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材整理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

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

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

惯。

[误区警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教材整理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20世纪50~70年代

(1)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2)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风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66“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粮食产量提高,工农业产品丰富,当今人们再也没有花钱而买不到东西的烦恼了。

探究点一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国民众的服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变化的主要因素。

【提示】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

【史论拓展】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

(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现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探究点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根据以上史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

【提示】服饰、建筑、饮食、交通、婚姻习俗。

(2)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并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

【提示】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因素的影响。

【史论拓展】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

(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

(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

(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解题模板】

1.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的是()

【导学号:14330103】A.中山装B.列宁装

C.长袍D.马褂

【解析】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装,故A项正确;列宁装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流行的服饰,故B项错误;长袍、马褂是清代民间的传统服饰,与题意不符,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

2.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

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期间

【解析】鸦片战争期间和洋务运动期间尚未出现“断发易服”的主张,故A、B两项错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和“断发易服”,故C 项正确;辛亥革命期间以政府推广的形式普及了“断发易服”,故D项错误。

【答案】 C

3.歌曲《文明结婚歌》唱道:“吾祖国,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同是新国民。”歌词描绘的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导学号:14330104】A.鸦片战争时期B.中华民国初期

C.“大跃进”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改良婚礼,社会进文明”“莫再说,男尊女卑”可知,它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的观念,故选B项。

【答案】 B

4.2008年年底,由国内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改革开放流行语征集活动,最终选出全国十大流行语: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黑猫白猫、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中国特色、雄起。这些流行语() A.反映了部分公务员思想观念转变

B.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C.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变

D.表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

【解析】题干中的流行语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涵盖内容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体育等多个方面。部分公务员思想转变的结果只是“下海”一词,故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只涉及经济方面,故B项错误;流行语所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方位的变化,故C项正确;中国的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主流媒体不是指互联网,流行语也没有专指互联网的普及率,故D项错误。

【答案】 C

5.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它的变化记录着社会经济文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