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评话 第9章 谨查兼证病机,活用桂枝汤剂——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太阳中风表虚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机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外邪侵袭,导致人体阳气受损,阴寒内盛。

针对这种病机,中医学中有一方名为桂枝汤的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和生姜组成的,它们在方剂中的配伍关系被称为君臣佐使药。

其中,桂枝作为君药,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提升阳气;而芍药和甘草则充当臣药,起到调和君药的作用,增强方剂的功效;生姜则是佐药,其辛温的性质可以帮助君药和臣药更好地发挥作用。

根据中医药理论,桂枝汤方剂中的药物具有以下功能作用。

首先,桂枝能够温通经络,扶正固表,驱散寒邪,恢复阳气的运行。

其次,芍药和甘草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缓解身体的疼痛和不适感。

最后,生姜则能够温中散寒,促进消化功能,增强人体的阳气。

桂枝汤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其主治病症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体酸痛、肢体沉重、无汗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太阳中风表虚证属于八纲辩证的表证,即属于外邪侵袭的表现。

而桂枝汤方剂的药性归经主要归属于少阳经和阳明经,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此外,桂枝汤方剂也可以根据六经辩证医理进行应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六经是人体的六个主要脏腑系统,每个系统都有其相应的病理特点。

桂枝汤方剂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药物组合,以达到调和六经的作用,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非常重要。

君药起到主导作用,臣药和佐药则协助君药发挥作用,使方剂功效更加全面和有效。

君臣佐使的合理配伍,能够增强方剂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桂枝汤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对于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具有重要作用。

其药物配伍中的君臣佐使关系,以及药性归经和药味的特点,决定了方剂的功效和适应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桂枝汤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作者:张仲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称)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大枣十二枚(掰)半夏半斤(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黄芩二两(味苦寒)黄连三两(味苦寒)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桂技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味苦,甘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石膏如鸡子大(碎,味甘,微寒)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

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倪海厦注《伤寒论》太阳病篇(十四)十四:「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枝汤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疗太阳中风来使用。

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

什么时候用汤剂、散剂、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

当我们要涤荡五脏六腑的病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

怎么知道阴阳不平衡?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阴阳不平衡, 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个人有事,那一个人就是阴阳下平衡。

如果倒过来,吃了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

学中医跟侦探一样要有 common sense。

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干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喝下去就发汗,不一样的效果。

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例如桂枝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

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质”。

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散剂。

丸剂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况下,可以用丸剂,丸剂药缓力专,效力缓慢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汤剂才有办法。

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

如果做成乌梅汤,乌梅是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到,虫没事,只有觉得很爽。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

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太阳脉症桂枝汤证概述——《伤寒论》通俗讲话之二怎样是太阳病?在第一讲里已经说过,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的综合病征。

在这些综合病征的基础上,再加以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证候,叫做“中风”(中是去声,中风在这里,是伤风的意思,和忽然晕倒的脑充血的中风不同)。

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的证候,叫做“伤寒”。

“太阳病,发热口渴,而不恶寒”的,叫做“温病”。

有“发汗已,身灼热”的,叫做“风温”。

有“关节疼而烦,发热皮肤如薰黄色”的,叫做“湿病”(《金匮要略》里,还有暍病)。

这是承袭了《难经·五十八难》的“伤寒有五”而来的。

伤寒论把这五种不同类型的证候群,并列在一处,主要意义,就是使我们了解这五种病,都有其不同证候,足以鉴别。

过去和现在,中医能够识别了这是中风,这是伤寒,就是依靠了这些不同类型的证候群,作为标志。

在这五种里面,中风伤寒和湿病,都有恶寒征候,而温病和风温,条文里很明显的指出:“不恶寒,身灼热。

”它的现症,既无恶寒,就不应该冠以“太阳病”三字,但是仍冠以太阳病,这有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各人见解,还很难取得一致。

例如山田正珍氏说:“今仲景氏冠之以太阳病者,一以其发动之初言之;一以其头项强痛言之,以别夫阳明病之必自恶寒发热而来者也。

”但陆九芝就不是这样说法,他说:“伤寒由表入里,其始仅为太阳病证,温热由里出表,其始即为阳明证。

”又说:“温热之病为阳明证,证在《伤寒论》中,方亦不在《伤寒论》外。

”他认为温病就是阳明症,也有探讨的必要(在阳明篇再予以详述)。

这里所要讲的是,太阳中风的脉症和治疗。

仲景说太阳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

”阳浮,就是轻取(触到皮肤,不加重压)则浮;阴弱,就是重按(指压加重)则弱。

形容他的恶寒,似啬啬然(形容怕冷,方氏或问曰:啬、悭吝也,恶寒者,辟如悭吝啬细,惧事之人,恁的常常怯怯然畏寒也);恶风,似淅淅然(形容怕风,淅、淅米也,孟子接淅而行是也);发热,似翕翕然(形容发热,顾氏溯源集云:翕翕者,热在表也,如鸟翼之附外也)。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

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表虚)证【词解】[1] 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

脉象轻按明显,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阳浮而阴弱,指脉象浮缓。

同时在此又指病机,阳浮提示卫阳浮盛于外,阴弱提示营阴不能内守,阳浮而阴弱,说明了桂枝汤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2] 啬啬恶寒:啬,音瑟(sè)。

寒冷畏缩之感。

啬啬恶寒,形容恶寒较重。

[3] 淅淅恶风:淅,音析(xī)。

冷水洒身之感。

淅淅恶风,形容恶风较重。

[4] 翕翕发热:翕,音夕(xī)。

温暖和煦之感,翕翕发热,形容发热如羽毛覆盖之状。

[5] 鼻鸣:即鼻塞。

由于鼻塞,呼吸时发出鸣响,故曰鼻鸣。

【提要】太阳中风病机及证治。

【分析】言太阳中风,必参第1、2条所述内容。

阳浮而阴弱,既言脉来浮缓之形状,更寓卫强营弱之病机。

《灵枢·本脏篇》云:“卫气者,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今卫浮盛于表,与邪相争,故脉浮而发热如鸟羽加身。

营弱是说营阴不能内守,阴泄于外,故脉缓而自汗绵绵不止。

啬然恶寒,淅然恶风,此卫气失于温煦之职是也。

鼻为肺窍,肺合皮毛,今风寒犯表,肺气不宣,则鼻道塞而不畅,气息粗而鸣响。

肺胃相应,气降为顺,今肺气不宣则胃气应之而逆,故而干呕。

就太阳中风证而论,肺胃气逆之鼻鸣干呕,虽多见于临床,然非本证必具之症。

本条恶风与恶寒并举,说明二者虽有轻重之别,然临床上难以完全区分。

恶风者每兼恶寒,恶寒者多伴恶风,风寒相兼,互见为常。

故不可以“中风者恶风、伤寒者恶寒”而论。

【选注】程郊倩:阴阳以浮沉言,非以尺寸言,观伤寒条,只曰脉阴阳俱紧,并不着浮字可见。

惟阳浮同于伤寒,故发热同于伤寒;唯阴弱异于伤寒,故汗自出异于伤寒,虚实之辨在此。

热自表发,故浮以候之。

汗自里出,故沉以候之。

得其同与异之源头,而历历诸证自可不爽。

(《伤寒论后条辨·辨太阳病脉证篇》)吕搽村: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

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太阳十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此有内闭之风不能外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泻内闭之风,后与桂枝汤则愈。

风池,足少阳穴,风府,督脉穴。

太阳十一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脉浮弱者,阳浮阴弱也,外感阳浮,阴弱营虚。

当以桂枝汤,补营虚而发皮毛,自表而达里,调和营卫。

2虽言外证未解,是发热汗出,重点是有汗,无汗者不可用桂枝汤。

浮弱不浮紧,则外有寒而不闭,只是外证不解,桂枝汤补虚化营,通经解肌,营卫调和而自汗出,是为汗解之义。

3本条提纲有一个“当”字,在加黄师注释中又有一个“凡”’字,后续提纲中还有“法当”与“一定之理”,以后有这些关键字出现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用以明中医之理,它就像数学公式一样,迷茫的中医理论中找到一个正确的治辩定理。

论:本条可以和太阴十六对比研究,太阴中风。

太阳十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汗出亡津,阳明燥盛,也不可下,必先解表,而后下之。

外证未解,误下为逆,此一定之理。

必先解外,乃可议下。

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解表不越桂枝者,是有汗出之义,然后里证可议下者,是汗出内燥也。

2本条表达重要一个观点,有表证必先解表,此为一定之理,重中之重,不解表者,必不可下,下之为大逆。

太阳中篇与下篇,俱是误治之坏病。

3本条与上条的区别就是,上条太阳中风,发热汗出,营弱贼风,本条是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汗出内燥,二者主要表达,就是以表为主。

另外教治法与禁忌,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

太阳十三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1夫病脉浮大,问病得,言但便硬也,假设利之,此为大逆。

便硬为实,汗出而解,此何以故?脉浮在表,“当”以汗解。

医之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

医之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

医之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上次我们总结了桂枝汤方证,并通过《素问》中关于阴阳交的论述,来帮助我们理解发汗机理以及桂枝汤的组方目的。

今天我们将逐步地通过《伤寒》的条文来加深对桂枝汤方证的理解。

图、桂枝汤方证条文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病是症状反应为在表的阳性证,是机体驱集大量体液于上半身机体表面,欲借发汗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病邪而未能解除的一种病理状态,主要的症状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我们又根据津液相对不足或充实,以是否汗出为提示分为中风和伤寒。

其中太阳中风证是在主提纲的太阳病的基础上,若同时伴随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症状,则名之为中风。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仲景脉法中,外为阳,内为阴,阳浮而阴弱者,是说脉象有浮于外,而弱于内的形象,也就是轻取为浮,重按为弱。

“阳浮者热自发”,是说阳浮的脉,为发热的反应。

“阴弱者汗自出”,是说阴弱脉是汗出的反应。

身体机能欲作汗而祛邪自体表外出,体表和脉管中充满了大量的津液,所以脉象表现为浮,但是由于已经有汗出,体表和脉管中的津液被排出了一部分,脉管的紧张度得以缓解,所以表现为浮弱。

啬啬恶寒,表现的是患者恶寒而“抽抽”的样子。

淅淅恶风,如室外淋雨,忽然一阵风吹来,全身发冷,特别想找个温暖的地方躲起来。

翕翕发热,热郁于表,合而不开,犹如蒸笼上盖着盖子而热气无法冒出来的样子。

表不解,肺部气机不畅,故而出现鼻塞鼻鸣。

干呕者,气机不能旁达,有向上冲之机。

这是对太阳中风证典型症状更加准确的描述,为桂枝汤的适应证,故桂枝汤主治。

特别注意,桂枝汤源自《汤液经法》的小阳旦汤,原仅有适应症,而没有“太阳中风”的概念,是仲景通过方以类聚产生的六经概念。

太阳病本是机体欲借发汗机制,自体表以解除病邪的一种反应,也就是正邪交争在体表。

今汗出,理应不复发热,但并没有如此,还是反复发热表不解,这是由于精气虚,表不固,不足以祛邪外出,故而用甘温滋液的桂枝汤,发汗,解表固表而退热。

《伤寒悬解》太阳篇——桂枝汤

《伤寒悬解》太阳篇——桂枝汤

《伤寒悬解》太阳篇——桂枝汤太阳中风桂枝汤证肺通卫气,风伤于卫,行其疏泄之令,卫气不敛,是以有汗。

卫愈泄而愈闭,闭而不开,则营郁而发热。

桂枝汤所以通经络而泻营郁也。

太阳五太阳病,头疼,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头疼者,皮毛外闭,太阳经气不降而上壅也;发热者,皮毛外闭,营血内郁而发热也;营郁生风,风泄皮毛,则窍开汗出也。

恶风者,风泄卫气而表虚也。

桂枝汤,桂枝解表,通经解肌,调和营卫,白芍酸敛营风之外泄,清营血之郁热,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

中风有汗,是以皮毛窍开,故用桂枝汤解表,调和营卫之义。

区别于麻黄汤,恶寒无汗,皮毛孔窍不开,必用麻黄,以发表寒而开皮毛孔窍。

这是中风证桂枝汤与伤寒证麻黄汤,二者最大的区别。

后学麻黄汤则知。

2桂枝汤,《伤寒》排序第一方,也《伤寒金匮》治病第一方也。

即宜于外感表证的中风营卫不和,又宜于有内伤杂病的木气抑郁,后世只知其为发汗之剂,只用于太阳中风,治杂病却畏不敢用,怕有发汗之过,此为学不得要领,而毁其良方,此就是白白浪费圣人的良苦用心。

桂枝汤加人参变为双解表里之新加汤,减生姜大枣白芍,变为救逆心悸桂枝甘草汤,加饴糖变为建中,加龙骨牡蛎能治虚劳,加乌头能治中风历节,寒疝腹痛,不加不减能治妇人妊娠初证,产后中风。

一方多用,即能解表,又能补虚,千变万化,全是医理,众方之首。

外感中风,内伤杂病,仲景传世第一方,非桂枝汤莫属。

桂枝汤,疏肝第一方,后世各种疏肝方剂,千方万方,不敌桂枝汤。

3此处师解又出现;风愈泄而卫愈敛,卫欲敛而风欲泄。

此易于让人梗塞不通。

余在复解,风性疏泄,卫性收敛,风泄卫敛,营卫调和,是为平人。

伤寒之后,皮毛窍闭,二气不和,于是风愈泄而卫愈敛,风泄卫败,即是中风桂枝汤证;卫欲敛而风欲泄,卫敛寒闭,即是伤寒麻黄汤证。

风愈泄而卫欲敛,卫欲敛而风欲泄,是伤寒之后,营卫内郁,风寒互搏的一种状态。

风胜则为中风,寒胜则为伤寒。

4古方桂枝,皆言桂心,是桂枝去皮之义。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原文作者:张仲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右五味,[口父]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2节:太阳中风证治方剂:桂枝汤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2节:太阳中风证治方剂:桂枝汤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一篇第2节:太阳中风证治方剂:桂枝汤第一章:太阳病第一篇:太阳中风证治第2节:太阳中风证治方剂:桂枝汤(一):桂枝汤“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太阳是辨病,中风是辨证。

太阳病中风证。

中医学,它不仅辨证论治,它也辨病。

在辨病的前提下去辨证。

这条是非常典型的条文。

而且六经病的标题,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也提示了既辨病也辨证。

那么根据什么来辨太阳病中风证呢?根据下面的临床表现。

阳浮而阴弱,它既说的是脉象,也说的是病机。

从脉象的角度来说,阳就是轻取,轻取脉见浮象。

这实际上就是脉浮,轻取即得。

阴是沉取,脉弱。

也就是重按的时候,脉象松弛柔软。

这就是浮缓脉的的另外一种说法。

从脉的角度来说,阳浮而阴弱,是指脉轻取而见浮象。

重按出现松弛柔软,没有力量的表现。

阳浮者,热自发。

”这个“阳浮”是一个病机的术语。

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

卫阳因抗邪而出现了病理性的亢奋,所以它就出现了发热。

“阴弱者,汗自出”。

它的意思不是说由于阴弱而导致了汗出。

而是说因为汗出而导致了阴弱。

出现了阴弱。

阴弱是个病机术语。

当然也指脉象,沉取脉弱。

底下的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用了三个连绵词。

得出一个辨证的结论:就是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这就是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

底下有一个“鼻鸣,干呕”,两个症状是太阳中风证的兼证。

鼻卫肺窍,肺主皮毛。

太阳主表,当太阳的表阳,被风寒邪气所伤之后,常常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

对太阳中风证来说,主要是风邪上壅,使肺窍不利。

鼻鸣指的什么?是指的鼻塞,呼吸不畅,也包括大喷嚏,鼻流清涕。

这些症状,都是风邪袭表后,风邪上壅,肺窍不利的表现。

《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

《千金翼方》卷第九·伤寒上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五十七证方五首论曰∶伤寒与病湿病及热相滥,故叙而论之。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是为刚。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是为柔。

(一云恶寒。

)太阳病,发热,其脉沉细,是为。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是为。

上件状。

太阳病而关节疼烦,其脉沉缓,为中湿。

病者一身尽疼烦,日晡即剧,此为风湿汗出所致也。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

湿家之为病,其人但头汗出,而背强欲得被覆。

若下之早,即嘁,或胸满,小便利,舌上如胎。

此为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饮则不能饮,而口燥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病风湿相搏,身体疼痛,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溜下不止。

师云此可发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续在,是故不愈。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则风湿俱去也。

病患喘,头痛鼻窒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独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窒。

纳药鼻中即愈。

上件湿状。

太阳中热,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身热疼重而脉微弱。

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中也。

太阳中,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洗然手足逆冷,小有劳热,口前开板齿燥。

若发其汗,恶寒则甚;加温针,发热益甚;数下之,淋复甚。

上件状。

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其脉浮。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

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

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芤,乃汗之。

夫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涩涩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李保柱: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李保柱:太阳中风桂枝汤证

李保柱:太阳中风桂枝汤证李保柱:太阳中风桂枝汤证经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皇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王叔和在“阳浮而阴弱”之后,加了注释“阳浮者。

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30芍药30生姜30炙甘草20红枣12枚解读此条文的关键处在于遍诊脉法,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此处阳浮二字,指的是遍诊脉法中的寸口脉浮,寸口脉是阳脉,寸口脉候的是太阳肺经之气,肺主皮毛,寸口脉浮,浮为在表,浮为风,太阳肺经受风则寸口脉浮,浮是阳不足。

阴弱指的是遍诊脉法中的腹部尺中脉弱尺中脉属阴,以候太阴脾经之气,脉弱是血虚,营血不足。

因寸口脉浮而尺中脉弱,即阳虚阴弱,才导致恶寒恶风发热,阳浮是阳气虚故恶寒,阴弱是阴血虚故发热,而鼻鸣属肺,干呕属胃,因太阳中风2/7肺经故也。

此时的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治疗,桂枝汤乃伤寒论第一方,用桂枝直入膀胱经,用芍药引膀胱之气下行,用姜枣草入脾胃以补脾胃之虚而生血并助肺而抗邪,正气内存则邪不可犯,恶寒恶风发热之太阳中风证自除。

纵观后世诸家注释,都按独取寸口脉法,将“阳浮阴弱”指为“寸浮尺弱”此误也,与仲景本意截然不同。

阳浮为风,阴弱为血不足,这才是此条太阳中风证脉象的真正含义,夫脉者,辨病证之阴阳,候血气之虚实,后世注家类似错误解读条文之处甚多,在此省略不举。

中医诊病的过程,就在一辨字上,首先辨病,疾病尽管很复杂,但总不出三阳三阴六病的范畴,辨病第一步要辨清楚病在何经,也就是辨病位,是病在太阳,还是病在少阳,还是病在三阴,每一经病都涉及到所对应的经络和脏腑,在此基础上,再辨病位所对应的脉象,以确定病的性质,即病性,先定病位,再定病性,通过脉象和四诊获取的信息,辨病的性质,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然后再辨具体的证候,确立正确的治法,才能处合理的方药。

文章转自公众号:伤寒大数。

伤寒论评话 第9章 谨查兼证病机,活用桂枝汤剂——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

伤寒论评话 第9章 谨查兼证病机,活用桂枝汤剂——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

谨查兼证病机 , 活用桂枝汤剂
— — —太阳中风mpanied Symptoms and Signs of Pathogenesis, Usage of Guizhi Decoction — — —Treatment of Taiyang Wind Stroke
《伤寒论》 摘要: 目的: 探讨 关于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 。 方法: 对《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中第 14 条、 第 15 条、 第 18 ( 读作 条、 第 20 条、 第 21 条、 第 22 条、 第 43 条及第 62 条, 并参成无己的注释, 进行分析。 结果: ① 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 ” qing jīji) , 是邪阻经脉和汗多伤津, 筋脉失养共同导致的结果, 故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表养津, 舒缓筋脉。 ② 如果人体阳气不 足, 津液过盛, 筋脉受到浸滋, 柔韧过度, 弹性不足, 就会出现瘫软乏力, 湿气盛的病人即会如此, 和动物皮筋浸泡后失去弹性 一个道理。如果阳气过盛, 阴津匮乏, 则筋脉失于濡润, 刚性有余, 柔韧不足, 就会出现拘急痉挛, 就像动物皮筋风干太过有如 “急 干柴一般缩紧坚硬。③漏汗症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是纠正气津损伤的原因, 加用附子是弥补汗出过多的结果, 前者是 , “缓则治其本”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是手少阴心阳受损, 则治其标” 后者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是手 、 足少阴心、 肾阳气均 “喘家作桂枝汤, : 《伤寒论 》 受损伤。⑤ 加厚朴杏子佳” 并非是太阳中风兼证, 而是喘家罹患太阳中风的治疗措施 。结论 关于 太阳中风兼证治疗的条文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eatment of Taiyang wind stroke by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 Methods: Analyze the article 14 , article 15 and article 18 , article 20 , article 21 , article 22 , article 43 and article 62. Results: ① Taiyang wind stroke caused by meridians lock, body fluid consumption and fiber dystrophy, so use ramuli cinnamomi decoction added with puerariae to relieve superficies and easy fiber. ②Yang qi deficiency and body fluid luxus induce weak and limp. Yangqi luxus and body fluid lack induce limb spasm. ③ Guizhi added with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i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eakage hyperhidrosis. The former rectifys healthy atmosphere and the latter redeems perspiration. ④Ramuli cinnamomi decoction is a hand to the handshao yin and heart yang damage. guizhi added with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without penoy is a hand to both handshao yin and footshao yin damage and kidney yang damage. ⑤ “Guizhi decoction add houpu and apricot fruit”is the therapeutic measure for taiyang wind stroke.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taiyang wind stroke by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has important clin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关键词: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中风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differentiation of Taiyang disease; Taiyang wind stroke; Ramuli Cinnamomi Decoction Added with puerariae; Guizhi added with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Guizhi added with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without penoy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 R222. 2 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1674 - 8999 ( 2012 ) 09 - 1096 - 03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太阳病,桂枝汤的适应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太阳病,桂枝汤的适应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太阳病,桂枝汤的适应证)第九集第十集第十一集课程回顾:1.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集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集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集4.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4集5.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5集6.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8集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的内容,讲了太阳病的提纲,讲了太阳病的分类。

太阳病的提纲原文是说:“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列了三个症状,其实这三个症状,脉浮对诊断表证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太阳经气不利的(表现),是诊断太阳病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呢,可以是表证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是里阳虚的表现。

因此要想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这三个条件必须具备,也就是这三个要素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同时符合、同时具备的,我们才可以诊断为太阳风寒表证。

这就是提纲证的意义。

所以以后,凡是说太阳病,特别是指太阳风寒表证的话,它都应当具备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这样的临床特征。

由于人体的体质有不同,感邪的性质有差异,所以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外邪伤人的表证阶段的不同类型。

随后,《伤寒论》在第2条、第3条、第6条提到了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和风温的问题,这四个证候都是表证初起阶段的临床表现,其中中风和伤寒是典型的风寒邪气伤人阳气的病变,可以说,它们都属于六经辨证的太阳病的范围。

至于温病和风温,是温热邪气侵袭人体的病变,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把它仍然叫做太阳病。

不过第6条的那个太阳病,仲景那个时候是这样说。

后世医家认为是温热邪气伤人体表的阴液,它就不是风寒邪气伤人体表的阳气,(风寒)伤体表阳气的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太阳病,(温热)伤体表阴液的就不应该叫做太阳病了,而应该叫做手太阴温病。

只不过仲景那个时代,对温热病伤人阴液的病变的辨证论治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或者说,《伤寒论》现存的本子里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所以那个时候呢,他仍然用太阳病这三个字来说明这一个外感温热邪气的初起的证候。

试论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

试论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

试论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
钱喆;钱宏图;赵国平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40)2
【摘要】根据《伤寒论》原文及后世医家的注解,剖析桂枝证与太阳中风证的关系。

提出桂枝汤是调和营卫的主方,造成营卫不和的原因除了外感风寒外,尚有其他内外
致病因素以及误治变证等;而太阳中风证则仅仅局限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太阳中风营
卫不和,是桂枝证的证型之一。

因此认为桂枝汤在临床上不仅适用于外感病,也可辨
证应用于内伤杂病。

【总页数】2页(P42-43)
【关键词】桂枝证;太阳中风证;《伤寒论》;桂枝汤
【作者】钱喆;钱宏图;赵国平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卫生所;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
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6
【相关文献】
1.从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证看脏腑证候与方证概念转换间的逻辑关系 [J], 贾春华;王庆国;王永炎;黄启福;鲁兆麟
2.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追问——以《伤寒论》太阳中风证及桂枝汤为案例 [J], 贾
春华
3.伤寒论评话第12章伤寒中风并非泾渭分明,麻黄桂枝或可相兼应用——太阳伤寒和中风的交叉证候 [J], 梁华龙
4.伤寒论评话第6章太阳中风在于营卫不谐,桂枝芍药并非敛汗敛阴——太阳中风证与桂枝汤 [J], 梁华龙
5.伤寒论评话第9章谨查兼证病机,活用桂枝汤剂——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 [J], 梁华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阳病中风、伤寒病因病机辨析

太阳病中风、伤寒病因病机辨析

太阳病中风、伤寒病因病机辨析边玉麟【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1(020)002【摘要】@@《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

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

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

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

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

笔者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

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来探讨,可能更说明问题。

【总页数】2页(P6-7)【作者】边玉麟【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8.3;R222.2【相关文献】1.也谈标准太阳病,太阳病正治法及其他:就《“伤寒”非伤于寒邪论》一文与胡连玺 [J], 薛兴中2.《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六证辨析 [J], 秦仁琼3.太阳病伤寒与中风两兼证临床体验 [J], 王湃4.伤寒论评话第12章伤寒中风并非泾渭分明,麻黄桂枝或可相兼应用——太阳伤寒和中风的交叉证候 [J], 梁华龙5.试论太阳病中风、伤寒两证的临床鉴别 [J], 徐鑫;张国骏;李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 年 9 月 1 日 第 9 期 No. 9 1 Sep. 2012




第 27 卷 Vol. 27
总第 172 期 Serial No. 172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仲景论坛 Zhongjing Forum· 栏目主编: 陈明 协办: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分会 Column Editor: Chen Ming Cosponsor: Zhongjing Theory Branch,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伤寒论》 摘要: 目的: 探讨 关于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 。 方法: 对《伤寒论 ·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中第 14 条、 第 15 条、 第 18 ( 读作 条、 第 20 条、 第 21 条、 第 22 条、 第 43 条及第 62 条, 并参成无己的注释, 进行分析。 结果: ① 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 ” qing jīji) , 是邪阻经脉和汗多伤津, 筋脉失养共同导致的结果, 故用桂枝加葛根汤解表养津, 舒缓筋脉。 ② 如果人体阳气不 足, 津液过盛, 筋脉受到浸滋, 柔韧过度, 弹性不足, 就会出现瘫软乏力, 湿气盛的病人即会如此, 和动物皮筋浸泡后失去弹性 一个道理。如果阳气过盛, 阴津匮乏, 则筋脉失于濡润, 刚性有余, 柔韧不足, 就会出现拘急痉挛, 就像动物皮筋风干太过有如 “急 干柴一般缩紧坚硬。③漏汗症用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是纠正气津损伤的原因, 加用附子是弥补汗出过多的结果, 前者是 , “缓则治其本” 。④桂枝去芍药汤证是手少阴心阳受损, 则治其标” 后者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是手 、 足少阴心、 肾阳气均 “喘家作桂枝汤, : 《伤寒论 》 受损伤。⑤ 加厚朴杏子佳” 并非是太阳中风兼证, 而是喘家罹患太阳中风的治疗措施 。结论 关于 太阳中风兼证治疗的条文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treatment of Taiyang wind stroke by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 Methods: Analyze the article 14 , article 15 and article 18 , article 20 , article 21 , article 22 , article 43 and article 62. Results: ① Taiyang wind stroke caused by meridians lock, body fluid consumption and fiber dystrophy, so use ramuli cinnamomi decoction added with puerariae to relieve superficies and easy fiber. ②Yang qi deficiency and body fluid luxus induce weak and limp. Yangqi luxus and body fluid lack induce limb spasm. ③ Guizhi added with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i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eakage hyperhidrosis. The former rectifys healthy atmosphere and the latter redeems perspiration. ④Ramuli cinnamomi decoction is a hand to the handshao yin and heart yang damage. guizhi added with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without penoy is a hand to both handshao yin and footshao yin damage and kidney yang damage. ⑤ “Guizhi decoction add houpu and apricot fruit”is the therapeutic measure for taiyang wind stroke.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taiyang wind stroke by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has important clin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关键词: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太阳中风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 Key words: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differentiation of Taiyang disease; Taiyang wind stroke; Ramuli Cinnamomi Decoction Added with puerariae; Guizhi added with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Guizhi added with Aconiti Praeparatae Decoction without penoy 中图分类号 CLC number: R222. 2 文献标识码 Document code: A 文章编号 Article ID: 1674 - 8999 ( 2012 ) 09 - 1096 - 03
谨查兼证病机 , 活用桂枝汤剂
— — —太阳中风兼证的治疗
Chapter 9 . Accompanied Symptoms and Signs of Pathogenesis, Usage of Guizhi Decoction — — —Treatment of Taiyang Wind Stroke
伤寒论评话
梁华龙 Liang Hualong
*
Discussion of Shanghanlun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Henan, China 450046
第9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