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
一、背景资料
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 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
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对期权交易毫无经
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第四季度,油价并未向中航油预计的走势发展,而呈现持续攀升的局面。结果导致中航油期权交易在2003年第四季度出现120万
美元的账面亏损(以市值计价)。2004年第一季度,期权盘位到期,公司开始面临实质性的损失。当时正在与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 C)、英国富地、淡马锡等多家外国企业谈合作的中航油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在没经过任何商业评估的情况下于2004年1月进行了
第一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出售的期权盘位多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之间到期,但也有一些甚至延伸到2005年第四季度。
随着油价持续升高,2004年二季度,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公司因而决定进行第二次挪盘,新期权期限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 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截止10月25日公司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总裁陈久霖因隐瞒公司巨额亏损且涉入内线交易等罪被判刑四年零三个月。这个消息如同一个重磅炸弹,一时舆论哗然,将此事件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