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道德经第五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一、原文

第五章天道非“人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译文(意译)

天地无所谓仁爱,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用草扎成的狗一样“麻木不仁”;圣人以天道为法,也把百姓当成刍狗。你看天地之间不是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吗?你怎样地“以空使空”地使用它,它都不会不够用,而且越鼓吹使用它,它的能量反而越有增无减。但是你若妄用你的主观意志,却只会加速减少你可从中获得的能量,因此不如老老实实地守持这“中空”的法则来依道而行。

三、释词

仁:《说文解字》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为以人道待人,即讲仁爱。用于道德范畴指人与人互相友善;又引申指同情,怜悯。

刍:本义为割草,引申为喂牲口的草。“刍狗”指用草扎成的狗。

橐龠:“橐”,本义为一种无底的袋子,盛物时须用绳捆扎住两头。又特指古代冶炼鼓风用的装置。“龠”,本义为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可吹奏。“橐龠”连用指烧火鼓风的“风箱”,橐即风箱,龠即风箱中的吹风管。

虚:本义指古人穴居的废窑包,即废墟,此处用其引申义:使空,空起来。屈:本义为尾巴盘曲于身后,此处用其引申义:缺欠,亏,亏损。

愈:本义为病好转,此处作副词,表示:越发,更加。

言:本义为吹奏乐器,引申指说,陈说。

数:本义为查点,计算。此处指su(四声),通“速”,指快速或加速。

穷:本义为达到尽头,此处指用尽,使尽。

中:本义为氏族社会的徽帜,引申指与四周、上下距离相等的部位;或两端之间的位置;或指不偏不倚等。

四、阐解与应用

此章仍然是一面讲道的特点,一面讲如何“用道”,依次讲圣人如何“用道”,一般人又应该怎样“用道”。它共有以下要点:

1道非“道德”

《老子》的“道”不是讲仁爱友善或是非善恶的伦理学、道德学的概念,即我们一般所熟悉的社会生活领域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人际间共同约定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合乎人性、保护人文秩序的价值功用,而《老子》的道则是“宇宙级别”的,它高于人际社会,是指客观的宇宙法则,天地万物的大规律,它不讲人情,不讲偏私,而是完全按照运动、平衡、循环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宇宙法则运行的,在《庄子》则把它比喻为:天道、大道、真宰、天钧、天倪、道枢、天平、天地等。

此章开宗明义,明言“天地不仁”,即天地本不遵依什么人间规范,天道非人道,它自有其高于人类社会的“宇宙法则”或“天地规律”。

《庄子·天道》篇里提出了“天道”、“帝道”、“圣道”三个不同级次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此处的“不仁”之“天地”,《庄子·天道》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积”在这里指“停滞”、“止息”;“六通四辟”指六合四方,即全方位。《庄子·天道》认为帝道、圣道皆来自于天道,天道的本质是不断运行而不停息的“无为而无不为”,即“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故“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即遵天道而居于上位者是帝王、天子,居于下位者是玄圣素王;依道而守静者为圣,依道而追求在社会上建功立业(外动)者而为王。但其基本精神都应该是“朴素无为”的,这才是天下之“大美之境”。

《庄子·天道》也把“天道”称为“天地”:“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即天地是自古以来最高、大、上的存在者,是黄帝、尧、舜等圣人所共同崇尚(赞美)的目标。所以后来古代君王治理天下,都干了些什么呢?不过是顺乎天地法则而行罢了。

《庄子》的“天道”或“天地”就是《老子》此章“天地不仁”之“道”(宇宙法则)。

“道”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含义:①道路,路程;②方向,目标;③方法,技艺;④规律,事理;⑤思想或学说体系;⑥道德,道义;⑦原则,规矩;⑧言说,谈论;⑨《老子》之“道”等。

“道”在《道德经》中差不多共有四层意思:第一,从来源或原因上看,道是万物的总根源;第二,从本质上看,道是万物的本质或本体;第三,从事物运行变化的必然性上看,道是万物存在、变化的总规律;第四,从实践应用的方法和智慧看,道是人们对待世界、为人处世的总法则。或者说道是万物之根、之本、之法。而“德”则是人对道的掌握,“德”者得也。德字原来写作“悳”,即道在人的心中的意思,即心里得道才是真正的得道。因此,道和德原本是一回事,区别只在于道为体,德为用;道是抽象的,德是具体的。

《老子》的“天地不仁”之“天道”,亦可说是天的视角、宇宙视角,或上帝视角,是迄今为止人类文化中的最高视角,它对人类文明,对人的视听言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凡事都要用宇宙之“天道”来衡量、来要求,比如天人合一、生态平衡等价值目标即是。它确立的是“宇宙人”的“天地人格”,追求的是人格宇宙和自然宇宙的完美统一,是天地大美的至真至善至美之美。也是我们今天最需要重新认识和确立的顶级价值目标。

2中空之道

此章把道比喻为“橐龠”,把道之运动、功用,比喻为风箱的鼓吹、抽动和无穷尽的“气能”、“动势”,而风箱正是以“中空”为用的,橐龠或风箱如果没有了它的“中空”结构,也就失去了其奇妙之神力、神功。

橐龠或中空结构当然都是比喻,是在强调道具有无限的根源性的生产活力,它的“中空”意味着它具有可涵括一切的可容、可纳、可承、可载的最大的“框架结构”,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制度、体制、机制等一样,是决定事物的那个“基础”或“根据”。

俗话说:虚怀若谷;宰相肚里能撑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胡适也说过: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等等。你能容人吗?度量大、宽宏大量,这“可容性”正是《老子》之道的一大特征,它具有最大的“可容性”,它可大到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其至深处则是那个无限的“虚无”。只是它并不仅限于空洞的“虚无”,反而却是天地万物之大有世界所从而生、所由而出的总根源。是故,一个国家,一个社团,一个个人,有没有这“可容性”和“可产性”的“中空结构”,便非常重要,因为它是生命、活力之母。

崇尚中空结构,在《老子》形成了一些具有“空间性”的特殊喻象,比如橐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