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合集下载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认同感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认同感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认同感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可以增进两岸同胞的认同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以增进认同感。

一、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交流是增进两岸文化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强学术研究的合作与交流,两岸同胞可以深入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

通过共同探讨并解决学术难题,可以促进相互的理解与尊重,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关系。

为了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可以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召开专题讲座等方式,提供平台供两岸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

同时,加强两岸学术期刊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者互相投稿,扩大两岸学术研究的交流范围。

二、文化艺术交流文化艺术交流是增进两岸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两岸同胞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可以促进彼此了解和认同。

可以通过举办音乐会、话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岸民众欣赏对方的艺术作品,增进互相的认同感。

此外,可以推动两岸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例如,两岸电影导演可以合作拍摄电影,两岸音乐人可以进行合作创作,两岸作家可以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出版等。

通过这些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两岸文化产业的共同繁荣,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认同感。

三、青年交流与互访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是增进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两岸青年面临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背景,通过互访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与认同,培养互相尊重和友好合作的精神。

为了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可以推动两岸学生的互访交流项目。

例如,开展交流学习活动,组织两岸青年参观学习对方地区的科技企业、文化遗址等,增进彼此对彼此地区的了解。

此外,在青年创新创业方面也可以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创业者的互联互通。

四、网络交流与新媒体合作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交流成为增进两岸认同感的新途径。

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

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

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种交流既依赖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平稳发展,也需要文化节目和产业的支持。

过去几十年,两岸文化交流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这一过程历史渊源丰富,发展趋势也值得探究。

历史渊源在历史上,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大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传统文化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台湾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早在3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由此可见,这两个地方都具有十分悠久的文化积淀。

在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创伤,国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侵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更加巩固了中国文化的地位。

而台湾突然成为一个历史的难题,多次政治动荡和漫长的戒严状态加剧了两岸的对立和隔阂。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交流的渠道几乎被堵死,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发展趋势2008年台湾政府制定“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标志着“三通”政策的全面实施。

此后,两岸经济文化关系开始稳步恢复。

中国大陆于2010年开始实施“31条措施”,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台湾企业在大陆发展提供了便利。

两岸各地市场的开放,使文化产品的交流愈加广泛,两岸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

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中极为重要和深刻的一面。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是文化市场和产业始终是稳步前进的。

根据数据,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已经达到了数百亿的规模。

另外,两岸的文化市场也已经在媒体协作、文艺作品、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二是青年群体的文化交流不断升温。

为了加强两岸间的青年交流,文化机构和组织数量增加了很多。

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文化体验营、志愿服务等,增强了两岸青年的相互了解与交往。

三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台湾文化”的交流增加。

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文化元素,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

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上,两岸文化交流摒弃了单纯竞争的思维模式,试图融合和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互鉴。

实现两岸的最佳方式

实现两岸的最佳方式

实现两岸的最佳方式1.建立和平互信的政治关系要实现两岸之间的和平与稳定,首先需要建立和平互信的政治关系。

两岸对话与交流应成为常态,通过制定和签署双边协议和协商机制,解决各种敏感问题,并推进双方合作。

同时,应确保各方面都遵循一个中国原则,坚决维护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大局。

2.加强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经济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两岸应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实现互利共赢。

既可以通过扩大贸易额度和贸易品种,提升两岸经济互补性和合作水平,也可以通过建立双边经济合作区、自由贸易区等方式,深化双方经济合作。

同时,鼓励两岸企业家互相投资兴业,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3.加强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两岸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是增进互信和友谊的重要途径。

双方应鼓励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同时,应便利两岸居民在文化、教育、旅游、劳务等领域的往来,可以推出更多的文化交流项目、留学交流计划等,打破限制和壁垒,促进两岸人员往来。

4.加强军事信任与安全合作加强军事信任与安全合作是保障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两岸应建立更多的军事交流机制,增加军事互信。

同时,加强海空救援合作,深化海警与渔民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两岸海域的安全与稳定。

5.积极倡导两岸和平统一政策在实现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同时,也应积极倡导两岸和平统一政策。

通过制定合理的统一方案,考虑到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利益诉求,为两岸的和平统一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基础。

通过和平统一政策的倡导,可以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提供方向和目标。

总之,实现两岸的最佳方式在于建立和平互信的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与互利共赢,加强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加强军事信任与安全合作,并通过积极倡导两岸和平统一政策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提供方向和目标。

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互相理解,才能实现两岸长久和平共存的目标,实现两岸的和平稳定发展。

两岸关系意见和建议

两岸关系意见和建议

两岸关系意见和建议一、增进民间交流方面。

1. 文化交流。

咱就说啊,两岸的文化交流可以再热络些。

像台湾的夜市文化超有趣,大陆这边可以多组织一些美食爱好者去台湾深度体验,然后也把大陆各地的特色美食文化展办到台湾去。

什么北京烤鸭、四川火锅之类的,让台湾同胞也尝尝鲜。

而且啊,两岸的传统戏曲、手工艺交流也不能少。

比如说布袋戏和大陆的木偶戏就可以互相切磋,说不定还能创作出新的表演形式呢。

2. 旅游交流。

大陆这边的旅游资源那是相当丰富啊,从壮丽的长城到秀美的桂林山水。

可以针对台湾同胞推出更多特色旅游线路,价格也给些优惠。

台湾那边的日月潭、阿里山也是大陆游客向往的地方。

但是现在旅游手续有时候还挺繁琐的,能不能简化一下呢?比如说搞个两岸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从签证办理到旅游推荐,一条龙服务,让大家想去对岸旅游的时候,就像去隔壁城市那么方便。

3. 教育交流。

两岸的学校可以多开展交换生项目。

让台湾的学生来大陆感受一下这边的教育氛围,大陆的学生也去台湾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

而且在学科交流上也有很大空间,像台湾在农业科技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大陆在航天科技等领域成果显著。

两边的学生和老师可以互相学习,说不定还能一起合作搞出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呢。

可以设立一些两岸教育基金,专门资助两岸教育交流活动。

比如资助一些两岸教师的联合培训项目,让大家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两岸的教育水平。

二、经济合作方面。

1. 中小企业合作。

两岸的中小企业其实都很有活力。

大陆有广阔的市场,台湾有很多创新的产品和技术。

可以建立一个两岸中小企业对接平台,就像一个大集市一样。

台湾的一些特色小产品,像文创小饰品、特色农产品等,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大陆的经销商。

大陆的一些新兴科技产品也可以找到台湾的合作伙伴来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专门针对两岸中小企业合作的优惠政策。

比如说在税收方面给点减免,在贷款上给点低息支持。

这样就能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两岸合作中来,大家一起赚钱,何乐而不为呢?2. 产业互补。

浅析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新进展

浅析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新进展

随着两岸关系发展的逐步深入,两岸文化交流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下一个重点目标。

以住三届的国共论坛,都把经贸做为唯一重点,到了今年七月召开的国共论坛,两岸文化教育交流也成为了重点之一。

它反映的是两岸同胞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客观的必然趋势,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

一经过30年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两岸的经济结合和利益的融合已是十分的广泛和深入,也得到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支持,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

然而,长期以来,两岸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并不直接而且必然地带来两岸同胞的认同感差距的缩小。

造成这种矛盾现象固然有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在多年来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政治操弄下,“台独”文化大兴其道,两岸同胞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条件下形成的种种疏离、矛盾、对立、敌意。

二在历史上的中国,文化认同几乎就等同于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纽带,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没有中断,延绵至今。

因此,海峡两岸的交化交流、合作与整合,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两岸文化交流,可以深化两岸同胞的了解和理解,可以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逐步建构起共同的新中华文化,形成两岸新的共同的文化认同。

如果两岸只有经贸交流没有文化交流,或者文化交流不够充分,跟不上经贸交流的步伐,两岸关系也将出现崎形的发展。

正是由于文化交流对两岸关系的重要意义,因此祖国大陆历来十分重视。

1995年1月31日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促进当前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中明确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中更进一步指出:“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主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当前深化两岸教育合作交流取得哪些新进展?目前,大陆近百所高校与台湾高校签署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高校教师互访、讲学、任教不断增多,一些台湾知名学者还受聘到大陆高校长期任教。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摘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

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

”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

[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

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两岸融合发展 意见

两岸融合发展 意见

两岸融合发展意见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对台政策的重要方向。

本文旨在就两岸融合发展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相应的意见,以期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

一、加强经贸合作经贸合作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合作的互利共赢格局,推动贸易自由化,降低贸易壁垒,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为两岸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二、促进人员交流人员交流是增进两岸相互了解与互信的重要途径。

应积极推动两岸人才流动,加强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与平台,鼓励两岸青年互访,增进两岸民众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三、加强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岸人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加深互信与合作。

我们应积极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与展览,共同保护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促进两岸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四、加强政策沟通政策沟通是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我们应建立健全两岸政策沟通的机制与渠道,加强对话与交流,及时解决两岸关系中的问题与难题,推动两岸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五、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军事安全合作是两岸关系稳定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继续加强两岸军事交流与合作,建立互信机制,加强军队交流与互访,增进军事领域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共同维护两岸地区和平与稳定。

六、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建设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加强两岸法治交流与合作,分享各自的法制经验,促进两岸法律体系的融合与完善,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维护两岸地区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稳定秩序。

七、推动国家统一进程国家统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

我们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国家统一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共同创造两岸关系和睦稳定的局面。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通过加强经贸合作、促进人员交流、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政策沟通、加强军事安全合作、加强法治建设和推动国家统一进程等方面的努力,我们相信两岸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实践路径

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实践路径

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实践路径
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时代下,可以探索以下路径来解决台湾问题:
1. 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和平统一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

通过和平交流、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为最终实现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

2. 两岸经济合作:加强两岸经济合作的力度,扩大经济交流与互利共赢。

通过深化双方的经济联系,增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利益,提高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基础。

3. 政治对话与交流:建立和完善两岸政治对话机制,增加政治互信,寻求一致性和共识。

通过政治对话和交流,双方可以就两岸关系发展、台湾地位等问题进行沟通和协商,为解决台湾问题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4. 国际社会支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认同。

中国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践行和平发展的理念,加强国际形象的塑造,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使台湾当局和国际社会认识到“一
个中国”的原则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合理性。

5. 加强台湾同胞福祉:关注台湾同胞的利益和福祉,提供更多的福利政策和机会,增加台湾同胞的获得感。

通过增进两岸民众的感情和利益纽带,减少两岸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是一些实践路径,但解决台湾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探索。

只有通过和平合作、政治协商和互利共赢,才能最终实现两岸关系和平统一。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路径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的明确和阐述 研究方法的选取和介绍 研究假设和变量的设定
02
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两岸融合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两岸融合发展是指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相互 交流和合作,加强两岸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两岸经 济社会共同发展,实现两岸同胞的福祉和繁荣。
相互尊重:尊重两岸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的核 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总结词
完善政策法规是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详细描述
为了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保护两岸投资者的权益,需要加强和完善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法规。具体而言,可 以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和完善两岸投资保护制度,明确投资者的权益和保障措施;2)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 的监管政策,确保市场公平竞争;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和创造力。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和 路径
2023-11-04
目 录
• 引言 • 两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两岸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两岸关系的历史沿 革和现状
研究背景和意义的 深入阐述
两岸融合发展的必 要性和紧迫性
02
两岸融合发展是实现两岸关系 和平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 要途径。
03
两岸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 根本利益,有利于推进两岸关 系和平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
两岸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 然要求。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两岸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进两岸融合发展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和 民生改善,实现民族团结进步。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引言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期盼。

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两岸关系的实践路径,探索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一、加强政治沟通政治沟通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为了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双方应加强高层交往和沟通,建立稳定的制度化对话机制,增进互信,减少误解和误判。

同时,双方还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政治互信机制,以加强两岸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二、深化经济合作经济合作是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

双方应加强经贸联系,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

同时,双方还应加强创新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增进民众交流民众交流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人员往来和交流活动,增进民众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减少分歧和隔阂。

此外,双方还可以开展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增进民众之间的感情纽带,推动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

四、加强政策协调政策协调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双方应加强政策沟通和协商,推动两岸政策的互利共赢。

此外,双方还应加强法律合作,共同维护两岸关系的稳定和秩序,为两岸关系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五、加强社会共识社会共识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

双方应加强社会交流和舆论引导,宣传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理念和价值观。

同时,双方还应促进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增进两岸民间团体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为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强政治沟通、深化经济合作、增进民众交流、加强政策协调和加强社会共识等方面的合作。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才能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和融合发展开辟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分析

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分析

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分析两岸关系是指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1987年,两岸关系开始走向调和,出现“三个有利于”、“四项原则”等重要的政策框架,旨在通过和平谈判和相互尊重的方式解决两岸争端。

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社交等方面的交流加深,两岸关系逐渐走向合作。

本文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作分析和探讨。

一、政治关系的发展趋势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政治对话、精神文化交流等方面。

经过近年的和平交流和经济合作,两岸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再是对峙和冷战关系,而是逐步走向了平稳和合作状态。

两岸领导人通过电话会晤、公共信函等方式,传递了信息和善意,增强了两岸政治关系的互信和协调。

二、经济关系的发展趋势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经济合作也不断深化。

目前,两岸已经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经济联系体系,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随着自贸区的建立,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将会越来越密切,有助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三、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两岸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文化旅游、学术交流、传媒、艺术等方面。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逐渐得到了政策支持和公众认同,不断推进和加强。

两岸文化的丰富多彩,加深了两岸民众对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未来,两岸文化交流将会进一步深化,成为深化两岸关系和增进两岸民意交流的重要抓手。

四、台海军事对峙的发展趋势虽然两岸关系已经走向和谐合作,但台海问题是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可能给两岸关系带来安全风险。

因此,预防台海局势紧张和冲突非常重要。

两岸和平稳定关系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并需要得到两岸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推进和维护。

综上所述,当前正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两岸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和平、稳定、合作、共赢。

在两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各自需要摒弃狭隘的立场和观点,以开放、包容、前瞻的姿态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

同时,两岸关系发展需要立足于民意,深入挖掘两岸共同的文化、历史和发展等方面的共性,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构建更加牢固的基础。

两岸统合可行性分析

两岸统合可行性分析

两岸统合可行性分析两岸统合是指中国大陆和台湾实现统一的一种形式,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

以下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对两岸统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两岸统合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政治体制的整合。

大陆采取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台湾则是民主制度,两者在政治体制上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实现两岸统合时,需要解决政治体制整合的问题,兼顾两岸人民的民主权益。

此外,两岸在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统合过程中还需解决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其次,从经济层面来看,两岸统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两岸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互利的合作潜力较大。

大陆经济发达,具有较强的产业基础,而台湾在科技创新和民生产业方面优势明显。

两岸的经济合作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两岸通过统合还可以提升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实现共同发展。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看,两岸统合面临的难题较多。

两岸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居民福利等方面存在差异。

统合将需要解决两岸居民的身份认同、社会福利制度的融合等社会问题。

统合也涉及到公民权利的保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社会发展问题。

因此,两岸统合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层面的问题,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两岸社会的融合。

总之,两岸统合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具有可行性。

在统合过程中,需要解决政治体制整合、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等问题。

同时,两岸在经济上具有互补性,可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然而,两岸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居民福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解决相关社会问题。

因此,在推进两岸统合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问题,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实现两岸的和平统合。

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新形势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研究

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10计机系软件班xxx 2010327116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大陆和台湾的具体现状,发现问题所在,并着眼问题提出自己相应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力求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更有建设性,更有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透过分析过去所取得成就的原因,结合目前两岸的关系,大胆提出要深化政策改革,努力促进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上的合作交流,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终实现祖国的伟大统一。

关键字:新形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流,方法。

小学时就学过余光中写的《乡愁》,那时候的我虽然对爱国主义不是有很确切的理解,然而却已经感受到余先生的浓浓“乡愁”。

现在的我,虽然仍然不是海外侨胞,也不曾身在台湾,自然很难切身体会余光中当年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却可以深深体会身为儿子离开母亲的不舍和思念,我想,台湾对于大陆便是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不管孩子如何撒娇,打闹,终究还是要回到母亲的怀抱的。

那么,新形势下,我国应该拟定怎样的政策方针来更好地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呢?在我个人看来,主要有以下四点途径或方法:一,认真对待台湾与大陆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异1,关注台湾同胞如果你关心台湾问题,关注时事政治,同时善于观察总结,你就会发现,台湾与大陆无论在人们的生活习性,还是价值观取向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虽然大陆和台湾是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一条台湾海峡毕竟阻隔了一些文化及价值观的渗透与交流。

从古至今,虽然中国经过几千年的栉风沐雨,中国人的生活习性也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但许多东西却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心头。

孔老夫子的儒家思想,如礼治,德治,人治以及中庸之道,礼义廉耻等。

这些思想虽然在现代社会都已经逐步淡化,但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而大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远比台湾同胞更彻底,更坚决。

2,差异产生的原因其实,台湾与大陆文化上的差异还来源于社会制度的差异,而这些差异自然会导致人民生活习性的差异。

两岸关系的政治与文化问题

两岸关系的政治与文化问题

两岸关系的政治与文化问题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的交流一直保持着不同的形态和程度。

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上,两岸存在许多争议和难题,需要共同努力解决。

本文将从两岸关系的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

政治问题两岸政治问题一直是两岸关系的核心问题。

自1949年国共内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撤离到台湾,建立了台湾地区的政府。

此后,两岸政治关系就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中国大陆支持“一中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主张通过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两岸分裂问题。

而台湾地区则主张“一边一国”,认为台湾已经是独立的国家,并且应该被国际社会承认。

这种矛盾和对立,成为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尽管两岸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是两岸交流和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为了缓解两岸政治矛盾,逐步改善两岸关系,中国大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放海峡两岸的直航、颁发台胞证和居住证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两岸互动和合作,为两岸关系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基础。

但是,政治问题仍然是绕不过的一道坎,如何加强两岸合作,缓解两岸矛盾,是面临的重大问题。

文化问题除了政治问题,两岸文化交流也是两岸关系的重要方面。

民族文化是世界各国历史、传统、习俗、语言、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集合,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哲学。

在两岸关系中,中华文化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两地文化交流对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信十分重要。

为了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共同推动了许多文化交流项目。

如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文化展览、文物交流、考古研究等。

这些交流项目不仅增进了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但是,在两岸文化交流中也存在一些难点和问题,如大陆方面对台湾小越是刻板印象、文化差异等,这些问题对于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也产生了一些阻碍。

总结政治和文化是两岸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

政治问题是两岸关系长期不可回避的难点,如何缓解两岸矛盾,增进双方互信,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是摆在两岸政治家和人民面前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路径探析

新时代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路径探析

新时代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路径探析作者:黄亚莉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03期摘要:台湾作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在文化上血脉相通,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日本对台湾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以及美国出于国家战略对台湾输送政治文化制度均对台湾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至今日,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密切,人们开始觉悟到仅有经济上的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文化上的融合才能真正拉近两岸之间的距离。

关键词:台湾;文化;文化交流海峡两岸不论在地域上还是文化上曾长时间处于统一状态。

中华文化作为台湾文化的底色,即使经历了两大发达国家文化的入侵也不能使之褪色。

强盛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对于世界文化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

纵观历史,大到国家小到民族,他们文化的发展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不断进行的。

我国的文化也是通过不断吸取别国文化的精髓而不断成长的。

这种交流作用不仅推动了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两个地区之间关系的拉近。

这种作用在近现代更为明显。

台湾与大陆人民共同的文化传统是维系两岸人民关系最重要的精神桥梁。

因此祖国统一的前提必然包括两岸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促进两岸关系的密切交流和平发展。

一、两岸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合作的历史回顾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封《告台湾同胞书》开启了两岸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密切交流的新时代。

而后叶帅发表的“九点讲话”再次强调了两岸加强交流的必要性,提出两岸探亲、旅游和交流等方面的自由权并达成相关协议。

经过此类种种措施后,两岸关系打破僵局,开始缓解。

随着交流的加深,两岸人民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两岸之间的交流是单向性的,即中国对台湾采取开放政策,可以随意进出,而大陆人民受到限制。

同年,台湾在大陆拍摄的一部电影向台湾人民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经播出便轰动一时。

在此浪潮下,台湾终于打开大门,两岸实现互通。

随即大陆便在台湾举办展览,两岸开始有了文化上的交流。

简论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的路径与模式

简论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的路径与模式

简论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互动的路径与模式作者:陈星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4期[摘要]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是在国家统一的语境中展开的。

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既相互影响,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立性,盖因二者均有自己的发展逻辑所致。

从二者的互动关系来看,经济关系的发展改变了台海局势的基本结构,推动了两岸政治共识的增加和制度化,为两岸实现政治统合营造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无法同步,但是两者的乖离程度却在逐步缩小。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互动模式[中图分类号]D6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4004806两岸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路径及模式一直是两岸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此一互动模式的基本样态和未来走向直接影响到台海局势的发展方向及国家统一大业实现的路径选择。

目前两岸经济关系已经随着和平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越来越紧密,但政治关系却仍没有走出政治对立的阴影,台湾民众和岛内各个政治势力对两岸政治关系的认知分歧严重,两岸之间政治互信依然脆弱,两岸有关政治议题的协商也一直迟迟无法展开。

可以看出,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对政治关系有较大影响,但是与政治关系发展并非简单线性相关。

一、两岸关系中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不同发展逻辑两岸关系中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分别具有不同的运行逻辑,这种不同的逻辑是这两种关系之间不时呈现出张力的根本原因。

一般而言,不同政治体系之间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无论在追求目标、实现路径还是受制约因素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使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的发展在绝大多数的时间点上都无法保持同步推进的状态,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之间这种内在的紧张长期存在,并且交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整体关系变迁的基本内容。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经济关系的发展和扩张主要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支配下完成的,在可能的条件下,经济发展规律会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关系发展的最基本推动力。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史 文
语词互通
香港模式



政治舆论
超越形意态识
Title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L/O/G/O
Thank You!

1.
关涉13亿大陆 民众民族尊严 的统一诉求与 部分台湾民众 分离主义意识
形态的矛盾
2.
两岸在政治 体制与政治 文化方面的 差异甚至对


政治文化融合有利条件 民主政治
1
构建共同认知
2
两岸密切 交往

3
共同文化
路径分析


政治文化分析的五个变量
1
物质关系
2
亚文化
5
社会政治 环境
变量分析
4
政治活动
3、政治共同体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由于“台独”危险性降低而退居幕后,两岸间
的竞争开始转向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领域

瓶颈
政治 文化 领域
L/O/G/O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Contents
1
政治文化概述
2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3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
体系层次 过程层次 政策层次
体系文化 过程文化 政策文化
阿尔蒙德根据政治体系的功能的三个基本层次—— 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把政治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以文化融合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深化及其路径选择

以文化融合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深化及其路径选择

以文化融合推动两岸经济合作深化及其路径选择单玉丽2013-3-5 17:39:19 来源:《台湾研究》2012年03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民族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领域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30多年来,基于中华文化的同根性,两岸经济合作持续发展,成效显著。

与此同时,由于两岸存在的社会文化隔阂,经济合作呈现波动曲折的复杂状态。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尽管ECFA为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相应的制度性保障,但在两岸社会文化层面没有得到有效融合情况下,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化,两岸经济摩擦与矛盾也将不断上升,进而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

只有不断推进两岸文化融合与经济合作的良性互动,两岸经济合作与和平发展才能健康持续向前推进。

2005年开始的“两岸经贸论坛”自2007年始更名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把经贸合作与文化合作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反映了经济与文化互动的重要性。

本文将在分析中华文化对东亚经济发展贡献的基础上,探讨推进两岸文化融合的路径,供商榷。

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及其地位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是从中华文化对东亚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开始的。

上个世纪60-80年代,东亚地区的日本和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韩国在内的亚洲“四小龙”等“东亚新儒教”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促使了发展经济学派对中华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较早从正面研究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是美国“大过渡理论”创立人赫尔曼·康恩(Herman Kahn, 1979),他在《日本的挑战》和《1979及其后的经济发展》两部著作中指出:美国将要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亚洲,美国没落的主要原因是价值系统,即清教伦理精神出了问题,而东亚经济的兴起则得益于中华儒教文化伦理的熏陶;并指出了现代儒教文化伦理对经济促进的内在因素。

此后的二三十年间中华文化与东亚经济崛起的正相关关系成为世界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路径分析陈晓晓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纽带。

尽管两岸曾长期隔绝,但都无法改变两岸共有的“文化基因”。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

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政治文化的融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论证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加强两岸历史文化交流、积极促进两岸语词及简繁体字互通、重视政治舆论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借鉴香港与内地文化融合模式以及实施超越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统一等来分析两岸政治融合路径,以期为两岸关系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两岸关系;政治文化;文化融合两岸文化交流是拉近两岸认知距离与隔阂的推手,是沟通两岸子孙民族感情的纽带和桥梁。

过去海峡两岸长期的分治与对峙,彼此不仅陌生、疏离、存有猜忌,且意识形态差距颇大,经贸交流扮演了化解敌意的触媒,但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两岸政治经济制度的显著差异,使文化传统上固然有相通的一面,却因各自局限于所认定的概念范畴,而不愿从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待各自文化社会的合理性,反而造成“大陆意识”与“台湾意识”的对立,也招致了“政治中国”与“文化中国”的两难。

审视两岸前景,仍须透过文化的互动尤其是政治文化的互动,建立起两岸民间对中国问题与前途之共识,才能为两岸关系的推展整好土壤。

一、政治文化概述阿尔蒙德在1990年总结政治文化概念时说:“政治文化理论从四个方面确定政治文化概念。

”首先,它是一个国家的人们或部分人们对政治现实的认知和信仰,对政治系统的情感,对政治价值观的评价等。

其次,公民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反映在他们对政治领域的态度或者说是某种倾向性。

再次,政治文化是儿童社会化、教育、媒体宣传、成人经历的结果。

最后,政治文化影响了政治和政府的体制结构和运作方式——给予其压力,但不是决定它们。

政治文化与政治体制的相互作用总是双向的。

①阿尔蒙德根据政治体系的功能的三个基本层次——体系层次、过程层次和政策层次——把政治文化分为三个层次:1、体系文化,表明了公民的政治倾向对一个政治体系的维持和调节。

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和政治共同体的同一性是体系文化的重要内容;2、过程文化,即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如积极参政、1作者简介:陈晓晓,女,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消极服从、不闻不问,过程文化还体现在公民的政治信任程度、政治感情等因素上;3、政策文化,即公民对公共政策的政治倾向,对重大政治问题所抱的态度,这影响到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公共政策能否顺利推行。

②与政治革命、经济生产、社会运动相比,文化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能量。

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行为的能动影响是多重的。

俄国著名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说,任何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是为这个民族的道德风尚所约束,例如罗马人的旧的共和道德风习消失时,共和国就被帝国取而代之。

③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在历史上是如此强而有力,以致有些学者把政治文化称为“国家的非正式组织”,它与一定社会的正式组织交互作用。

政治文化的社会作用通过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观念、政治意识、政治信仰对政治行为发生作用,人们的政治行为又对政治体系和宏观政治活动发生作用。

自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见到底的一碗清水,而是一个曲折复杂、形式多样、潜移默化的过程。

政治文化这个无形的社会能量,在一定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中形成并发挥作用。

政治文化分析,就是要认识各种政治文化的差异,找出各种政治文化根本差异的根源,王沪宁先生认为,分析政治文化的群体性差异及根源可从下述五个变量入手:④第一,各种政治文化均为一定物质关系的产物。

历史的力量也是铸造政治文化结构的力量,政治文化只能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第二,各种政治文化均为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因此它首先受到一定社会文化的制约。

社会文化包裹着政治文化,时时刻刻地与政治文化进行着某种成分变换。

第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共同体发展的历程密切相关。

政治文化首先受到政治共同体历史发展水平的制约。

第四,政治文化与一定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活动方式有关。

政治文化以一定的物质关系为基础,但物质关系要通过政治活动的媒介而作用于政治文化。

政治活动与政治文化有着某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活动,政治活动作用于政治文化。

种类繁多的政治生活形成了政治文化滋长的一种介质,政治生活本身在不断地创造政治文化。

第五,政治文化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有关。

在当代世界,随着世界各个民族被卷入同一个政治舞台的过程,社会政治环境的作用日益突出。

所谓的“整个世界的西方化”、“儒教文化圈”,均意味着各个政治共同体之间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汇。

在全球化时代,旧时代封闭政治文化的各种天然的、人为的栅栏已被历史的力量冲破,政治文化是开放的、全向性的,各种政治文化交汇的历史与政治人类化的进程齐头并进。

不仅一种政治文化内部产生了新旧交替的成分,而且外来政治文化与本土政治文化之间的交汇和冲突已成为当代人类政治生活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

古老的、强大的政治文化可以吸收、消化或同化外来政治文化,而根基不牢的、脆弱的政治文化在外来政治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分化,有的甚至导致了一系列政治变革和政治冲突。

这是具有“全球化”发展趋势时代分析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点。

综合上述变量,每个国家在自己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就必须面对自己的“特色”问题。

二、两岸政治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新时期。

由于马英九当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得以建立初步互信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海协、海基两会协商和各领域各层次的互动交流。

此前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之间“台独”与反“独”的角力也由于“台独”危险性降低而退居幕后,两岸间的竞争开始转向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领域。

硬实力方面,大陆的经济、军事等综合实力远在台湾之上,而中国大陆软实力则与硬实力倒挂而稍显不足,具体到政治制度、政治文化领域的软实力恰是台湾相对大陆引以为傲的资本。

马英九在其就职演说中通篇强调的是台湾的民主价值、民主风范、民主成就与民主经验,“台湾是全球唯一在中华文化土壤中顺利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民主范例”,台湾“为全球华人的民主发展做出史无前例的贡献是无法回避的责任”,期望中国大陆也能“走向自由、民主、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历史条件”。

这一方面显示,台湾当局充分认识到两岸在生活方式与社会制度方面差异以及两岸即将面临的是制度或者说是软实力的竞争,台湾以其西方式民主成就为自豪并希望能够对中国大陆产生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则凸显了两岸之间在政治文化上认知的差异与对立。

笔者认为,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政治文化领域的瓶颈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关涉13亿大陆民众民族尊严的统一诉求与部分台湾民众分离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其二也是最主要的是两岸在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方面的差异甚至对立。

其一是大陆民众的统一诉求与部分台湾民众“台湾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两种政治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与矛盾,这种差异与矛盾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中华民族历史上就有崇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大一统”观念,大陆同胞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部分台湾民众的这种分离主义政治价值取向的形成有其历史和生活经历因素在其中,既包括岛内“台独”势力的推波助澜,也有中国大陆和美国等这些体制外因素的影响。

在两岸尚未统一的状况下,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容易形成矛盾并得到激化。

受到泛政治化的影响,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有部分民众分别将“统一”和“独立”当作唯一价值目标来追求,这容易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

比如大陆军方曾经有句话叫做:“宁肯台湾不长草,也要收回台湾岛”。

相应地,近年来台湾民主化过程中也出现了民粹主义的因素,在影响台湾民主深化与巩固的同时也为“台独”势力所用,从而严重扭曲了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双方这两种偏激的统一与“独立”不仅无助于化解两岸同胞这两种政治价值观取向之间的矛盾,也不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其二是两岸在六十多年的对峙历史中分别发展出具有各自特色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中国大陆建立了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性质的民主法制体系,台湾则在抛弃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威权体制后建立了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同时双方也形成差异明显的政治文化。

两岸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的差异与对立实质是双方整个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差异与对立。

其实大陆与台湾的民主体制各有各的优势,但在两岸这种特殊的关系中双方还不能冷静理性地看待对方的成绩与优点,而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对方,相互挑剔多于彼此欣赏。

在多数台湾民众看来,大陆实行的仍然是共产党“一党专制”的集权制度,无论在民主选举、保护人权、政党竞争、集会游行等权利上仍然是空白。

台湾当局更是将中国大陆建立西方“三权分立”式自由民主制度作为两岸政治谈判与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条件。

台湾实现威权体制的转型并确立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在政党政治、三权分立、民主选举、言论自由、责任政治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绩,继台湾的“经济奇迹”之后也实现了中华文化圈中完成二次政党轮替的“政治奇迹”。

不可否认,台湾的民主化转型使其在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和保护人权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但在转型过程中也有深刻的教训,包括朝野对立、政党恶斗、族群分裂等均影响了台湾民主的质量。

在许多大陆民众看来,台湾民主是一种“乱哄哄的民主”,甚至是一个“国际大笑话”。

尽管两岸在民主体制与政治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对立,由于历史、现实中的诸因素两岸双方对彼此的民主文化有着认知上的偏差甚至误解。

不过可喜的是,随着大陆和台湾都在深入推进政治经济现代化建设,因此双方也创造了一些有利于化解彼此之间这种差异与误解、构建共同认知的政治文化的条件。

首先,两岸尽管在对民主体制的形式与民主政治文化内涵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但民主、公平、正义、人权这些人类社会共同追求向往的政治发展目标已经获得两岸执政当局和普通民众的认可与肯定。

大陆方面,早在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的论断,最近更是在国际国内各个场合频繁提到“政治改革”的话题。

这些都在表明追求政治民主成为中国执政党和国家层面的意志,这是中国大陆推进政治民主建设的政治动力。

台湾方面,从马英九就职演说中可以看出台湾当局已经认识到台湾民主化转型中所造成的政党恶斗、族群撕裂、社会不稳以及民粹趋于泛滥等负面影响。

正因此马英九主张要建设“优质的民主”,提升台湾民主品质和充实台湾民主内涵,倡导政党良性竞争、排除权力腐败、防止行政干预司法、维护族群和谐与两岸和平,这些主张也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回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