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
摘要: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把学生生活实际与课堂紧密相连,让课堂服务于学生生活实际,应是我们努力追求的一个目标。
关键词:品德课教学;活;现实价值
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是品德课所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儿童有他们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教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极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让课堂变活,让教学发挥作用。
一、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因此,活动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品德课强调的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通过不断的改革,这一点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课本及老师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都与儿童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听课发现,在问题的引导方面老师们却忽视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一点,从而使课堂失去了它该有的价值。如,一位老师执教的一年级的一节课《爱惜每一滴水》,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让学生明白水
的重要性来教育学生懂得爱惜水,执教老师设计了“导入—水的用途—水的紧缺—水的重要性—爱惜水”等几个环节,思路非常好,但在“水的紧缺”这一环节的引导上却偏离了一年级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当他问道“是不是什么时候拧开水龙头都有水呢”时,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是”。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后,教师接着出示了一幅好多人在等水的画面,并问学生看图后的心情,孩子们一片默然。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缺水的经历,老师的画面不能让孩子与其产生共鸣,那么对学生来说这只是一幅图而已,无任何意义。在这个环节中,当学生回答了任何时候都有水时,如果老师能假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无水的事情发生。这样一定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二、要让课堂变“实”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为了达到这一点,很多老师在课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学生搜集材料,课上把搜集的资料发给学生,而学生所做的就是把老师的材料再抄一抄、读一读、说一说,表面看来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这样的课没有实在的价值,空洞无物,这样的课堂除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些表面的了解之外,无任何意义,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老师必须引导孩子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水》
这一主题活动时,课前把水的用途及家庭中的生活用水情况制作成一份表格,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把签字的表格发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填写好后让家长签名再上交,在教师与家长的双重重视下,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又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离开教室、离开座位
“在教学中,学生认知心理的投入还只是局部的投入,教学需要师生整个身体的投入,需要整个生命的融入,需要感同身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课堂40分钟不一定只局限于教室里,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把课堂设在操场上。如,在开展《做游戏讲规则》这一主题活动时,我就把学生带到了操场上,让学生分小组做自己喜欢的游戏,当学生亲历了活动之后,紧接着让学生谈感受,从而让学生懂得讲规则的重要性,让学生玩得快乐、学得轻松。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因为一些活动麻烦而把实际操作的环节给删掉了,这样的课堂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从而也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
四、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
值的观点和结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不是一个依靠知识灌输的传递过程,而是要依靠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的。由于品德与社会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就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因此,我们的教学空间就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中,要让学生到社会中与实际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让学生懂得如何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我校组织的一次关于品德课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我带领学生开展了“民风民俗”的研究。双休日时间,学生们以村为单位到村里进行访问。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调查后,当我查看学生的调查报告时,我发现学生对“节日的风俗”这个概念理解不恰当,于是我当即利用学生的调查资料与学生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调查活动中学生还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一次,一个小组到一位老人家去采访关于“丧事习俗”这个问题,其中一个男孩一进门就问:“家里死人了吗?”结果被老人轰了出来。可笑的背后让我们深感教育的缺憾,更让我们感受到课堂与生活联系的重要性。
“教育即生活。”陶行知先生如是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离的。只有紧紧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品德课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黄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