情况后,都是有很多原因,常见就是感冒造成,但是浑身发热但不发烧就要注意,这样情况原因较多,治疗的时候也是要及时进行,否则问题严重,对身体损害较大,同时会诱发多种疾病出现,那浑身发热但不发烧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详细介绍下。
浑身发热但不发烧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叫低烧,中医的低烧也包括体温正常,但自觉发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或夜间体温升高,白天正常等症。
西医认为:低烧有感染性低烧和非感染性低烧两大类,感染性低烧可由肿瘤,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和部分感染性疾病所引起;非感染性低烧是功能性低烧,一般体温正常,活动后发烧。
中医认为:外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可致发烧,饮食劳倦,情志郁结,宿食,痰饮,淤血等可致热久留不去,气血阴阳亏虚,功能失调可致低烧,气血阴阳亏耗可致低烧,也有少数始于外感,久病不愈而引起脏腑亏虚的低烧患者。
建议你上医院检查一下,看看能否查出感染病灶,要是能查到感染病灶,就可以对症治疗;要是查不到感染病灶,就应该不是感染性低烧,这时候就应该找一个有经验的中医师仔细诊断一下,看看到底是那一方面引起的低烧,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在对浑身发热但不发烧怎么回事认识后,治疗这样情况,药物是不错之选,在缓解浑身发热但不发烧上,都是有很好帮助,同时这个时候,患者也是要吃一些流食,这样在缓解病情上,才会有很好帮助作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长期低烧辨证施治三则
长期低烧辨证施治三则
郭永昭
【期刊名称】《四川中医》
【年(卷),期】1997(15)5
【总页数】2页(P34-35)
【关键词】低热;辨证论治;沉香化滞丸;三仁汤;升阳益胃汤
【作者】郭永昭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第二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105;R289.5
【相关文献】
1.中医辨证施治的多学科研究--从生态学谈中医辨证施治 [J], 谭毅
2.中医辨证施治与辨证施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血瘀证患者效果观察及护理 [J], 欧艳凌;陈瑶;蓝杏好;成俊;缪巧平
3.辨证施治与辨证施护对肛瘘患者的效果观察 [J], 吴丹
4.中医辨证施治七字经(十三) 第三章:六淫的辨证施治 [J], 张苏哲;张苏菁
5.中医辨证施治七字经(十四) 第三章:六淫的辨证施治 [J], 张苏哲;张苏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烧的诊断和中医治疗
低烧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检查低烧原因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
特别是对功能性低烧,必须经过较长期的观察,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才能诊断。
低烧分类
低烧可分为功能性低烧与器质性低烧。
功能性低烧:其临床特征是体温较正常升高0.3~0.5℃左右,一般不超过38℃。
常见有:
1、生理性低烧:见于女性经前或妊娠期低烧;
2、季节性低烧:每于夏季出现微热伴有乏力、食欲减退,入秋自然缓解,称夏季微热;
3、环境性低烧:在高温环境中工作者,约有10%出现低烧。
4、神经功能性低烧。
临床上以20─30岁的青年多见,患者体温较正常人升高0.3℃─0.5℃。
低烧时间数月至数年不等,一般情况较好,体重不减轻。
此类患者约占长期低烧患者总数的1/3左右,预后良好。
器质性低烧:引起器质性低烧的疾病很多,常见病因如结核,胆道感染,慢性病灶感染,尿路感染、风湿、肝炎、肿瘤等。
其他是甲亢、贫血、结缔组织病、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等。
临床诊断
长期低烧最常见的为结核感染。
结核病在小儿还是比较多见的,除低烧外,小儿尚有性格的改变。
原来好动的孩子变得发懒不爱动,原来
好静的孩子性情急躁、爱发脾气、食欲减退、消瘦、动则汗出或夜间多汗、疲乏无力、面色苍白、颈部等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为此,应作结核菌素试验简称OT或三联皮拭PPD—PHA。
如为阳性结果,可作为参考,因孩子接种过卡介苗后也可见阳性反应。
另外,过去得过结核病,也可以出现阳性反应。
进一步还得检查血沉,一般在结核病活动时,血沉均可增快。
最后还得用X线检查肺部,是否有结核病灶。
假如以上各种检查均为阴性,则可以排除结核病。
长期低烧还见于病毒感染,主要见于婴幼儿,多见于咽喉部感染,无全身表现。
——般检查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呼吸道症状,多为某次病毒感染高烧后,低烧较长时间不退。
年长儿咽部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时,也可表现为长期低烧,可作咽分泌培养,如能找到细菌,即可确诊。
如为链球菌感染,还可取血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简称抗“O”,如滴定度高,说明有过链球菌感染。
如抗“O”增高明显,还应想到风湿热的可能,应注意有无关节痛或肿胀,皮肤有无环形红斑,心脏有无改变,这些都是诊断风湿热的依据。
女孩长期低烧应注意泌尿系感染,可以检查尿得到确定。
长期低烧也可能与感染无关,而是由其他病或其他原因所致。
在血液病方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可见长期低烧。
如果孩子还有贫血、出血、黄疸等表现,检查一下耳血,即可找出是否与其有关。
有些人经常发热,一般都在38℃以下,到医院检查,又没有其他异常现象,找不出明确的病因。
对于这种长期低热,中医称为“虚热”,
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
对于这种低热,不能盲目地使用退热药,也不能长期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不能退热,反而会带来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低烧要点:针对不同症候的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内伤发热的根本原则。
滋阴清热,益气健脾,补益气血,温阳补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常用的治疗法则。
对内伤实症发热,采用补剂,应根据气郁疏之,血瘀决之,湿郁化之利之诸法选用方药。
切不可一见发热便用发散或苦寒泻火之剂。
对内伤发热非表证且阴阳气血已虚,发散更易耗气伤津。
苦寒用之得当可以坚阴,用之不当,可以伤阴。
过于苦寒则易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故叶天士指出,“非六气之所来,苓连之属不能制火。
”凡使病情加重。
慢性病药重视以胃气为本,内伤发热日久,脾胃已弱,补益太过,则虚不受补,滋阴太过,宜轻,宁可再补,勿用重剂。
总之,治疗内伤发热,应缓以图功,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不达,变证无穷。
低烧中医治疗:
一、阴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和夜晚发热,伴有盗汗、失眠、心烦、两颧潮红等症状。
宜用养阴退热的治法,可用青蒿、鳖甲、地骨皮、银柴胡、生地黄、天冬、知母各12克煎水服;也可配用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左归丸等。
二、血虚低热:大多在下午发热,或稍有烦劳就觉头面手足烘热,伴有心悸、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
宜用养血退热的治法,可用生地黄、白芍、当归、制首乌、黄芪、茯苓、淮山药、青蒿、地骨皮各10克煎水服;也可服用四物合剂、归芍地黄丸等。
三、气虚低热:虽有低热,但又觉冷,出汗怕风,并有气短、乏力、不想说话、大便不成形、饮食减少等症状。
宜用甘温退热法,可用补中益气丸,或用黄芪、党参、白术、生姜、大枣、当归各10克煎水服。
四、夏季低热:每遇夏季就出现低热,伴有头昏、乏力、口渴及食欲减退等症状;夏季过后则低热自退,全身症状也随着消失。
宜用清暑退热的治法,一般用太子参15克,麦冬、五味子、竹叶、梗米各10克,生石膏15克,煎水服。
兼有全身困重、大便稀、舌苔厚等症状者,则宜用藿香、佩兰、青蒿、制半夏、茯苓各10克,砂仁3克,六一散15克,煎水服。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低热并非功能性低热,而是由体内一些潜在的疾病引起,如慢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病、慢性尿路感染等。
所以对于长期低热,应先到医院仔细检查,排除上述各种疾病后,才能当作功能性低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