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汉初形势
二、汉武帝的措施---政治、经济、思想
三、产生的效果
作业
设计
完成《自主学习指导》
教学
反思
综合评价目标要求,特别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及时准确的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肯定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有新意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行作出的历史结论,不要简单的评价,要通过评价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
第一篇汉武帝的忧愁(原因)
教师展示史料,提问:通过史料,得出汉武帝的三个忧愁。
政治方面:
材料一:金缕玉衣图片
材料二:(豪强地主)“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思想方面:
材料三:淮南王刘安,招用诸子百家几千人著书立说,编写《淮南子》,一些学派用自己的观点议论天子,宣扬和汉武帝不一样的治国策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主要措施。
(2)认识汉武帝是汉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1)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秦皇汉武”对历史的影响。
(2)通过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3)通过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让学生了解汉武帝如何巩固国家统一,增强中央集权。
教材内容丰富,层次清晰,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文字,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统一和灭亡,对国家统一的概念有一定认识。
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繁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认识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统一六国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进而引出本课主题——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呈现汉武帝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整体设计看过之后,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讲解:我觉得用“雄才大略”这个词来形容汉武帝是最恰当不过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他即位的时候只有16岁,但很快就面临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诸侯国的问题。
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政权,一方面陆续铲除异姓王,另一方面又分封了一些刘氏子弟为王。
这些诸侯王势力日益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形成王国与中央抗衡的局面。
景帝后期,在大臣晁错的建议下,着手进行削藩。
这时,原本就野心勃勃的吴王刘濞趁机联合其他六个诸侯国,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叛乱只持续了三个月就被汉朝平定了。
尽管如此,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仍旧具有不可忽视的势力。
到汉武帝时又对中央构成一定威胁,削弱诸侯国势力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颁布“推恩令”。
(1)视频播放《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与汉武帝的对话。
引导: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王国势力普遍变弱,其政治地位下降,经济实力削弱。
但诸侯王国分权势力和中央集权的矛盾并未解决。
汉武帝时,为了实现“一统乎天子”,进一步“强干弱枝”,解决王国问题,主要实行了“推恩令”。
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候国;强化监察制度。
(2)引导: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3)强化监察制度。
图片展示“西汉疆域图”。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
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的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一篇:2016年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朝阳中学薛洪莉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
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补充和说明:
1.例题一: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政治措施的核心,学生需掌握其内容和作用,理解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意义。
2.例题二:均田制是汉武帝时期经济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了解其原则和意义,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影响。
举例:推恩令的实施细节,如何解决了诸侯国尾大不掉的问题,以及这一政策如何体现了汉武帝的治国智慧。
2.教学难点:
-理解推恩令、均田制等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分析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共同作用巩固了中央集权。
-认识到汉武帝时期政策对于后世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3.例题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文化政策的代表,学生需掌握其背景、原因和影响,认识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例题四:通过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加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5.例题五:综合论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检测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讲解
1.例题一:简述汉武帝推恩令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案:汉武帝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推恩令的作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新人教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文件格式。
本文档仅用于百度文库的上传使用。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认知提示:1、学什么这里的“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指列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理解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包括“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知道这些措施的作用。
要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
2、学到什么程度这里的“知道”是指能够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如“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并根据教材和材料分析总结这些措施的作用。
3、怎么学本课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
创设历史情境,并通过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得出结论,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宏观来看,本书讲述了从史前时期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社会变革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所讲的内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观来看,本单元的主线为“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朝建立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汉朝建立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和发展,而汉武帝的执政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观来看,本课共四个子目,是基本平行的并列关系,共同表现了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四个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尚未系统地学习历史,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熟悉,且还处于初步理解和识记阶段;且本课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与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距离,所以需要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多媒体提供图片、文字等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科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形成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和材料,方便学生理解和识记。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附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附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XXX“大一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理解大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XXX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教学重难点】XXX的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师: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启发学生回答:XXX最终打败XXX,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XXX就是XXX。
)师:XXX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指导学生观看课文“导入框”,结合上一课知识回答:善于用人,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师:俗语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昔时XXX面对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课文“文景之治”的内容。
二、XXX的大一统1、XXX实现大一统的原因阅读文字”介绍了XXX哪一方面特点?这个特点与前面学过的哪些人物相似?A、XXX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政、XXX等。
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XXX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XXX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
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XXX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2、XXX大一统措施联合课文,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XXX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1.原因客观:XXX后期的经济繁荣主观:XXX雄才大略,善于用人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头脑:免除百家,独尊儒术;设太学增强中心集权大一统2.措施3、XXX大一统意义XXX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材通过讲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儒学教育、开疆拓土、发展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决心和智慧。
教材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汉武帝及其时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汉朝的建立,对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名词和概念较为陌生,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武帝及其时代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背后的原因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相关内容。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3.案例材料:准备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相关的案例材料,如历史文献、故事等。
4.课堂讨论:准备与本课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史料和知识点,展现了汉武帝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汉武帝和大一统王朝的概念可能较为抽象。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掌握了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建立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掌握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2.难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武帝时期的历史风貌。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文物、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汉朝的建立、秦朝的统一等。
进而提出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
政治方面,如设立郡国、推行推恩令等;经济方面,如盐铁官营、统一货币等;文化方面,如独尊儒术、设立太学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 1 页第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的背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各项措施;知道主父偃和董仲舒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将复杂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用图片表达出来,使之具体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汉武帝巧妙解决地方权力过大的各项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汉朝大一统的局面,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是经济开展强盛的重要根底,进而在生活中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难点:“推恩令〞的含义及其作用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概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稳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盛世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本课我们将学习地12课汉武帝稳固大一统王朝〔二〕、讲授新课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他们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对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企图谋反。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 èng 〕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按汉朝礼制,金缕玉衣是皇帝才可以享用的,在发现的汉朝墓葬中,可以看到诸侯王大多使用金缕玉衣,说明他们无视朝廷,“拟同天子〞的史实。
2、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开展起来他们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生活秩序混乱。
颍川儿乃歌:“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
田蚡:“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轹宗室,侵犯骨肉。
〞 2、“推恩令〞: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主要讲述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开辟丝绸之路、推行儒学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或故事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作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具体作为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影响。
2.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小组合作:分组探讨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为。
4.案例分析:分析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
3.图片:收集与汉武帝及其时代相关的图片。
4.视频:准备与汉武帝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汉武帝及其时代背景。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汉武帝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设置郡国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部编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设计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上承《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下启《东汉的兴衰》。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说和盐铁专卖。
三者互为表里,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尤其是秦始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古代政治趋势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因此对本课汉武帝大一统的学习已经有了初步基础。
在此前提下,老师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汉武帝大统一措施的学生,深化西汉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央集权,并感悟其中的政治智慧了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刺史制度制度、盐铁、货币制度的史实,在大一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领悟汉武帝推行各项政策中的政治智慧,学会评价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等史实,进一步探讨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为正确评价汉武帝做必要的史实积累。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小组,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演绎大一统措施的施行对历史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感悟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作用,学习政治家的智慧。
教学重点: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各项措施的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大一统措施,了解其历史背景、认识其历史作用,感悟其政治智慧。
教学过程:一、新课预习1、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下令诸侯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也可以获得土地,封为侯国,此后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了刺史制度,在地方设置13个州部,每州部派遣刺史一人,监视地方官员、豪强地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新人教版
- 汉武帝时期的科技艺术:学生可以拓展了解汉武帝时期的科技成就、艺术发展,如天文、地理、医学、建筑、雕塑等方面的进步。
- 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人物:鼓励学生研究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司马迁、卫青、霍去病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其对汉朝历史的贡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学生将能够:1. 运用史料,分析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培养史料实证能力;2. 理解汉武帝政策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历史理解与解释能力;3. 感悟汉武帝时期民族自豪感与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其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为形成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其次,经济发展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改革,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次,统一思想文化是维护国家团结的重要手段。汉武帝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文化,提高了民族文化素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3. 设计对比分析活动,比较汉武帝与秦朝统一措施的差异,从而深入探讨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意义。
4. 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汉武帝时期的具体事件或人物,如推恩令、司马迁与《史记》等,帮助学生具体感受当时的社会变革。
5. 通过思维导图或时间线等教学工具,梳理汉武帝时期的改革脉络,强化学生对难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 实践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册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材分析西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大一统。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视频《汉武大帝》主题曲教师:正如视频中出现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那么这个历史人物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什么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来解读这位历史人物。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仓库里粮食压着粮食,铜钱压着铜钱,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文景之治”。
汉初61年的休养生息奠定了汉朝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使下一任皇帝能够得以施展他的抱负教师: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年轻的太子刘彻继位,这就是汉武帝。
展示:汉武帝教师:汉武帝从小就很聪明,在他3岁时,汉景帝问他“乐为天子否?”你愿意做天子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汉武帝回答说“由天不由儿愿”,这是由您而不是由我来决定的。
教师:和父辈们比起来,汉武帝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接手的是一个富饶的国家;但同时,他也面临着一些新困境。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教案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设计说明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节课主要以汉武帝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以及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的努力,认识到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影响。
3.学会正确评价汉武帝。
4.理解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主题。
重点难点重难点:“推恩令”的实施、尊崇儒术。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研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资源与工具(一)资源1.拓展阅读:《汉书》(书目)。
2.影视资料:《汉武大帝》(电视剧)。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皇帝的努力,西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但在繁荣的背后,却暗藏着危机。
汉武帝即位后,遇到了哪些新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二、预习检查1.汉武帝为什么要巩固大一统王朝?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而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导入新课教师过渡: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汉武”是谁吗?他在位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教师讲述:大一统不仅是指疆域上的“大统一”,更是指中央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诗词为导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削弱地方势力(政治方面)1.“推恩令”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的内容,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的政治问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展现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逻辑清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具体措施和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史实,深入理解汉武帝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成就。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帝王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客观地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地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武帝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2.难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过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体案例,分析汉武帝的政治智慧和文化成就。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及其意义。
3.史料:收集相关史料,用于辅助教学。
4.视频:准备相关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为何要巩固大一统王朝?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呈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材主要介绍了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2.难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汉武帝的措施。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汉武帝措施的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汉武帝措施的具体实施和效果。
4.图片展示:运用图片、图表等资料,直观展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图表、案例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简要介绍汉武帝的统治地位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这些措施的具体内容。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汉武帝的措施对于巩固大一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朝阳中学薛洪莉一、内容及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汉武帝时期的边疆政策。
学生已经在平时的生活中通过影视、书籍资料对本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大部分人对此段历史比较感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
本节内容和政治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目标及分析1、目标定位: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了解汉武帝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的管辖,就是要对以上史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的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问题诊断分析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总结问题能力的缺陷,在理解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汉武帝时期加强统一的措施的基础上,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一:汉武帝的改革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
其母王娡,在刘彻立太子同时被立为皇后。
刘彻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
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问题1:什么是大一统?“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问题2:汉武帝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加强中央集权问题3:汉武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由皇帝近臣组成内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百官为外朝,作为执行机构,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的目的。
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削弱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
全国分为13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官员和豪强地主。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
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中央收回地方的盐铁运营权力。
例题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C )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变式练习:西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很大,已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向皇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 C )A.萧何B.董仲舒C.主父偃D.卫青问题二: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领域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董仲舒: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
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问题1:汉武帝为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期,诸子百家比较思想活跃,不利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问题2:罢黜百家的提出和目的。
汉武帝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问题3: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表现(1)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
(2)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为官。
问题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如何?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
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题二: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 A )A.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C.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变式练习: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B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问题三: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统治的?(经略边疆)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汉武帝时期时期是如何加强对边疆和边远地区的统治的。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卫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
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
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
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
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
善于长途奔袭。
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
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
问题1:反击匈奴和昭君出塞1、反击匈奴;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汉朝北部边疆的长期侵扰,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对于匈奴进行了长达30年的自卫反击战,成功的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原匈奴侵扰的困扰。
2、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期匈奴分裂,一部南下降汉,其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许配给他,实现了北方边境长达50多年的安宁。
问题2:张骞通西域第一次通西域补充材料: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1)目的:寻找西域盟国,共同对抗匈奴。
(2)经过: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1年到达西域,但大月氏不愿于匈奴未战,未达成主要目标。
(3)作用:加强了汉朝对西域各国的了解。
2、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1)目的:联合乌孙夹击匈奴(2)成果:西域各国遣使来朝,西域各国同汉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3、西汉对西域的管辖(1)汉武帝大力争取西域各国,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倾向汉朝,汉武帝在新疆设使者校尉(2)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直接管辖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域地区,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问题3:汉武帝对南部和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
1、南部:铲除当地割据势力,设置会稽郡和南海九郡。
2、西南夷:在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设置郡县加强管辖。
问题4:汉武帝时期边疆政策的成果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问题5:汉武帝的“罪己诏”汉武帝中后期,由于长期用兵,生活奢靡,导致人们贫困,农民起义不断。
汉武帝在晚年下了一个“罪己诏”,宣布自今放弃有害百姓的政策,于民休息。
例题三:小明同学对张骞的身份进行了定义,你认为合适的是( B )军事家②探险家③改革家④友好使者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问题四: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本课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促使大一统局面的奠定。
师生活动:学生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教师进行适当补充并总结。
汉武帝在位50多年,西汉的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边疆稳定,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