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当代文化参与:家乡文化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养目标 1.文化目标:通过对家乡文化现象的访谈、调查,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识,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

2.语言目标:掌握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技巧,在实地调查中提高访谈、调查的技巧。

活动指导:

一、做好访谈准备

1.确定访谈主题。如家乡民居、学校的变化等。

2.确定访谈对象。对要采访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要有所了解。还要依据访谈主题的不同确定访谈的对象,如关于家乡街道的变化,某一历史建筑的演变,要多向当地老人请教。

3.拟制访谈记录表

访谈记录表

二、掌握访谈技巧

1.提问技巧

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结合不同的访谈进程,要灵活运用趣问、直问、推问等提问方式。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

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

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

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

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

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访问者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

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

对比: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2.语言要得体,态度要诚恳

面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要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使受访者更好地参与进来。在访谈过程中,要怀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流,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撰写访谈文本

1.访谈的基本结构为开头、主体、结尾。

①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兴趣,积极进入主题。②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③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2.文本示例:

访谈周大新:记忆、乡土与乡情

访谈人:张延文(张)

受访者:周大新(周)

张:周大新先生,您好!很荣幸有机会和您进行如此近距离的交流。有一首歌唱到: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章印着我开花的年岁。虽然没有戴上呀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您也是十八岁参军的吧?能不能谈谈当时的具体情况?

周:是,我是十八岁参军的。1970年10至11月间,山东的一支部队来我们公社招兵。当时,我在读高中,但学校上课主要是学农学工,跟镇上拖拉机站的人学开拖拉机,到各村犁地。文化课上上停停,而且那时大学已停止招生,我看不到上学的前途。最重要的是,当时吃不饱肚子,在学校没钱买饭票,回到家也是顿顿吃红薯,只有在给人家用拖拉机犁地时,方能吃顿白面条。为了寻找前途,也为了吃饱肚子,我决定去当兵,遂在大队报了名。刚好,接兵的李连长爱打篮球,他到我们学校的球场上打球,看到我们几个同学篮球打得不错,问我们愿不愿意当兵,我们自然说愿意,并告诉他我们已经报了名。于是,他和其他接兵的人对我和我的几个同学就格外重视。我们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关,拿到了入伍通知书。12月

份,我们坐上了开往山东的闷罐子军列,向着山东的部队出发了。到了山东肥城的部队驻地才知道,我们当的是地面炮兵,我们这个炮兵团隶属67野战军。我当时根本没想到,这一当竟然当了四十多年兵。

张:青年女作家、评论家梁鸿在2009年写过一篇关于您的评论《那荒凉而温馨的“圆形盆地”——周大新论》,你们都是河南邓州人,她对于您作品当中的故乡情结作了全面的论述;同时,她描写故乡的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在国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当代文学中,邓州还有包括姚雪垠、张鲜明等著名的作家、诗人,令人刮目相看,这其中的奥妙何在呢?

周:我们家乡喜欢写东西的人比较多,这可能与前辈人的影响有关。张仲景当年写过《伤寒论》;范仲淹虽不是邓州人,但他在邓州当知州时,写了《岳阳楼记》;姚雪垠写了《李自成》。我们读小学、中学时就知道了他们,他们对后人是有影响的。再就是我们那个地方比较穷,穷地方的人也会把写作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起码可以挣点稿费。我最初写作就有这方面的考虑。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那里的老百姓一向对会写书的人怀一种崇敬心理,过去每年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墙上贴一张写有“敬惜字纸”的红色纸条提醒家人。人们见到写有字的纸片,都会谦恭地捡起来放在家里。大概是这种传统也在鼓励着人们去学习和从事写作吧。

张:南阳盛产黄牛,是国家小麦生产基地、粮仓。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方,乡村和乡土自然容易成为聚焦点。您的《第二十幕》等关于故乡的小说,主题也往往是和工商业等题材相结合的,这和传统的乡土叙事有着一定的差异,您如何理解乡村生活面临的新问题?

周:我的故乡的确如你所说,是一个粮食主产区。种植,是老百姓的主要营生和任务,但乡村和城镇从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和工商业不可能完全分开。尤其是我的家乡位于豫鄂两省的交界处,处于中原和两湖的交通要道上,粮农和工坊的工人及商人的来往,一向是很密切的,而且他们之间的身份转换也在经常进行着。这可能也是我的写作和别人的乡土写作不太一样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乡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如何富起来,让农民的生活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农村要想富起来,就不能不与工业和商业联姻。要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争取卖出的不是原粮,而是各种制成食品。要借助商人把自己经过深加工的产品变成商品卖出去,不仅在本县本省卖,要争取卖到外省外国去。还要办好乡间旅游,为城市人提供新的旅游服务项目:踏赏田园美景,体验种植之乐,夜听乡间之静,品尝农家饭食等等。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搞好乡间的环境保护,不让空气、水体、土地遭受污染。这是我们在富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张: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使用了平行叙事的方法,将神话和现实互为照应,为南阳盆地的三条河流赋予了三个异形同构的美好的神话故事,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而另外一位著名的豫籍作家李佩甫的代表作《羊的门》,则将他家乡的平原上生存的各色人等比喻成了在乡间生长的不同类型的野草,现实主义的味道更为浓厚。您关于盆地的描写中,是否包含着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呢?

周:我在《走出盆地》这部作品里,是想写人改变命运的不易,当然包含着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间的冲突。一个人要超越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太不容易,超越精神观念的限制更不容易。但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寻找此生的幸福,都在试图超越上天给自己设置的各种樊篱。我期望读者从这本书里能读出一种坚韧来,看到坚韧在人的命运形成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同时,对幸福在哪里也能生出一点新的感悟。人们都认为幸福在别处,从一个地方找到另一个地方,从今年找到明年,从明年找到后年,它真的在别处和以后吗?

张:您的短篇小说《哼个小曲你听听》,讲到家乡人喜欢哼小曲,这些小曲既带有地方戏曲色彩,又有山歌的野味,这种现象在北方平原地区的乡村并不多见,这是否因为邓州受楚地文化的影响更多一些呢?

周:我们邓州古属楚地,人们爱唱歌,爱听曲。在我们村里,我有一个堂哥,在世时特爱哼小曲,俗称拉“肉弦子”,他双手一边干活,嘴里一边拉弦子哼曲,我们在一旁听着,非常好听。那些曲子似曲剧、似豫剧、似越调,但又都不像,完全是他自己的随心创作,听上去悠扬婉转。他并不识谱,不知他的创作之源在哪里,也许就是天生的?在国家搞民间歌曲普查时,我们南阳各县都收集有成本的歌曲,那都是人们在干农活时常哼唱的。

张:在《哼个小曲你听听》当中,有大量的民歌民谣,活泼动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