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昆仑——钱钟书

合集下载

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

钱钟书写作的语言特点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被誉为“博学鸿儒”和“文化昆仑”。

他的写作语言特点非常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他的语言风格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有现代文学的创新,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以下是对钱钟书写作语言特点的详细分析:一、简练明了钱钟书的语言简练明了,用词精准,避免了冗长的词汇和复杂的语法结构。

他的文字简练有力,言简意赅,读起来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达力。

这种简练明了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也让作品更具有艺术美感。

二、幽默风趣钱钟书的文笔幽默风趣,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诙谐的氛围。

他的幽默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这种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豁达胸襟。

三、含蓄深沉钱钟书的语言充满了内涵和深度,表面上看似随意挥洒,但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一些看似平凡的事物或场景,表达出对人生、人性、爱情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这种含蓄深沉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在品味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和人文精神。

四、反讽幽默钱钟书在文章中经常使用反讽幽默,通过微妙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让读者产生出乎意料的共鸣。

他常常以幽默的方式嘲讽社会现象和人物,这种反讽幽默的表达方式既能够让读者会心一笑,又能够让读者深思其中的道理。

五、文化底蕴深厚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善于从中西文化交融的角度审视问题,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思考。

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六、语言运用娴熟钱钟书在语言运用上非常娴熟,他能够根据不同的题材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既有文学性又有学术性。

他的语言既典雅优美又通俗易懂,既幽默风趣又深刻含蓄,这种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钱锺书学贯古今,被称为“文化昆仑”。

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钱锺书翻译理论与实践其作品《林纾的翻译》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论述翻译的片段,散落在《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

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是在中国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钱锺书提出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境”。

他认为:“文字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以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格,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这表明翻译既要用译入语再现原语信息,又能完全保持原作的风味;既要在内容、形式等诸多方面忠实于原作,有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不可生硬牵强。

例1、 One man was lamed in his legs, while another has lost his eyesight. The blind man, taking the lame man on his shoulders, kept a straight course by listening to the other’s orders. It was bitter, all-daring necessity which taught them how, by dividing their imperfections between them, to make a perfect whole.译文:一人腿脚不好,另一人眼睛不好。

盲人背着瘸子,听着他指路。

但教他们如何通过分开他们之间的缺陷,组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却需要莫大勇气,因为这有点残忍。

钱译:一跛一盲,此负彼相,因难见巧,何缺成全。

解析:此段摘自《管锥编》,以极简的语言说明了一位盲人和一位跛者相互扶助,取长补短,彼此协作的情况。

译文相较于原文来说,更加精炼,但对原文意思的表达却没有任何删减。

钱钟书《吃饭》赏析课件

钱钟书《吃饭》赏析课件

二、钱钟书几部主要著作介绍
《管锥编》(1979)是一部用文言和札记形 式写成的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学术著作,对《左 传正义》等十种古籍经典进行了解读评析。
以文艺为主,囊括中外文、史、哲各个方 面。既有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重要典籍的大量 引用,又征引别人不经意或不屑援引的笔记、小 说、戏曲。全文共征引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 其中西方作家达千人以上,计一千七百八十种著 作,涵括数种语言。
吃饭
钱钟书
作者简介
添加副标题
“文化昆仑”
当代“第一博学鸿 儒”
他,精通古今中外的 学问,他懂得六种外 语,他的记忆力象照 相机一般,过目不忘, 他的头脑被誉为二十 世纪最具智慧的头 脑!”
面对《管锥编》有人惊叹:“其内 容之渊博,思路之开阔,联想之活 泼,想象之奇特,实属人类罕见。 一个人的大脑怎么可能记得古今中 外如此浩瀚的内容?一个人的大脑 怎么可能将广袤复杂的中西文化如 此挥洒自如地连接和打通?”
• (四)第四自然段 • 核心命题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
• 揭示了“请吃饭”的社交功能与人际关系 实质。
• 分析了有饭吃与没饭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请饭与施食、赏 面子与丢脸等社会地位的区别和人际关系 的微妙差别。
• 嘲讽了“减少仇敌的毁谤”而“请吃饭” 的社会交往的负面现象。
• ——与第一自然段“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 其实往往是附属品”相照应。

吃菜——吃饭
婚姻中 金钱——女人
知识精英
政治家
利益——真、美
野心—民众的利益
• (1)核心命题:“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 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饭”的实 质变成了“吃菜”,名实背离、主次颠 倒
• (2)由此联想到社会中一系列名不副实 的现象,并予以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

作文素材:“横扫清华、饱蠹牛津”的钱钟书

作文素材:“横扫清华、饱蠹牛津”的钱钟书

作文素材:“横扫清华、饱蠹牛津”的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一代奇才钱钟书先生诞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父亲钱基博是一位学富五车、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国学大师。

他一岁时“抓周”,第一下就抓到了一本书不放,他的伯父因此给他起名为“钟书”,钟情于书,这个名字好像验证了钱钟书一生都嗜书如命的脾性,也仿佛就是他“平生淡泊,独钟情于书”的“书痴”生活的写照。

在父亲的直接指导下,钱钟书博读群书,精于写作,古文根底非常雄厚。

钱钟书考入清华有一段佳话流传:1929年钱钟书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数学考试极差,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但因国文、英文两科得了特优(英文还是满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是校长亲阅试卷后定夺收下他。

可以说,当年清华大学心胸的宽阔为一代才子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清华藏书之富,在当时各大学来说是数一数二的,清华图书馆书库、书架上的书,经常满满当当的几十万册,中外古今图书无不应有尽有。

对钱钟书来说,进入清华真是如鱼得水。

一入清华,他就以“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气魄投身书海,开始创造一项又一项“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考试成绩第一;口出狂言第一……钱钟书28岁时被破格聘为外文系教授,这在清华园也是绝无仅有的。

1935年,钱钟书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同年与杨绛完婚,然后共赴英伦留学。

在英国,钱钟书就读的学校是牛津大学艾克赛特学院,牛津的藏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为了博览国内不易看到的书籍,钱钟书除了听课以外,日夜埋首于图书馆,孜孜不倦阅读了大量的图书,认真地做了笔记。

两年后,他以精彩的论文《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获得牛津大学副博士学位。

英、法三年的学习,为钱钟书从国学到西学融会贯通,具备现代意识和世界性的眼光,以至后来成为东方睿智学人,名满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请从上面这则素材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2、请运用上面的素材,写一个完整的语段。

要求:①要根据语段中心的需要,适当选用材料,不要大量摘抄故事。

读《伊索寓言》——风华绝代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风华绝代钱钟书

读《伊索寓言》——风华绝代钱钟书独来独往在人生的舞台他的神秘一如他的风采现代青年来说,钱钟书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

钱钟书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

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一些人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

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风趣若是。

他越是避客,便越是有人想见他。

于是,他不是客客气气地辞谢,就是借故以病推托支开,甚至是毫不客气地拒绝。

记者们偶尔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直闯上门,他便立在门口,小谈片刻,时刻作出“送客”的姿态;或放进客人,又缄口不言,绝不谈自己,更不透露自己的生活、创作情况,常常弄得记者们狼狈不堪,空手而返,很难有什么收获。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藉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

钱钟书就是钱钟书。

二钱钟书,宇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无锡。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解放前主要在几所高校教书。

解放后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文化昆仑屹立学界 大师风范长留人间

文化昆仑屹立学界 大师风范长留人间

文化昆仑屹立学界大师风范长留人间作者:李立军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08年第52期【引言】他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他被世人奉为“国学大师”,他生前身后都具有很大的魅力,无数人曾慕名想接近他,都被他婉言拒绝。

原外长李肇星在重庆高校演讲时,还风趣地讲述当年被其婉拒的经历,并且引用了他那句极具告示性的话“如果一个人觉得鸡蛋好吃,又何必非要见下这个蛋的老母鸡呢?”他就是已故的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

钱先生学问铸成高山,风范惠及世人。

今天,我们虽再也不能见到他本人,但我们仍能通过他的作品触摸到他的灵魂,感受他渊博睿智风趣幽默的风格。

【一号美文厅】窗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正跟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

”同样地只说着一半。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许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

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谈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为此。

据爱戈门记一八三○年四月五日歌德的谈话,歌德恨一切戴眼镜的人,说他们看得清楚他脸上的皱纹,但是他给他们的玻璃片耀得眼花______(liáo)乱,看不出他们的心境。

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的私生活做个保障。

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

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

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______(cáo)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

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

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

【中华杂谈】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中华杂谈】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

【中华杂谈】钱钟书的翻译语妙天下钱钟书,一座文化昆仑,一代博学鸿儒。

他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翻译三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钱钟书的翻译恣肆传神信属鬼工。

他译英国诗人拜伦写给情人的一封信,走笔典雅,一不留神,竟超过了原文,成了倾诉离别之苦的绝唱;也完美地实践了他提出的翻译的“化境”(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之说。

拜论原文:Everything is the same, but you are not here, and I still am. In separation theone who goes away suffere less than the one who stays behind.钱钟书译文:此间百凡如故,我仍留而君已去耳。

行行生别离,去者不如留者神伤之甚。

译文用典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翻译之痕;令人玩味再三,拍案叫绝。

从1950年到1956年,钱先生几乎没有文章发表。

这六七年时间,一个大学问家怎能无论著问世?一直让学界感到不可思议。

原来在这段时间里,钱钟书先生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

刘继兴考证,钱钟书先生曾在1955年填写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表》中说:“自1950年7月起至去年(1954)2月皆全部从事《毛泽东选集》英译工作,故无暇顾及其他活动”。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

把“毛选”四卷准确地译成英文,是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

谁能领衔担此重任,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自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钱钟书当年从清华考取牛津大学留学生时,其考试成绩名列榜首。

他在牛津大学爱克赛特学院潜心攻读英国文学,其时牛津大学出版一套“东方哲学、宗教、艺术丛书”,聘请钱钟书担任特约编辑,他是编辑组中惟一的一个中国学生,其英文水平可见一斑。

钱钟书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征引西方学者和作家达千余人,征引包括数种语言的著作1780多种。

大学《围城》读后感3000字范文

大学《围城》读后感3000字范文

大学《围城》读后感3000字范文【篇一】围城读后感3000字1947年发表的《围城》是“文化昆仑”钱钟书的一部长篇小说。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数的佳作之一,被称为“新《儒林外史》”,推崇为“一部近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小说中一面是钱钟书展现的生活本身:书中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塑造出了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畸形知识分子群像,揭露了造成这群人沉沦的社会环境;一面是钱钟书展现的自身:钱钟书在书中以富有生气的比喻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以诙谐幽默的讽刺描绘社会和人生,挖掘人物灵魂,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也显示了《围城》双重的魅力。

《围城》中主要塑造了这样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懦弱、懒散而且虚荣的方鸿渐,欧洲留学四年却换了三所大学,凭兴趣随意听了几门课。

为了给亲朋一个交代,也为了给自己遮羞包丑,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一张美国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文凭。

回国后最初在“岳丈”的银行做职员,如笼中之鸟,一饮一啄都听命于人,甚是卑微低下。

至于和苏小姐的交往也是“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

方鸿渐不爱苏小姐,却从来没有明确回绝苏小姐对他的爱意,使苏小姐对他“爱的误会”越来越深。

但直到遇到了“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唐晓芙时,才下决心彻底回绝了苏小姐。

无奈由于苏小姐被拒绝后疯狂的报复和唐小姐严格的爱情标准,这段感情天折了。

这时,三闾大学的聘书使方鸿渐还存有一点体面地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

讲面子,自视很高的方鸿渐在赴三闾大学的旅途中觉得与李梅亭、顾尔谦这样的宵小之徒为伍简直是“可耻的堕落”。

在三间大学期间他一面对高松年用政客手腕办教育极为反感,一面直到他被解聘离开学校的最后一刻,还幻想着校长派人送来教授聘书。

回到上海再度失业后,孙柔嘉要他进自己姑母的工厂做事,他大喊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是不做的。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

钱钟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

钱钟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

钱钟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钱钟书: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代杰出学者、作家和文化人的贡献。

他们通过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思想深度和文化触觉塑造着中国文学的面貌,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拓展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在这些杰出人物中,钱钟书被公认为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将围绕钱钟书的生平、主要作品以及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贡献进行探讨。

一、钱钟书生平与学术背景钱钟书于1910年生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是清末名士钱泽四,母亲则是近代教育家闻一多的妹妹。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钟书从小就对文学和艺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钱钟书青年时期前往英国留学深造,先后就读于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

在英国的学习经历为他的学术生涯和文化触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既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又深入了解了西方的文学和哲学思想。

二、钱钟书主要作品钱钟书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围城》和文化随笔集《人生》。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围城》是钱钟书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个名叫方鸿渐的主人公为中心,通过对其在婚姻、事业和人生观方面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题与中国社会的困境和个人的选择息息相关,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人生》是钱钟书的一部文化随笔集,收录了他在生活中的感悟与思考。

钱钟书用生动的文字和独到的见解,探讨了人生、自然、艺术和教育等各个方面的议题。

这些随笔充满了智慧和温情,洋溢着对人类文明和普世价值的思考。

三、钱钟书的思想贡献钱钟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学术见解贡献了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

首先,钱钟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有重要贡献。

他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从中吸取灵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改造,既保持了传统的韵味,又注入了现代的元素,使得作品充满了前瞻性和创新性。

其次,钱钟书的思想触动了中国社会的思考与反思。

文化昆仑——钱钟书

文化昆仑——钱钟书

文化昆仑——钱钟书作者:钱之俊来源:《新作文·中考作文智囊》2010年第01期策划人语一百年前,宣统二年农历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带着晚清最后一抹残阳,在江苏无锡,诞生了一位日后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的大家——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虽饮誉海内外,但一生淡泊名利,尤其后半生,更是行事低调,诸如这种周年纪念他曾表示过极大的反感。

可面对如今这种追名逐利、人世浮躁、学术腐败的环境,我们没有理由不把目光重新转向大师钱钟书,没有理由不向青年学子们重新打开钱钟书这座取之不竭的宝藏,让大家看看上一代学者是如何读书、治学、做人的。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大师风范,后世学子当铭记于心。

人物简介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江苏无锡人,现代著名作家、学者。

早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公费留学牛津大学,回国后历任西南联大、国立师范学院、光华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暨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后调入社科院,晚年曾任社科院副院长。

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各种单篇文章散见于各大报刊。

其中《围城》风格独特,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60年来,钱钟书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晚年被誉为“文化昆仑”。

主题分解材料之一:钱钟书自称“是一个闭门不管天下事的人”,他总是力图站在“人生边上”,对“名利”二字取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

就是在推辞不掉,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后,他仍不觉得自己是个“官”,还是一如既往地专心著作,丝毫不为名利所动。

有一次,香港中文大学鉴于钱钟书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决定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钱先生却坚决不肯接受。

钱钟书

钱钟书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上自校 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 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 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 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 样满口仁义道德a、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 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 LOREM IPSUM DOLOR 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 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 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 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 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
主要作品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 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 (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人物介绍
总体概况
在写《人· 兽· 鬼》的时候,钱钟书似乎还是着迷 于讽刺嘲笑,着迷于妙语连珠,着迷于意蕴题旨,
人物形象却都还模模糊糊。而《围城》则不然,不
但有李梅亭、曹元朗、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 寥寥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 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
方鸿渐
骂,但他总不当着其他孩子的面骂。钟书十一岁,考取东林小学,而伯父不久也去世了。尽管
父亲负责他的学杂费,但其它开支无法弥补,没有作业本,他就用伯父曾钉起的旧本子;笔尖 断了,他就把竹筷削尖替用。钟书十四岁考上桃坞中学,父亲在清华大学任教,对钟书的作文

语文:钱钟书给我们语文学习的启示

语文:钱钟书给我们语文学习的启示

钱钟书给我们语文学习的启示余英时在钱钟书逝世后评价说:“墨存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最高结晶之一。

他的逝世象征了中国古典文化和20世纪同时终结。

”钱钟书是既深谙中国古典文化,又通晓西方文化,并能在其学术与创作中同时凸显古典精神与“全球意识的学者”,他既是中国人文传统所凝聚之人,又是中西文化的赫尔墨斯。

1.广博恢弘阔大的知识结构钱钟书是博闻强记,埋头读书的神话,他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被誉为文化昆仑。

第一、他有着浓厚的家学渊源,五岁开始跟伯父念书,通读经史子集。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生读一些“古文”名篇,背几首唐诗宋词者有之,但经史涉猎的少之又少,传统蒙学的精华已经被丢弃,孩子们在语文知识结构上往往“先天不足”。

第二、钱钟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

他的学习英语的兴趣源于林纾译的英文小说,那时的钱钟书只有十一二岁,他把这些翻译小说读了一遍又一遍,也因此有了学习英语的新动机,那就是希望有一天能痛痛快快地读英文的原版小说,在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时,英语考试得了满分,这得益于他的大量的英文阅读。

后来学法语和德语,钱钟书都是从阅读小说开始,记得杨绛回忆说,学法语,钱钟书从十七世纪的作家读起,读到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的作品,因此通晓了一门语言,也了解了一国的文化。

其实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境,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优秀语言的集中体现,而当兮的语文教学,仍然将作品肢解、抽离、切割,语言已没有了血肉、情感和灵魂,语文教学也就丧失了生命,也因此扼杀了孩子们学语文的兴趣。

第三、钱钟书读了一辈子书。

读书笔记本就有五大麻袋,仅外文笔记: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的笔记就有三万四千页。

这种阅读和积累使得他成了博雅之士,在为学为文的根基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他视通中西,有极广阔的学术视野、知识修养和宏大理论抱负.钱钟书并非仅限于“中西文学兼优,也并非仅对中中西方的文学文论有兼通的了解,他同时还对中西方的各种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如哲学、史学、心理学,法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等有广泛涉猎,他跨学科的中西素养深受瞩目。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

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_作文素材关于钱钟书的作文素材一代鸿儒的围城内外作者/湖南晓君回首过去的一个世纪,饱览群书、博古通今者大有人在,精通多国语言、学贯中西者不乏其人,但钱钟书是独特的。

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登堂入室;渊博使他站得高,看得透,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

他被学术界誉为“文化昆仑”。

真正走近钱钟书时,也许你又会生出无限感慨!骨子里的狂狷有一种人外表温软,内心却十分强悍,钱钟书就是一例。

儿时的他,已显出禀赋异于常人,表现在“专爱胡说乱道”“好臧否古今人物”。

上小学时,父亲为他改字“默存”,叫他“少说话”。

事实上,直到后半生他才渐渐敛住锋芒。

钱钟书之狂,在清华读书时就开始显露。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放言要“横扫清华图书馆”。

从外文系毕业时,校方决定破格录取他留校,他一口拒绝了,并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钱钟书对同辈学人也多有臧否。

他对胡适派的文学史考证和陈寅恪式的以诗证史,均深表不满;对林语堂提倡的幽默文学,也大加嘲讽,说:“自从提倡幽默文学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

”1992年,安迪先生到钱钟书府上拜望,请教其对几位文化名人的看法,他的评价几乎全是负面的:对王国维,说一向不喜欢此人的著作;对陈寅恪,说陈不必为柳如是写那么大的书;对张爱玲,很不以为然;对鲁迅,说他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阿Q正传》则应加以修剪才是。

黄永玉在《北向之痛》中回忆,“四人帮”横行时,学部通知钱钟书去参加国宴,说“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

钱钟书一再拒绝:“我很忙,我不去!”通报者只得讨饶:“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钱立马回应:“不!不!不!我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深度评论】狂,容易让人想起狂妄;狷,容易让人想起耿直。

钱钟书的狂,绝非通常意义上的目空一切,而是率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正如钱先生自己所言,“人谓我狂,不知我之实狷”。

【多维解读】1.心境淡泊。

作文人物类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之钱钟书

作文人物类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之钱钟书

全程作文训练样例一【素材积累】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钱钟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管锥编》出来以后,“钱学”兴起,钱先生声名大起,而他却潜心读书研究,闭门谢客。

一些“钟书迷”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慕名而来,他却常常以病或者其他原因辞谢,“避之唯恐不及”。

“如果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难道一定要见到那只母鸡?”钱钟书曾这样幽默地婉拒一位想亲见他本人的读者。

1991年全国十多家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拟拍钱钟书,却被婉拒。

有人告诉他,拍片将酬谢一笔钱,钱先生淡淡一笑,幽默地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些东西吗?他拒绝了华中师大为其先父钱基博老先生作百年诞辰纪念;他拒绝了三联书店为其出“全集”的提议;他拒绝了世界名流赵浩生的录音采访;他拒绝了法国政府授其“对中法文化交流的贡献”勋章;他把《写在人生边上》重印的稿酬全部捐献给了社科院计算机室,他把电视剧《围城》的稿酬全部捐给了国家;他多次谢绝了国外的重金聘请;他在病重之时,感谢无锡家乡领导与乡亲的厚爱,但是不同意为他修建纪念馆,认为没有必要;他留下遗言,不开追悼会……2001年9月,九十高龄的杨绛先生将夫妇俩2001年上半年所获稿酬现金72万元及其后出版作品获得报酬的权利,捐赠给了清华教育基金会,设立"好读书"奖学金,以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大学生努力学习、成才报国。

她希望获奖学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面对国内、外的“钱钟书热”一直居高不下,钱钟书对此很不以为然,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在致老友郑朝宗教授的信中,他恳切地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

”不管外间如何风云变幻,钱钟书始终安如泰山,锲而不舍地守着他的摊子,埋头做学问,不掷光阴于交游。

他用半辈子寒窗的寂寞,保持着高尚人格操守和独立学问品格,默默地为世界文化奉献着自己的智慧。

1、请从上面这则素材中提炼出一个观点。

【课外阅读】文艺家钱钟书百科全书式学者

【课外阅读】文艺家钱钟书百科全书式学者

【课外阅读】文艺家钱钟书"百科全书式"学者写《围城》的钱钟书是一名小说家,《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的作者是一个随笔家,那么,《管锥编》的作者呢?我发现,这个貌似不成问题的问题,一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着。

钱钟书令人瞠目的渊博,看来已构成一种妨碍,当有人视他为“百科全书式”学者时,好像也顺便给自己赦免了归类的责任。

一些学者热衷于把钱钟书说成“文化昆仑”,言外未必有而言内已充满的意思就是:钱钟书到底算哪类学者,大可不必纠缠:他什么都是。

“文化昆仑”么,当然唯不择细流之大海可比了。

在一些对钱钟书持激烈批评的文字里,同样透露出懒得归纳或无力归纳的倾向。

某文学博士是这样舞剑的:“比之于尼采、萨特、海德格尔,一百个钱钟书又能算什么?”显然,他把钱钟书当成哲学家了,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哲学家天然高出其他学者一头。

同属此套拳法的常见批评是,通过拔高陈寅恪、顾准或李慎之等人,变相地贬低钱钟书。

尽管,有一个事实让这些批评者难堪:偏偏是李慎之先生,给予钱钟书至高的评价。

在题为《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悼文里,李慎之将钱钟书誉为“天不能死,地不能埋”的人,并认为陈三立先生的诗句“万流失倚依,百代仰宗师”,“钱先生是当得起的”。

当然,这些批评并不值得重视,批评者徒以声浪炫人,凑近了看,你甚至发现,他们连《管锥编》都未必读过,其中还不乏把该书写成《管锥篇》者——后者是如此常见,以至我扫兴得都提不起反驳的兴致。

他们与其说是批评钱钟书,不如说是借助批评来抟塑自身的伟岸形象。

他们批评钱钟书时的那副狠劲与批评本身之脱离文本,适成炫目对照,弄得我难免会想:他们的醉翁之意原本不在文本,而是想借助钱钟书这块跳板,袅袅一番自己的勇敢。

既然功夫原在“诗外”,试图从这类批评里获得教益,也就缘木求鱼了。

有鉴于此,我更愿意把这类批评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以便从中把玩出若干世态人情。

换个角度说,若非看到他们的表情那么切齿,单凭这类批评魔术,我简直要怀疑他们是钱钟书最狂热的粉丝了。

兹体博大 见微知著——钱钟书《管锥编》荐读

兹体博大 见微知著——钱钟书《管锥编》荐读

兹体博大,见微知著——钱锺书《管锥编》荐读江西省大余中学程秀全引子:钱锺书《管锥编》并非高深莫测钱锺书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成就举世瞩目,被人称为“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学术著作《管锥编》,贯穿古今,连通中外,可谓博大精深。

许多人面对钱锺书,往往敬其博大精深,叹其生僻艰涩,望而生畏。

其实,《管锥编》只是钱锺书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读书笔记而已,对于接受过系统古代汉语教育的语文老师而言,他用典雅“文言”写成的文字并非障碍;《管锥编》作为读书笔记,只是读书的心得体会而已,虽然旁征博引,但并非正襟危坐的论道,并非一定要熟读了钱氏所读原著才能看明白。

钱锺书只不过取书中一点引申开来而已,没读过原著,所引称的书没有读过,对于阅读这部书,障碍不大——当然,读过相关著作更好,至少感受会更深一点,从中还能摸到做学问的门道——其中虽引用了多种外文,但钱锺书都用典雅的文言文翻译过来了,原文以括号的形式附在文后,并不造成阅读障碍。

所以,语文老师要读,完全是能读、能读得明白且必将大有收获。

《管锥编》共四册,130万字,781则,它是钱锺书先生研读中国古代十部著作的读书笔记;书中旁征博引,引述四千位著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具体卷册章节如下:第一册:《周易正义》27则、《毛诗正义》60则、《左传正义》67则、《史记会注考证》58则第二册:《老子王弼注》19则、《列子张湛注》9则、《焦氏易林》31则、《楚辞洪兴祖补注》18则、《太平广记》215则第三、四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277则这四册十本书的读书笔记在形式上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从任何一本书开始读;每本书各章节之间也没有完整的体系,我们可以从感兴趣的章节入手;同一问题在不同书、不同章节之间出现,作者采用“互见”法,把那些问题贯穿起来。

因而,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像翻字典一样,找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来读;对于初读者,我们可以从自己熟悉的文章入手,从我们教学的文章入手;并且,书的目录中,都在各章节内部有相关提示,如《史记会注考证·五项羽本纪》目录后有“破釜沉舟——用字重而非赘——项羽性格——鸿门宴——‘今’字——挑战——垓下歌——重瞳”这样的小目,助于读者搜索要看的内容。

钱钟书

钱钟书

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

10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19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享有“文化昆仑”之誉的钱钟书,是当代“第一博学鸿儒”。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把钱钟书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但博学多才的钱钟书幽默、率真的个性更有看点,这里选录数则,以飨读者。

有趣的名字来历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自幼过继给伯父钱基成。

据长辈说,钱钟书出生那天,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遂为他取名“仰先”,取“仰慕先哲”之义,字“哲良”。

翌年,钟书“抓周”。

结果他抓了一本书,父亲钱基博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后来他成了一个“只要有书可读,别无需求”的学者,竟应验了“抓周”和父亲取名的期望。

于是“钟书”成了他的学名,“仰先”就成了小名,家人便习惯叫他“阿先”、“先儿”、“先哥”。

鉴于“先”与“亡”近义,又将“先”字改为“宣”。

1920年,10岁的钱钟书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钟书改字“默存”,意为要他少说话。

后据夫人杨绛介绍:钟书曾说“其实我喜欢‘哲良’,又哲又良——我闭上眼睛,还能看到伯伯给我写在练习簿上的‘哲良’”。

这也许是因为他思念伯父的缘故。

杨绛觉得他确是又哲又良,不过他“痴气”盎然的胡说乱道,常使他不哲不良——假如淘气也可算不良。

“默存”这个号显然没有起到克制作用。

因为他放下书本,又全没正经,专爱胡说乱道。

钱家人爱说他吃了痴姆妈的奶,有“痴气”。

痴气率真的天性钟书打小就爱看书,常跟伯父上茶馆喝茶,伯父花一个铜板给他买一个大酥饼吃,又花两个铜板向小书铺子或书摊租一本小说给他看。

家里的小说只有《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等正经小说。

钟书在家里已开始囫囵吞枣地阅读这类小说,把“同呆子”读成“岂子”,也不知《西游记》里的“呆子”就是猪八戒。

书摊上租来的《说唐》、《济公传》、《七侠五义》之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家里不藏。

钱钟书的简介及性格特点

钱钟书的简介及性格特点

钱钟书的简介及性格特点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是民国第一才子,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钱钟书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钱钟书的简介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钱钟书的性格特点痴气率真虽然是学者,但钱钟书处理起平常的事情也并不是一个“道貌的儒者”,生性率真的他反而有某些学者所不具备的痴气,甚或是“凶玩”。

有一种说法是在“__”期间钱钟书为了夫人杨绛与一对年轻夫妇打架,杨绛在《干校六记》中亦有记载,但后来那对年轻夫妇又站出来说杨绛之说不实。

一时间,学界也被搅得沸沸扬扬,许多学者也都卷入了这场纷争,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也许我们并不关心个中曲直,但钱老先生以年迈之躯为妻子与年轻人拼力相殴,其率真痴气反倒让我觉得真实与纯粹,天下又有哪个女子可以接受一个不敢为妻子出头的男人呢?也许正是钱氏曾被神话,当我们看到他平凡的一面时反而会觉得“可爱”。

有句老话:不为雄名疏贱野,惟将直气折王侯。

但在钱钟书,也许连折王侯也不必了。

据黄永玉先生讲“__”期间,某天忽然有部门通知学部要钱钟书去参加国宴。

钱锺书道:“我不去,哈!我很忙,我不去,哈!”“这是江青同志点名要你去的!”“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那么,我可不可以说你身体不好,起不来?”“不!不!不!我身体很好,你看,身体很好!哈!我很忙,我不去,哈!”结果钱先生没有出门。

又一次黄永玉要写一个有关“凤凰涅槃”的文字根据,但一点材料也没有。

《辞源》,《辞海》,《中华大辞典》,《佛学大辞典》,《人民日报》资料室,北京城的民族学院、佛教协会都请教过了,没有!忽然想起钱先生,连忙挂了个电话,钱先生就在电话里说了以下的这些话:“这算什么根据?是郭沫若1921年自己编出来的一首诗的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昆仑——钱钟书——独来独往在人生的舞台他的神秘一如他的风采(一)现代青年来说,钱钟书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

钱钟书的照相机式的记忆力,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

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简直把他看作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

一些人不远万里,从港台、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

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给钱钟书打电话,想拜见他,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风趣若是。

他越是避客,便越是有人想见他。

于是,他不是客客气气地辞谢,就是借故以病推托支开,甚至是毫不客气地拒绝。

记者们偶尔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直闯上门,他便立在门口,小谈片刻,时刻作出“送客”的姿态;或放进客人,又缄口不言,绝不谈自己,更不透露自己的生活、创作情况,常常弄得记者们狼狈不堪,空手而返,很难有什么收获。

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客来常以病谢,积函多不作复。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便越加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钱钟书非故作高深,故弄玄虚,大学者惜时如金,不藉口舌而扬名,不浪掷光阴于交游,此其一;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此其二。

胡思乱想是别人的事,于钱钟书却无关。

钱钟书就是钱钟书。

(二)钱钟书,宇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无锡。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解放前主要在几所高校教书。

解放后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当年他的“奇书”《围城》出版后虽然十分畅销,洛阳纸贵,但却颇有争议,毁誉不一。

他不愿趋时不求闻达。

因此,在国内,自解放之后至“文革”以前,他并不为人所熟知。

而且可以说坐尽冷板凳,默默无闻。

1979年,他的煌煌巨著《管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洋洋四大册的著作极大地震动了学术界。

1980年,《围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更为畅销不衰,多次印刷,累计已达百万册,甚至屡屡被盗印。

之后,《谈艺录》、《七缀集》的出现,使钱钟书更加大放异彩。

他虽未必“著作等身”,但所作却字字珠玑,为读者赏爱、叫绝。

于是,不少青年惊奇地“发现”了钱钟书,其惊喜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如果说《围城》使人们喜爱钱钟书的话,那么《谈艺录》、《管锥编》则更使人们在他面前倾倒了。

(三)人们惊呼,钱钟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人物,是个天才!他的确是一个天才。

钱钟书的天才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

说起他的记忆力之惊人,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已去世多年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恐伯还没有第二人能和他相比。

国外的学者说钱钟书具有“照相机式”的记忆力,一点也不夸张。

在进入小学读书识字之前,钱钟书已读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以及《七侠五义》、《说唐》等古代小说。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吴忠匡在《记钱钟书先生》一文中说,钱钟书在蓝田的国立师院任教时,图书馆的《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部头丛书,他都浏览过,但见他看过的文集,仅明清别集就有千种之多,这些别集,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家,别人随便拿一部来考问他,十之八九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其内容,有的甚至一字不差。

别人不敢相信,屡次考他,他也竟屡试不爽。

而且,他的记忆力似乎也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

1979年,将近七旬的钱钟书在美国访问,再次证实他的记忆奇才。

费景汉说钱钟书把“耶鲁大学在场的老外都吓坏了”。

夏志清说,钱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表演”使得洋同事面面相觑。

至于水晶的记述就更有意思了。

他说“…… 谁知白之教授刚引到这里,钱先生立即像《红与黑》小说的男主角于连背诵拉丁文圣经一样,将下文‘不比寻常穿篱挖壁……’咿咿呀呀背诵了起来,这种惊人的记忆力,只能借用《围城》里形容孙柔嘉的句子,差可比拟听者的惊讶:‘惊奇的眼睛(此地应改成嘴巴)张得像吉沃吐画的O一样圆’。

”钱钟书另一个非凡之处是他的博学。

他的学问的渊博在当代中国可谓首屈一指。

夏志清称他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舒展称其为“文化昆仑”。

钱钟书的古文造诣之高,当今恐伯无人企及。

只要看一看《谈艺录》、《管锥编》即令人叹为观止。

从先秦到近代,经史子集靡不贯通,尤以集部为最精。

他的文言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不论散文骈文,诗词曲赋,还是小说戏曲,俚语谣谚,他全能招之即来,奔凑笔端,遣词造句,隶事用典,简直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如果把他的每一句话细细注解,用“无一字无来历”来形容,最为恰当。

而这些“来历”囊括四部,其数目难以统计,他的古文造诣早为陈衍、徐森玉、胡先肃诸前辈学者称道。

而其《围城》、《宋诗选注》等却是地地道道的白话文。

他笔下的白话文,清如水,明如镜,绝少沾染西洋味、古董气与学究气,挥洒自如而又耐人寻味。

尤其是《围城》,几乎成为幽默文学语言的范本。

除此之外,钱钟书还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

对于一个曾经在牛津留学的文科学生来说,通晓这些相关语言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要做到纯正得没有一点母语腔调,对所有这些语言文学全部贯通,烂熟于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钱钟书是我国英语界公认的权威,当年曾任《毛泽东选集》英文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参加翻译定稿《毛泽东诗词》。

钱钟书在美国讲学,仅凭其操英语的口才,即令四座吃惊,一位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说,他在美国长这么大,生平从未听过像这样漂亮的英语,算来算去只有哈佛的一位语言学教授的英语水平差堪同钱相媲婉美。

再如,他在留学时学习过意大利语,但却从未到过意大利,1978年他首次到意大利出席第二十六届欧洲汉学会,即用意大利语作即兴式的发言。

他的意大利语言咬音之准,味道之纯,不输其英、法、德语水平。

在报告中他还随意援引意大利文学,所涉及的许多陌生作家的作品,他皆能用意大利语娴熟地背诵出原文,引起了意大利学者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钱钟书渊博的学问,一方面是他的天才的表现,良好的天赋使他能很快地掌握运用这些语言;另一方面是靠他的用功与勤奋。

他周岁“抓周”时,抓到了书,取名为“钟书”。

也许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

他就立下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上,上课时也是手不释卷地看自己喜爱的书。

他看书有个特点,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画下警句来或批几个字,据传清华藏书中画线的部分大多出自他的手笔。

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

吴宓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所有课上涉及的文学作品他全都读过。

钱钟书还有读字典的兴趣,而且深得其乐,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逐条地读过,并时时读得开怀大笑。

他除了良好的记忆力外,还做别人看不懂的辅助性的笔记,每读一书,他都要做读书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供自已写作时连类征引。

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读遍天下书,可以想见该有多少读书笔记了。

据杨绛说,她在1973年为钱钟书整理读书笔记时,即有整整五大麻袋之多,堆在屋里高高的如一座小山,每一本笔记上都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中文、外文,我们可以想象到这五大麻袋笔记的内容该有多少!打开《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我们不能不惊叹作者的博学,这些著作纵贯古今,沟通中外,包括数种语言,数以万计的作家、作品,也就是说其数量与中国主要古书总汇《四库全书总目》约略相近。

其实,这些只是就已经出版的内容而言的,《管锥编》续集至少还有论五种古籍(据郑朝宗透露:实际上不止五种,很可能还有十种古籍)没有出版,还有作者早已著成,迟迟不愿公之于世的几部专著。

钱钟书的博学我们不敢妄测,也无从妄测。

(四)钱钟书是“钟情于书”的大学者,但绝不是钻故纸堆的酸腐“学究”。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

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

俞平伯与钱钟书是文学研究所最为资深的两个学者,文研所内开会,俞平伯总是木讷寡言,独自抽烟,钱钟书则是纵声谈笑,议论风生,每每坐在一起,便构成了有趣的映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除了鲁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就要推钱钟书了。

《围城》的幽默更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屈一指的。

如: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

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

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

像这类幽默的语言,在《围城)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短篇小说《猫》中写道:“李太太深知缺少这个丈夫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本身毫无价值,但是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

”甚至在《谈艺录》、《管锥编》等纯学术著作中也充满了机趣与幽默。

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被他婉拒了,别人告诉他将要酬谢他钱,他淡谈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因为才高一世,所以他也颇自负自许,相当的“狂”。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说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狂人”之一,钱钟书的狂,狂在才气,狂得汪洋恣肆,颇类古代庄生。

他的堂弟曾说过,钱钟书少年时就狂得惊人,从小就不愿说赞扬别人的话,倒批评、挖苦、调侃过不少人,说话既刻薄,又俏皮,这脾气一直未改,这些被他批评的人中有的是他的同学友人,有的还是他的师长、前辈,像朱自清、周作人、冯友兰、赵万里、吴宓,甚至还包括他的父亲钱基博在内。

上大学时他就敢挑剔博学的父亲的学问,断定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

大学快毕业时,清华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曾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狂如此!他架子相当大,不愿拜访别人,更不拜访名人,他曾引杜于皇的话说:“即使司马迁、韩愈住隔壁,也怨不奉访!”无怪乎当年他父亲写信命他拜访章士钊,他也懒得理会,无动于衷,后来看到章氏《柳文指要》,他还为当年没有遵父命而感到庆幸呢!钱钟书狂者的风度中却又表现出狷者的性格,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