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化历程
深圳40年来发展历程
深圳40年来发展历程深圳是一座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的特区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代表性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发展历程可以从经济、城市建设、创新和人口流动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回顾。
深圳经济的发展是深圳40年来最显著的突破之一。
上世纪70年代,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人口不到30万。
1979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深圳设立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以吸引外来投资和加速经济发展。
此后,深圳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各种国内外企业纷纷前来投资。
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深圳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与保险、物流等行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今,深圳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的许多地区,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和科技中心之一。
与经济发展并行的是深圳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
四十年前的深圳只是一片农田和渔村,如今,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深圳始终坚持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大量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公园和绿化环境,都是深圳城市建设的成果。
同时,深圳还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和传统村落,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深圳也是中国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政府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孵化等方面,在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深圳也是中国大陆最具活力的创新和创业中心之一,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创新人才和投资。
深圳的发展也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
由于深圳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吸引力,大量的农民工从全国各地涌入深圳。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深圳的人口结构,还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的保障。
深圳积极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改善农民工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之,深圳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经济、城市建设、创新和人口流动等方面的进步和突破,使得深圳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城市之一。
深圳城市化历程
福田区 位于深圳经济特区中部。是人民政府所在地。 该区于1990年1月4日建制,区人民政府于 同年10月7日成立。区政府驻深南中路田面。 全区总面积78.8平方公里,行政区域东起红 岭路与罗湖区相连,西至车公庙工业区与南山区 相连,南临深圳河与香港毗邻,北接宝安区。辖 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蜜湖 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7.72万人,其中 户籍人口25.8万人。
建市时期1979年2月,国务院发布38号文件, 提出在若干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结 合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成为吸引港澳游客的旅 游区;建设成为新型的边境城市。3月,中央和广东 省委决定把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受惠阳地区和省委双 重领导。11月,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深圳市改为 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年5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 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 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同年8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 区域,设置经济特区”,10月,广东省委宣布恢复 宝安县建制,同时宣布深圳市的政治待遇与广州市相 同。1988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在国 家计划中包括财政计划实行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 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
蛇口初建时
深圳老城改造
罗湖第一楼“友谊商 场” 1982 建成虽然只 有七层高,但已是当 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 1983 ) 原蛇口村东边是蛇口圩 街道、商店、蛇口渔业大队、渔船修理厂等, 西边有晒鱼场、码头、村庄等,六、七十年 代是宝安县较为繁荣的三大渔港之一。
东湖地段原貌( 1984 )
建县时代 建县时代(公元1573年—1841 年)明万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转 危为安”之义,在东莞守御千户所基地进 行扩建,建立新安县治。范围包括今天的 深圳市及香港地区,经济上以产盐、种植 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清朝初期,为防 郑成功及明代遗民在沿海进行抗清活动, 实行沿海省份内迁50里的“迁界”之举, 新安县有2/3的土地曾一度纳入东莞县, 后至康熙23年始复原界。
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速度表现与分析
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速度表现与分析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特区实验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速度和表现。
本文将从深圳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速度表现和分析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深圳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和影响。
一、深圳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深圳位于中国广东省,1979年被确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从而开启了深圳城市化进程的新纪元。
此前的深圳是一个边陲小渔村,人口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
随着改革政策的逐步放开,外资投资进入深圳,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化进程得以迅猛发展。
深圳的城市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0年,这个阶段主要是外商投资和引进技术,推动了深圳与国际接轨。
大量的外资投资进入深圳,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迅猛增加。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这一时期深圳进一步加强了对高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和金融业方面,使得深圳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至今,深圳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质,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企业落户。
二、深圳城市化的速度表现深圳城市化的速度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而深圳的城市化率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迅猛提升。
根据数据显示,1990年深圳的城市化率仅为21.7%,而到了2019年已经达到了85.8%。
这一数字表明,深圳的城市化进程速度之快是非常惊人的。
2. 人口增长的迅猛: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特区实验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根据数据统计,1979年深圳只有30多万人口,而到了2020年已经超过了1300万人口,人口增长迅猛。
这也意味着深圳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力量非常强大。
3. 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发展:深圳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先进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着眼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深圳发展的历程
深圳发展的历程深圳,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之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崛起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深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
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将深圳定位为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深圳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各种企业和工厂相继建立,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迁徙至此。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深圳的经济不断快速增长,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1990年代,深圳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这个时期,深圳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同时,深圳也大力推动城市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例如公路、桥梁、机场、港口等。
这些措施使得深圳的经济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跨国公司进驻。
进入21世纪以后,深圳继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如信息技术、电子、生物医药等,成为深圳经济的主力军。
深圳的企业创新能力也被广泛认可,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头,如华为、腾讯、大疆等。
同时,深圳正在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希望能够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
除了经济发展,深圳也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从之前的短暂住宅,到如今的高楼大厦、现代化的市区,深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同时,深圳还注重绿化建设,大量种植树木,建设了很多公园和景区,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深圳的发展历程中也面临许多挑战。
例如经济结构不断演化带来的人才需求、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压力、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等问题都需要解决。
在未来,深圳会继续坚持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城市改造的力度,提升深圳在国内外的竞争力。
深圳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一部缩影,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的成功经验成为其他城市的借鉴和学习对象,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深圳的发展的历史故事
深圳的发展的历史故事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迅速崛起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在此期间,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1年的南越国时期,当时这一地区是渔村和农田的聚集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地区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
然而,深圳真正的崛起始于1979年,当时中国政府决定将深圳确定为经济特区,以进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试点。
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深圳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人才涌入这一地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深圳迅速成为中国最富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其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中心和创新科技中心。
深圳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除了经济发展,深圳在文化、教育、科技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深圳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
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深圳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故事。
从一个小渔村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的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巨大潜力。
深圳的发展历史不仅是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也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与经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1980年,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张名片,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启了一场全球关注的经济实验。
在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深圳已成为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及其相关经验。
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1. 初创时期:政策优势成立之初,深圳经济特区是由政策优势来推动建设的。
深圳被赋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进出口优惠、资金优惠、土地优惠等等,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深圳。
同时,深圳也实现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开放。
这些优势政策被称为“深圳速度”的核心。
2. 发展阶段:逆势而上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大潮席卷而来,国内外有大量企业进入深圳,并从中获得巨大收益。
同时,深圳通过合资、合作和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进入21世纪,深圳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已成为全国迅速发展的城市之一,并成为国内外的投资热点和人才聚集地。
3. 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圳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深圳实现了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提高等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二、深圳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分析1. 创新思维:走在前沿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来自于其独特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其在过去四十年中一直处于国际和国内的领先地位。
像深圳科技园区、华为公司、大疆等知名企业都是基于深圳的创新思维而发展壮大的。
深圳的创新思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市场化导向。
深圳经济特区对市场经济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其政策中强调市场化导向。
这种市场化导向可以激发社会活力,让市场的需求决定资源配置,促进创新。
其次是人才优先。
深圳经济特区非常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保障了人才的发展和需求。
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时期,通过各种培训、奖励政策为各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发展历程自选你所了解或感兴趣的城市,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城市化的现状及城市的职能、空间体系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处于广东省沿海,南邻香港的新界、北接东莞、东部和惠州隔着大亚湾、西部和珠海澳门隔着珠江口。
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
经过29年的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深圳特区。
深圳具有特区和开放区的区域倾斜政策, 是我国大陆对外开放程度最高, 市场经济休制相对最发育的城市, 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因优惠政策及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 深圳聚集了全国各地来的相当数量的人才群体。
深圳属移民城市, 居民的素质较高, 观念开放, 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较强, 城市国际化的软环境条件在我国大陆名列前茅。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
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南疆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
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
至今。
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旧时的深圳深圳老城改造罗湖第一楼“友谊商场” 1982 建成虽然只有七层高,但已是当时深圳的最高记录。
蛇口村貌(1983年)东湖地段原貌(1984年)深圳第一座高楼——电子大厦(1983年)1984年的西丽上步建设大规模铺开( 1985 )画面左下角为原蔡屋围,图中央三座高层是红岭大厦,深圳大剧院正在建设中,晶都酒店尚在平整地基,而荔枝公园仍是一片黄土。
1985 年的笋岗路1988 年的翠园住宅区深圳体育馆落成 93 年94 年 7 月,广深高速公路全线试通车1997 年建成的红岭北立交桥建设中的世纪彩虹大桥现在的深圳人口:1980年深圳城市人口约1万人,农村人口约30万人。
深圳发展历程
深圳发展历程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
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小渔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1979年,深圳被中央政府确定为“经济特区”。
这一决定标志着深圳开始了其快速发展的历程。
从此以后,深圳的经济特区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企业进驻深圳,为深圳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上世纪8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迅速崛起。
外资企业纷纷涌入深圳,带来了大量的科技和管理经验。
深圳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开放城市之一。
当时,深圳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加工贸易和出口加工。
这些经济活动奠定了深圳后来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基础。
进入90年代,深圳开始加大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力度。
在深圳市政府的指导下,大量的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相继成立。
这些企业和机构为深圳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资源,推动了深圳的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21世纪初,深圳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
深圳的房地产和金融业迅速发展,深圳成为了中国的商务中心和金融中心。
同样,深圳的科技产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深圳的科技企业在智能手机、电子产品和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近年来,深圳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支点城市,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
深圳成立了大量的科技创新园区和科技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深圳的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深圳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和科技成就。
深圳以其开放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理念,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未来,深圳将继续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深圳将进一步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深圳也将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为全球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doc】深圳城市化历程中的社区变迁
【doc】深圳城市化历程中的社区变迁深圳城市化历程中的社区变迁深圳城市化历程中的社区变迁张则武深圳的发展历程,也是深圳农村城市化的过程.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作为基础单元的社区,也从农村社区变化成为城市社区.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社区变迁,对规划城市社区发展,制定社区政策和探索谋划社区治理新路,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深圳农村社区组织形式,治理制度和经济形式发展变化的角度,回顾和总结深圳30年的历程. 一,深圳两次城市化对社区治理结构的影响本文研究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主要是指社区组织形式及其治理制度(模式)的发展变化过程.社区组织有很多,如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工作站, 社区工青妇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协会组织,但最主要的是指其在社区治理中起主导地位的政权组织. 而且这种治理结构,又是与当前我国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如公社化时期的生产队,分田到户后的村委会,都是当时政策的产物.为推动城市化的进程,深圳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村城市化.1992年7月,深圳开始实施第一次农村城市化,特区内68个行政村,173个自然村和沙河华侨农场改建为100个居委会,66家城市集体股份公司和12家企业公司,4.6万多农民一次性转为城市居民.2003年10月,深圳市开始第二次农村城市化,至2004年底,宝安,龙岗两区18个镇218个自然村的27万村民全部转为城市居民.深圳从此没有农村,没有农民.从形式上来说,深圳从农村向城市转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转变,即村民委员会改为居民委员会;二是户籍结构的转变,即农民转为城市居民.这种由政府主导的两次大规模的农村城市化,使农村社区脱胎为城市社区,这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的发展已经使这些农村不可能再从事农业生产,土地也已经失去了耕种的可能,如果不从制度上解决其社区组织性质问题,那么,这种存在于都市的村庄只能是空有其农村之名而无农村之实.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许多政策(如土地规划,征收和使用,惠农政策,农业统计等许多法律和政策问题) 也将在此遇到更多的尴尬.原村民也早已脱离了农业生产,由于现行政策的限制,农民在无田可耕的情况下,仍是没有就业失业保障的,全部转为居民后, 就能与城市其他居民一样纳入社会保障.当然,更有利的是农村土地一次性转为国有后,政府可以为城市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二,深圳社区治理结构变化历程象全国其他农村一样,深圳在改革开放前,也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几个阶段.从社区治理结构来看,深圳社区共经历过生产(大)队,乡,村委会,居委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几个模式.城市化前主要是以公社化时期的生产队和村委会形式,城市化后主要是居委会和工作站形式.(一),厶\社化时期政社合一体制深圳(原宝安县)于1958年10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全县设6个人民公社,41个生产管理区.几经变化,至1961年7月,全县设5个区公所,22个公社,419个生产大队,2847个生产队,7个农(林)场. 1963年1月,又撤销区公所,公社调整为17个,大队 165个.深圳公社化时期一直延续到1984年初. 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的基层单位,又是社会主义政权在,作为生产单位,社队共同农村的基层单位.一方面体是社员的基本_T作场所,是社员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单位,社员参与民主管理,参与公社的政治生活.在公社体制里,县一级(区公所)下面设立人民公社,公社之下设立生产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队下设生产小组.村民则被称为社员.由于当时户籍和口粮制度的限制,社员被束缚在社队的土地上,不可能有选择其他生活的自由,这也意味着社员是没有退出权利的.为了生存,不少村民逃到香港谋生.深圳(宝安)曾出现过 3次逃港高潮:第一次在1957年前后,外逃5000多人;第二次在1961年,外逃1.9万人;第三次在1979 年,外逃3万人.而当时宝安县劳动力仅为11万人, 外逃人员占劳动力比例近半.(二)公社后时期乡政村治体制1983年前后,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到户,土地仍属农村集体所有,但经营权属于农民,有人称之为公社后体制时期.深圳于1983年7月起撤销人民公社,设立区公所(县政府派}}{机关).生产大队改为乡,设乡政府,生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至1984年2月,原宝安县划分为16个区公所,136个乡,6个镇和1个畜牧场. 1986年10月又撤销区公所,设立镇,为建制镇,设立镇一级人民政府.乡改称为行政村,政权名称为村民委员会,原村民委员会又改称为自然村,政权名称为村民小组.几经调整,1987至1991年,全县行政村从165个发展到191个(全市249个行政村). 公社后体制在经济上对公社体制的经济权作了否定,在政治上则实行"乡政村治"的体制,即在乡镇层面去除了人民公社"社"的一面,保留了"政"的一面.在农村社区层面则将生产大队变成村委会(行政村),将生产队变成了村民小组(自然村).村委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不再是政权机关的组成部分.公社体制解体最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意义,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政权组织(治理模式)和职业分化. 从公社化时期的生产队到村民自治的村委会, 农村社区的治理也从社员共同生产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发展为村民依法自治的组织.从过去服从上级 (人民公社)的行政命令转变为农村基层村民自治,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跨越.但事实上这时的村委会仍然政企不分,既要进行社会管理(主要是对村民 -至胨反厩的管理),又要进行农村集体经济和财产的管理. 1982年《宪法》和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委会的性质和职能都规定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管理本村的土地和其他财产.需要说明的是深圳在90年代初并未象广东其他农村地区一样经历过管理区的模式,即按照《广东省农村管理区办事处暂行规定》在农村设置管理区办事处. 随着深圳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农村凭借地理位置和土地资源的优势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商品化经济,各村纷纷以自营,"三来一补","三资",内联的形式,办起了村实体经济.至 1991年,全市村办企业达2529家,其中特区内226 家.深圳最早引进的企业主要是"三来一补"企业, 在起步阶段(1979—1982年),引进的行业主要是胶花,塑料,服装,生产规模很小,而且大都是利用各村的祠堂,仓库,食堂,原大队部作厂房."三来一补" 企业在深圳农村迅速发展,并成为深圳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982年后,一些"三来一补"企业逐步转型为资企业.1990年底,全市共有三资企业3269 家,"三来一补"企业6400家.农村经济收入的巨大变化,使原来由村委会经营和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的格局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各村相应地成立了经济发展公司或其他企业形式,作为村委会管理集体经济的职能机构,负责建设,经营和管理村集体经济. 一些村也出现了合股筹资办企业形式,这就是后来农村股份合作公司的雏形.(三)村委会时期"三驾马车"格局村委会成立经济发展公司管理集体经济的形式也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产权不清,主体不明,流转不畅,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没有法人资格等问题.在利润分配上,村民还是以社员的身份进行分配,这与村民的劳动没有了联系,按劳分配体制成了形式.同时,这也难以解决各村不断迁入的空挂到本村落户的外来农业户籍人口的问题,以及日益突现的外来郎和外嫁女的福利分配问题.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后,"空挂户"是否有选举权也成为争议的话题.经济发展公司经理在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之间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也难以解决.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村委会经营和管卫》n1-一nm》z口1_工m0卫,,0?mN? ?基层发展理村集体财产的职能,村委会是村集体经济的产权代表,因村委会主任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其作为村委会的合法代表,是否当然地成为村集体经济的产权代表人?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不和,争权夺利的现象.如何解决社员与股份,经营管理与所有权和分配体制问题就成为当务之急. 为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模式,l987年,深圳市率先在特区内开展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各村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改制形式和方法.深圳市在组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时,鉴于原村集体经济包含村委兴办的经济发展公司和村民小组兴办的经济合作社的实际,在股份合作公司的设立方式上主要采用如下形式:? 一是以村和村民小组的集体资产评估后的净资产作价人股统一组建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二是以村和各村民小组各自成立股份合作公司.三是以村和各村民小组分别成立公司.各村民小组分别成立股份合作公司,村属经济发展公司改造为多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农村股份合作公司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企业的产权,规范了企业运作,制定了公司章程,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和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明确了按股分配问题.至此,深圳农村现了党支部,村委会,股份合作公司"三驾马车"的格局. (四)村改居时期社区角色的转变深圳市在1992年实施第一次农村城市化时,将特区内村委会建制改为居委会建制,原农村集体经济改为社区股份合作公司.2004年又将宝安,龙岗两区所有村委会改制成居委会.村委会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就成了社区居民自治政权组织.早期的居委会全称中并没有"社区"两字,居委会实际上成了镇政府(街道办)的下属机构,居委会主任也由镇(街道)任命,享受科级干部待遇.有镇建制下的居委会主任一般还会被选为镇人大代表, 居委会的主要T作也是协助镇政府开展计划生育, 治安,调解等工作.2000年上半年开始,深圳先在福田区皇岗,梅林一村两个社开展"居委会"改为 "社区居委会"试点(简称为"居改社"1.此后,南山,罗湖等区也相继实行"居改社"..2002年深圳市 "居改社"全面铺开.在"居委会"前加上"社区"两个字,就如公司法规范企业名称一样,居委会的机构变,职能变了."居改社"后,新的社区组织体系由党组织,社区居民会议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组成.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由以前的领导关系转变为指导关系.居委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独立,但仍然承担大量政府交办的行政管理任务. 在"居改社"中,2002年盐田区探索实行"一会两站"的社区管理模式,即在社区居委会上成立社区T作站和社区服务站,实行"议行分设",居委会议事,丁作站和服务站执行居委会的决策,将社区丁作站从社区居委会中分离出来,使得"议"和 "行"两种职能得到初步的分离.(五)居站分设时期社区管理职能的调整由于我国法律将居委会定性为社区居民自治的群众性组织,依法本不是政府的下属,不应承担政府行政管理任务.然而,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社区组织行政化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也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热议.主要表现是:组织设置功能行政化,自治章程,T作制度及人事决定行政化,经费收支行政化, 运行方式,考核机制行政化.?为理顺社区自治和政府行政管理进社区的关系,深圳市开始试点设立了社区]作站,将原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两委成员全部过渡为社区T作站专职人员.将居委会和社区工作站分离后,旨在让居委会回归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性质.社区工作站作为街道办在社区的1作平台,主要协助街道开展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T作.后来,罗湖,盐田等区又先后开始调整社区范围,并试行"一站多居"体制,即一个社区lr作站管辖范围内设立多个居委会.至2008年, 全市完成了"一站多居"体制.全市共设立了630个社区T作站,85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站分设的体制虽然意在将行政管理工作和社区居民自治分开,但由于社区工作站的主体定位,性质,职能和人员身份问题一直未明确,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和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有:单位主体性质不明确,职责规定较模糊且不合理,工作站人员身份不明确.此外,还存在救济方式的问题.在社区工作站的 T作侵害了相对人的利益时,相对人中请行政复议或诉讼,以及在追究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上,都存有争议.在社区工作站和居委会的关系上,也较为模糊.如政府在社区的行政管理工作虽然 n一nm》z01_工m0卫,,0f=?mN?已经从居委会中剥离给了社区T作站,然而居委会是否真正同归到rr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自治组织呢?事实上,目前深圳绝大部分的居委会形同虚设,其作用和功能都未发挥出来.社会上也对工作站和居委会缺乏认识,反而许多应该由居委会承担的职能都南社区工作站包揽.如居委会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妇女维权,计生服务等工作,都未真正开展,许多居委会的成员仍由T作站专于兼任.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村委会,其变化是最大的,贡献也是最大的.一方面,村委会要担负起管理村民,组织生产,发展经济, 保障村民福利的职责,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管理社会,投资建设村配套建设的重任.既在城市化中得益又在深化中欠地.作为农村经济组织的社区股份合作公司,在城市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也不断完善.在企业法人治理,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寻求合适的角色,一方面要在股份,身份之间调和利益分配问题,一方面又要在市场经济的竞争巾寻求发展.然而其终究不是《公司法》上严格意义的股份有限公司, 有关社区股份公司的问题一直争议不休(笔者认为农村股份合作公司的性质在法律上属于合伙企业, 而非法人企业).如果将股份合作公司改制成公司法 ?基层发展上的股份公司,其社区集体经济的性质又将如何体现?或者,在已经消失了农业生产要素和农村组织形式的村改居社区中,其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是否还有其政策意义?既然法律上并未区分村改居社区和一般城市社区,其他社区是否也应该有居民集体经济组织?基层社区的治理,究竟应该侧重于加强民主自治,还是强化行政或提升服务功'Ha?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注释:(X窆姗志岿:《村落向城市社区的转型:制度,政策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16页;第217页. ?刘达华:《现代社区研究: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与管理》,海天出版社,2f)06年8月第1 版,第141页?向德平:《社区组织行政化:表现,原因及对策分析》,《学海》2006年第3期.(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杨美社区工作站),,,,这奎始,,夸冶,,始,,奎逝逝,,'忒,,,,逝'路,,毫姑姑奎始,,妇'奎 (上接第79页)空子而引发负面极端行为等,大量社会问题由此而生.政府为避免现社会动荡,采取一切措施维护稳定,并有以维稳作为基层治理的主渠道之势;又因担心非政府组织活跃会滋生更多事端,对其不愿进行实质性支持,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此境况不可长存,否则,无论是合理的行政权威体系,抑或是健全的社会权力体系,都缺乏成长的土壤.因此,应发挥基层社会各类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五)应大胆探索,创新制度.构建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不管是调整行政权力体系,还是建构社会权力体系,亦或使两大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都需依据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否则,"体系"难以真正构建,即使建立起一个框架,也难按应有的目标和要求运行.因此,应积极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地的经验,结合实际,创新制度. 例如,在改革街道办体制,调整街道办功能时,就应配套制定一系列新的制度,包括街道办新的定位;街道办主要负责人运筹地区管理委员会的规则,权限等.在社会权力体系构建方面,探索建立新制度的空间更大.如发展各类非政府组织的规范,支持,监管非政府组织活动办法.另外,对党代表,人大代表等在基层开展活动,也应探索新的制度,明确他们活动权限,活动方式,对居民反映问题解决的渠道,居委会或居民同其联络的办法等.有了新的配套的制度保障,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类主体就能依据明确的规则运行,相互之间就能积极地合作互动,并依合理的机制构建有机的网络体系, 从而确保整个城市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 (作者:深圳市编办综合处处长)》nlCm》z口_r工m0卫<0f=?mN?。
深圳的发展历程
深圳的发展历程深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当时深圳只是一个普通的边陲渔村。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深圳开始逐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深圳被中央政府确定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当时,深圳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然而,经过几年的努力,深圳逐渐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港口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深圳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吸引了大量的外资。
外国投资者带来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深圳的制造业快速发展。
1980年代,深圳成为中国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和玩具等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出口创汇能力极强。
深圳在经济特区建设之初,探索实行了多项特殊政策,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和资本进驻深圳,推动了本地经济的飞速增长。
1990年代,深圳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圳逐渐转型为高科技产业的中心。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迅猛增长,涌现出一大批知名的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等。
这些企业不仅带动了深圳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也大大提升了深圳的国际竞争力。
21世纪以来,深圳继续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国家的支持政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深圳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
创新型企业迅速涌现,孕育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深圳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投资力度,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此外,深圳的城市建设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城市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深圳成为国内外人才和企业家的聚集地,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流入。
2019年,深圳建成区人口达到了1300万,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创新中心。
深圳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是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一个缩影。
深圳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推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典范。
深圳40年来发展历程
深圳40年来发展历程
深圳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里,经历了惊人的发展历程。
从一个小渔村,到如今的全球经济重要城市,深圳的变迁是令人瞩目的。
1979年,深圳被确定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这一决策为深圳
未来的腾飞打下了基础。
从那时起,深圳以其开放的态度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作为经济特区,深圳享受了特殊的税收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1980年代,深圳开始迅速兴起。
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同时,大量的外国投资进入深圳,帮助建立了先进的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深圳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
1990年代,深圳的经济增长更加迅猛。
城市的人口迅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深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企业和人才。
同时,深圳在科技、金融和文化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进入21世纪,深圳的发展势头没有减弱。
城市继续引领着中
国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
深圳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基地,拥有众多的创新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深圳也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深圳的发展历程可以用"从渔村到国际化大都市"来形容。
从最
初的小渔村到如今的世界级城市,深圳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创
造了经济奇迹。
深圳的发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城市化历程回顾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目录一、深圳城市化历程回顾与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2)(一)深圳市外来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 (2)1.深圳市人口城镇化发展历程 (2)2.外来人口占比高,社会融合和市民化任务艰巨 (5)3.城市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深化 (9)(二)原特区内外空间发展的不均衡 (14)1.原特区内外城市化建设历程 (14)2.原特区内外发展不均,城市功能亟待优化 (15)(三)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 (17)1.深圳市产业结构与总体发展情况 (17)2.制造业发展亟待升级优化 (19)3.现有生产性服务业“短板”明显 (21)(四)环境空间资源不足带来的限制 (23)1.土地资源容量的有限,亟待向“土地存量式”发展转变 (23)2.空气、水环境污染及“垃圾围城”的挑战 (23)(五)与周边区域合作尚待深化 (24)1.加强“9+2”泛珠三角合作,成为加快区域城镇化的重要引擎 (24)2.加强与沿海经济圈的合作,发展“湾区经济” (25)3.促进深港合作,加强“双城”联动发展 (27)4.推进“深莞惠+河源、汕尾”合作,促进互惠合作发展 (28)二、“十三五”时期深圳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9)(一)人口迁移:农业人口的城镇化转移及深圳角色 (30)1.人口迁移回流,迁移意愿下降将导致劳动力的紧缺 (30)2.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珠三角面临全面转型升级压力 (31)3.结构优化压力增长,对迁移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不断提升 (32)4.公共支出压力增加,亟需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保障机制33(二)产业发展: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及深圳未来发展机遇 (34)1.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34)2.“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新时期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 (35)(三)生态可持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承载力 (38)1.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不断凸显 (38)2.促进城市转型,提升环境质量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38)(四)城镇格局: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及深圳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401.都市圈层关系不断演变,粤东西北面临加快发展机遇 (40)2.珠三角城市合作加强,深度推进区域一体化 (41)三、东部地区发展将成为深圳“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 (42)(一)原特区外地区将成为深圳市“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地区431.提高原特区外地区外来人口和原住民市民化水平,对促进深圳市深度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43)2.原特区外地区的发展对优化城市发展格局,促进全面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3)3.东部地区的加速发展,将促进区域合作,辐射粤东乃至海西经济地区444.东部地区集聚了优质生态资源,更有条件探索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45(二)深圳东部地区发展潜力分析 (45)1.交通区位条件改善,逐渐纳入区域发展圈层,发展潜力明显 (45)2.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利用效率亟待提高 (47)3.制造业基础雄厚,科研创新与人才支撑相对薄弱 (49)4.山海资源丰富,生态发展路径仍需深化探索 (55)四、“十三五”时期深圳东部地区发展战略 (56)(一)促进人、产、城融合,打造以人为本的东部优质生活圈 (57)1.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促进形成“一主两副一次”的东部圈层城市中心体系 (57)2.加强东部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58)3.以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为目标,完善东部地区软硬件设施 (60)4.以绿色低碳为指引,打造独具魅力的生态型海滨绿城 (61)(二)形成大东部发展极核,打造区域城镇化的东部增长引擎,形成东西两翼“齐飞”空间发展格局 (63)1.完善区域交通设施,打造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节点 (63)2.借助粤东西北扩容提质契机,成为带动粤东地区城镇化重要增长极643.强化湾区经济优势,加强与海西经济圈的合作 (65)(三)注重创新与凸显优势,提升东部制造业的全球影响力 (66)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深圳东部自主创新特色板块 (66)2.加快新兴产业布局,打造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区 (67)3.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打造跨国型制造业集聚高地 (67)(四)发挥低碳生态优势,形成生态人文特色发展区 (68)1.探索生态低碳发展路径,打造城市低碳发展示范区 (68)2.发挥山海资源优势,结合特色文化,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 (69)3.依托优良自然环境,打造全市高等教育、研发机构的集聚区 (70)参考文献 (70)。
深圳城市的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的发展历程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旗舰城市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只是一个小渔村,人口少,经济基础薄弱。
然而,通过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的有力推动,深圳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化城市。
上世纪80年代初,深圳被确定为中国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
当时,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包括放开市场、降低税率、简化审批流程等。
这些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人才进入深圳。
深圳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
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的城市建设也在不断改善。
城市规划被优化,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建筑、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
与此同时,深圳还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吸引了大量的科技人才。
创新的加入进一步推动了深圳的经济发展,为深圳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深圳也注重了生态环境保护。
深圳采用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大力推广绿色环保产业,加强对环境的监管。
同时,深圳还改善了城市的绿化面积,建设了许多公园和绿地,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些努力使得深圳成为一座享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
随着深圳的发展,其经济也逐渐多元化。
从最初的制造业起步,到现在的金融、文化、科技等多个行业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深圳的金融业发达,吸引了众多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进驻。
文化产业也日益繁荣,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涌现出来。
科技产业更是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深圳已发展成为中国的硅谷。
这一系列的发展使得深圳产业结构越来越完善,经济更加稳定。
在社会发展方面,深圳加大了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入。
深圳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拥有了一批优秀的高中、大学和科研机构。
医疗保障体系也得到加强,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民生,也为深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全体深圳市民的奋斗和付出。
在未来的发展中,深圳将继续秉持改革开放的精神,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和创新能力,努力成为一座国际一流城市。
六年级地理第九章案例分析
六年级地理第九章案例分析地理第九章案例分析案例一:城市化进程中的深圳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窗口。
深圳的城市化进程引人注目,这使其成为进行地理案例分析的一个理想对象。
本文将重点探讨深圳的城市化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带来的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深圳的城市化进程堪称中国城市化的缩影。
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一个小渔村,经济相对落后。
然而,经过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投资吸引,深圳开始吸引大量资本和人力资源。
随着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经济基础也逐渐壮大,城市化进程逐步展开。
二、影响因素1.政策因素: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初期对深圳实行一系列特殊政策,例如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等,这些政策为深圳的城市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2.经济因素:深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毗邻香港,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深圳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门户。
同时,深圳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3.人口流动:随着深圳经济的蓬勃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三、问题分析1.土地浪费:深圳的快速城市化导致大量农田和自然资源被用于城市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2.环境污染: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空气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垃圾处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3.社会矛盾:城市化过程中,深圳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市贫富分化、社会治安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矛盾。
案例二:冰川消融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冰川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消融日趋加剧。
本文将探讨冰川消融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及相应问题。
一、影响范围冰川消融对青藏高原地区的影响十分广泛。
首先,冰川融化导致水资源供应减少,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河流和湖泊受到直接影响。
深圳城市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发展历程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取得了广泛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成就。
下面是深圳城市发展的重要历程:
1979年,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开启了深圳特色经
济发展的序幕。
1980年代,深圳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引进
了大量国内外资金和技术,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1990年代,深圳开始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了国家级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入驻。
深圳开始转型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现代化城市。
2000年代,深圳继续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在城市规划、市民生活品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0年代,深圳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
大了改革创新的力度。
深圳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创业的热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人才的关注。
2020年代,深圳成为全球创新城市的典范,不断推进科技创
新和智能化发展,打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高地。
至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全球创新的中心之一,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意义。
深圳城市发
展的历程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壮丽画卷,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见证。
关于深圳发展的历史小故事
关于深圳发展的历史小故事深圳这座城市,在短短的30余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了全球知名的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案例。
然而,在这个城市发展的历史中,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记录了深圳发展的点点滴滴,更让我们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
1. 深圳建城的那场大火1982年,深圳刚刚获准设立特区,面对着破败不堪的城市面貌,需要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城市建设。
于是,在当时全国最先进的苏联浅层地热井和热力发电厂的支持下,深圳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
然而,在建设初期,深圳曾经遭遇过一场严重的火灾。
那场火灾发生在1983年7月的一天,起火地点是当时的深圳市区,当时这里的建筑松散且危险,火势瞬间便迅速蔓延开来。
当时深圳还没有消防队,只能依靠当地居民自发扑火。
这场火灾带来了可怕的后果,大量建筑烧毁,人员受伤、失踪和死亡。
这场火灾之后,深圳市政府下令加快消防队的建设,建设更加安全的城市。
因此,深圳消防队被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国内最优秀的消防队伍之一。
2. 大浪淘沙:深圳90年代的拆迁大战90年代,深圳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拆迁浪潮。
当时,城市发展迅速,许多旧城区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土地制约城市发展的累赘,需要进行拆迁。
因此,大批的居民被迫搬迁,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家园,生活变得艰难。
这场拆迁行动在深圳期间,被称之为“大浪淘沙”。
此时,深圳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但政府却要求全力推进城市建设,此时城市精神亟需改革与创新。
因此,政府与社会组织联手起来,尝试寻找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这场“大浪淘沙”的追梦之路,唤起了不少人的民生之忧。
在拆迁和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一些非法的拆迁行为也随之出现。
于是,深圳开始加强对非法拆迁和违法建设的管控,并成立了相关的巡查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行为规定和惩罚机制。
3. 深圳保命工程:治水工程的历程与成果深圳这座城市,由于地势低洼,在雨季或每年的台风季节,会经常发生水灾,给城市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影响。
深圳城市的发展历程
深圳城市的发展历程
深圳市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南部,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而持续的发展。
以下是深圳城市发展的历程:
1979年,深圳市作为中国的首个经济特区获得批准,开始实
行经济改革政策。
当时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人口不足3万人。
1980年代初期,深圳市创造了一系列的政策创新,吸引了大
量内外资企业进驻。
这些政策包括土地租赁制度、关税优惠政策、税收优惠等。
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进入,推动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深圳进一步推进城市建设,
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
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2000年以后,深圳市继续加大开放力度,吸引了更多的外国
企业和资本的投资。
金融、科技、文化等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深圳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创新中心之一。
近年来,深圳市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创新驱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深圳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创业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和创新企业。
深圳市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建设和规划不断完善。
同时,深圳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城市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
总之,深圳市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它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为中国和全球的重要城市,成为经济繁荣和创新力量蓬勃的地方。
深圳发展历程概括
深圳发展历程概括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城市,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历程。
从一个小渔村,到今天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深圳的发展故事令人感慨万分。
深圳的发展历程始于1980年代初,当时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1980年,深圳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经济特区,并放宽了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的限制。
这一决策为深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特区政策的推动下,深圳开始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进入。
一大批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深圳,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
同时,国内企业也开始投资深圳,加速了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城市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从几万人到几百万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中国政府决定在深圳建立证券交易所,这标志着深圳开始吸引金融机构进驻。
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使深圳成为了中国金融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深圳的经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圳的城市建设不断加快。
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桥梁、地铁等交通设施日益完备。
同时,大量的商业中心、写字楼、住宅小区相继建成,使得深圳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城市。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
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深圳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不断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增长。
深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的硅谷,拥有世界级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
近年来,深圳开始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创新产业。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深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吸引了大量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
通过科技创新的驱动,深圳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更加健康可持续。
总的来说,深圳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
深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政策优势和经济环境,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国际化城市。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开放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深圳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深圳的发展历程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为我们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
深圳发展历程概括
深圳发展历程概括
深圳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特区城市,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970年代初,深圳只是一个渔村,人口不到3万人。
1979年,中国政府决定将深圳设立为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
这标志着深圳迈向了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脚步。
在1980年代,深圳开始吸引大量国内外资本和外商投资。
政
府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如减免税收、简化办事程序等。
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许多外国企业纷纷进入深圳开展业务。
1990年代初,深圳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
结构。
著名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此时建立。
深圳开始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
进入21世纪后,深圳继续推进创新发展。
政府注重培养本土
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深圳已经成为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城市,拥有诸多世界级科技企业和创新园区。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
其高速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如现代化交通网络、世界级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高水平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
深圳也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总之,深圳的发展从一个渔村到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历了从工业化向现代化、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的进程。
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以及创新创业精神的推动,为深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