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结合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叙述诗特点谈谈思想内容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电大《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14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①《诗经》以抒情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性格。
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
(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
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
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古艳歌》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浪漫色彩。
比如:(1)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2)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处理方式。
(3)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陈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答: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
论述汉乐府诗的情怀表达
论述汉乐府诗的情怀表达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原则实际上和《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则一脉相承,因而必然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
有些诗揭露了当时严重对立的阶级状况,揭露了战争和劳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有的甚至直接写出了贫苦百姓被逼无奈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犯上作乱的情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白发时下难久居!”(《东门行》)。
有些诗写传统的爱情婚姻。
如《上邪》—连气用五种不可能发生的事来发誓,说只有到那时“乃敢与君绝!”热烈地歌颂了对爱情的忠贞。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
汉乐府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汉乐府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如下:
汉乐府诗歌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现实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现实主义特色。
其内容广泛,涵盖了人民的生活、战争、爱情、道德等多个领域。
例如《十五从军征》,描绘了一个老兵从军六十五年后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在艺术特色方面,汉乐府诗歌以叙事为主,多采用杂言和五言,语言比较口语化,风格朴实自然,不像唐诗宋词那样精雕细琢。
此外,汉乐府诗歌还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孤儿行》中对孤儿悲惨生活的描绘,令人感同身受。
汉乐府诗歌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音乐性。
这些诗歌原本是为了配乐而创作的歌词,因此在韵律和节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们不仅适合朗读,也适合吟唱,更能表达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总的来说,汉乐府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广泛、语言朴实、叙事生动、音乐性强等特点,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成就“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民歌的创作传统,汉乐府民歌与《诗歌》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是一脉相承。
汉代与先秦有着相同的宗法制度和相同的阶级剥削、阶级压迫,下层人民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大致相似,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因而不应该有质的区别。
今存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可看作汉代人民生活的实录。
首先,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是乐府民歌的一个重要内容。
汉代前期经过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家财富日增,统治者也就趾高气扬,忘乎所以。
武帝不仅招致方士,幻想长生久视,而且穷兵黩武,奴役平民百姓。
平民百姓受害深重,有些民歌也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战情绪。
如《战城南》:全诗描写激战后凄凉恐怖的战场和人乌间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构思奇特,催人泪下,非但是对死者的哀伤,也是幸存者的自悼。
末尾数句,岂止诅咒战争,更有对统治者的严重警告。
这类作品格调悲凉,既写了漂泊者的愁肠和整个家庭的苦痛,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个人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蔑视和践踏。
其次,汉乐府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反映了人民的悲苦和反抗。
两汉统治的数百年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豪族日富,黎庶日贫。
《妇病行》就是一篇反映民瘼的典型作品: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病妇牵挂孤儿的遗恨,丈夫抚养孤儿的艰辛,孤儿啼哭索母的惨状,非亲历其境者难以写出。
《孤儿行》写的是另一种类型的悲剧。
父母双亡,孤儿脱身兄嫂,备受虐待。
他常年外出经商,回家又供杂役。
“东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孤儿的不幸,还不限于家庭。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社会的冷漠自私,更加剧了孤儿的痛苦。
孤儿的悲剧,不在于兄嫂的贫富与否,穷其根源,在于财产私有而导致的道德沦丧。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点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点一、叙述情感真实乐府诗以其感人至深的情感而著称,这种情感源自民间百姓的生活和感受。
乐府诗以真实的人情故事为素材,叙述的情感真挚动人。
无论是悲伤、欢乐、爱情、离别,乐府诗都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让人在阅读中产生共鸣。
二、叙述具体细节乐府诗以其细腻的叙述技巧而著称。
在表现人物的情感时,乐府诗常常通过描绘具体的生活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离骚》中“器之用之,斯盛焉。
”描绘了作者对于物品的珍惜与感慨,通过这种细腻的描绘,读者更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音乐性的表现乐府诗在表达情感时常常运用音乐性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韵脚、对仗、节奏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更具有美感,并能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愉悦的感受。
这种音乐性的表现手法也使得乐府诗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四、寓情于景乐府诗常常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描绘,将人物的情感寄托其中,使得情感更加真挚,这也是乐府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一种独特艺术手法。
乐府诗以其真实的情感叙述、细腻的描绘、音乐性的表现和寓情于景的手法而著称,这些艺术特点使得乐府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一特点的体现,让乐府诗成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这种诗歌以感人至深的情感、真实的叙述、细腻的描绘、艺术化的音乐性表现和对景物的寄托,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乐府诗其中的一种情感体现便是悲伤情感。
乐府诗常常以离别、思念、逝去等话题为题材,情感真挚而深刻。
例如《孔雀东南飞》描绘了离别之苦、思念之情,句句催人泪下,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孤雁调》抒发了离别之痛、思念之苦。
乐府诗也表现了欢乐的情感。
古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了乐府诗以充沛的创作素材,喜庆的节日、美好的人际关系常常成为了乐府诗的创作题材。
例如《陌上桑》中描绘了田园间的欢乐和快乐,带给读者一种生活美好的感受。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曹操...知识讲解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 的集大成者,对于后 世的影响很大。在两 晋南北朝时期,他被 推尊为文章典范的地 位。
钟嵘《诗品》: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 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 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 女工之有黼黻”。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叙别
远别
久别
疑虑
宽慰
1、叠辞:行行重行行 2、浓厚的源自情气氛 3、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实写:相去日已远, 思君令人老 虚写: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曹操,魏武帝。 沛国谯人。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桌。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1.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 2.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
涵与艺术特色 3. 曹操的诗歌创作 4. 曹丕的《燕歌行》 5. 曹植的诗歌创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 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 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 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 乐性的诗体名称。
《陌上桑》 《汉乐府·东门行》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2)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劳动美的赞誉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简述汉乐府的思想内容汉乐府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兴起于汉代,结束于元、明之交,它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标志。
汉乐府形成于西汉,结束于东汉,其间经历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
从汉武帝时开始,陆续制作乐府诗,但是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乐府诗集。
至曹操开始,创作了一批“名为汉”而实为汉乐府的诗篇。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这就是著名的《上邪》。
曹操的乐府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深刻的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并且对农民疾苦寄予深切的同情。
汉乐府产生的时期是封建制度进入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在经济上,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安定,商业繁荣,物质财富日益丰富,农业和手工业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出现了许多封建地主阶级的新兴贵族,他们纷纷打破西周以来的旧贵族特权,对汉王朝的经济和政治施加了影响。
在政治上,为适应新的形势,在思想文化领域中也出现了异彩纷呈的局面。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战争与徭役。
汉初由于匈奴等异族的侵扰,边患严重,人民陷于极端痛苦之中。
所以汉乐府作品中描写战争的很多。
从公元前的前138年起到公元前112年止的十几年间,共征发十二次大规模的人民大起义。
尤其是著名的“七国之乱”,连续五年之久,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薤露》和《蒿里》就是反映这次战争的。
在反映战争的同时,还写出了不少怨声载道的兵士,如《孤儿行》:“战苦难酬国”。
“天下皆叛”。
《战城南》:“死人为谷,白骨为丘。
”第二,社会的黑暗与不平等。
汉代土地兼并剧烈,豪强大族,田连阡陌,广占田园;贫苦农民或因赋税太重,被迫逃亡,流落他乡,或因土地集中,成为佃户,甚至沦为奴婢。
如《羽林郎》:“其日牛羊下来,行人振余,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试析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试析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作者:王一茹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15期摘要:汉乐府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探究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运用查找文献、深入研究等方式,将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划分为揭示苦乐交织的真实生活、直抒爱恨情仇的民间情感、展现乐生恶死的朴素愿望的三个方面,并分析了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即故事结构完整曲折、记叙过程详略得当、大量选取生活镜头、着重人物形象刻画以及语言运用简洁朴实等五个方面,分析两汉乐府诗现实主义的风格与现实深远意义。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汉乐府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这些佳作记载着古代社会的现状,承载着古人的情感体验,如一颗闪烁着光辉的明星照耀着人世百态,映照着世间万象。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不同的诗歌题材都展现出诗人不同的视野与观点,在这其中,汉代的乐府诗歌占据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
因此,本文将以经典的汉代乐府诗歌为例,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通过对诗歌语言、内容、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释与鉴赏。
一、汉乐府诗歌的思想内容分类汉乐府诗歌作品具有极强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其中收录了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等多种内容诗歌,多为东汉的作品,最终整理成为《乐府诗集》。
(一)揭示苦乐交织的真实生活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汉乐府诗集与以往诗词描写百姓生活不同的是,无论是历代散文、骈文、辞赋描写的都是整体的生活概况,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人,例如,我们熟知的《史记》只是记载了一些列传与方志,比如,游侠、医师这类下层人士的生活,但刻画并不细腻。
又如,《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作品的开山之作,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在阅读《诗经》中的《国风》部分时,我们发现《国风》也是以百姓生活见闻为主要写作内容,但是它却很少反映社会下层的生活,对于生活之中的苦难与痛苦少有刻画,《诗经》更像是一幅人民群众的生活群像,而汉乐府诗集深入刻画底层人民生活,具体而艰深,读者读来更容易动容。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在叙事指向与情怀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在叙事指向与情怀表达方面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汉乐府民歌在叙事和情怀表达方面具体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
以下是其具体体现的方面:
1.叙事指向:汉乐府民歌通常围绕着丰富多样的人物、事件
和故事进行叙述。
它们以自然而流畅的方式,通过叙述情节和描绘人物形象,传达出真实或虚构的故事情节。
这些故事往往涉及战争、爱情、悲剧等主题,通过叙事的手法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2.感情表达:汉乐府民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深受诗歌和音乐的
影响,通过歌词和旋律的融合,表达出浓郁的感情色彩。
它们以悲怆、激昂、欢乐等情感为主线,通过音乐和歌颂的方式,表达出歌颂英雄、哀悼逝者、追忆过往等情感。
3.情绪渲染:汉乐府民歌以其韵味深长、节奏感强烈的旋律
和歌词,能够渲染和唤起听众或读者的情绪。
它们常常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歌词的诗情,引发人们的共鸣和情绪的共振,使人们在欣赏或听唱的过程中体验到各种情感的起伏和流动。
4.真实感和情感共鸣:汉乐府民歌通过叙述真实或虚构的故
事情节,以及表达深刻的情感,与读者或听众建立起情感上的共鸣和联系。
它们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歌词和旋律,触动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共鸣,使人们产生共同的情绪体验和
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汉乐府民歌在叙事和情怀表达方面体现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征。
它们通过叙述故事、表达情感以及渲染情绪,与读者或听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引发共鸣和情感共鸣,使人们在歌颂、悲伤、欢乐等情感中感受到音乐和歌词的美妙和独特魅力。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指乐府诗的创作是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由具体事件而发出的感慨。
【出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出自《汉书•艺文志》,指乐府诗的创作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具体事件所激发出的感慨。
【原文节选】“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译文】自汉武帝时期开始采用乐府诗,随后涌现出了代表赵国之讴、秦楚之风等一系列乐府名篇,它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具体事件所激发的悲哀或快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赏析】《汉书•艺文志》从乐府诗的起源、特点、发展到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其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明了乐府诗的创作源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作者受到事件的感染而发出的感慨,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创作背景】两汉时期是乐府诗的鼎盛时期,社会上的动荡和变革使得人们的情感更加激烈,因此,乐府诗的创作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同时,乐府诗的流行也推动了当时民间文学的繁荣。
【注释】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诗歌的代表之一,流行于两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
它们的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爱情、家庭、生活等等。
【生活启示】乐府诗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思想,告诉我们在写作或表达情感时,需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同时,乐府诗的流行也证明了文学作品需要与时俱进,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经历,这些情感和经历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满足和成长。
同时,通过创作,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进一步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
因此,无论是感到快乐还是悲伤,都可以通过创作来释放情感,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愉悦。
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试论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审美价值吴淑娥小河口镇初级中学邮编726411内容摘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性的时代,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但它仍然是封建统治阶级专制的时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依然处于水身火热之中,汉乐府民歌产生于民间,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代人民对自身喜怒哀乐的最真实的表达,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和社会现实。
既有挚情感人的文学价值,又有弥补史传阙文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思想意义艺术特色审美价值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性时代。
由于大帝国的规模首度稳定巩固确立。
汉初,统治阶级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好转,国家库府充实,人民生活也较为安定。
在这种情况下,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一面开拓疆土,向外扩展势力,一面采用儒术,建立种种制度,来巩固他的统治。
在征服匈奴战争的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机会传到中原来,并引起了皇帝和贵人们对“新声”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政治思想上对儒术的尊崇,制礼作乐便成为应有的设施,乐府之制便随之而设。
汉武帝时重建乐府机构,扩大其规模,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始形成雅乐俗乐并存的局面。
当时采集民歌不独为观察民情,供朝会、祭祀等典礼之用,也有愉悦耳目的作用,更有满足汉武帝自己“大一统”心理的动机。
但它在客观上起到了收集、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使当时四散于民间仅靠口头流传的许多作品得以集中和记录下来,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乐府诗歌包括文人乐府和乐府民歌,现仅存百余首,主要保存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这些作品以描写民间劳动人民的疾苦为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4.结合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叙述诗特点谈谈思想内容
4.结合汉乐府敢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叙述诗特点谈谈思想内容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压倒优势。
《诗经》中仅有几首叙事诗(如《七月》、《东山》《氓》),大多是抒情诗,且多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到了汉乐府民歌的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毕竟有了相当多的成熟的叙事诗。
现存的汉乐府诗,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作品。
这些叙事诗,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现人物事件比较灵活。
短篇则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段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和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
如《东门行》,只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又如《十五从军征》,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
这一切都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了。
中等和长篇的叙事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则有更多的描绘和情节的展开、矛盾冲突的起伏。
完全有理由说,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代的叙事诗,在体裁分类上,一般都归附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其杂言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
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
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
一般认为,五言诗是在汉代产生的。
乐府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等是整齐的五言诗。
一般认为这两首诗是西汉时的作品。
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
而且和文人五言诗互相影响,共同促进。
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能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如下是有关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主要有:①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
如《孤儿行》则反映了私有制下道德沦丧导致的一幕悲剧,《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
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②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悲歌》等属此。
③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皆为此类民歌。
④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枯鱼过河泣》等,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
⑤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如下:①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
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②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
③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
④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集叙事和抒情于一体的汉乐府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集叙事和抒情于一体的汉乐府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与孔子说诗的“兴观群怨”说,《诗大序》的“诗言志”说相联系,“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人的情怀表达紧贴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思想指向。
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也可看作汉代人民的生活实录。
首先便是反映战争期间的征战之苦。
汉乐府与战争相关的诗不多。
诉说战争的灾难与痛苦并未指明是哪场战争,其为数不多的战争诗被赋予了普遍的意义。
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战城南》,这首诗伤悼战场上的阵亡者,不同于悼战死者的屈原《国殇》的声威气势、勇武刚强,更多的是表现战死者的哀痛与凄凉。
其二,汉乐府以贫民的悲苦为题材,常常是以家庭为对象,来反映人民的悲苦与反抗。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豪族日富,黎庶日贫,《妇病行》就是一篇反映民瘼的典型作品。
贫民在悲苦中总有反抗的时候,《东门行》就是一首表现贫民意欲反抗的诗。
《东门行》描述了一个贫家男子,因不堪困苦拔剑而起的事迹,这首民歌,远超先秦诗歌“怨刺”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其三,汉乐府民歌反映了爱情与婚姻,家庭问题。
自有诗歌以来,爱情与婚姻就是重要的主题,《诗经》如此,汉乐府亦然。
在这方面,汉乐府最具影响的诗是《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首婚姻的悲歌。
诗以长篇叙事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焦仲卿与刘兰芝思爱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作为长篇叙事诗在汉乐府诗中还有一些短小篇章吟诵爱情婚姻,表现爱的执着与痛苦。
最后,汉乐府诗也忧生嗟叹与长生企慕,亦表现了人民对生命的关注与生活的期待。
汉乐府中,忧生最初的是哀歌《薤露》、《蒿里》,诗人因忧生而企慕长生,再加上秦始皇、汉武帝急切求仙的影响和社会风尚的濡染,民间乐府也有游仙诗。
汉乐府诗重在以叙事表现社会生活。
而叙事情节的铺陈与人物形象的描写,总体上比《诗经》更细致,也更人性化。
汉乐府诗通常是截取生活的横断面着力表现人物。
汉乐府的叙事,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物紧相关联,其叙事凸显人物形象,使所叙之事更为生动感人。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
论“汉乐府”的现实主义摘要: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发展了《诗经》叙事成分。
本文通过与《诗经》的对比,来论及乐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现实主义比较汉乐府影响《诗经》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影响。
汉代乐府民歌的出现,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它的许多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在诗歌形式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揭露和反抗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诗篇。
在《诗经》民歌中,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劳动场面,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所占篇幅最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豳风·七月》,诗中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到头劳碌痛苦,仍不免饥寒交迫,描绘出了一幅奴隶受压迫剥削的悲惨画面。
深刻地揭露奴隶主的残酷和暴戾:“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曰杀羔羊。
”但奴隶们终生忙碌,“为公子裳……”“为公子裘”,而他们却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
他们整年收获得果实,送给了奴隶主享用。
自己的生活却是吃“苦菜”,烧“臭椿”。
“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白天去采茅草,晚上要搓绳子,赶紧上房复盖屋顶,春一开始,又要下田播种百谷。
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描述。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产工作者即奴隶。
奴隶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即,普天之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循着王土到海滨无人不是周王的臣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初期,当时还有“民不迁,农不移”的说法。
浅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
浅述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1)毕业论文文学院浅谈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摘要:“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专门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就叫乐府诗,也称乐府。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歌诗”也叫乐府,之后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嬗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而汉乐府是由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其思想内容比较丰富,为我们再现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从上层贵族对宇宙、人生价值的态度到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呻吟和苦难;从汉代的开边戍守、战争徭役等政治痼疾到街头里巷民众的婚娶、离别、宴饮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
关键词:汉乐府民歌生命意识经济价值观一、汉乐府民歌概述一切新文学的来源都在民间。
民间的小儿女,村夫农妇,痴男怨女,歌童舞妓,弹唱的,说书的,都是文学上的新形式与新风格的创造者。
这是文学史的通例,古今中外都逃不出这条通例。
《国风》来自民间,《楚辞》里的《九歌》来自民间。
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也是如此。
以后的词起于歌妓舞女,元曲也是。
弹词起于街上的唱鼓词,小说则起于街上说书讲史的人。
——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那一样新文学不是从民间来的?甚至汉以后的韵文的文学所以能保存得一点生气、一点新生命,全靠有民间的歌曲时时供给活的体裁和新的风格。
汉乐府是较为地道的汉代民歌,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又一道壮丽的景观。
来自民间,大部分作品出自社会下层群众之口,内容十分丰富,题材也较广泛。
什么是“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这个机关专门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就称为“乐府诗”,也称“乐府”。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时,于骚、赋之外另立“乐府”一门;刘勰的《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专立《乐府》一篇,并指出“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变的标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_论汉乐府诗的思想性及其影响讲解
2002年4月第2期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chang V ocational&T echnical T eachers’C ollegeApr.,2002N o.2文章编号:1007-3558(200202-0014-04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论汉乐府诗的思想性及其影响李红浪吴禧梅(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人事处,江西330013摘要: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官府,它的作用是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
本文所论及的是乐府诗的思想性及其影响,班固在《汉书》中对这些民歌的评价:“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乐府诗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实际上是对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的继承,对后代诗歌也有其更具体、更直接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汉乐府;乐府诗;思想性;影响力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0-18作者简介:李红浪(1973-,男,江西南昌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助教。
—41——51——61—[17]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378页[18](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卷二十四《思齐》篇文,第835页[19](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2月版[20]黄焯:《毛诗郑笺平议》卷二,第47页[2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常武》篇疏文On Different I nterpretationsBetw een Mao Zhuan(毛传and Zheng Jian(郑笺Deng Shengguo(Shandong University,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Jinan250100Abstract:This thesis aims at approaching the reas ons for their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s ome m ono-s ounded w ords of Mao Zhuan and Zheng Jian from the angle of their changing w ords s o as to deepen our study&com prehension of interpreting s ome w ords in the book Zheng Jian.On the other hand,this thesis attem pts to clarity my statement on the dif2 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a few instances from Mao and Zheng.K ey w ords:Mao Zhuan(毛传;Zheng Jian(郑笺;ambiguity of the interpretation(上接第17页参考文献:〔1〕吴小如等.汉魏六朝诗签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2〕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the I nfluenceof Hanyuef u Folk SongsLi H onglang Wu X imei(Pers onnel Division of Nanchang Vocational&T echnical T eachers’College,330013 Abstract:Hanyuef u originally referred to an official conservatory in the Han Dynasty(206B.C.-A.D.220for col2 lecting and com posing folk s ongs and ballads.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delolgical content and the in fluence of Yuef u folk s ongs.Bangu once commented on these folk s ongs in The Book o f Han,whichwere“reflection on joys and s orrows and were com posed according to the real life”.This kind of realistic spirit vi rtually inherited the spirit of“a famine refugee talked m ore about food and a laborer talked m ore about what he had done”in The Book o f Songs,whichwas the first real2 istic w orks in China.It als o in fluenced greatly,concretely and directly on the folk s ongs of later generations.K ey w ords:Hanyuef u;Yuef u folk s ongs;idelolgical content;in fluence。
汉乐府的文学特点
汉乐府的文学特点
汉乐府是汉族民歌音乐,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公元前 112 年,汉武帝正式设立乐府,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汉乐府的文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叙事性:汉乐府诗歌大多是叙事诗,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歌往往具有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
2. 现实性:汉乐府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包括人民的疾苦、战争、爱情、婚姻等各种题材。
这些诗歌真实地描绘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3. 情感真挚:汉乐府诗歌表达情感真挚而直接,往往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诗人都能够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来。
4. 形式多样:汉乐府诗歌的形式多样,有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这些不同的形式适应了不同的题材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使诗歌更富有变化和韵律美。
5. 语言质朴:汉乐府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通俗易懂。
诗人往往使用简洁明了的词汇和句式,使诗歌更贴近人民群众,容易被广泛传唱。
6. 音乐性:汉乐府诗歌大多可以配乐演唱,具有较强的音乐性。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与音乐相结合,使其更具艺术感染力。
总之,汉乐府诗歌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你对汉乐府诗歌感兴趣,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具体作品,深入了解其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压倒优势。
《诗经》中仅有几首叙事诗(如《七月》、《东山》《氓》),大多是抒情诗,且多用重章叠唱的形式。
楚辞也以抒情为主。
到了汉乐府民歌的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毕竟有了相当多的成熟的叙事诗。
现存的汉乐府诗,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作品。
这些叙事诗,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现人物事件比较灵活。
短篇则往往截取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段来表现,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既避免过多的交代和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
如《东门行》,只写了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但诗歌背后的内容却是很丰富的。
又如《十五从军征》,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灾人祸,亲人一一凋零。
这一切都不说,只说老人白头归来,面对荒凉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了。
中等和长篇的叙事诗,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则有更多的描绘和情节的展开、矛盾冲突的起伏。
完全有理由说,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代的叙事诗,在体裁分类上,一般都归附于乐府体。
许多名篇,直接以“歌”、“行”为名。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
汉乐府诗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其杂言诗自由灵活,似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篇之中从一二字到十来个字的都有(如《孤儿行》)。
作者只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写。
这为以后的杂言歌行开辟了道路。
一般认为,五言诗是在汉代产生的。
乐府诗中的《江南》、《十五从军征》等是整齐的五言诗。
一般认为这两首诗是西汉时的作品。
到了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诗越来越多,艺术性也日臻完美。
而且和文人五言诗互相影响,共同促进。
在汉代乐府民歌中和文人创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诗体,此后成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主要形式。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能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
这一特色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
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
但还是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别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
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
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话,《东门行》中那个妻子和丈夫的对话,都能表现出人物机智、勇敢、善良等各自不同的性格。
《上山采蘼芜》和《艳歌行》的对话也很成功。
如果和《诗经》的《国风》比较,就更容易看出汉乐府民歌这一新的特色。
对话外,也有采用独白的,往往用第一人称让人物直接向读者倾诉,如《孤儿行》、《白头吟》、《上邪》等。
汉乐府民歌并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
如《艳歌行》用“斜柯西北眄”写那个“夫婿”的猜疑;《妇病行》用“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写那个将死的病妇的母爱;《陌上桑》用“捋髭须”、“著绡头”来写老年和少
年见罗敷时的不同神态;《孤儿行》则更是用一连串的生活细节如“头多虮虱”、“拔断蒺藜”、“瓜车翻覆”等来突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由于有声有色,人物形象生动,因而能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二)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故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正说明了这一语言的特色。
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孤儿行》是很好的范例:
孤儿生,孤儿遇生,命独当苦!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贾。
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
腊月来归,不敢自言苦。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
手如错,足下无菲。
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
泪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无复襦,夏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春气动,草萌芽。
三月蚕桑,六月收瓜。
将是瓜车,来到还家。
瓜车翻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还我蒂,兄与嫂严,独且急归,当兴校计。
”乱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
宋长白《柳亭诗话》说:“病妇、孤儿行二首,虽参错不齐,而情与境会,口语心计之状,活现笔端,每读一过,觉有悲风刺人毛骨。
后贤遇此种题,虽竭力描摹,读之正如嚼蜡,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也。
”这话很实在,并没有冤枉“后贤”,但他还未能指出这是一个生活体验的问题。
《孤儿行》对孤儿的痛苦没有作空洞的叫喊,而着重于具体描绘,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特点。
形式自由多样
(三)形式的自由和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由于两汉时代紧接先秦,其中虽有少数作品还沿用着《诗经》古老的四言体,如《公无渡河》、《善哉行》等,但绝大多数都是以新的体裁出现的。
从那时来说,它们都可以称为新体诗。
这新体主要有两种:一是杂言体。
杂言,《诗经》中虽已经有了,如《式微》等篇,但为数既少,变化也不大,到汉乐府民歌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一篇之中,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如《孤儿行》“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便是十字成句的。
而《铙歌十八曲》全部都是杂言,竟自成一格了。
另一是五言体。
这是汉乐府民歌的新创。
在此以前,还没有完整的五言诗,而汉乐府却创造了像《陌上桑》这样完美的长篇五言。
从现存《薤露》、《蒿里》两篇来看,汉乐府民歌中当有完整的七言体,可惜现在我们已看不到了。
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是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浪漫主义色彩
(四)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在汉乐府民歌中,作者不仅让死人现身说法,如《战城南》,而且也使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如《乌生》,甚至使腐臭了的鱼会哭泣,会写信,如《枯鱼过河泣》:
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
所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更显示了作品的浪漫主义的特色。
陈本礼《汉诗统笺》评《铙歌十八曲》说:“其造语之精,用意之奇,有出于三百、楚骚之外者。
奇则异想天开,巧则神工鬼斧。
”其实,并不只是《铙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陌上桑》。
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
诗中的主人公秦罗敷,既是来自生活的现实人物,又是有蔑视权贵、反抗强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
在她身上集中地体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和高贵品质。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亟思逗引罗敷,欲赚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
这样的侧面描写和,可谓妙笔生花。
它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
更重要的一方面,这样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
人们对容貌美的标准,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而诗人这样写,就避开了这一“难题”,从虚空处表现了那种不可描摹的绝对理想化的完美。
十分明显,如果没有疾恶如仇的现实主义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义这两种精神的有机结合,以及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和浪漫主义的夸张虚构这两种艺术方法的相互渗透,是不可能塑造出罗敷这一卓越形象的。
尽管这种结合,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但作为一种创作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