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合集下载

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新加坡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一、背景资料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 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

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对期权交易毫无经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

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 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案例:中航油事件

案例:中航油事件

• •
借贷: 2003年7月18日,中国航油与10家国际银行签署 了1.6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协议。 • 而这就是中航油进行石油衍生品交易的资金主力。 用借来的钱,在高风险的OTC市场,进行高风险的 期权交易,中航油简直将游戏玩到了极限,稍有闪 失,资金链接不上,便会导致崩盘。 • 果然,因国际油价的猛涨,引爆了危机。 • 爆仓:指帐户亏损额已超过帐户内原有保证金, 即帐户内保证金为零,甚至为负,交易所有权对帐 户内所持有仓单强制平仓。
危机处理(续)
• 面对越来越难以控制的局面,中国航油集团管理层开始向主管机关国家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汇报请示。国资委对中国航油集团有意救助的想法 进行了研究,最初国资委一度认可救助方案,据称已向外管局申请了数 亿美元的保证金额度,但最终还是又否定了这一想法,认为不应对单个 企业违规操作导致的风险进行无原则救助,企业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同时,国资委还阻止了国内另一家国有企业试图以先出资后入股的方式 “救助中航油(新加坡)挺过难关”的非常规做法。一度经批准的数亿美 元保证金也始终没有汇出。中航油(新加坡)的资金链最后终于断裂。 中航油(新加坡)的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的高层仍在救与不救之间徘徊, 可以相对减少损失的斩仓时机被一再错过。11月25日,高调的三季度财 报公布后13天,公司的实际亏损已经达到3.81亿美元,相比1.45亿的净资 产已经形成了技术性破产。 2004年1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申请当地股市停牌。翌日,公司正式 向市场公告实际亏损3.9亿美元、潜在亏损1.6亿美元的消息。净资产不 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总计亏损5.5亿美元而严重资不抵债, 随即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了破产保护。8日凌晨1时,CEO陈久霖被新 加坡警方羁押。次日,陈获保释。
不要将金融杠杆利用到极致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在新加坡,政府对中航油的投机业务是明令禁止的。

但是在2003年下半年,时任总裁的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数家银行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的场外合同。

从各方披露的资料看,中航油巨亏事件主要由于在场外交易中卖出的石油看涨期权。

数据显示,中航油(新加坡)每年的进口量约为1500万桶,卖空的盘位则高达5200万桶,已经超过中国航空用油3年的用量。

看涨期权又称买入期权,是期权的买方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按协议价格买入一定数量金融资产的权利。

交易者买入看涨期权,是因为预期这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在近期内会上涨。

看涨期权买方购买基础金融资产的最高买价是协议价加上期权费,在此价格水平上,股票市场价格越是上涨,其收益越是增加。

因此,看涨期权的买方承担有限风险,而理论收益却无限的。

对于看涨期权的卖方来说,因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根据买方选择来履行合约,因此,期权卖方的最大盈利为得到的期权费,而最大亏损则是无限的。

国际上,期权的卖方一般是具有很强市场判断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机构,而中航油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

中航油从2003年3月底开始投机性期权交易。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准确,公司基本上购买“看涨期权”,出售“看跌期权”,产生了一定利润。

从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亏损,中航油分别在2004年1月、6月和9月先后进行了三次挪盘,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但每次挪盘均成倍扩大了风险,该风险在油价上升时呈指数级数地扩大,直至中航油不再有能力支付不断高涨的保证金,最终导致巨大的财务亏损。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 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中航油(新加坡)被步步推向悬崖,既是因为主事人陈久霖与市场对赌失败,也是因为深植于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错位无从约束乃至鼓励了与市场对赌的"豪气"。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

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

11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到这个离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坟前拜祭。

就在五天之前,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消息公布后,已经被停职的陈久霖于次日奉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之命回国,旋即在新加坡引起巨大反响,要求其立即返新接受调查。

陈久霖在北京没有久留,于12月4日返回家乡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探望父母、祭扫祖坟,随后于7日晚乘机返新。

8日凌晨1时,飞机刚一落地,陈即被新加坡警方羁押。

次日,他获保释。

无论陈久霖还是中航油(新加坡)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如今都处在舆论聚焦之中。

多年来新加坡市场上风头最健的"龙筹大班"陈久霖突然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翻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同样在新加坡从事期权投机搞垮了巴林银行的英国人里森;中航油(新加坡)近一年石油期权交易亏损连连,一直未曾披露,直至11月12日仍然在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大唱利好,使海外投资者再度对中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诚信发出严重质疑;中国航油集团在10月21日明知上市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旗下中航油(新加坡)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用于补仓,明显涉嫌内幕交易。

国内还有更为广泛的思考。

中国航油集团海外采购的"独臂"突然折断,使人担忧随之而来的补救将加大航油进口成本,也意识到航空油料供应的垄断局面本就极不合理,早该结束;中航油(新加坡)期市亏损数额巨大,让人对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深感忧虑,也对现有的监控体系发生怀疑……事发后,面对媒体滔天的指责,陈久霖曾对友人说:"我的情况与里森不一样。

新加坡中航油案例

新加坡中航油案例

新加坡中航油案例过程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下称“集团公司”)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净资产从1997年起步时的21.9万美元增长为2003年的1亿多美元,总资产近30亿元,可谓“买来个石油帝国”,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新加坡国立大学选为MBA的教学案例,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并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但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在高风险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中蒙受巨额亏损而破产,成为继巴林银行破产以来最大的投机丑闻。

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参与200万桶原油期货买卖,初期获利;2004年一季度国际油价飙升,中航油持淡仓,录得账面亏损580万美元,为求收复失地,加大投资增持淡仓;2004年二季度油价续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至3000万美元。

为避免在账目上出现实际亏损,公司决定将交割日期延后至2005及2006年,再加大投资,希望油价回落时可翻身;2004年10月中航油的原油期货合约已增至5200万桶,油价到达历史高位,中航油面临巨额亏损;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首次向中航油集团呈交报告,说明交易情况及面对1. 8亿美元的账面损失,并已缴付了期货交易的8000万美元补仓资金,公司同时面对严重的现金流问题,已接近用罄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金、1.2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及6800万美元的应收贸易款,上述数据从未向其它股东及公众披露;2004年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为了筹集资金支付补仓资金,透过德意志银行新加坡分行配售15%的中航油股份,令集团持股比例由75%减至60%,集资1.0 8亿美元;2004年10月26日-28中航油未能补仓,多张合约被逼平仓,实际损失增至1.32亿美元;2004年10月26日-29巴克莱资本开始追债行动,要求中航油偿还2646万美元;2004年11月8日中航油再有合约被逼平仓,亏损增加1亿美元;2004年11月9日三井(Mitsui)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加入追债行列,追讨7033万美元;2004年11月16日另一批合约被平仓,再亏7000万美元;2004年11月17日Standard Bank London Ltd追讨1443万美元,并指如果未能在12月9日支付欠款,将会申请将之破产;2004年11月25日最后一批合约被平仓,总亏损合计达3.81亿美元,债权银行陆续追债,合计追讨2.48亿美元,该公司同时已违反法国兴业银行牵头的1. 6亿美元银团贷款条款,同样面对被清盘危机;2004年11月29日陈久霖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指中航油集团已承诺继续支付及偿还该公司欠款,并正与新加坡政府拥有的淡马锡集团联合注资1亿美元协助公司重组,但淡马锡尚未答应;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终止所有原油期货交易。

案例十八:中航油事件

案例十八: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一、案例介绍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位于新加坡。

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而后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下,一举扭亏为盈,从单一的进口航油采购业务逐步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业务。

经过一系列扩张运作后,公司已成功从一个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实力大为增加。

短短几年间,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净资产增长了700多倍,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同时也是新加坡“全球贸易商计划”的成员。

挂牌上市后,其股价也是一路上扬,市值超过65 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中航油一时成为资本市场的明星。

公司几乎100%垄断中国进口航油业务,同时公司还向下游整合,对相关的运营设施、基础设施和下游企业进行投资。

通过一系列的海外收购活动,中国航油的市场区域已扩大到东盟、远东和美国等地。

中国国资委表示,中国航油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公司经营的成功为其赢来了一连串声誉,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其作为MBA的教学案例,2002年公司被新交所评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奖,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资公司。

公司总裁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还曾入选“北大杰出校友”名录。

时年43岁的陈久霖毕业于北京大学,并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学位,此次事件之前正在攻读清华大学在职法学博士学位。

在新加坡和中国内地,他一直被视为中国国企总裁中的一位明星。

1997年,他先是被任命成为了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总经理,其后又一路升至总裁。

他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商人进军海外市场的一个新形象。

2003年,总部设在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评选出了40位45岁以下的“亚洲经济新领袖”,陈久霖也名列其中。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谢您的关注
中航油为什么破产??
《一》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一意孤行。 “这是上级已经做出的决定” 《二》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形同虚设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公司” 《三》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陈久霖独裁 陈久霖面对亏损继续追加“做空”资金,并且从一开始损失超 过 500万时没有上报董事会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应该采用什么内部管理措施?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 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 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措施: 1.风险控制:风险控制要求单位树立风险意识,通过风险预警、风险 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风险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 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决策者风险意识淡薄,判断、控制和驾驭风险 的能力明显偏弱。 2.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要求单位不相容职务分 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 制衡机制。 陈久霖放弃中航油集团公司委派的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反而自己雇 了一个当地人担任财务经理并且只听于自己一人。
3.预算控制。预算控制要求单位加强预算控制、执行、分析、考核等 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 下达和执行程序,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预 算的执行。预算内资金实行责任人限额审批,限额以上资金实行集体 审批。严格控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 4.内部报告控制。内部报告控制要求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 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 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的实质是风险控制,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 1.1组成部分重合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组成要素中,其中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这五个要素是重合的。 1.2最终目标相同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目标都包括:经营目标、合规性目标、报告目标。 1.3参与主体相同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都是全员参与的过程,最终责任人都是管理者,且两者 的实施主体、过程也是一致的。 1.4风险防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有了风险防范的目标,内部控制才 显得十分重要,其也才有发挥作用的广大空间。 1.5风险包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活动 环节;内部控制其实是一种管理规范,其建立过程控制体系,并描述关键控 制点,通过流程的形式直接直观的描述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过程。内部控制的 执行过程正好为风险信息的收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内部控制是风险 管理的重要的手段之一。 1.6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作用是控制风险;风险管理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中,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最终目标也是控制风险。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

案例4 中航油(新加坡) 破产案中航油(新加坡)被步步推向悬崖,既是因为主事人陈久霖与市场对赌失败,也是因为深植于国有垄断企业的制度错位无从约束乃至鼓励了与市场对赌的"豪气"。

12月5日,周日中午,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

43岁的陈久霖跪在祖父的坟前,上了一炷香。

11年来,他还是头一次到这个离家约半小时路程的坟前拜祭。

就在五天之前,陈久霖任职CEO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英文为China Aviation Oil,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发布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元。

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之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消息公布后,已经被停职的陈久霖于次日奉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之命回国,旋即在新加坡引起巨大反响,要求其立即返新接受调查。

陈久霖在北京没有久留,于12月4日返回家乡湖北黄冈市浠水县竹瓦镇宝龙村探望父母、祭扫祖坟,随后于7日晚乘机返新。

8日凌晨1时,飞机刚一落地,陈即被新加坡警方羁押。

次日,他获保释。

无论陈久霖还是中航油(新加坡)及其母公司中国航油集团,如今都处在舆论聚焦之中。

多年来新加坡市场上风头最健的"龙筹大班"陈久霖突然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翻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同样在新加坡从事期权投机搞垮了巴林银行的英国人里森;中航油(新加坡)近一年石油期权交易亏损连连,一直未曾披露,直至11月12日仍然在三季度业绩报告中大唱利好,使海外投资者再度对中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诚信发出严重质疑;中国航油集团在10月21日明知上市公司处于高风险状态,仍然隐瞒真相,向一批基金出售旗下中航油(新加坡)15%的股份,将所得款项用于补仓,明显涉嫌内幕交易。

国内还有更为广泛的思考。

中国航油集团海外采购的"独臂"突然折断,使人担忧随之而来的补救将加大航油进口成本,也意识到航空油料供应的垄断局面本就极不合理,早该结束;中航油(新加坡)期市亏损数额巨大,让人对国有大型企业在国际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深感忧虑,也对现有的监控体系发生怀疑……事发后,面对媒体滔天的指责,陈久霖曾对友人说:"我的情况与里森不一样。

中航油(新加坡)

中航油(新加坡)
中航油(新加坡)
——中国版巴林银行事件解析
结构
事件背景 事件回顾
事件启示
事件原因
一 背景
公司简介 1993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 和新加坡海皇轮船合资成立中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 人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经营十分困难,一度濒临破产, 不到两年就亏损19万新元 1994年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收购另外两家合作伙伴在中 国航空油料运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 1997年陈久霖成为中航油负责人,公司在他领导下迅速扭 亏为盈 2003年,《求是》杂志曾发表调查报告,盛赞中国航油是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 2002和2004年两度被新交所评为“最具有透明度的上市 公司奖”
如果将进行期货投资的人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 分为两类———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套期保值 就是对现货保值。看涨时买入(即进行多头), 在看跌时卖出(即空头),简单地说,就是在现 货市场买进(或卖出)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 出(或买入)相同数量的同种商品,进而无论现货 供应市场价格怎么波动,最终都能取得在一个市 场上亏损的同时在另一个市场盈利的结果,并且 亏损额与盈利额大致相等,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 目的。 在期货市场上,交易者只需按期货合约价格的一 定比率交纳少量资金作为履行期货合约的财力担 保,便可参与期货合约的买卖,这种资金就是期 货保证金。
1 危机初现
获知危机 2004年第一季度,随着油价的攀升,陈久 霖得知公司因期权投机出现580万美元的账 面亏损 抉择 陈久霖最终选择了展期,如果油价下滑到 中航油期权卖出价格,则不至于亏损并因 此赚取权利金,反之,则可能产生更大的 亏损
2 风险扩大
在中航油(新加坡)展期持仓的半年中, 油价却没有像历史数据或专家预测的那样 下跌。油价节节上升,10月份甚至出现了 伦敦和纽约两地期货交易所成立以来的最 高价位55.65美元/桶 10月3日,中航油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 桶原油,账面亏损大增至8000万美元 10月9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 (新加坡) ,陈久霖正式像母公司呈报交 易和账面亏顿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一、主要事件中国航油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位于新加坡。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航油公司开始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石油衍生品投机交易。

2004年一季度,中航油在油价涨到每桶30美元以上开始做空;7月份左右,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40美元、航煤接近每吨350美元的时候,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判断错误,认为原油价格应该不会继续升高,因此决定做空石油看涨期权。

然而2004年以来风云突变,一季度油价攀升,公司潜亏580万美元,陈久霖期望油价能回跌,决定延期交割合同,并继续扩大仓位。

10月份油价再创新高,而公司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桶,最终累计亏损达5.5亿美元。

在新加坡,中航油事件被认为是自1994年巴林银行破产案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事件,并且再度引发对于新加坡金融控管当局在监督方面是否有失职的争论。

二、所用金融衍生品的详细分析期权是指它的持有者有权在规定的期限内按双方约定的价格(执行价格或协议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某种资产(标的资产)的合约。

按期权购买者的权利划分,期权可以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购买标的资产的权利,看跌期权赋予购买者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权利。

期权的买方需要向卖方支付一定的费用,该费用也叫期权费,合约中的该产品称作标的资产。

到了期权到期日,期权的买方可以要求执行期权,即行权,也可以不执行期权。

而看涨期权的卖方只有履行合约的义务。

买方的费用为期权费,其收益分布如当市价(S)大于执行价(X)与期权费(P)之和,即S-(X+P)时,买方的利润大于零,并且理论上来说没有上限。

卖方的收益为期权费,其支出为(X+P)-S。

由于买方的盈利即为卖方的亏损,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卖方的亏损也是没有上限的。

看涨期权的买方一般会在市场价格大于执行价格时执行期权,看涨期权的卖方必须履行以约定价格出售标的资产的义务。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

中航油管理舞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在2004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最后发布公告申请停牌重组,这一重组事项涉及16000名股民,100多家债权人,是新加坡历年来债务金额巨大、债权人众多而复杂的一次重组,也是中国首例在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进行的重组。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6年内净资产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公司,其总裁陈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因此,中航油事件也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1、公司发展历程和行业地位中航油的前身是1993年5月由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新加坡海皇轮船有限公司出资在新加坡建立的一家合资企业,头几年经营状况一直不佳。

直到1997年7月,中航油总公司派出了陈久霖这个自称“打工的皇帝”,由后来的明星企业家一落成为阶下囚的人,带着49.2万新元,赴新加坡接管了当时濒临破产边缘的公司。

上任后不久,陈久霖就向总公司提出了把公司重新定位为石油贸易企业的转型方案。

在陈久霖的精心策划下,中航油于2001年12月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海外中资企业。

其净资产由1997年的16.8万美元猛增至2003年的1.28亿美元,市值超过65亿元人民币,曾被国内誉为继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之后的“第四大石油公司”。

中航油以突出的业绩被选入新加坡国立大学MBA课程教学案例;获颁新加坡上市公司“最具透明度”企业;被美国应用贸易系统(ATS)机构评选为亚太地区最具独特性、成长最快和最有效率的石油公司。

由于中国内地航空油的供应几乎被中航油的母公司中航油集团所垄断,所以内地航空公司需要以高于新加坡航空油市价6成至7成的价格,每月从中航油进口至少20万吨航空油,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1/3。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透析中航油期权投机事件

2004 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1,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2。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3),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1.事件回顾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与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与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

2003 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 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

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

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升逐渐放大。

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

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

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

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与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

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

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

2004年中航油巨亏案例

2004年中航油巨亏案例

2004年11月3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航空燃料供应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经中国航油集团公司授权,中航油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该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是一种金融赌博行为。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戈利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了合同。

陈久霖卖出“看跌”期权,赌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

2004年10月以来,中航油所持石油衍生品盘位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其合同,需向交易对方(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保证金。

每桶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要向银行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结果导致中航油现金流量枯竭,累计亏损达5.54亿美元,而该公司的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

中航油曾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外部监控机制缺位国家明令规定,企业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交易;国有企业从事套期保值业务而进行的期货交易总量,应与其同期现货交易总量相适应。

但中航油在以上三方面均无视国家禁令违规操作。

而这些违规行为长期畅通无阻,足见外部监控机制形同虚设,国家建立的境外期货监管体系几成一纸空文。

内部治理漏洞百出第一,个人权力压倒制度。

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陈久霖的个人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及风险内控制度之上。

按公司规章的规定,如全公司交易亏损额超过500万美元,应通知公司高级管理层并停止交易。

此事件中亏损额已等于公司净资产值的3倍以上,却未按规定及时上报和纠正。

第二,经营透明度不高。

良好的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制度应密切相联。

但中航油违规操作并形成巨额亏损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投资人竟一无所知,严重地侵犯了投资人的知情权,也导致公司的命运掌握在个别人手中并被葬送。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事件2004年12月,中国航油集团唯一的一家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发布了一个震惊的消息:这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产生了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致使曾作为明星企业的中航油向新加坡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公司自1997年以来,凭借对国内进口航油市场的实质性垄断,净资产由16.8万美元增加至2003年的1.48亿美元,6年增长762倍,成为股市上的明星,总裁孙久霖也被评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中航油事件被认为是继1995年巴林事件后最大的经济丑闻。

中国航油集团向中航董事会派驻了4名成员,包括陈久霖本人,而他也是以集团副总经理的身份兼任中般油董事和执行总裁的。

但事实上,集团公司出于对陈久霖的信任,使他在实质上成为集团公司派驻中航油的全权代表和实际监管者。

同时,在其任职期间,曾两度调开集团公司派驻的财务经理,从当地另聘财务经理,只听命于他一人。

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决策、监管层还是在经理层,都没有很好的形成实质上的权力制衡。

中航油总裁陈久霖在获悉公司在2004年第一季度出现580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后,决定不按照内部风险控制的规则进行斩仓止损,也不对市场做任何信息的披露,而是继续扩大仓位。

为了避免实际亏损,他将交割日延后至2005年和2006年,并不断加大仓位,对风险没有做必要的对冲处理一,也没有对交易设立上限,孤注一掷,赌油价回落。

至2004年10月,公司喷气累计达到18000万美元,公司流动资产耗尽。

于是,陈久霖向集团公司汇报亏损并请求救助。

而中航油集团竟没有阻止中航油的违规行为,也不对风险进行评估,而以私募方式卖出部分中航油股份来“挽救”中航油。

中航油曾聘请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为其编制《风险管理手册》,设有专门的7人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软件监控系统。

其中,风险控制的基本结构是:实施交易员、风险控制委员会、审计部、总裁、董事会层层上报,交叉控制,每名交易员损失损失20万美元时要向风险控制委员会报告,以征求他们的意见,当损失达到35万美元时要向总裁报告,征求他的意见,在得到总裁的同意后才能继续交易;任何导致5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将自动平仓。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

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金融风险分析——“中航油”事件一、中航油事件叙述一)XXX简介XXX(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中央直属大型国企XXX的海外子公司,2001年在XXX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在总裁XXX的带领下,XXX从一个濒临破产的贸易型企业发展成工贸结合的实体企业,业务从单一进口航油采购扩展到国际石油贸易。

二)事件背景及关键人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

为了对石油现货风险进行规避,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油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大幅度增加,国家经过谨慎策划和考虑,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2003年4月,XXX成为第二批国家批准有资格进行境外期货生意业务的国有企业。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XXX在取得XXX受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

在此期间,XXX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期权生意业务。

2003年,XXX确实正确判断了油价的走势,从中赚了钱。

小试牛刀,旗开得胜,XXX总裁XXX在期权投机中尝到了甜头,也可能正是因为初试告捷,才酿成了2004年投资失利的大祸。

XXX1982年考入XXX;XXX国际私法硕士学位;XXX企业办理硕士学位;XXX民商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中航油巨额亏损,本人被迫离职;2006.3-2009.1因未向生意业务所呈报亏损入狱服刑。

(三)事件叙说2003年下半年,公司开始生意业务石油期权,最初涉及200万桶石油,进行空头投机,XXX在生意业务中获利。

2004年一季度,油价攀升导致公司潜亏580万美圆。

按照生意业务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XXX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生意业务量以获得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 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 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1.32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 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根源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即内部控制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航油事件
中航油,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一个被评为2004年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一个被作为中国国有企业走向世界的明星企业于2004年12月1日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爆出如此丑闻,发人深思。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航油巨亏破产?
一、背景资料
据资料显示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核心业务包括:负责全国10 0多个机场的供油设施的建设和加油设备的购置;为中、外100多家航空公司的飞机提供加油服务(包括航空燃油的采购、运输、储存直至加入飞机油箱等),堪称国内航空界的航油巨无霸。

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陈久霖被派接手管理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陈久霖的管理下,作为中航油总公司惟一的海外“贸易手臂”——新加坡中国航油,便开始捉住了国内航空公司的航油命脉,在中国进口航油市场上的占有率急剧飙升:1997年不足3%,1999年为83%,2000年达到92%,2001采购进口航油160万吨,市场占有率接近100%。

2001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二、事件过程
最初,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经中航油集团公司授权,开始进行油品的套期保值业务。

2002年3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对期权交易毫无经
验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只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从中赚取佣金,没有太大风险。

自2003年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而此业务仅限于由公司的两位外籍交易员进行。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尝到了甜头,于是一场更大的冒险也掀开了序幕。

2003年第四季度,中航油预估油价将有所下降,于是公司调整了期权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

中航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这一判断为整个巨亏事件埋下了根源,且没有意识到仅仅一次判断失误将引来一连串不利的连锁反应。

第四季度,油价并未向中航油预计的走势发展,而呈现持续攀升的局面。

结果导致中航油期权交易在2003年第四季度出现120万
美元的账面亏损(以市值计价)。

2004年第一季度,期权盘位到期,公司开始面临实质性的损失。

当时正在与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SP C)、英国富地、淡马锡等多家外国企业谈合作的中航油顾虑重重,最终选择了在没经过任何商业评估的情况下于2004年1月进行了
第一次挪盘,即买回期权以关闭原先盘位,同时出售期限更长、交易量更大的新期权。

出售的期权盘位多是在2004年第二季度至2005年第一季度之间到期,但也有一些甚至延伸到2005年第四季度。

随着油价持续升高,2004年二季度,公司的账面亏损额增加到3000万美元左右。

公司因而决定进行第二次挪盘,新期权期限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才交割;交易量再次增加。

2004年10月,油价再创新高,公司此时的交易盘口达5200万桶石油,账面亏损再度大增。

10月10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首次向母公司呈报交易和账面亏损。

为了补加交易商追加的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 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元应收账款资金,账面亏损高达1.8亿美元,另外已支付8000万美元的额外保证金。

10月20日,母公司提前配售15%的股票,将所得的1.08亿美元资金贷款给中航油新加坡公司。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同的保证金而遭逼仓,截止10月25日公司的实际亏损达3.81亿美元。

2004年12月1日,在亏损5.5亿美元后,中航油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

总裁陈久霖因隐瞒公司巨额亏损且涉入内线交易等罪被判刑四年零三个月。

这个消息如同一个重磅炸弹,一时舆论哗然,将此事件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