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键-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分两块内容,离子键和共价键。离子键概念的形成采用了个案分析法, 由 NaCl 的形成原因分析,引入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因为要表示离子键 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而引入电子式。共价键概念的提出采用理论建构法,直接 由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特点引入 Cl2 分子和 HCl 分子的成键特点,从 而引入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以及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透过实验现象,探究 变化本质,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和 求知欲。培养学生学 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环节五: 内容讲解
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解:两种带电粒子之 间存在着 4 种静电作用:①阴、阳离子的相互 吸引作用;②核与核外电子的吸引作用;③核 与核的排斥作用;④电子与电子的排斥作用。 当这些吸引与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时,这两种离 子就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核艰间距),这就叫 对立与统一,这种静电作用属于强烈的相互作 用的一种形式,我们说这时候的 Na+和 Cl-就形 成了化学键。教师鼓励学生自行给离子键下定 义。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它也是微粒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它对物质的 物理性质有影响。教材中将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的溶沸点高低联系起来,使学生 对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有具体的认识。而且,教材中还介绍了氢 键,使学生对一些特殊物质的反常的熔沸点有所了解,从而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 象,如冰为何浮在水面上。
学生经过思考及讨论后给 概念下定义,抓住某些关 键的特征,离子键是化学 键的一种。这个概念有 2 个关键的特征:1.成键的 粒子是什么;2.通过什么 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 键。
引导学生利用实验、 图片、文字等信息从 原子(离子)结构入 手进行分析离子键 的形成过程及本质,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能力。
学习这一单元,还将学习两种化学用语——电子式和结构式,还将运用几种 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和晶体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这些化 学用语和模型的使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提高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情分析】 1.内容及特点分析
离子键是学生继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后,探究微观世 界中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节理论课。这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概念 易混淆。该知识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离子键概念的形成及应用,二是用 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这两个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 的难点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2.知识形成分析
·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离子键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各 不相同,他们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以及多媒体辅助动画演示 NaCl 的形成机理以及过程,在头 脑中构建离子键以及离子化合物的的概念;
学生学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熟练用电子式写出各 种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并能较清晰的叙述离子化合物和离子键之间的关系;
BaCI2 NaF MgS Na2O CsCI MgF2 K2S CaO 3.主族元素 A 和 B 可形成 AB2 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 AB2 的形成过程。 4.创新题:请同学们选取本节课所学知识中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或知识点自己 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写一个成文的报告。
完善离子键的定义 之后,由此引出离子 化合物的形成条件 及表示方式,完成知 识迁移,开发深度思 维。
环节七: 应用、实践
教师要首先对学生的思考归 纳能力以及发问能力做出积 极的评价,然后在同学们已 总结的基础上完善构成离子 化合物的条件,并为同学们 介绍一种用电子式表示离子 化合物以及它的形成过程, 加深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
在老师引导和提示下, 在头脑中建构一个初步 的概念:原子是以某种 特殊的作用相互结合成 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不 是简单的紧密堆积。而 这种原子间强烈的相互 作用,叫做化学键。
根据对日常生活所熟知 的“关键”“肌腱”“电 键”等的概念,用词解 释词,明白“键”就是 重要的连接部位,从而 更深层地理解化学键, 形成对知识的自主构 建。
2.特点: ①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②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
注: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3.容易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有: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的原子之间(例如:大部分的 IA、IIA 族与 VIA、
VIIA 族元素的原子之间)
(2)离子或离子团之间(例如:金属阳离子、NH4+与酸根离子之间) 4.表示离子键和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方式
环节六: 应用、实践
由以上总结出来的离子 键的概念,我们可以知 道,通过离子键形成的 化合物,我们称之为“离 子化合物”,由此引出离 子化合物的概念。
学生开始在头脑中搜 索知道的化学物质, 并判断哪些符合离子 化合物,并开始思考 几个问题:判断离子 化合物的依据即构成 离子化合物的条件; 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表 示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的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感 知微观粒子的运动,体会离子键的形成原理,领悟“离子键”的存在,激发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通过离子键以及后面课时的学习,增强对微观粒子运动的认识,提升在微观 领域里的想象力,感悟微观世界的奇妙与魅力,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体会 化学物质与自然界的关系;
环节三: 设计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金属钠 在氯气中燃烧,并引导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 象,并思考现象背后的 实验原理。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现象并记录,由此 产生疑问:金属钠 为什么会在氯气中 燃烧?
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思维方 式的转变,强调学生 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构 构建。
环节四: 解释现象
方式二、课堂表现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预习 能独立阅读课本,并联系前面章节 优
所学习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良
评价标准 良 不错 尚 需努
可力
化学键的 要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 优 良 不错 尚 需努
同的作用力,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
相关背景 各不相同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 良
可力
响;
离子键的 通过实验探究及多媒体动画演示 优 良 不错 尚 需努
引导学生写出纳与氯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并从原子得失角度分 析 Na+与 Cl-的形成过 程以及相互间的作 用,用多媒体动画演 示 NaCl 的形成过程, 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 念。
学生体会,并将新概 念填充到以构建的知 识框架中去。在此过 程中产生疑问:在氯 化钠形成过程中,氯 离子和钠离子之间仅 有异性电荷的相互吸 引吗?
在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渗透 STS 教育的理念,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 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问 题入手,学习构成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 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小组讨论交流--讲授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 实验器材:石棉网、酒精灯、坩埚钳、集气瓶、玻璃片等
学生练习着用电子 式表示一些常见的 离子化合物以及它 们的形成过程,加深 对新概念的理解。
学会用电子式表示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过程,学会总结新知 识,独立思考与总结 归纳能力得到提升。
环节八: 学以致用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本节 课重点在于重点理解化 学键的概念,离子键的概 念、本质、成键微粒、成 键条件,学会用电子式表 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 程。并加以随堂练习巩固 知识。
Na· + ·¨Cl∶ ─→ Na+ [∶C¨l ∶ ]—
¨
¨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 MgCl2 、NaBr、MgO、Na2S 的形成过程。
【评价方式】
方式一、当堂测验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材分析】本单元帮助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重点解释离子 键和共价键,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 各不相同,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物质——NaCl 入手,引入离子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 识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原子间能形成典型的离子键。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 电子式来形象的表示离子化合物,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第二个内容中, 从学生熟悉的物质——HCl 入手,引入共价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非金属和非 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能形成共价键。能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来形象的表示 共价化合物,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构 成物质的微粒,以及它 们的微观结构,分组并 积极讨论元素的原子 是怎样构成万千物质 的。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 境,激发学生“揭秘” 的求知欲望,产生认 知冲突,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 机。
环节二: 理论预测
教师聆听同学们的回答, 纠错引导并归纳总结:百 多种元素构成三千多万 种物质,是因为同种或不 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存在 一种很强的作用力,我们 把这种原子间的强烈的 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课标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结束本章内容学习 之后要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认识化学键和分子之间的作 用。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并且能够区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明确离子、分子和原子可以分别构成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能够在今 后的学习过程中熟练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 物;会用结构式表示共价键以及共价分子。了解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 构的方式,并在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后对有机化学加深理 解。
媒体用具:黑板,粉笔,计算机,投影仪, PPT 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
教
学
师来自百度文库
环
活
节
动
学
设
生
计
活
意
动
图
环节一: 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一边观看丰富多彩的物质世 界一边向学生抛出问题:人 们发现的元素只有 100 多 种,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却 有 3000 多万种,这是为什 么?引导学生从构成物质的 微观粒子以及结构方面思考 并讨论。
NaCl 的形成机理以及过程,深刻理
概念及形 解离子键以及离子化合物的的概 良
跟随教师归纳小结 本节课所学内容,并 加以练习巩固。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 理论和桑代克的练 习律设计练习,巩 固所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键
1.概念: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强调)
2.化学键的分类
离子键 共价键
二.离子键
Na
e-
Cl
Na+
Cl-
Na+
Cl-
1.概念: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表示——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
式子。
可以表示:①表示原子; ②表示简单离子; ③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
··
Na+〔:C··l
— ··
〕
〔 :·· C··l:〕— Ca2+〔 :··C··l:〕—
K+〔:· S···:〕2— K+
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日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离子化合物与其他类型的化合 物,用理论和化学模型解决化学键方面各种类型的题目;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成果汇报的过程,学生能更进一步掌握进行科学 观察、操作与探究的方法,提升观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能够用各种化学模型简化日后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能力;
厚德 积学 励志 敦行
HOUDE JIXUE LIZHI DUNXING
学校:陕西师范大学 姓名:白玉娇
《离子键》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 课程基本安排·
【教材出处】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理科学生 【授课教师】
· 教学设计背景分析·
透过实验现象,探究 变化本质,从感性认 识,到理性认识,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和 求知欲。培养学生学 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
环节五: 内容讲解
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讲解:两种带电粒子之 间存在着 4 种静电作用:①阴、阳离子的相互 吸引作用;②核与核外电子的吸引作用;③核 与核的排斥作用;④电子与电子的排斥作用。 当这些吸引与排斥作用达到平衡时,这两种离 子就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核艰间距),这就叫 对立与统一,这种静电作用属于强烈的相互作 用的一种形式,我们说这时候的 Na+和 Cl-就形 成了化学键。教师鼓励学生自行给离子键下定 义。
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分子之间,它也是微粒之间的一种作用力,它对物质的 物理性质有影响。教材中将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的溶沸点高低联系起来,使学生 对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有具体的认识。而且,教材中还介绍了氢 键,使学生对一些特殊物质的反常的熔沸点有所了解,从而可以解释一些自然现 象,如冰为何浮在水面上。
学生经过思考及讨论后给 概念下定义,抓住某些关 键的特征,离子键是化学 键的一种。这个概念有 2 个关键的特征:1.成键的 粒子是什么;2.通过什么 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 键。
引导学生利用实验、 图片、文字等信息从 原子(离子)结构入 手进行分析离子键 的形成过程及本质,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能力。
学习这一单元,还将学习两种化学用语——电子式和结构式,还将运用几种 结构模型——分子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和晶体的三维空间结构模型,这些化 学用语和模型的使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键的理解,提高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学情分析】 1.内容及特点分析
离子键是学生继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后,探究微观世 界中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节理论课。这部分知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概念 易混淆。该知识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离子键概念的形成及应用,二是用 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这两个方面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 的难点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2.知识形成分析
·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离子键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力,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各 不相同,他们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以及多媒体辅助动画演示 NaCl 的形成机理以及过程,在头 脑中构建离子键以及离子化合物的的概念;
学生学会用电子式表达离子化合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熟练用电子式写出各 种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并能较清晰的叙述离子化合物和离子键之间的关系;
BaCI2 NaF MgS Na2O CsCI MgF2 K2S CaO 3.主族元素 A 和 B 可形成 AB2 型离子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 AB2 的形成过程。 4.创新题:请同学们选取本节课所学知识中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或知识点自己 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写一个成文的报告。
完善离子键的定义 之后,由此引出离子 化合物的形成条件 及表示方式,完成知 识迁移,开发深度思 维。
环节七: 应用、实践
教师要首先对学生的思考归 纳能力以及发问能力做出积 极的评价,然后在同学们已 总结的基础上完善构成离子 化合物的条件,并为同学们 介绍一种用电子式表示离子 化合物以及它的形成过程, 加深学生对离子键的理解。
在老师引导和提示下, 在头脑中建构一个初步 的概念:原子是以某种 特殊的作用相互结合成 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不 是简单的紧密堆积。而 这种原子间强烈的相互 作用,叫做化学键。
根据对日常生活所熟知 的“关键”“肌腱”“电 键”等的概念,用词解 释词,明白“键”就是 重要的连接部位,从而 更深层地理解化学键, 形成对知识的自主构 建。
2.特点: ①成键微粒:阴阳离子
②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
注: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
3.容易形成离子键的微粒有:
(1)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的原子之间(例如:大部分的 IA、IIA 族与 VIA、
VIIA 族元素的原子之间)
(2)离子或离子团之间(例如:金属阳离子、NH4+与酸根离子之间) 4.表示离子键和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方式
环节六: 应用、实践
由以上总结出来的离子 键的概念,我们可以知 道,通过离子键形成的 化合物,我们称之为“离 子化合物”,由此引出离 子化合物的概念。
学生开始在头脑中搜 索知道的化学物质, 并判断哪些符合离子 化合物,并开始思考 几个问题:判断离子 化合物的依据即构成 离子化合物的条件; 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表 示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氯化钠的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感 知微观粒子的运动,体会离子键的形成原理,领悟“离子键”的存在,激发学生 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通过离子键以及后面课时的学习,增强对微观粒子运动的认识,提升在微观 领域里的想象力,感悟微观世界的奇妙与魅力,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体会 化学物质与自然界的关系;
环节三: 设计实验
课堂演示实验:金属钠 在氯气中燃烧,并引导 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 象,并思考现象背后的 实验原理。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 现象并记录,由此 产生疑问:金属钠 为什么会在氯气中 燃烧?
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学 生学习方式、思维方 式的转变,强调学生 亲身体验实验过程, 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构 构建。
环节四: 解释现象
方式二、课堂表现评价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预习 能独立阅读课本,并联系前面章节 优
所学习的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良
评价标准 良 不错 尚 需努
可力
化学键的 要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 优 良 不错 尚 需努
同的作用力,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
相关背景 各不相同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 良
可力
响;
离子键的 通过实验探究及多媒体动画演示 优 良 不错 尚 需努
引导学生写出纳与氯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并从原子得失角度分 析 Na+与 Cl-的形成过 程以及相互间的作 用,用多媒体动画演 示 NaCl 的形成过程, 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 念。
学生体会,并将新概 念填充到以构建的知 识框架中去。在此过 程中产生疑问:在氯 化钠形成过程中,氯 离子和钠离子之间仅 有异性电荷的相互吸 引吗?
在教学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渗透 STS 教育的理念,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 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物质、现象以及与化学有关的问 题入手,学习构成物质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 生活问题。
【教学重点】 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电子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发现--小组讨论交流--讲授法--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 实验器材:石棉网、酒精灯、坩埚钳、集气瓶、玻璃片等
学生练习着用电子 式表示一些常见的 离子化合物以及它 们的形成过程,加深 对新概念的理解。
学会用电子式表示 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过程,学会总结新知 识,独立思考与总结 归纳能力得到提升。
环节八: 学以致用
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本节 课重点在于重点理解化 学键的概念,离子键的概 念、本质、成键微粒、成 键条件,学会用电子式表 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 程。并加以随堂练习巩固 知识。
Na· + ·¨Cl∶ ─→ Na+ [∶C¨l ∶ ]—
¨
¨
练习:用电子式表示 MgCl2 、NaBr、MgO、Na2S 的形成过程。
【评价方式】
方式一、当堂测验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B)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作用叫做离子键。 (C)只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才能形成离子键。 (D)大多数的盐、碱和低价金属氧化物中含有离子键。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材分析】本单元帮助学生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作用力,重点解释离子 键和共价键,学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不同的分子间作用力 各不相同,对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影响。
本单元从学生熟悉的物质——NaCl 入手,引入离子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 识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的原子间能形成典型的离子键。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 电子式来形象的表示离子化合物,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在第二个内容中, 从学生熟悉的物质——HCl 入手,引入共价键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非金属和非 金属元素的原子间能形成共价键。能运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来形象的表示 共价化合物,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生回顾以前所学构 成物质的微粒,以及它 们的微观结构,分组并 积极讨论元素的原子 是怎样构成万千物质 的。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 境,激发学生“揭秘” 的求知欲望,产生认 知冲突,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 机。
环节二: 理论预测
教师聆听同学们的回答, 纠错引导并归纳总结:百 多种元素构成三千多万 种物质,是因为同种或不 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存在 一种很强的作用力,我们 把这种原子间的强烈的 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课标分析】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结束本章内容学习 之后要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认识化学键和分子之间的作 用。知道离子键、共价键及其形成,知道并且能够区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明确离子、分子和原子可以分别构成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能够在今 后的学习过程中熟练运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共价键以及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 物;会用结构式表示共价键以及共价分子。了解球棍模型、比例模型表示分子结 构的方式,并在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和成键方式后对有机化学加深理 解。
媒体用具:黑板,粉笔,计算机,投影仪, PPT 等 【教学流程设计】
教
教
学
师来自百度文库
环
活
节
动
学
设
生
计
活
意
动
图
环节一: 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一边观看丰富多彩的物质世 界一边向学生抛出问题:人 们发现的元素只有 100 多 种,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却 有 3000 多万种,这是为什 么?引导学生从构成物质的 微观粒子以及结构方面思考 并讨论。
NaCl 的形成机理以及过程,深刻理
概念及形 解离子键以及离子化合物的的概 良
跟随教师归纳小结 本节课所学内容,并 加以练习巩固。
根据斯金纳的强化 理论和桑代克的练 习律设计练习,巩 固所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键
1.概念: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存在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强调)
2.化学键的分类
离子键 共价键
二.离子键
Na
e-
Cl
Na+
Cl-
Na+
Cl-
1.概念: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
表示——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 · ”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
式子。
可以表示:①表示原子; ②表示简单离子; ③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形成 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
··
Na+〔:C··l
— ··
〕
〔 :·· C··l:〕— Ca2+〔 :··C··l:〕—
K+〔:· S···:〕2— K+
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在日后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准确迅速地判断离子化合物与其他类型的化合 物,用理论和化学模型解决化学键方面各种类型的题目;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成果汇报的过程,学生能更进一步掌握进行科学 观察、操作与探究的方法,提升观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能够用各种化学模型简化日后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的能力;
厚德 积学 励志 敦行
HOUDE JIXUE LIZHI DUNXING
学校:陕西师范大学 姓名:白玉娇
《离子键》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 课程基本安排·
【教材出处】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2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对象】 高中一年级理科学生 【授课教师】
· 教学设计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