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
2.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能够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综合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讲解(25分钟)
2.1 综合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综合法是从整体综合出发,从多个方面考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2.综合法的基本原理是整体观念、多元观念和系统观念。
2.2 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分析法是从局部出发,从单个方面考虑,分析问题的方法。
2.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简化化、抽象化和精确化。
3. 练习(25分钟)
1.给学生提供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例子,让学生分别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问题。
2.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采用哪种方法更适合。
4. 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讲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提供练习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同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原创】人教A版选修2-2:第二章 2.2第1课时综合法和分析法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课堂归纳·感悟提升]——————
1.本节课的重点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难点是分 析综合法的应用.
2.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规律方法 (1)利用综合法解决问题,见讲 1; (2)利用分析法解决问题,见讲 2; (3)利用分析综合法解决问题,见讲 3. 3.在利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时,一定要恰当使用好“要 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这也是本节课的易错
数学 ·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即证a+c b+b+a c=1. 即证 c(b+c)+a(a+b)=(a+b)(b+c), 即证 c2+a2=ac+b2. 因为△ABC 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 所以 B=60°. 由余弦定理,有 b2=c2+a2-2cacos 60°, 即 b2=c2+a2-ac, 所以 c2+a2=ac+b2 成立,命题得证.
a2+a12+4≥a2+2+a12+2 2a+1a+2, 数学 ·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从而只需证 2 a2+a12≥ 2a+1a, 只需证 4a2+a12≥2a2+2+a12, 即 a2+a1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数学 ·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类题·通法 (1)当问题的证明用综合法不易寻找思路时,可从待证
的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得到一 个明显成立的条件,从而得原问题成立.
(2)含有根号、绝对值的等式或不等式的证明,若从正面 不易推导时,可以考虑用分析法.
(3)书写形式:要证……,只需证……,即证……,然后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所以结论成立.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分析法的应用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
练一练:
练习、求证: 2 7 3 6
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的证
明方法称为直接证明,其一般情势为:
本题条件
已知定义 已知公理
… 本题结论
已知定理
二、综合法定义: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 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 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 做综合法(顺推证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2 14 2 18 9 2 14 9 2 18 ( 2 7)2 ( 3 6)2 2 7 3 6
请结合上述例子和自己感受,说说综合法 和分析法的各自特点和它们的适用情况。
(1)综合法:已知条件 结论
由因导果,当条件明确,思路清楚时适用;
(2)分析法: 结论 已知条件
执果索因,当条件多,入手难,思路乱时适用。 (3)综合法是分析法的逆过程。
Pn-1 Qm-1
Pn … Q1
Qm
Q2 Q Q1
练一练:
已知 1 tan a 1,求证:3sin 2a 4cos2a 2 tan a
五、小结
1.在数学证明中,综合法和分析法是 两种最常用的数学方法,若从已知入手 能找到证明的途径,则用综合法,否则 用分析法.
2.综合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必要条 件,分析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充分条 件,在解题表述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和逻辑性.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学案: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 综合法和剖析法【学习目标】1.认识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剖析法和综合法;2.认识剖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虑过程、特色.【新知自学】新知梳理:1.综合法:( 1)一般地 ,利用,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建立 ,这类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2)框图表示:( 3)重点:顺推证法,由____导 _____.2.剖析法( 1)一般地,从要证明的出发,逐渐追求使它建立的,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纳为判断一个显然建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义等)为止,这类证明方法叫做剖析法.( 2)框图表示( 3)重点:逆推证法;执____索 _____.对点练习:1.以下表述: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法;②综合法是顺推法;③剖析法是执果索因法;④剖析法是逆推法.此中正确的有()A.2 个B.3 个C.4 个D.5 个2.设 a= lg 2 + lg 5 ,b= e x(x< 0),则 a 与 b 大小关系为 ()A. a> b B . a< bC. a= b D. a≤ b3.求证:关于随意角θ ,cos4sin4cos2.4.求证: 3526【合作研究】典例精析:例 1. 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 c 成等比数列 . 求证:为△ ABC 等边三角形 .变式练习:设在四周体 P ABC 中 , ABC900, PA=PB=PC,D 是 AC 的中点 .求证 :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例 2. 在四周体S垂线 ,垂足为 F,求证ABC 中, SAAF SC .面ABC, AB BC ,过 A 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 的变式练习:|a|+ |b|已知非零向量a, b,且 a⊥ b,求证:|a+b|≤2.规律总结:(1)综合法证题的一般规律用综合法证明命题时,一定第一找到正确的出发点,也就是能想到从哪里起步,我们一般的办理方法是宽泛地联想已知条件所具备的各样性质,逐层推动,进而由已知逐渐推出结论.(2)剖析法证题的一般规律剖析法的思路是逆向思想,用剖析法证题一定从结论出发,倒着剖析,找寻结论建立的充足条件.应用剖析法证明问题时要严格按剖析法的语言表达,下一步是上一步的充足条件.【讲堂小结】【当堂达标】1.在不等边三角形中,a为最大边,要想获得∠ A 为钝角的结论,三边 a , b , c 应知足________ .2. 设P1111)log 2 11log 3 11log 4 11,则(log 5 11A . 0P1B.1P2C. 2P3D.3 P4 3.求证 :37254.已知 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b c a a c b a b c 3 .a b c【课时作业】1. 假如a1 , a2 ,a8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差数列,公差 d 0 ,则()A .a1a8a4a5B .a1a8a4 a5C.a1a8a4 a5D.a1a8a4 a52. 若关于x的不等式 (k23)x(k22k31 x1) ,则k的范围是2k)的解集为( ,____.222 33223.设a,b R ,且a b ,求证:aba b a b4.假如 a, ba b lg a lg b0 ,则 lg.2222a+ mb 2 a + mb6.设函数 f(x)的定义域是R,关于随意实数m, n,恒有 f(m+ n)= f(m) ·f(n),且当 x> 0 时, 0< f(x)<1.求证: f(0) = 1,且当 x< 0 时,有 f(x)> 1.。
2014年人教A版选修2-2课件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2.2.2 反证法
2.2.1的证明顺序是怎样的? 2. 什么是分析法? 它的证明顺序是怎样的? 3. 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关系?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 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 条件, 直至最后, 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 显成立的条件 (已知、定理、定义、公理等). 这种证 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 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则可有框图表示为: QP1 P1P2 P2P3 …
明显成立的条件
例2. 求证 3 + 7 2 5 .
例3. 已知 a , b k + (k Z), 且 sinq+cosq=2sina, 2 sinq · cosq=sin2b. 求证: 1 - tan2 a = 1 - tan2 b . 1 + tan2 a 2(1 + tan2 b ) 证明: 由 sinq+cosq=2sina, sinq · cosq=sin2b 消去 q 得 4sin2a-2sin2b=1. 1 - tan2 a = 1 - tan2 b , 要证 1 + tan2 a 2(1 + tan2 b ) 2 2 sin b sin a 1- 2 1- 2 cos b cos a = , 只需证 2 2 1 + sin 2a 2(1 + sin 2 b ) cos a cos b cos2 a - sin2 a = cos2 b - sin2 b , 即证 cos2 a + sin2 a 2(cos2 b + sin2 b )
3. 已知 tana+sina=a, tana-sina=b, 求证 (a2-b2)2=16ab. 证明: 解关于 tana 和 sina 的方程组 tana + sina = a, tana - sina = b. 得 tana = a + b , sina = a - b . 2 2 又由 tana = sina 得 cosa = a - b . cosa a+b 因为 sin2a+cos2a=1, 所以得 ( a - b )2 + ( a - b )2 = 1, 2 a+b 整理得 (a2-b2)2=16ab.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课件2-2-1综合法与分析法3
1.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
的
(A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等价条件
2.用 P 表示已知,Q 表示要证的结论,则综合法的
推理形式为
(A )
A.P⇒Q1→Q1⇒Q2→Q2⇒Q3→…→Qn⇒Q B.P⇐Q1→Q1⇐Q2→Q2⇐Q3→…→Qn⇐Q
C.Q⇒Q1→Q1⇒Q2→Q2⇒Q3→…→Qn⇒P D.Q⇐Q1→Q1⇐Q2→Q2⇐Q3→…→Qn⇐P
4xy=(a+b)(b+c)=ab+b2+ac+bc=ab+2ac+bc, 所以 2ay+2cx=4xy.命题得证.
题型三:选择恰当的方法证明空间图形 的位置关系
例 3 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PA⊥底面 ABCD, AB⊥AD,AC⊥CD,∠ABC=60°,PA=AB=BC,E 是 PC 的中点.求证:
跟踪训练 3 如图,正方形 ABCD 和四边形 ACEF 所在 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 2,CE=EF=1. 求证: (1)AF∥平面 BDE; (2)CF⊥平面 BDE.
证明 (1)如图,设 AC 与 BD 交于点 G. 因为 EF∥AG,且 EF=1,AG=12AC=1,
所以四边形 AG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AF∥EG. 因为 EG⊂平面 BDE,AF⊄平面 BDE, 所以 AF∥平面 BDE.
题型二:选择恰当的方法证明等式
例 2 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对 应的三边为 a,b,c,求证:a+1 b+b+1 c=a+3b+c.
证明 要证原式,只需证a+a+b+b c+a+b+b+c c=3, 即证a+c b+b+a c=1,
即只需证abbc++bc22++aa2c++abbc=1,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高三: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之分析法.pptx
Q P1
P1 P2
P2 P3
…
得到一个明显 成立的结论
也可以是经过 证明的结论
例:已知数列{an}的通项an>0,(n∈N*),它
的前n项的和记为sn,数列{s2n}是首项为3, 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1)求an与sn的解析 式;(2)试比较sn与3nan(n∈N*),的大小.
作业:P102 A组4,B组3
只需证:AE⊥BC 只需证:BC⊥平面SAB 只需证:BC⊥SA 只需证:SA⊥平面ABC
F E
A
C
B
因为:SA⊥平面ABC成立 所以.AF⊥SC成立
例.
已知α,β≠
kπ+π(k 2
Z),且
sinθ+ cosθ= 2sinα
sinθgcosθ= sin2β
求证:
1 - tan2α = 1 - tan2β . 1 + tan2α 2(1 + tan2β)
所以成a 立+ b 2
ab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 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 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 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 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
做分析法.
特点:执果索因.
用框图表示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得到一个明显
Q P1
P1 P2
P2 P3
…
成立的结论
例:设a,b,c为一个三角形的三
边,且s2=2ab,s = 1(a + b + c),
2
试证s<2a
例: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足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精彩推荐典例展示
易错警示 因忽略分类讨论而致误
例4
设
a+b>0,n
为偶数,求证ban- n
1
+
an- bn
1≥1a+1b.
【常见错误】 当 n 为偶数时,an-bn 和 an-1-bn-1 不一 定同号,忽略了在题设条件 a+b>0 的情况下,应分 a>0 且 b>0 和 a,b 有一个为负值两种情况加以讨论.
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
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 条件(已知条件、__定__理__、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 _定__义___、__公__理___等),这种
法
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综合法
分析法
P⇒Q1 → Q1⇒Q2 →
Q2⇒Q3
Q⇐P1 →
框图 →…→ Qn⇒Q
P1⇐P2 →
表示
(P 表示已知条件、已 有的定义、公理、定 理等,Q 表示所要证
(2)①因为 E、F 分别是 A1B、A1C 的中点,所以 EF∥BC, EF⊄平面 ABC,BC⊂平面 ABC.所以 EF∥平面 ABC. ②因为直三棱柱 ABC-A1B1C1,所以 BB1⊥平面 A1B1C1, BB1⊥A1D,又 A1D⊥B1C1,BB1∩B1C1=B1,所以 A1D⊥ 平面 BB1C1C,又 A1D⊂平面 A1FD,所以平面 A1FD⊥平 面 BB1C1C.
∴1a+1b+a1b≥ 8.
a1b + 4= 8.
(2) 连接 BD. ∵BD 是 Rt△ABC 斜边上的中线, ∴DA=DB=DC.又 PA=PB=PC,而 PD 为△PAD,△PBD, △PCD 的公共边,∴△PAD≌△PBD≌△PCD.于是∠PDA= ∠PDB=∠PDC, 而∠ PDA=∠ PDC= 90°,∴∠ PDB= 90°. 可见 PD⊥AC,PD⊥BD. ∵AC∩BD=D,
2014高中数学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假设12,a a R +∈,且121a a +=,那么1211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答案:假设12,.......n a a a R +∈,且12....1n a a a +++=,那么12111....n a a a +++≥ 2n 〕 2. ,,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框图表示: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③ 练习: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出示例2: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分析:从哪些,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板演证明过程 →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 练习:① ,A B 为锐角,且tan tan 3tan 3A B A B +60A B +=. 〔提示:算tan()A B +〕 ② ,a b c >> 求证:114.a b b c a c +≥--- 3. 小结:综合法是从的P 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12,,Q Q ⋅⋅⋅,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 . 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三、巩固练习:1. 求证:对于任意角θ,44cos sin cos2θθθ-=. 〔教材P 100 练习 1题〕〔两人板演 → 订正 →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 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113a b b c a b c +=++++. 3. 作业:教材P 102 A 组 2、3题.第二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0,0)2a b ab a b +≥>>. 〔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求证3526+>+.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 板演证明过程 〔注意格式〕→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比较:两种证法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框图表示: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 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11223332()()x y x y +>+.先讨论方法 →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④ 出示例2:见教材P 97.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 ⑤ 出示例3:见教材P 9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出发,逐步探求〕2. 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提示:设截面周长为l ,那么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2l π,截面积为2()2l ππ,周长为l 的正方形边长为4l ,截面积为2()4l ,问题只需证:2()2l ππ> 2()4l .3. 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 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 所需要的12,,P P ⋅⋅⋅,直到所有的P 都成立;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条件和结论的途径. 〔框图示意〕三、巩固练习:1. 设a , b , c 是的△ABC 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2224c a b ab --+≥.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cos 4sin ab C ab C -+≥,即证:2cos C C -≥cos 2C C +≤,即证:sin()16C π+≤〔成立〕. 2. 作业:教材P 100 练习 2、3题.第三课时 2.2.2 反证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2. 提出问题: 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不能作圆〞. 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3. 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 过A 、B 、C 三点,那么O 在AB 的中垂线l 上,O 又在B C 的中垂线m 上,即O 是l 与m 的交点。
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修2-2 第二章 第二节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同步教案)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目标: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
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
本节我们将学习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探究一:在数学证明中,我们经常从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通过推理推导出所要的结论。
例如:已知a,b>0,求证2222()()4a b c b c a abc +++≥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
教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方法叫做综合法。
探究二: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 Q 成立的条件,即使Q 成立的充分条件P 1,为了证明P 1成立,再去寻求P 1成立的充分条件P 2,为了证明P 2成立,再去寻求P 2成立的充分条件P 3,…… 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例如:基本不等式ab b a ≥+2(a >0,b >0)的证明就用了上述方法。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学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答案:综合法
7.如果 a a+ b b> a b +b a,则正数 a, b 应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__.
7 / 11
解析: ∵ a a+ b b- ( a b+ b a)
= a( a- b) +b( b- a) = ( a- b)( a- b)
2
=( a- b) ( a+ b) .
∴ 只要 a≠b, 就有 a a+ b b> a b+ b a.
< log xa+log xb+ log xc,
a+b b+ c a+ c 只需要证明 log x 2 · 2 · 2 < log x( abc) ,
a+b b+c a+c
由已知 0< x< 1,只需证明
· · > abc,
2
2
2
a+ b
b+ c
由公式 2 ≥ ab> 0, 2 ≥ bc> 0,
5 / 11
6.命题“函数 f ( x) = x- xln x 在区间 (0,1) 上是增函数”的证明过程“对函数 f ( x) = x- xln x 取导得 f ′(x) =- ln x,当 x∈(0,1) 时, f ′(x) =- ln x> 0,故函数 f ( x) 在
区间 (0,1) 上是增函数”应用了 ________的证明方法. 解析:该证明过程符合综合法的特点.
3
≥3,
a2+ b2+ c2
只需证
≥
a+ b+c
2,
3
3
只需证 3( a2+ b2+ c2) ≥ a2+ b2+ c2+ 2ab+ 2bc+ 2ac,
只需证 2( a2+ b2+ c2) ≥2ab+ 2bc+ 2ac,
只需证
(
a-
b)
2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2-2《2.2.1综合法和分析法》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第动十三页,编辑于活星期页一规:点范十训九分练。
【变式 1】 已知 a,b 是正数,且 a+b=1,求证:1a+1b≥4. 证明 法一 ∵a,b 是正数且 a+b=1, ∴a+b≥2 ab,∴ ab≤12,∴1a+1b=a+abb=a1b≥4. 法二 ∵a,b 是正数,∴a+b≥2 ab>0, 1a+1b≥2 a1b>0, ∴(a+b)1a+1b≥4. 又 a+b=1,∴1a+1b≥4.
即证 a+b- ab≥ ab,
也就是要证 a+b≥2 ab,
即( a- b)2≥0.
该式显然成立,所以 a + b ≥ ba
a+
b.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第动十九页,编辑于活星期页一规:点范十训九分练。
题型三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例 3】 已知 a、b、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 0<x<1.
2.综合法 (1)定义:一般地,利用 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 定义、 定理、 公理等,经 过一系列的 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 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2)框图表示: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第动四页,编辑于星活期一页:规点 十范九训分。练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第动八页,编辑于星活期一页:规点 十范九训分。练
3.综合法与分析法的优点 综合法的优点:叙述简洁、直观,条理清楚;而且可使我们从已 知的知识中进一步获得新的知识. 分析法的优点:更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利于思考,思路自然, 在探求问题的证明时,它可帮助我们构思.应该指出的是不能把 分析法和综合法绝对分开,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分析就没有综 合”一样,分析与综合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它们既是对立的,又 是统一的.严格地讲,分析是为了综合,综合又需根据分析,因 而有时在一个命题的论证中,往往同时应用两种方法,有时甚至 交错使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2.2.1综合法与分析法学案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剖析法1.认识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 —— 综合法和剖析法.2.理解综合法和剖析法的思虑过程、特色,会用综合法和剖析法证明数学识题.基 础 梳 理1.剖析法和综合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识题经常用的思想方式.2.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渐的推理,最后获得待证结论.3.剖析法是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追求结论建立的充足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想想: (1) 综合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仍是演绎推理?(2)剖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这句话对吗?2(3)已知 x ∈ R , a = x + 1, b = x ,则 a , b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 (4)要证明 A>B ,若用作差比较法,只需证明________.(1) 分析:综合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实的逻辑推理,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2) 分析:不对.剖析法又叫逆推证法,但不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而是找寻使结论建立的充足条件的过程.2-x + 1=1 2 3≥3 (3)分析:由于 a - b = x x -2 +44>0,因此 a>b.答案: a>b(4)分析:要证 A>B ,只需证 A - B>0.答案: A - B>0自测自评1.用剖析法证明问题是从所证命题的结论出发,追求使这个结论建立的(A)A.充足条件B.必需条件C.充要条件D.既非充足条件又非必需条件2.已知直线l , m,平面α,β,且 l⊥ α, m? β,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 ⊥ m;②若 l ⊥m,则α∥β;③若α⊥ β,则 l⊥ m;④若 l∥ m,则α⊥ β.此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B)A.1 个B.2 个C.3 个D.4 个分析:若 l ⊥ α, m? β,α∥ β,则 l ⊥ β,因此 l⊥ m,①正确;若 l ⊥ α, m?β, l ⊥m,α与β可能订交,②不正确;若l⊥ α, m? β,α⊥ β, l 与 m 可能平行或异面,③不正确;若 l⊥ α, m? β, l ∥ m,则 m⊥ α,因此α⊥ β,④正确.3.要证33a-3b< a- b建立, a, b 应知足的条件是 (D)A . ab<0 且 a>bB.ab>0 且 a>bC.ab<0 且 a<bD. ab>0 且 a>b 或 ab<0 且 a<b分析:要证33a- b,只需证 (33a2 b+ 33ab2<a a-3b<3a-3b)3<( a- b)3,即 a- b- 3-b,3232即证ab < a b,只需证 ab2<a2b,即 ab(b-a)<0.只需 ab>0 且 b-a<0 或 ab<0, b- a>0.基础巩固1.以下表述: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法;②综合法是顺推法;③剖析法是执果索因法;④剖析法是间接证明法;⑤剖析法是逆推法.此中正确的语句有(C)A.2个B.3 个C.4 个D.5 个2.剖析法又称执果索因法,若用剖析法证明“设a>b>c,且a+b+c=0,求证b2- ac <3a”索的因应是 (C)A . a- b> 0B .a- c> 0C.( a- b)( a-c)> 0D. (a- b)(a- c)< 0分析:要证明b2- ac<3a,只需证 b2- ac< 3a2,只需证 (a+c)2- ac< 3a2,只需证- 2a2+ ac+ c2< 0,即证 2a2-ac- c2> 0,即证 (a- c)(2a+ c)> 0,即证 (a- c)(a- b)> 0.3.对于不重合的直线m, l 和平面α,β,要证明α⊥ β,需要具备的条件是(D)A . m⊥ l ,m∥ α, l ∥βB. m⊥ l ,α∩ β=m, l? αC.m∥ l, m⊥ α, l ⊥β D. m∥ l ,l ⊥ β, m? α分析: A ,与两互相垂直的直线平行的平面的地点关系不可以确立;B,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的交线垂直,这两个平面的地点关系不可以确立;C,这两个平面有可能平行或重合; D,是建立的,应选 D.224.已知对于 x 的方程 x+ (k- 3)x+ k = 0 的一根小于1,另一根大于 1,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22 22 分析:令 f(x)= x + (k- 3)x+ k ,则由题意知 f(1) < 0,即 1 + (k- 3) ×1+ k < 0,解得- 2< k< 1.能力提升5. (2013 ·庆卷重 )若 a<b<c ,则函数 f(x)= (x - a)(x - b)+ (x - b)(x - c)+ (x - c)(x - a)的两个零点分别位于区间 (A)A . (a , b)和 (b , c)内B .( -∞,a)和( a , b)内C .( b , c) 和(c ,+ ∞)内D . (- ∞, a)和 (c ,+ ∞)内分析:由于 a<b<c ,因此 f(a)= (a - b)( a - c)>0 , f(b)= ( b - c)( b - a)<0 , f( c)= (c - a)(c -b)>0 ,由零点存在性定理知,选A.6.下边的四个不等式:2 2 2 1 b a 22 2 22① a + b + c≥ ab + bc + ca ;② a(1- a) ≤;③ a+ ≥ 2;④ (a+ b ) ·(c + d ) ≥(ac + bd) .4b此中恒建立的有 (C)A .1个B .2 个C .3 个D .4 个分析:∵ ( a 2+ b 2+ c 2)- (ab + bc +ac) =12[( a -b) 2+ (b - c)2+ (c - a)2] ≥0, a(1- a)- 14=-2 1 =- a -1 2 22 222 22 22 22 2222 2a+ a - 2 ≤ 0,(a + b ) ·(c + d )= a c + a d + b c + b d≥ac +2abcd + b d = (ac4+ b d)2,∴①②④正确.应选 C.7.命题 “若 sin α+ sin β+ sin γ = 0, cos α + cos β+ cos γ = 0”,则 cos(α- β)= ________.分析:条件变成 sin α +sin β=- sin γ , cos α+ cos β =- cos γ ,两式平方相1加可推得结论 cos(α-β)=- 2.1答案:- 28 . 若 P = a + a + 7 , Q = a + 3 + a + 4 , a ≥ 0 , 则 P 、 Q 的 大 小 关 系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用剖析法,要证 P<Q ,需证 P 2<Q 2 即可.答案: P<Q9.已知 a 、 b 、 c ∈ R +,求证:a 2+b 2+c 2a +b +c. 3≥3证明:要证a 2+b 2+c 2 a + b + c3≥,3只需证: a 2+ b 2+ c 2a +b +c 2≥3,3只需证: 3(a 2+ b 2+ c 2) ≥a 2+ b 2+ c 2+ 2ab +2bc + 2ca ,只需证: 2(a2+ b2+ c2) ≥2ab+ 2bc+ 2ca,只需证: (a- b)2+ (b- c)2+( c-a)2≥0,而这是明显建立的,因此a2+ b2+ c2≥ a+ b+ c建立.3310.在△ ABC 中,三个内角 A,B, C 对应的边分别为 a, b,c,且 A, B,C 成等差数列,a, b,c 也成等差数列,求证:△ 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由 A,B, C 成等差数列知,B=π,由余弦定理知b2= a2+ c2- ac. 3又 a,b, c 也成等差数列,∴b=a+c,代入上式得(a+c)2= a2+ c2- ac,整理得 3(a 24-c)2= 0,∴ a= c,进而 A= C.ππ而 B=3,则 A=B=C=3,进而△ ABC 为等边三角形.。
教学设计8: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分析《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2)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应用.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种重要的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习了什么推理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活动设计: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提问.活动成果:前面已经学习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提出新问题、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推理方式,特点是结论不一定可靠;演绎推理是证明结论的主要推理方式,特点是只要大前提正确,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提出问题2:使用演绎推理证明,怎样才能保证推理形式正确?活动设计:设问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是证明方法.提出问题3: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已经证明过的两个问题,试找出证明过程的差异.1.在正方体ABCD—A′B′C′D′中,求证:A′C⊥BD.证明:连接AC.∵ABCD—A′B′C′D′是正方体,∴AA′⊥平面ABCD.又∵BD⊂平面ABCD,∴AA′⊥BD.又∵AC⊥BD,AA′∩AC=A,∴BD⊥平面A′AC.又∵A′C⊂平面A′AC,∴A′C⊥BD.2.已知直线a,和直线外一点A,求证:过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a.证明:假设过点A有两条不同的直线AB、AC都平行于直线a,即AB∥a,AC∥a,由平行公理可得AB∥AC,这与AB∩AC=A矛盾,∴过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a.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第一个是直接证明结论,第二个是先假设结论不成立,得出矛盾.从而引出单元标题《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探究新知提出问题1:再来看第一个小题,试总结证明过程的特点.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证明过程是从原因推导到结果.提出问题2:我们把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请同学们试给综合法下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定义.活动成果:从原因推导到结果的思维方法叫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提出问题3:如果条件用P来表示,结论用Q来表示,请同学们试把综合法的证明过程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提出问题4:你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综合法的特点吗?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综合法的特点:由因导果.理解新知1已知a>0,b>0,求证:a(b2+c2)+b(a2+c2)≥4abc.活动设计:学生到黑板板演.活动成果:证明:∵b2+c2≥2bc,a>0,∴a(b2+c2)≥2abc.又∵c2+a2≥2ac,b>0,∴b(c2+a2)≥2abc.因此a(b2+c2)+b(c2+a2)≥4abc.提出问题:这是用的什么证明方法?活动设计:提问.活动成果:综合法.加深学生对综合法的理解.探究新知2求证:3+7<2 5.活动设计:找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活动成果:证明:因为3+7和25都是正数,所以要证3+7<25,只需证(3+7)2<(25)2,只需证10+221<20,只需证21<5,只需证21<25,而21<25显然成立,所以3+7<2 5.提出问题1:这种证明方法是综合法吗?你能总结出这种证明方法的证明过程的特点吗?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不是综合法.是从结论入手逐步寻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的证明过程,我们把它称为分析法.提出问题2:请试着给分析法下个准确的定义.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定义.活动成果:一般地,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提出问题3:如果条件用P来表示,结论用Q来表示,请同学们试把分析法的证明过程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提出问题4:你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分析法的特点吗?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分析法的特点:执果索因.理解新知提出问题:请对综合法与分析法进行比较,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综合法“由因导果”,宜于表达;分析法“执果索因”,利于思考.应用新知1.已知函数f(x)=x3,x∈(1,+∞),求证:f(x)在(1,+∞)上是增函数.证明:∵f′(x)=3x2,x∈(1,+∞),∴f′(x)>0.∴f(x)在x∈(1,+∞)上是增函数.提出问题1:这是使用的什么证明方法?活动设计:集体回答.活动成果:综合法.2.求证:a-a-1<a-2-a-3 (a≥3).证明:要证a-a-1<a-2-a-3,只需证a+a-3<a-2+a-1,只需证(a+a-3)2<(a-2+a-1)2,只需证2a-3+2a2-3a<2a-3+2a2-3a+2,只需证a2-3a<a2-3a+2,只需证0<2,而0<2显然成立,所以a-a-1<a-2-a-3(a≥3).提出问题2:这是使用的什么证明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活动成果:证明:∵a +a -1>a -2+a -3, ∴1a +a -1<1a -2+a -3, ∴a -a -1<a -2-a -3.提出问题3:你得到什么启示?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活动成果:1.证明时,既可以使用综合法也可以使用分析法.2.将分析法的过程倒过来就是综合法.拓展提高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活动成果:证明: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 只需证1-tan α1+tan α=3, 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 ∵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 ∴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 提出问题:从证明过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活动成果:在证明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法可以综合使用.。
2014高中数学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第2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一、综合法与分析法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并能简单应用。
二、预习内容: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1.直接证明分为和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公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
而分析法是一种从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
综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二、学习过程:例1.已知a,b ∈R +,求证:例2.已知a,b ∈R +,求证:例3.已知a,b,c ∈R ,求证(I )课后练习与提高1.(A 级)函数⎩⎨⎧≥<<-=-0,;01,sin )(12x e x x x f x π,若,2)()1(=+a f f则a的所有可能值为( ) A .1 B .22-C .21,2-或 D .21,2或2.(A 级)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 ) A .)23,2(ππ B .)2,(ππC .)25,23(ππ D .)3,2(ππ3.(A级)设b a b a b a +=+∈则,62,,22R 的最小值是( )A .22-B .335-C .-3D .27-4.(A 级)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x y 2sin =B .x xe y =C .x x y -=3D .x x y -+=)1ln(5.(A 级)设c b a ,,三数成等比数列,而y x ,分别为b a ,和c b ,的等差中项,则=+ycx a ( )A .1B .2C .3D .不确定6.(A 级)已知实数0≠a ,且函数)12()1()(2ax x a x f +-+=有最小值1-,则a =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1 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4.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5.教学设想: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
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6.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若要证明下列问题:已知a,b>0,求证2222()()4a b c b c a abc +++≥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
教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所以22()2a b c abc +≥,因为222,0c a ac b +≥>,所以22()2b c a abc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1. 综合法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11223().....n P Q Q Q Q Q Q Q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例1、在△ABC 中,三个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B,C 成等差数列, ,,a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分析:将 A , B , C 成等差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 + C; A , B , C 为△ABC 的内角,这是一个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是A + B + C =π; a , b ,c 成等比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c =.此时,如果能把角和边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寻找角和边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余弦定理正好满足要求.于是,可以用余弦定理为工具进行证明.证明:由 A, B, C 成等差数列,有 2B=A + C . ①因为A,B,C 为△ABC 的内角,所以A + B + C=π. ⑧由①② ,得B=3π. 由a, b ,c 成等比数列,有2b ac =.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222222cos b a c ac B a c ac =+-=+-.再由④,得22a c ac ac +-=.2()0a c -=,因此a c =.从而A=C.由②③⑤,得 A=B=C=3π. 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例2、已知,,+∈R b a 求证.a b b a b a b a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证明:1) 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b a ,对称,不妨设.0>≥b a 0)(0≥-=-∴≥---b a b a b b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0>≥b a ,0,1≥-≥b a b a .1)(≥=∴-b a a b b a b a ba b a 故原不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讨论:若题设中去掉1≠x 这一限制条件,要求证的结论如何变换?2. 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 Q 成立的条件,明尸 2 成立,再去寻求尸 2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3 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乞,再去寻求尸 1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2 ;为了证 … … 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即使 Q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1 .为了证明尸 1 成立,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分析法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1121().....()n n n Q P P P P P P P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分析法的书写格式:要证明命题B 为真,只需要证明命题1B 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2B 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而已知A 为真,故命题B 必为真例3、求证5273<+证明:因为5273和+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5273<+ 只需证明22)52()73(<+展开得 2021210<+即 2521,10212<<因为2521<成立,所以22)52()73(<+成立 即证明了5273<+说明:①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②分析法论证“若A 则B ”这个命题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 为真,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 1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 2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而已知A 为真,故B 必真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 ”出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
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 P ‘.若由P ‘可以推出Q ‘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下面来看一个例子.例4 已知,()2k k Z παβπ≠+∈,且sin cos 2sin θθα+= ①2sin cos sin θθβ= ② 求证:22221tan 1tan 1tan 2(1tan )αβαβ--=++。
分析:比较已知条件和结论,发现结论中没有出现角θ,因此第一步工作可以从已知条件中消去θ.观察已知条件的结构特点,发现其中蕴含数量关系2(sin cos )2sin cos 1θθθθ+-=,于是,由 ①2一2×② 得224sin 2sin 1αβ-=.把224sin 2sin 1αβ-=与结论相比较,发现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于是尝试转化结论:统一函数名称,即把正切函数化为正(余)弦函数.把结论转化为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再与224sin 2sin 1αβ-=比较,发现只要把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中的角的余弦转化为正弦,就能达到目的. 证明:因为2(sin cos )2sin cos 1θθθθ+-=,所以将 ① ② 代入,可得 224sin 2sin 1αβ-=. ③ 另一方面,要证22221tan 1tan 1tan 2(1tan )αβαβ--=++ 即证22222222sin sin 11cos cos sin sin 12(1)cos cos βαβααβαβ--=++ , 即证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 即证22112sin (12sin )2αβ-=-, 即证224sin 2sin 1αβ-=。
由于上式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
例5 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分析: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L ,则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π2L ,截面积为21)2(πL T ;周长为L 的正方形边长为4L ,截面积为2)4(L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2)4()2(L L >ππ 证明:设截面的周长为L ,依题意,截面是圆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2)2(ππL ,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2)4(L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22)4()2(L L >ππ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 164222L L >ππ 两边同乘以正数24L ,得411>π 因此,只需证明π>4上式是成立的,所以22)4()2(L L >ππ 这就证明了,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说明: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运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以证明,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巩固练习:1,,,)a b c R a b c +∈≥++、求证23sin cos cos ABC b B B CABC ∆==∆、中,已知,且求证:为等边三角形3,,:2a b c ABC aA bB cC a b c π*∆++<++、为的三内角的对应边试证明 课后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
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
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
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
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张。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教学进度。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