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批评术语的_颓废_评_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_

合集下载

颓废派文学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颓废派文学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颓废派文学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颓废主义或称颓废派,本义是堕落、颓废。

颓废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社会表示不满而又无力反抗所产生的苦闷彷徨情绪在文艺领域中的反映。

最早表现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象征主义者马拉梅等人的创作中,因而后人往往视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为一体。

颓废主义的思想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

颓废主义者这个名称最先在1880年用来称呼一群放浪的法国青年诗人。

魏尔兰于1886年创办《颓废者》杂志,欣然接受了这个称号。

颓废主义者不满文艺对现实生活作自然主义的摹写,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文学艺术不应受生活目的和道德的约束,片面强调艺术的超功利性,否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作用,宣扬悲观、颓废的情绪,特别是从病态的或变态的人类情感中以及与死亡、恐怖有关的主题中去寻求创作灵感。

颓废主义在稍后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中有进一步的发展。

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中的主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道德败坏,是世纪末颓废主义者的典型写照。

19世纪末欧洲各文艺流派的艺术家和作家在哲学和美学思想上与颓废主义同出一源,他们的作品大多具有颓废倾向,所以颓废派文艺又称世纪末文艺。

颓废主义倾向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流行的各现代艺术流派,如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中,也都有不
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

然而现代派并不等同于颓废派。

为“颓废”正名:对中国自身现代性的探寻——兼论《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

为“颓废”正名:对中国自身现代性的探寻——兼论《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

为“颓废”正名:对中国自身现代性的探寻——兼论《颓废
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
傅美蓉
【期刊名称】《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1
【摘要】颓废是一个研究中国现代性的重要概念,在经历了从“颓加荡”到“颓废”的理论旅行之后,在审美风格意义上成为晚明现代性的表征。

国内学者对颓废审美
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的研究,既是探寻中国自身现代性的过程,也是为“颓废”正名的
过程。

作为中国现代性的逻辑起点,晚明颓废审美风格也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化表征
之一。

基于晚明现代性研究的理论困境,以颓废话语来阐发晚明现代性,既可晚明为
中国现代性逻辑起点的正当性,又明确回答了中国自身现代性的起源问题。

【总页数】7页(P31-37)
【作者】傅美蓉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1
【相关文献】
1.晚明士人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以晚明士人的纵情生活为中心
2.论晚明士人的颓废生活审美风格——以晚明士人任侈生活为中心
3.值得学界关
注和探讨的著述--对妥建清教授《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现代性研究》的学术批评4.颓废审美风格与晚明中国现代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新诗“颓废”审美的现代性演变

中国新诗“颓废”审美的现代性演变

中国新诗“颓废”审美的现代性演变作者:田源来源:《江汉论坛》2021年第09期摘要:通观1920—1940年代读者对象征派、左翼、“现代派”和西南联大诗人诗歌批评,“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在新诗流派更替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新奇—叛逆—时尚—异化的范式转变的趋势。

借助民国报刊史料文献的集成与梳理,考察不同层次的读者迥异的批评动机、趣味、视野等要素,我们认为,在历史语境与时代精神的制约下,“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恪守从点到面的辐射法则,其演变的轨迹特征彰显出新诗的现代性诗学质素。

关键词:读者批评;“颓废”;诗学;审美;新诗;现代性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建构研究(1920—1940年代)”(19CZW037)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9-0088-071920—1940年代的读者批评在中国现代新诗中的“颓废”审美意识经久不散,如象征派诗人偏重感官的多元刺激,左翼诗人抒发矛盾的浪漫情绪,“现代派”诗人沉醉精美的灵魂世界,西南联大诗人沉思苦痛的生命悲剧等。

组建“颓废”诗学的“意义场域是一个由社会思潮、诗人主观诉求和读者阅读期待所决定的思想空间,它虽无形,却对诗歌传播走向产生巨大的制约力”①。

读者批评里的“颓废”诗学演变,正如闻一多对郭沫若的诗歌批评:“这种动的本能是近代文明一切的事业之母,他是近代文明之细胞核。

”②由变动的源流出发,“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出现分化与裂变。

若仅仅将“颓废”视作“一个诗歌时期也许会引发一连串的谬误”,具有厚重历史底蕴的“颓废在十九世纪后期,创建了一切文学风格的基本标准”③。

即使诗歌体式和诗学主张呈现出阶段性的背离,它们都不会影响新诗史相对统一的观念,“颓废”依然是读者批评里常见的要义,它的变化并非杂乱的堆砌和不规则的跳动,而“都是系在历史的必然性这条链带上的,体现了一种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性”④。

百年祭魂世纪末论郁达夫

百年祭魂世纪末论郁达夫

百年祭魂世纪末论郁达夫
百年祭魂世纪末论郁达夫
郁达夫现象是“世纪末”社会文化氛围的特有产物,是西方“世纪末”文艺思潮东移的必然反映。

“颓废主义作为郁达夫作品的整体气质,标志着中国文学自我观照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次蜕变,是对心灵中神秘的内在实体进行锻造的思想实验。

“色欲”作为郁达夫主题的重要内容,象征着中国现代文化“新感性”革命的开端,本质上是五四“性启蒙”运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郁达夫,男,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1。

论中国新感觉派颓废意识出现的可能性

论中国新感觉派颓废意识出现的可能性

论中国新感觉派颓废意识出现的可能性中国新感觉派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现代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不止是艺术作品上的一个创新,更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一种反逆潮流的表现。

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中国的新感觉派流派开始进入社会主流,这个时期正是一场极端困难的时期,国家充满着动荡和变化,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压抑、失望和绝望。

这也是新感觉派的浪潮出现的独特背景,作为一个思考艺术的派别,在这个时期里,他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人的影响,出现了颓废的思想。

新感觉派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西方先进文化的认知,以及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挑战。

它不仅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关于文化批判的一个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感觉派也被视为是那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对于后来的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颓废意识是新感觉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手法和形式,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内心态度和思想。

颓废主张思想的根源还可以追溯到前现代时期,他们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打破生命真谛的虚无感,只有从颓废、情绪化的视角看待生活才是真正的思想。

这就导致了一种对于真实生活的消极态度,对于世界的认识过度倒置,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放弃了对于未来的希望和信仰,他们只是在这个时候,通过颓废的思想表现出了自己的不满和压抑。

颓废意识仅仅是一种表象,它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哲学思考是重要的。

它要求我们去思考一个更加深刻的问题: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已经和现实差距太大?这是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它超越了现实世界和艺术之间的界限,也是中国新感觉派流派所迫切想要表现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当中,颓废思潮也总结出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对于生命的本质思考,注重对时间的关注、对于稳固的常规做法的挑战、对于价值观的识别和关注等。

这种思想与他们所要表达的作品风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新感觉派的颓废意识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它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这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思想环境。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全部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1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以此为肇始,1917年迁京,1919年借五四运动大势将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主编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确认“人权平等之说兴”与“科学之兴”“若舟车之有两轮”。

是推进现代社会进化的基本条件。

《新青年》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和赛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新青年》集结的急进知识分子主要从两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其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其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1918年1月号起,《新青年》改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轮流编辑,鲁迅撰稿。

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

(1)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发展,新文化运动借北大学术的自由空气推波助澜,导致了1919年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文学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当代中国颓废主义研究的突破与路径

当代中国颓废主义研究的突破与路径

女人 , !¨ ∞ 周扬十分推崇高尔基对颓废思想的 酒 ” 】伽 2 6
批判 。高尔基 认 为 :浪 漫主 义是 常 常和 颓废 的 反社 “
义者身上的颓废因素 , 并涉及《 狮吼》 金屋 》 一《 作家 群及其他海派小团体的“ 颓加荡” 向, 倾 作者还研究 了 白话 散文 和美 文运 动 、 为诗而 诗 ” “ 的纯诗 学运 动 、 中国的颓废诗潮的诗风特征等。作者搜集了许多资
度与广度 。1 7 年 以后 , 98 尤其是 9 O年代 以来 , 一状 这
性。他说 :不论从历史上说还是从逻辑上看 , “ 这两
下沾 亲而 又两不 够 格 的唯 美 一颓 废 主义 , 都确 属从
[ 收稿 日期]20 一o —1 09 7 6 [ 作者简介]薛 雯 (9 1 , , 1 7 一)女 江苏苏州人 , 上海理 :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 I : 文学博士 , 士生导师 硕
“ 虚伪”“ 、无价值”“ , 道德, 社会 , 反动 , 革命, 学问…… 都是些骗 人 的东西 !人 生是 灰 色 的。这样 , 自然 ‘ 醇
酒 妇人 ’ 的颓废 主 义 , 很 足 以动 人 的 了 。酒 , 就 女人 ;
研究 中国现代 唯美 一颓废 主义 文学 思潮 的专 著 。他 仔 细梳 理并分 析 了周 作 人 、 自清 、 平 伯 、 祖 正 朱 俞 徐 和早 期 的朱光 潜 、 名 、 遇 春 、 其 芳 这 些 唯 美 主 废 梁 何
薛 雯
(k J 海理工大学 出版印刷 与艺术设计 学院 , 上海 2 0 9 ) 0 0 3 [ 摘 要]颓废 主义进入 中国以后 , 评界 对它的认 识经历 了两个阶段 : 批 第一个阶段是从 五四 时期 开始到文革前 , 颓废 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学通论(2)》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2)盗传必究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既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答:文学革命,同这时期所有的革命运动一样,也是以政治革命为目标的,同时,也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

(2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批判封建思想,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已经成为了封建思想的重要载体,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要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就必须废除它的载体。

而要彻底废除封建文学,就必须进行文学革命。

(4分)2.李金发为什么被称为“诗怪”?答:李金发的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主要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1分)他对社会现实的绝望态度,在诗中以丑为美,表现颓废,处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都是受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

(2分)他的诗歌语言夹杂着文言和外语,诗歌中大量的象征形象和意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丰富的多义性。

(2分)他更直接带来了象征主义以神秘朦胧为美的新的美学原则。

常用暗示、通感,使意象显得捉摸不定,一般读者很难理解,故被称为“诗怪”。

(2分)3.舒婷的《致橡树》与翟永明的《独白》对女性的表现有何不同?答:《致橡树》是明朗健康的,积极乐观的,是那个时代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表现。

(2分)《独白》深入女性内心世界,挖掘她们的内在伤痛。

不再追求舒婷所追求的“女强人”形象。

(2分)同时,舒婷追求的男女平等,在翟永明诗中则成了女性对男性的依持。

(1分)翟永明的诗歌无疑是个性化的,但她对女性命运与内心的关注,体现了舒婷那代诗人较少具备的女性自我意识,更体现出知识女性的历史感。

(2分)4.如何理解鲁迅杂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是诗化的政论,也是政论化的诗歌?答:所谓诗化即形象性和艺术的创造性,所谓政论化即逻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

在“颓废”中“唯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异创作现象

在“颓废”中“唯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特异创作现象

现代 主义文学追求 的 目标 , 同时 也被 笼罩 上了 一层审 美 的色彩。 [ ”
言中列数十余种造成 美 的精神 大都 与忧郁 有关 , 反之 他 称快感是美最庸俗 的附饰 , 言所 有 的美必包 含着某 种 断
收稿 日期 :0 0— 9— 2 2 1 0 2 作者简介 : 经建( 9 5一) 男 , 南浏 阳人 , 学博士 , 杨 15 , 湖 文 湖南师范大 学文 学院教授 , 主要从 事 中国现 3代 文学 - "
( oil cecs S c i e) aS n
在 “ 废 " 唯美 " 颓 中“ : 2 O世 纪 中 国文 学 的一 种 特 异 创 作 现 象
杨 经 建
(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 院,湖南 长沙 40 8 ) 10 1

要 :颓废 一 美主 义” 两方现 代主 义 文学 的重要 艺术特 质 , “ 唯 是 当它借 助 “ 世纪 末 思潮 ” 渐并 被本 土化 后 便 东
绚烂极致 、 无比却又惊惧 异常 乃至近似 邪恶的美 , 艳丽 一 种即将破界又欲破不能的美的状态 。它类似于陈 思和所
谓的“ 恶魔性 ” 称 , 氏对 “ 指 陈 恶魔性 ” 的阐释 是从 罗洛 ・ 梅的《 爱与意 志》 引申 出来 的 : 它 是指 一种 宣泄 人类 中 “ 原始生命蛮力的现 象 , 以创 造性 的因素 与毁灭性 的 因素 同时俱在的狂暴 形态 出现 , 为正 常理性 所不 能控 制。随 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理性 的增长 , 它往往被 压抑 , 转化 为 无意识形态 。在人 的理性 比较 薄弱 的领域 , 如天 才 的艺
的因素 , 是破坏 中隐含 着新 生命的可能 , 而不是创 造中的
必要破坏” 。
无独有偶 ,五四” 田汉亦 将法 国著 名 的颓废派 诗 “ 时 人波特莱尔称 为“ 恶魔诗 人 ” 事 实上 ,恶魔 诗人 ” 。 “ 的

颓废派名词解释

颓废派名词解释

颓废派名词解释
颓废派是 20 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等领域。

颓废派的特点是反对传统、追求个性、沉溺于自我感受和情感表达,强调生命的无意义和痛苦。

在文学方面,颓废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波德莱尔、兰波和日本的太宰治等。

他们的作品主要描写人的内心世界,强调生命的痛苦和无意义。

这些作品往往充满了悲观主义和消极情绪,但却揭示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艺术方面,颓废派的代表人物包括西班牙的毕加索、法国的马蒂斯等。

他们主张摆脱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规范,追求个性和创新。

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奇特的形式和强烈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奇特的生命力和情感。

颓废派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20 世纪初,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们面临着现代化带来的种种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感到了迷茫和失落,他们开始怀疑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追求个性和自我表达。

颓废派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颓废派虽然强调了个性和创新,但它也带有一定的消极情绪和悲观主义。

它所表现出的生命的痛苦和无意义,虽然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但也容易让人们陷入消极情绪中。

因此,我们应该从颓废派中汲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不是全盘接受它的思想。

颓废派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现代文学中的“颓废”与后五四时代的都市想象-精选资料

现代文学中的“颓废”与后五四时代的都市想象-精选资料

现代文学中的“颓废”与后五四时代的都市想象内容提要不同于欧洲现代艺术家对庸俗的布尔乔亚现代性的反抗,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精神带有深深的都市物质烙印。

由于上海特殊的通商口岸体制,中国唯美―颓废作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外来文化的殖民性而预设一个理想化的西方来置换中国的现实,以审美幻想抽干资本的本质,以第一世界的绚烂外表取代第三世界的现实存在。

他们笔下都市的双重魅惑――商品和女性――代表了一种对现实的中国的精神补偿力量。

作者杜心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博士。

(上海 200062)就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带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唯美―颓废文学”而言,虽然如李欧梵指出,中国的现代前卫作家在新文学运动中引荐了许多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不过我们很难在这些中国作家本人的创作中找到标志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①然而,作为现代性问题的知识产品,现代主义的引进在中国也并非是一个全然的伪问题。

公平地说,当“现代化”(modernization)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共同话语时,不同的文化主体面对不同的历史境遇时必然会产生出独特的现代性方案。

本文着力探究的是,在当代表五四精神的启蒙现代性占据主流地位之际,一批接受了西方和日本前卫文化熏陶的作者是如何敏锐地捕捉到了都市生活的变化在个体心理上留下的跃动形象,以自己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美学认知方式加入了中国“现代性”的实践。

一列文森(J.R.Levenson)这样描述上海:“到20世纪20年代,尤其是在上海,出现了一条世界主义的花边。

”②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作家试验性写作的含混和困惑与上海这个通商口岸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充当物质和文化层面的现代文明范本,又被视为帝国主义入侵的桥头堡而遭受猛烈批判这一处境有着密切联系。

对上海通商和租界情况做的研究表明,虽然上海居民对19世纪中叶涌入中国的西方物质文明一开始持怀疑态度,但很快,租界内完善的公共设施和井然有序的管理方式就征服了本地人。

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

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
安镦大学重点 学科
[ 】]
省缓重点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文艺学学科有着悠 久的历 史传承 、 厚重的学术积淀 。12 9 8年安徽大学建 校后 , 著名学 者陈望道 、 刘 文典 、 朱光潜 、 苏雪林 、 周予同 、 潘重规等执教于此。上世纪 8 0年代改革 开放后 , 又涌现出诸如贾 文昭 、 杨听葆 、 祖钊等 顾


批在国内学 界颇有影响的学者 。19 , 9 5年 文艺学学科与哲学 系美学教研室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9 7年 , 19 又单 独申报
了文艺学 硕士点 ;08 , 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为吴家荣教授 , 20 年 获批 成员主要有陈道贵 、 、 飞 、 、 赵凯 刘 张典 王
泽庆 、 陈建设 、 凌晨等 , 其中教授 2人 、 副教授 4人 、 讲师 2人 , 获得博士学位 5人 , 学术梯 队完整 , 年龄结构合理 。 近年来 , 本学科共 出版学 术专著 1 , 《 明 日报》 《 8部 在 光 、文艺 研究》 《 、文学遗产》 《 、文艺理论 研究》 《 、文艺理论 与批
教育出版社 20 年_ 09 『 大学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0 年 ) 比较文学经典导读》安徽教育出版社 20 年 ) ( 08 、 《 ( 0 8 ,均为安
徽省规划 教材 。 , , , ‘ 经过 几代学者的努力 , 本学科 已形成以下三个稳定 的研究方 向:


文学原理 与文学批评方 向。顾祖钊致 力于 文学本质 、 文学形象等基本理论的探索 , 著有《 华夏 原始文化 与三元文
二 、 文论 与西方文论方向。 马列 多年以来 , 马列文沦始终为本学科重点研究领域 , 也是 中文系本科生和文艺学研究生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的几点思考——向张器友等先生请教

On the Decadent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作者: 王宗峰[1];赵修广[2]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2]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淮北235000
出版物刊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3-107页
主题词: 颓废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政治意识形态
摘要:《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从哲学、文艺学和社会学多重角度深入剖析世纪末文学现象,有强大的理论透视力,不乏洞见。

但在某些章节却采取政治意识形态而非美学的、历史的视角,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有所误读,由此产生了理解与阐释的错位。

忽略朦胧诗的现代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寻根文学的现代理性与世界胸怀、王朔小说的媚世与奴性、新写实小说的平民气质、先锋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志趣,将它们悉数纳入颓废主义思潮范围,似有削足适履、牵强附会之嫌。

颓废文学思潮(独家发布)

颓废文学思潮(独家发布)

(教案精简版)第一章时间的背上长满了野草——颓废文学语境中的鲁迅一、在颓废派与鲁迅之间(理论来源)1、波德莱尔的黑色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密尔顿、拜伦、尼采、爱伦•坡、波德莱尔等西方以黑色诗人自况的诗人们推崇备至。

他们的恶梦、病态、疯狂、死亡的主题,阴影、夜幕、荒野、坟墓的意象,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的心理感受,他们的哥特式的艺术风格,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黑色氛围和内在风景。

A)腐尸意象与鲁迅的《野草》波德莱尔的名作《腐尸》是献给他的爱人的。

显然,《腐尸》的意象反映的是生存、死亡等人类的更本质的秘密。

只是用这种黑色手法来谈论真实未免过于残酷。

从另一个角度说,波德莱尔也揭示出,生存与死亡是一个荒诞的存在命题,凝视它会让人发疯和绝望。

可是对于颓废主义者来说,他书写的目的就是让世人看清楚这个世界上一个个“美丽的虚无”。

对于生的绝望,波德莱尔也是表现的无可奈何。

鲁迅在《野草•立论》中用一个愚人的愚话揭示了同样的命题,可惜震撼性远没有波德莱尔来得强烈。

B)坟墓意象与鲁迅的《野草》波德莱尔曾这样描写人的一生:一个人背着一个袋子不停地走,袋子越来越沉,直到背不动了,就坐下来休息,这时他看见一座坟墓。

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

鲁迅的《野草•过客》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这个令人绝望的话题.过客就是那样走着,拒绝了老人关于前面是坟墓的忠告,拒绝了少女的布施,一如既往地走下去。

没有别的办法。

总之,鲁迅采用了黑色诗人波德莱尔的意象,戳穿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生神话,展示了荒诞的存在命题。

2、尼采的黄昏鲁迅曾经在文章中三十多次提到尼采,推崇备至。

可以说,尼采对鲁迅的影响乃是决定性的。

不过,尼采的悲剧论到底影响到鲁迅什么程度,还需要仔细探讨。

A)轮回的悲剧尼采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西西弗斯的巨石,无条件地永恒轮回着。

鲁迅在《失掉的好地狱》中重申了这一观念:无论如何抗争,地狱仍将以新的形式回复为本质的地狱。

而在永恒轮回的宿命中沉沦自身并遗忘历史的人们,“都不暇记起失掉的好地狱”。

颓废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与研究

颓废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与研究

废主义倾向》,将滕固与郁达夫、邵洵美和章克标 到底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
作家创作中的“ 唯美⁃颓废” 色彩进行横向比较,认 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器友、吴家荣、唐先
为其文学作品的主导倾向唯美⁃颓废是不回避合理 田、黄佳能等合著的《20 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
文化心理特点。 陈海英认为在“ 五四” 小说中具体 学风格。 刘晓娜学位论文《 革命华彩与颓废之魂》
表现出的是哀怨飘零、苦闷忧郁、孤独绝望等[10] 。 提出石评梅的革命有着很强的个人性,导致她的革
涂薇学位论文《 论 1920 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 命观是“ 近视” 的,但其“ 颓废” 思想促使她对革命
第 2 期 谢娟林:颓废主义在中国的流变与研究
·123·
������������������������������������������������������������������������������������������������������������������������������������������������������������������������������������������������������������������������������������������������������������������������������������
中国颓废主义文学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有关中 国文学颓废主义的研究在本世纪之前发表的论文 数量甚少。 随着专著的问世,颓废主义的关注度分 别在 2003 年和 2006 年出现过两次小的研究高潮, 到 2009 年前后达到了研究的最高峰,之后未曾引 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1 国外颓废主义在中国的译介研究

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

新时期文学:怎一个“颓废”了得——与《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者商榷

J l 0 6 uy2 0
Vo _ 0 No 4 l3 .
新时期 文学 : 怎一个 “ 颓废 ” 了得
— —
与《 0世 纪末 中国文学颓废 主义 思潮》 2 作者 商榷
黄 书泉
( 安徽大学 中文 系, 安徽 合肥 203 ) 30 9

要 :2 纪末 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 《0世 一书 出版后 , 引来了一 些不 同意见 。问题 的 关键 , 于 在

具体来说 ,新时期文学” “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或三个十年 : 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粉碎“ 四人帮” 开始 , 2 世纪 8 到 0 0年代 中期。这是中国政 治拨乱反正 、 思想
解放 的十年 , 也是 文学 连接 “ 四” 五 传统 、 复 现 实 主义 精 神 、 恢 弘扬 人 道 主 义 、 对历 史 和 现 实从 政 治反 思
收稿 日期 :0 6— 6一 2 0 0 们 作者简介 : 书泉 (9 1 , 安徽肥 西人 , 黄 15 一) 男, 安徽 大学中文 系教授
71
维普资讯
责蒙昧 、 禁欲 , 尚科学与天性 , 崇 否定世俗生活理学化 , 而主张还现实生活以感性特征 。 ”
其代 表性 的潮 流是 “ 寻根文学 ” “ 和 现代 派 ” 学 、新 生代 ” 潮 , 文 “ 诗 以及 其 后 的 “ 锋 小 说 ” “ 写 实 小 先 、新
如何理解文 学语境 中的“ 颓废 ” 在 于能否从 2 纪 中国文学现代性 的视野 中去发现 、 , 0世 肯定新 时期文 学
中所谓具有 “ 颓废 思潮” 的作品的独特 审美价值 。这 不仅 事 关对新时期 文学主潮的科 学评价 , 牵涉到 也
对作 为“ 审美意识形态” 的文 学的基本认识 , 需要充分讨论。 关键 词 : 新时期 文学; 颓废主义思潮 ; 审美意识 形态 ; 学现代性 文 中图分类号 : 0 I6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0 9 20 0 0 7 0 10 5 1 (06)4— 0 1— 6

“颓废”的三副面孔:西方颓废派文学中国百年传播省思

“颓废”的三副面孔:西方颓废派文学中国百年传播省思

The Three Faces of Decadence Reflections on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Decadent Literaturein China in the Past 100 Years
作者: 杨希[1]
作者机构: [1]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颓废;文化反叛;艺术至上;审美现代性
摘要: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颓废派文学首次进入中国。

基于改造旧俗改良社会的初衷,虽然时人竭力在这种与本土传统文学审美殊异的西方文学中发掘积极的"文化反叛"意味,但与此相比,这一时期对"颓废"内涵的本土化改造才是更引人注目的传播现象。

本土化了的"颓废",更多地源于民族屈辱感与自卑感,与西方颓废派文学中的那个丧失了现实行动意愿、追求极端个人"自由体验"的艺术化的"颓废"只是表面相似。

20世纪30年代前后,喧嚣热闹的引进推介之后,本土学人对此前对日本或西方学者观点的过度依赖展开反思,渐趋见出本土文化之道统对西方颓废派文艺"无用之用"的否定倾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左翼文人受到苏俄文论的影响,将颓废派文学斥为衰退、堕落的"反动"文学。

道德指斥与政治批判合流的做法,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演变为谈"颓"色变。

改革开放40年来,颓废的审美现代性逐渐在学理层面得到揭示,中国的颓废派文学研究由此正缓慢地开展。

正视颓废主义审美影响强化文艺批评职能——“《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研讨会”综述

正视颓废主义审美影响强化文艺批评职能——“《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研讨会”综述

么、 倡导什么、 抵制什么, 都要旗帜鲜明0《 0 ” 2 世纪末 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 书, 出的一些颓废主 一 举 义作品的例子正是文艺界颠倒美丑 、 是非不分 , 甚至以丑为美 、 以耻 为荣 的现象在创作 中的典型表现。
69
维普资讯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文艺 的精神坐标 , 又是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指南。这本书的出版 , 有力配合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第3 卷 第 4期
安徽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 版)
Junl f n u U i ri ( hl o h n oi c ne ) o ra o hi n esy P i sp yadSca S i cs A v t o l e
著作。
《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 2 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 目“ 新时期文学 中的颓废 主义思潮研 究” 的结项成果 。项 目结项与专著出版后 , 在学术界产生一定反响 , 受到较好评价 。以一本理论著作在 北京召开如此高规格的研讨会, 在安徽省尚属首次 , 由此也可见该书的学术价值与影响了。 会议 自始 至终 充满 积极 热烈 的气 氛 , 大家各 抒 己见 , 畅所 欲言 。 首先 , 与会者一致肯定 了该 书的创新价值。郑伯农指出 , 这本书“ 显示 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穿透 力” 。最近几年 , 梳理新时期文艺思潮 的书汗牛充栋 , 但该书选择了其中一个重要现象“ 颓废主义” 思潮 进行 了深入而详尽的分析 , 不为流行的社会风气所左右 , 敢于是其所是 , 非其所非 , 敢于恢复马列文论的 批评精神 , 足见作者的学术眼光与学术胆略。熊元义说 :《 “ 思潮》 从梳理现状 中提出理论 问题 , 不受流 行东西干扰 , 自己独立思考 , 有 作了开拓性工作。 梁光弟也肯定道 : 我读了《 ” “ 思潮》 这本书 , 觉得有一种 好久不见的尖锐犀利、 痛快淋漓之感 。 该书观点鲜明 、 ” 方法得当、 论证有力 , 它对当前愈演愈烈的颓废 主义文学思潮既不简单粗暴 、 无限上纲 , 也不搞那种“ 酷评” “ 、恶评” 而是力求实事求是 , , 以鲜明的马列 主义观念进行有说服力的剖析 ,因而具有一种震撼力” “ 。徐非光也指出:2 《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

1920-1940年代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的审美嬗变

1920-1940年代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的审美嬗变

The Appreciation of Readers Criticism from the 1920s to 1940s and the Aesthetic Evolution of
the"Decadence"Poetics.
作者: 田源[1]
作者机构: [1]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重庆401331
出版物刊名: 浙江学刊
页码: 46-55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读者批评;“颓废”;诗学;审美;新诗;现代性
摘要:1920-1940年代的读者从象征派诗人诗歌里发现了由官能刺激引发的“颓废”,同时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传递微妙的感觉;从左翼诗人诗歌里剥离出隐藏于革命激情中的“颓废”,借助浪漫主义的抒情技巧包裹隐秘的情绪;从“现代派”诗人诗歌里挖掘忧郁哀吟的“颓废”,兼取唯美与象征的艺术主张诠释病态回返的灵魂;从西南联大诗人诗歌里提炼人间普遍的悲剧式“颓废”,融汇西方现代思潮综合考量玄妙的生命。

就“颓废”诗学的审美形态上看,读者批评经历了从肉体向生命的演变历程,完成了新诗现代性的传播与建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1月第32卷第1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January2008Vol.32No.1作为批评术语的“颓废”———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薛 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093)摘 要:《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用颓废作为一种批评术语来系统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的先期实验,通过比较来分析这股思潮的独特性及一般性,指出颓废不仅是一个阶段的文学现象,而且也与特定的文化思潮与文化传统相关联,因此必须将颓废主义作为一种真正的文学现象来加以全面的研究、严肃的思考。

关键词:批评术语;颓废;文化思潮;文化传统;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8)01-0063-05中国是个批评大国,从先秦两汉开始就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批评范畴,儒家文论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道家因其独特的审美理想拥有涉及创作内部规律的精微识见,墨、法诸家则在辩说艺术、著论方法等方面有着精妙的理论贡献。

在这2000多年来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可以想象我们的批评理论资源是多么的丰富广博!然而,今天的批评界却充斥着大量浮夸无实的论文,因为没有提供与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也就丧失了欣赏时下或过往文学作品的批评能力,正如艾略特所说:“凡是不能创造新东西的民族,也将丧失欣赏旧东西的能力。

”因此,近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文学批评如何才能贴近当代文学创作的现实从而获得现代身份进入现代的文化生活?如果批评只是一味低声下气地伺立在文学的餐桌旁或者一味趾高气扬地傲立于文学的圣坛上,那么批评永远不会独立,永远无法获得自己的身份,也就永远没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它要么是文学的盲目鼓掌者,要么是政治的卑俗应声虫。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恐怕在于批评家从事批评时是否分清了自己的基本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身份”,连身份都弄不清,运用起来就可能不准确,论述范围及讨论的深入也就无法真正地进行。

我们知道,同一个概念既可以有其文学术语的身份,又有其批评术语的身份,甚至还有其政治术语的身份。

像“精神”这个词,放在文学语境中,它可以是一个人类语言、行为背后的意识因素;放在批评语境中,它可能是一个作家或流派的文学观点背后的普世情怀;放在政治语境中,它就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了。

就文学研究来说,如果分清了文学术语与批评术语的区别的话,往往就不会造成判断的疏漏与偏差。

对于颓废研究来讲,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着。

你立足于什么语境,颓废就显现什么样的特性。

我在阅读研究颓废的论文中很遗憾地发现有些学者弄混了颓废的存在语境,因此也就分不清颓废的术语身份,在整篇论文中,颓废仅仅是个帽子,意在表明研究的“新角度”,然而事实上,文章的重点既没有将颓废文学的特征阐述出来,也没有将颓废作为一个批评术语的特性揭示出来。

这些人的研究,追踪新潮,加入了研究颓废的行列,却未能入颓废文学之堂奥,以窥颓废文学的基本特性,更没有从批评的高度来总结作为批评术语的“颓废”所具有的可能内涵与美学特征。

所幸的是,张器友、吴家荣、唐先田、黄佳能所著《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以下简称《思潮》)在国内开创了用颓废作为一种批评术语来系统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的先期实验,这在我收稿日期:2007-05-30作者简介:薛雯(1971~),女,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博士后,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与印刷学院副教授.36看来,是这本著作的最大价值所在。

据我所知,自从海外汉学家李欧梵发表了《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1]一文,中国学界也拉开了颓废研究的热潮,至近期,专题论文已近300篇,代表性的专著已有三部:解志熙著《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997)、肖同庆著《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2000),再一本就是本文所评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2005)。

在这三部专著中,《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是将颓废作为文学术语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纪末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虽然用“颓废诗学”来表达关于颓废的看法,却依然还是“从诗人本身的‘颓废者’自白和这种流派的自身特征”来解读颓废的,应该说仍然属于文学术语范畴。

这里要补充的是,作为文学术语的“颓废”及“颓废主义”是指西方19世纪末的文学思潮运动。

权威的《牛津文学术语词典》是这样概括的:颓废主义是“在19世纪之前出现于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低俗文学品质或放纵的道德标准的腐朽状态。

尽管这个术语在道德腐败范围内还有不同的解释,但一些作家还是在19世纪晚期接受了这种描写方式,虽然这暗示了罗马帝国的堕落与他们的王国之间有着某种骇人听闻的类似。

颓废主义运动与美学教条紧密相关,这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的戈蒂耶和艾伦・坡的作品中,但更重要的是在波德莱尔的有影响力的《恶之花》(1857)的出版,在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90年代达到颓废主义运动的顶峰阶段。

颓废的基本原则由19世纪60年代的戈蒂耶和波德莱尔详细阐明,即主张完全地反对自然。

于是由毒品、化妆品及宗教典礼所培养出来的人就有反自然的性行为,甚至在一切领域中都保持中性与反自然状态。

”[2]也就是说,颓废主义文学运动是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学运动,它是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学现象。

颓废主义运动是当时的文学运动之一:“颓废主义运动是一个原创词,将作为一个有趣的发现保留在文学史上;这个不规范的词是能创造奇迹的标志。

它是颓废主义的贬黜含义的奋力一击中脱颖而出的一个简短、适宜的便利的词语;它听起来是文学词汇而不是卖弄学问的……我认为,这个术语的意义在这个段落中清晰地强调指出颓废主义运动所包含的你和我都明白的意思,它是颓废主义时期独有的卓越文学,如果有人在它的时代不紧跟步伐,而总是完全反对它,反叛它,对柔弱、血统的高贵、雅致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反感……反对迂腐陈词和卑鄙行为,文学及其它,那么它就只能在流传中永远无法诞生。

”[3]这是西方文学术语中的“颓废”与“颓废主义运动”。

这个概念即使在西方文学研究中,也是比较复杂的。

但是,当颓废从文学术语转变成批评术语后,其内涵将发生重要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颓废不仅是指某一阶段的颓废主义文学现象,同时也指一切阶段的颓废主义文学特征。

因此,在批评术语的范围内来观察与分析颓废文学时,就要试图超越阶段的限制来分析与总结颓废的一般美学特征与艺术特性。

这样做,无疑向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悉某一阶段的文学事实,同时还要熟悉所有阶段的文学特征,这还包括了熟悉产生所有这些文学现象的思想背景等等更为复杂的思想事实及内在的流动的纹理。

因此,就中国关于颓废的研究而言,能够将颓废作为一种批评术语来使用的确实还没有真正开始,张器友等著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一书,却在这两个方面都能满足颓废作为批评术语的要求。

他们不仅将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作为一个特定阶段的文学现象来研究,也大力探讨这个颓废主义思潮的形成原因,在理论的高度上概括颓废主义的本质特征,使得该书既是文学史的研究著作,同时也是批评史的著作。

首先,《思潮》一书既使颓废研究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又能在具体研究中通过适当的比较来分析这股思潮的独特性及一般性,超越了简单的文学作品研究的个别性而努力达到在普遍性的基础上把握这股思潮的目的。

作为它的具体研究对象的是中国在打倒“四人帮”后兴起的一股颓废主义文学潮流,“我国20世纪末文学中的颓废主义,就其性质来说,已经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颓废主义……大体说来,文革中地下文学中的颓废体现着文革黑暗挤压下的愤闷、忧郁、迷惘和抗争;80年代前期,颓废包涵了对文革阴影的恐惧,对崇高理想的淡漠;80年代中后期之后的一个短时间里,颓废特别因失败主义情绪而显出失望以及与之伴同的癫狂、离开现实的致远玄思;90年代中期之后,颓废因消费主义的兴起而大体与之同构,具体表现为物欲的沉沦和‘肉身’的颓荡,在少数人那里也有表现为对物化世界的拒绝”。

[4]27在面对朦胧诗、寻根文学、新生代及晚生代诗歌、先锋小说、新新人类“美女作家”等的创作时,著者试图挖掘出这些创作是以“不同的形态、程度不等地体现着颓废主义特征”。

[4]31因为这些文学作品46并不如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样单纯,只是新新人类的情感抒发,著者们深入到它们所产生的背景中去理解时获得了真正的批评话语权。

著者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这些作品其实都有产生的理由及机缘,它们“受制于冷战结束前后的世界性大背景,是人类精神低气压之下的产物。

它在各阶段都是以挑战的姿态抗拒着主流文学的一统天下,张扬回到作家生命个体和文学自身,反传统,反理性,反主流意识形态,反现存秩序,不具备‘远景透视’……它消解假丑恶也消解了崇高和壮美,崇仰生命本体论却陷入非理性主义和生物主义,追求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又带来非艺术化倾向……它以颓废主义精神为核心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唯心主义世界观,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学人民本位原则、唯物史观的理性精神相去甚远。

应该说,这类文学现象烙印着时代阵痛的精神印记,同时也是新的时代、新的理性在艰难困苦中受孕的征兆,带有历史的某种必然”。

[5]能够对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作品进行如此用心的批评,并且能够用不同于解放以来普遍适用的批评方式来读解这些作品,这首先需要创建批评理论的睿智与勇气,因此,这部专著的意义是开创性的。

而如果我们仍然用单一的政治意识形态批评或者社会历史批评来解读中国20世纪末文学作品的话,可能会因为这些批评在意识形态方面表现出的某种一致性,从而导致了批评力的萎缩与批评效果的流失,更严重的是产生批评的失语症,找不到言说的方式,从而也就根本不可能走向文学现场。

看着这些“新新人类”的作品,对于政治意识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而言,是浅薄的,无政治意识的,不代表社会发展的先进方向,除了批判之外还是批判。

批评若是成了统一的教条,这是文学的悲哀,也是批评的悲哀。

是的,如果我们将对于批评的失望仅仅简单地归结于政治因素的话,那么这是对文学研究者自身专业水准的侮辱。

我以为现时代我们更需要有理论创新能力的文学研究者,他们对于作品的研究与判断应该是独立的,那么批评论文就应该是研究者本身审美水平和理论思维的反映。

那些将文学批评视作政治庶出的继子,无疑也会将文学视作主流意识的某种爱好而已,然而我们当前的文学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文学创作从开始的时候就具有了反映人类灵魂的普遍意识,那些集结在作家灵魂深处的东西莫名涌动,喷薄而发,而批评就是去发现这些通过创作而表现出来的灵感与情感,哪怕这些情感对于社会道德而言是鄙俗的,但只要是人类本性中的存在,批评就有责任指出来,告诉读者怎样去理解与欣赏这样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