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

合集下载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2.2.综合法与分析法-人教A版选修2-2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

2.掌握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能够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综合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两种方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讲解(25分钟)
2.1 综合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综合法是从整体综合出发,从多个方面考虑,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

2.综合法的基本原理是整体观念、多元观念和系统观念。

2.2 分析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1.分析法是从局部出发,从单个方面考虑,分析问题的方法。

2.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简化化、抽象化和精确化。

3. 练习(25分钟)
1.给学生提供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例子,让学生分别应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决问题。

2.针对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采用哪种方法更适合。

4. 总结(5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讲解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区别和联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提供练习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同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系统思维的能力。

【原创】人教A版选修2-2:第二章 2.2第1课时综合法和分析法

【原创】人教A版选修2-2:第二章  2.2第1课时综合法和分析法
数学 ·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课堂归纳·感悟提升]——————
1.本节课的重点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的应用,难点是分 析综合法的应用.
2.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规律方法 (1)利用综合法解决问题,见讲 1; (2)利用分析法解决问题,见讲 2; (3)利用分析综合法解决问题,见讲 3. 3.在利用分析法证明问题时,一定要恰当使用好“要 证”、“只需证”、“即证”等词语,这也是本节课的易错
数学 ·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即证a+c b+b+a c=1. 即证 c(b+c)+a(a+b)=(a+b)(b+c), 即证 c2+a2=ac+b2. 因为△ABC 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 所以 B=60°. 由余弦定理,有 b2=c2+a2-2cacos 60°, 即 b2=c2+a2-ac, 所以 c2+a2=ac+b2 成立,命题得证.
a2+a12+4≥a2+2+a12+2 2a+1a+2, 数学 ·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从而只需证 2 a2+a12≥ 2a+1a, 只需证 4a2+a12≥2a2+2+a12, 即 a2+a12≥2,而上述不等式显然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数学 ·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类题·通法 (1)当问题的证明用综合法不易寻找思路时,可从待证
的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得到一 个明显成立的条件,从而得原问题成立.
(2)含有根号、绝对值的等式或不等式的证明,若从正面 不易推导时,可以考虑用分析法.
(3)书写形式:要证……,只需证……,即证……,然后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所以结论成立.
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分析法的应用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
B B1 B2 Bn A. 分 析 法 一 般 在 需 要 支 分母,约 项 或 不 等 式 的 两 边 平 方 时 采 用;分 析 法 适 用 于 有 一 定 难度 的 证 明 题, 由 于 分 析 法 的 过 程 不 易写 好,因 此 我 们 主 张 此 法"慎 用".
练一练:
练习、求证: 2 7 3 6
直接从原命题的条件逐步推得命题成立的证
明方法称为直接证明,其一般情势为:
本题条件
已知定义 已知公理
… 本题结论
已知定理
二、综合法定义:
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 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 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 做综合法(顺推证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 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
2 14 2 18 9 2 14 9 2 18 ( 2 7)2 ( 3 6)2 2 7 3 6
请结合上述例子和自己感受,说说综合法 和分析法的各自特点和它们的适用情况。
(1)综合法:已知条件 结论
由因导果,当条件明确,思路清楚时适用;
(2)分析法: 结论 已知条件
执果索因,当条件多,入手难,思路乱时适用。 (3)综合法是分析法的逆过程。
Pn-1 Qm-1
Pn … Q1
Qm
Q2 Q Q1
练一练:
已知 1 tan a 1,求证:3sin 2a 4cos2a 2 tan a
五、小结
1.在数学证明中,综合法和分析法是 两种最常用的数学方法,若从已知入手 能找到证明的途径,则用综合法,否则 用分析法.
2.综合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必要条 件,分析法的每步推理都是寻找充分条 件,在解题表述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和逻辑性.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学案: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学案: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 综合法和剖析法【学习目标】1.认识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剖析法和综合法;2.认识剖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虑过程、特色.【新知自学】新知梳理:1.综合法:( 1)一般地 ,利用,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建立 ,这类证明方法叫综合法.( 2)框图表示:( 3)重点:顺推证法,由____导 _____.2.剖析法( 1)一般地,从要证明的出发,逐渐追求使它建立的,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纳为判断一个显然建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义等)为止,这类证明方法叫做剖析法.( 2)框图表示( 3)重点:逆推证法;执____索 _____.对点练习:1.以下表述: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法;②综合法是顺推法;③剖析法是执果索因法;④剖析法是逆推法.此中正确的有()A.2 个B.3 个C.4 个D.5 个2.设 a= lg 2 + lg 5 ,b= e x(x< 0),则 a 与 b 大小关系为 ()A. a> b B . a< bC. a= b D. a≤ b3.求证:关于随意角θ ,cos4sin4cos2.4.求证: 3526【合作研究】典例精析:例 1. 在△ABC中,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且A、B、C成等差数列,a、b、 c 成等比数列 . 求证:为△ ABC 等边三角形 .变式练习:设在四周体 P ABC 中 , ABC900, PA=PB=PC,D 是 AC 的中点 .求证 :PD 垂直于ABC 所在的平面 .例 2. 在四周体S垂线 ,垂足为 F,求证ABC 中, SAAF SC .面ABC, AB BC ,过 A 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 的变式练习:|a|+ |b|已知非零向量a, b,且 a⊥ b,求证:|a+b|≤2.规律总结:(1)综合法证题的一般规律用综合法证明命题时,一定第一找到正确的出发点,也就是能想到从哪里起步,我们一般的办理方法是宽泛地联想已知条件所具备的各样性质,逐层推动,进而由已知逐渐推出结论.(2)剖析法证题的一般规律剖析法的思路是逆向思想,用剖析法证题一定从结论出发,倒着剖析,找寻结论建立的充足条件.应用剖析法证明问题时要严格按剖析法的语言表达,下一步是上一步的充足条件.【讲堂小结】【当堂达标】1.在不等边三角形中,a为最大边,要想获得∠ A 为钝角的结论,三边 a , b , c 应知足________ .2. 设P1111)log 2 11log 3 11log 4 11,则(log 5 11A . 0P1B.1P2C. 2P3D.3 P4 3.求证 :37254.已知 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 b c a a c b a b c 3 .a b c【课时作业】1. 假如a1 , a2 ,a8为各项都大于零的等差数列,公差 d 0 ,则()A .a1a8a4a5B .a1a8a4 a5C.a1a8a4 a5D.a1a8a4 a52. 若关于x的不等式 (k23)x(k22k31 x1) ,则k的范围是2k)的解集为( ,____.222 33223.设a,b R ,且a b ,求证:aba b a b4.假如 a, ba b lg a lg b0 ,则 lg.2222a+ mb 2 a + mb6.设函数 f(x)的定义域是R,关于随意实数m, n,恒有 f(m+ n)= f(m) ·f(n),且当 x> 0 时, 0< f(x)<1.求证: f(0) = 1,且当 x< 0 时,有 f(x)> 1.。

2014年人教A版选修2-2课件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014年人教A版选修2-2课件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3 数学归纳法 第二章 小结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
2.2.2 反证法
2.2.1的证明顺序是怎样的? 2. 什么是分析法? 它的证明顺序是怎样的? 3. 综合法与分析法有什么关系?
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 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 条件, 直至最后, 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 显成立的条件 (已知、定理、定义、公理等). 这种证 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 用 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 则可有框图表示为: QP1 P1P2 P2P3 …
明显成立的条件
例2. 求证 3 + 7 2 5 .
例3. 已知 a , b k + (k Z), 且 sinq+cosq=2sina, 2 sinq · cosq=sin2b. 求证: 1 - tan2 a = 1 - tan2 b . 1 + tan2 a 2(1 + tan2 b ) 证明: 由 sinq+cosq=2sina, sinq · cosq=sin2b 消去 q 得 4sin2a-2sin2b=1. 1 - tan2 a = 1 - tan2 b , 要证 1 + tan2 a 2(1 + tan2 b ) 2 2 sin b sin a 1- 2 1- 2 cos b cos a = , 只需证 2 2 1 + sin 2a 2(1 + sin 2 b ) cos a cos b cos2 a - sin2 a = cos2 b - sin2 b , 即证 cos2 a + sin2 a 2(cos2 b + sin2 b )
3. 已知 tana+sina=a, tana-sina=b, 求证 (a2-b2)2=16ab. 证明: 解关于 tana 和 sina 的方程组 tana + sina = a, tana - sina = b. 得 tana = a + b , sina = a - b . 2 2 又由 tana = sina 得 cosa = a - b . cosa a+b 因为 sin2a+cos2a=1, 所以得 ( a - b )2 + ( a - b )2 = 1, 2 a+b 整理得 (a2-b2)2=16ab.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课件2-2-1综合法与分析法3

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2-2课件2-2-1综合法与分析法3

1.分析法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结论成立

(A )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等价条件
2.用 P 表示已知,Q 表示要证的结论,则综合法的
推理形式为
(A )
A.P⇒Q1→Q1⇒Q2→Q2⇒Q3→…→Qn⇒Q B.P⇐Q1→Q1⇐Q2→Q2⇐Q3→…→Qn⇐Q
C.Q⇒Q1→Q1⇒Q2→Q2⇒Q3→…→Qn⇒P D.Q⇐Q1→Q1⇐Q2→Q2⇐Q3→…→Qn⇐P
4xy=(a+b)(b+c)=ab+b2+ac+bc=ab+2ac+bc, 所以 2ay+2cx=4xy.命题得证.
题型三:选择恰当的方法证明空间图形 的位置关系
例 3 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PA⊥底面 ABCD, AB⊥AD,AC⊥CD,∠ABC=60°,PA=AB=BC,E 是 PC 的中点.求证:
跟踪训练 3 如图,正方形 ABCD 和四边形 ACEF 所在 的平面互相垂直,EF∥AC,AB= 2,CE=EF=1. 求证: (1)AF∥平面 BDE; (2)CF⊥平面 BDE.
证明 (1)如图,设 AC 与 BD 交于点 G. 因为 EF∥AG,且 EF=1,AG=12AC=1,
所以四边形 AGEF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AF∥EG. 因为 EG⊂平面 BDE,AF⊄平面 BDE, 所以 AF∥平面 BDE.
题型二:选择恰当的方法证明等式
例 2 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 A,B,C 成等差数列,对 应的三边为 a,b,c,求证:a+1 b+b+1 c=a+3b+c.
证明 要证原式,只需证a+a+b+b c+a+b+b+c c=3, 即证a+c b+b+a c=1,
即只需证abbc++bc22++aa2c++abbc=1,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高三: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之分析法.pptx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高三:2.2.1综合法和分析法之分析法.pptx

Q P1
P1 P2
P2 P3

得到一个明显 成立的结论
也可以是经过 证明的结论
例:已知数列{an}的通项an>0,(n∈N*),它
的前n项的和记为sn,数列{s2n}是首项为3, 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1)求an与sn的解析 式;(2)试比较sn与3nan(n∈N*),的大小.
作业:P102 A组4,B组3
只需证:AE⊥BC 只需证:BC⊥平面SAB 只需证:BC⊥SA 只需证:SA⊥平面ABC
F E
A
C
B
因为:SA⊥平面ABC成立 所以.AF⊥SC成立
例.
已知α,β≠
kπ+π(k 2
Z),且
sinθ+ cosθ= 2sinα
sinθgcosθ= sin2β
求证:
1 - tan2α = 1 - tan2β . 1 + tan2α 2(1 + tan2β)
所以成a 立+ b 2
ab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 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结论成立的充分条 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 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 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
做分析法.
特点:执果索因.
用框图表示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得到一个明显
Q P1
P1 P2
P2 P3

成立的结论
例:设a,b,c为一个三角形的三
边,且s2=2ab,s = 1(a + b + c),
2
试证s<2a
例:如图,SA⊥平面ABC,AB⊥BC,过A作SB
的垂线,垂足为E,过E作SC的垂线,垂足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2课件2.2.1综合法和分析法

精彩推荐典例展示
易错警示 因忽略分类讨论而致误
例4

a+b>0,n
为偶数,求证ban- n
1

an- bn
1≥1a+1b.
【常见错误】 当 n 为偶数时,an-bn 和 an-1-bn-1 不一 定同号,忽略了在题设条件 a+b>0 的情况下,应分 a>0 且 b>0 和 a,b 有一个为负值两种情况加以讨论.
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
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
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 条件(已知条件、__定__理__、
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 _定__义___、__公__理___等),这种

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综合法
分析法
P⇒Q1 → Q1⇒Q2 →
Q2⇒Q3
Q⇐P1 →
框图 →…→ Qn⇒Q
P1⇐P2 →
表示
(P 表示已知条件、已 有的定义、公理、定 理等,Q 表示所要证
(2)①因为 E、F 分别是 A1B、A1C 的中点,所以 EF∥BC, EF⊄平面 ABC,BC⊂平面 ABC.所以 EF∥平面 ABC. ②因为直三棱柱 ABC-A1B1C1,所以 BB1⊥平面 A1B1C1, BB1⊥A1D,又 A1D⊥B1C1,BB1∩B1C1=B1,所以 A1D⊥ 平面 BB1C1C,又 A1D⊂平面 A1FD,所以平面 A1FD⊥平 面 BB1C1C.
∴1a+1b+a1b≥ 8.
a1b + 4= 8.
(2) 连接 BD. ∵BD 是 Rt△ABC 斜边上的中线, ∴DA=DB=DC.又 PA=PB=PC,而 PD 为△PAD,△PBD, △PCD 的公共边,∴△PAD≌△PBD≌△PCD.于是∠PDA= ∠PDB=∠PDC, 而∠ PDA=∠ PDC= 90°,∴∠ PDB= 90°. 可见 PD⊥AC,PD⊥BD. ∵AC∩BD=D,

2014高中数学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2014高中数学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数学: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一〕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综合法证明问题;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结合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假设12,a a R +∈,且121a a +=,那么12114a a +≥〞,试请此结论推广猜想. 〔答案:假设12,.......n a a a R +∈,且12....1n a a a +++=,那么12111....n a a a +++≥ 2n 〕 2. ,,a b c R +∈,1a b c ++=,求证:1119a b c ++≥. 先完成证明 → 讨论:证明过程有什么特点?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a , b , 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a (b 2 + c 2) + b (c 2 + a 2) + c (a 2 + b 2) > 6abc . 分析:运用什么知识来解决?〔基本不等式〕 → 板演证明过程〔注意等号的处理〕 → 讨论:证明形式的特点② 提出综合法:利用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框图表示:要点:顺推证法;由因导果. ③ 练习:a ,b ,c 是全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3b c a a c b a b c a b c +-+-+-++>. ④ 出示例2:在△ABC 中,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a 、b 、c 成等比数列. 求证:为△ABC 等边三角形.分析:从哪些,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如何转化三角形中边角关系?→ 板演证明过程 → 讨论:证明过程的特点.→ 小结: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边角关系的转化;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内角和〕2. 练习:① ,A B 为锐角,且tan tan 3tan 3A B A B +60A B +=. 〔提示:算tan()A B +〕 ② ,a b c >> 求证:114.a b b c a c +≥--- 3. 小结:综合法是从的P 出发,得到一系列的结论12,,Q Q ⋅⋅⋅,直到最后的结论是Q . 运用综合法可以解决不等式、数列、三角、几何、数论等相关证明问题.三、巩固练习:1. 求证:对于任意角θ,44cos sin cos2θθθ-=. 〔教材P 100 练习 1题〕〔两人板演 → 订正 → 小结:运用三角公式进行三角变换、思维过程〕2. 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求证:113a b b c a b c +=++++. 3. 作业:教材P 102 A 组 2、3题.第二课时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二〕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提问:基本不等式的形式?2. 讨论: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0,0)2a b ab a b +≥>>. 〔讨论 → 板演 → 分析思维特点:从结论出发,一步步探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二、讲授新课:1. 教学例题:① 出示例1:求证3526+>+.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如何从结论出发,寻找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 板演证明过程 〔注意格式〕→ 再讨论:能用综合法证明吗? → 比较:两种证法② 提出分析法: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找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框图表示:要点:逆推证法;执果索因. ③ 练习: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11223332()()x y x y +>+.先讨论方法 → 分别运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④ 出示例2:见教材P 97.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出发,逐步反推〕 ⑤ 出示例3:见教材P 99. 讨论:如何寻找证明思路?〔从结论与出发,逐步探求〕2. 练习: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提示:设截面周长为l ,那么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2l π,截面积为2()2l ππ,周长为l 的正方形边长为4l ,截面积为2()4l ,问题只需证:2()2l ππ> 2()4l .3. 小结: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 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 所需要的12,,P P ⋅⋅⋅,直到所有的P 都成立;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条件和结论的途径. 〔框图示意〕三、巩固练习:1. 设a , b , c 是的△ABC 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2224c a b ab --+≥.略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cos 4sin ab C ab C -+≥,即证:2cos C C -≥cos 2C C +≤,即证:sin()16C π+≤〔成立〕. 2. 作业:教材P 100 练习 2、3题.第三课时 2.2.2 反证法教学要求: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反证法;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重点:会用反证法证明问题;了解反证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 讨论:三枚正面朝上的硬币,每次翻转2枚,你能使三枚反面都朝上吗?〔原因:偶次〕2. 提出问题: 平面几何中,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命题:“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不能作圆〞. 讨论如何证明这个命题?3. 给出证法:先假设可以作一个⊙O 过A 、B 、C 三点,那么O 在AB 的中垂线l 上,O 又在B C 的中垂线m 上,即O 是l 与m 的交点。

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修2-2 第二章 第二节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同步教案)

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修2-2 第二章 第二节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同步教案)

§2.2.1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目标:1.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情趣,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形成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文化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教师引入】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

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

本节我们将学习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二)、探究新知,揭示概念探究一:在数学证明中,我们经常从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通过推理推导出所要的结论。

例如:已知a,b>0,求证2222()()4a b c b c a abc +++≥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

教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方法叫做综合法。

探究二: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 Q 成立的条件,即使Q 成立的充分条件P 1,为了证明P 1成立,再去寻求P 1成立的充分条件P 2,为了证明P 2成立,再去寻求P 2成立的充分条件P 3,…… 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例如:基本不等式ab b a ≥+2(a >0,b >0)的证明就用了上述方法。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学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高中数学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学案新人教A版选修2-2

答案:综合法
7.如果 a a+ b b> a b +b a,则正数 a, b 应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__.
7 / 11
解析: ∵ a a+ b b- ( a b+ b a)
= a( a- b) +b( b- a) = ( a- b)( a- b)
2
=( a- b) ( a+ b) .
∴ 只要 a≠b, 就有 a a+ b b> a b+ b a.
< log xa+log xb+ log xc,
a+b b+ c a+ c 只需要证明 log x 2 · 2 · 2 < log x( abc) ,
a+b b+c a+c
由已知 0< x< 1,只需证明
· · > abc,
2
2
2
a+ b
b+ c
由公式 2 ≥ ab> 0, 2 ≥ bc> 0,
5 / 11
6.命题“函数 f ( x) = x- xln x 在区间 (0,1) 上是增函数”的证明过程“对函数 f ( x) = x- xln x 取导得 f ′(x) =- ln x,当 x∈(0,1) 时, f ′(x) =- ln x> 0,故函数 f ( x) 在
区间 (0,1) 上是增函数”应用了 ________的证明方法. 解析:该证明过程符合综合法的特点.
3
≥3,
a2+ b2+ c2
只需证

a+ b+c
2,
3
3
只需证 3( a2+ b2+ c2) ≥ a2+ b2+ c2+ 2ab+ 2bc+ 2ac,
只需证 2( a2+ b2+ c2) ≥2ab+ 2bc+ 2ac,
只需证
(
a-
b)
2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2-2《2.2.1综合法和分析法》课件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2-2《2.2.1综合法和分析法》课件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第动十三页,编辑于活星期页一规:点范十训九分练。
【变式 1】 已知 a,b 是正数,且 a+b=1,求证:1a+1b≥4. 证明 法一 ∵a,b 是正数且 a+b=1, ∴a+b≥2 ab,∴ ab≤12,∴1a+1b=a+abb=a1b≥4. 法二 ∵a,b 是正数,∴a+b≥2 ab>0, 1a+1b≥2 a1b>0, ∴(a+b)1a+1b≥4. 又 a+b=1,∴1a+1b≥4.
即证 a+b- ab≥ ab,
也就是要证 a+b≥2 ab,
即( a- b)2≥0.
该式显然成立,所以 a + b ≥ ba
a+
b.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第动十九页,编辑于活星期页一规:点范十训九分练。
题型三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综合应用 【例 3】 已知 a、b、c 是不全相等的正数,且 0<x<1.
2.综合法 (1)定义:一般地,利用 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 定义、 定理、 公理等,经 过一系列的 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 明方法叫做综合法. (2)框图表示: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第动四页,编辑于星活期一页:规点 十范九训分。练
课前探究学习
课堂讲练互第动八页,编辑于星活期一页:规点 十范九训分。练
3.综合法与分析法的优点 综合法的优点:叙述简洁、直观,条理清楚;而且可使我们从已 知的知识中进一步获得新的知识. 分析法的优点:更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利于思考,思路自然, 在探求问题的证明时,它可帮助我们构思.应该指出的是不能把 分析法和综合法绝对分开,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分析就没有综 合”一样,分析与综合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它们既是对立的,又 是统一的.严格地讲,分析是为了综合,综合又需根据分析,因 而有时在一个命题的论证中,往往同时应用两种方法,有时甚至 交错使用.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2.2.1综合法与分析法学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22.2.1综合法与分析法学案

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剖析法1.认识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 —— 综合法和剖析法.2.理解综合法和剖析法的思虑过程、特色,会用综合法和剖析法证明数学识题.基 础 梳 理1.剖析法和综合法是直接证明中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也是解决数学识题经常用的思想方式.2.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渐的推理,最后获得待证结论.3.剖析法是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追求结论建立的充足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想想: (1) 综合法的推理过程是合情推理仍是演绎推理?(2)剖析法就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这句话对吗?2(3)已知 x ∈ R , a = x + 1, b = x ,则 a , b 的大小关系是 ________. (4)要证明 A>B ,若用作差比较法,只需证明________.(1) 分析:综合法的推理过程是演绎推理,它的每一步推理都是严实的逻辑推理,获得的结论是正确的.(2) 分析:不对.剖析法又叫逆推证法,但不是从结论推向已知,而是找寻使结论建立的充足条件的过程.2-x + 1=1 2 3≥3 (3)分析:由于 a - b = x x -2 +44>0,因此 a>b.答案: a>b(4)分析:要证 A>B ,只需证 A - B>0.答案: A - B>0自测自评1.用剖析法证明问题是从所证命题的结论出发,追求使这个结论建立的(A)A.充足条件B.必需条件C.充要条件D.既非充足条件又非必需条件2.已知直线l , m,平面α,β,且 l⊥ α, m? β,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若α∥β,则l ⊥ m;②若 l ⊥m,则α∥β;③若α⊥ β,则 l⊥ m;④若 l∥ m,则α⊥ β.此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B)A.1 个B.2 个C.3 个D.4 个分析:若 l ⊥ α, m? β,α∥ β,则 l ⊥ β,因此 l⊥ m,①正确;若 l ⊥ α, m?β, l ⊥m,α与β可能订交,②不正确;若l⊥ α, m? β,α⊥ β, l 与 m 可能平行或异面,③不正确;若 l⊥ α, m? β, l ∥ m,则 m⊥ α,因此α⊥ β,④正确.3.要证33a-3b< a- b建立, a, b 应知足的条件是 (D)A . ab<0 且 a>bB.ab>0 且 a>bC.ab<0 且 a<bD. ab>0 且 a>b 或 ab<0 且 a<b分析:要证33a- b,只需证 (33a2 b+ 33ab2<a a-3b<3a-3b)3<( a- b)3,即 a- b- 3-b,3232即证ab < a b,只需证 ab2<a2b,即 ab(b-a)<0.只需 ab>0 且 b-a<0 或 ab<0, b- a>0.基础巩固1.以下表述:①综合法是由因导果法;②综合法是顺推法;③剖析法是执果索因法;④剖析法是间接证明法;⑤剖析法是逆推法.此中正确的语句有(C)A.2个B.3 个C.4 个D.5 个2.剖析法又称执果索因法,若用剖析法证明“设a>b>c,且a+b+c=0,求证b2- ac <3a”索的因应是 (C)A . a- b> 0B .a- c> 0C.( a- b)( a-c)> 0D. (a- b)(a- c)< 0分析:要证明b2- ac<3a,只需证 b2- ac< 3a2,只需证 (a+c)2- ac< 3a2,只需证- 2a2+ ac+ c2< 0,即证 2a2-ac- c2> 0,即证 (a- c)(2a+ c)> 0,即证 (a- c)(a- b)> 0.3.对于不重合的直线m, l 和平面α,β,要证明α⊥ β,需要具备的条件是(D)A . m⊥ l ,m∥ α, l ∥βB. m⊥ l ,α∩ β=m, l? αC.m∥ l, m⊥ α, l ⊥β D. m∥ l ,l ⊥ β, m? α分析: A ,与两互相垂直的直线平行的平面的地点关系不可以确立;B,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的交线垂直,这两个平面的地点关系不可以确立;C,这两个平面有可能平行或重合; D,是建立的,应选 D.224.已知对于 x 的方程 x+ (k- 3)x+ k = 0 的一根小于1,另一根大于 1,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22 22 分析:令 f(x)= x + (k- 3)x+ k ,则由题意知 f(1) < 0,即 1 + (k- 3) ×1+ k < 0,解得- 2< k< 1.能力提升5. (2013 ·庆卷重 )若 a<b<c ,则函数 f(x)= (x - a)(x - b)+ (x - b)(x - c)+ (x - c)(x - a)的两个零点分别位于区间 (A)A . (a , b)和 (b , c)内B .( -∞,a)和( a , b)内C .( b , c) 和(c ,+ ∞)内D . (- ∞, a)和 (c ,+ ∞)内分析:由于 a<b<c ,因此 f(a)= (a - b)( a - c)>0 , f(b)= ( b - c)( b - a)<0 , f( c)= (c - a)(c -b)>0 ,由零点存在性定理知,选A.6.下边的四个不等式:2 2 2 1 b a 22 2 22① a + b + c≥ ab + bc + ca ;② a(1- a) ≤;③ a+ ≥ 2;④ (a+ b ) ·(c + d ) ≥(ac + bd) .4b此中恒建立的有 (C)A .1个B .2 个C .3 个D .4 个分析:∵ ( a 2+ b 2+ c 2)- (ab + bc +ac) =12[( a -b) 2+ (b - c)2+ (c - a)2] ≥0, a(1- a)- 14=-2 1 =- a -1 2 22 222 22 22 22 2222 2a+ a - 2 ≤ 0,(a + b ) ·(c + d )= a c + a d + b c + b d≥ac +2abcd + b d = (ac4+ b d)2,∴①②④正确.应选 C.7.命题 “若 sin α+ sin β+ sin γ = 0, cos α + cos β+ cos γ = 0”,则 cos(α- β)= ________.分析:条件变成 sin α +sin β=- sin γ , cos α+ cos β =- cos γ ,两式平方相1加可推得结论 cos(α-β)=- 2.1答案:- 28 . 若 P = a + a + 7 , Q = a + 3 + a + 4 , a ≥ 0 , 则 P 、 Q 的 大 小 关 系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用剖析法,要证 P<Q ,需证 P 2<Q 2 即可.答案: P<Q9.已知 a 、 b 、 c ∈ R +,求证:a 2+b 2+c 2a +b +c. 3≥3证明:要证a 2+b 2+c 2 a + b + c3≥,3只需证: a 2+ b 2+ c 2a +b +c 2≥3,3只需证: 3(a 2+ b 2+ c 2) ≥a 2+ b 2+ c 2+ 2ab +2bc + 2ca ,只需证: 2(a2+ b2+ c2) ≥2ab+ 2bc+ 2ca,只需证: (a- b)2+ (b- c)2+( c-a)2≥0,而这是明显建立的,因此a2+ b2+ c2≥ a+ b+ c建立.3310.在△ ABC 中,三个内角 A,B, C 对应的边分别为 a, b,c,且 A, B,C 成等差数列,a, b,c 也成等差数列,求证:△ ABC 为等边三角形.证明:由 A,B, C 成等差数列知,B=π,由余弦定理知b2= a2+ c2- ac. 3又 a,b, c 也成等差数列,∴b=a+c,代入上式得(a+c)2= a2+ c2- ac,整理得 3(a 24-c)2= 0,∴ a= c,进而 A= C.ππ而 B=3,则 A=B=C=3,进而△ ABC 为等边三角形.。

教学设计8: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教学设计8: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

2.2.1综合法和分析法教材分析《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是在学习了推理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研究的是如何正确利用演绎推理来证明问题.本节课是《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两种证明方法的定义和逻辑特点,并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证明方法的优点,进而灵活选择证明方法,规范证明步骤.本节课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应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2)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与总结,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2)通过实际演练,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感受逻辑证明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维过程及特点.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应用.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种重要的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习了什么推理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各是什么?活动设计: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教师提问.活动成果:前面已经学习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提出新问题、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推理方式,特点是结论不一定可靠;演绎推理是证明结论的主要推理方式,特点是只要大前提正确,推理形式正确,结论一定正确.提出问题2:使用演绎推理证明,怎样才能保证推理形式正确?活动设计:设问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是证明方法.提出问题3:我们先来看看我们已经证明过的两个问题,试找出证明过程的差异.1.在正方体ABCD—A′B′C′D′中,求证:A′C⊥BD.证明:连接AC.∵ABCD—A′B′C′D′是正方体,∴AA′⊥平面ABCD.又∵BD⊂平面ABCD,∴AA′⊥BD.又∵AC⊥BD,AA′∩AC=A,∴BD⊥平面A′AC.又∵A′C⊂平面A′AC,∴A′C⊥BD.2.已知直线a,和直线外一点A,求证:过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a.证明:假设过点A有两条不同的直线AB、AC都平行于直线a,即AB∥a,AC∥a,由平行公理可得AB∥AC,这与AB∩AC=A矛盾,∴过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a.活动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第一个是直接证明结论,第二个是先假设结论不成立,得出矛盾.从而引出单元标题《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探究新知提出问题1:再来看第一个小题,试总结证明过程的特点.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证明过程是从原因推导到结果.提出问题2:我们把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请同学们试给综合法下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定义.活动成果:从原因推导到结果的思维方法叫综合法(又叫顺推法).提出问题3:如果条件用P来表示,结论用Q来表示,请同学们试把综合法的证明过程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公理、定理等,Q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提出问题4:你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综合法的特点吗?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综合法的特点:由因导果.理解新知1已知a>0,b>0,求证:a(b2+c2)+b(a2+c2)≥4abc.活动设计:学生到黑板板演.活动成果:证明:∵b2+c2≥2bc,a>0,∴a(b2+c2)≥2abc.又∵c2+a2≥2ac,b>0,∴b(c2+a2)≥2abc.因此a(b2+c2)+b(c2+a2)≥4abc.提出问题:这是用的什么证明方法?活动设计:提问.活动成果:综合法.加深学生对综合法的理解.探究新知2求证:3+7<2 5.活动设计:找两个学生到黑板板演.活动成果:证明:因为3+7和25都是正数,所以要证3+7<25,只需证(3+7)2<(25)2,只需证10+221<20,只需证21<5,只需证21<25,而21<25显然成立,所以3+7<2 5.提出问题1:这种证明方法是综合法吗?你能总结出这种证明方法的证明过程的特点吗?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活动成果:不是综合法.是从结论入手逐步寻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的证明过程,我们把它称为分析法.提出问题2:请试着给分析法下个准确的定义.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定义.活动成果:一般地,从待证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或已被证明的事实.提出问题3:如果条件用P来表示,结论用Q来表示,请同学们试把分析法的证明过程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然后请学生回答.提出问题4:你能用更简练的语言概括分析法的特点吗?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分析法的特点:执果索因.理解新知提出问题:请对综合法与分析法进行比较,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补充,最后教师总结给出特点.活动成果:综合法“由因导果”,宜于表达;分析法“执果索因”,利于思考.应用新知1.已知函数f(x)=x3,x∈(1,+∞),求证:f(x)在(1,+∞)上是增函数.证明:∵f′(x)=3x2,x∈(1,+∞),∴f′(x)>0.∴f(x)在x∈(1,+∞)上是增函数.提出问题1:这是使用的什么证明方法?活动设计:集体回答.活动成果:综合法.2.求证:a-a-1<a-2-a-3 (a≥3).证明:要证a-a-1<a-2-a-3,只需证a+a-3<a-2+a-1,只需证(a+a-3)2<(a-2+a-1)2,只需证2a-3+2a2-3a<2a-3+2a2-3a+2,只需证a2-3a<a2-3a+2,只需证0<2,而0<2显然成立,所以a-a-1<a-2-a-3(a≥3).提出问题2:这是使用的什么证明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活动成果:证明:∵a +a -1>a -2+a -3, ∴1a +a -1<1a -2+a -3, ∴a -a -1<a -2-a -3.提出问题3:你得到什么启示?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活动成果:1.证明时,既可以使用综合法也可以使用分析法.2.将分析法的过程倒过来就是综合法.拓展提高已知1-tan α2+tan α=1,求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 活动设计:先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活动成果:证明:要证cos α-sin α=3(cos α+sin α),只需证cos α-sin αcos α+sin α=3, 只需证1-tan α1+tan α=3, 只需证1-tan α=3(1+tan α),只需证tan α=-12, ∵1-tan α2+tan α=1,∴1-tan α=2+tan α,即2tan α=-1. ∴tan α=-12显然成立,∴结论得证. 提出问题:从证明过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活动设计:请几个同学总结,教师补充.活动成果:在证明过程中,分析法和综合法可以综合使用.。

2014高中数学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2014高中数学 2.2.1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案 新人教A版选修2-2

第二章第2节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一、综合法与分析法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了解综合法与分析法的概念,并能简单应用。

二、预习内容:证明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1.直接证明分为和2.直接证明是从命题的或出发,根据以知的定义,公里,定理,推证结论的真实性。

3.综合法是从推导到的方法。

而分析法是一种从追溯到的思维方法,具体的说,综合法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分析法则是从待证的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寻求结论成立的条件,最后达到题设的以知条件或以被证明的事实。

综合法是由导,分析法是执索。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 二、学习过程:例1.已知a,b ∈R +,求证:例2.已知a,b ∈R +,求证:例3.已知a,b,c ∈R ,求证(I )课后练习与提高1.(A 级)函数⎩⎨⎧≥<<-=-0,;01,sin )(12x e x x x f x π,若,2)()1(=+a f f则a的所有可能值为( ) A .1 B .22-C .21,2-或 D .21,2或2.(A 级)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列哪个区间内是增函数 ( ) A .)23,2(ππ B .)2,(ππC .)25,23(ππ D .)3,2(ππ3.(A级)设b a b a b a +=+∈则,62,,22R 的最小值是( )A .22-B .335-C .-3D .27-4.(A 级)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x y 2sin =B .x xe y =C .x x y -=3D .x x y -+=)1ln(5.(A 级)设c b a ,,三数成等比数列,而y x ,分别为b a ,和c b ,的等差中项,则=+ycx a ( )A .1B .2C .3D .不确定6.(A 级)已知实数0≠a ,且函数)12()1()(2ax x a x f +-+=有最小值1-,则a =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1 直接证明--综合法与分析法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3.教学难点: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4.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5.教学设想: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

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6.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中的两大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若要证明下列问题:已知a,b>0,求证2222()()4a b c b c a abc +++≥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

教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所以22()2a b c abc +≥,因为222,0c a ac b +≥>,所以22()2b c a abc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1. 综合法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例如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定理)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用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11223().....n P Q Q Q Q Q Q Q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例1、在△ABC 中,三个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B,C 成等差数列, ,,a b c 成等比数列,求证△ABC 为等边三角形.分析:将 A , B , C 成等差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 + C; A , B , C 为△ABC 的内角,这是一个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是A + B + C =π; a , b ,c 成等比数列,转化为符号语言就是2b ac =.此时,如果能把角和边统一起来,那么就可以进一步寻找角和边之间的关系,进而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余弦定理正好满足要求.于是,可以用余弦定理为工具进行证明.证明:由 A, B, C 成等差数列,有 2B=A + C . ①因为A,B,C 为△ABC 的内角,所以A + B + C=π. ⑧由①② ,得B=3π. 由a, b ,c 成等比数列,有2b ac =.由余弦定理及③,可得222222cos b a c ac B a c ac =+-=+-.再由④,得22a c ac ac +-=.2()0a c -=,因此a c =.从而A=C.由②③⑤,得 A=B=C=3π. 所以△ABC 为等边三角形.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要先作语言的转换,如把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或把符号语言转换成图形语言等.还要通过细致的分析,把其中的隐含条件明确表示出来.例2、已知,,+∈R b a 求证.a b b a b a b a ≥本题可以尝试使用差值比较和商值比较两种方法进行。

证明:1) 差值比较法:注意到要证的不等式关于b a ,对称,不妨设.0>≥b a 0)(0≥-=-∴≥---b a b a b b a b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从而原不等式得证。

2)商值比较法:设,0>≥b a ,0,1≥-≥b a b a .1)(≥=∴-b a a b b a b a ba b a 故原不等式得证。

注: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作差(或作商)、变形、判断符号。

讨论:若题设中去掉1≠x 这一限制条件,要求证的结论如何变换?2. 分析法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 Q 成立的条件,明尸 2 成立,再去寻求尸 2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3 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乞,再去寻求尸 1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2 ;为了证 … … 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即使 Q 成立的充分条件尸 1 .为了证明尸 1 成立,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叫做分析法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1121().....()n n n Q P P P P P P P -⇐←⇐←⇐←⇐分析法的思维特点是:执果索因分析法的书写格式:要证明命题B 为真,只需要证明命题1B 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2B 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而已知A 为真,故命题B 必为真例3、求证5273<+证明:因为5273和+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5273<+ 只需证明22)52()73(<+展开得 2021210<+即 2521,10212<<因为2521<成立,所以22)52()73(<+成立 即证明了5273<+说明:①分析法是“执果索因”,步步寻求上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②分析法论证“若A 则B ”这个命题的模式是:为了证明命题B 为真,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 1为真,从而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B 2为真,从而又有……这只需要证明命题A 为真而已知A 为真,故B 必真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 ”出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

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 ‘;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 P ‘.若由P ‘可以推出Q ‘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下面来看一个例子.例4 已知,()2k k Z παβπ≠+∈,且sin cos 2sin θθα+= ①2sin cos sin θθβ= ② 求证:22221tan 1tan 1tan 2(1tan )αβαβ--=++。

分析:比较已知条件和结论,发现结论中没有出现角θ,因此第一步工作可以从已知条件中消去θ.观察已知条件的结构特点,发现其中蕴含数量关系2(sin cos )2sin cos 1θθθθ+-=,于是,由 ①2一2×② 得224sin 2sin 1αβ-=.把224sin 2sin 1αβ-=与结论相比较,发现角相同,但函数名称不同,于是尝试转化结论:统一函数名称,即把正切函数化为正(余)弦函数.把结论转化为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再与224sin 2sin 1αβ-=比较,发现只要把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中的角的余弦转化为正弦,就能达到目的. 证明:因为2(sin cos )2sin cos 1θθθθ+-=,所以将 ① ② 代入,可得 224sin 2sin 1αβ-=. ③ 另一方面,要证22221tan 1tan 1tan 2(1tan )αβαβ--=++ 即证22222222sin sin 11cos cos sin sin 12(1)cos cos βαβααβαβ--=++ , 即证22221s sin (s sin )2co co ααββ-=-, 即证22112sin (12sin )2αβ-=-, 即证224sin 2sin 1αβ-=。

由于上式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

例5 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分析:当水的流速相同时,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水管截面面积的大小,设截面的周长为L ,则周长为L 的圆的半径为π2L ,截面积为21)2(πL T ;周长为L 的正方形边长为4L ,截面积为2)4(L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2)4()2(L L >ππ 证明:设截面的周长为L ,依题意,截面是圆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2)2(ππL ,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的截面面积为2)4(L ,所以本题只需证明22)4()2(L L >ππ 为了证明上式成立,只需证明 164222L L >ππ 两边同乘以正数24L ,得411>π 因此,只需证明π>4上式是成立的,所以22)4()2(L L >ππ 这就证明了,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同时,如果水管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是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说明: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运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以证明,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巩固练习:1,,,)a b c R a b c +∈≥++、求证23sin cos cos ABC b B B CABC ∆==∆、中,已知,且求证:为等边三角形3,,:2a b c ABC aA bB cC a b c π*∆++<++、为的三内角的对应边试证明 课后作业: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变形”是解题的关键,是最重一步。

因式分解、配方、凑成若干个平方和等是“变形”的常用方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

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

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

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知识遗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进度,使课堂上进度比较紧张。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教学进度。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综合法,了解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