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__教育学名词解释(四川省)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1分),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2分),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1分)

2.教师的“教员”角色:这是教师最突出的角色(1分),他因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处在核心的地位(1分)。其角色功能主要是以教材为宗旨,对学生进行授业、传道解惑和评定学业(2分)

3.课程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要素(2分)经验主要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间接时间(1分);经验因素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收的“因子”(1分)

4.活动课程:是相当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2分)。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2分)5.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2分),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分)

6.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7.隐性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的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8.道尔顿制:针对传统教法的弊端,根据每个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使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定步调学习的教学组织

形式。

9.发现法:发现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10.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11、教育情境: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12.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3.校风:一个学校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14.选修课: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15.教学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6.显性课程:也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17.课堂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18.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19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20必修课: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21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22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23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照现代化需要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24、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25、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26、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27.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8.学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的安排她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年限。

29.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30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

31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32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3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34班级组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35课程结构的要素: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必需的经验要素

36课程结构定义: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

37相关课程(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

38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新学科

39广域课程(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综合性课程

40核心课程(问题课程):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

41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意调动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教学策略: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43课堂管理: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措施

43课堂气氛:是一种社会情感气氛,主要指班集体的情绪状态

44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5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

46课的结构: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47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学习活动的类型及其运行的空间、时间与程序在课程内部的反映。

48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49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即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50教师的人际知觉--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教师与班集体和教师与某个具体学生的知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