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转换视域下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被动语态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在路上》-重温“垮掉一代”的心灵自传

《在路上》-重温“垮掉一代”的心灵自传

《在路上》:重温“垮掉一代”的心灵自传50年后重温“垮掉一代”的心灵自传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路上》新译本2016年是当代美国文学经典《在路上》出版50周年。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在路上》的最新译本。

该社总编辑助理赵武平告诉记者,新版译者系国内著名翻译家、新华社高级编辑王永年先生,他早年在上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精通英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种语言,从上世纪50年代起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过《耶路撒冷的解放》、《十日谈》、《欧·亨利小说全集》和《伊甸之东》等一批世界文学名著。

据王永年先生介绍,凯鲁亚克传奇式的自传小说《在路上》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宣言书,世俗叛逆与抗争者历久弥新的圣经,“垮掉的一代”灵魂人物的心灵自传。

《在路上》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轰动美国,是风靡世界各地的青年精神指引读物。

《在路上》由作家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

小说主人公为了追求个性,与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一路上他们寻欢作乐,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四散分离。

书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思绪的自然流动,反情节,大量使用俚语、俗语、不合评语法规范的长句,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及文化习俗。

另一方面,美国辽阔大地上的山川、平原、沙漠、城镇,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这部作品对美国文学影响巨大,当时的社会风气为之改变,如今每年仍以10万册的销量在美国风行。

专家查特斯认为《在路上》和《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起,可视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堪称美国现代文学三大重要经典之作。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当你老了》中译本对比分析

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当你老了》中译本对比分析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23, 11(3), 284-289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nc https:///10.12677/cnc.2023.113045译者主体性视角下《当你老了》中译本对比分析张一帆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收稿日期:2023年6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27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5日摘要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对原文的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本文以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经典情诗《当你老了》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袁可嘉译本、冰心译本与傅浩译本,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以及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译文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当你老了》,叶芝,翻译鉴赏An Analysis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When You Are O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Yifan Zha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Received: Jun. 13th , 2023; accepted: Aug. 27th , 2023; published: Sep. 5th , 2023AbstractTranslator is an indispensable subject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mean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of the translator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also a process of re-creation. Taking the classic love poem “When you are old” by the famous Irish poet张一帆Yea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Yuan Kejia, Bing Xin and Fu Hao, and explores the embodiment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result. It is found that,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the translator gives full play to his 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resulting i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ion.Keywords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en You Are Old”, Yeats,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译者主体性译者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主体,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语言不同、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不能直接进行文化交流,而译者则为双方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也就是说,没有译者这一角色,就没有翻译活动。

归化异化视角下《背影》英译本对比研究

归化异化视角下《背影》英译本对比研究

归化异化视角下《背影》英译本对比研究【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概念阐述三、《背影》中文原文及主题分析四、《背影》英译本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对比五、归化和异化策略在《背影》英译本中的运用效果分析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其在传播文化、促进交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以归化和异化视角对《背影》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在文学翻译中如何更好地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二、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概念阐述归化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源语言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更容易被接受,翻译者采取的一种策略,即尽量使源语言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中“入乡随俗”。

而异化翻译策略则是保持源语言文本的特色和风格,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言的文化和背景。

三、《背影》中文原文及主题分析《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描述了父亲送别儿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文章主题为亲情与成长,传递了家庭观念和人生成长过程中的感恩和感悟。

四、《背影》英译本的归化和异化策略对比在对《背影》英译本进行研究时,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

归化策略体现在译者尽量使用目标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让英文读者更容易理解。

异化策略则体现在保持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中文的表达魅力。

五、归化和异化策略在《背影》英译本中的运用效果分析通过对《背影》英译本的归化和异化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成功地运用了这两种策略。

归化策略使英文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提高了英文读者的阅读体验。

异化策略则保留了原文的独特表达方式,让英文读者能够领略到中文的美感。

六、结论总之,在《背影》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中,译者成功地运用了归化和异化策略,使译文既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

译者的慧眼与异化策略——为《在路上》王永年译本正名

译者的慧眼与异化策略——为《在路上》王永年译本正名
后, 笔者认为其译本更忠实于原著 , 有着值得 我们深思和借鉴的价值。文 中, 笔 者论 述 了译者对原作 富有洞察 力的 理解 , 即译者的慧眼 , 是其如此翻译此作的关键 因素 。笔者结合广受欢迎的文楚安译本 , 从异化 角度 进行 两者 的 实
例对比分析 , 认为王永年译 本更胜一筹 。
语 文学刊 ・ 外 语教 育教 学
2 0 1 4年 第 5期
译 者 的 慧 眼 与 异 化 策 略
— —
为《 在路上》 王永年译本 正名
。訾晴
(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 摘 要] 王永年翻译的《 在路上》 遭到了 舆论哗然, 贬多于 褒。 然而, 在阅读了 原版小 说和王永年译本之
[ 关键词 ] 《 在路上) ; 译者的慧眼; 异化; 王永年
[ 中图分类号]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4 ) 0 5 — 0 0 6 8 — 0 3
义’ 对 细节 的刻画更着力 , 但它注重 的是 传达作 者个人 的感
没有情节 , 更加散文化一点……这种喷薄而 出的写法倒 是更
像德莱塞 , 但德莱塞 的作 品是现 实主义 的路 子 , 《 在路 上》 则
没有这种关怀在里面 , 可 以说是一种 ‘ 事实主义 ’ 。它有 点类
不失为上策。
二、 异化概述
似于西方报纸的特稿 写作 , 忠实记 录作家 的见 闻 , 也不讲 写

般的苦闷生 活 。但 和他 们不 同 的是 , 萨尔 内心 厌 恶这 种 生
活。他渴望走出家 的束 缚 , 走 出社 会主 流观念 的桎梏 , 走出

泰特勒三原则视角下 a winter walk 汉译批评与赏析

泰特勒三原则视角下 a winter walk 汉译批评与赏析

泰特勒三原则视角下a winter walk 汉译批评与赏析摘要:一、引言1.介绍泰特勒三原则2.概述《a winter walk》诗歌背景二、泰特勒三原则在《a winter walk》汉译中的应用1.忠实原则2.达意原则3.优美原则三、具体汉译批评与赏析1.词语选择2.语言表达3.文化背景传递四、问题与改进建议1.汉译中存在的问题2.改进措施五、总结1.泰特勒三原则在诗歌汉译中的重要性2.对我国诗歌翻译的启示正文:一、引言泰特勒三原则是翻译界著名的美学原则,旨在指导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平衡原语与目标语言的差异。

本文以《a winter walk》为例,分析其在汉译过程中的应用,以及批评与赏析。

《a winter walk》是一首描绘冬日漫步的诗歌,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寂静冬日的画卷。

在汉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遵循泰特勒三原则,即忠实、达意、优美,以期在保持原诗风貌的基础上,使译文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二、泰特勒三原则在《a winter walk》汉译中的应用1.忠实原则在汉译过程中,译者应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作者的意图。

例如,“the snow lay thick upon the ground”一句,译者选用“厚雪覆地”,既传达了原文的景象,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2.达意原则在保证忠实的基础上,译者需力求译文表达清晰、流畅。

如“and sparkled in the sun”,译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既传达了原文的意境,又使译文具有一定诗意。

3.优美原则在翻译诗歌时,译者还需注重语言的优美。

如“the wintry scene was still and bright”,译文“冬日景象宁静璀璨”,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律感,又使译文具有诗意。

三、具体汉译批评与赏析1.词语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词语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如“the branches bent beneath the weight of snow”,译文“树枝弯弯,负雪之重”,选用“负”字,既表现了雪的重压,又赋予了树枝以生命力量。

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

目录摘要 (1)一、引言 (1)二、研究内容 (1)(一)研究方法 (1)(二)研究成果 (2)(三)研究主题 (3)3.1 语义方面 (3)3.1.1看待事物的态度不同 (3)3.1.2语义指向的不同 (3)3.1.3 原因 (4)3.2语用方面 (5)3.3语法表现形式 (5)3.3.1有标记性的被动句研究 (5)3.3.2无标记性的被动句研究 (6)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7)尾注 (8)参考文献 (9)国内近十年被动句汉英对比研究综述摘要:被动句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是汉英共有的句式,但也存在差异。

本文从研究内容、方法来总结近十年被动句英汉对比的研究成果,结合研究现状指出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以期对被动句本体研究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汉英对比被动句综述一、引言“被动句这一概念本身源于印欧语”(陆俭明,2004)1,因此,汉语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特点上就具有英语语法的影子,同时,其也是汉语和英语共有的句式,因此汉英语中被动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因为汉语是孤立语,主要语法手段为虚词和语序,而英语是屈折语,主要语法手段为词形转换,因此,汉英语中被动句存在着差异。

这就为二语学习者带来了诸多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语言学者的关注。

为了探讨被动句在汉英语中不同之处,学者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运用对比分析,对英汉语中的被动句进行研究。

20世纪中后期,应用对比分析开始成为语言研究的新途径,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开始兴起,而作为汉英语言中共有的被动句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如王力先生在《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王力,1989)中,就是通过对英汉被动句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并根据英语被动句的形式,将汉语被动句也相应的划分为七种形式。

随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英汉对比中被动句的研究。

根据统计,从1977年到2001年之间,国内表被动句英汉对比分析的论文有25篇,(潘文国,2003)2;而从2002年至今,国内关于被动句的英汉对比分析的研究也很多,呈现出一种递增的形式。

翻译技巧:--视点转换+使用总结性衔接词语

翻译技巧:--视点转换+使用总结性衔接词语

high price.
• 开这么高的价,简直是敲竹杠。(反说正译)
• 【例2】Law is no respecter of persons.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说正译)
• 【例3】Suddenly he heard a sound behind him,
and realized he was not alone in the garage.
• 一、正说和反说的转换
•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逻辑、表达习惯不同, 英语里有些从正面表达的词语或句子,译成汉语时, 反而从反面表达更符合汉语习惯,而英语里有些从 反面表达的词语或句子,译成汉语时则从正面表达 更通顺。如:
• 【例1】It is no less than blackmail to ask such a
• 他突然听见后面有声响,意识到车库里还有别人。
• 【例4】Please tender exact fare.

恕不找赎(请备好零钱)。(正说反译)
• 【例5】Keep off the lawn!

请勿践踏草地! (正说反译)
• 常需要正说反译的词和短语有: 动词fail,grudge, miss,deny,形容词last,short,absent,final,介 词beyond,past,against,off,from,but,except, 固定搭配far from,too…to, wiser... than, live up to one's expectations, divert attention from, be at a loss, rather than以及neither,seldom,rarely, differently等表示否定的词,等等。

2024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2024年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

2024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2024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1空山鸟语①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

②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你不懂得鸟的语言么?我想你应该懂的。

在山上,谁都喜欢鸟的鸣叫,谁都懂得鸟的语言;谁都懂,清风懂,白云懂,流泉更懂,连挂在树枝上晒太阳的小花蛇也懂。

鸟的语言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③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

它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

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

我在小时候就很熟悉这种鸟,绿背黄纹有一只小巧的红喙。

我喜欢它们灵活的体态,更喜欢它们的样子,依偎着、厮磨着,总是分不开啊!那时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现在仍然不知道,它究竟是哪种鸟呢?想着想着,自己却不禁失笑了。

真是太傻!名字有什么用?人们喜欢各种好听的名字,鸟不一定喜欢,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能听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④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

妒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

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

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象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嗳!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

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⑤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

浅析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

浅析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

- 23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析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中煤科工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赵琨【摘要】本文论述了科技英语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的原因。

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阐述了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多种翻译技巧:顺译,倒译,转译,分译,合译,省译,惯译。

【关键词】科技英语 被动语态 翻译技巧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就是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原因是被动语态句比主动语态句更能说明需要论证的对象,即把所要论证、说明的科技问题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上,使其位置鲜明、突出,更能引起人们注。

此外,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更少主观色彩,这正是科技作品所需要的。

正是由于被动语态在科技英语中的广泛使用且与汉语在某些表达方式上的不同,给科技英语被动语态句的翻译带来了一些困难。

往往科技英语中用被动语态表达的概念,汉语却用主动语态表示。

因此,在翻译科技英语被动语态句时不能恪守原句的语态,而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技巧。

本文根据笔者几年来的翻译实践,并结合参阅到的有关文献,探讨了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汉译的几种常见翻译技巧。

一、顺译这是翻译科技英语被动语态时常用的一种技巧,即汉译时要保留原文的主语。

这种译法使译文主要成分的顺序与原文基本一致。

由于科技英语被动句的主语一般来说是要引起读者注意的事物、物质和过程,所以在译文中最好能保留原文主语。

运用顺译法来翻译科技英语的被动语态,具体可分为下列三种情况:顺译成汉语的被动句;顺译成汉语的主动句;顺译成汉语的判断句。

1.汉语中虽然被动语态使用得较少,但被动句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科技英语的被动语态可顺译成“被”、“受”、“遭到”、“加以”、“为……”、“由……”、“经……”、“靠……”等形式的汉语被动句。

If the DNA is destroyed , the cell cannot divide , and will die.如果DNA 遭到破坏,细胞就不能分裂,就会死去。

2.由于汉语习惯上多用主动句,故科技英语被动句常可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包括形式上是主动、意义上是被动的汉语句子和汉语的完全主动句。

论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

论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

论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语篇视点问题是汉译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指的是将原文的视点转化为汉译文时所遇到的困难和技巧。

视点是指作者对待所述事物的态度、观点和立场,它可以体现在词语的选择、语气的运用以及句子的结构等方面。

在汉译法中,正确把握视点是保持原文风格和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

语篇视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语气的转化。

不同语言的语气和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汉语的语气和语气标志词来准确表达原文的语气。

英文中常用的疑问句和感叹句在汉语中可以转化为陈述句,但需要通过一些语气标志词来体现原文的语气。

句子的语序、结构和修辞手法也能传达出作者的语气和视点。

其次是词语和术语的选择。

不同的词语和术语往往包含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语义,选择正确的词语是准确表达原文视点的关键。

有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原文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正确的翻译。

术语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到原文的视点和表达方式,以及译文受众的理解能力和专业背景。

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和连接词的使用。

原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连接词可以传达出作者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因此在汉译过程中需要在保持准确和通顺的前提下,尽量准确表达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连接词的使用。

如果原文中使用并列连词来表示并列关系,那么在汉译文中也应该使用相应的连词来表达相同的逻辑关系。

要注意语体和风格的转化。

不同语体和风格的文本传达的信息和视点也不同,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原文的语体和风格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式。

如果原文是一篇学术论文,那么在汉译文中需要保持相应的学术语言和严谨性,以准确传达作者的学术观点和态度。

在解决语篇视点问题时,翻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内容、视点和表达方式,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和逻辑推理,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准确、流畅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视点。

翻译者还应根据受众的理解能力和背景,适当进行语言的调整和解释,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质量。

语篇视点问题是汉译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以准确传达原文的视点和信息。

论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

论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

论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是汉语与其他语言相互转化和交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语篇视点是指在交际中因发话人和听话人所处的不同角色和立场而产生的语境、语气、重点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中国文化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当汉语翻译成其他语言时,语篇视点问题便成为了翻译难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

一、语篇视点的概念语篇视点是指由发话人和听话人所处的不同角色、立场、语境和情境所产生的语言差异。

语篇视点包括说话人的态度、语气、语言习惯等。

在交际中,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和看法不同,因此在表达时需要根据听话人的角色和立场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汉语中的“咱们”在英语中翻译为“we”,但在法语中翻译为“vous”或“nous”都可以,这是由于不同语言的语篇视点不同所导致的。

在翻译过程中,许多语篇视点问题会影响译文的准确度、自然度和流畅度,因此需要译者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以下是汉译法中常见的语篇视点问题。

1. 人称、时态、语气汉语中的时态、语气和人称使用与其他语言有所不同,这也是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之一。

例如,在翻译对话时,汉语中的“你”和“我”在英语中需要根据发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来选择不同的人称代词。

汉语中积极语气运用广泛,而在西方语言中直接使用积极语气则显得过于强烈,需要适当调整语气和方式来表达。

同时,在时态上也需要根据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

2. 文化差异汉译法中的语篇视点问题还涉及到文化方面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下的语篇视点问题。

在翻译中国的诗歌、文学作品时,需要特别注意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言意和情感。

3. 修辞手法汉语中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反问等,这些手法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注重语篇视点的合理运用。

由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感的不同,译者也需要适当进行语言形式和修辞手法的转化来表达原文的意思。

译者主体性在《在路上》不同译本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在路上》不同译本中的体现

yuwenjianshe001@95译者主体性在《在路上》不同译本中的体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蒋夏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多,外国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被翻译成中文。

本文对《在路上》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分析,旨在加强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从而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水平。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在路上》 翻译策略引言翻译是促进文学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不同的文化进行切磋的一个方法,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理念的转换,是文化的转换。

因此,可以说翻译是一门艺术。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质量也是不相同的,有的翻译是直译,有的翻译是意译,不同的翻译方式带给人的阅读感受也是不同的。

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在翻译的过程中,形式的对等和意境的对等不能兼得。

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最高的境界就是要做到对美的追求,文学作品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语言上的美、形式上的美、情感上的美、意境上的美。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译者必须要对原著有充分的了解,对外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将各种文学作品准确翻译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对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强调,使翻译人员能够意识到翻译文学作品的要点,做到准确、恰当的翻译。

《在路上》这部作品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传入我国,出现了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体现出的译者的水平以及主体性有所不同。

从《在路上》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窥探到不同译者的翻译理论和策略。

一、《在路上》简介《在路上》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部小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创作的,因此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其结构虽然比较松散,描写的内容也不够连续,但却在美国历史上具有极高的影响。

小说主要描写了一群年轻人荒诞不羁的生活,反映战后美国青年空虚的精神状态,被世界认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作品。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作者:桂镜月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8年第06期【摘要】作为“垮掉的一代”文学研究专家,文楚安从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对“垮掉派”文学的研究和翻译。

本文以贝尔曼的“否定分析”理论为基础,讨论贝尔曼的“方言网络的破坏或奇异化”、“短语及习语的破坏”、以及“语言叠加的抹杀”这三种变形倾向在文楚安版《在路上》的体现,希望以此可引起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们对这些变形倾向的关注,更加注重文化传递。

【关键词】贝尔曼;变形倾向;《在路上》【作者简介】桂镜月,女,研究生在读,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

他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当属《在路上》,该作品成为美国五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一个标志,整整一代美国人都受其影响,也被公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

1998年问世的文楚安中文译本。

这是大陆第一个全译本,向国内读者展现了小说的全貌。

由于文楚安采取了更符合目的语文化规范的归化策略,他的译本广受欢迎。

此译本虽在读者大众中口碑很好,但却没有完全获得学术界的认同,有些批评家指出存在误译甚至偏离。

贝尔曼认为,“翻译行动恰当的伦理目标是原原本本地接收异质性。

”他认为译文中通常有一个“文本变形系统”,阻止异质性通过。

他把对变形形式的分析称作“否定分析”(Negative Analytic):否定分析关心的是种族中心主义和兼并主义的翻译,以及超文本翻译(混合、模仿、改编及自由写作)。

二、文楚安译本《在路上》变形倾向分析1.方言网络的破坏或奇异化Destruction of Vernacular Networks or Their Exoticization)例1.Nebraska I ain’t got no use for.我不喜欢内布拉斯加这鬼地方。

经典建构之路--《在路上》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可编辑)

经典建构之路--《在路上》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可编辑)

经典建构之路--《在路上》在中国的译介研究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寝僻冬冬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聋走几签字日期: 。

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奎等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安徽:冬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导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毒如吣 \防委签字日期:口年月上日签字魄函/弓年,月哕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电话:工作单位:通讯地址: 邮编:摘要嬲愀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年在美国一问世,就因为其叛逆的主题与即兴自发式的写作手法引起巨大争议。

尽管小说出版后很长时期内批评界始终对作品褒贬不一,小说还是在文化、传媒、商业等各种因素的共谋之下逐渐获得了经典文学的地位,并最终于年被企鹅出版社列入了“企鹅现代经典”系列丛书。

《在路上》在中国的文学旅行,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由边缘向中心演进的经典化过程,只不过这一过程更加漫长,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并且是伴随着中文译本的不断更新逐步完成的。

在上世纪年代初,《在路上》以“黄皮书’’的形式被译成中文内部发行,此时这部小说被打上了“反面教材”的标签,不仅不可能被视为经典,反而成为严厉批判的对象。

但是,这部作品流传到社会上之后,却在那一时期的青年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共鸣,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启蒙读物。

这也为小说在国内的经典化埋下了种子。

改革开放后,一些期刊文选在年代已开始通过摘译的方式刊登《在路上》的赏析片段,虽然只有寥寥几个章节,但却可看作小说单行本翻译出版前的一个预热。

用前见理论分析翻译语言的时代性-以《在路上》的两中译本为例

用前见理论分析翻译语言的时代性-以《在路上》的两中译本为例

“文献 学 ”,施 莱 尔 马 赫 (F.Sehleiermacher)和 狄 尔 泰 不 同的译 者 会选 择其 所处 时 代 的语 言 ,因 此译 本 语 言
(W.Dihhey)的 “古 典 阐释 学 ”,以及 海 德 格 尔 (M. 具 有 时代性 。
Heidegger)和伽 达 默尔 (H.G.Gadamer)为代表 的西 方
金 萍
(东莞理-Vq:院城市学院 外语系 ,广东 东莞 523419)
[摘 要 ]翻译活动 受到历 史、文化、经济及 意识 形 态的影 响 ,因此 具有 鲜 明的 时代 性。本 文 以《在路 上》两 中译 本为 例 ,从 阐释 学前见理论的角度对 比分析《在路 上》两 中译本 语 言的 时代性 特 点,从 而揭 示语 言 的 自然 演变、文化环 境 以 及经济环境在翻译 中所起 的 巨大作用。 [关键词 ]《在路上》;阐释 学;前见理论 ;语 言的时代 性 ;文化环境 ;经济环境 [中 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23(2018)04-0145-02 [收稿 臼期 ]2018—01—28
首先 ,自然演 变 是语 言 固有 的特征 。语 言不 断 发
翻译 过程 中所 起 的作 用 。
展 、不断完善 ,具有时代性 。其次 ,译者不能超越时间
一 、 理 论 剖 析
和历史 而存 在 。翻译 作 品总 是 服务 于 一 定 的读 者 群 ,
阐释学 的发 展经 历 了古希 腊 “阐释学 ”,中世 纪 的 因此译者必须选取符合特定读者群习惯的语言形式。
例 1.…where boys played guitars while their older
之 见 ,主要 是 指人 们在 理解 文本 或 认 识 事物 之 前 由所 brothers worked in the mills. [2 3

山东省聊城市马头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马头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聊城市马头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我就是每天翻译一点”①翻译家王永年精通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

他勤于翻译,译著等身,《欧亨利小说全集》《十日谈》《约婚夫妇》,还有《博尔赫斯全集》中绝大部分的篇章都出自他的译笔。

②王永年女儿王绛说:“父亲没有留下什么遗言。

只是在照顾他的八个月里,讲到自己的生平,他总是说,你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要好好做学问,要终生学习。

”在王绛的印象里,父亲在新华社上班的时候,为了多做一点文学的翻译工作,每天三四点钟就起来。

③翻译家赵德明表示,王永年在外语、中文、历史、文化上具有全方位的才学,并能把原文吃透,译作传神、忠实、精彩,文字也好。

尽管因为翻译那些严肃高雅、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的作品,王永年得到业界内外的推崇,但他却因为翻译《在路上》,收获了更广泛的关注。

英美文学专家陆建德说:“听说他翻译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我很吃惊,这本书年轻人很喜欢,他这样一个资深译者翻译的多是经典作品,要翻译嬉皮士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种挑战,他的勇气和精神令人钦佩。

”④出版人赵武平回忆说:“以我看,译文的风格再明显,如果没有以准确为基础,就离原作比较远。

王先生的翻译没有匠气。

他的汉语修养很高,翻译最明显的特点是准确、通俗,不会转文。

”事实上,生前接受采访时,王永年多次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在路上》,但他还是花了十个月时间一点一点把它翻译完。

有些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不喜欢还要翻译?他表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我不喜欢这样消极的小说,但可以介绍它是怎么回事。

”⑤有人问他为何翻译了如此多的文学作品,他想了半日,也只是诚实地说:“为了谋生。

”赵武平说:“王先生经历过‘反右’,晚年坦承当时也有‘不由自主’的时候。

他翻译作品,在特殊年代里也有一些是‘完成任务’,有些他自己并不满意,但是他能实话实说。

”⑥或许,王永年留给后世的,除了沉甸甸的文学翻译遗产,就是这种堪为典范的职业精神。

视点转换视域下的英汉语态翻译刍议

视点转换视域下的英汉语态翻译刍议

视点转换视域下的英汉语态翻译刍议
郭桦;李双玲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卷),期】2012(028)008
【摘要】英语、汉语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难以实现表达方式、语词意义等方面的一致。

视点转换翻译技巧灵活地将汉语、英语用不同的结构来表示,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论述了视点转换的概念,对被动语态的主要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从视点转换角度出发,对英汉翻译应用情况、实用技巧等进行了研究。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郭桦;李双玲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视点转换理论看英汉翻译中词类的变换
2.英汉翻译中的视点转换
3.英汉翻译中视点转换手法的运用
4.从视点转换理论看英汉翻译中词类的变换
5.视点转换下的英汉翻译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点转换视域下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被动语态翻译研究作者:庞慧燕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4期摘要:英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率要高于汉语。

因此,在英汉翻译過程中,需要对英语被动语态进行恰当的转换。

本文将以视点转换理论为指导,以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为分析对象,分类探讨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方法,指出王永年翻译《在路上》的被动语态时,鲜少使用汉语的“被”字句,并让读者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有更深刻的体会。

关键词:英语被动语态;视点转换理论;《在路上》1 引言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句法、语法,英汉翻译具有难度,但是视点转换法能够有效顺畅地实现英汉语言翻译。

美国文学作品《在路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以来,虽然因其离经叛道的主题备受争议,但最终于1972年被列入了“企鹅现代经典”系列丛书。

自该书进入中国,翻译家们踊跃翻译,目前在中国大陆已有四个版本,分别是陶跃庆和何晓丽、文楚安、王永年、石荣和文慧如的译本。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在路上”,点击《在路上》,一一查看261篇论文,去掉兰斯顿休斯、张辛欣等人的《在路上》,得出了202篇关于研究凯鲁亚克《在路上》的论文(包括由其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其中在这195篇论文中只有18篇是从翻译的角度分析,其中没有一位学者研究被动语态的翻译。

基于此,本文以视点转换理论为指导,探讨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中被动语态的翻译,分析王永年翻译被动语态的特点,以期对后期有关被动语态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视点转换理论视点既指“叙事时所采用的视觉(或感知)角度”,又指“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表达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或语气口吻”。

(申丹,2004:175)英国翻译理论家 J. C. Carford 在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 中提出翻译转换说(translation shifts),并把它界定为“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

(J. C. Carford,1965:103)柯平教授在《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一书中将视点转换定义为:“视点转换指的是重组源语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源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

”(柯平,1991:169)英汉两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差异,同一思想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英汉翻译过程中,如果一味拘泥于原文的表层结构,那么得出的译文可能会意思扭曲或表达生涩。

要想译文忠实顺畅,常常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与转换,这样的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特色及表达习惯,读者能更好地接受与原语等值的信息,克服语言差异,加强英汉两个民族的有效沟通。

3 《在路上》简介《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长篇小说,被公认为是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荒唐而真实的故事。

小说主人公萨尔带领迪安、玛丽卢等几个垮掉而又满怀信心的流浪汉和无业游民游历全国。

他们一路上偷鸡摸狗、玩弄女人、吸毒酗酒,经常出入赌场,大部分时间在监狱度过,但这不是他们内心想要的。

他们只是借这些行为来发泄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他们对人生有着美好的憧憬,只因为社会压迫,才变成一个垮掉人士。

作者在写作时不分现实与虚构,对故事发展情节任意铺展,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采用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向读者传递20世纪50年代美国现实社会中的状况。

4 视点转换在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语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与英语相比,汉语使用被动语态的频率低,使用主动语态频率高。

因此,英汉语言翻译时,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采用视点转换法对英汉语言结构进行转换。

小说《在路上》包括引言一共有209句被动句,其中在王永年汉译本中167句翻译成主动句(包括少数的“让、由、遭受”等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句)、判断句及无主句。

接下来本文将分析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中翻译被动句时而使用的主动句、判断句及无主句,探讨视点转换视域下语态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4.1 将英语的被动语态直接翻译为汉语中的主动句王永年汉译本《在路上》大部分情况都按照视点转换法将英语的被动语态直接翻译为汉语中的主动句,他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译为汉语主动句。

(1)英语被动语态中的主语仍然充当汉语中的主语例1:The cruiser was pulled up below and the cops were questioning an old man with gray hair.警察的巡逻车停在下面,警察在询问一个灰白头发的老头。

例中,英语使用了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时,为了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英语中的主语“The cruiser”在转换时仍然充当了主语,原文中的被动句译成了汉语主动句。

(2)英文句式中的主语在译文中充当宾语例2:Every minute things became more dangerous;the coupe would be found wrecked in the cornfield by an early-rising country man.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险;早起的庄稼人会发现那辆坏在玉米地里的双门汽车。

中国人认为任何事或物都受人的支配,因此为了合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王永年运用视点转换法调整和改变源语的顺序,将主语 the coupe译成了汉语中的宾语,译本以人作为主语。

(3)灵活增加泛称人称代词“大家”、“人们”、“有人”等做主语例3:This was going to save us a lot of money and trouble. It was agreed upon.这一来可以省掉不少钱和麻烦。

大家都同意了。

如果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将例3中的被动句翻译成:它被同意了,译文读起来会非常拗口,不符合汉语行文习惯,但如果运用视点转换法进行调整,在译文中增加泛称人称代词“大家”,再将句子进行梳理,那么得出的是为读者所接受的译文。

(4)译成“使、让、由、遭到”等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句例4:And my old man was arrested and I had to plead at court to the judge to let him go cause he was my pa and I had no mother.我的老爸遭到拘捕,我不得不在法庭上请求法官放他,因为他是我爸,而我没有母亲。

汉语的“被”字本意是“遭受”,跟它组合的多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而英语的被动句大都没有此类感情色彩,因此,进行英译汉时,不可滥用“被”字句,可以用其它词汇代替。

例4中采用视点转换法将源语的被动句译成了“遭到”结构,避免了“被”字句的滥用。

4.2 将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用汉语中的判断句式来进行翻译在汉语中,判断句是一种常见常用的语言句式,常用“是……的”这一结构。

特殊情况下汉语判断句中也会表示被动的含义,因在进行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也常用判断句来进行翻译。

例5:I yanked at the window;it was nailed.我想拉开窗户;窗户是钉死的。

例句中,王永年采用视点转换法将原语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判断句“是钉死的”,这样的转换使得译文准确、地道、易懂、连貫,更能为读者接受。

在英译被动语态时,王永年尽量避免“被”字结构。

4.3 把英语被动语态转换为汉语的无主句式汉语是主题显著性语言,更注重主题而不是主语,所以就出现了汉语的无主句。

在可能无法说出或没有必要说出动作的执行者时,可以将英语被动语态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例6:Preparations had to be made to widen the gutters of Denver and foresshorten certain laws to fit his suffering bulk and bursting ecstasies.必须为他做准备,拓宽丹佛的排水沟,制定一些法律,以便适应他巨大的身躯和迸发的狂喜。

由于例6中没有必要说出谁为他做准备,因为这是已知事实,另外如果按照原文句子结构翻译成“准备必须被做好”,会非常生硬别扭,大大地降低了译文质量,因此王永年在翻译时采用视点转换法将原语的被动句译成了无主句。

综上可知,在视点转换理论指导下,王永年在翻译《在路上》的被动语态时,考虑到汉语表达习惯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力,大都将原语的被动句转换为不带“被”字的主动句、判断句及无主句。

5 结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自身存在差异,在英汉翻译中,语态的转换不可避免。

本文通过以视点转换理论为指导,对王永年《在路上》汉译本中被动语态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知道王永年翻译《在路上》的被动句时根据语境采用灵活的方法,多数译成不带“被”字结构的句形。

另外,通过本文可以得出:将英语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时,译文既需要准确地表达原文内涵,又需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保持上下文连贯。

参考文献:[1] J. C. Carford.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on Applied Linguistics[M].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2] Keroauc,Jack. On The Road [M ]. New York:Penguin Books,2000.[3] 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M].王永林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6.[4] 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庞慧燕(1994—),女,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