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护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如艾滋病;大部分的病原体能通过变态反应导致组
织损伤,其中以Ⅲ型反应(肾综合征出血热)和Ⅳ反应(结
核病)最为常见。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传染病所特有的征象,也是确定
传染病的先决条件。
(一)有特异病原体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病原体是构成 传染的重要因素,从病人体内发现病原体是确诊依据,对 传染病的防治也有重要意义。
(二)有传染性 传染性指病原体由宿主排出体外,经过一定的途径传 染给另一个宿主。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 别。传染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每种传染病的 传染期是相对恒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消毒、隔离 人工自动免疫等措施可降低传染病的传染性。 (三)有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 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 的特性称为流行性。按流行强度和广度可分为: (1)散发:指某传染病在某地区常年的一般发病水平, 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 (2)流行:指某传染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常 年的一般发病水平。在人群免疫水平较低或疾病的传播途 径易于实现时,常易造成流行。 (3)大流行:指某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 及范围广泛,甚至超出国界、洲界。 (4)暴发:指某传染病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短时间突 然出现大批同类病例。 2.季节性 季节性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每年的一 定季节会出现升高的现象。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一般在 冬春季较高,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夏秋季较高。 3.地方性 地方性指在某些特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条 件下,某些传染病仅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发生,称地方性传 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 染病,如鼠疫。存在这种疾病的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 (四)有感染后免疫(免疫性)
位直接引起病变,如恙虫病的焦痂;也可在远离入侵部位
引起病变,如破伤风、病毒性肝炎。不同病原体在机体内
定位不同,每种传染病都有其各自的特殊规律。
3.排出途径 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都有各自的排出途
径,是患者、病原携带者、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主要因
素。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组织损伤的发生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0 分 钟 5 分钟 20 分
钟 5 分钟 5 分钟 5 分钟 25 分
钟 25 分

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大力开展防治工作,使传染病的
发病率有了大幅度下降,病死率显著降低,预防工作取得
了很大成绩。但有些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感染性腹泻
等仍然广泛存在。传染病疾病谱正在改变,传染性非典型
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 H1N1 流感等,这些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均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产物的 特异性免疫感染后的免疫。感染后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所 生成的抗体为特异性抗体,可通过胎盘转移给胎儿,使胎 儿获得被动免疫。不同病原体感染后免疫力的持续时间时 间长短和强弱不同。一般来说,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 力持续时间较长,往往保持终生,如麻疹、脊髓灰质炎和 乙型脑炎等,但流感、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病例外。细菌、 螺旋体、原虫传染病病后持续时间常较短,但伤寒例外。 了解免疫力的强弱对传染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组织损伤 的发生机 制 1.直接损 伤 2.毒 素 作
用 3.免 疫 机
制 传染病的 基本特征: 1.有特异 性病原体 2.有传染 性 3.有流行 病学特征 4.有免疫 性 病程发展 的阶段性 1.潜伏期 2.前驱期 3.症状明 显期 4.恢复期 常见症状 及体征 1.发热 2.发疹 3.中毒症 状 临床类型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曲靖 教 医学 案﹙首页﹚ 高等专科学校
教案
2015 至 2016
系部
学年
护理系
第一 学期
教研室
儿传护理教研室
课程名称
传染病护理学
授课班级
12 级五年制护理 5 班
授课教师
刘莉
职称
助教
使பைடு நூலகம்教材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编写日期
2015 年 9 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时间 分配
第一章 总论
一、基本概念
1.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
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
虫、昆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包括有传染性的传染病和
没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2.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
体后所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
群中传播并导致流行。
3.传染病护理学:是研究传染病临床护理的一门临床 护理学科。
二、传染病学发展简史
在人类历史上,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 等流行十分猖獗并造成重大灾难。有些急慢性传染病,如 伤寒、疟疾、斑疹伤寒、白喉、血吸虫病、黑热病等在我 国城乡亦曾广泛流行,给广大民众造成严重威胁。时至今 日,结核病卷土重来,AIDS 有蔓延之势。在“预防为主”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数人则转为病原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称健康 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四)潜伏性感染 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免疫功能 将病原体局限在人体中某些部位,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 清除,病原体可长期潜伏下来,人体不出现临床表现,待 人体防御机能降低,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可乘机繁 殖,引起人体发病。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 疱疹、疟疾、结核病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 排出体外,不易成为传染源,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 处。 (五)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 不但诱导人体产 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人体的变态反 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严重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显性 感染后,人体获得一定免疫力。少数显性感染者可转为病 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 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上五种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变,一般认为隐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原携带状态, 显性感染所占比率最低,但易于识别。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菌酶等)与附属器(鼻毛、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等外部 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和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
2.吞噬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游走性 单核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各种粒细胞和肝、脾、骨 髓、淋巴结中固定的吞噬细胞,它们都具有非特异性吞噬 功能,可清除体内的病原体。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入侵部位 病原体的入侵部位与发病机制密切相
关,入侵部位要适当,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病
变。如霍乱弧菌必须经口感染,破伤风杆菌必须经伤口感
染,才能引起病变。
2.机体内定位 病原体侵入人体成功后,可在入侵部
1.直接损伤 病原体借助其机械运动及所分泌的酶可
直接破坏组织,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通过细胞病变
使细胞溶解,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2.毒素作用 有些病原体能分泌很强的外毒素,引起
功能紊乱,如霍乱肠毒素。革兰阴性杆菌产生内毒素可引
起发热、休克等。
3.免疫机制 大多数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应答有
关。有些传染病能抑制细胞免疫,如麻疹;或直接破坏 T
3.体液因子 存在于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和干扰素 等,均对清除病原体起着重要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是指由于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感染 和免疫接种均能产生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通过细胞 免疫(T 细胞)和体液免疫(B 细胞)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 1.细胞免疫 T 细胞被某种病原体抗原刺激后能对该 抗原产生致敏,当再次与该抗原相遇时,则通过细胞毒性 和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细胞免疫在对 抗病毒、真菌、原虫和部分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伤寒 杆菌、布氏杆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的感染中起重要作 用。T 细胞还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 2.体液免疫 致敏 B 细胞再次受到该抗原剌激后,即 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致敏 B 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即免疫球蛋白(Ig),如 IgG、IgM、IgA、IgD、IgE 等。最 早出现 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意义。IgG 在感染后临近恢复期时出现,是既往感染的标志。IgG 在 体内含量最高,能通过胎盘,是用于防治某些传染病的丙 种球蛋白及抗毒血清的主要成分。SIgA 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黏膜抗感染的主要抗体,IgE 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 虫。
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制
授课 时间
2015 年 9 月 7 日 星期一 3、4 节
学时数 2 学时
授课 章节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一章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授课 方式
理论课√ 讨论课□ 实践课□ 习题课□ 其它□
1 .掌握传染病、感染性疾病、传染、传染源、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
三、感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
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 作用。可分为保护性免疫反应(抗感染免疫)和变态反应两 种。
(一)非特异性免疫 在抵御感染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首先发挥作用,这是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出生时即有的较为稳定的 免疫能力。 1.天然屏障 包括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胃酸、溶
态、潜伏性感染、显性感染等概念
教学 2.掌握感染的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目的 (目标) 3.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4. 掌握传染病的临床特点
5.熟悉感染过程中人体免疫的作用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传染病、传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等概念 难点:隐性感染和病原携带状态的区别
教学 方法
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采用病例、精讲、启发、引导、讨论、自学等教学方法
教材 参考 文献
1.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版社 2.朱念琼 传染病护理学习题集 第一版 南京 江苏科学出版社 3. 吴光煜 传染病护理学 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 王明琼 传染病学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王明琼 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第四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6. 沙介荣 传染病学 第三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新出现的传染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
严重威胁,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比过去更加严峻的形势。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及构成
板书
感染性疾 病
传染病 感染的概 念 构成感染 的必备条 件:病原 体、人体、 环境 感染的五 种形式: 1.病原体 被清除 2.病原携 带状态 3.隐性感 染 4.潜伏性 感染 5.显性感 染 非特异免 疫 1.天然屏 障 2.吞噬作 用 3.体液因 子 特异性免 疫 1.细胞免 疫 2.体液免 疫 传染病的 发生与发 展 1.入侵 2.定位 3.排出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感染(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侵入人 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构成感染的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 环境三个因素。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感染过程有以下五种表现: (一)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作用下,如皮 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多种体液成分的溶 菌、杀菌作用,血脑屏障和组织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均能使 病原体在体内被消灭。 (二)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一定的部位生 长繁殖并排出体外,引起轻度的病理损害,而人体不出现 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 者与带虫者。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病原携带者一 又分为健康携带者、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携带 病原体持续时间短于 3 个月称为急性携带着,若长于 3 个 月则称为慢性携带者。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不出现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 中,如伤寒、菌痢、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肝炎 等,病原携带者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三)隐性感染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 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 损伤,临床上多无症状、体征和生化改变,只有经免疫学 检查才能检出特异性抗体。隐性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 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而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