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借分析意象来体悟诗歌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过程与方法借文字和视频对”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鉴赏诗歌,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再通过对“秋”的进一步认识,了解诗人的认知层次,从而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加深对“秋”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诗人的飘零之悲、离乱之苦、故国之忧,从而树立爱国爱民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借分析意象来体悟诗歌情感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杜甫深沉的悲秋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说:“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所以,中外文学作品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请看多媒体的这些诗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喜悦喜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昂扬奋发)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相思怀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凄苦)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伤逝失意)
为什么这样连?有什么依据吗?(学生谈想法)
老师总结:当秋风遇上明月,浓浓的相思怀远就流淌出来;当身在天涯,西风起,羁旅漂泊之凄苦就显得特别浓烈;当眼见草木零落,美人迟暮,时间易逝人生易老之失意就传递出来……不同的诗人面对相似的秋景,竟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由诗人的经历,诗人此时的心境决定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心语”。现在,我们借助于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来谈谈诗人的“悲秋”情怀。
2、文体知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意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
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3、简介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4、解题:《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年),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làng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年)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二、诗歌鉴赏
1、请同学们欣赏一小段视频,你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多媒体播放视频。
请两三位同学简单谈谈感受。
一千多年前,杜甫面对同样的景色,他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
2、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意,然后学生齐读。
请一位同学疏通诗歌大意。
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融入了诗人哪些情感?
明确: 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萧瑟阴森凄凉
波浪风云——雄浑壮丽的萧瑟阴森之气离乱之苦
菊孤舟——羁旅漂泊之感思乡之情怀念长安
寒衣白帝城暮砧——征人远别故乡的羁旅无依的伤感
补充:暮砧: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上,即砧上,一般为石制,用木棒(称为杵)敲平,叫捣衣。多在寒冬来临之前的秋夜进行,用以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思妇诗:侧重于捣衣的动作。游子诗:更关注砧声意象。游子是听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声音意象比动作意象更具诗意,与月色、寒霜、秋风、鸣雁组合在一起,更宜于表达游子胸中的悠悠乡愁。
杜甫《捣衣》: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4、思考交流
你还能想到哪些关于“秋”的意象?
明确:如秋雨、秋夜、秋声、秋叶、秋草、秋菊、秋梦、秋雁、秋霜、梧桐、西风、木叶、帘等。这些意象在诗人眼中,都会染上不同的感情色彩,表达诗人不同程度的哀愁。
为什么秋天总和悲愁联系在一起呢?
明确:秋天会发生很多事情,如杀人,称为“秋斩”;如征徭役,说好的“春行秋返,秋行春返”很难实现,一到秋天就征徭役,秋季成为生离死别之季;再如战争,“沙
场秋点兵”。所以,从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起,“悲秋”就成为文人的共同情怀。正如陆游所说,“逢秋未免悲”。
三、拓展深化
1、有人评价说,杜甫的“悲秋”比其他诗人来得深沉,你认为呢?
明确:所谓“深沉”,是指胸怀更博大。
诗人的认知层次也是由己及人,从个人忧患上升为生命忧患,再上升为社会忧患。当处于个人忧患层次时,诗人易伤春悲秋,哀愁苦闷;当上升为生命忧患时,见花谢木凋,想到时间易逝,人生短暂,想要建功立业又不得,由此悲叹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当上升为社会忧患时,他的视角会超出自我,延及他人,由此产生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
所以,由秋景触发而生的悲秋意识可以分为以下层次:离别怀人、羁旅思乡的悲苦;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悲怨;对社稷黎民忧患的悲叹。而杜甫,即使是秋风卷走屋顶的茅草,也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便是思念弟弟,也会忧虑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所以,在杜甫这里,悲秋意识显得更为深沉。2、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诵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体会伟大诗人的飘零之悲、离乱之苦、故国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