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利尿药
合集下载
(药理学课件)利尿药课件
电解质紊乱
利尿药可导致低钾、低钠、低 氯等电解质紊乱,引发乏力、
心律失常等症状。
代谢性酸中毒
过度利尿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 毒,出现呼吸深快、恶心呕吐 等症状。
脱水
大量利尿可导致脱水,引起口 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耳毒性
某些利尿药如噻嗪类可引起耳 鸣、听力下降等耳毒性反应。
利尿药副作用的防治措施
监测电解质
与非甾体抗炎药的相互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可减弱噻嗪类利尿药的 降压作用,合用时应调整剂量。
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
某些抗肿瘤药物可影响肾功能,与利 尿药合用时应谨慎。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利尿药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使用时应 咨询医生。
05 利尿药的合理用药与剂量 调整
利尿药的合理用药原则
1 2
根据病情选择利尿药
针对不同的水肿、高血压等症状,选择不同类型 的利尿药。
起始剂量不宜过大
初始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 量。
3
联合用药需谨慎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
利尿药的剂量调整方法
根据病情和疗效调整剂量
01
根据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的改善情况,适时调整利尿药的剂量。
02 利尿药的生理作用与药理 作用
利尿药的生理作用
01
02
03
维持电解质平衡
通过促进肾脏排泄,排除 多余的钠、钾等电解质, 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 衡。
调节体液平衡
利尿药能够促进肾脏对水 的排泄,减少水潴留,有 助于调节体液平衡。
保护肾功能
通过促进尿液的排泄,降 低肾脏负担,有助于保护 肾功能。
利尿药可以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 压,常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利尿药可导致低钾、低钠、低 氯等电解质紊乱,引发乏力、
心律失常等症状。
代谢性酸中毒
过度利尿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 毒,出现呼吸深快、恶心呕吐 等症状。
脱水
大量利尿可导致脱水,引起口 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耳毒性
某些利尿药如噻嗪类可引起耳 鸣、听力下降等耳毒性反应。
利尿药副作用的防治措施
监测电解质
与非甾体抗炎药的相互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可减弱噻嗪类利尿药的 降压作用,合用时应调整剂量。
与抗肿瘤药物的相互作用
某些抗肿瘤药物可影响肾功能,与利 尿药合用时应谨慎。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利尿药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影响疗效或引发不良反应,使用时应 咨询医生。
05 利尿药的合理用药与剂量 调整
利尿药的合理用药原则
1 2
根据病情选择利尿药
针对不同的水肿、高血压等症状,选择不同类型 的利尿药。
起始剂量不宜过大
初始用药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 量。
3
联合用药需谨慎
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 作用。
利尿药的剂量调整方法
根据病情和疗效调整剂量
01
根据水肿、高血压等症状的改善情况,适时调整利尿药的剂量。
02 利尿药的生理作用与药理 作用
利尿药的生理作用
01
02
03
维持电解质平衡
通过促进肾脏排泄,排除 多余的钠、钾等电解质, 有助于维持体内电解质平 衡。
调节体液平衡
利尿药能够促进肾脏对水 的排泄,减少水潴留,有 助于调节体液平衡。
保护肾功能
通过促进尿液的排泄,降 低肾脏负担,有助于保护 肾功能。
利尿药可以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血 压,常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药理学 第13章 利尿药
第13章 利尿药
一、高效能利尿药 二、中效能利尿药 三、低效能利尿药
四、渗透性利尿药(脱水药)
1
~生理学知识学习~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约有 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 分组成。肾小管又汇合入集合管。
利尿药 (Diuretics)
作用于肾脏(尤其是肾小管),抑制对水 和电解质(主要是NaCl)的重吸收,增加水 和电解质的排出,从而使尿量增多。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性 疾病,也可用于某些非水肿型疾病,如高血 压、肾结石等。
4. 消化道反应
可致恶心、呕吐、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21
二、中效利尿药------噻嗪类 (Thiazides)
[作用机制] 选择性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Na+-Cl-共转运子, 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有利于排尿。
22
中效利尿药
抑制Na+-Cl-共 转运子→抑制 氢氯噻嗪
NaCl的重吸收 →有利于排尿
肾对尿液的稀释功能: 当 尿液流向肾皮质时,管腔 内渗透压逐渐由高渗变为 低渗,直至形成无溶质的 净水。
Ca2+
Mg2+ K+ H2 O H2O H2O H2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 渗
髓质
肾对尿液的浓缩功能: 由 于NaCl等重吸收到组织间 液,形成肾髓质高渗区, 低渗尿流经处于高渗髓质 中的集合管时,水被重吸 收,使尿液浓缩。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远曲小管近端
再吸收原尿Na+约 10%,通过远曲小管近 端Na+-Cl-共同转运系 统,主动重吸收NaCl。 不通透水,小管液机械 被稀释。Na+-Cl-共同 转运系统可被噻嗪类中 效利尿药所抑制。
一、高效能利尿药 二、中效能利尿药 三、低效能利尿药
四、渗透性利尿药(脱水药)
1
~生理学知识学习~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每个肾约有 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 分组成。肾小管又汇合入集合管。
利尿药 (Diuretics)
作用于肾脏(尤其是肾小管),抑制对水 和电解质(主要是NaCl)的重吸收,增加水 和电解质的排出,从而使尿量增多。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性 疾病,也可用于某些非水肿型疾病,如高血 压、肾结石等。
4. 消化道反应
可致恶心、呕吐、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出血。
21
二、中效利尿药------噻嗪类 (Thiazides)
[作用机制] 选择性抑制远曲小管近端的Na+-Cl-共转运子, 因而抑制NaCl的重吸收,有利于排尿。
22
中效利尿药
抑制Na+-Cl-共 转运子→抑制 氢氯噻嗪
NaCl的重吸收 →有利于排尿
肾对尿液的稀释功能: 当 尿液流向肾皮质时,管腔 内渗透压逐渐由高渗变为 低渗,直至形成无溶质的 净水。
Ca2+
Mg2+ K+ H2 O H2O H2O H2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高 渗
髓质
肾对尿液的浓缩功能: 由 于NaCl等重吸收到组织间 液,形成肾髓质高渗区, 低渗尿流经处于高渗髓质 中的集合管时,水被重吸 收,使尿液浓缩。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1)远曲小管近端
再吸收原尿Na+约 10%,通过远曲小管近 端Na+-Cl-共同转运系 统,主动重吸收NaCl。 不通透水,小管液机械 被稀释。Na+-Cl-共同 转运系统可被噻嗪类中 效利尿药所抑制。
药理学第二十一章利尿药及脱水药
01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心力衰竭等疾病。 也可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辅助治疗。
02
03
不良反应
长期大量使用可引起高尿素血症、氮 质血症等。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损害。
高渗葡萄糖
药理作用
高渗葡萄糖是一种高渗性脱水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内水 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脱水作用。同时,它还能为机体提供能量。
脱水药
主要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中的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从而产生脱水作用。这类药物多为高渗性溶液,如甘 露醇、山梨醇等。
临床应用比较
01
利尿药
02 主要用于治疗水肿,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等。
03 也可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尤其对于盐敏感性 高血压效果较好。
临床应用比较
• 某些利尿药还可用于治疗尿崩症、高钙血 症等疾病。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脑水肿、低血糖等疾病。也可用于补充能量 和体液。
不良反应
注射过快或过量可引起静脉炎、局部疼痛等。严重者可引 起高血糖、糖尿等代谢紊乱。
06
利尿药与脱水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注意
事项
用药前评估患者情况
评估患者的肾功能
利尿药和脱水药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用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肾功能,确保药物能够正常排泄,避免药物蓄积导致 不良反应。
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脱 水药可分为渗透性利尿药、碳酸酐酶 抑制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几类。
脱水药作用机制
渗透性利尿药
通过提高肾小管腔内渗透压,减 少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 增加尿量。
碳酸酐酶抑制剂
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碳酸酐 酶,减少H+和HCO3-的生成,降 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增 加水分排出。
《药理学》第24章利尿药
但并非通过对抗Ald,切除肾上腺的动物仍有效。 抑制远曲和集合管Na+重吸收。 • 阿米洛利高浓度尚可抑制Na+ -H+交换和Na+ Ca2+交换。
渗透性利尿药 osmotic diuretics
又称 脱水药 (Dehydrants),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iv后,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易经肾小球滤 过;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甘露醇 Mannitol(脑水肿、青光眼,预防急性肾 功能衰竭等)。
临床应用
1. 各种与Ald升高有关的水肿 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水肿
2.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久用可致高血钾,还有性激素样副作用(男子乳房女性 化,妇女多毛症等)。
氨苯喋啶 阿米洛利
triamterene amiloride
• 二药化学结构不同,但Effect相似。
• 保钾利尿剂(Potassium sparing diuretics),
5.保钾利尿药(potassium-retaining diuretics) 又 称 为 低 效 能 利 尿 药 ( low efficacy diuretics)。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 集合管,利尿作用弱,能有减少K+ 排出, 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4
1)
பைடு நூலகம்
Na+ 重吸收
* H+ - Na + 交换子:
尿排 Na + 、K + 、Cl-、水、*Ca 2+ 、*Mg 2+
* K + 重吸收 管腔液+电位 Ca 2+ 、Mg 2+ 重吸收
临床应用: 1. 各类严重水肿 心、肝、肾、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口服或iv 2. 急慢性肾衰 3. 加速毒物 (poison) 排泄 4. 急性高血钙、高血钾
渗透性利尿药 osmotic diuretics
又称 脱水药 (Dehydrants),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 产生组织脱水作用。
iv后,不易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易经肾小球滤 过;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 甘露醇 Mannitol(脑水肿、青光眼,预防急性肾 功能衰竭等)。
临床应用
1. 各种与Ald升高有关的水肿 肝硬化、肾病综合征水肿
2.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 久用可致高血钾,还有性激素样副作用(男子乳房女性 化,妇女多毛症等)。
氨苯喋啶 阿米洛利
triamterene amiloride
• 二药化学结构不同,但Effect相似。
• 保钾利尿剂(Potassium sparing diuretics),
5.保钾利尿药(potassium-retaining diuretics) 又 称 为 低 效 能 利 尿 药 ( low efficacy diuretics)。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远端和 集合管,利尿作用弱,能有减少K+ 排出, 如螺内酯、氨苯蝶啶等。
4
1)
பைடு நூலகம்
Na+ 重吸收
* H+ - Na + 交换子:
尿排 Na + 、K + 、Cl-、水、*Ca 2+ 、*Mg 2+
* K + 重吸收 管腔液+电位 Ca 2+ 、Mg 2+ 重吸收
临床应用: 1. 各类严重水肿 心、肝、肾、急性肺水肿和脑水肿 口服或iv 2. 急慢性肾衰 3. 加速毒物 (poison) 排泄 4. 急性高血钙、高血钾
兽医药理学第6章《利尿药和脱水药》课件
第六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Diuretics and Dehydrants
NaCl
glomerulus NaHCO3
Na+
H+
① 60-65%Na+
cortex
medulla
10%Na+,不透水
NaCl Ca2+
③ (+PTH)
K+ Ca2+ Mg2+
K+
Na+
2Cl-②
不吸收水, 尿液稀释
④
② 30-35%Na+
脱水药的共同特性
多数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不易进入组织 容易经肾小球滤过 不被或极少被肾小管重吸收 除脱水、利尿外,无其它明显药理作用
脱水药的作用、应用及禁忌症
小管液渗透压↑ 原型 滤过
水重吸收↓
治疗
渗透性利尿
急性肾衰
20%甘露醇
血浆渗 透压↑
(高浓度大剂 量快速静注)
水从组织间 液进入血液
脱水 治疗
作用原理
与醛固酮竞争集合管上的 直接抑制远曲小管、集合 醛固酮受体而排Na+保K+ 管的Na通道而排Na+保K+
临床应用
醛固酮升高相关的顽固性 与噻嗪类合用治疗顽固性 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 水肿
不良反应 禁忌症
高钾血症 肾衰、高血钾患者
高钾血症 肾衰、高血钾患者
脱水药(dehydrants)
20%甘露醇(mannitol) 25%山梨醇(sorbitol) 50%葡萄糖(hypertonic glucose solution)
④
高 效
H2O
能 (+ADH)
Diuretics and Dehydrants
NaCl
glomerulus NaHCO3
Na+
H+
① 60-65%Na+
cortex
medulla
10%Na+,不透水
NaCl Ca2+
③ (+PTH)
K+ Ca2+ Mg2+
K+
Na+
2Cl-②
不吸收水, 尿液稀释
④
② 30-35%Na+
脱水药的共同特性
多数药物在体内不被代谢,不易进入组织 容易经肾小球滤过 不被或极少被肾小管重吸收 除脱水、利尿外,无其它明显药理作用
脱水药的作用、应用及禁忌症
小管液渗透压↑ 原型 滤过
水重吸收↓
治疗
渗透性利尿
急性肾衰
20%甘露醇
血浆渗 透压↑
(高浓度大剂 量快速静注)
水从组织间 液进入血液
脱水 治疗
作用原理
与醛固酮竞争集合管上的 直接抑制远曲小管、集合 醛固酮受体而排Na+保K+ 管的Na通道而排Na+保K+
临床应用
醛固酮升高相关的顽固性 与噻嗪类合用治疗顽固性 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 水肿
不良反应 禁忌症
高钾血症 肾衰、高血钾患者
高钾血症 肾衰、高血钾患者
脱水药(dehydrants)
20%甘露醇(mannitol) 25%山梨醇(sorbitol) 50%葡萄糖(hypertonic glucose solution)
④
高 效
H2O
能 (+ADH)
利尿药的药理学基础
利尿药的药理学基础
利尿药是用于增加尿量和排泄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肾脏,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以下是利尿药的常见药理学基础:
1. 利尿药分为抗利尿药和利尿药两大类。
- 抗利尿药(利水剂):通过减少尿液排出,减少尿量,如抗
利尿激素类药物。
这些药物作用于肾小管,减少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 利尿药:通过增加尿液排出,增加尿量,如噻嗪类、噻唑类、酮噻嗪类、排钾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作用于肾小管,增强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2. 利尿药作用于不同部位和途径,有多种机制。
- 抑制肾小球滤过:一些利尿药可减少血液进入肾小球滤过的量,减少尿液的生成。
例如,利尿酮、缬氨酸利尿剂抑制肾小球滤过。
- 抑制肾小管重吸收:某些利尿药能够阻止肾小管对尿液中物
质的重吸收过程,使其通过排尿排出体外。
例如,噻嗪类利尿药通过阻止钠和水的重吸收来增加尿量。
- 促进尿液分泌:部分利尿药通过增加肾小管分泌尿液的过程
来增加尿量。
例如,酮噻嗪类利尿剂通过激活钠和水的分泌来
促进尿液排出。
- 调节水盐平衡:一些利尿药通过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减少体液潴留。
例如,排钾利尿剂能够通过增加钾离子的排出来减少体液潴留。
3. 利尿药的应用范围广泛,如高血压、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
总而言之,利尿药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肾脏的不同部位和途径,来增加尿液的生成和排出,达到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和废物的目的。
不同类型的利尿药在药理学基础上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药理学》利尿药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作用特点:迅速、强大、短暂 作用部位: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 作用机理:
抑制髓袢升支粗段Na+-K+-2Cl-同向转 运载体,使Na+、Cl-重吸收 ,从而影响 肾脏的稀释和浓缩功能。
65–70% Na+被重吸收 5–10%Na+被重吸收
H+
NaCl Na+
肾皮质
由于此段髓质高渗,水被渗透压驱 动,通过水通道蛋白被重吸收。
目前尚无利尿药影响该过程。
(2)髓袢升支细段:
此段,对NaCI通透性高,对水几乎 不通透,肾小管中Na、CI离子顺浓度差 扩散至管周组织液。
目前尚无利尿药影响该过程。
(3)髓袢升支粗段:
原尿中约35% Na+在此段被重吸收。 ① 此段,对水不通透,水不被重吸收。 ② 此段管壁细胞基底侧膜上有大量的 Na+泵,Na+泵依赖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将 胞内的Na+泵出至组织间液。使管壁细胞与 小管液之间形成Na+的电化学梯度。
3.降压作用(基础降压药之一)
作用机制:
(1)初期用药,主要通过排Na+利尿,使 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 Bp下降。
(2)长期用药(3-4周)后,因利尿排Na+: ① 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减少,膜Na+-
Ca2+交换减少,导致肌细胞内Ca2+含量减少, 使血管扩张,Bp下降;
② 胞内Na+含量减少,又致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 神经递质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Bp下降;
【不良反应】
1.电解质紊乱:低血钾症较多见。
2.代谢异常:
3.偶①见血过糖敏升反高应。:抑皮制疹胰、岛皮素炎的、分粒泌细,胞以 减及少组、织血利小用板G减.S少减、少溶→血血性糖贫↑血,等糖。尿病患
药理学 24章利尿药
Ca2+、Mg2+重吸收,大量Na+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促进K+ —Na+交换,促进K+排泄↑
[药理作用]
2、促进肾前列腺素合成 :
如吲哚美辛干扰利尿药作用。 3、直接扩张血管 尤其对心力衰竭的患者 4、改变肾皮质内血流分布,并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血管对Ang Ⅱ和NA等血管收缩因子的反应性; 增加舒血管前列腺素类的生成。
噻嗪类[药理作用] 2 、降压作用 早期,通过利尿,血容量↓而降压 长期,扩张血管 3 抗尿崩症作用——肾性尿崩症和加压素无效的垂体 性尿崩症 尿崩症患者:烦渴、多饮、多尿主要症状 1) 排钠使血浆渗透压↓减轻口渴感,饮水↓ 2)抗利尿机制尚不明确
第一节
噻嗪类 [临床应用]
利尿药
1、 水肿,轻、中度心源性水肿的首选利尿药 2、 高血压 基础药物之一
甘露醇 mannitol
[药理作用] 1 脱水作用 iv 后,不易从毛细血管渗入组织,血浆渗透压 ↑ ,使 组织间液向血浆转移→脱水,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 2 利尿作用 1)血浆渗透压↑ ,血容量↑肾小球滤过率↑利尿。 2) 抑制髓袢升支对NaCl重吸收,肾髓质间质溶质 ↓间质渗透压↓抑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强大,迅速而短暂,排出大量近等渗尿
液,尿中Na+ 、K+、Cl- 、Ca2+、Mg2+增多。
1)特异性与Cl- 结合位点结合而抑制髓袢升支管腔
膜侧的Na+—K+—2Cl-共转运子,抑制NaCl重吸收,
降低肾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排出近等渗尿液
2 ) K+ 重吸收 ↓ ,抑制管腔膜正电位形成,减少
药理学课件第二十章利尿药和脱水药
呋噻咪 呋噻咪
H+ K泌 1.近曲小管: 原尿:60~65% Na+在此段被重吸收 。 Na+再吸收过程: (1)Na+穿过管腔膜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①Na+与Clˉ同向转运 ②以H+ - Na+交换方式转运 (2)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Na+经Na+泵穿过基底膜进入肾周毛细血管
1. 脱水作用:作用强,静注能迅速提高血液渗透压,使组织间液水分向血浆转移而产生脱水作用。 静滴后20min,颅内压显著下降,持续6~8 h。 口服不吸收,只发挥泻下作用。
2.渗透利尿作用 机理: ①脱水作用,可使循环血量和肾小滤过率增加; ②尿液高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③间接抑制Na+-2Cl--K+同向转运系统,使Na+、Cl-等重吸收减少而增加尿量。
机制:①抑制磷酸二酯酶,使cAMP↑,远曲小管对水通透性↑,使水重吸收增加。
抗利尿作用:
STEP3
STEP2
STEP1
治疗各类水肿:对心性水肿疗效较好,是治疗轻、中度心性水肿的首选药;对肾性水肿的疗效取决于肾功能。
治疗尿崩症:主要用于肾性尿崩症和对ADH无效的中枢性尿崩症。
治疗高血压
【临床应用】
H2O
Na+ Cl-
NaCl
Na+
Na+
Na+
2Cl-
2Cl-
H+
Na+
K+
(一)肾小球滤过: 血液流经肾小球,除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成份均可被滤过而生成原尿(180L/d)。 正常人每日尿量1~2L,约99%的原尿在肾小管被重吸收。
60–65% Na+被重吸收
药理学利尿药PPT课件
增加排尿酸,可用于痛风病人利尿。
4.不良反应少,偶见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可致高血 钾症。
2023/12/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0
※ 乙酰唑胺: 为CA抑制剂,利尿作用弱,主要用于非水肿的其他疾病:
—— 中效利尿药的重要作用部位 16
(五)远曲小管远端、集合管
• 再吸收2-5% Na+ • 重吸收方式:
Na+- H+交换 Na+- K+ 交换,醛固酮调节
2023/12/15
17
(五)远曲小管远端、集合管
•主细胞:K+-Na+交换 •A型插入细胞: H+-Na+交换
•受醛固酮的调节: ①促进H+- Na+交换。 ②促进Na+通道转运蛋白合成,
2023/12/15
31
2.降压作用
3.抗尿崩症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中枢性或 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ADH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 症)而引起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 和低渗尿。 ①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远曲和集合管细胞内cAMP, 对水通透性提高,重吸收增加。 ②细胞外液Na+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渴觉 减少,饮水减少,尿量因而减少。
肾对尿液的浓缩功能: 由 于NaCl等重吸收到组织 间液,形成肾髓质高渗区, 低渗尿流经处于高渗髓质 中的集合管时,在抗利尿 激素的影响下,水被重吸 收,使尿液浓缩。
14
2023/12/15
•存在Na+-K+-2Cl-同向转运蛋白, Na+泵是同向转运的驱动力。 •K+形成再循环。 •Ca2+、Mg2+可从细胞旁道重吸收。
4.不良反应少,偶见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可致高血 钾症。
2023/12/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0
※ 乙酰唑胺: 为CA抑制剂,利尿作用弱,主要用于非水肿的其他疾病:
—— 中效利尿药的重要作用部位 16
(五)远曲小管远端、集合管
• 再吸收2-5% Na+ • 重吸收方式:
Na+- H+交换 Na+- K+ 交换,醛固酮调节
2023/12/15
17
(五)远曲小管远端、集合管
•主细胞:K+-Na+交换 •A型插入细胞: H+-Na+交换
•受醛固酮的调节: ①促进H+- Na+交换。 ②促进Na+通道转运蛋白合成,
2023/12/15
31
2.降压作用
3.抗尿崩症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分泌不足(中枢性或 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ADH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 症)而引起的症候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 和低渗尿。 ①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远曲和集合管细胞内cAMP, 对水通透性提高,重吸收增加。 ②细胞外液Na+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渴觉 减少,饮水减少,尿量因而减少。
肾对尿液的浓缩功能: 由 于NaCl等重吸收到组织 间液,形成肾髓质高渗区, 低渗尿流经处于高渗髓质 中的集合管时,在抗利尿 激素的影响下,水被重吸 收,使尿液浓缩。
14
2023/12/15
•存在Na+-K+-2Cl-同向转运蛋白, Na+泵是同向转运的驱动力。 •K+形成再循环。 •Ca2+、Mg2+可从细胞旁道重吸收。
药理学利尿药
3
2
1
4
治疗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肝硬化和肾病综合征水肿; 充血性心力衰竭。
轻,少数有头痛、困倦、精神紊乱; 久用可致高血钾,尤其在肾功不良时; 性激素样副作用,如男子乳腺发育,妇女多毛症等。
〔应用〕
〔不良反应〕
01
氨苯蝶啶(triamterene,三氨蝶啶)
02
阿米洛利(amiloride,氨氯吡咪)
高血钾症 急慢性肾功衰竭 高钙血症,高血压危象的辅助治疗 加速毒物排泄 〔不良反应〕 水和电解质紊乱 低血容量,低血钠,低氯性碱中毒,低钾血症。低钾可增加强心苷的心脏毒性,晚期肝硬化患者易诱发肝昏迷。注意补钾或合用留钾利尿药。
耳聋。肾功不全或合用其他耳毒性药物时易发生。
耳毒性 耳鸣、听力下降或暂时性
在细胞内的K+扩散返回管腔,形成K+的再循环,造成管腔内正电压,驱动Mg2+、Ca2+再吸收。
2
作用于髓绊升支粗段的药物,增加NaCl、 Mg2+、Ca2+ 的排出。
3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再吸收原尿Na+ 5%,通过 H+-Na+交换
远曲小管及集合管
远曲小管近端再吸收原尿 Na+ 10%,通过Na+-Cl-转运。氢氯噻嗪的作用部位,产生中度的利尿作用。
促进肾脏前列腺素合成,非甾体类抗 炎药干扰利尿 作用。
01
抗利尿作用 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 和烦渴
降压作用 轻度高血压患者有效 〔临床应用〕
水肿 轻、中度心脏性水肿,轻度肾功能损害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合用螺内酯;
02
03
04
高血压病 基础降压药;
尿崩症;
2
1
4
治疗与醛固酮升高有关的顽固性水肿,肝硬化和肾病综合征水肿; 充血性心力衰竭。
轻,少数有头痛、困倦、精神紊乱; 久用可致高血钾,尤其在肾功不良时; 性激素样副作用,如男子乳腺发育,妇女多毛症等。
〔应用〕
〔不良反应〕
01
氨苯蝶啶(triamterene,三氨蝶啶)
02
阿米洛利(amiloride,氨氯吡咪)
高血钾症 急慢性肾功衰竭 高钙血症,高血压危象的辅助治疗 加速毒物排泄 〔不良反应〕 水和电解质紊乱 低血容量,低血钠,低氯性碱中毒,低钾血症。低钾可增加强心苷的心脏毒性,晚期肝硬化患者易诱发肝昏迷。注意补钾或合用留钾利尿药。
耳聋。肾功不全或合用其他耳毒性药物时易发生。
耳毒性 耳鸣、听力下降或暂时性
在细胞内的K+扩散返回管腔,形成K+的再循环,造成管腔内正电压,驱动Mg2+、Ca2+再吸收。
2
作用于髓绊升支粗段的药物,增加NaCl、 Mg2+、Ca2+ 的排出。
3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再吸收原尿Na+ 5%,通过 H+-Na+交换
远曲小管及集合管
远曲小管近端再吸收原尿 Na+ 10%,通过Na+-Cl-转运。氢氯噻嗪的作用部位,产生中度的利尿作用。
促进肾脏前列腺素合成,非甾体类抗 炎药干扰利尿 作用。
01
抗利尿作用 明显减少尿崩症患者的尿量 和烦渴
降压作用 轻度高血压患者有效 〔临床应用〕
水肿 轻、中度心脏性水肿,轻度肾功能损害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合用螺内酯;
02
03
04
高血压病 基础降压药;
尿崩症;
药理学第24章利尿药ppt课件
51
螺内酯spironolactone(安体舒通,antisterone)
人工合成的抗醛固酮药,结构与醛固酮相似。
Spironolactone
52
螺内酯
利尿机制:竞争醛固酮受体,抑制Na+-K+交换,
减少Na+的再吸收和K+的分泌,产生利尿作用。
作用特点:作用弱,起效慢,作用时间长。利尿
作用与体内醛固酮水平有关。
水肿性疾病。
3
常用药物分类
渗透性利尿 药
袢利尿药
碳酸酐酶 抑制药
噻嗪类及 类噻嗪类 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
4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5
肾 脏 解 剖
肾 单 位
6
肾小体
肾小球 +
肾小囊
7
肾小管(Renal Tubules)
8
尿液的生成
9
1、肾小球滤过
• 原尿(crude urine)的成分(与 血浆相比不含大分子):
–水、电解质、氨基酸、葡 萄糖等
–CRE、UA、BUN等
–药物及代谢产物
45mmHg
• 原尿量取决于GFR,成年人 约125ml/min。
10mmHg
25mmHg
10
原尿180L 99%重吸收
1% 终尿(1-2L)
11
影响原尿量的药物因素
强心苷
氨茶碱
多巴胺
增加心肌 收缩力
增加肾血 流量
扩张肾血管 增加血流量
第二十四章 利 尿 药
1
学习要点
• 重点:袢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的临床 应用、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 难点:各类药物利尿机制 • 熟悉:常用药物种类、代表药 • 了解: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QP3
•肾脏 •
AQP4
•肾脏 •
集合管起始部
ICT 皮质集合管CCT ADH调节的水分再
外髓集合管
吸收
OMCD 内髓集合管
IMCD
髓质集合管
水分再吸收
髓质集合管
水分再吸收
20
【图片及表格来自维基百科】
髓襻升支粗段皮质、髓质部
Cortical and Medulla Part of the Thick Ascending Limb of Helen’s Loop (AL)
具有水孔蛋白AQP, 借助渗透压被动吸收水
2020/6/1
19
2020/6/1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 科学家彼得·阿格雷,1991年克隆 了首个水通道分子。
种类
位置
功能
AQP1
•肾脏 • • •
近曲小管PCT 近直小管PST 水分再吸收 髓袢降支细段细 端tDLH
•肾脏 •
AQP2
• •
临床用于治疗各种水肿,以及某些非
水肿性疾病。
2020/6/1
3பைடு நூலகம்
常用药物分类
渗透性利尿
药
袢利尿药
碳酸苷酶 抑制药
噻嗪类及 类噻嗪类 利尿药
保钾利尿药
2020/6/1
4
第一节 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020/6/1
5
肾 脏 解 剖
肾
单
位
2020/6/1
6
肾小球
Glomerulus
2020/6/1
• 吸收能力强: • 对水高度通透: • 主动分泌:
• NaHCO3及NaCL的重吸收方式: – Na+吸收和H+分泌: Na+/H+交换
– HCO3-: Na+/H+交换及碳酸酐酶参与 – CL-:管腔侧pH下降驱动CL-/碱交换
2020/6/1
16
ATP
管
腔
CA
CA
侧
2020/6/1
组 织 间 液
【药物作用】 – 呋塞米(袢利尿药) – 作用方式: • 抑制Na+-K+-2Cl-cotransporter • 增加Na+、K+ 、Cl-、Ca2+、Mg2+的排出 • 影响尿浓缩、稀释功能 – 利尿作用强大(高效)
2020/6/1
24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distal convoluted tubule and collecting duct
24 利尿药
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学习要点
• 重点:袢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的临床 应用、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 难点:各类药物利尿机制; • 熟悉:常用药物种类、代表药; • 了解: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020/6/1
2
概述
利尿药(diuretics)
是作用于肾脏,通过影响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等功能,增加电 解质及水的排出,产生利尿作用的一 类药物。
Na/K交换:( 主细胞保钠排钾) 由钠泵驱动,Na、K经各自 通道转运 上游排Na多,则促K分泌
(呋塞米,排钾利尿药) 受醛固酮调节
Na/H交换:(A型中间细胞保钠 排氢)质子泵驱动 Cl-:主要经CL通道,部分经细 胞旁转运,管腔负电位差驱动。 水的吸收:ADH调节、水孔蛋白 介导
2020/6/1
2020/6/1
21
髓襻升支粗段皮质、髓质部
【生理作用】 • Na+: 35% • 重吸收方式: Na+-K+-2Cl- cotransporter • 驱动Ca2+、Mg2+等重吸收
对水不通透,具有: 尿液稀释功能(直接) 尿液浓缩功能(间接)
2020/6/1
22
ATP
2020/6/1
23
髓襻升支粗段皮、髓质部
滤过率
10mmHg
25mmHg
2020/6/1
10
原尿180L 99%重吸收
1% 终尿(1-2L)
2020/6/1
11
影响原尿量的药物因素
强心苷
氨茶碱
多巴胺
增加心肌 收缩力
增加GFR
扩张肾血管 增加血流量
原尿量↑ ≠ 终尿量↑
2020/6/1
12
控制终尿量的球-管平衡机制
• 近曲小管对溶质和水的吸收量不固定, 随 着 GFR 的 变 化 而 改 变 , GFR 增 加 时,对Na、水重吸收增多,反之减少 始终占GFR的 65%-70%左右。
7
肾小管
Renal Tubules
2020/6/1
8
尿液的生成
2020/6/1
9
1、肾小球滤过
• 原尿(crude urine)的成分(与 血浆相比不含大分子): –水、电解质、氨基酸、葡 萄糖等 –CRE、UA、BUN等 –药物及代谢产物
• 原尿量取决于GFR,成年人约 45mmHg 125ml/min。
2020/6/1
28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
药物作用
阿米洛利、氨苯蝶啶、 螺内酯、依普利酮
• 阻断Na通道,保钾排钠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保 钾排钠
主细胞 主细胞
Inhibitors
2020/6/1
A型闰细胞
主细胞
29
二、常用利尿药
主细胞 主细胞
CL A型中间细胞
主细胞
27
ADH
穿梭机制:
• ADH ( vasopressin) 不 存 在 的 条件下,集合管不通透水;
• ADH可 激 动集 合管上皮细 胞 的 V2 受 体 , 使 cAMP 水 平 升 高 , 以胞吐作用促使含AQP2通道
蛋白的囊泡移动并融合在细胞 顶质膜上,导致掺入管腔膜的 AQP2 数 量 增 加 , 介 导 水 吸 收.cAMP水平回落时,AQP2经 胞吞作用进入囊泡。
• 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会因 GFR的增减出现大幅波动。
• 结论:作用于肾小球的药物利尿作用 有限。
2020/6/1
13
2、肾小管的重吸收
近曲小管 远曲小管
髓襻
集合管
2020/6/1
14
近曲小管 proximal convoluted tubule
2020/6/1
15
近曲小管
【生理作用】
2020/6/1
25
远曲小管近端
【作用及机制】
• 10%Na+
– Na-Cl共转运子
• Na/Ca交换促进钙吸收
• 药物作用
– 噻嗪类、类噻嗪类
A T
P
– 抑制Na-Cl 共转运子
– 对水不通透, 影响尿液稀释, 中等利尿作用
– 加速钠钙交换,促进钙吸收
– 弱碳酸酐酶抑制
2020/6/1
26
远曲小管远端和集合管
17
近曲小管
【药物作用】
• 乙酰唑胺(低效能利尿药) – 碳酸酐酶抑制剂 • 抑制Na+/H+交换 • 抑制HCO3-重吸收 – 利尿作用弱
• 代偿性增加了其他部位(主要是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对水、钠的重吸收,抵消了此 处的效应
• 不影响浓缩稀释功能
2020/6/1
18
髓袢降支 Descending Limb of Helen’s Lo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