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石“三不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治实践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王安石的思想背景、变法理论和实施情况,以及影响等几个方面来探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一、思想背景在探讨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他的思想背景。
北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包括民族冲突、财政困难、土地兼并等。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
首先,王安石思想的产生与众多士人的理学思潮息息相关。
当时苏洵、苏轼等文人学者对于士人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士人应该参与社会事务并为国家民众负责。
这一思潮对于王安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意识到士人不应只满足于文人雅集,而是应该投身于治理国家的行动中。
其次,北宋中期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激化也是王安石思想产生的原因之一。
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
但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限制和税制的不完善,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王安石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只有通过变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恢复社会的平衡与稳定。
二、变法理论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农田水利、学校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
农田水利是王安石变法的重点之一。
王安石提出了“治水则内外通”,即通过修筑水利工程来改善水网系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并解决灾害来临时的应对问题。
他还提出了减免贷款利息的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水利建设,提高农田产出。
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北方灾害频发的问题,稳定了社会经济。
其次,王安石倡导了国家兴办学校以推进教育改革。
他认为士人应该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治理。
因此,他积极推进官办学校的发展,为士人提供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他还提出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取消了一些复杂的考试科目,增加了实际应用性的考察,以提高官员素质。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思想的探析
2019年11月第18卷第6期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angyang PolytechnicNov.,2019Vol.18No.6王安石“三不足”变法思想的探析覃坤皓(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银川750021)摘要:“三不足”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其变法思想当中提出的,推动了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推进当世政治改革的决心&通过对王安石“三不足”思想的探析,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变法的得失,揭示其精神和价值,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王安石;三不足;变法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584(2019)06-0097-05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神宗时期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在变法期间,王安石遭受来自保守派的极大的阻力。
在与保守派的斗争中,王安石变法思想被司马光扣以“三不足”的思想,在王安石与神宗皇帝上奏中,巧地“三不足”思想变法的,使“三不足”神推动变法的在精神动力与一、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构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建初,宋太祖赵匡胤为巩政,在土地政上行地不的政,大良封,,宋祖行政政中,地方行政政,以地方,的/时间的,北宋的三,阶级的,地主阶级与阶级的一北宋行守,中中,地方力,与北建的政,,北宋的在政,北宋到改,政,地主地兼并,姓不聊生,阶级与尖锐,北处于忧患境。
在这样背景下,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地明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以求革除北初,政令的遗毒,北摆脱积,但仁宗赏识神宗继位,便于熙宁二年(1069年)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二)“三不足”的具体内涵三月己,上谕王安石曰:“闻三不足说否?”王安石曰:“不闻。
”上曰:“陈荐言人云:今朝廷谓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法不足守。
昨学士院试馆职策,专指三事,是何?”*1+此乃神宗皇帝对王安石关于“三不足”的缘由进行提王安石以此“三不足”,作对变法的支撑,并加以陈述。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三不足”原则【摘要】春秋末年,孔夫子给奴隶制唱挽歌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畏说”,即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否则即为“小人”。
一千五百年后,熙宁变法的总导演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在“评法批儒”时代,“三不足”成为王安石作为法家代表的勋章,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王安石运用“三不足”之说猛烈攻击北宋的官绅豪强大地主阶级及其所奉行的传统政策,从而推动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革新“三不足”原则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活动中,王安石变法因其规模大,时间长,史料丰富,影响深远,毁誉不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建国后,新中国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主张王安石变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了大地主的兼并行动,对广大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
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及其评价的问题,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迄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
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历史学家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主要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做具体的阐述,略述其在变法革新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由此开始了变法革新之路,而关于“三不足”之说也正是由此开始流传的,想必正是王安石本人在这时对“三不足”精神特别强调,这表明他在从事“造端宏大”的变法革新之前,就开始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了[1]。
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要变法革新,即是要改变自宋建立以来所奉行的一些政策法令,必然要损害到官绅豪强特权阶层的既得权益,因而必定要得到他们的拼死反对[2]。
为此,于熙宁二年的春天,王安石对宋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
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
[3]”这几句话,虽是劝说宋神宗的,却表明了王安石勇敢直前,敢于斗争的态度与信念,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原则,就是王安石为迎接这场战斗而提出的,用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原则。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北宋 著名旳政治家和文学家。 “变革天下之弊法”
——王安石《言事书》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自然界旳灾异不必畏惧
(这是对当初有人用多种所谓“天生异象”旳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旳回 应)
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设军器监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学校制度
(一)富国之法
变化积贫旳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 1.目旳: 主和农民关系,发展生产,增长财政
收入
①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施就近采购等原则
2.内容
使物资需求和供给得到了很好旳配合,减轻了纳 税户旳承担,政府旳财政收入有所增长
1.目旳:
为了变化积弱旳局面,提升军队战斗力,巩固封建统治
2.内容
① 将兵法:精简军队,加强训练,由固定将官带军队
作用: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②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保丁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相互监督、检举。 作用:加强对人民控制,节省军费,确保兵源和提升战斗 力 ③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作用:降低了政府支出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 2.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旳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
练一练:
• 3.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旳 内容是 A.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祖宗之法不足守:前人制定旳法度若不适应该前旳需要 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
全国历年7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全国2004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
A.管仲B.荀子C.李斯D.孟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 )的思想。
A.孔子B.孟子C.曾子D.荀子3.谶纬神学正式被确立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是( )。
A.西汉末年B.东汉C.西晋D.南北朝4.“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出自( )。
A.《淮南子》B.《新书》C.《春秋繁露》D.《新语》5.在体例结构上体现了“王政布于上,诸侯奉于下,礼乐抚于中”原则的是( )。
A.《魏律》B.《晋律》C.《北齐律》D.《大律》6.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
A.礼B.理C.人情D.经义7.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王弼B.鲍敬言C.郭象D.嵇康8.“教随时设,政因事论”是谁提出的变法主张?( )A.汉文帝B.孝文帝C.隋文帝D.唐太宗9.隋文帝杨坚的立法思想是( )。
A.立法简约B.以轻代重C.贵贱同法D.约法省刑10.柳宗元在其( )中集中批判了“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谬说。
A.《天说》B.《伐宋》C.《时令论》D.《断刑论》11.提出“悬法学为上科”、“升法直为清列”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白居易B.柳宗元C.韩愈D.苏轼12.认为只有刑、礼、道“循环表里,迭相为用”,才能使“王者之化”成功的是( )。
A.柳宗元B.韩愈C.白居易D.朱熹13.“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是我国法律史上最早的关于律、令的明确界说,提出者是( )。
A.杜预B.张斐C.刘颂D.王弼14.朱熹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思想体现在刑罚手段上为( )。
A.主张恢复肉刑B.主张取消肉刑C.主张扩大赎刑D.主张取消赎刑15.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
王安石变法
材 料
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 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 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 散。” 请思考: (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 么? (2)朱熹认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 措施导致了什么后果?他的看法是否正确?
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 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 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 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 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 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 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 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 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 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
巩固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 之滥,杂流之猥,词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 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回答:上述材料反映北宋政治上的什么现象?这一现象 对北宋统治有何影响?宋仁宗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最后结果如何? 反映了冗官现象。 机构的臃肿,官员人数的增加,不仅造成了政府效率的 低下,更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官 僚制度,史称“庆历新政”。 由于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最终失败了。
(2)司马光口中的“民” 是指什么人,他为什么反对变法. 大地主、大官僚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思考题 1)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 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认为农民不能 生产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 财方法是什么? 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 想是什么?
王安石的“三不足”
王安石的“三不足”作者:方志远来源:《领导文萃》2020年第05期王安石的时代,处于北宋神宗的熙宁、元丰年间,是一个好时代,社会经济正在持续发展,城市繁荣、人民富庶。
但和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好时代”一样,北宋王朝却正在进入“衰世”。
大家可能会说这不矛盾吗?一点都不矛盾,社会确实在发展,但社会矛盾却正在激化,北宋政权有能力管理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却没有能力应对正在发展的社会,对内掌控与对外防御能力都在下降。
对契丹、西夏常处守势,每年还得分别“赠予”或“赐予”数以十万计的白银和布匹,所以人们用“积贫积弱”来评价“宋朝”的尴尬。
而一旦“宋朝”政权发生问题,“宋代”社会也必然随之崩盘,这就是“朝”与“代”的关系。
这个形势北宋的有识之士看得很清楚,所以早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就有人提出要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范仲淹。
范仲淹本人以道德文章闻名天下,所以由他来主持改革,人们充满企盼。
范仲淹到了汴京,把满腔热血洒向了改革,改革措施一项接一项地推出,但兴一利却出多弊。
原来很多的社会弊病,看上去必须革除,但弊病的后面却是它的“合理性”,有其产生的深厚土壤,是在特定土壤上自然生长出来“怪胎”,是各种利益关系博弈的结果,有些甚至是“迫不得已”的妥协。
产生这个怪胎的土壤不改变、弊病后面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斩断,这个弊病怎么可能革除得了?范仲淹以猛药治之,触犯了各方面的利益,既得利益者不满意,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渴望得到利益的人们也不满意,因为承诺的利益没有兑现。
矛盾更激化了,朝廷不满意。
既然这样,你就得下台。
庆历时已然如此,熙宁、元丰年间北宋应该说开始进入了“衰世”,问题也更加严重。
处衰世是不容易的,王安石面临的压力、受到的阻力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
我们看到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持续推进了多项改革措施,包括募役法、青苗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练兵选将法等等。
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高频考点】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对王安石变法的命运和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知识要点】一、王安石变法的命运:1、保守派反对变法,对变法百般阻挠和破坏:变法触及到了一些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的利益,他们千方百计反对变法是必然的。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坚持变法:(1)目的:驳斥保守派以“天变降罚”作舆论武器,破坏变法。
(2)内容:“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意义:驳斥了反对派的谬论,显示了他过人的胆识、智慧能力和勇气。
3、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的变化:作为最高统治者,宋神宗态度的动摇不定,使变法的过程更加艰难和曲折。
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至死。
4、司马光当宰相,废除新法:二、积贫局面的改变:1、积贫局面改变的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
2、富国之法的成效:(1)积极影响:①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②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2)弊端和不足: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积贫局面的改变三、积弱局面的改善:1、改善的表现:“强兵之法”的推行,使北宋的国力得到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2、强兵之法推行的作用:(1)保甲法:①加强了农村的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社会治安。
②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并节省了大量训练费用。
(2)军器监的设立:武器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提高。
(3)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为政府节省了养马费用。
(4)将兵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四、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①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
王安石变法(正方4辩)
正方4辩陈词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王安石变法,作用重大经过刚刚激烈的自由辩论环节,我方发现,对方辩友有以下几点问题:1、对于青苗法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法律,因此对于变法,我们要对比来看,对方辩友总说青苗法的种种不好,但你们可知,“青苗法”比它的的前身“常平法”要先进太多,原因有五:其一:青黄不接时,粮价飞涨,卖出仓内陈谷,可以平抑物价;其二:卖粮所得之资可以用于贷款;其三:平价粮食和抵押贷款都能救济农民;其四:国家凭此贷款可以获得利息其五:奸商富豪受到抑制,农民负担得以减轻。
以上这些都是“常平法”没有做到的,至于对方所说的农民分担加重,那之前的“常平法”农民负担之重要原大于“青苗法”。
2、对于均输法均输法的总的目的是协调供需关系,提高财政收支的效率,撙节购买、运输等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打击商人“擅轻重敛散之权”操纵市场的兼并行为。
其议论的内容虽然涵盖诸路上供的所有物品,但重点则是京师所仰的东南六路的粮食。
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改革的途径是扩大购买。
所以,也就不存在,对方所说的:扰乱市场秩序。
综合全场,我方认为,王安石变法的重大作用,体现总结如下1、思想的创新:众所周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王安石变法的改革宣言就是“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这是中国史上及早的,被用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宣言,对后世的孙中山,毛泽东的思想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2007年9月6日在大连召开的“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由此可以看出,其变法思想作用之大。
2、制度的大胆: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王安石大胆改革,提出了与当时社会根基——豪强大地主,相不同的变法,免疫法。
王安石真“讲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吗?
王安⽯真“讲过天变不⾜畏、祖宗不⾜法、⼈⾔不⾜恤”吗? 熙宁三年(1070)春,在汴梁朝堂官员间盛传⼀种流⾔,说王安⽯曾经在神宗⾯前提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三句话—— 天变不⾜畏! 祖宗不⾜法! ⼈⾔不⾜恤! 孔圣⼈曾有⾔——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在尊孔重儒的北宋,“⼦⽈”在宋时甚⾄超越了皇权⽽成为所有⼈的⾏为准则,“三不⾜”之说是在公然与孔圣⼈⼤唱反调,王安⽯莫⾮是吃了熊⼼豹⼦胆不成? 风⾔风语终于传到了神宗⽿朵。
⼀天,神宗突然没头没脑地问王安⽯:“闻有三不⾜之说否?” 闻⾔,⼀头雾⽔的王安⽯⽼⽼实实答道:“不闻。
” 原来,就在昨天翰林学⼠司马光借为谋求馆职的李清⾂等⼈拟定试题的机会,其中⼀道“策问”将此三句话作为奇谈怪论向参加测试的官员提问: 今之论者或⽈:“天地与⼈,了不相关,薄⾷、震摇,皆有常数,不⾜畏忌; 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则⾰,不⾜循守; 庸⼈之情,喜因循⽽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给纭之议,不⾜听采。
意者古今异宜,《诗》、《书》陈迹不可尽信耶?将圣⼈之⾔深微⾼远,⾮常⼈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耶?愿闻所以辩之。
” 司马光在策问中直⾔要这些⼤⾂“愿闻所以辩之”,⾃然是明⽩⽆误地告诉所有应试者,要他们对“三不⾜”之说加以抨击。
令司马光始料未及的是,当神宗看到试题之后,⼀眼就识破了其中猫腻。
果断的命左右⼈⽤纸将试题贴盖,并且作出重要指⽰:“别出策⽬”。
见王安⽯脸涨得通红,正要为⾃⼰辩⽩,神宗温⾔宽慰道:“外⼈云‘今朝廷以为天变不⾜畏,⼈⾔不⾜恤,祖宗之法不⾜守’。
昨学⼠院进试馆职策,专指此三事,此是何理?朝廷亦何尝有此?已令别作策问矣!” 松了⼝⽓的王安⽯,当即肯定了圣明天⼦的作法:“陛下躬亲庶政,⽆流连之乐、荒亡之⾏,每事惟恐伤民,此亦是惧天变。
陛下询纳⼈⾔,⽆⼩⼤,惟⾔之从,岂是不恤⼈⾔?” 王安⽯见神宗听的频频点头,继⽽话锋⼀转指出:“……⾄于祖宗之法不⾜守,则固当如此。
王安石“三不足”之说的流传与争议考论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2Apr.2021王安石“三不足”之说的流传与争议考论卢沁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4)摘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句话一直被认为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内核和王安石本人个性的代表。
自古至今,对这句话的评价由贬到褒,但实际上王安石从未有过“三不足”之言,后人对“三不足”的评价和意义附会很大程度上被政治原因所影响。
厘清“三不足”之说的产生、流传过程以及后人的不同接受态度,并对流传中的特点和得失进行分析,才能够正确理解“三不足”之说的内涵。
“三不足”的意义近千年来被多重附会,剥离这些成见和附会之后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王安石形象。
关键词:王安石;三不足;流变;熙宁变法;新旧党争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2-0079-07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2.015“三不足”之说自北宋末年以来一直被认为出自王安石,但是,从北宋文献的分析考察可以得知事实并非如此。
“三不足”之说产生之后,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后人在评价和接受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分歧。
实际上,“三不足”之说被误传为王安石之言有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身的意义指向也是正反两方面的,不应当用任何一种极端态度去看待。
只有剔除先入之见,才能看到“三不足”之说背后隐藏的更加真实的王安石形象。
一、“三不足”的产生与发源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锐意改革,遂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流言,此语最早出自苏轼的《拟进士对御试策》:“其所可知者,必畏天,必从众,必法祖宗。
故其言曰:“戒之戒之。
天惟显思。
命不易哉。
”又曰:“稽于众,舍己从人。
”又曰:“丕显哉,文王谟。
丕承哉,武王烈。
”诗书所称,大略如此。
未尝言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也。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
王安石“三不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北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时提出的著名“三不足”口号。
多年以来,这个口号一直被当作是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精神的代表而被人们传颂。
但结合王安石变法,以及最终由蔡京等人通过深化改革而致北宋亡国等一系列史实看,其“三不足”变法确实有探讨、推敲的必要。
王安石的“三不足”口号几乎推翻了全部的约束、制约机制。
试想,天变也不足畏了,祖宗也不足法了,人言也不足恤了,世上还有什么能约束他呢?难怪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在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
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挡的。
王安石变法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他滥用权力的第一个表现是未经深思熟虑、试行验证就匆忙推出新法,并强行执行。
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原本还有些试行的安排,但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
这就使得原本可以在试行阶段发现并纠正的问题被带到了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并对整个王安石变法的失败造成了重大影响。
王安石滥用权力的另一个表现,也是后果更为严重的一个表现,则是他推行了片面的顺新法者升、逆新法者黜的用人政策。
在他手下,凡是对新法提过意见的,不论意见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还能不能争取,都一律罢黜,凡是高举旗帜赞成新法的,不论其人动机如何、品行如何、政绩如何都一律升迁。
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一方面是把朝中敢说话的名臣几乎都推到了新法的对立面去,如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兄弟、沈括等等。
其中不乏原本并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而只是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客观意见的人,如韩琦、苏轼、沈括等。
另一方面,王安石任用的所谓支持新法的人中则混进了不少有能无德的人,甚至是企图利用新法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
他们虽然靠着鼓吹新法而得到提拔,但并非真正的改革者。
一旦身居高位,他们或是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或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而走到新法和王安石的反对面去!例如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邓绾就是典型的势利小人,甚至说出过“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的“名言”。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理解
王安石的三不足精神理解
“三不足说”是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即天变乃是自然界常常发生的现象,其发生遵循一定的规律,不关联到人间的事情,更不是因为实行新法而引来了上天的发怒,这直接反驳了当时攻击变法是祸乱的势力所谓的“天人感应”一说。
这种“不畏天变”的精神力量是真正的逆天了,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意识。
“祖宗不足法”即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的,总是遵循老祖宗留下来的那一点东西是不够的,所以得改革那些旧制度和政策,使之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守着那些旧制度不放,这样注定没有出路。
“人言不足恤”即新法触碰了权贵势力和旧派势力的利益,必定遭到他们的非难和打压,只有敢于硬碰硬,才能实行下去。
“三不足说”足以体现王安石为变法改革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当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虽然最终变法改革没有成功,达到预想的效果。
但是,这种精神永远不朽!。
从王安石的“三不足”谈起
从王安石的“三不足”谈起作者:孔见来源:《中华魂》2017年第03期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
他的变法措施,触动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遇到重重阻力,像司马光、文彦博、韩琦,乃至苏轼、程颢、程颐等人都先后加入了反对派行列。
面对不同政见者的反对和围攻,王安石毅然表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达了自己毫不退缩的立场。
这“三不足”可说是典型地表现了王安石的性格和精神,也反映了他对待祖宗典籍和学习的态度,就后者而言,也给后人以启迪。
王安石虽然是一位儒生,但不墨守成规,而富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他生活的时代,儒家自西汉以来享有独尊地位已近千年的历史了,儒学成为科举取士的主要内容和评判标准。
这样一来,儒学作为唯一的国学被严重神圣化了,对它必须作为一个体系加以接受,顶礼膜拜,而不能说半个不字。
这就不能不造成严重的思想僵化局面,不能不使众多士子只会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死记硬背。
王安石则与此不同,他有强烈的“通经求理”、经世致用的学习欲望。
他不守一先生之言,死守儒家经典,而是广泛涉猎,博采众家之长。
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表明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 由于儒家经典被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汉以后儒生有所谓“述而不作”的说法,即只对这些经典作注、疏、传,王安石在读书时发现这些注解有的比经文更难懂,不但没有把经书讲清楚,而且往往与原意相差甚远。
这更使他感到不能盲目迷信,要用心去感悟、去思考,否则的话,就会像他所说的“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他善于独立思考,主张“善学者读其书,唯理之求。
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周、孔所不敢从。
”这在当时确是石破天惊、惊世骇俗之言。
难怪苏轼称王安石善于“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赞扬了他在学术上的独立精神。
“农夫女工,无所不问”,“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这样正确的学习态度,使王安石养成了关注实际,了解社会,深入民间调查的好习惯。
[王安石变法,法治]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及其当代法治启示
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及其当代法治启示一、问题的提出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其任宰执期间主持了著名的熙宁变法,又称王安石变法。
对此,历史褒贬不一。
自宋至清末,舆论压倒性的是批判。
而清季以降,国事遭难,举国上下要求改革、革命的呼声渐起,以梁任公为首对王安石一转固有的批判态度,认为《宋史》之中其谬最甚,而数百年来未有人起而纠之者,莫如所记关于王荆公之事。
结果,受梁启超的影响,中国学术界从正面评价王安石,基本上肯定王安石的变法。
在王安石变法中,他一反儒家主流观念,试图以无畏的精神推行改革,但是这一做法却使得传统的权力控制方式受到了沉重打击,并为北宋衰亡埋下了祸患之一。
王安石在变法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思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并被论者称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而加以褒扬。
因王安石变法冲击了宋初形成的制度秩序,所以保守派以传统的灾异论、祖宗之法等为武器阻挠王安石变法的进行。
但王安石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三不足对变法提供理论支持,反击保守派。
这对突破旧时代旧观念的束缚,打破成见,推动政事进步的意义不言而喻,甚至对时下的旧制度批判也具有借鉴价值。
二、天变不足畏天是古代皇权的合法性来源,并且对皇权的制约具有重要意义。
从思想层面来讲,传统中国政治上的正统及基本法律理念,无不肇基于宇宙存在原理的天理,或天秩概念,而且从周代开始就有了比较系统的天与政权关系的理解,所谓天命靡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这种天命观到了唐代被法制化,成为国家律令中的规范话语。
从制度层面来讲,天命与君德具有内在联系的观念,使得天能够以拟制法律的形式用灾异论来影响现实政治。
宋代仍旧秉承了历代关于天的观念。
靖康之难以后,大臣议论钦宗南归则名分何定,赵鼎言到上登基即久,四见上帝,君臣名分已定,岂可更议!可见天仍然被认为是皇权合法性的来源。
《宋史》载: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天变莫如通下情,遂除其禁。
富弼以日食为契机,实现了士大夫越职言事的一次政治体制突破。
王安石变法
这位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 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 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 也是惟一死后无任何遗产 的宰相,一个本来应该大 写的儒者.
课标: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史作用。
一、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 内忧: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 外患:民族矛盾激化(辽宋西夏连年征战) 2、积贫积弱的局面: 原因:加强专制集权制度带来的弊端
变法失败的原因
在执行过程中,各 地保守派纷纷变着法儿 抵制新法。
新法一出台就遭到 司马光等大官僚贵族和 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变法失败的原因
这一招果然厉害…… 偏偏又碰上连年大旱, 保守派趁机大做文章。
变法失败的原因
虽遭到各方 的指责,但神宗 依然坚持变法。
两位太后也 跑来起哄。
神宗后迫于 压力罢免了王安 石,但他仍推行 新政直至去世。
思考:针对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 导致了什么问题产生?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 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 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 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 这一状况的根源在那里?
王安石认为,要保证变法的顺利,就必须选拔人才和改革 官制,关键是改革科举制度。
内 容 作 用 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要 改革科举 求考生联系实际。 发展了教育, 择优录用,克服 “恩荫” 使有真才实学 惟才用人 的新进之士取 的弊病。 代了反对改革 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免试 的旧官。 整顿太学 做官,开新学科,设学田。
材料B: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 1054)每年巨额的军费开支 项 收入总 支出总 军费开 所占 目 额 额 支 比例 收 入 钱 绢 帛 粮 草 368225 331706 994014 30% 41 30 7 874553 725564 742276 102 5 0 8 % 269435 304727 231702 80% 75 08 23 293961 292504 249804 80% 13(束)69 64
试论王安石三不足思想与君主专制强化之关系
作者: 魏浩然[1]
作者机构: [1]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46-4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7期
主题词: 王安石;"三不足"思想;君主专制
摘要: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是古代约束君权的一大利器,后续不断丰富,形成天、祖宗礼法及士大夫人言三要素,三者互动联系,士大夫以自身的能动性制造人言,利用天与祖宗之法对君权形成理念与制度双层面的制约.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使之受到破坏,打破这种平衡,使原有制度遭到进一步破坏,败坏政治根基.此议,供高中历史教学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安石“三不足”的变法思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的变法思想,说明了人事和天事各有其自身的运行、变化、发展的规律,异常的自然现象并不可怕;要因时制法,法要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人言有好有坏,对待的态度也有两种,一是采纳,二是置之不理。
[关键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北宋中期以来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势,对内,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财政陷入危机;对外,辽、西夏不断骚扰,民族矛盾有所加深,而北宋的军事力量不能适应防御的需要。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许多忧国忧民有政治远见的士大夫,纷纷向皇帝提出有价值的变法主张。
王安石就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他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的变法思想。
一、“天变不足畏”
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主题,天人关系的中心问题,是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还是把天看做无意志、无目的的大自然。
如果把天看做有意志的至上神,必然会把人们引到宗教迷信的道路上去。
在王安石变法中,反对派就认
为天是有意志的,地震、山崩等异常的自然现象,就是上天对人的惩罚,他们就用灾异天变,天变降罚作为舆论武器,拿“天变”来向宋神宗进行劝说和恐吓,妄图以此来阻挠变法的进行。
事实证明,如果王安石没有“天变不足畏”的思想,他的变法从一开始就有被扼杀的可能性,更不可能继续下去。
熙宁二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御史中丞吕诲在熙宁二年六月,就以“天变”为由上疏弹劾王安石,企图罢免王安石、阻止变法。
阴谋失败之后,又来了宰相富弼,他向宋神宗上疏说王安石所任用的人多数是小人,以致天降惩罚,“诸处地动、灾异”,所以不要再搞什么变法了。
面对这些谬论,王安石皆以“天变不足畏”的观点加以反击,使反对派的阴谋诡计未能得逞。
熙宁五年,华山突然崩裂,枢密使文彦博上疏神宗说,这是因为实行市易法,侵犯了人民的利益,人民发怒,才使华山崩塌,所以应该停止变法。
与此同时,又恰逢连年大旱不雨,受灾地区的农民流离失所,反对派更是以所谓人怨天怒为由,反对变法。
神宗害怕上天的惩罚,“欲尽罢保甲、方田等事。
”王安石反复给神宗解释,天鸣地裂、河水泛滥等都是天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行而与人间的事毫不相干,有时二者偶尔相遇,那只是一种巧合。
至于水旱灾害则是常有的事,“尧、汤所不免。
”所以“天灾”不足以使人忧虑,当务
之急只要做好人为之事就行了。
熙宁八年,天上有彗星出现,彗星在古代被视为妖星,其出现被视为不吉利。
反对派又以此大造声势,反对变法,使神宗寝食难安。
王安石仍然坚持其“天变不足畏”的观点,向神宗解释说:“臣等伏观晋武帝五年,彗星出轸;十年,轸又出孛。
而其在位二十八年,与《乙巳占》所期不合。
盖天道远,人道迩,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
天文之变无穷,人事之变无已,上下傅会,或远或近,岂无偶合?此其所以不足信也!”(1)
可见,王安石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人事和天事各有其自身的运行、变化、发展的规律,两不相关,有时二者偶尔相遇,那也只是一种巧合,因而异常的自然现象并不可怕,即“天变不足畏”。
“天变不足畏”强调事在人为,继承了荀子“天人相分”的思想,否认国家的治乱、兴衰是天意所决定的,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今天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祖宗不足法”
要不要改变祖宗法制,这实际上是要不要实行改革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每逢重大变革总要有一场关于祖宗法制的辩论。
由于中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每一个大的朝代又都非常重视维护传统,传统便成为一种思想意识,成为既得利益者反对变革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
在王安
石变法中,反对派坚持维护“祖宗法度”,而王安石则坚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早在嘉四年,王安石就向仁宗皇帝呈送了一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一些政治改革的主张,认为不加以改革,则无以图存。
在万言书中他举出了从中央到地方存在的严重问题,指出:“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其原因在于“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而所谓“法先王之政”,只是“法其意而已”,不是完全照搬照抄旧的一套,也就是“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使其能适合于当前的“所遭之变”和“所遇之势”。
在他于熙宁元年与宋神宗初次见面后所写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对宋朝建国以来所施行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选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几乎全都采取了否定态度,在列举了种种弊端之后加以总结说:“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
”这就是说,如若不然,早就要出大乱子了。
由此得出结论,当然是祖宗之法非变不可,不变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熙宁元年神宗继位,第二年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问王安石变法以何为先,王安石说:“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于是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以“富
国强兵”为目的的法令,主要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将兵法、保甲法。
对于王安石变法,反对派利用一切机会进行攻击。
司马光提出“祖宗之法,不可变也”。
谏官范纯仁则在奏章中说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克财利”,使得“民心不宁”。
御史刘挚则在奏章中说王安石罪之大者,在于“国家百年之成法则铲除废乱,存者无几”。
枢密使文彦博则向宋神宗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
”
面对这些攻击,王安石皆以祖宗之法不足守加以反击,使反对派想废止新法的阴谋未能得逞。
他对神宗说,祖宗之法不足守,本来就应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多次修改法令。
如果法不能改,那子孙就应当世世遵守,祖宗为什么还多次修改呢?
可见,王安石认为,制定法律的宗旨就是使天下安宁,国富民强。
要因时制法,法律要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必固守祖宗成法。
如果要坚持祖宗之法,则只能法其意即效法其制定法律的宗旨。
三、“人言不足恤”
凡是一项重大变革,人们的看法必不尽然一致,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如果一个改革家不能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主张,人云亦云,那肯定一事无成。
王安石变法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王安石变法触犯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王安石执政刚刚四个月,御史中丞吕诲就弹劾王安石,说王安石本无远略,只是务于改变,标新立异而已。
刑部刘述上奏神宗,说先朝所立制度本来应当世世代代遵守,而今天王安石却事事加以变革,对祖制废而不用,所以希望早日罢免王安石,以慰天下之人。
司马光指责他推行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对所有的这些言词,王安石都视之为流俗之言而不屑一顾,坦然处之,坚持“人言不足恤”,义无反顾地坚持变法。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说:“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谤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2)王安石还不厌其烦地劝告神宗,对于这班流俗人的议论,应置之不理。
他向神宗说:“流俗之人,罕能学问,故多不识利害之情,而于君子立法之意有所不思,而好为异论。
如人主无道以揆之,则必为异论众多所夺,虽有善法,何由而立哉?”、“朝廷制法,当内自断以义,而要久远便民而已;岂须规规恤浅近人之议论!”(3)
对于凡是不属于流俗之言的言论和意见,王安石是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
早在变法之初,他就向神宗建议说:
“兴利除弊,非合众智则不能尽天下之理。
乞诏三司判官、诸路监司及内外官,有知财用利害者,详具事状闻奏。
诸色人听于本司陈述。
”(4)
可见,王安石认为人言有好有坏,对待的态度也有两种,一是采纳,二是置之不理。
“人言不足畏”的人言指的是流俗之言,即反对变法、不思进取的言论。
王安石认为立法如果以这种“人言”为恤,则根本不可能制定善法,要制定善法则必须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标准,采纳有益的言论和意见。
正是由于有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的变法思想,王安石才具有了披荆斩棘的精神和斗志,从而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今天中国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在改革之路上,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王安石“三不足”的变法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
(2)《王文公文集》卷八;
(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