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教案2套

合集下载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实用】《离骚》教案四篇

《离骚》教案【实用】《离骚》教案四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步骤】一、导引: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二、作者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1-2《离骚》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1-2《离骚》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屈原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诗中的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学习提示《诗经》和《楚辞》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后人将其艺术精神概称为“风骚”。

本课选取《诗经·卫风》中的《氓》和《楚辞》中的《离骚),学习时要注意比较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认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

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诵读时要注意品味相关诗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

学习时不妨结合《屈原列传》,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诵读时,要注意诗中繁复的意象、回旋复沓的表达、独特的节奏韵律,感受其中澎湃激荡的情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楚辞”与《楚辞》“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思想;2.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离骚》的创作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 对《离骚》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解析;3. 深入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4. 分析《离骚》的结构布局、修辞手法等艺术特色;5.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文本细读:逐段逐句地分析文本,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5. 多媒体辅助:使用T、视频等多媒体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导入背景知识,简要介绍屈原及其时代背景;- 提出问题:“何为离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主体探究- 分段朗读《离骚》,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逐段解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汇和句式;- 小组讨论《离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每组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总结并深化《离骚》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屈原的思想情怀和精神追求。

拓展延伸- 邀请学生谈谈对《离骚》的个人感悟;-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五、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评价其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离骚》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教学结束后,教师需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优秀教案教案名称:《离骚》优秀教案适用年级:高中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思想和抱负,理解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离骚》的基本情节和主要思想- 理解《离骚》中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例如黄河、楚国、丧乱等教学难点:-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并准确理解其含义- 理解《离骚》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屈原的思想- 将对《离骚》的理解和分析进行论证和表达教学准备:- 《离骚》的文本- PowerPoint 或黑板和粉笔- 教学素材和多媒体设备- 学生笔记本和提问卡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用幻灯片或黑板展示《离骚》的标题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说过《离骚》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通过讲解《离骚》的基本情节和主要思想,介绍《离骚》的背景和屈原的生平-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抱负和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3. 文本分析和讨论(2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离骚》的文本,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并进行讨论和互动4. 意象分析和解读(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离骚》中的意象,例如黄河、楚国、丧乱等,帮助学生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感情表达- 指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意象分析,体验并感受屈原的情感世界5. 论证和表达(15分钟)- 提醒学生整理自己对《离骚》的理解和分析,并准备进行论证和表达- 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并向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和辩论6. 总结与小结(5分钟)- 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对于《离骚》的理解和分析,并对今后的学习提出展望教学拓展:- 让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自己抱负和理想的短文,以《离骚》为参考和启发-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对于《离骚》的感悟和理解,展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必修二离骚教案

必修二离骚教案

必修二离骚教案教案标题:必修二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离骚》的作者屈原及其创作背景;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3. 掌握《离骚》的基本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 掌握《离骚》的基本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屈原及《离骚》的创作背景介绍(1课时)- 通过讲解屈原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增强学生对诗作的兴趣和理解。

2. 《离骚》的主题和意境分析(2课时)- 通过课文解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离骚》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的主题,以及其所营造的豪放悲壮的意境。

3. 《离骚》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2课时)- 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领会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掌握其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4. 诗歌鉴赏和表达(2课时)- 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境;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3. 分析法:通过分析《离骚》的诗句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4. 实践法:通过诗歌鉴赏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课外阅读材料:提供相关的诗歌鉴赏材料,拓展学生的诗歌视野;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参与度等;2. 作业评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包括课文理解、诗歌鉴赏等;3. 课后测验:通过课后测验检查学生对《离骚》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3篇

《离骚》教学教案《离骚》教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离骚》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离骚》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步骤:预习1、正音苗裔孟陬揆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老师深情的说)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

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1、屈原生平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离骚》教案集合六篇

《离骚》教案集合六篇

《离骚》教案《离骚》教案集合六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离骚》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语: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

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

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

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教师明确: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离骚必修二教案

离骚必修二教案

离骚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汇和句式;4.能够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离骚》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1.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能够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离骚》的诗句。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朗读法;3.分组讨论法;4.课堂演讲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30分钟)教师讲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重点讲解其中的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朗读(2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离骚》的主题和意义,分析其中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课堂演讲(25分钟)每组学生选出一名代表,进行课堂演讲,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离骚》。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了解《离骚》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2.学生能够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意义;3.学生能够掌握《离骚》的基本词汇和句式;4.学生能够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5.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读《离骚》的诗句。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离骚优秀教案离骚教案(1)【教学目标】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补充:画面通过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的随意铺设,造成一个荒寒凄凉、萧瑟幽寂的深山古道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髯髯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寂苦,但决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言表。

画面以挺劲飞畅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并在腰间配一随步摆动的飘带,进而加强了屈原飘然远行的气氛,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我们学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在诗句“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风骚”指什么?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

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离骚初中课文原文教案

离骚初中课文原文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离骚》的背景及作者屈原的身世经历。

2. 把握《离骚》的艺术特色,品味语言美、情感美、意象美。

3. 领会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离骚》的艺术特色。

2. 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 《离骚》的语言理解。

2. 诗中意象的把握。

教学准备:1. 相关背景资料。

2. 课文译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离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障碍。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哲理。

2. 重点解析诗中的象征手法、比兴手法。

3. 分析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发言。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比较《离骚》与其他楚辞的区别。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离骚》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离骚》的艺术特色及爱国情怀。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离骚》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拓展延伸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离骚》的背景,掌握了诗中的意象、情感、哲理,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优秀3篇必修二《离骚》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高二下:离骚教案设计

高二下:离骚教案设计

高二下:离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离骚》全文;(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理解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坚守信念,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背诵《离骚》全文;(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1)把握《离骚》的象征、隐喻手法;(2)深入理解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及《离骚》的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离骚》,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离骚》中的象征、比兴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诗歌解析(1)解析《离骚》中的重点词语、句子;(2)深入剖析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5.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离骚》的韵律美;(2)欣赏《离骚》中的比兴、象征等手法;(3)讨论《离骚》的艺术价值。

6.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2)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7.课堂小结(2)强调《离骚》的艺术价值及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8.作业布置(1)背诵《离骚》;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深入体会《离骚》的韵律美和语言特色。

离骚必修二教案

离骚必修二教案

离骚必修二教案教案主题:《离骚》必修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作者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离骚》的内容、主题及其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离骚》的内容及其主题;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离骚》的内容及其主题;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课本及教辅材料;2.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1.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Step 2 学习(30分钟)1.引导学生阅读《离骚》原文,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他们对于《离骚》的理解和感受。

3.引导学生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以及与屈原其他作品的异同之处。

Step 3 分享(10分钟)1.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

2.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于《离骚》的独立见解和感受。

Step 4 拓展(10分钟)1.和学生一起探讨《离骚》的现代意义和影响,引导他们思考《离骚》对于现代人的启示和教益。

2.展示一些现代作品中对《离骚》的引用和借鉴,让学生体会古典文学作品对于现代文化的影响。

Step 5 总结(10分钟)1.学生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2.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展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针对《离骚》这一篇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教学,通过阅读和分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离骚》的现代意义和影响,培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然而,由于时间有限,本节课只能对《离骚》进行初步的介绍和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还有一些难度。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进行拓展和延伸,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

高中必修二《离骚》教案教案:高中必修二《离骚》一、教学目标:1.了解《离骚》的背景知识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感受《离骚》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主题思想;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离骚》的背景知识和作者屈原的生平;2.感受《离骚》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主题思想;3.掌握《离骚》的基本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一下屈原的生平以及《离骚》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准备。

2.了解背景知识(15分钟)介绍《离骚》的背景知识,包括楚国的国情、屈原的形势和他写作《离骚》的背景,让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和意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读课文(30分钟)请学生在课本上跟读《离骚》,注重语音语调的处理,帮助学生增强朗读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3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自由组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读《离骚》一个段落,分析段落中的意象、修辞和主题,并归纳总结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5.课堂分享(1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对于《离骚》的理解和感受,并和其他小组进行互动讨论。

6.掌握课文(30分钟)带领学生分析《离骚》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并通过例子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其使用和理解。

7.学以致用(30分钟)让学生根据《离骚》的内容和主题,完成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于屈原和《离骚》的理解和感受,批判性地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8.教学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巩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并茂的背景知识和课文内容,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兴趣。

2.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交流互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板书: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记录重要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关于《离骚》教案3篇

关于《离骚》教案3篇

《离骚》教案关于《离骚》教案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离骚》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离骚》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二、能力培养目标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

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

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

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

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

《离骚》教案及板书

《离骚》教案及板书

《离骚》教案及板书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二、重点和难点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他是谁呢?生答:屈原师:屈原,那是诗人中的诗人,王者中的王者。

现在王者归来。

那你们对屈原有多少了解呢,谁能说一说?(二)、补充背景资料略2、"离骚'的含义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

(补充)《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

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

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师:这样的说法也讲得通,不过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更为贴切。

真正的意思大概只有屈原才知道。

现在我们一起去倾听屈子的真情告白,请同学们一起跟着录音,朗读全文。

(三)、诵读课文1、录音机范读,学生跟读老师总结:(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离骚教案必修二

离骚教案必修二

离骚教案必修二教案标题:《离骚》教案 - 必修二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离骚》,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的创作背景;2. 帮助学生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屈原的生平;2. 理解《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 学会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离骚》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1. 课文《离骚》的文本和注释;2. PowerPoint演示文稿;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4. 学生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相关文学作品引入《离骚》的主题和背景;2. 提问学生对《离骚》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屈原的生平(10分钟)1. 介绍《离骚》的创作背景,包括楚国政治动荡和屈原的遭遇;2. 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他对楚国的贡献。

三、分析《离骚》的主题和核心思想(15分钟)1. 引导学生阅读《离骚》,重点关注其中的主题和核心思想;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3. 整合学生的观点,引导他们发现《离骚》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四、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20分钟)1. 介绍《离骚》的艺术特点,如运用对仗、描写手法等;2. 分析《离骚》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表达方式;3. 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离骚》的艺术魅力。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围绕《离骚》展开讨论,如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2.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离骚》的重要性和学习收获。

【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必修二:《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案屈原【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2.通过探索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芜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屈原:愁眉紧锁,面容蕉萃、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固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补充:端五节的由来1、名称:端五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五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2、传说: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五起源的观点是记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五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简介屈原1、屈原: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2、地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记念。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浮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1、简介“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五、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

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一、导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1、简介“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

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

王甚任之。

”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

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