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总结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知识点详解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这种现状叫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形容词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触龙说赵太后》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名词使动用法: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吴起列传》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形容词意动用法: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秋水》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邑人奇之。
《桃花源记》名词意动用法: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三、名词用为动词名词用了动词的性质。
名词+代词:公子怒,欲鞭之,《左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名词+名词: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衣素衣而出。
《列御寇》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喜雨亭记》副词 +名词:晋灵公不君。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词类活用,顾名思义,就是一类词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变成另外一类词。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比如:一狼洞其中。
该句中的“洞”字当“打洞”讲,名词活用作动词。
词类活用包括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
(一)一般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名词的词类活用A、名词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驴怒,蹄之。
(用脚踢)宾客皆白衣冠以送之。
(穿白衣、戴白帽)B 、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工具、依据、状态I等。
(画横线的地方,名词作状语,下同例如:吾西南而望。
(往西南方向)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2、动词的词类活用主要活用作名词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作名词,出产的东西,家里的收入)3、形容词的词类活用A、活用作动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下同)例如:余悲之。
(悲叹、怜悯)此教我先威众耳。
(树立威望)B、活用作名词(画横线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险要的地势)(二)特殊活用包括以下的情况:1、使动用法例如:晋侯饮赵盾酒。
(使赵盾饮酒,让赵盾饮酒)项伯杀人,臣活之。
(让项伯活下来)2、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有这种用法)例如:孟尝君客我。
(把我当作他的门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认为我长得漂亮)3、为动用法例如:死国可乎?(为国家而死)小结:要想准确掌握词类活用,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语…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进行推断、理解,这样才能把握、理解到位。
附:三种特殊活用的翻译格式1、使动用法使……怎么样让……怎么样2、意动用法认为……怎么样把……当作……以为……怎么样3、为动用法为(wèi)……怎么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一.使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使动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二动词活用为使动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二.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意动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四.名词活用作动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6.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9.鸷鸟之不群兮..离骚群;合群..10.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1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礼;礼遇..13.德何如则可以王齐桓晋文之事王;称王..1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齐桓晋文之事树;种..衣;穿..15增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16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焦土;成为焦土..17魏其;大将也;衣赭色;关三木..报任安书衣;穿..18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祖;效法..五.名词作状语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2.既东封郑“东”作状语;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作状语;每天劝学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和“下”作状语;向上、向下..劝学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是项伯复夜去..夜;充当状语;当晚鸿门宴6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充当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7.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状语..天天..归去来兮词8. 雄洲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9.下临无地“下”;作状语;向下滕王阁序10..辇来于秦“辇”作状语;用车子阿房宫赋11.骊山北构而西折..阿房宫赋北;向北;西;向西..六.形容词作动词1.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好;喜欢..2.火尚足以明也“明”用作动词:照明游褒禅山记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老;尊敬;幼;爱护..4.使上官大夫短屈平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揭短..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用作动词:用尽鸿门宴6.齐彭殇为妄作“齐”用作动词:看作相等兰亭集序7.亲贤臣;远小人..陈情表亲;亲近..8.不能独完“完”用作动词:保全六国论9.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用作动词:用到底;坚持到底六国论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用作动词:走到头七.形容词作名词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烛之武退师乏困;缺少的东西..2.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明;视力..3.为甘肥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甘肥;甘美的食物;轻暖;轻快暖和的衣服..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惑;疑难问题..5.志不在小“小”用作名词:小的方向鸿门宴6.圣益圣;愚益愚圣;圣人..愚;愚人..师说7.而大遗“小”“大”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师说8.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兵甲..锐;锐利的兵器..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桓晋文之事老;长辈..10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明;明智..。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嘿,朋友!今天咱就来讲讲文言文词类活用这神奇玩意儿,保证让你大开眼界!
你看啊,名词活用作动词,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比如说“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字,本来是军队的意思,嘿,在这儿就变成了驻军,是不是很奇妙?就好像一个名词突然有了动词的本事,一下子变得超级厉害!
还有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呢!“素善留侯张良”里的“善”,原本是善良的意思,可在这儿呢,就变成了与……交好,哇,这变化,简直绝了!这就
好比一个温柔的人突然变得很会交际一样。
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也很有意思呀!像“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本来就是跑和败逃,现在却成了逃亡的人、败逃的人,这不就像是一个动作变成了具体的人或事物嘛。
还有“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和“锐”原来是坚固和锐利,现在却成了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多神奇呀!
名词作状语呢,就像给句子披上了一件特别的外衣,让它变得与众不同!“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就是像兄长一样嘛,多形象呀!“蚕食鲸吞”里的“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多生动!
哎呀,文言文词类活用真的是太有趣,太有魅力了!它就像是文字的魔法,能让简单的句子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韵味。
朋友们,好好去感受它的神奇吧,你一定会被深深吸引的!真的,相信我!我觉得文言文词类活用就像是一座宝藏,我们要不断去挖掘,去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呀!。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形容词的活用等。
其中,名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伶官传序》中的“函”字)、坚持正义 (《六国论》中的“义”字)、筑舍定居 (《游褒禅山记》中的“舍”字) 等。
2. 作状语:一天天地 (《六国论》中的“日”字)、乘船 (《石钟山记》中的“舟”字) 等。
3. 名词 + 宾语: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渔人”字。
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动词 + 名词:表示这个动作行为的主语,如“吾射而不精”中的“射”字。
2. 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的“舟”字。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形容词 + 名词:表示这个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的“利”字和“强”字。
2. 形容词作定语:表示这个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如“山多石,少土”中的“石”字和“土”字。
3. 形容词 + 宾语:表示这个动作行为的主语,如“可烧而走也”中的“走”字。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在学习中,需要重视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七个规律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这七个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
(《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
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
(《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
(《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古文词类活用总结
古文詞類活用一.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②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二. 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三.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的使动用,“使……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做王四.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五. 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②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收藏、经营的金玉珍珠六.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②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③中军置酒饮归客饮:使……饮酒七.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
文言文词类活用总结一、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是指原属于名词、形容词或者数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动词,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左右欲刃相如。
(“刃”即“以刃杀”,用刀杀)②沛公军霸上。
(“军”,驻扎)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范增数目项王。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谨庠序之教。
(“谨”,重视/认真从事)②素善留侯张良。
(“善”,与……交好)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二、活用为使动词所谓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肉骨”即“使骨肉”,使白骨生肉)②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使……称王)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存活)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使……变小)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
(“昂”,高,即“使其值昂”)4.数词的使动用法。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三”,使……二三)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三、活用为意动词1.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看作/当作……/以……为……)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渔人甚异之。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
“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总结
高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总结一、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来)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见)外连衡而斗.诸侯(斗:使……争斗)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求书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衰弱)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王:使……成为王)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相:使……为丞相)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出于某种状态。
例如: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很奇怪)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认为……很小)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五、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成某种人或事物例如: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把……当做老师)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友:把……当做朋友)六、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具有这种形容词性质的人或事物。
例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大祸患常积于忽微..多困无所弱(忽微:微小容易忽视的地方;智勇:智..,而智勇慧有勇气的人)不能容于远近..(远的地方和近的地方)七、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发生与形容词有关的动作。
例如: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乱.者四应(乱:作乱)八、动词用作名词,表示做了某件事的人或发生过某事的事物。
例如: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士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收获、心得)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续,延续)九、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之后,就具有了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在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王:称王,为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登记)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侯:封侯)十、名词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情况常见,直接表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1、但微颔之(《卖油翁》)“颔”化为动词“点头”。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化为动词“下霜”。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4、妇抚儿乳(《口技》)“乳”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化为动词“宴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化为动词“击鼓”。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隧”化为动词“打洞”。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化为动词“入侵”。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毒”化为动词“怨恨”。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是“用船”的意思。
3、从小丘西行百二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词类活用总结
三、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多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 语,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例如:1、天下苦秦久已。《陈涉世家》(苦:形容词后带了宾
语“秦”,活用为动词,译为“对秦王朝的暴政感到苦恼”)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使…凄冷。) 2、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
三、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 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 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如: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 良实。《出师表》(良实:充当判断句的谓语,意为 “善良诚实的人”。) 2、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锐:坚硬的盔甲, 锐利的武器。)
害群之马 译文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 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 吗?”少年回答:“知道。”又问:“你知道大隗 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知道。”黄帝 说:“这位少年,真是了不起啊!不只是知道具茨 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 下。”少年推辞不说,黄帝又继续追问。少年说: “治理天下的人,这与牧马的人有什么两样呢?也 是去掉其中不好的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 了大礼,口称牧童“天师”而退去。
一、名词的活用现象
(四)名词用作状语 例如:1、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法:
是名词法令,修饰谓语“斩”,用作状语,翻译为 仲永》(日:时
间名词用在动词前,可以为“天天、每天”。)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外: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 表示动作的趋向。译为:在外面。)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它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改变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而具备了其他词类的特点。
下面将分别介绍文言文中的几种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衣锦还乡。
(衣:穿衣)2. 风正一帆悬。
(风:顺风)二、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是指动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蚕食鲸吞。
(蚕、鲸:蚕一样地吞食)2. 燕雀处堂。
(燕雀:比喻敌人)三、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根深蒂固。
(根:扎根)2. 厚积薄发。
(厚、薄:积累丰富和积累少)四、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名词是指形容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功能。
例如:1. 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大雅:高尚的人)2. 聪明正直。
(聪明:聪明智慧的人)五、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是指名词在句子中临时具备了状语的语法功能。
例如:1. 风餐露宿。
(风、露:在风里吃,在露天睡)2. 车载斗量。
(车、斗:用车子装,用斗量)六、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或形容词在后面接宾语时,不表示动作的直接对象,而是表示动作行为对其他事物产生了影响或结果。
例如:1. 栗斯惴惴,生之者甚少。
(生之者甚少:使人活下来的很少)2. 损己利人。
(损己利人:使自己受损失而使别人得到好处)3.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使璧完整地归还赵国)4.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使羊丢失后再修补羊圈)5.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6. 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使汗毛竖起,使骨头发冷)7. 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安静下来)。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总结
⾼中⽂⾔⽂词类活⽤归纳总结⾼中⽂⾔⽂词类活⽤归纳总结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有使动⽤法、意动⽤法、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等。
⼀.使动⽤法:所谓使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使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法就是“主语所代表的⼈物并不实⾏这个动词所表⽰的动作,⽽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这个动作。
”②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于使动时,后⾯就带有宾语。
⒈有能助寡⼈谋⽽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退,使……撤退。
2、夫差与之成⽽去之。
(《勾践灭吴》)去,使……回去。
3、焉⽤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4、夫如是则修⽂德以来之。
(《季⽒将伐颛臾》)来,使……来。
5、振长策⽽御宇内,吞⼆周⽽亡诸侯。
(《过秦论》)亡,使……灭亡。
6、屈贾谊于长沙,⾮⽆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7、市中游侠⼉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促织》)昂,使……⾼。
8、沛公旦⽇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门宴》)从,使……跟从。
9、项伯杀⼈,⾂活之。
(《鸿门宴》)活,使……活下来。
㈡名词的使动⽤法名词的使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或事物。
”⒈⼈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滕王阁序》)下,使……放下来。
⒉纵江东⽗⽼怜⽽王我,我何⾯⽬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法所谓形容词的使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课本中有这些句⼦:1、诸侯恐惧,会盟⽽谋弱秦。
(《过秦论》)弱,使……削弱。
2、铸以为⾦⼈⼗⼆,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弱,使……变弱。
3、欲居之以为利,⽽⾼其值,亦⽆售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文言知识中活用现象的总结
常见的文言现象有:实词的一词多义,实词的活用现象,及实词的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虚词的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其中关于词类活用现象的复习,鄙人做了如下的总结,希望同仁给予斧正。
如何复习文言知识中的活用现象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反复去做,或者不停地去记,我觉得效果都不太好。
我个人认为,最好结合现代汉语的句法功能,总结出一定的规律之后来记忆,可能更便捷,更有效果。
现在,我把我结合句法总结出的一点小规律,列叙如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
(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
例如:处于主语的位置:《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处于宾语的位置: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盟约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②《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
”(处于宾语位置)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处于主语位置)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第一,比喻动作行为的状态。
例如:①《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例如:《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第三,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卒廷见相如。
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
例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如:“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第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例如:予分当引决。
分:按照。
第七,方位名词,表示动作的趋向或方位。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西:向……
1
第八,“岁、月、日”表示时局的频率。
月削月割。
日、月:每日,每月……
第九,其他时间名词。
项伯复夜去。
意义和平时一样。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例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
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
例如:
《赤壁之战》:“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
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
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是……”或“把……当做……”等等。
1.形容词意动。
《促织》:“成以其小,劣之。
”
2.名词意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可见,文言词类活用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古人书写的的简便。
而我们现代人呢,按照我们当下句法结构的理解,他们混乱了我们当下的语法规则,为此,我们给了他一个委婉说法:词类活用。
为此,我们的学生只有熟悉的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才能更准确理解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
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比较。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