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传播学教程第十二章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和特点。

答: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的阶段。

2)议程设置功能考察的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议程设置的“0/1”效果、“0/1/2”和“0/1/2/n“效果分别指的是什么?答:“0/1”效果指的是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少数议题的感知。

“0/1/2”效果指的是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0/1/2/、、/n”效果指的是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次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3、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答: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时期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题的基本构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选议程中若干最重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4、谈谈受众的属性对媒介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答: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间接,受媒体影响程度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体的议程设置有强化和抑制的作用4)人口统计学上的属性等等。

议程设置对文化水平高,政治关注度高的人群影响较小。

5、试分析媒介议程效果设置过程背后的力学关系?答:在资本主义社会,居支配地位的信息源是政府机构和垄断大企业,他们进行信息操作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定期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开发表见解,二是以“私下放风”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议程设置”(the agenda-setting )理论•Agenda-setting: how to think what to think about•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说的提出•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L.肖研究了1968年总统竞选情况,具体分析了当地报纸及晚间新闻,其目的是探讨媒介在总统竞选活动中对选民们判断什么是重要问题所起的作用,主要就公众对特殊问题的注意力和对重要问题的判断力进行测定。

•2、研究方法•(1)对选民进行抽样调查•(2)对8家传播媒介的同期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析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比,发现媒介议题与选民议题非常一致,其相关系数在0.96以上。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主要内容•1972在《舆论季刊》发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媒介具有一种突出报道什么问题就会引起大众特别重视什么问题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大众传播重要的社会效果之一。

大众传媒越是突出某个议题或某个事件就越会影响公众关心此议题或事件。

这就是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它们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

•2、议程设置功能揭示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3、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三、“议程设置功能”概念发展•1、“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知觉模式(0/1效果)•显著性模式(0/1/2 效果)•优先顺序模式(0/1/2/n 效果)•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个人议题、谈话议题、公共议题•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四、受众属性对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1、受众对各种议题的经验程度: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的影响越大;2、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触量:接触量越大受媒介影响越大;•3、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4、受众的阶层属性: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以及高层人士的影响较小。

【精选】新闻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

【精选】新闻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

(一),历年真题07:纯新闻:即客观报道,迅速报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新闻失实: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5因果不符新闻失实性质的分类: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由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

(原因:轻信,采访不深入,编辑不慎,校队不严)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对新闻真实性造成有害的影响。

二级传播: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

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

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

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08: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其基本要素为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特点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四节——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传播学第十二章第四节——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
第二,在一定得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 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 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 建构。
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 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对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
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 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 果。
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倾向性,这些倾 向性来自于媒介的新闻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 的特殊规律的制约。
主流媒体的导向性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 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 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体现出来。
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 知结构和诠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 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 为取向,并引导者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
传播效果研究的许多成果都表明,受众在大众传播 的信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们对大众传播信 息的反应受到既有倾向、群体规范、社会关系网络、 选择性接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这些因素也是 受众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闻框架的功能

新闻框架具体有四种功能:提供问题定义、阐 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示意解决方案。
主流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可以营造具 有某种特色的信息环境,进而引起人们对新 闻事件的特定反应。

受众框架

理论源流

E.戈夫曼在1974年《框架分析》中为框架下 了这样的定义。
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 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 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得框架,框架使 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 体信息。
框架具有预设性和发展性。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
2 、按性别,年龄,职业,地域, 教育水平等划分不同的层次群体。 3 、按接触媒介的频率,可分为 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 、按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 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 你是哪类特 殊受众?)
5 、按接触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 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 、按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 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二,是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 建议和监督的权利。我国宪法中明确保障公民对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批评建议和 监督权,针对我国新闻媒介的特有属性,公众自 然有权依法监督其活动是否符合衬会公共利益。

受众的权利远不仅上述几方面,诸如受众选择权、 传播服务保障权等都在其列,但知情权、表达权 和监督权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受众权利的核心。

在新闻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 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2、表达权

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 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 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 等。

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指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 通过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受众享有 使用媒介,在媒介上按照法律规定发表意见的自 由权。
者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
闻信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
不可忽视的反馈信息。

1、受众是学生。
2 、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3、受众是消费者。



4、受众是公民
二、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 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 2、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 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

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 这是 进行25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发生 在空中的大灾难。“挑战者〞号的爆炸, 使 举国震惊,华盛顿和其它各地均下半 旗致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挑战者〞号爆炸
• “挑战者 号〞爆炸 瞬间
2、 混杂性
• 混杂性: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的各 个角落,个体差异造成兴趣爱好和信息 需求的不同。
• 1〕新闻媒介满足受众需求有难度; • 2〕新闻媒介多样性开展。
编辑决定。
• 长远看,整体看,取决于受众,否则 “对牛弹琴〞。
• 2、决定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 如:《北京晚报》:京派文化〔典雅、庄 重、厚实〕
• 《新民晚报》:海派文化〔实用、精致、 活泼〕
• 《羊城晚报》:岭南文化〔开拓、创新〕
• 媒介的不同风格和不同地域读者的心理定 势和阅读习惯及文化底蕴有关。
• 3、决定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 经常变革,不断追逐受众的结果
• 如报纸版面安排、专栏设置、电台、电 视台栏目的更换等等。
•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 广告是媒体主要的收入来源。广告客户 愿意付费不是在于媒体本身,而是媒体 所拥有的受众。
• 群众传媒号称“第四权力〞,并不是媒 体自身有强大的权利,而是媒体背后有 庞大的受众,是舆论强大的影响力。
• 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王韬创办《循环 日报》; 等人的报刊活动;中国共产 人的新闻实践,都侧重报刊的教育启蒙 功能。
• 教育启迪功能是附属功能,而不是第一 位的。
2、受众是靶子
• 代表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魔弹论〞、 “靶子论〞或“皮下注射论〞。
• 认为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无条件 地接受传媒提供的任何信息和宣传。
• 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第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三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受众是谁
学生——教育对象大众——受指挥、接收者
消费者——迎合、争取消费者,以获得利益公民——突出表现公民知情权、监督权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受众的地位:
①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

②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③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④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定义: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传播的问题。

如何定位核心受众?
1、区域定位:“新闻本土化”现象
2、职业和身份定位 3.年龄定位 4.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地位新变化
一、受众即是时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
二、受众从被动接受信息→按需主动搜索信息
三、受众被传媒指导→传媒被受众指导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主要理论:
魔弹论:认为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已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所预期的效果。

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媒→舆论领袖→受众
议题设置理论: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
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

沉默螺旋理论:强势一方愈加强大,弱势一方更加沉默,以致最后一切反对意见销声匿迹。

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媒通过公开报道或意见呈现,造成“意见环境”,从而影响人们的意见选择,或造成沉默的螺旋,或加速沉默的螺旋,从而显示大众传媒在形成舆论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力。

文化霸权理论:智慧与道德的领导权,其本质是具有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以此形成社会公示、消除被统治阶级的抗争,构建并维护着统治性的意识形态
1。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

2018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

小编整理了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的知识点:新闻媒介的受众,供2018考研学子参考。

第一节受众是谁媒介受众观的衍变伴随着媒介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两者相互作用,又互为因果。

当代新闻媒介变革的每一步在一定意义上都取决于媒介受众观的革新变化。

1、受众是学生在媒介面前,受众是受教育对象。

必须承认,在特定历史时期,针对特定的历史需要,媒介的这种受众观有其不可否认的内在合理性。

但媒介的本质属性是社会的耳目,是社会信息、交流沟通的工具。

因此,教育是其附属的功能,不是第一位的,更不是全部的功能。

这就决定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媒介不能只把受众当作学生,只有在特定时期,承担特殊使命的媒介方才适用。

2、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报纸的内容是指示、命令,报纸是司令员,指导员。

法西斯,“四人帮”期间就是如此。

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3、受众是消费者这是一切商业性媒介最容易接受也最愿意信奉的受众观。

在这里,媒介等同于企业,执行利润最大化原则。

满足受众需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争取消费者,争取广告,获取最终利润。

存在着二次消费和买卖。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受众群的追逐。

热门最大的共通点是:娱乐。

因此娱乐化成为商业性媒介的共同趋向。

4、受众是公民这是国有或公营媒介的受众观。

把受众看成公民以维护公民权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内在运作机制在媒介观上的折射和反映。

在西方媒介史上把受众当做公民,在理论上集中体现为社会责任论的出现。

在媒介运作模式上最具代表性的是欧美各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业,在法律上则突出表现为现代知情权(知晓权)在观念上的提出和在法律上的确认。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早期对受众作用认识不足,“魔弹论”。

受众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向记者、编辑,向媒介的决策者们发出“指令”。

受众对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量、电台节目的收听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本文将就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展开探讨。

一、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首先,受众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相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对于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次,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水平也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所获取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筛选和理解能力,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和被接受。

二、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知,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信息传递中,受众的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信息的接受和传达。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另外,受众的反馈和互动也是传播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只有与受众形成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三、传播效果对受众的影响传播效果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更是对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新闻传播,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传播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传播效果的评估中,受众的态度、行为和反馈将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结语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而传播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新闻受众

新闻受众

3.本能性
自卫的迫切需要,娱乐或者谋求私利的兴趣, 危机或紧张时期之后长久的存在的习惯,驱使人们 不由自主地关心新闻。每当新闻节目到来,他们本 能的、忠实的、执拗的收听或者观看新闻节目。
4.独立性
由于受众和传播媒介之间、受众与受众之间互 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所以新闻传播对他们没有强 制性。受众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态度和意 志选择新闻媒介和信息内容。


新闻评价机制不只属于新闻工作者,全社会成员也能制定和 运作新闻评价标准及其评价行为。
六、受众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现在国内关于受众对媒介的权利的认知还没有 定型,讨论比较多,众说纷纭。但受众不是被动的 媒介信息的消费者,而是拥有一定的权利的。
1.知晓权 2.参与权和表达权 3.监督权 4.接近权:1967年美国学者J.巴隆提出“媒介接近权”的概
五、新闻与受众的互动
表面上看,受众是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和服 务对象,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但从根本上看,他 们是新闻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新闻传播效果 的检验者,是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决定者。
( 1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主动参与者,对新闻 媒介有决定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内 容的取舍;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决定着新 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 权力之源。
“一战”中针对国内的战争动员和针对敌人的心理 宣传战给了普通人和传播学者深刻的印象。同时, 由于战后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这期间人们对大众 媒介威力的评价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有限效果论:又称最低效果法则,是对早期“大众 传媒威力论”(枪弹论)的否定,由纽约大学教师 霍普·克拉伯提出。它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 过程,媒介的不同要素 上看,可分为三种: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
之源
新闻媒介中受众的权利
• [1] 知情权
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等,是指公民获取 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在新闻传播领域, 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例如: 在我国,公民享有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知情权,公民就可以通过网络去 监督政府廉洁从政,从而行使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 6.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
受众。
其实受众群体的细致划分还有很多方法,这不仅说明了 受众组合情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重要的是,这种为 媒介的受众定位提供了详细的参考体系。
受众在新闻媒介中的作用
• 1)决定着媒介内容的取舍
• 2)决定着新闻媒介定位风格 • 3)决定新闻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利
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
• 1、广泛性:指受众成员组合和地域分布上的广泛性。新闻媒介是面
向全社会开放的。从广义上来讲,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是新闻媒介现实 或潜在的受众群,无论种族¸性别¸年龄¸职业,这时他们都只有一个共 同的身份——新闻媒介的受众。
• 2、混杂性: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成员广泛的分布在全社会的各个角
•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
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成 不同的次属群体。
• 3.按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稳定受众和不
稳定受众。有固定习惯接触媒介的受众称为固定 受众,相反,偶尔接触媒介的受众称为不稳定受 众。
• 4按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 [3]批评建议权与监督权 • 批评建议权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作为一个公民有权向国家机关 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或一 些建议性意见。

第十二讲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二讲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七节 受众的权力
知情权
表达权 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台湾记者怒戴口罩 抗议当局钳制新闻自由
第七节 受众的权力
一、什么是知情权?
广义——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 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以及生活所 需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狭义(通常采用)——指的是公民对国家 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 所拥有的知情和知察的权利 。
第六节 受众定位
三、影响受众定位的因素
1、媒介受众定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在总体 指导原则下确定核心受众群。
2、确定核心受众的主要因素: 地域、职 业、身份、年龄、文化程度。
案例:《南方日报》 ——高度决定影响力
《南方日报》的定位 :各级领导者、决策者
,各层面的管理者、投 资者、经营者和研究者 ,是公务员、商人和专 业人士。简言之,就是 那些主流读者。
第六节 受众定位
一、受众定位的概念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 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 。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各个 版面、频道、栏目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 分内容。
第六节 受众定位
二、受众定位的意义
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
支点。
功能定位主要是着眼于媒介性质; 受众定位是传播活动的起始点和归宿, 是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 制约。受众定位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 成败得失。
第五节 受众的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 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分,可以划分为 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 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
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育水平等再划 分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 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以分为 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稳定受众是各个媒体的 重点争取对象。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

作者: 李晓明;谷晓东
作者机构: 哈尔滨日报社,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64-166页
主题词: 新闻媒介;受众定位;功能定位
摘要:作为信息载体,新闻媒介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己任;但作为舆论工具,它还肩负着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责任。

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媒介的受众定位与功能定位。

受众定位是媒介实现市场占位的基础,功能定位是媒介实现传播效益的指向性规定。

二者关系密切。

功能定位是受众的客观需求和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受众定位需要借助功能定位才能对媒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最终具有指导意义。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介绍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受众介绍
进程 ● 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 力之源
第二节 受众的特征
●(一)受众的特征
1、广泛性 2、混杂性 3、隐藏性
● (二)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
变化 1、求新,求变心理强烈,信息需求旺盛
2、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
第三节 受众的细分
1、按接触的媒介类别分:读者、 听众、观众,彼此交叉,并非截然 分开。 2、按性别,年龄,职业,地域, 教育水平等划分不同的层次群体。 3、按接触媒介的频率,可分为稳 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他们的基本条件为:
●1、年龄:25-45岁。 ●2、学历:大专以上。 ●3、身份:企业职员(含主管、经理 等经营管理人员及自由职业者)。
●4、职业取向:从事经营或管理(大 公司经理、小公司老板)。 ●5、读报需求:对经济形势和经营环 境的了解;对从业行业的认识;对经营
第五节 受众的权利
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又称知晓权,知悉权,是指公民获取有 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 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 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个人信息知 情权。 在新闻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 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2、表达权
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 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 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 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
“北青报”前社长崔恩卿提出,所谓
“地域影响力”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压 强原理”来解释,即在等量外力的作用 下,受力面越小,压力越大;受力面越 大,压力越小。 “小市场,大影响”。 “地域影响力”或称“新闻本土性”的 深层次要义还在于对本土文化的尊重, 对本地受众在长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二、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新闻媒介的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十二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 者
一、受众是谁

新闻传播媒介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
端,他们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媒介产品的
消费者,又是对信息媒介以至传播者的最终检
验者。
事实-报道-新闻-受众

受众是新闻活动中又一个活跃因素,是新闻信 息传受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加者,是不可忽视 的反馈信息。
受众与大众

大众-乌合之众-贬义 魔弹/皮下注射理论 1938年, 哥伦比亚广 播公司,火星人入侵 地球 受众-中立的概念

受众是谁
1、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
宣传对象&启蒙对象
受众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受众是谁

2、受众是消费者。
商业媒介受众观,媒体等同于企业,追求利
益最大化。
受众是市场,专注有购买力的人群
受众与大众

大众的概念 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 “大众”:传统社会结构、等级秩序和统 一的价值体系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了统 一的行为参照系,变成了孤立、分散、均 质的、原子式的存在。
受众与大众

孤独的大众 天涯若比邻 比邻若天涯 乌合之众 布卢默 受 众—mess 多 -央视覆盖率90% 超过11亿的受众和潜在受 众 杂-不同年龄、性别、种族……. 散-互不相识、互不联系,无组织的群体 匿-可以了解受众整体主要特征,无法了解单 个
男性用品的广告-新闻时段;儿童食品,卡通
片时段。分众化、窄播
受众是谁

3、受众是公民 国营或者公营媒体的受众观,把维护公民 作为媒介责任和运营基础。 媒介应该完善受众作为公民应有的素质, 互联网媒体开辟的虚拟公共空间使更多的 网民参与到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培养了一 种公共精神。 受众是公民—权利 受众即市场– 消费

【精选】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精选】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2014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复习精编》目录Ⅰ序言Ⅱ考前必知一、学校简介二、学院概况三、专业介绍四、师资力量五、就业情况六、历年报录情况七、学费与奖学金八、住宿条件九、其他常见问题Ⅲ考试分析一、考试难度二、考试题型三、考点分布四、试题分析五、考试展望Ⅳ复习指南《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新闻学概论》Ⅴ核心考点解析《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要形式第二章近代报业在中国的出现第三章外报在华的拓展与垄断第四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初步实践与海外中文报刊的出现第五章民族报业的勃兴与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第六章自由新闻体制从确立到扭曲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走向第七章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八章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报业的兴起第九章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十章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第十一章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第十二章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十四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第十六章1949年后港澳台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一章大众传播理论概述第二章科学的方法第三章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式第四章传播中理解的作用第五章编码的问题第六章宣传分析:解码及效果的最初理论第七章易读性测量第八章认知一致与大众传播第九章说服理论第十章群体与传播第十一章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第十二章议程设置第十三章知识沟假说第十四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第十五章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第十六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媒介第十七章媒介连锁企业和媒介集团第十八章全面的图景《新闻学概论》绪论第一章新闻活动第二章新闻第三章新闻与信息、宣传、舆论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第五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第六章新闻媒介的性质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第九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第十章新闻媒介的运行体系与管理模式第十一章传媒业经营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第十三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第十四章新闻选择第十五章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第十六章中国的新闻改革Ⅵ历年真题试卷与答案解析历年考研真题试卷复旦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复旦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7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8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0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2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复旦大学2013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答案解析Ⅶ备考方略一、高分备考方略(一)考研英语(二)考研政治(三)考研专业课二、辅导班推荐(一)公共课(二)专业课三、教材与辅导书推介(一)公共课(二)专业课四、考研必备网站推荐Ⅷ资料推介硕考网祝您2014复旦大学考研金榜题名,加油!Ⅳ复习指南第七章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本章复习提示本章主要讲述了通讯社、广播电台及新闻研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受众是谁
不同的受众观:受众是学生;受众是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受众是消费者;受众是公民。

第二节受众是新闻媒介的参与者
决定影响表现在:媒介内容取舍;媒介风格定位;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第三节受众的特点
一般特征:
1、广泛性
2、混杂性
3、隐蔽性
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1、需求旺盛,求新、求变
2、硬新闻需求增加
3、受众分化,新增群体涌现,信息需求多元与分化
第四节受众的细分
1、媒介类型: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
2、人口统计学标准:性别、年龄、职业等
3、接触频率:稳定和不稳定
4、信息需求类型:一般和特殊
5、接触媒介确定性: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6、传播对象的性质: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第五节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确定媒介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为谁服务的问题。

1、原因:市场细分,受众分层。

共同兴趣,生产过剩。

2、原则:宽窄适度。

3、确立核心受众——区域定位;职业、身份定位;年龄定位;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第六节受众的权利
1、知情权
2、表达权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