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还是错误_李鸿章外交思想浅论
浅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浅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作者:刘倩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西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国传统的对外政策和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向近代外交发展。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
“以夷制夷”和“外须和戎”是他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以夷制夷;和戎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从维护统治阶级和自身的利益出发,其所思所为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长期的外交实践使李鸿章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思想:“和戎、自强”是李鸿章处理外交事务的出发点,“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
第一,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和戎是李鸿章办理外交的出发点。
他认为“开衅即不可收拾,与之战,法始必负,继必胜,终必款”。
又“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
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况下,力保和局,遵守已订立的外交和约,减少因战争带来的损失,争取自强的时间与空间,这是李鸿章“和戎”的含义。
但“外须和戎”决不是拱手听命。
李鸿章办外交虽带有一定的妥协性,但并不妨碍他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进行有限的御侮斗争。
他希望通过“和”来积蓄力量,抵御外侮,实现“守土保和局”的目标。
他希望通过变法自强来取得平等的外交地位。
但李鸿章为达到“和戎”的目的,可以不问是非曲直,甚至可以不顾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变法方面,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因此,李鸿章的“变法”先着手军事工业,他在上海开办了我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还派遣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
第二,遵守条约,力保和局,通过谈判,解决争端。
“保全和局”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重要环节,是对“和戎”思想的补充完善。
李鸿章自己对和局的理解是,“明是和局,必阴为备战,庶和可速成而经久”。
其和局思想本身是无可指责的,但不免有丧失主权的时候,这在中法、中日战争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外交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弱国无外交,所以在外交谈判中,李鸿章在据理力争的同时,妥协的一面也表现得很明显。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
李鸿章的过错总结引言李鸿章(1823年-1901年),字绍齐,冀州人。
他是晚清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尽管李鸿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的一些政策和做法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后果。
本文将对李鸿章的过错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看法。
一、不当的外交政策李鸿章在晚清时期担任重要的外交和谈判使节,但他的外交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过于妥协和让步,对外国势力和列强的侵略行为屈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
例如,他在《马关条约》中被迫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款,割让中国领土,使中国处于更加被动和边缘化的地位。
其次,李鸿章与俄国的外交策略也存在问题。
在东北三省的割让问题上,他过于迁就俄国的利益,没有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导致中国一部分领土被割让给俄国,后来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威胁。
二、鼓励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李鸿章在晚清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推动了一种沉溺于享乐和享受的生活方式。
他自己就是个极端奢侈的享乐主义者,生活奢华,以住洋房、穿西装为标志,过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使得有限的资源被滥用,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中,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三、经济落后的管理思维李鸿章在经济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过错。
他推行的洋务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管理思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建时代。
他对洋务运动的推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现象多发,导致资金浪费和资源不合理配置。
此外,他过度依赖外国技术和工程师,没有加强本土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导致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期依赖外国技术和资本,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四、政治改革的局限性尽管李鸿章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政治改革主张,但他的政治改革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晚清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没有推动普及民主与法治的理念。
此外,李鸿章推动的政治改革主要服务于自身利益和权力维护,在缺乏真正的民意和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政治改革无法真正实现民主和社会进步。
浅析清末外交中的李鸿章
浅析清末外交中的李鸿章遵义县第二中学娄方仁[关键词]清末外交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全面推行中国近代化事实上的第一人,李鸿章从外交理论到外交实践都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他主持清末外交,从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一直到逝世,前后将近三十年。
在这数十年里,李鸿章时刻以国家利益(不只是清朝最高当局的利益)为重,立足于中国国情,以自强为奋斗目标,抓住中国的当务之急——实现近代化,奋力在战败的困境中与列强周旋,以便中国少受损害,争得一个发展自强所必需的环境。
在这个目标下,他站在了战略的高度来主持清末外交,总揽全局。
从其外交思想到外交实践,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所以,依笔者愚见,历史应该重新审视李鸿章在清末外交中的地位,还其一个真实的面目。
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李鸿章提出了开拓性的外交思想李鸿章从中国国情出发,站在战略的高度,把中国放置在整个世界的发展范围中,为清末的中国提出了具有开拓性的外交思想。
在19世纪后三十年,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和日本逐渐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早就被列强的侵略和内战弄得奄奄一息的腐朽清朝,还是没有被震耳欲聋的炮声惊醒,认识不到中国的积贫积弱,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白日梦,说什么半部《论语》即可退敌,反对一切新事物。
然而,李鸿章并没有把列强看成“夷人”,把他们的侵略视为“犯顺”。
他在同西方打交道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到“欧洲各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合地球东西南北九万里之遥,胥集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1)”。
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2)”。
为此,李鸿章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危机感和紧迫感:列强在华的地位和作用,完全“视我兵将之强弱为向背(3)”,“外国强兵利器,百倍中国”,要摆脱其控制,决不能等闲视之。
中国要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争得一席平等独立地位,实力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评析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10-22作者简介:刘帅(1994—),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李鸿章是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专题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他的外交思想大多被清政府采纳,作为当时的外交策略。
因此,我们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失败原因、内容、实践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简要评析。
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失败原因(一)李鸿章外交思想形成的背景1.内部因素的影响李鸿章成长在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家庭中,他的父亲李文安考中进士,因此对李鸿章也寄予厚望。
他从小便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学习封建制度的伦理纲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传统思想,致使李鸿章一生都在“愚孝”,即使统治者昏庸无能,他也一样效忠,并且侍奉终身。
这就导致李鸿章在成为外交重臣后,在与列强的交涉中,一直采用“以和为贵”的方式,避免清政府的统治被列强取代。
曾国藩是对李鸿章影响较大的老师,曾国藩认为,“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深信儒家文化思想。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得意门生,继承了他的主要思想,坚信只要守信重诺,列强就无法对清政府“下手”,同时,利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展变法,只要提升武器装备的力量就可以抵御列强的火枪炮弹。
在列强提出不平等条约及不合理的特权时,曾国藩也主张运用儒家思想的文化,对西方列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试图通过传统思想的说教让列强作出让步,保持时局的和平,甚至将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当作对西方国家的束缚,认为条约是对他们的限制,只要清政府遵守条约的各项内容,那么列强就“无计可施”。
曾国藩的儒家思想外交主张对李鸿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外交思想有较大的影响。
浅谈李鸿章对日外交
浅谈李鸿章对日外交摘要:说道近代中日正式外交的历史,那要追溯到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
而在早期的对日外交中,李鸿章是从中斡旋的重要人物。
他希望通过联合日本克制西洋,到后来联合俄国克制日本。
通过以夷制夷,一定时期内缓解了中国与外敌的矛盾,但最终和戎政策也只是失败。
关键词:李鸿章对日外交外须和戎,以夷制夷说道我国近代的外交历史,就不得不提一下李鸿章,他的生平甚至不能用毁誉参半来形容。
[1]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其为李中堂,亦称李合肥。
西方人则称它为“东方俾斯麦”。
李鸿章的生平作为是世人所熟知的:一是兴办洋务,创建淮军。
二就是让他被世人唾弃的外交活动。
李鸿章的洋务活动,虽然没有让清政府走向强大但却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他创办了淮军,也算是个安邦之臣。
而他的外交活动,表面上看来,是一国家的屈辱史。
但是穿过历史,回顾那个年代,透出的是深深的无奈与辛酸。
他从1862年带领他的淮军进入上海,到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去世。
40年的外交沉浮,说不尽的辛酸苦楚。
到其盖棺世人仍未给其统一的定论。
李鸿章的外交中,对日外交占了很大一部分。
纵观其对日外交,便可对其外交思想有所了解。
一、从联日制西到联俄制日近代中日外交,最早可以追溯到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
1870年9月27日,日本外务大臣柳原前光率13人代表来到中国,要求与中国建交。
但是,当时的总理衙门对此并未重视,认为相互通商即可,签约则没必要,“所谓大信不约也[2] 卷七十七P37”。
与总理衙门的态度不同,李鸿章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他致信于总理衙门:“该国向非中国属国,本与朝鲜、琉球、越南不同。
距苏浙仅三日程,精通中华文字,其甲兵较东岛各国差强。
宜先通好,勿使西人倚为外府。
将来若蒙准通商,应派官员前往驻扎……以备联络牵制。
”[3] 卷七十八P23~24那时李鸿章就有联日抗西的思想,这是难得可贵的。
从甲午中日战争看李鸿章的外交-精品文档
从甲午中日战争看李鸿章的外交、误国之实 一)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李鸿章外交的软弱与妥协 李鸿章进入满清权力中心不久后, 就开始广泛参与各种国际 事务与洋务事物, 然而在他外交生涯之中, 对日外交可谓早早提 上了日程, 不幸的是李鸿章的外交, 在一定程度上讲最大的败笔 就是对日外交,标志性事件则是甲午中日战争。
东学党起义事发之后,日本紧随清政府,调重兵入朝,李鸿 章深知此举“是其蓄意与中国为难,全力专注,非此胁韩而已。
” [1] 面对日本伊藤博文咄咄逼人的气势,李鸿章也曾强硬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
[2] 但李鸿章认为朝鲜非日本中国亦无战胜的把握,因而他还是一如既往,忍气吞声, 力保对日和局。
其时,驻日公使汪凤藻自东京拍电报建议:“为 大局计,不惜迁就”,袁世凯亦拍电建议:“日本欲寻衅,何患 无隙,为避免衅自我开,我先撤亦无损。
” [3] 这无疑坚定了李相抗,“ 怫然曰:‘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
若 对手,鸿章的对日和局思想。
东学党起义后,清政府应朝鲜之邀,出兵 峙。
日军重兵压境,驻朝官员多次“请添重兵”,但李鸿章却不 作战守准备, 复电说:“我再多调,日亦必添调, 将作何收耶。
” 甚至在日军向驻牙山清军发动进攻后, 李鸿章仍电告清军统帅叶 志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不理……切勿自我先挑” [4] “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不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 李鸿章在军事上极力避战求和,在外交上则推行“以夷制 的方针, 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停”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1894年 6月 20日李鸿章首先向沙俄驻 华大使馆的官员提出“调停”要求。
因沙俄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垂 涎已久,所以他曾劝告日本从朝退兵,但为日本所婉言拒绝。
沙俄担心若强力压迫日本, 自己在远东的主要对手英国“很可能站在日本一边”,于自己不利。
沙俄向李鸿章表示:“俄只能以友 失败后,又转向英国,希望从中得到帮助。
浅析李鸿章“外须和戎”的外交思想
.
向用 之帆 篷
舟 揖 不敌 彼 轮 机 飞 驶 之 军 船 巨 舰
以 制捻 发 百 倍 中国
,
是 以 不 得 不受 制 于 人
“
,
② 他 分析 当 时 中 国 的 绿 营 兵 不 足
靠这 样 的 军 队 去 和 洋人 作战
, ,
安 得 不 为 外人所 轻
,
⑧而
.
“
外 国 利器 强 兵
.
,
内 则 押 处 辈 毅 之下
,
为 了 保住 清 政府 这 座 破船
能 继 续按 照 封建 统 治的 秩序 航行 下 去
18 6 1年 掌管 全 国 政 治
。
、 、
军 事大权 的首 席 军 机 大 臣 奕诉
,
尉订 了
“
外敦 和 睦
,
,
的 决策
.
这 一 次 决策得 到咸 丰 皇 帝 的 批 准 并 在慈 禧太 后 夺得 最 高统 治 权
,
李 鸿章如果 真 的 不 想 求 和 的 话
。 , 。
是 完 全 可 以跳 出 这
。
实 上 并 不 如 此 简 单 我 们知道 中 国 封 建 社会 至高无 上 的 权 威 是 皇 个 基 本国 策 的 圈 子 事 只 有皇帝才 能决定 国 家 的 一 切 重 大事 情 这 是 一 种 绝对 的 君 主 专 制制度 当李 鸿章 上 台 帝 时 最大 的 权 力 操 纵者 是 慈 禧太 后 她 是太 上 皇 皇 帝 也 得 听她 的 军 事 外交 大权都 掌握 在
清 政府 这座 破船 已 是千疮 百 孔
而驾 驶 这 条 破
无事 则 嗤 外 国 之 利 器 为 奇
面对 西方 资 本 主 义 的
论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而在与西方列强 的接触 中, 的准 则 ,可 以 在外 交 层 面利 用 国际 法 来 维 护 国家 的
清政府 的官僚士大夫们成 为相关外交政策的主要谋 权 益 。
划 者 。纵 观 两 次 鸦 片 战争 ,在 处 理 对 外 关 系 方 面 ,
二 、 李 鸿 章 “外 须 和 戎 ,内须 变 法” 思 想 的 实
Aug.20 2018
严 永 晔
(鲁 东 大学 历史 文 化学 院 ,山 东 烟 台 264000)
摘 要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和 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为维护清政府的ft.0益 ,他提 出并努力践行
着 “外须和戎 ,内须 变法”的思想。其 中, “外须和戎”的外交战略 旨在将 国家的损失降到最低 ,并为 “内
行 了 以 自强 求 富为名 的洋 务运 动 。 “洋 务派 的求 和 ,
2.“内须 变法 ”思想 的实 践 过程
实 际上是为 自己的 自强政策谋求长期 的和平环境 ,
以李鸿 章为代表 的洋务派 ,对西方 国家的强大
是 中 国在 面 临强 敌时 最理性 的选择 。”
情 况 有 所 了解 ,承认 中 国在 工 业 和 科 学 技 术 方 面 的
李 鸿章 明确 指 出了对外关 系 以 “和 ”为 主。面对 与西 一 步扩 大 在华 利益 。1885年 ,为尽快 结 束 中法 战争 ,
方列强 在 “器物 ”上 的差 距 ,李鸿 章继承 了魏 源提 出 李鸿章和法 国驻华公使 巴德诺在天津签订 了 《中法
的 “师 夷 长 技 以制 夷 ” 的 思想 , “似 当 委 屈 周 旋 , 新 约 》 ,时 称 “中 国不 败 而 败 ,法 国不 胜 而 胜 ” 。
李鸿章的外交战略与思想贡献
李鸿章的外交战略与思想贡献李鸿章,清朝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誉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造性的提出“外交互通,内政自强”的口号,强调外交必须和内政相辅相成,才能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长达40年的外交生涯中,他秉持“和平共处,以德服人”的外交准则,成功地推动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对外交往李鸿章自幼就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对外交交往尤为重视。
他认为,一个国家只有和外界交流互动,才能走向现代文明的大门。
因此,他提出了“外交互通,内政自强”的口号,旨在倡导开放和包容的对外态度。
由此可见,李鸿章的外交战略是以国家利益和现代化进程为导向的。
二、推崇以和为贵的外交准则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与西方普遍采用的霸权主义相反,他主张以和为贵,以德服人。
他认为,外交成功的关键是要建立互信、求共赢的关系,并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
正是这种秉持“以和为贵”的外交准则,让他在中国近代外交中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三、以修复国家权力为中心作为一位外交家,李鸿章非常清楚,国家要在国际关系中站稳脚跟,首先得有足够的国家权利。
因此,他主张通过积极修复国家权力,以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他努力倡导中西方合作,推动着各国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诸多机遇。
四、为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架起桥梁李鸿章非常重视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力求为两个文化体系架起桥梁。
他在外交事务中始终坚持以中标准、西备选的原则,将中西文化差异化纳入考虑范围。
同时,他也不断引导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为中国的文化走进国际舞台铺平道路。
五、拓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李鸿章作为一位优秀的外交家,非常看重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
他积极推动中国加入国际组织,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提升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自己的外交工作,他成功地将中国推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
六、提高国家国力李鸿章认为,强国兴邦的道路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国力之上。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探析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探析李鸿章是清末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外交策略以实用主义为基础,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他主张与西方列强保持和平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力图通过外交手段保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李鸿章的外交策略。
首先,李鸿章注重与列强保持友好关系和平发展。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积极开展与列强的外交交往,并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他通过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来迫使列强承认中国的独立地位,同时也努力恢复和保护中国的领土主权。
例如,他于1885年签订了《湄公河条约》,保护了中国沿边地区的利益,并成功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此外,他还致力于中国的军事和经济制度,以加强国家实力,从而更好地与列强竞争。
其次,李鸿章注重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领土争端。
在他任内,中国与俄罗斯、英国和日本等列强之间发生了许多领土争端。
他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并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解决了一些争端。
例如,在与俄罗斯的边界争端中,他通过以俄罗斯换取中国东北地区的主权,达成了《中俄密约》,保护了中国的领土利益。
在与英国和日本的争端中,他则更倾向于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争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平发展。
此外,李鸿章也采取了一些灵活和机智的外交策略。
他善于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利益。
例如,在与英国和法国签订《马关条约》后,李鸿章积极争取日本的支持,并通过谈判在条约中获得了部分利益,如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
这样的策略使中国在遭受一方列强压力时能够借助其他列强的支持来平衡力量,并保护国家利益。
然而,尽管李鸿章的外交策略立足于维护国家利益,但在一些人眼中,他的外交手段被认为是屈服于列强的强权政策。
例如,在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中国割让了许多领土和特权,使中国遭受了重大损失。
这种以让步和妥协为基础的外交策略被一些人视为中国的屈辱。
此外,李鸿章也有一些政敌,他们批评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够坚决,以致于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势力范围。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2.选取原因与价值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䜣、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
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
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
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4.正文:正方: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
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
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李鸿章外交思想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2013级历史专业杨帅13021022【摘要】李鸿章是晚清官员中与外国人打交道最多的一个。
他参与缔结了众多条约如《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被人诋毁为卖国贼丧权辱国,一生毁誉交加我们此文仅从外交方面对李鸿章进行评价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国际形势对其外交思想进行浅析。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以夷制夷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人,生于1823,卒于1901。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代表清政府缔结了很多合约。
这个人存在很多争议,有人说他是个大卖国贼也有人说他是东方俾斯麦。
我个人认为李鸿章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他已经尽到了全力,毕竟个人不能改变历史潮流和国家命脉。
评判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简单的标签化(譬如简单将李鸿章定义为大卖国贼)评判一个历史人物更不能以今天人的眼光和立场去定义,而必须定义在当时的坏境背景下。
对于李鸿章我们能说他是封建清朝统治的维护者,说他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在甲午战争中领导不力唯独不能说他是个卖国贼。
说他丧权辱国。
对这个危难中的国家,他尽力了。
史学家唐德刚评价他,是中国有近代外交以来涌现出的两个半外交家中的一个。
(周恩来是另一个,顾维钧算半个)。
一、维护国家权益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李鸿章一个接受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儒家推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李鸿章通过科举考试的独木桥,自然也是一个满怀报国热情的儒生。
然而面对清政府腐朽积弱,外国列强肆意践踏中国。
李鸿章一次次接受任命与列强谈判。
1、遣散常胜军和阿思本舰队,维护国家主权李鸿章能成为一名出色外交家,还要从他的发迹开始讲起。
1859年初几乎走投无路的李鸿章,在其兄李瀚章的引荐下入曾国藩幕下从此李鸿章借助湘军发迹。
1862年4月初,在曾国藩湘军的支持下李鸿章刚刚练成的淮军乘船东下抵达上海:这月底,就奉命署理江苏巡抚。
【1】同年清政府将美国人腓特烈华尔顿的洋枪队扩编为“常胜军”经常纵兵肆意掠夺后任白齐文更加变本加厉竟掠夺清兵军饷四万于银元。
浅谈李鸿章功过
‘浅谈李鸿章功过【相关摘要【关于李鸿章外交行为的功过认定,是从其外交行为的历史后果出发,重客观后果而批判其卖国行为;还是设身处地,分析其无可奈何的历史实际,从情感上为其开脱职责?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大都认为李鸿章是个卖国贼,但近年随着人们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有论者特别指出李...【关键词】李鸿章;功;过;苦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天下惟庸人无咎可誉。
”说得好,出错的人往往都是多作事儿的人,而不作事儿是不会犯错误的。
“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历史与真实的差距确实很大,其实多做实事的人未必能流芳万世。
一、李鸿章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外交的现代化上还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等等。
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洋务运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改革开放。
在外交现代化方面,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外交是从李鸿章开始,历史上的中国外交都是进贡关系,真正与世界列国平等外交应该是从李鸿章开始,李鸿章应该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外交的先行者。
他出使日本(虽然签了马关条约),晚年有周游列国,与各国政要交往,各国对李鸿章的评价都还很高。
历史毕竟需要反面教材,李鸿章签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自然首当其冲,不过,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客观地纪念这位洋务运动的老前辈,这位创立多项实业的老前辈,这位开创中国现代外交的老前辈。
当大清王朝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大门的时候,面临着内忧外患。
一些封建士大夫视而不见,或者认为外国器械是奇技淫巧,把洋枪洋炮当作妖法,对他们而言,只有莫名的恐惧;或认为外国利器神妙莫测,无法学习;认为学习西方就是以夷变夏。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毕业论文
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毕业论文延安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设计)题目: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班:08级历史1班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浅析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摘要:李鸿章在外交政坛活跃的三十多年,这是清政府走向穷途末路的三十多年,也是中国主权快速沦丧的三十多年。
作为晚清政府的外交重臣,李鸿章的外交思想对晚清政府乃至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维护清政府的利益是这一思想的宗旨和核心,“避战求和”与“以夷制夷”是其主要内容。
由于这一思想本身缺乏实践基础,不能应对晚清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最终在实践中宣告失败,晚清政府也在内交外困中土崩瓦解。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避战求和以夷制夷清政府正文:他以一身之计负九重之忧,但能争回一分是一分;他处事棘手之际,力争骄悍之异国,哀叹“若舍我命而有利于国,我也毫不吝惜啊”;他“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他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
父名进文,母沈氏,有四子,翰章官至两广总督;鹤章、昭庆,皆从军有功;李鸿章其宗也,生于道光三年癸未(西历一千八百二十三年)正月五日”①。
他少年聪慧,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他 20岁便作《入都》诗安徽庐州府10首以抒发胸怀。
其一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出山志在登鳌顶,何日身才入凤池。
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
马是出群休恋栈,燕辞故垒更图新。
篇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
他日燕台南望处,天涯须报李陵书。
”②其胸怀之广之大不由得令人惊叹。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浅析李鸿章外交思想
军入京帮她平定了反对派,慈禧太后便宣布由她4岁的侄子
登基即位是为光绪帝,慈禧继续垂帘听政。 李鸿章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真正基石是他们互相承认
对方才干,互相需要,而且还对对方心存余悸。慈禧太后怕李
鸿章势力强大于己不利,却又不得不依赖他。在李鸿章方面, 慈禧太后一旦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他从不违抗她的旨意,终
由于李鸿章及其清统治者对资本主义本性缺乏理性认
1875年间他与慈禧太后开始了真正的交往和交谊。事情是
1875年同治帝去世后,朝廷中反对派极力反对慈禧太后让她 侄子继承帝位。慈禧太后求助当时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而李率
识,因而对其欺骗外交也缺乏认识,也没有认识到在侵华过程
中资本主义侵略者已行成一定程度的事实上地联盟。因而其 “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也只是一相情愿,注定失败。 (五)无知的自傲
两次较大的绞捻军的战役。李鸿章从周天爵处调出后,协力
李嘉端办团练。到1858年8月陈玉成率部克复庐州,将李鸿 章宅“焚毁一空”。至此历时5年,李鸿章战场受挫,仕途艰 难。1859年1月,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从此他的宦海生涯 翻开了新的一页。 1859年10月,因李元度去职和祁门驻军问题,李见自 己意见被拒,愤然辞幕离开祁门。1861年7月重投曾幕。在 清廷授意下和在曾国藩支持下,1861年12月,李鸿章带旧 有团练组建淮军,为他掌兵权,控制上海,登上江苏巡抚开
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121
这是梁启超对李鸿章的几句评语,他认为李鸿章不是造 时势的英雄,因为李鸿章不了解世界大形势,不懂国家原理, 不知道政治的本质。没有强国富民,使国家强盛。仅仅是学习 西方不重要的东西,而不是学其要领,反而怡然自得。在外交 方面更是耍小聪明,与强国的大政治家相角逐,失大利而争小 惠,不是他没尽力,而是他才能太平庸了。
对晚清李鸿章外交的再认识
对晚清李鸿章外交的再认识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屡受列强侵略的时期,也是外交上极度衰弱的时期。
李鸿章作为主持晚清外交的重臣,为挽救清国的危亡,其在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上积极创新,他的外交成果对晚清及后来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标签:晚清;李鸿章;外交李鸿章主持晚清外交数十载,其在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等方面多有建树。
然而晚清历史是中国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李鸿章在竭力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处理好涉及列强和清政府利益的一系列问题。
直至现在,学界对于李鸿章外交的评价仍多有争议。
我们只有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实际外交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对李鸿章的外交作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一、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指导着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本人就从两个方面谈一谈他的外交思想:(一)“和戎外交,师夷自强”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戎外交,师夷自强”是指中国在国力无法与列强抗衡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一种缓和的对外关系,同时针对中国的不足努力学习列强先进的东西,再将不断增强的国力展现给列强。
在这一外交思想下,李鸿章外交的基本原则是“以和为贵”,并通过洋务运动将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展现给列强。
李鸿章明确地表达了“自海禁开通,中外交涉频繁,吾过墨守旧法,不适与今世”的看法。
〔1〕他也认识到“洋人论势不论理,视我国势之强弱……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也必隐图其狂逞。
”〔1〕他更认识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日本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取法……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2〕(二)“循理外交,以夷制夷”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循理外交,以夷制夷”是指中国在国势不及列强的情况下,在外交中要尽可能以理服人,并且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和相互牵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在这一外交思想下,李鸿章大多“循理”去解决外交问题,并在洋务运动中常常利用列强在经济上的竞争来给中国兴办洋务带来一些优惠和好处。
李鸿章办外交心得体会
李鸿章办外交心得体会李鸿章是中国晚清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外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实践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
在他长期的外交生涯中,他总结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李鸿章办外交心得体会的1000字阐述。
首先,李鸿章在办外交中非常注重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维护。
他强调外交行动应该以国家利益为导向,而不是个人或特定群体的私利。
他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保持着高度的忠诚和专业素养。
这使他能够充分利用外交手段为中国争取最大的利益,同时树立起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地位。
其次,李鸿章非常强调外交谈判的重要性。
他认为外交谈判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的关键方式,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涉中展现出了高超的谈判技巧和智慧。
他善于通过言辞和行为传达出中国的诚意和决心,达到与外国谈判伙伴实现双赢的目标。
此外,李鸿章非常注重外交之间的平等和互惠原则。
他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不应该有任何一方被剥夺自己正当权益的情况发生。
他在处理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关系时,常常坚守着中国的核心利益,同时也给予对方一定的利益和尊重,以此促成双方的合作。
李鸿章还非常重视外交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他非常清楚外交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他鼓励中国的年轻人学习外语和国际事务,提高他们的外交能力。
他重视经验丰富的外交官员,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以培养新一代的外交精英。
通过这种方式,他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外交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最后,李鸿章认为外交工作是一个需要长期耐心和持久努力的过程。
在他办理外交的过程中,他经历了各种复杂的政治和外交局势,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持续的努力。
他相信通过外交手段,中国可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支持,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李鸿章在其外交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他的办外交心得体会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注重国家利益和形象、强调外交谈判、平等和互惠原则、外交人才培养和耐心努力等方面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办理国际关系,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利益和尊重。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成败
李鸿章外交思想成败审查李鸿章生活于晚清时期,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主持清廷外交30多年,成为晚清外交的关键人物。
他睁开眼睛看世界,洞悉世界发展趋势,结合晚清发展实际,大胆地进行外交史上的尝试,他所从事外交活动的成与败,促使他的人生道路更富有神秘的色彩。
一(一)李鸿章外交思想成功的具体表现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前台人物,肩负国家大事于一身,在处理外交活动中的某些问题上,他始终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始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说话、办事。
以中国同秘鲁订约关于华工问题谈判为例。
1873年前25年间,约达10万名华工被骗往秘鲁做苦工。
华工乘坐“古力船”飘洋过海,远离故土。
这里“古力船”被称为“海上浮动地狱”。
华工在“苦力船”中成为十足的囚犯,稍有怨言,便惨遭毒刑,甚至遭到枪杀,死亡率特别高。
当抵达目的地时,他们又被投入另一座人间地狱,受到残酷镇压和野蛮的迫害,随时成为牺牲品,一切权利被剥夺,集中在监狱式的收容所里,内设有各种刑具,门禁深严。
每天的劳动强度达11到16个小时,甚至长达20个小时,稍有怠慢,即遭鞭打,并给戴上脚镣干活。
晚上睡觉还用特制木器锁脚,以防逃跑。
这种状况,无非等同于罪犯一般。
为此,西方记者不得不供认说:“华工较之黑奴有下等矣。
”[1]正是受尽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待遇,在秘华工必然是十人有九人死于非命。
西方殖民列强虐待华工的罪行,遭到华工的强烈反对和中外赋有正义感人们的谴责和讨伐,同时也引起了晚清统治阶级的极大关注。
其中,李鸿章的举动最为肯定。
1873年,秘鲁派使来华谈判通商,李鸿章就此问题严词批评,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途径才能保障华工的权利。
所以,1874年订约时,增加了订立调查华工境况的专条。
1895年,再次作出了维护华工权益的保证。
显然,在这场外交的斗争中,李鸿章通过一系列的途径进行取证,如当时驻美副公使容闳奉命前往秘鲁进行3个月的调查,取得了华工遭受迫害的第一手资料,他以铁的事实,使对方无法狡辩,最后达成了较为合理的结果。
卖国还是误国_李鸿章外交政策浅析_赵广
文化殿堂2011.02·91·卖国还是误国——李鸿章外交政策浅析赵广[1]李静[2]([1]商丘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2]焦作市第一中学河南·焦作 454000)摘 要: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整个政治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外须和戎”“以夷制夷”思想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客观上却存在很大的局限。
具体分析这些思想及其对国家主权的态度,从中可知,李鸿章并非存心卖国而属无心误国。
关键词:李鸿章 外须和戎 议和中图分类号:K258.9 文献标识码:ANation-Selling or WuGuo——Li Hongzhang ForeignPolicy AnalysedZHAO Guang[1]LI Jing[2]([1]Shangqiu University Henan·Shangqiu 476000;[2]Jiaozuo No. 1 High School Henan·Jiaozuo 454000)Abstract: Diplomatic activities w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i Hongzhang’s whole political career. His diplomatic thought have definite rationality ,but it exist a terrific limitation. We should analyze these thought and his attitude to the national dominion, so that we can more for overall ,but deeply understand this person.Key words: Li Hongzhang; Cemeting relations with western countries; Peace negotiations纵观李鸿章一生,他不但在平定太平天国及平捻两大战役中都曾立下了“赫赫战功”,更是清政府军事和外交方针、策略的主要设计者和推行者,代表清政府谈判和签订了一系列涉外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