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学
汉代的文学体裁

汉代的文学体裁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汉代,有许多文学体裁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为后世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包括诗歌、赋、乐府、散文等。
其中,诗歌是汉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汉赋唐诗”之称。
汉代的诗歌以五言为主,形式简洁明快,语言流畅优美,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
代表作品有《离骚》、《长歌行》、《九辩》等。
赋是汉代文学的另一种重要体裁,它是一种以描写事物为主的文学形式。
汉代的赋分为乐府赋和骈文赋两种。
乐府赋以音乐伴奏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乐府之宝”。
骈文赋则注重文辞的华丽和修辞的巧妙,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代表作品有《咏史》、《七发》、《东京梦华录》等。
乐府是汉代民间音乐和文学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以歌谣、民歌为主的文学形式。
汉代的乐府以其朴实自然、感人肺腑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和文学中的珍品。
代表作品有《长歌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散文是汉代文学中比较新兴的一种体裁,它以散漫、随笔的形式表现人物、事物和社会生活。
汉代散文以其生动形象的描写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品有《吕氏春秋》、《淮南子》、《齐民要术》等。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体裁外,汉代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历史演义、官方文件等。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民思想感情,还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汉代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汉代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虽然经历了千年风雨洗礼,但这些经典之作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影响着后人的思想和创作。
汉代文学教学课件

文学院
《汉书·枚皋传》(第2367页)枚皋“从行至甘泉、雍、河 东,东巡狩,封泰山,塞决河宣房,游观三辅离宫馆,临 山泽,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上有所感,辄使赋之。为 文疾,受诏辄成,故所赋者多。” 《汉书·严助传》(第2790页)又,东方朔、严助,“有奇 异,辄使为文,及作赋颂数十篇。” (3)汉宣帝(询)、元帝(奭) 《汉书·王褒传》: (汉宣帝)“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 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议者多以为 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 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譬如女工有绮縠, 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皆以此娱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 义讽论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於倡优博弈远矣。”顷之, 擢褒为谏大夫。
文学院
3、广纳文学之士的风气: (1)诸侯(文景之世) 吴王濞(高祖侄子):枚乘《七发》、邹阳、严忌 梁孝王武(景帝同母弟):司马相如、羊胜、韩安国、路乔 如、公孙诡。组织了“梁园唱和”的文人雅集: 旧题晋代葛洪《西京杂记》载:“梁孝王游于忘忧之馆,集 诸游士,使各为赋。枚乘《柳赋》,路乔如《鹤赋》,公 孙诡《文鹿赋》,邹阳《酒赋》,公孙乘《月赋》,羊胜 《屏风赋》,韩安国作《几赋》不成,邹阳代作。邹阳、 安国罚酒三升,赐枚乘、路乔如绢,人五匹。” 淮南王安:《离骚内篇》、《离骚传》、《淮南鸿烈》
文学院
汉初辞赋
一、汉代文士群体出现的背景原因 1、教育制度及人才选拔制度 (1)识字启蒙之学 (2)人才察举制度;考试制度 2、统治阶层的阅读兴趣与楚地风习 (1)楚汉相争时期: 楚人项羽穷途之歌:《垓下歌》
文学院
(2)汉朝 A、汉高祖刘邦:a、《大风歌》 《史记·高祖本纪》:十二年十月,高祖已击布军 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招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百 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 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 慨伤怀,泣数行下。谒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 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
程
摘要:
1.汉代文学的初期:批判
2.汉代文学的中期:歌功颂德
3.汉代文学的后期:批判的回归
4.汉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原因
正文:
汉代文学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批判、歌功颂德和批判的回归。
在汉代文学的初期,批判是其主要特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多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时弊为主题,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映和批判。
随着汉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文学作品的主题开始转向歌功颂德。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盐铁论》、《淮南子》等,多以赞美皇帝、歌颂功德为主题,对汉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进行了热烈的颂扬。
然而,随着汉代社会的衰落,文学作品的主题再次回归批判。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如《后汉书》、《三国志》等,再次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时弊为主题,对汉代社会的衰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汉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既有其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有其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在汉代初期,社会动荡,文学作品多以批判为主,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不
满和对改变的渴望。
在汉代中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学作品多以歌颂为主,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满意和对稳定的追求。
在汉代后期,社会衰落,文学作品再次回归批判,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改变的渴望。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

对汉代文学的总结汉代文学概述汉代(前206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学作品丰富多样、流派繁多。
汉代文学不仅是上古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为后世文学开创了新的局面。
汉代文学主要包括诗、赋、乐府、辞章、小说等多种形式,其中突出的代表有《楚辞》、《史记》、《论衡》等。
汉代文学的特点历史题材丰富汉代文学注重描写历史题材,通过对历史和人物的描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和贾谊的《新书论》。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的宝贵史料,并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影响了后世的史书写作风格。
锦绣丰富的辞章汉代的辞章是一种文辞华丽、文字优美的散文体裁,以散文的形式叙述历史、描写风景和抒发感情。
辞章的作者多为宫廷官员和文人雅士,他们以流畅的笔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作有刘向的《说苑》和班固的《汉书》。
独特的楚辞风格楚辞是汉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的表达方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楚辞的特点是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流畅的韵律和豪放的情感。
代表作品包括《离骚》、《九歌》和《天问》等。
小说的初步发展汉代是中国小说的起点,小说在这个时期开始崭露头角。
汉代小说主要包括传奇、志怪和神话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司马贞通俗演义》,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长篇小说。
汉代文学的影响汉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文学的创新和进步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汉代文学的题材和形式多样化,为后来各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汉代文学对汉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汉代文学体现了汉族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文字将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传承下来,为后代汉族人提供了精神支持和自我认同。
总结汉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代表作品《史记》、《楚辞》和《论衡》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在汉代,文学和经学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又互相影响的领域。
文学是指汉代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而经学则是指以经典著作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教育。
尽管二者在形式和目的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汉代社会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相互促进、交织在一起。
汉代文学对经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汉代文学作品广泛传播,成为人们了解和学习经学的重要途径。
例如,汉代的《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被广泛引用和传唱,成为经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也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经学中的人性和道德观念。
经学对汉代文学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经学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例如,汉代经学强调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这对汉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经学的学习和研究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许多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典故、引用和借鉴都来自于经学经典著作的内容。
文学和经学在汉代社会中都扮演着教育的角色。
文学作品被用于教育和培养人们的情感、思维和创造力,而经学则是一种正式的学科,培养人们的学术能力和思维方式。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汉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汉代文学和经学在形式和目的上存在差异,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文学作品为经学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启发,同时经学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两者在教育和思想传播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文学和经学的关系不仅丰富了汉代文化,也对后世的文学和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文学作品

汉代的文学作品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之一,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汉代文学作品:
1. 赋:赋是汉代最重要的文体之一,包括骚赋和雅赋。
其中,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班固的《二京赋》最为著名。
2. 乐府诗集:乐府诗是汉代的一种民间诗歌形式,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和朗朗上口的韵律而闻名。
汉代编有《乐府杂录》和《乐府集》等乐府诗集,包括了许多经典之作,如《长歌行》、《木兰辞》等。
3. 神话传说:汉代的神话传说也被广泛流传,包括《山海经》、《史记》等记载的神话故事。
4. 史书:汉代编纂了许多重要的史书,如《史记》、《汉书》等,不仅记录了汉朝的历史,也融入了丰富的文学表达。
5. 散文:汉代的散文作品较为丰富,主要有《汉赋》、王充的《论衡》等。
6. 骈文:汉代也以骈文的创作而著称,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许多优秀的骈文佳作。
这些作品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影响了后世,也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汉代文学概述

2、《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 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
3、《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 材,这些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4、《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 现“劝百讽一”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 特征
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 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 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 陈皇后复得亲幸。”
2020/3/4
10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 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 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 檐蛛纲,尽日惹风絮。
2020/3/4
4
司马相如和汉赋的鼎盛
大赋又叫体物大赋,或散体大赋。它篇幅较 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
最基本的特点,是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 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 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 驰逐等生活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2020/3/4
13
汉代政论文
一、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时期洛阳人。由于当过长沙王太傅,故 世称贾太傅,贾生,贾长沙。
代表作:《过秦论》、《论积贮疏》、《治 安策》
李商隐《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
2020/3/4
14
二、晁错(BC200-BC154) 颖川(今河南禹县)人 ,汉初杰出的
政治家。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边防、 重农抑商。
汉代文化资料

汉代文化汉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汉代文化承袭了先秦时期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代文化。
一、汉代文学1. 诗歌汉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代表着汉代诗歌水平的作品主要有《楚辞》和《汉乐府诗集》等。
《楚辞》是汉代文学的一大成就,其通过对人生苦痛的抒发,表现出深沉的思想和情感。
2. 散文汉代散文主要包括传记类、文论类、游记类等。
《史记》、《汉书》等史学著作在书面语汉代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汉代艺术1. 绘画汉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特点是以写实为主,兼顾传统笔墨。
代表作品有《千里江山图》、《五马图》等。
2. 建筑汉代建筑取材丰富多样,飞檐翘角、彩绘装饰等是汉代建筑的特色。
典型建筑有长安城、洛阳城等。
三、汉代思想1. 儒家思想汉代是儒家思想的全盛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崇。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在汉代也有一定影响,如《道德经》等。
其强调“道法自然”,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汉代生活1. 衣食住行汉代人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世代相传的节日、娱乐活动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服饰、饮食等也具有独特文化特色。
2. 社会习俗汉代社会的习俗多种多样,如成人礼、婚俗、丧葬习俗等。
这些习俗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五、汉代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影响汉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代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结语汉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影响仍在当今社会中得以体现。
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汉代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以上是关于汉代文化的一些概述,希望这些内容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珍视汉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愿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汉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汉代文学创作

汉代文学创作
中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之一,汉代文学也是丰富多样的,拥有富有成就的文学家和作家。
汉代文学主要表现形式有散文、诗歌、小说、禅宗文学和诗剧等。
散文家以张载、郦道元为最大代表,他们的作品引发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曹植、王勃是汉代著名诗人,其诗歌气势恢弘、充满活力,流传至今无穷无尽。
汉代小说家崔曙、贾谊等,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的作品也成为汉代文学的精华。
禅宗文学以《道德经》最为出名,它以淳朴的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贤人们的智慧和见识。
再加上汉代诗剧,如《西游记》、《孔子家语》等,汉代文学创作可以说是无所不在。
汉代文学在文化面貌上具有独特的表现方式,以精湛的文学技巧瓢泼而出,充满了厚重的文学感染力,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整个汉代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中国文艺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文学

• 贾谊散文 • 基于史实,长于思辨,对治乱之道了然于 胸,辅以纵横家气势,故其文言中肯綮而 淋漓流畅,堪称千古好文章。
司马迁和《史记》
• • • • 史学、文学巨匠司马迁 A生平:读书学习 游历 李陵事
• • • • •
B史学观的形成 传统巫史人格与御用工具的差别 性格中的血性与侠义成分 精神上的高度自许 发愤著书
• 《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 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 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 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 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 《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 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第一节
汉初辞赋
• 一、贾谊 • 1、贾谊的骚体赋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鵩 鸟赋》和《旱云赋》。 • 2、抒情述志、情感浓郁是贾谊辞赋的重要特色。 这一点与楚辞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跟后来的汉赋 有差别。 • 3、《吊屈原赋》抒发了贾谊怀才不遇、仕途坎坷 的幽愤。此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可谓汉初辞 赋的代表作。 • 4、《鵩鸟赋》阐明了贾谊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 度,表现出鲜明的道家倾向。
• 作家线索: • 西汉前中期主要有贾谊、枚乘枚皋、司马 相如、王褒等 • 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重要作家有杨雄、班 婕妤、班彪、班固、班昭等。 • 东汉中后期主要作家有张衡、马融、王延 寿、赵壹、蔡邕
• 4、作品赏析
• 合綦(qi)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爲質一經一緯 一宮一商此賦之迹也賦家之心苞括宇宙總 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内不可得而傳
汉代文学特点
• 1、文学价值受到重视 • 2、专门文人出现 • 3、创作兴盛
汉代文学主要成就
• • • • 1、辞赋 2、乐府 3、文人五言诗 4、散文
汉代文学

贾长沙、贾生。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 市东)人,汉族。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 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 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 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 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 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 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 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一称 《治安策》)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 屈原赋》、《鵩鸟赋》最著。
❖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 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 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 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 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 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 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 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 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 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
❖ 文章气势充沛,一气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气 “盛”的文章。本篇之所以气盛的原因 :
❖ 1.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 2.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 3.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 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 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 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汉代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文学成就也达到了巅峰。
汉代文学以骈文和辞章为主,代表作品有《离骚》、《史记》等。
汉代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汉代文学以骈文为主要表现形式,骈文是指由对仗、平行句式组成的文体。
这种文体在汉代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作品,通过对个人命运的诉说,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离骚》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汉代文学的风采。
除了骈文外,汉代文学还以辞章为重要形式。
辞章是一种具有叙事性质的文学体裁,常用于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最具代表性的辞章作品之一是司马迁的《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其严谨的史料收集和详实的记述而闻名于世。
《史记》不仅记录了各种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和评价,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汉代文学的成就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创新,更在于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
汉代文学作品多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等领域,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汉代文学家广泛吸收了前代文学的精华,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使作品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汉代文学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环境的培育。
汉代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学者,他们的才华和创作为汉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文学成就不仅对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文学的风格和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
汉代文学的瑰宝至今仍在人们心中闪耀着光芒,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汉代文学成就的辉煌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
汉代文学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汉代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

汉代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文学创作蓬勃发展的时期。
汉代文学以诗、赋、乐府等形式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就突出。
一、汉代文学的创作形式多样,艺术风格独特。
汉代文学以诗歌为主要形式,诗人们以抒发情感、咏史抒怀为主题,展现了他们的才华和文化造诣。
其中,《九歌》是汉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雄壮的气势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此外,汉代还出现了乐府民歌,它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面貌,为后世的民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汉代文学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广泛的主题。
汉代文学作品涉及到了政治、历史、哲学、道德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汉代文学作品多以歌颂君主的德行和政绩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在历史方面,汉代文学作品多以史事为素材,描绘了历史人物的英勇事迹和战争场景,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形象。
在哲学与道德方面,汉代文学作品多以诗歌形式表达对人生、道德、伦理的思考,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三、汉代文学的创作思想独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视角。
汉代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诗歌都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离骚》这首诗描绘了屈原流亡逐臣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思虑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汉代文学作品中的许多诗歌都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汉代文学创作在形式、内容和思想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汉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内容,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视角,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文学

贾谊《吊屈原赋》
新体赋(汉大赋)
枚乘的《七发》
抒情小赋
张衡《归田赋》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 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 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 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 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 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 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 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 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 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 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 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 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 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史记》 的体例
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 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这一种 新体例,使《史记》改变了此前史 书体例、结构上的单一性。全书由 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 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 (八篇)五个部分组成,共一百三 十篇,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太初 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体制庞大, 内容繁富。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史记》是一部历史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史记》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一向为后人所称道。
史
无情揭露统治者罪恶的同事,作者赞同“官逼民反”的合
记
理性,赞扬人民的起义和反抗行为。
的
史
学 特
司马迁热情地歌颂爱国英雄和在历史上
汉代文学成就

汉代文学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汉代文学成就卓越,为中国文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文学以骈文、辞章和乐府诗为主要形式,这些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还传达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一、骈文的繁荣汉代骈文是以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为特点的文体,它在汉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骈文的兴起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汉代初期,刘邦建立了汉朝,国家逐渐安定下来,社会风气宽松,文人士大夫阶层兴起。
他们通过骈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抒发情感,以及展示自己的才华。
骈文的繁荣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辞章的盛行汉代辞章是一种以诗歌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它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辞章在汉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辞章的盛行与汉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
汉代经济发达,社会上层阶级的生活富足,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文学创作。
辞章的盛行也为后来乐府诗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三、乐府诗的兴起汉代乐府诗是以歌谣、民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它以其朴实、真挚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乐府诗的兴起与汉代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汉代社会经历了战乱后的安定期,人们开始追求安居乐业,乐府诗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生活情感的表达需求。
乐府诗的兴起也为后来诗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
四、文学成就的意义汉代文学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文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表达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它不仅为后来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也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汉代文学成就卓越,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骈文、辞章和乐府诗是汉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它们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汉代文学的繁荣不仅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素材。
我们应该珍惜汉代文学的遗产,推崇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学是指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风格的文学。
它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学的起源阶段,主要包括《诗经》、《楚辞》、《论语》、《孟子》等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先河。
二、汉代文学汉代文学以辞赋和散文为主,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是汉赋的典范之作。
汉代散文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著名,班固的《汉书》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散文作品。
三、唐代文学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诗歌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代诗人层出不穷,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被誉为“诗仙”、“诗圣”、“诗鬼”。
李白的《将进酒》、《庐山谣》等作品体现了豪放、奔放的个性;杜甫的《春望》、《三吏》等作品则展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则以平实易懂著称。
四、宋代文学宋代文学以词为主,诗、赋、散文等也有很高的发展。
宋代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怀古》等作品展现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作品则体现了婉约词风;李清照的《如梦令》、《声声慢》等作品则以柔美、哀怨著称。
五、元明清文学元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成为文学的主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明清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过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六、近现代文学近现代文学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文学。
汉代文学概论

一、汉代文学的时代背景
❖ 政治制度:分封制——封建中央集权制
❖ 社会思潮:黄老思想——儒家独尊(“表彰 六经,独尊儒术”)
❖ 选士制度:经明行修、策问取士、察举征辟
二、汉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 文人地位、心态的巨大变化:由先秦时自由 游走、择木而栖的士人一变而为以王权为唯 一皈依、以入仕为唯一出路的“儒生”;思 想行为规范加强,个人意识淡化,人生轨迹 趋同。
❖ 文风的变化:文学在主题、题材、体裁方面 有所开拓,但思想格局变得局促,尊儒及策 问取士使依经立义成为最为普遍的现象。文 学理论上强调文章教化、经世的功利作用。
三、汉代文学的类别
大致分为三大类: ❖ 赋体文学(骚体赋、大赋、小赋) ❖ 散文(政论文、史传散文、清议散文) ❖ 诗歌(汉末文人诗
汉代最有价值的文学样式

汉代最有价值的文学样式汉代的文学,嘿,真是个宝藏!如果说有哪个文学样式最有价值,那非“乐府诗”莫属了。
你想啊,乐府诗就像是一碗热腾腾的馄饨,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馅儿,既有酸甜苦辣,还有满满的故事。
这个时期的乐府诗,基本上是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简直是生活的调味品。
听说乐府最开始是用来配乐演唱的,后来演变成了诗歌,哎呀,这转变真是神奇。
你看,汉代的诗人们用这个形式,把那种美好的情感、琐碎的日常都给记录下来,像是在给历史拍照,保存每一个瞬间。
说到乐府诗,那就不能不提它的内容了。
比如那些描写爱情的诗,真是让人心头一暖。
汉代的年轻人,暗恋的、求爱的、失恋的,都在乐府诗里找到了共鸣。
就像小情侣们今天发微信一样,乐府诗也是情感的表达,直白又真诚。
这种诗歌把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那种真挚的情感。
你想想,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能通过乐府诗传达情意,真是相当不容易。
再说说乐府诗的形式,简直有趣得很。
它的结构灵活,长短句交错,像个调皮的小孩,随心所欲。
有人说,乐府诗就像是一场没有剧本的表演,诗人们随时可以即兴发挥,太自由了。
这种自由,让每一首诗都带着诗人的个性,就好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
读起来,你能听到他们的笑声、哭声,甚至是那些打情骂俏的调侃声,哎,活脱脱就是一场戏。
乐府诗也不全是温情脉脉的情歌。
很多诗歌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像那些揭露、抒发愤懑的诗句,真是大快人心。
这些诗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切中了社会的痛点。
那种愤怒和无奈,绝对是可以穿越千年,让今天的人也感同身受。
古人的声音通过乐府诗传递过来,让人觉得那些历史的苦涩依旧在心头回响,绝对让人忍不住想多想想。
乐府诗的影响力可不是说说而已。
后来的诗人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它的影响,像李白、杜甫,他们的诗里都能看到乐府的影子。
就像是乐府诗为后来的诗坛铺好了路,让后来的诗人们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光发热。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乐府诗,后来的古典诗歌能不能如此精彩?这就像是没有了调味料,饭菜再好也吃不出味道呀!乐府诗的流传也离不开民间的传播。
两汉文学赏析

李延年
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 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 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 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 王。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怜闵焉,图画其形于甘泉宫。及卫思后废后 四年,武帝崩,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孝 武皇后。《汉书•外戚传》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凤求凰》 其二: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1,班固的《咏诗》是现存东汉最早的的完整五言诗。 2,张衡是在班固之后继续创作五言、七言诗的文人, 代表作品有《同生歌》、《四愁诗》 3,秦嘉的《赠妇诗》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 标志。 4,此外,还出现了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无名 氏的作品,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五言之冠冕”
思妇闺怨诗: 《行行重行行》 《迢迢牵牛星》《庭中有奇树》 《凜凜岁云暮》 《青青河畔草》《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游子思乡诗: 《明月何皎皎》《去者日以疏》《涉江采芙蓉》 游宦诗: 《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 友朋诗:《西北有 高楼》《明月 皎夜光》 感生诗:《东城高且长》 《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 (思妇、 游子等主题也往往与感生相伴) 婚嫁诗:《冉冉孤生竹》
2)诗词来找茬 请从AB两项中选择诗句完全正确的一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汉代诗赋的研究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有一组关于汉鼓铙歌的文章。刘刚的《汉铙歌<石留>句读、笺注与本事考论》一文重点研究了汉铙歌中的《石留》一曲,以秦汉声韵和语言逻辑停顿入手,为其句读;以训诂原理为基准,并借鉴秦汉谶语歌诗体解读方法,为其笺注;以历史文化语境和文献史实为依据,考论推理;初步标点、解读了这首困惑学界千有余年的乐府铙歌。文章认为《石留》是在汉初特殊的政治背景下,以隐讳方式为汉开国功臣韩信鸣不平的别具寓意的乐府歌诗。另一篇关注《汉铙歌》的文章是姜晓东的《〈汉鼓吹铙歌十八首〉四首简释》,文章在赵敏俐教授《〈汉鼓吹铙歌〉十八曲研究》一文所提出的“解读这一组作品,应在‘得其大意的基础上,慎重地运用常规的训诂之法’”这一思路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实物、字词训诂、比照旁参等方法,对《汉鼓吹铙歌十八首》中的《朱鹭》、《将进酒》、《思悲翁》、《雉子斑》四篇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特别是《朱鹭》一篇,依据考古实物提出新说,值得重视。韩高年《汉铙歌〈将进酒〉作时及其他——兼论汉代的宴会歌诗评诗风气》认为,《将进酒》一诗,反映了西汉时期贵族社会宴会歌诗评诗的现象,结合史籍所载来看,这种现象是武帝朝时胡、夷之乐输入后引发的求新求异的歌诗创作的产物。其中特别引人瞩目的是“歌者”、“讴者”在诗歌传创作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宴会评诗中语涉阳阳的诗学思想与当时正统诗学思想的不同。此外还有高人雄《汉铙歌与北朝乐府民歌之比较》。以上论文,从多方面推进了汉鼓吹铙的研究。
本次会议另一讨论的热点就是考据、疏证与注释类的研究,有对某些词语的解释,有对某些作家生平事迹的考证整理,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考辨,对作品版本、流传问题的考证,对某些作品的疏证注释等。这其中,李炳海《音译与意译的叠加重合——汉代文史典籍对相关语种所涉名物的处理》一文最富有新意。他认为汉代文史典籍对于相关语种所涉名物的处理,采用的是音译与意译叠加重合的方式。所用的汉字一方面具有标示读音的功能,是所涉名物在原来语种的读音;另一方面,这些汉字还有表意功能。这种特殊的处理方式,与汉代的经学和文化风尚密切相关。胡旭《冯衍年谱》就对冯衍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考证,列举了冯衍一生所经历的事件和冯衍作品的创作情况,对于研究冯衍及其作品有重要作用。而徐华《刘歆〈遂初赋〉及其史实辨说》则通过刘歆现存唯一一篇旨在叙事写怀的作品《遂初赋》来探究刘歆当时的境遇及心态,考证了刘歆的生平行迹,证明了他在当时政局下的无奈,以期学界能够公正评价刘歆及其作品。朱晓海《论贾谊〈吊屈原文〉》一文不仅对作品进行了解读,深度考察了贾谊作文以自喻的心境,还详细地分析了入选《文选》的原因。鲁红平《关于司马相如“东受七经”》一文认为司马相如因深通儒家经术,才成为武帝时汉赋代表作家,而他通经术的途径也只有接受文翁之遣。虽然“七经”是后来语,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司马相如“受经”这一事实。他极有可能在建元元年被遣,到建元四年或五年回蜀,执教吏民。许云和《少翁以方夜致王夫人、李夫人神貌考》一文从历史考据的角度重新考察历史文献,认为武帝朝本有武帝令方士为王夫人和李夫人致魂二事,为王夫人致魂的是少翁,而为李夫人致魂的则非少翁,乃是另一方士,只是班固不察,沿元、成间旧说,将为李夫人致魂之人误作了少翁。虽然文章在一些问题上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文章的思路值得借鉴。同样关注历史问题的还有俞志慧《吴越争霸大事表》,文章通过考证,明确了吴越争霸期间所发生的大事,并按时间顺序详列成表,对于吴越争霸时期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012年8月16-18日,汉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文学遗产》编辑部共同主办。来自台湾、香港和内地各大学的70多位从事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
16日上午,研讨会在紫玉饭店拉开帷幕,开幕典礼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主持。与会嘉宾首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跃进、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朱晓海分别致辞,接着进行了大会发言。16日下午-18日上午,大会在北京市政府宽沟招待所分三组共举行了十八场专场研讨,多场研讨出现激烈的话语交锋、来回论辩的精彩场面。18日下午, 大会举行了闭幕式。三个讨论组的召集人黄灵庚教授、方铭教授和俞志慧教授分别对会议期间各小组的讨论进行了精彩的总结。方铭教授主持了大会闭幕式。赵敏俐教授致闭幕辞。
在汉代诗歌研究方面,冷卫国的《文学接受与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词训释问题》,文章对《古诗十九首》中的“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两句进行了重新解读,认为应该把作品放入到文学史的大背景下,放入到文学接受史的范围内来寻绎历代关于该诗的解释。王奎光《意悲而远 惊心动魄——〈古诗十九首〉中的忧生诗论析》从忧生诗的思想内容及行为取向、悲剧性情感及其产生根源、艺术表现及其审美风格、诗学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对忧生诗作了论述,舒大清《汉代上层文人心态与东汉文人五言诗幻灭感》讨论了汉代上层社会文人心态与文人五言诗的不同。林大志《建安代言体诗论》从整体上梳理了建安时期代言体诗作的情况。刘运好、王莉《论汉代寓言诗及与其他文体之关系》认为一种文体的形成、发展与成熟,既是文学诸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的结果,也是文体内部对这种影响、共生关系的有机选择的结果。研究文体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就可以揭示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文体之间艺术因素的互相转化、互相渗透的文学发展史观。胡小林《论乾嘉诗坛对汉代诗歌的接受》乾嘉诗坛对于汉代诗歌的接受,继承了中国诗歌史对于汉代诗歌的一贯褒扬态度,扭转了清初汉代诗歌一度遇冷,诗学发展无根基可依的偏狭格局,保证了乾嘉诗人在唐宋诗之争的大潮下,依然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诗歌的源流之别,从而树立诗歌史上真正典范之作,把持住诗歌发展的正确走向,为清代诗学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诗学资源。郭建勋、刘祥《汉魏六朝诗歌中的宫廷女性之怨》将汉魏六朝诗歌中的有关女性的怨诗分为三类,“宫怨”类叙写了宫闱竞争的残酷与失宠妃嫔的悲怨,“和亲”类公主远嫁异域、青春被毁的忧伤,乐府诗题以及风格香艳的宫体诗则揭示了地位低下的宫女在生活中只是被玩狎的对象,在诗歌中只能是审美性物化符号的悲惨命运。在乐府诗研究方面,吴相洲《汉代乐府学史概述》一文从乐府活动情况、乐府诗留存情况、乐府学研究情况三个方面概括性地描述了汉代乐府学史的现状。许继起《乐府总章考论》一文则从历史角度考察了总章的演变过程,详细考察了汉魏晋六朝乐府机关中总章乐署的设立、职官的建置,揭示了这一音乐职官制度产生的原因、背景及相关职能。刘玲《从服饰看汉乐府的世俗性与娱乐性——以〈羽林郎〉为中心》从服饰的角度考察和解读汉乐府,角度独特。与之相关的论文还有范子烨的《浩林·潮尔与胡笳:汉晋時代的喉音艺术及相关的文学文本问题——以繁钦〈与魏文帝笺〉为中心》一文,文章详细的介绍了呼麦和胡笳这两种古老的喉音艺术,从音乐学的角度阐发了《与魏文帝笺》的文化特质与艺术价值。
对于重要文献的流传整理与勘误也是此次会议关注的一个方面。这一类的代表文章主要有姚晓鸥、孟祥笑的《简册制度与<天问>“女娲有体”句的错简问题——兼谈<天问>在汉代的流传与整理》和易小平的《西汉诗文辑补勘误》等。前者主要从古代的简册制度入手分析了《天问》“文义不次序”情况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天问》在汉代的流传与整理情况得出了“《天问》中‘女娲’八句在王逸之前可能已经发生错乱”的结论。后者认为逯钦立先生辑录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和清严可均辑录的《全汉文》中存在着一些缺漏和错误,并通过详细的考证对其进行了一番辑补勘正。刘跃进的《关于<文选>旧注的整理问题》一文从经典文献的细致阅读的重要性入手,寻找《文选》解读的途径,并论述了《〈文选〉旧注辑存》一书的编纂情况。此文观点富有新意,对于《文选》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对于前代文献、文学作品的疏证注释。黄灵庚的《〈古诗十九首〉札记》依照李善、五臣旧注对《古诗十九首》重新进行了一番比较深入的解读。文章不仅对诗中关键字句的注释进行了一番考证,而且从鉴赏的角度分析诗句字里行间所体现的韵味。虽为“聊申己见”,但文章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注释和解读有着比较重要的参考意义。王霄蛟的《贾公彦<序周礼废兴>疏证(一)》一文鉴于贾公彦《序周礼废兴》的重要性和前人关注不足的现实,对该文中出现的关键语词、人物事件以及一些概念作了一个梳理,对一些困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依据。
本次会议共收到了60余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涉及了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多个方面,关系到文学、音乐学、政治学、思想史、宗教等各个领域,集中于政治文化环境对文学影响,文学本身问题研究,考据、疏证与注释,思想史问题,《史记》、《汉书》研究等几大类,创获丰厚。
大会的主题是汉代文学与文化,将文学研究投放到汉代文化的大环境中,所以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大部分是与宽广的文化研究相关的,许多学者将眼光放在社会政治与文学关系上,直接探讨政治文化环境对文学影响。许志刚《论汉初文学的秦文化语境》认为汉王朝对秦文化的移植是全面的。秦文化至少在政治思想,朝廷礼仪,刑法,职官设置等四个层面深刻地影响、制约着汉初社会与文学。这是汉初文学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文章论述全面,颇有创见。刘德杰《汉章帝与东汉前期文学的繁荣》注意到了帝王或皇族对文学的作用,认为章帝爱好文学,奖掖优容文学之士,开创了以文学取士、从社会中下层博召文士的选士制度,还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中推崇典美文风。这些因素对整个东汉文学的发展都有深远意义。龙文玲《西汉社会转型对王褒文学创作新变的影响》认为王褒文学成就的取得不仅得益于其本人的俊才,而且也得益于汉宣帝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之助。王德华《汉武帝时代两越西南夷开发之争及文章创作中的文化地理观》一文视角独特,从文本出发探讨了武帝时期不同的文化地理观,反映了文学与政治、地理文化复杂的关系。刘安《上疏谏伐闽越》代表了反开发者的华夷之别的文化地理观,而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则反映了主开发者的地理扩张与文教传播并进的大一统的文化地理观,二者对后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韦春喜《论汉代人才培养、选拔对〈诗经〉的影响》认为汉代人才培养、选拔的政策转变,决定了注重师法家法、删减章句、疏远今文而渐重古文的《诗》学风气。单良《西汉文人的汉家文化意识与臣子之义》主要探讨西汉文人汉家文化意识的形成及践行,进而思考文学如何从地域属性和旧时代遗痕转化为具有大汉王朝崭新的精神品格。赵辉《先秦文学主流言说方式的生成》对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