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十章神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 达到阈电位
爆发动作电位、肌细胞兴奋
(6).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 对递质释放的调节: • 末梢Ca2+内流 • 突触前受体 • 灭活与突触囊泡着位有关的蛋白,抑制递质释放:如破伤
风毒素、肉毒杆菌毒素 ➢ 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
的神经元。 分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如中脑的网状结构、脑
桥的蓝斑、延髓网状结构腹外侧等。
外周: 凡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能纤维。 尚未发现释放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受体
分类
α受体
分布(外周)
α 1平滑肌 α 2 突触前膜
** 阻断剂
α 1 :哌唑嗪 α 2 :育亨宾 α受体:酚妥拉明
sC C(无 dr 髓) C
百度文库
皮肤的触-压觉传入 8~13 纤维 支配梭内肌的传出纤 4~8 维 皮肤痛、温觉传入纤 1~4 维 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1~3
自主神经节后纤维 0.3~1.3 后根中传导痛觉的传 0.4~1.2 入纤维
30~70 0.4~0.5 0.4~1.0
15~30 0.4~0.5 0.4~1.0
β受体
β 1心肌
β 2
平滑肌
β 1: 阿替洛尔 β 2:丁氧胺 β受体:普萘洛尔
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反射的分类 ➢反射的概念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 反射的分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二)、反射的中枢控制 单突触反射:腱反射是人体内惟一的单突触反射 多突触反射: 心血管基本中枢:延髓 呼吸基本中枢:延髓 体温调节基本中枢:下丘脑
(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单线式:如视网膜 2、辐散和聚合式 3、链锁式和环式
(五)、*中枢兴奋传播(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突触后N元。 2.中枢延搁:需时0.3~0.5ms/个突触。 3.兴奋的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与环状联系有关
3.电突触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是二个N元紧密
接触的部位上有沟通两细胞 浆的水通道蛋白,允许带电 离子通过,且电阻低。
传递过程:电-电(AP以局 部电流方式)。
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 快,几乎无潜伏期。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 (1)概念: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稍处
3.*主要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1)乙酰胆碱及其受体 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释放 ACh作为递质的神经元。
分布:脊髓前角、脑干网状结构、丘脑后侧腹核、 边缘系统等。 外周: 胆碱能纤维:凡释放Ach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 碱能纤维。
包括: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2)、大多数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3)、交感神经的小部分节后纤维 4)、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 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 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神经递质和受体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 的基础。
(2)、调质的概念:
神经调质: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对递质的 效应起调制作用(增强或削弱)的一类化 学物质。
调质作用:调质所发挥的作用。
(3)、神经递质的共存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 细胞
(一)神经元 1.基本结构: ⑴胞体: ⑵树突: ⑶轴突: 轴丘:轴突发出的部位,兴奋 阈值低,是动作电位的发起处。
轴索:轴突和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 神经纤维:轴索外包有髓鞘或细胞膜
神经纤维 神经末稍
有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外包裹
胆碱能受体(外周):
分类
分布
M受体
副交感节后
纤维效应器
N受体
N1神经节突触后膜 N2 终板膜
** 阻断剂 阿托品
N1: 六烃季铵 N2:十烃季铵 N受体:氯筒箭毒碱
(2)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中枢: 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释放肾上腺素为递质的神经元。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递质
恒温动物>变温动物
3).神经纤维的分类 A. 按传导速度的不同
纤维 分类
来源
纤维直径 传导速 峰电位 绝对不应 (μm) 度(m/s) 时程(ms) 期(ms)

初级肌梭传入纤维和支 13~22
配梭外肌的传出纤维
70~120 0.4~0.5 0.4~1.0
Aβ A(有 髓) Aγ

B(有 髓)
突触传递的实质:“电-化学-电”的过程
1)、*兴奋性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N元兴奋,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 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通透性↑ Na+内流
后膜去极化,产生EPSP
EPSP总和达阈电位,爆 发AP,后N元兴奋
2)、*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N元兴奋,前膜去极化
Ca2+内流 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
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Cl-(主) K+通透性↑ Cl-内流
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
后N元抑制
➢慢EPSP的产生机制:K+的膜电导(通透性) 降低, K+外流减少.
➢慢IPSP的产生机制:K+的膜电导(通透性) 增高, K+外流增加.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见第二章) 当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稍 Ca2+内流 接头前膜内囊泡 破裂,释放ACh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 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不形成突触;不
能产生动作电位。
数量多 功能复杂:支持作用
维持神经系统结构稳定性 影响神经元的功能活动 (营养、修复与再生、绝缘…)
二、 突触传递
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稍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 或突起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的分类:
定向性突触
依据媒 介物
(1)、受体的亚型:
(2)、突触前受体:
负反馈调节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3)、受体的作用机制:
与离子通道相耦联(促离子型受体) G-蛋白耦联受体(促代谢型受体),多数受体属
于这一家族
(4)、受体的调节: 受体的数量和与递质结合的亲和力 上调(up regulation) 下调(down regulation):内化或磷酸化
(局部电流) 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完整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 绝缘性 ➢ 双向性 ➢ 相对不疲劳性
*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⑴神经纤维直径:直径大,速度快
传导速度m/s≈6×直径
⑵髓鞘厚度: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 髓鞘厚,速度快
轴索直径与总直径的比例:0.6左右最快
⑶温度:温度高(一定范围内),速度快
纤维直径 (μm) 12~22
12 ±
5~12
2~5
0.1~1.3
传导速度 电生理学
(m/s)
分类
70~120 Aα
70 ±

25~70 Aβ
10~25 Aδ
1
C
3.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了解) •顺向轴浆运输 快速轴浆运输:有膜囊泡
机制:驱动蛋白(kinesin) 与微管结合蛋白结合、解离、再结合 慢速轴浆运输 :微丝微管 • 逆向轴浆运输:神经末稍摄取一些物质,如神经 营养因子、病毒、毒素等,逆向转运到胞体。
和乙酸。 由突触前膜重摄取:如去甲肾上腺素 被血循环带走,到肝脏灭活 被神经胶质细胞摄取
2. 受体(receptor)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 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性生物分 子。
激动剂: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 化学物质。
拮抗剂或阻断剂: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但不产 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有多层髓鞘。
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外没有反复
包裹髓鞘。
感觉神经末稍
运动神经末稍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兴奋或抑制; 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分析综合; 将CNS中其他部位的信息转换为激素信息。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类型
神经纤维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 神经冲动: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
定义:重复性刺激(尤其是伤害性的刺激)使突 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
机制:突触前末梢腺苷酸环化酶被激活→cAMP增 多→突触前末梢释放增多→传递效能增强
3)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长时程增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于突触前 神经元受到短暂的强直刺激后,可引起突触后 神经元产生突触后电位的持续性增强,持续时 间可达数天甚至数周,突触后神经元Ca2+ 增 加。
4.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了解)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 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质分解↑, 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 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恢复。
Dale principle(戴尔原则) 一个神经元的全部神经末稍均释放
同一种递质。 近来发现: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两
种或两种以上递质,即递质共存。 意义:协调某些生理活动.
(4)递质的代谢 合成:胞质中合成 储存:突触小泡 释放: *Ca2+ 依赖性释放 失活与清除: 被酶降解:如:乙酰胆碱被胆碱酯酶水解为胆碱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六)、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1.突触后抑制 ⑴机制: ⑵分类:
兴奋冲动 抑制性中间N元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
释放抑制性递质
②回返性抑制: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特征:是后膜超极化抑制。
①*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化学性突触 chemical synapse
电突触 electrical synapse
directed synapse 非定向性突触 non-directed synapse
1、经典的突触传递
(1)、突触的微细 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
①小而清亮透明的小泡:乙酰胆碱、甘氨酸、GABA 或谷氨酸等 ②小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儿茶酚胺类 ③大而具有致密中心的小泡:神经肽类 释放:体积较大的小泡通过出胞作用
机制:强直性刺激 → 突触前神经元内Ca2+ 积累→突触前末梢持续释放神经递质→突触 后电位增强
(2) 习惯化:
定义:温和的刺激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 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可塑性称为习惯化。
机制:突触前末梢Ca2+通道逐渐失活→细胞Ca2+ 内减少→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传递效能减弱
敏感化:
12~30 0.4~0.5 0.4~1.0
3~15 1.2
1.2
0.7~2.3 2.0
2.0
0.6~2.0 2.0
2.0
B. 按直径和来源不同
纤维 分类
来源
Ⅰa 肌梭的传入纤维
Ⅰb 腱器官的传入纤维
Ⅱ 皮肤的机械感受器传 入纤维(触-压觉、振 动觉)
Ⅲ 皮肤痛、温觉、肌肉 的深部压觉传入纤维
Ⅳ 无髓的痛觉、温度、 机械感受器传入纤维
体积较小的小泡通过活化区
(2)、突触的分类
➢ 轴突-树突式 ➢ 轴突-胞体式 ➢ 轴突-轴突式
局部回路神经元: 在中枢内起局部 联系的短轴和无 轴的神经元
局部神经元回路: 由局部回路神经 元构成的通路
(3)*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突触前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到突触后神经元的 过程
5.神经营养性因子(了解)
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现并分离到多种支 持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完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
神经营养性因子→N末梢的特异受体→N末梢摄入→轴浆运 输(逆流方式)→胞体→促进N元生长发育。
(二)、神经胶质细胞(了解)
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
卫星细胞 星型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 递质的重摄取(reuptake)和代谢:如有机磷农药 ➢ 对后膜受体(亲和力、数量)的调节:
• 上调 • 下调:如筒箭毒碱可阻断N2型Ach受体
(7)突触的可塑性(学习与记忆的生理基础)(了 解)
指突触的形态和功能可发生较持久的改变。 1) 强直后增强:
定义:突触前末梢受到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 在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的突触后电位增强, 可持续数分钟。
长时程抑制:即特定的刺激模式引起的突触后 神经元产生突触后电位的持续性减退。
2、非定向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 结构基础:曲张体(varicosity) ➢ 特点:无前膜与后膜之分, 支配为1 : n
距效应器远(>20 nm), 费时(>1 s) 不一定产生效应 ➢ 分布:神经-平滑肌和心肌接头 中枢单胺类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