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老年性便秘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便秘

中医药治疗老年性便秘

液: 津液不足者 增之 , 粪 舟行 ; 阴阳 : 使 ④
阴 阳俱 虚 , 寒 热 虚 实 错 杂 , 宜 攻 补 兼 则 治 施 。 阴 阳 乃 医 之 总 纲 , 血 津 液 亦 寓 气 阴 阳 , 调 阴 阳和 气 血 乃 治 之 大 法 。具 体 故
虚 之 戒 j 阳虚 便 秘 主 要 表 现 为 大 便 艰 。 涩 , 出 困难 , 伴 有 小 便 清 长 , 肢 不 排 并 四 温 , 热 怕冷 , 腹 冷痛 或腰 脊 酸痛 等症 喜 脘 状 , 淡 苔 白 , 沉 而 迟 。本 证 多 由 老 年 舌 脉
性 便 秘 患 者 , 积 极 治 疗 的 同 时 , 行 必 在 进
要 的健 康 教 育 , 施 个 体 化 护 理 , 一 定 实 在
关键 词 中 医 药 老 年 性 便 秘 治 疗
针 灸
程 度 上 可解 除 患 者 长 期 习 惯 性 便 秘 所 致
佳 。 阴虚 便 秘 主 要 表 现 为 大 便 硬 结 、 干 燥 , 时 费 力 难 下 , 时伴 有 午 后 或 夜 解 平 问虚 热 , 颊 潮 红 , 面 口干 喜 冷 饮 , 汗 , 盗 小 便 热 赤 , 绛 少 津 , 细 数 。 本 证 多 由老 舌 脉
10例 。 随 机 对 照 试 验 研 究 观 察 疗 效 。 0 并 指 出 在 治 疗 上 宜 补 益 气 血 , 肠 通 便 为 润 主 , 理 脾 、 为 辅 , 可 一 味攻 下 而 犯 虚 调 肾 不
根 据 病 因 病 机 , 法 治 则 可 归 纳 以下 治 几 点 。① 气 : 虚 者 益 其 气 , 滞 者 畅 其 气 气 气 ; 血 : 虚者 养之 , 瘀者 化 之 ; 津 ② 血 ③
综 合 疗 法 治 疗 带 状 疱 疹 效 果 观 察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思路探讨标签:便秘;老年病;中医药疗法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便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出不畅的一种病症。

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病症之一,也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诱发因素和致死因素,故及时而有效地治疗老年性便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中医对老年性便秘的常规辨证是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但笔者临证发现其以下治疗难点:①远期疗效不佳,用药则效,停药复发;②长期用药易耐药;③病证常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迁延,辨治难度高;④苦寒泻下之剂对排便不尽感及排便不畅等症状缓解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⑤长期服用大黄等易致大肠黑变病,故制约其临床使用,从而影响整体疗效。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要提高治疗老年性便秘的临床疗效,须改变固有思路,才可能获得满意疗效。

兹将辨证思路阐述如下。

1 临证思路1.1 重视患者体质老年性便秘离不开衰老这一体质因素,其表现为面焦鬓白、发堕齿槁、天癸竭、地道不通等形态学的改变,但从功能角度分析,均可归纳为肾气亏损、阳明脉衰、五脏皆虚,以及因虚衰而正气不足、祛邪无力所造成的阴阳失衡,气化失调。

老年人因脏腑功能衰退的生理特点,使其患病常易出现以下病证特点:肝阳上亢易生风,肺胃不降易宿便,脾虚不化易生痰,情志不调易挟郁,气血不畅易成瘀,脾肾阳虚易虚寒,阴虚血热易虚火,营卫不和易外感,病程迁延易入络,正虚邪敛易缠绵等。

据此,笔者将其辨治原则归纳为:平衡阴阳,调节升降,疏达气血,顾护脾肾,治养结合。

其中平衡阴阳、调节升降为总纲,而治疗则是上述原则的具体运用。

用药时宜注意以下几点:①苦寒泻下之剂易折伤脾胃阳气,故用之不宜过猛,可酌加生姜、干姜、豆蔻、砂仁等反佐以顾护脾胃阳气;②生地黄、麦冬、玄参等增液行舟之剂易滋腻碍脾,可配砂仁、焦三仙、木香、荷叶等芳香化浊之剂,健脾醒脾;③老年人宿便壅阻之“下实证”常与其上热下寒、上实下虚之体质间杂,需仔细分辨;④老年人总以脏腑虚损为主,纵遇阳明腑实之证,亦不可攻伐太过,中病则止,或攻中兼补。

老年人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治疗

老年人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治疗

老年人慢性便秘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该疾病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临床一些慢性病出现,也能作为其他疾病的诱发原因。

老年人机体功能较弱,经常受到一些疾病影响长期卧床,若老年人情绪不良及饮食结构不合理,也会引发慢性便秘。

临床上对我国6个城市中的8424名老年人进行调查,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发生慢性便秘的概率增高,老年人发生便秘后,腹腔压力增加,在用力排便时易发生心脑血管慢性病,包括心梗、脑梗、心绞痛。

老年人发生便秘也会发生肛裂及痔疮、直肠溃疡,这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功能产生严重影响,也会降低患者老年阶段的生活质量。

对此,老年人还需关注慢性便秘,缓解痛苦的同时,也能避免启发并发症发生。

一、老年便秘①中医角度:便秘指的是排便频率次数少,便秘患者一周排便次数在2-3次,存在大便郁结及大便干燥情况,患者在排便后感到头晕及乏力、腹部坠胀。

中医领域中,便秘与患者神志及气血等存在联系,属于人体脏腑器官失调的体现,在具体的症状上,患者表现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中医认为患者机体亏虚会导致内热生成,阳虚则导致患者内寒生成,内热对胃肠产生影响,容易导致津液灼热传播,甚至发生传道迟缓情况,患者食用的食品处于凝滞状态,气滞则会发生拥塞,粪便在机体存积。

气血亏虚患者,出现津液匮乏,粪便润滑度不高,最终导致患者排便费力。

部分患者运化功能不全,肺部及大肠互为表里,若机体肺部气壅,在机体上发生气机阻滞、清阳上升情况,这是影响患者肠道功能的关键性因素。

老年患者发生便秘与患者饮食存在联系,若患者过度悲伤,喜怒无常,对排便关注度不高,生活中经常摄入油腻食品,加之患者不运动、进食量少,均容易诱发便秘。

②西医角度:便秘具有鲜明的病理特点,与患者结肠功能损伤相关,与患者肛门括约肌及内分泌功能相关。

在临床诊断便秘过程中,需统计患者排便时间,观察大便性状,观察是否存在口臭及腹痛情况。

西医对慢性便秘的分型中,分为肠道传输功能引发的便秘及直肠前突引发的便秘、盆底痉挛综合征引发的便秘。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封若雨;朱新宇;葛少钦【摘要】文章通过查阅研究典籍文献中关于便秘名称的由来和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当代医家对老年性便秘治疗的进一步理解及不同辨证体系的分型论治的相互融合,并针对老年人多以虚症为主的特殊体质且兼夹携带瘀血、痰浊、寒湿、虚热等病理证候特点来探讨并简单归纳总结中医对老年性便秘的论治.【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7【总页数】3页(P931-933)【关键词】老年性便秘;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本虚标实【作者】封若雨;朱新宇;葛少钦【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5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者粪质干结;或者排便艰难;又或者便出不畅的一种病证[1]。

是胃肠道疾病中最常见症状和疾病,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其对患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质量上,更多的是引发器质性、代谢性、神经性等多系统脏器的改变,甚至可危及生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性便秘医疗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其分型证治又十分复杂,再加上老年人的体质特点,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病证不单一,辨证困难,显得较为棘手。

中医学作为我国瑰宝,从古至今对便秘的论治颇多,就近几年的中医药对老年性便秘的研究结合参考查阅典籍文献对其探讨如下。

1 老年性便秘的追根溯源1.1 便秘名称“便秘”之名,首见于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中。

而便秘这一症状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记载便秘为“不便”、“后不利”、“大便难”等,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被提及并论述,称为“脾约”、“阴结”、“阳结”。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总结提出:“秘结一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

”1.2 便秘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两大类。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人便秘(精)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人便秘(精)

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人便秘【重点词】补中益气汤;老年便秘补中益气汤来自于《脾胃论》,是由黄芪、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白术、当归、陈皮、生姜、大枣构成。

此中黄芪补气固表为主,人参益气补脾为辅,白术健脾,当归补血和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为引,全方合而共奏补脾胃、益气升阳之效,笔者在临床上灵巧用此方治疗老年人便秘,疗效明显,现将 3 例资料报告以下。

1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75岁,农民, 2006 年 6 月初诊。

主诉:大便秘结不畅, 7~8 天 1 次,脘腹痞满,腹胀喜按,食欲不振,时有呕逆,按胃肠实满,消化不良治疗无效。

伴有气短乏力,已2 年余。

证见:面色萎黄无光彩,体质衰弱,语言无力,舌质淡无苔,脉虚弱无力。

治法:补中气,健脾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

黄芪35 g ,焦白术 25 g ,陈皮 10 g ,升麻 5 g ,柴胡 15 g ,党参 25 g ,甘草 15 g ,当归 15 g,半夏 10 g ,砂仁 10 g ,大枣 5 枚。

吃法: 3 剂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口服。

二诊:服药后痞满好转,食欲稍有增添,呕逆止,大便每日 1 次,舌无苔,脉滑,上方加山药20 g ,干姜 10 g ,以增添健脾温中之力。

又服药10 剂基本治愈。

按:该患者年迈体虚,气血已衰,中气必虚,脾胃转输力弱,经辨证属假实真虚证。

补中益气汤虽是临床常用方子,但用时一定辨证精样,加减灵巧运用方能成效明显。

例 2,患者,男, 69 岁,城镇居民,大便秘结多年,常用番泻叶或麻仁丸泄下通便,但是屡通屡秘,难过难解, 2006 年 7 月 15 日就诊,见其大便未解已10 天,经采纳“通里泻下,润肠通便”后不奏效。

现症:自觉燥便坠于肛门口,屡欲登厕而努责不下,食后脘腹胀满不适,声低息微,眼花缭乱,面黄神萎,苔薄白,脉沉无力。

证属脾肺气虚,清阳不升,推进无力。

治宜益气润肠,通便。

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 30 g ,党参 15 g ,升麻 6 g ,当归 12 g ,甘草 6 g ,全瓜蒌(打) 30 g,柴胡 6 g ,陈皮 12 g ,桔梗 10 g ,何首乌 15 g ,火麻仁 30 g 。

老年病科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病科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

老年便秘(老年功能性便秘)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XX医药学会发布的《功能性便秘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

主要症状:便意与便次减少,排便艰难或排便不畅,或有便质干结。

次要症状:腹胀、腹痛、乏力。

具有主要症状,且符合中医辨证之虚证范畴者,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Rome Committee.Rome criteria[J].Gastroenterology,2006年):必须包括下列2个或2个以上的症状:①至少有25%的排便感到费力;②至少25%的排便为块状便或硬便;③至少有25%的排便有排便不尽感;④至少有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的阻塞感;⑤至少有25%的排便需要人工方法辅助(如指抠、盆底支持);⑥每周少于3次排便。

如果不使用泻药,松散便很少见到。

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依据不充分。

患者须在诊断前6个月出现症状,在最近的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二)证候诊断1.中气不足证: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汗出气短,便后乏力,神疲懒言。

舌淡苔白,脉弱。

2.脾肾阳虚证:排便困难,腹中冷痛,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脉沉弱。

3.X亏肠燥证:大便干结,口渴喜饮,皮肤干燥。

舌红苔燥,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中气不足证治法:升清降浊。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生白术、生黄芪、麻子仁、陈皮、当归、枳实、莱菔子、升麻等。

中成药:芪蓉润肠口服液等。

2.脾肾阳虚证治法:温补脾肾。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等。

3.X亏肠燥证治法:滋阴润肠。

推荐方药:增液汤合润肠丸加减。

生地黄、玄参、麦冬、火麻仁、桃仁、当归、枳壳等。

中成药:麻子仁丸等。

(二)针灸治疗主穴:多选大肠俞、天枢、脾俞、三阴交等穴。

配穴:乏力者加针足三里;腹胀加针大横。

针刺时,将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选用毫针直刺或斜刺进针,行补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行针1次,每天治疗1次。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 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症状。

本篇所讨论的是经常发作的习惯性便秘;至于并见于其他疾患过程中的便秘,则为一时性的现象,这里不予叙述。

【病因】1. 辛辣炙食品,进食过多,燥热内盛,热移于下,致令肠间干燥,宿垢滞留,发生便秘。

2. 忧思郁结,气机失于疏畅,以致津液不行,肠失传导之职,形成便秘。

3. 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治便秘。

一般多见于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的患者。

4.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肠失温润,以致浊阴凝结,引起便秘。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辨证施治】便秘的一般症状,是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三、五日或六、七日大便一次。

有些患者除便秘外,并无其它兼证,但长期便秘患者,往往因粪便的燥结,引起痔核或肛门造裂;或有腹胀嗳气,头晕纳减等现象。

兹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分述如下:1. 燥热内结:口有热臭味,腑胀溲赤,苔薄黄腻,脉滑实有力,治宜清润通便,用麻子仁丸①或更衣丸②。

2. 气滞不行,腹胀或痛,嗳气胸痞,苔薄腻,脉象多弦。

治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③加减。

3. 气血亏虚:气虚的,便后乏力,气短汗出,舌薄腻,脉虚软,治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④加味;血虚的,形瘦唇白,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多中剥,质淡红,脉细小,治宜滋阴润燥,用五仁丸⑤加生熟地、当归、鲜首乌之类。

4. 浊阴凝结:一般多见于老人,很少伴有其它兼症,或有轻度腹痛,按之则舒,得温则减,口和舌淡,脉多沉迟,治宜温肾通便,用半硫丸⑥或苁蓉润肠丸⑦,随症选用。

【附方】①麻子仁丸(《伤寒论》):麻仁,杏仁,芍药,大黄,川朴,枳实。

②更衣完(录自《时方妙用》):芦荟,朱砂。

③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槟榔,木香,乌药,大黄,枳实。

④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

⑤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松子仁,伯子仁,郁李仁。

⑥半硫丸(《局方》):半夏,硫磺。

张庆分证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

张庆分证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

张庆分证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经验摘要】总结张庆主任医师在临床中对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治疗经验。

张师认为老年性便秘的发生大多其本质为脾胃虚弱,常虚实并见。

张师在临证中常分气机郁滞、胃肠积热、阴寒积滞、肺气不宣等证治疗。

关键词:老年功能型便秘虚实并见名医经验张庆张庆,女,主任中医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育指导老师。

对内科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六经辨证,擅用经方,在内科杂病的治疗上注重脾胃的健运,提倡“补脾不如运脾”的思想,临床疗效显著。

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症。

《内经》称便秘为“后不利”张仲景称便秘为“脾约”、“阴结”、“阳结”。

[1]张庆老师认为:老年人便秘与年轻人便秘临床特点不同,年老脏腑功能逐渐走向衰退,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及脾的运化功能下降,气虚而无力推动肠道运行而致便秘。

此为该病的基本病理基础。

在此基础上因体质、环境、饮食、并发其他疾病的不同又兼见不同的病理基础,如寒、热、气滞、瘀等。

故老师临床上多以补脾运脾为基本疗法,分气机郁滞、胃肠积热、阴寒积滞、肺气不宣等类型对老年功能性便秘进行辩证论治,灵活运用经方,疗效确切,现详细论述如下。

1.分证论治1.1气机郁滞型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大便不畅,可伴见心下痞满,食欲不振,精神疲倦,食不消化,舌质淡、苔白。

张师认为老年人本身有脾胃不足的生理基础,脾虚无力推动,胃的受纳腐熟功能不足,气机不足而发展为气滞,气滞大便不通,反过来又加重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上予补气健脾,行气消滞,选方枳实消痞丸加减。

枳实消痞丸出自《兰室秘藏》,组成:人参10g白术6g茯苓6g炙甘草6g干姜3g半夏曲10g炙枳实15g厚朴12g麦芽曲10g黄连15g。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即为四君子汤,夯实补气健脾的基础;气滞故重用枳实、厚朴行气宽胀,条畅气机;半夏、干姜振奋脾阳,祛其湿浊;麦芽消食助其运化;黄连苦寒燥湿,清其郁热;俾气畅、湿除、积化,则滞塞自开,否去泰来。

从脾胃论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从脾胃论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从脾胃论治老年习惯性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除大肠以外,肺,脾胃,肝,肾等脏腑都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脾胃与之关系最为密切,本文主要从脾胃方面对本病的论治进行探讨,并举验案佐证。

标签:习惯性便秘;老年;脾胃;辨证论治老年习惯性便秘是老年科的一种常见病。

以便意感淡漠或消失,大便3 d或>3 d 1行,排出困难,腹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为主,常伴有头痛、头昏、倦怠、疲劳、心悸、舌苔厚腻等症状。

老年习惯性便秘属中医学”便秘”范畴。

该病的发生多是由于气阴不足或燥热内结,腑气不通所致。

老年体弱者多见肝肾精血不足、气虚津亏,气虚则大肠传道无力,津亏则肠道失于濡养,导致大便排出困难、干燥、排出不畅。

近年来老年性便秘发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且该病常成为冠心病、高血压加重的诱因,甚至诱发急性心梗、脑出血等疾病。

1脾胃与老年性便秘的关系便秘的发病位置虽为大肠,主要病因是大肠传导失职,与肝、胃、脾、肺、肾多个脏腑功能失调及气血阴阳失衡均匀关系,尤以脾胃关系最为突出。

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

脾主运化,把水谷和津液化为精微,供应滋养全身,促进水液代谢。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并主通降。

脾胃运化受纳正常,脾能升清胃能降浊,则饮食水谷腐熟有度,排便有时。

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乏源,肠道失于濡养;或脾胃运化受纳失常,升降出入失调,积滞糟粕内停,亦可形成便秘。

此外,大肠的传导作用可看作胃的降浊作用的延伸,只有脾胃功能正常,大肠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

由此可见,脾胃与大肠的关系非常密切。

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调养脾胃尤为重要。

历代医家对脾胃与便秘的关系论述众多。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

《素问·厥论》云;”太阴之厥,则腹满瞋胀,后不利”。

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第十一》:”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麻子仁丸主之”。

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辩证治疗

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辩证治疗
医学信息 2011年 3月第 24卷第 3期 MedicalInformation.Mar.2011.Vo1.24.No.3
5例,肠 2例)。 . 1.2器械 奥林 巴斯 (Olympus)GIF—XQ240 、XQ26O及 1—126o型 电 子 胃镜 ,Olympus CF一240I、H2印型 电子 结肠镜 ,Olympus TJF一240、 JF一240型 电子 十 二 指肠 镜 ,HX一610—135和 HX一600—135型 止 血 夹 及 HX一1 IOLR、HX一1 IOQR和 HX一5LR一 1型推送器。 1.3方法 对消化道大 出血的患者 ,术前应对病情进行充分评估 ,积 极治疗 ,充分补液 、输血和抗休克治疗 ,等病情基本稳定后再行 内镜 止血治疗 。治疗 过程 中对患者的血压 、心率 、呼吸和血氧饱和度进行 动态监测。插入 胃镜后 ,内镜下观察出血灶 ,用冰去 甲肾上腺素生理 盐水f0.08 g/L)反 复冲洗 、吸引,仔细观察出血部位 ,必要时调整患者 体位 以充分暴露出血病灶 。根据病灶 的大小及血管 的情况选择合适 的止血夹 ,经钳 道送人 已安装好 的置放操作器 ,送到 内镜前端 ,推 出 金属夹 ,使金属夹开放 最大 ,调整好止 血夹与 出血部位 的位置并将 夹子紧压出血部位 ,让助手将夹子夹紧后使持放器与夹子脱离 ,必 要时再增加止血夹 ,至出血停止。如果 出血较多无法看清病灶时, 可用 1:10 000肾上腺 素对 病灶 进行注射 ,使出血减轻后再用止血 夹 。 1.4疗效评价标准 夹子置放 完成后 ,用生理盐水对 出血灶进行 冲 洗 ,若 出血 立 即停 止 并在 5min以 内没 有 渗 血 ,即 为 止血 成 功 。 2 结 果
5O例 中止血夹使用 最少 1枚 ,最 多 5枚 ,共使用止血夹 152 枚 ,平均每例使用 3.04枚 。本组止血夹止血均获成功,首次止血率 为 100.0%(50/5o1。本组有 3例在止血后 72 h内出现再出血 ,分别为吻 合 口溃疡 l例 、胃肠息肉摘除后 2例 ,再 出血率 为 4%(2/50);再 出血

便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便秘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21
1.燥热内结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厚昧,过服温补之品 等可致阳盛灼阴;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耗伤津 液;或湿热下注大肠,使肠道燥热,伤津而便秘,这 种便秘又称为热秘。
2.气机郁滞 情志不舒、忧愁思虑、久坐少动、久病 卧床等引起气机郁滞,致使大肠传导失职、糟粕内停, 而成秘结,即所谓“气内滞而物不行”。粪便不结燥, 但排出困难是此型的特点,所以又称为气秘。
药,拒绝忍便。 ④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适当有规律的运动。
41
二、药物治疗(各证的主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
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
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 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 法,使正盛便通。
41
一、一般治疗 ①合理的饮食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及水分的摄入量,
每日1.5-1.8L水,多食蔬菜水果。 ②调整合理的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久站,作息有规律。 ③加强肠道管理:坚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滥用泻
目 录
1
便秘的概念与源流
2
1
3
诊断和类证鉴别
4
辨证论治
5
总结
21
1、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由于饮食中纤维素过少和水分不足,或以低残渣
的高精饮食为主,减少了对肠道的刺激,从而不能刺 激直肠、结肠的反射性蠕动,因而使食物残渣在肠道 内的停留时间延长,其中水分被过度吸收,粪便干结 而难以排出。在治疗时需禁食数日、慢性消化道疾患 致食欲不振而进食过少、老年人因消化机能下降而食 量下降、为保持体型、减肥而过度节食等。
41
(三)、冷秘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的中医辨证和治疗便秘系因气阴不足,阳虚寒凝,或燥热内结,痰湿阻滞,使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的,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干结难解,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范围】西医学中因肠动力减弱、肠道刺激不足引起的便秘,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便秘,直肠肛门病变如肛裂、痔疮等引起的便秘,以及药物作用引起的便秘,热病伤阴后的便秘等,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便秘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疾病,也可以见于许多疾病病变过程中。

【病因病机】一、病因1.饮食因素过度饮酒,或恣食辛辣肥甘厚味、煎烤之品,以致胃肠积热,津液耗伤,燥热内结于肠道,肠道失于濡润;或食量不足,或进食蔬菜过少,或饮水不足,或经常食用方便食品等,均可使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肠道津液不足。

以上因素使大肠津亏而失于濡润,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

2.情志因素忧愁思虑,或郁怒伤肝,七情不和,均可使气机郁滞,进而导滞大肠传导失司,粪便滞留大肠,而成便秘;或气郁不解,而化火伤津,肠道失润,无水行舟,故大便干结不行;或气郁导致水津不布,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或欲便不出。

3.劳逸过度贪逸嗜卧坐久少动,易致意志消沉,体力下降,脏腑失调,气血郁滞,以致胃肠运动减弱,气机呆滞,大肠传导失职,久则中气暗耗,津液布散失常,气机壅滞,营血不畅,传导失职而为便秘。

用脑过度,或积思难解,或长期夜间苦读,可致阴血暗耗,中气受损,血虚则肠道失于濡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而成便秘。

房劳过度,放纵嗜欲,可致肾精亏损中气耗伤,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精亏则肠道干涩而为便秘。

4.正气亏虚久病之后,或失血,或过用发汗、利小便之法,皆可致阴津受损,血虚津亏则大肠失荣,肠道不润,而排便艰难。

或病后阳虚,或素体阳虚或因过用苦寒药物,伐伤阳气,均可致阴寒内盛,滞留于肠道,阳气不运,阴津凝而固结,使津液不行,大肠传导失常致便秘。

二、病机1.发病本病多见于年老体衰,或久病,或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醇酒者。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中医诊疗方案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白术、茯苓、人参、大枣等。

中成药:六君子丸、香砂养胃丸等。

3.肺脾气虚证治法:益气固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四物汤加减。

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等。

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八珍丸等。

4.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养血,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山药、枸杞子、牡丹皮等。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养阴清肝丸等。

5.脾肾阳虚证治法:XXX补肾,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肉桂、附子、干姜、芍药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等。

二)辅助治疗1.膳食疗法:多食高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避免过度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2.运动疗法: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3.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体内气血运行,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4.泻药疗法:在中医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适当使用泻药,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三、注意事项1.在治疗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作息惯。

2.避免长期使用泻药,以免引起依赖性便秘。

3.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进食或暴饮暴食。

4.应定期复查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推荐方药包括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其中包括木香、乌药、槟榔、枳实、柴胡、香附、川楝子、白芍、生白术等。

此外,中成药如四磨汤、逍遥丸也可用于治疗便秘。

对于肺脾气虚证,推荐使用黄芪汤加减,其中包括炙黄芪、生白术、陈皮、枳实、升麻、柴胡、葛根、当归尾等。

中成药如补中益气丸、芪蓉润肠口服液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肝肾阴虚证,推荐使用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其中包括玄参、生地、麦冬、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如五仁润肠丸、六味地黄丸也可用于治疗。

对于脾肾阳虚证,推荐使用济川煎加减,其中包括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附子(先煎)、干姜、肉桂(后下)、薤白、葛根等。

中成药如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也可用于治疗。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2 病机:邪滞大肠,腑气闭塞不 通或肠失温润,推动无力。
3 病位:大肠。
第 3章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
1.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粪质多干硬。起病缓慢,多属慢性病变过程。 2.常伴有腹胀腹痛,头晕头胀,嗳气食少,心烦失眠,肛裂、出血、痔疮,以及汗出,气短乏 力,心悸头晕等症状。 3.发病常与外感寒热,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失调,坐卧少动,年老体弱等因素有关。 4.纤维结肠镜等有关检查,常有助于便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 4章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养正为先
a:实证,据热、冷、气秘之不同,分别施以泻热、
温散、理气之法,辅以导滞之品,邪去便通;
b:虚证以养正为先,依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主用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酌用甘温润肠之药,标

本兼治,正盛便通。

c:六腑以通为用,大便干结,解便困难,可用下法

治法:温阳润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 点
方药:济川煎。
方中肉苁蓉、牛膝温补肾阳,润肠通便;当归养血润肠;升麻、
泽泻升清降浊;枳壳宽肠下气。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应注意饮食调节,便干量少者,适当多食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蔬菜、水 果、避免辛辣燥火之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腹肌锻炼,避免久坐少动 。应保持心情舒畅,戒忧思恼怒。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但应在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润下为基础,个别证型
虽可暂用攻下之药,也以缓下为宜,以大便软为度
,不得一见便秘,便用大黄、芒硝、巴豆、牵牛之
属。
11
辨证论治
实秘证:热秘证

老年人便秘的辨证施治

老年人便秘的辨证施治

脉 细
弱 。 应 当 益 气 养 血 、 润
肠 通 便 用 八 珍 汤 加 ,
味 , 或 八 珍 汤 与 通 幽 汤
合方治 之 。
方 例 黄 芪 克 :
15

参 参 太 子
克 30
(或人
1 0
克 当 归 克 芍 ) ,
15



熟地各 12 克 ,
茯苓 、

术 各 克 1 0 川 芎 克 1 0
秘 , 主 要 由 肺 脾 肾 功 能
衰退 ,
气血 、
津 液 不
足 大肠 传 导 功 能 失 职 ,
造 成 。 老 年 性 便 秘 在 临 床 最 常 见 的 主 要 有 三个 证 型 。
气 血 亏 虚 型
主 要 见 于 体 质 虚 弱
的 老 年 人 。 由 于 老 人 病
心悸怔 忡 ,
眩 晕
耳 鸣 , 唇 舌 干 燥 , 唾 液
减 少 失 眠 多 梦 盗 汗


汗 自

形体消瘦 ,
便 干
甚 至 如 羊 粪 球 , 舌 有 裂
纹 、 少苔或无苔 ,
脉 数 细

治 疗 方 法 应 益 气 生 津 、
滋 阴 通 便 , 以 增 水 行 舟 。
方用 生 脉饮合增 液 汤 。 方 例 : 太 子 参 3 0
蜂 蜜 、 梨 、 香 蕉 ( 一 定
要 成 熟 的 香 蕉 ) 等 。 或 采 用 在 麦 冬 、 沙 参 、 花
粉 杞 麻 枸 、
子 黑芝 、

黄 精 等 中 选 取 1  ̄ 3 种 配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封若雨,朱新宇,葛少钦ә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071000)㊀㊀摘㊀要㊀文章通过查阅研究典籍文献中关于便秘名称的由来和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当代医家对老年性便秘治疗的进一步理解及不同辨证体系的分型论治的相互融合,并针对老年人多以虚症为主的特殊体质且兼夹携带瘀血㊁痰浊㊁寒湿㊁虚热等病理证候特点来探讨并简单归纳总结中医对老年性便秘的论治.关键词㊀老年性便秘;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本虚标实㊀㊀中图分类号:R256.35㊀文献标识码:A㊀D O I:10.3969/j.i s s n.1000G7369.2019.07.033T C Mt r e a t m e n t b a s e d o n s y n d r o m e o f s e n i l e c o n s t i p a t i o nF E NG R u o y u,Z HU X i n y u,G ES h a o q i n.H e b e i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2015(B a o d i n g071000)A b s t r a c t㊀T h i s a r t i c l e e x p l o r e s a n d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e n i l e c o n s t i p a t i o n b y 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 p r a cGt i t i o n e r s t h r o u g h r e v i e w i n g a n d s t u d y i n g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c o n s t i p a t i o nn a m e s a n d t h e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e t i o l o g y a n d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c l a s s i c s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W e c o m b i n e dw i t h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d o c t o r s'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o f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e n i l e c o n s t i p a t i o n a n d 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 o f d i f f e r e n t s y n d r o m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s y s t e m s,a n d i n v i e wo f t h e s p e c i a l p h yGs i q u e o f t h ee l d e r l y,m a i n l y w i t hd e f i c i e n c y s y n d r o m e,a n dc a r r y i n gp a t h o l o g i c a ls y n d r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s u c ha s b l o o d s t a s i s,p h l e g m,c o l da n dd a m p n e s s,a n dv i r t u a l h e a t.K e y w o r d s㊀S e n i l e c o n s t i p a t i o n;C h i n e s em e d i c i n e;T r e a t m e n t b a s e do n s y n d r o m e;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C o n c e p t o fh o l i s m;D e f i c i e n c y i no r i g i na n de x c e s s i n s u p e r f i c i a l i t y ㊀㊀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者粪质干结;或者排便艰难;又或者便出不畅的一种病证[1].是胃肠道疾病中最常见症状和疾病,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其对患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质量上,更多的是引发器质性㊁代谢性㊁神经性等多系统脏器的改变,甚至可危及生命.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性便秘医疗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其分型证治又十分复杂,再加上老年人的体质特点,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病证不单一,辨证困难,显得较为棘手.中医学作为我国瑰宝,从古至今对便秘的论治颇多,就近几年的中医药对老年性便秘的研究结合参考查阅典籍文献对其探讨如下.1㊀老年性便秘的追根溯源1.1㊀便秘名称㊀ 便秘 之名,首见于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中.而便秘这一症状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记载便秘为 不便 ㊁ 后不利 ㊁ 大便难 等,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被提及并论述,称为 脾约 ㊁ 阴结 ㊁ 阳结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总结提出: 秘结一证 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㊁阳结而尽之矣.1.2㊀便秘的病因病机㊀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不外乎内因㊁外因两大类.其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司,并且与肺㊁脾㊁肝㊁肾㊁胃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例如在«圣济总录 大便秘涩»就明确指出: 大便秘涩,盖非一证,皆荣卫不调,阴阳之气相持也. 查阅历代文献归结如下:从脏腑病机辨证而言,多数文献中记载便秘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肠道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其病位在大肠,并且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素问 五脏别论»中就有记载: 魄门亦为五脏使 ,魄门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同时大便的排出与脾胃运化㊁肺的肃降㊁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心主神明,生命的任何活动都与其相关.从肝:唐宗海在«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指出: 肝主疏泄大便,肝气既逆,则不疏泄,便难 .医籍曰: 肾司二便,其职在肝,若不达其风木之郁,脾气下陷,下窍焉得调,湿火何能两解. 由此可见肝脏的调达才可使得大便的通畅.从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人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肠道干涩而无水行舟,可致便秘.«素问 玉机真脏论»曰: 脾不足,令人九窍不通 .«局方发挥»曰: 脾土之阴受伤,传输之官失职 .此皆表明便秘与脾胃密不可分.从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在«医经精义»中有记载: 大肠ә通讯作者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 .«血证论»中也有记载: 肺移热于大肠则便结,肺津不润则便结,肺气不降则便结 .从而得出便秘与肺藏关系密切.从肾:«杂病源流袭烛 大便秘结源流»云 大便秘结,肾病也.经曰:北方黑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盖以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调和 .«景岳全书»中有 肾为胃之官,开窍于二阴,所以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 .从气血津液病机辨证而言,对于老年人群来说,因出现气虚阳衰㊁阴亏血少等体质不同情况,从而导致肠道失润,或传导无力,致使大便秘结.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述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老年人肾元亏虚㊁命门火衰,阳气无以温化,鼓动无力,肠腑无法正常传导槽粕,久之而成便秘.«万病回春 大便秘»所述 老人大便不通者,是血气枯燥而闭也.«诸病源候论 大便难候»说: 大便不通者 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结,壅塞不通也. 又有«兰室秘藏 大便结燥门»所记载 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 .皆可表明气血虚或津液不足为老年人便秘的病因病机.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秘结»中指出: 凡属老人 病为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之虚即津液之耗.以上可知对于老年性便秘历代多数医家认为 因虚致秘 的病因病机,证属本虚标实的理论,同时认为本病之症多归责于脏腑的气血阴阳不足.归纳总结老年性便秘多由于老年人气血渐衰,津亏肠燥,或肾阳不足,肠失温润,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与脾胃㊁肺及肝肾脏腑关系最为密切.2㊀古今治疗老年性便秘的辨证论治上已阐述老年性便秘的病因病机,其实不外乎内因㊁外因两大类,但针对于祖国医学辨证论治㊁因人而异的特点,古今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认知也是百家争鸣,自然其论治也是百花齐放.2.1㊀古经典论治㊀董佳容等[2]总结了«伤寒论»中汉代医圣张仲景对于便秘的认识,将其大致分为阳明腑实证㊁阳明兼少阳证㊁脾约证㊁阳虚寒凝证四类.并分别予以泻下通便㊁表里双解法㊁润肠通便法㊁温阳通便法论治.其方药根据痞满㊁燥㊁实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调胃承气汤㊁小承气汤及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除燥结;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枢机,使三焦气机通畅;用麻子仁丸润下通便;以桂枝附子汤化解虚寒.再者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将便秘分为虚实两类,虚证有阳虚㊁气虚㊁血虚,实证阴寒凝滞㊁热结㊁气滞等.之后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首次提出 风㊁气㊁湿㊁冷㊁热 五秘,并总结出 燥则润之㊁湿则滑之㊁秘则通之㊁寒则温之 治疗便秘的四个原则.而明代张景岳则认为便秘多为肾阳虚证,因此其治疗便秘多从肾阳虚着手,治法为温阳补肾通便.2.2㊀今精点论治㊀李文林等[3]通过统计分析现代临床治疗便秘的文献得出,气血亏虚㊁气机郁滞㊁肠道燥热㊁脾肾阳虚证型多见.陈金香[4]认为虽然便秘的病位在大肠,但其与五脏功能的失调关系密不可分,从而指出运用 调脏治秘法 来治疗老年性便秘.韩丽丽等[5]将老年性便秘分为:脾胃气虚型;脾肾阳虚型;血虚阴亏型.付照等[6]也将本病分为三型论治,分别为:血虚津亏型;肺脾气虚型;肾阳虚弱型.刘炳凡[7]教授认为老年性便秘有以下三种情况:火炽水亏;津枯血少;阴凝便秘.李坤荣等[8]认为老年性便秘分为五型: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阳虚便秘;阴虚便秘;郁热便秘.田德禄[1]等把老年性便秘分为两类五个证型,其中实秘包括胃肠积热㊁气机郁滞,虚秘包括气虚便秘㊁血虚便秘和阳虚便秘.«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10]也是将便秘分为五证型:肠道实热㊁肠道气滞㊁肺脾气虚㊁脾肾阳虚㊁津亏血少证.2.3㊀求同存异㊀古今医家学者多认为饮食不节㊁情志失调㊁劳倦过度㊁阳气虚衰等为便秘的主要病因,其病机则是胃热过盛㊁津伤液耗,肾阴不足㊁肠失濡润,造成大便干燥;又因肝气郁结㊁气机雍滞,脾气不足所致大便无力排出;最终导致便秘.分为虚㊁实两大类,其治疗原则,实秘以清热润肠通便㊁顺气导滞为治则,常用方剂如六磨汤㊁调胃承气汤等,虚秘以益气养血㊁温通开结为治则,常用方药有麻子仁丸㊁黄芪汤等[11].3㊀老年性便秘治疗的棘手问题3.1㊀虚为主,首辨阴阳㊀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逐渐出现多种脏器功能衰退,五脏六腑俱损,体内阴阳失衡,气血津液不足,其便秘多以虚为主,因此才治疗老年性便秘的时应以补虚为主.唐书文[12]临床从肺脾肾三脏虚的角度治疗老年性便秘,注重调理肺㊁脾㊁肾三脏的功能,主张治疗时应辩证施治,不宜见便秘则通下.阴阳是八纲辨证中总的治疗大法,针对老年人特殊体质,钟洪等[13]采用平衡人体气血阴阳,调整机体内环境,治以益气温阳㊁养阴润肠㊁理气通便以达到调衡㊁增效㊁促动的作用.«济生方»中也有 平居之人,五脏之气,贵乎平顺,阴阳二气,贵乎不偏,然后津液流通,肠胃益润,则传送如经矣 之论.在老年性便秘中,因老年人体质年龄等因素,一般虚证比较多.对于阴虚型便秘患者,首辨脏腑,再合兼症,因证施药,其效自得.甘盼盼等[14]临床论治老年性便秘多从寒凝㊁气滞㊁血瘀入手,以补气健脾㊁泻下通便为主,笔者着眼于阴虚,从肺㊁肝㊁脾㊁肾阴虚辨治老年性便秘,颇获良效.绝大多数老年性便秘患者因早期多用泻药,苦寒败坏胃气,使阳气受损.脾阳亏虚则运化失司,肾阳亏虚则温煦不足,最终导致大肠无力传运,加重便秘.同样对于阳虚型便秘也应辨脏腑,再论治.李果烈[15]教授在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则注重用 润 ,除使用润肠通便药外,还兼顾调补增强脾㊁肺㊁肾脏的运化㊁肃降㊁温煦的功能.李桂秋等[16]在治疗老年药物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时,注重益气养血与滋阴润肠,其在治疗肾虚型便秘和气血两亏型便秘上具有安全性好,复发率低的优点.«内经»中有云 年长则求之于府 ,张觉人提出 扶本固标 以及 反治 的学术观点,付桃利等[17]在总结其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病验案时强调老年患者平素气阴不足,切忌见便秘则攻下,否则会加重气虚,久致脾胃功能更加虚损,提出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性便秘,补脾益气,恢复脾胃功能,便秘自愈,临床效果颇好.黄文东认为老年性便秘以阴虚血燥为主要病机,多由于阴血不足,体质虚弱导致,治疗上不宜妄施攻邪,以 润 与 通 为原则,使阴血充足,脾胃功能恢复,便秘得解[18].老年性便秘有阴虚为主,有阳虚为主,阴阳相互交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病机上相互影响㊁累及,其辨证论治时阴虚阳虚体质需格外重视.3.2㊀标为实,重视兼证㊀老年性便秘病程相对较长,临床上单纯的实证少见,多以虚实夹杂为主.纵观其病程多以气虚为本,气阴(津)两伤贯穿始终,可携湿㊁热㊁瘀等多种病理产物.«景岳全书»曰: 若察其元气已虚, 济川煎主之,则无有不达 .此处指出老年性便秘以虚为主,同时伴有阳明实热的患者,治疗不宜应用大苦大寒通下的药物,以免使阴液受到损伤,因下焦胀闭且又不可缓下,遂润下之.秦晓光[19]认为老年性便秘多属虚证,同时兼有血瘀的存在,治疗时就一定要从虚从瘀论治,采取补虚的同时活血化瘀,虚瘀同治,从而达到通下的目的.临床运用自拟补本化淤汤治疗老年性泻药性便秘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便秘常加 独角蜣螂 , 蜣螂散 可治疗便秘早在«万病回春»中就有所记载,清代王孟英在治疗热毒便秘和气结津枯便秘时也常用到该药[20].张嘉鑫等[21]认为功能性便秘的主要病机为气机不畅,在治疗便秘时提出宣畅肺气㊁升运脾气㊁和顺胃气的治疗原则,不仅要从整体着眼㊁还应顾及患者体质,标本兼顾,辨证施治.综上所述,虽然古今医家对治疗老年性便秘各有千秋,但其必然是遵循中医整体观念㊁辨证论治的原则,既强调整体观,又结合老年人的体质病情特点考虑多夹兼证个体化治疗.当代医家吴至久等对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治疗,总结为:①首重饮食起居;②重视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虚的体质特点;③老年性便秘的特点由老年人的体质特点所决定,本虚标实,虚多实少为主,因此不独治阳明而是重视五脏与阳明整体性;④治病求本,用药上不能一味攻伐.总而言之,在治疗老年性便秘时,一定要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兼顾老年人的体质特点,做到标本同治㊁因人制宜㊁祛邪而不伤正,充分体现祖国医学中医药的优势.参考文献[1]㊀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6.[2]㊀董佳容.便秘古代中医文献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230.[3]㊀李文林,谢㊀松,曾㊀莉,等.中医临床及专利文献中的慢性便秘方药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7):1823G1825.[4]㊀陈金香.调脏治秘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11):39.[5]㊀韩丽丽,管香芹.浅谈老年性便秘的辨证治疗[J].光明中医,2010,25(3):510.[6]㊀付㊀照.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便秘[J].河南中医,2004,29(4):77.[7]㊀余㊀曼.全国名老中医治病经验谈系列 刘炳凡治老年性便秘经验[J].家庭医药,2006,6:24.[8]㊀李坤荣,荆玉玲.老年性便秘的中医治疗[J].中国民间疗法,2005,(4):15.[9]㊀张声生,李乾构.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北京中医药,2011,30(1):3G7.[10]㊀杨龙明.老年性便秘的诊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73.[11]㊀黄德荣,谢沐初.麻仁丸汤剂与乳果糖口服液治疗功能性便秘40例[J].陕西中医,2015,36(4):464G465.[12]㊀钟㊀洪,吴绪祥,臧堃堂.老年功能性便秘辨治心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5):25.[13]㊀甘盼盼,全毅红.从阴虚辨治老年性便秘临床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10):753G754.[14]㊀陆㊀艳,李果烈.李果烈治疗老年性便秘经验[J].河南中医,2015,35(3):503G504.[15]㊀李桂秋,高福春.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采用中药益气养血滋阴润肠治疗的临床体会[J].环球中医药,2015,8(S2):19.[16]㊀付桃利,魏㊀盼.张觉人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病验案举隅[J].环球中医药,2016,9(2):234G236.[17]㊀卞㊀慧,龚雨萍.浅谈黄文东治疗慢性便秘[J].环球中医药,2015,8(10):1229G1230.[18]㊀陈思清.国医大师周仲瑛从气滞治疗便秘验案[J].江苏中医药,2014,46(9):47G48.[19]㊀秦晓光.从虚从瘀论治老年性便秘[J].环球中医药,2015,8(4):453G454.[20]㊀吴至久,代㊀渊,王㊀飞.老年性便秘中医辨治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125G126.[21]㊀张嘉鑫,郭㊀宇,顾㊀然,等.调畅气机论治功能性便秘[J].环球中医药,2017,10(2):188G191.(收稿:2018G09G1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3
内蒙古中医药
从 中医病 机 角 度谈便 秘对 脑 中风 患者 的 影响
张 兆蓬
关键 词 : 中医 ; 便秘 ; 中风 脑
中图分 类号 : 28 R 2
文 献标 识码 : B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章编 号 :0 6 07 (00 1— 14 O 10— 992 1 )20 3一 1
中风患者长期卧床 , 胃肠蠕动减弱 , 之饮食和排便 习惯 的 降与 大肠传 导功 能相 辅相 成 。 气肃 降 , 助大肠 传导 ; 加 肺 有 大肠传 导 改变 , 常引起 便秘 。 秘致 腑气 不 通 , 气 不降 , 机 不畅 , 便 浊 气 对患者 有助 肺之 肃降 。大肠 传导 失常 , 气 壅滞 , 于敛 降。胃与大肠 则肺 失 各种 功能恢 复不 利 , 至导 致病 情 恶化 。中风 患者 由于大便 秘结 同气相通 , 《 甚 如 灵枢 ・ 本输》 :大肠小肠 皆属于胃”便秘者腑气 云 “ , 而过 分用 力排 便 , 腹腔 压 力 增高 , 脏 收 缩加 强 , 压 升高 , 使 心 血 很 不通 , 戊 土不 降 , 降不 及 。诚 如 清代 名 医黄 元御 《 则 肺 四生 心源 》 容易诱 发再 次 中风 或加 重原 有病 情 。因此 , 于 中风后便 秘应 予 载 :而肺 气 不 降之 原 , 生 于 胃 , 对 “ 则 胃土 逆生 , 填 塞 , 浊气 肺无 下降 高度重 视 , 文从 中 医病 机角 度 阐释便 秘 对 中风 患者 的影 响 。 本 之路 ” 再 者 , 腑气 不 通 , 热 内结 , 火逆 上 , 。 便秘 燥 郁 熏灼肺 金 , 伤其 1 中风病 机特点 清凉 之性 。血气 者 , 则升 , 则降 , 之理也 。肝血 温升者 , 温 凉 自然 以 1 . 1血瘀 脑络 : 中风 病位 在 “ 神 之府 ” , 元 脑 血气 “ 走 于上 ”必致 其温 , 气敛 降者 , 并 , 肺 以其凉 , 火灼 , 凉性 , 肺被 失其 则降敛 不及 。 血 “ 气血逆乱 于 上 , 脑络 。据 中医瘀 血 理论 , 血瘀 出血 性 中风为 “ 血溢 秉木 气 , 而 不 能降 , 而 不至 于 上溢 者 , 金 之善 敛 ”清 ・ 但升 升 持肺 ( 脉外 ”离 经之 血 即为瘀 血 ; 血 性 中风 为 血液 黏滞 , 致瘀 , , 缺 阻塞 瘀 黄元御 ) 金不 敛 , 所 制 , 。肺 木无 木病则 风 动 , 血溢 于上 , 出 故 而发 阻脑络 , 清窍 。其治 ,化 瘀通 络 ” 穿 始终 , 在通 。 蒙蔽 “ 贯 且重 血中风。临床上多表现为风火实证 , 近代医家都采用通下法治疗 1 . 降逆 乱 : 2升 中风 病 机 的关键 在 于 “ 血 逆乱 于 脑 ”气 为血 帅 , 中风 急性期 , 效显 著 。通下 法 畅通 腑气 , 热下行 , 肺 胃之 气 , 疗 导 即令 气乱则 血逆 。升 降出人 是人 体 气 化功 能 的基 本形 式 ,是脏 腑 、 经 气降 , 又复辛 金 清凉 之性 , 能制 木 ,气 复反 ” 则金 “ 而病者 生。 络 、 阳 、 血矛盾 运动 的基 本 过程 。升降 失 常可 波及 五脏六 腑 、 3 阴 气 . 2缺血 中风 , 升之 不及 , 不升 清 : 肝脾 脾 内经 称便秘 为 “ 不利 ” 后 、 表里 内外 、 四肢九 窍 。 阴阳气 血逆 乱于 脑 , 病 发 中风 , 则 所谓 “ 血之 “ 大便难 ”认 为其 病 在太 阴 。《 问 ・ , 素 厥论 》 :太 阴之厥 , 腹胀 云 “ 则 与气 , 走于 上 , 为大 厥” l 并 则 。I l 后不 利 。”素 问 ・ 真要 大论 》 :太 阴司天 , 所胜 ……大便 《 至 云 “ 湿淫
肝藏 血 , 木气 , 暖 而性 升 发 ; 藏 气 , 秉 金气 , 凉而性 血秉 故温 肺 气 清 敛降。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 :左右者 , 云 “ 阴阳之道路也”《 ,素问・ 五运 行大论 》 :上 者右行 , 者 左行 ”所 谓 “ 者右 行” 言天气 云 “ 下 , 上 , 右旋 , 自东 而西 以 降于 地 , 所谓 “ 下者 左 行 ”言 地 气左 转 , , 自西 而 东 以升于 天。人 与天地 相应 , 阳居 上 , 而 阴居 下 , 为 阳 , 为 阴 , 气 血 故血 在左升 , 自右 降。 气 中焦脾 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轴 , 肝血左升者 , 赖己土之左旋, 其 升已而降者 , 由肺金之降敛 ; 肺气右降者 , 赖戊土之右旋 , 其降已 而升 者 , 木之 升发 , 胃肝 肺共 主 周身 气 血之 升 降 , 为周 身 赖肝 脾 此 气血 运行 之大数 。
2 肝脾肺 胃共 主血气 升 降 难 ” 脾 胃不足 , 自内生 , 。 湿 湿阻 中焦 , 健运 失职 , 津液输 布失常 , 则 人之 血气 , 化 于 中焦脾 胃 , 循 环 流 注 , 生 其 亦赖 中气 之枢 转 。 大肠 失 润 , 机 郁 滞 , 气 上焦 肺 气肃 降 受 阻 , 大 肠传 导失 职 , 则 糟粕
3 便秘对 中风 的影 响
内停 , 湿阻 而成 便秘 。2素 问 ・ 气滞 【= l 《 阴阳应 象大论 》 :清阳上天 , 日 “ 浊 阴归地 , 故 天 地之 动 静 , 明之 纲 纪 , 能 以生 长收 藏 , 而 是 神 故 终 复始 ” 宇宙 中惟 有清 阳升 , 阴降 , 才能正 常生化 , 。 浊 万物 在人体而 言也 是如 此 。人 体 中 , 只有清 阳在上 , 阴在 下 、 腑 、 体 、 窍 浊 脏 肢 九 得清 阳之 充养 , 维持 正常 的 生理 活动 才能 。中风 患者 , 虚秘甚 病 多 , 胃不足 , 阳不 升 , 谷不 归 正 化 , 生 痰 浊 ; 胃升 降相 脾 清 水 变 脾 因, 脾不升则胃不降 , 浊气上逆 , 阴乘 阳位。 脾不升清则上气不足, 脑 失所养 , 空虚 , 痰瘀 之 邪侵扰 而发 中风 。 脑络 易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