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本章是引导学生跨入力学世界的大门,直接为第七章《力与运动》作好知识铺垫,也是学习第九章《浮力》、第十章《机械与人》的基础。
2、教材结构要点:
整章构架如下图所示。
教材从“熟悉”人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逐步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根据这个思路,本章首先依据“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概括出力的概念、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第一节)。
然后介绍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第二节)。
在此基础上,第三、第四、第五节分别介绍三种常见的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三节内容各有其突出点:第三节弹力:突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第四节突出重力和质量的关系;第五节则突出实验探究——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介绍摩擦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诸多表现,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以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3、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通过常见的事例或课堂演示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使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介绍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交流与讨论”、“实验探究”过程中,渗透以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乐于参与科学实践(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将自己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增强学生与同伴协同、合作的能力。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基于课程标准,从教材形成特点、结构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规律,我确定出本章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三要素。
(3)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4)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垂线的运用。
(5)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力并能应用其解决有关的现象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2)作用点对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3)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5)设计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突
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章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层层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情、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说学生起点能力
1、学生在学习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中知道物理是研究物质结构、相互作用以及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其他学科曾涉及到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了解了进行科学探究的步骤与要素。
2、学生初步具备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3、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兴趣很高,好奇心很强。
4、初中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特别是实验探究过程中仍需要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
学法分析与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章课程学习用观察思考、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掌握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及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重力与摩擦力,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利用丰富的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注意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情景,注意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通过活动与探究主动、生动地学习,加强实践环节,关心自然,关心社会。
学生在情景化的学习中可以激活以往所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体验,因而有利于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学习。
结合本章特点及今年的焦点新闻内容,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情景。
1、投影展示“神州七号”发射时的图片,提出问题:“神州七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说明: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
2、展示奥运冠军张湘祥举重夺冠的图片资料,张湘祥能够举起319千克的杠铃,但他能举自己吗?(说明:力是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展示奥运冠军郭晶晶跳水夺冠的图片资料,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形变,发生形变同时,变形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这个过程中力是怎么样的呢?(说明:力的
作用的是相互的,而且反作用力与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4、利用媒体展示图片,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苹果或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呢?
5、思考举重、单杠运动员开始做动作之前他们都要做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运动员要往手掌心上抹“白粉”(镁粉)呢?可不可以用面粉替代呢?像这样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疑问,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进行科学探究。
(增大摩擦力)
(二)教学背景预设与建议
1、对于力的概念的归纳及其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的掌握理解,我们的教学从学生的观察、认识与体验三个方面着手。
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同桌间互相左手拍右手、手拍打桌子),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两只手都有感觉疼痛……(学生举例)
体育运动中:足球运动员踢球,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排球运动员托球……(学生举例)上面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与人有关,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工农业生产中:汽车拉拖车,起重机吊起货物……(学生举例)以上的例子都存在力的作用,并且物体是直接接触的。
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磁铁吸引大头针)
2、力的描述
教学时,让学生用竹条做做分组实验,然后让学生分组就“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进行分组交流和讨论。
交流归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作用的位置)。
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然后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力的现象说明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对于力的单位,一要强化单位意识,对此可提问学生,让其描述自己身高,强调单位的重要性,与其对比,引入力的大小也有相应的单位来描述(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是为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然后,让学生讲述牛顿的小故事,并阅读信息窗的内容,学习牛顿注意观察、认真实验、积极思考、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二要让学生对1N力的大小形成具体的印象,可通过学生利用钩码和身边的物体感受力的大小。
比如托起两个钩码用力大约1N,托起物理课本用力大约3N。
关于力的示意图的教学,用10N 的力在水平方向上向右拉物体为例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然后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的方法,并以上图为例讲解具体作法。
并让学生练习、板演等方式进行纠错订正。
3、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在学生分组实验过程中,我并没有把实验步骤和结论不加启发和引导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当“模仿者”,而是让学生自己摸索当“探索者”。
通过边思考边操作,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绝大多数学生得出正确规律: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经历弹簧测力计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的要求对初中生来说是高了一点,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我在教学过程中耐心地加以引导、启发纠正和帮助,并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
4、重力大小、方向和重心
首先让学生知道重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万事万物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然后提出问题——重力从哪里来?这样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先体会到重力就在我们身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
然后通过实验探究,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现象,认识重力的存在。
接着学生可能会想到“重力的方向朝哪?”讨论有重力的时候地球的东西往哪掉?想象没有重力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播放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场景视频。
)在此基础上引导出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
通过提出如何得出重力的大小的问题,通过分组实验、讨论总结,最后通过学习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及其应用,进一步地巩固本节所学知识,也将这些知识点灵活运用,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渗透了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思想。
5、摩擦力的探究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们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三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们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
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
接着我们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
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三)多媒体的使用,拓展学生的视野
多媒体的使用,既可拓展学生视野,有时采用一些影片、动画等形式,可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课堂中一个重要的辅助措施。
五、设计理念
物理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学科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物理,使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物理、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是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是引人入胜、富有魅力的。
六、板书设计
板书、板图的直观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保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一分为二,一半简写探究结论,一半留作分析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