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参考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参考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参考文献综述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氛围对子女发展的影响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参考文献综述,涵盖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1.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这本书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个体发展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系统。

Bronfenbrenner的理论对于理解家庭教育的多层面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框架。

2.Grolnick, W. S., & Farkas, M. (2002). Parent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self-regul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2), 125-140.本文探讨了父母对孩子自我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

它强调了父母的支持和指导对孩子的自我调控和学业成就的重要性。

3.Hughes, C., & Devine, R. T. (2017).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antecedents of mothers’communication about emotions. Cognition and Emotion, 31(8), 1734-1745.这篇研究探讨了母亲与孩子关于情绪的沟通,强调了情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4.Pomerantz, E. M., & Eaton, M. M. (2001). Maternal intrusive support in the academic context: Transactionalsocialization process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7(2), 174-186.该研究关注母亲在学术环境中的支持,强调了家庭对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交互社会化的概念。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文献综述引言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综合分析现有文献,探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情感发展的影响情感发展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部分,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风格和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情感态度和情绪调节能力。

例如,温暖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增强自尊心和情绪调节能力。

相反,冷淡和忽视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情感上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业成绩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文献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和父母的参与程度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密切相关。

亲子互动包括家长的陪伴、学习指导和学习资源的提供等。

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鼓励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的学业成绩提升。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影响社交能力是孩子在与他人交往中所表现出的技巧和能力。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中的家长示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社交能力有着积极影响。

例如,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积极示范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道德行为对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方式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来塑造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

例如,家庭环境中的公平和公正将有助于孩子形成正义感和道德行为。

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

文献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中的支持和关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反,家庭环境中的冲突和压力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提供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

可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但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从本世纪40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他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棗拒绝,二是支配棗服从,依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

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而不宽容的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 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

她人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销售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

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论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儿童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是儿童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基于家庭教育功能对儿童社会化的研究全文如下:一、家庭及家庭教育功能1. 家庭家庭是永恒的社会现象,是典型的首属群体。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首先接触的是家庭并借助家庭生存与发展。

个人生存、种族延续、民族兴衰、国家建立与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秩序稳定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

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中国家庭史》认为:所谓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血缘关系为纽带 ( 收养关系被当作血缘关系看待) 建立起来的一种同居共财、共同生活的亲属组织。

其中包括三种基本要素:一是婚姻关系,二是血缘关系,三是同居共处的生活 ( 包括共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关系。

家庭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2. 家庭教育功能家庭的功能是指家庭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家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政治功能、宗教功能等。

其中教育功能是家庭最主要的社会化功能,是家庭内在的,固定的功能之一。

所谓家庭教育,一般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人的社会化的活动。

广义上讲,既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以帮助其实现社会化,以及家庭成员相互教育以完成再社会化两个方面。

然而,在一般情况下,父母的身心成熟水平以及社会生活经验,总要先与子女,这就决定了对家庭教育的狭义理解,是指父母对于子女,特别是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儿童青年子女的教育影响而言。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

关于家庭教育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是孩子形成个性、习惯和生活态度的重要因素,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的定义、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活动,包括言传、身教以及父母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对子女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早、最重要的一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父母教育水平、家庭环境、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

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情感发展、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责任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如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要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首先需要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做好榜样的引领。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要注意亲子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

家庭应该注重家庭教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安全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培养出健康、积极、向上的下一代。

【2000字】第二篇示例:家庭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文献综述篇一:家庭因素对儿童发展影响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学前教育本科闫坤20111217039摘要:家庭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

家庭环境包括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二者相互影响,并作为一个统一体共同作用于子女发展。

本人通过文献法,全面论述家庭诸要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与态度、父母期望、家庭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儿童发展客观家庭环境主观家庭环境研究综述一、客观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联系模式,包括横向的组合(同代人之间的联系式) ,和纵向的组合(代际之间的联系模式) ,可以1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

从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来看,可以把家庭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是由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杨善潭等人对两代和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两类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自尊心、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情况,可以把家庭分为完整型和残缺型家庭。

完整家庭是由父母和子女等构成。

而残缺家庭则是指由于死亡、离异、遗弃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家的家庭。

许多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在智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情绪障碍、自我控制和问题行为等方面与完整家庭的儿童相比,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家庭结构与儿童的行为发育密切相关,桑标,席居哲的论文《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组不完整家庭的比率显著比健康组高。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儿童的成长。

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 Bradley 发现,缺少认知刺激和相关的经历,间接影响了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性格、认知能力、情绪管理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家庭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塑造儿童的性格和价值观方面。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最早的启蒙老师。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性格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儿童的乐观、积极、独立自信等积极品质,而一个冷漠、矛盾频发的家庭则容易导致儿童性格上的偏差发展。

因此,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

其次,家庭教育对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

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启发引导,都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一个充满知识、启发性的家庭环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促进其认知能力的提升;相反,一个缺乏启发和教育的家庭环境则容易导致儿童认知能力的迟缓发展。

因此,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家庭教育对儿童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

儿童的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直接关系到其在成长过程中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家庭是儿童情感的温床,父母的情绪管理方式和对儿童情感的引导对儿童的情绪管理能力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同时,家庭教育也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来源,父母的社会交往方式和对儿童社交行为的引导对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因此,家庭教育在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2700字】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2700字】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1.国内外研究现状(1)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国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目前研究的主题都是家庭教育的定义、内容、特点等。

赵忠心主要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阐释。

再次是家庭教育特征的研究。

曹亮,董杰(2017)将其概括为“先入性、针对性、直观性、稳定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1]。

吴海霞(2020)研究认为家庭教育中父母注重言传身教,较为严厉管教;爷爷奶奶因为隔代表现得较为慈爱。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处理不当的话,会对孩子的成长存在着不良的影响[2]。

”石光(2019)研究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其中,影响最大的教育方式就是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良好的家庭教育。

其中,父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3]。

(2)关于家长教育素质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参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

但与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其自身的教育素质却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家庭教育需要,使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和作用。

覃淋(2018)研究认为需要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受益面,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4]。

袁靖乔(2017)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中调查了解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途径的运用现状,对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影响小学生家长教育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5]。

(3)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化,家庭教育的研究主题也不断丰富。

其中,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者刘志宇(2017)家庭教育是具有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协调且共同作用的教育形式,家庭教育的特征及其正确的教育方式确保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6]。

吴雄录(2019)等人从心理学角度审视了家庭教育问题,重点探讨了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与儿童的社会化的研究文献综述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

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近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是其人生发展的垫脚石,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的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步。

儿童的社会化是在现实生活环境中逐步完成的长期的过程。

家庭对儿童的抚养方式是对儿童的社会化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对儿童的早期社会化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主要概述国内学者对儿童社会化的相关研究,文章从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素养、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目标、家庭气氛几方面进行对不同学者的不同观点进行综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探讨该领域的发展变化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重要性,表明研究思路逐渐出现生态化和立体化的趋势,说明了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表现出综合化、现代化和实用化的一些特点。

社会化是儿童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变量,它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

随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关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国内外学者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儿童社会化概念的综述涂尔干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在社会成员中形成“足够的同质性”,在儿童的内心初步确立为集体生活所必须的“相似性”,即形成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共同价值观和信念①。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②。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认为:“社会化就是一个结构化的过程,青少年对社会化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他从社会化所得到的同样多,从那时便产生了‘运算’和‘协同运算’的相互依赖和共同性。

”发展心理学家缪森(P. H. Mussen,1990)指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他们的文化或社会中的标准、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的过程,包括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

综上所述几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社会化进行了自己观点的阐述,涂尔干说的“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是对社会以及价值观的共同认识,而其他两位分别从对社会的贡献和适应和社会方面来阐述,他们各自阐述了儿童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二、国外相关研究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 " M " Symonds )。

他采用多种形式研究父母的行为,认为有两个维度可以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特征,即接受—拒绝(不是给孩子以爱,就是拒绝孩子的爱)和支配—服从(不是去支配孩子,就是服从孩子的要求)。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以鲍德温( A " L " Baldwin )为代表的费尔斯(Fiels)研究机构也都进行了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本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琳德( Baumrind)采用在特定设计的情景下观察父母与儿童在一起活动方式的方法,重点研究了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此后,霍夫曼(Hogman)等人还专门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性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①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②王振宇,等.儿童社会化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影响。

他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收回”两种。

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

这种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

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因而其结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

但他们的实验长期以来只是局限于研究家庭中亲子关系间的单向的影响,即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自70年代以后,儿童才被看成社会生活的积极参加者而不是被动的个体。

并且,他们也很少从社会环境出发来探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社会因素。

三、国内的相关相关研究我国心理学家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实证和相关研究,其中以下几个方面最为突出:(一)家庭结构方面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家庭按其人口和序列,组成了不同的家庭结构,我国学者在家庭教育结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方面把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干家庭这种家庭由三代人组成的家庭,其规模相对比较大一些,在主干家庭中老人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老人既可以协助子女在生活上照顾第三代,又可以协助子女教育第三代,当父母对孩子教育有缺点时,老人可以及时发现和指出。

但是我国学者吴凤岗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①。

所以主干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影响是否积极,关键在于第一、二代人能否和睦相处,在对孩子教育方法上能否一致。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主干家庭中儿童受到的教育,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是十分关键的。

2、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双全、有一个或两个小孩的家庭,这是现代最典型的家庭结构形式。

这种家庭人口少,家庭关系简单,而且感情亲近,在教育子女上思想上容易一致,矛盾较少。

父母往往以孩子作为家庭的中心,对孩子关怀备至,重视对孩子各方而的教育,而父母本身的价值观、文化修养和性格气质等条件,又对孩子发生着极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具有使儿童身心得到很好发展的有利条件,在这种家庭中父母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②。

3、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是指子女只与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种家庭在近几年有增多趋势,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父母一方因故去世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子女家庭离婚或分居的现象增多。

不断上升的离婚率和因之而形成的单亲家庭给青春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③。

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方面比较多,学者们主要从经济上、父母以及子女的精神状态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展开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全国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已经表明: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父母关系较差,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控制力较低,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表现出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④。

4、留守儿童家庭①昊凤岗:《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朱智贤(主编)《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年版。

②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③张肖敏,赵山明,贺占元.试论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④马春伟,曹红娟.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J].教育教案研究,2018(3).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达到 2200 多万,很多农村家庭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料,由于代养人中大部分文化程度都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对孩子的照顾往往局限在生活上,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不知如何去理解孩子,代养人和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沟通和行为指导,使得孩子很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孤独、敌意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二)父母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方面有些研究也发现,社会阶层不同,其家庭教养方式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其中社会阶层学者们主要从父母的文化素养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方面来研究。

1、家庭经济状况方面麦克洛德的研究指出由较低家庭收入、不稳定的职业、许多债务、失业等造成的家庭经济压力会导致成人对整体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低收入成人更为急躁易怒,各种消极事件对他们的伤害也更大,从而使他们无法积极参与儿童的生活,提供足够的情感和支持,而这些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的反社会行为问题。

之后,康格和同事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经济困难,未参与型教养方式与不良儿童发展之间具有明显的联系,从而有力支持了经济压力假设。

2、父母的文化素养方面张溯、陶沙、关颖、鲍德温等人经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其教育方式之间有直接关系。

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者在教育子女时,多数人以较为科学的态度对待子女,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比例较高。

而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多采用专制、放任的教育方式。

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由于受过良好和正规的学校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在教育儿童时,除重视道德品质和行为修养外,还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思想。

其次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也高,不仅要求他们长大有个工作,养活自己,而且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自己,充实自己。

儿童在父母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生活、学习,陶冶着自己的理想情趣。

(三)家庭环境方面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

但是相当一部分家庭还没有把家庭文化和人际心理环境,尤其是家长自身文化和道德素质的提高给予应有的重视。

大量事实表明,家庭文化环境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庭教育模式方面心理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多,都肯定和强调了儿童个性发展及特征与父母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关系很大。

中国家庭教育一直将成才教育作为终极目标,中国父母处处在为孩子着想,处处为孩子打算。

美国的家庭教育一直将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当孩子还在幼年的时候,父母们就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并要求他们独立完成。

这将注定会出现不同的教育结果。

家庭教育融于父母对孩子的一切教育活动中,是引渡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

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日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儿童提供了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在家庭范围内,父母抚育子女的内容和目的就是唤醒、发展和激发孩子的全部力量和全部素质”“有意识地实现儿童不断的发展”。

这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因素,是抚育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

家庭因素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采取科学态度,采用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文章从中国文化的宏观背景出发,加强对家庭教育及其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本土化研究。

研究者要深入到儿童生活的真实环境中,从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进行研究获有效的研究成果,丰富和促进该领域的理论和研究。

总之,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多方面。

传统研究中,研究者只分析来自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现代系统论观点则倾向于将家庭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父母子女之间互相影响.亲子之间相互作用,子女也影响父母的婚姻关系及父母的教养方式。

而家庭又处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体系(如邻居、社区和社会)之中,这个社会体系同样会影响家庭成员的相互作用和儿童在家庭中的社会化,在儿童社会化中,庭结构不健全,儿童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家庭环境不利于儿童的发展,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家庭不和睦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