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复习资料赏析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员编号:年级:总课时数:班主任: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辅导时间:学科教师:
桃花源记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类。
(4)悉如外人。悉:都。
(5)具答之。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扶:沿、顺着。向:先前
(10)及郡下,诣太守。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解释为:邀请。
三.古今异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⑹阡陌交通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
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⑺虽与外人间隔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⑻屋舍俨然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⑼后遂无问津者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⑽说如此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四.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五.成语
(1)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六.句子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七.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⑹文章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⑺文章顺序:时间先后
⑻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⑼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⑽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⑾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⑿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⒀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⒁“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⒂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出了了哪几件事?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三件事: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⒅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⒆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
(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⒇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的特点:
(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2)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平等自由。(3)环境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阅读理解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
①潘小锋是个寡言少语、性格内向的学生,瘦削的脸上有着一双透着忧郁却又叛逆的眼睛。他总是喜欢一个人躲着看他的动漫书,偶尔也会在纸上涂鸦着什么,平时很少参与班集体的活动,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极少来往,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人。
②那天,我正在神采飞扬地讲着课,学生都安静地听着。突然,原本安静的教室却被一声窃笑搅起了层层波浪。我怒火中烧循声望去,发现是潘小锋的同桌张晓琴在笑。张晓琴发觉我盯着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③我铁青着脸说:“张晓琴,你笑什么?”
④张晓琴立马站起来小声说:“老师,他在画你——”并用手指着潘小锋课桌上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