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4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易混易错点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公有制领域的分配方式都是按劳分配。
×【解析】公有制领域还可以存在其他分配方式,如按要素分配。
2、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是任意决定的。
×【解析】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不是任意决定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3、爷爷是退休教师,每月领取养老金,其养老金属于劳动收入。
×【解析】爷爷的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不属于劳动收入。
4、叔叔经营农家乐,其收入主要属于财产性收入。
×【解析】叔叔经营农家乐,其收入主要不属于财产性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5、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再分配。
×【解析】数据要素可以按贡献参与国家初次分配。
6、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解析】数据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收入差距。
7、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分配原则。
×【解析】我国的个税调整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效率的分配原则。
8、第三次分配是促进全国人民实现同步富裕的重要途径。
×【解析】错在“同步富裕”。
9、第三次分配旨在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解析】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0、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唯一途径。
×【解析】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是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
11、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经营性收入。
×【解析】市民房屋出租所得的租金属于财产性收入。
12、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解析】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的收入属于劳动性收入。
13、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
×【解析】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它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形式。
《经济与社会》第四课 第二框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教学案

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时2 我国的社会保障【知识梳理】(一)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1、社会保障作为精巧的社会减震器,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2、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资助与他助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社会保障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组成,还包括其他社会保障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险(1)地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2)含义:社会保险通过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因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劳动收入来源时,能够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3)主要内容:在我国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
【相关链接】除了社会保险还有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是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限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商业保险分为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两大类。
购买商业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救助(1)地位:社会救助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2)含义:社会救济是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3)作用: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和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福利(1)含义: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的经济模型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的经济模型分析引言: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制度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提供基本社会福利,还能够实现收入再分配。
本文将从经济模型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和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和福利的体系。
其目标是为了降低社会不平等、缓解贫富差距,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二、经济模型: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集纳税和社会保险费等途径,建立起社会保障基金,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贫困人口和困境群体进行收入再分配。
1. 收入再分配的原则收入再分配的原则通常包括纵向公平(vertical equity)、横向公平(horizontal equity)和降低贫富差距等。
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应考虑这些原则,使得收入再分配更加公正和有效。
2. 纵向公平:福利最大化经济学家通过福利经济学模型来解释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实现纵向公平。
根据这一模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供最低保障收入、医疗保险等福利措施,将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提升至最低标准。
这样一来,社会中最贫困的人群能够享有基本福利,从而实现纵向的公平。
3. 横向公平:税收和福利措施横向公平是指相同个体之间的公平,即相同努力和能力的人应该获得相同的回报。
通过税收和福利措施,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实现横向公平。
比如,通过适度的税收调节,富人的税负较高,而低收入者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税收减免和福利补贴。
4. 降低贫富差距的效果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降低贫富差距。
经济学家通过基尼系数等指标来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
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集和再分配收入,可以减小收入分布的差距,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和改进措施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资金不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 资金来源多样化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应从简单依靠纳税人转变为多样化的途径,如社会保险费、投资收益等,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

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一、本文概述1、研究背景:介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保险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逐渐成为了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保障”向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的转变,逐步形成了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大类,旨在通过集体共济的方式分散个人因生、老、病、死、伤、残等风险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已初具规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社会保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选择以社会保险为例,深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以期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2、研究意义:阐述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重要性,包括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意义。
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工具,其核心目标之一是减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影响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而为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收入分配不公往往是社会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根源,而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安全网”和“稳定器”,能够有效缓解因收入分配不均引发的社会紧张。
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

——温家宝
(三)自由意志主义的机会平等论
11
Public Economics
• 自由权力的至高无上。
• 收入分配上的最好选择是自我权力的实 现和保护。
• 只要财产的分配是正当合法,转让也是 正当合法,分配就是正义的。只要分配 的过程是公正的,那么所引起的分配结 果即使再不公平也是公正的。
(一)公共经济中的收入的定义
3
Public Economics
• 2、收入时间:
–经济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中有规律的收入 变动形式。年轻 —中年—老年
–人们通过储蓄与借款、政府用税收与补贴 来平缓周期
–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是否偶然得利
• 3、收入单位问题。以家庭、居民户还是 个人为分析单位?
-家庭,代际
激励做出反应。其否定收入的平均主义。
• 政府必须作到因平等带来的好处与因激励机制扭曲 而带来的损失取得平衡。因此,政府不能搞收入分 配的平等。
(二)自由主义的分配正义论
9
Public Economics
• 罗尔斯:政府应该选择公正的收入再分配政策。 • “无知面纱”之后的原始状态,可以摆脱主观干
扰。无法预知,则无法设计有利于自己的规则, 转而关注最糟的情况,关注收入分配的最下层
–Eh1=施政对象阶层中的受益人数/施政对象阶层 的总人口。
–Eh2=给施政对象阶层带来的实际利益/应该给施 政对象阶层带来的总利益。
• 2、资源配置中立性。 • 3、消费者主权与纳税人主权 • 4、其他评判标准:效果的明了性、行政费
用、便捷的调查处理机制、心理抵抗度。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职能

浅析我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职能作者:谢丽丽王净净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11期摘要:社会保障是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缓解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将公平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受现实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分析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的关系后,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逆向调节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040-02“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统称。
社会保障的方式是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1]。
国家凭借其拥有的政治权力,通过采取强制手段筹集社会保障金以保障人们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基金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再分配的手段,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初次分配是第一次分配,一般不是由国家规定,是市场机制对社会财富的分配,但也不排除有国家干预的因素,如规定最低工资制度等。
初次分配以贡献为标准,追求的是效率,必然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
市场只能进行分配,而对分配的结果无能为力,这并不是意味着人们不能对市场分配的结果进行调整,而是需要政府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实行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指经过初次分配之后,为了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由政府采取强制性征税或征费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在再分配阶段,国家可以运用税收和提供社会福利或相应的社会保障来进行收入再分配。
一、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之间的关系首先,社会保障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
再分配主要有两个工具:一个是税收和转移支付,一个是社会保障。
税收用来调节过高收入,社会保障则是发挥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水平的作用。
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

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革之风吹遍了每个角落,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成为了热门话题。
社会保障是指由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保障公民福利的制度和措施,而收入再分配则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将社会中的资源、财富重新分配给经济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民生工程,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公民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福利和权益。
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社会保障不仅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物质层面的保障,还包括教育、住房等提供公共服务的保障。
只有实现了人民的基本福利保障,社会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和进步。
其次,收入再分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平等现象。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人的收入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收入,而另一些人则陷入了贫困。
这种财富分配不平等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因此,通过收入再分配,可以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现状,为社会构建一个更加公平的环境。
收入再分配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等方式来实现,让社会中的资源得以重新分配。
然而,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政府财政的压力。
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财政支出,但政府往往面临有限的财政资源。
如何在财政有限的情况下平衡各种社会保障项目的投入,成为了一个难题。
同时,收入再分配会涉及到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利益关系,如何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实现公平正义也是一个挑战。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质量。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力度,通过税收等手段,将财富从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再分配,减少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王国军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倩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博士54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高居民总体消费水平、加快促进消费升级。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增大将负向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进而降低经济增速。
当前我国城乡、地区、行业收入差距比较明显,仍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上述效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滞。
尽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取得一系列耀眼成果,包括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收入差距缩小等。
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差距仍较大且出现扩大趋势、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致社会不公现象加剧和代际收入流动性不断降低等问题依旧十分突出。
需基于收入分配制度新问题,调整制度改革方案、加快改革进程,缓解我国消费困境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赖以调节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政策工具。
本文首先从全局视角出发,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趋势进行总结,确立收入差距调节视角下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化方向。
其次,多角度讨论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围绕“如何优化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差距调节机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演进中的“发展”与“公平”回顾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不难发现,收入分配制度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与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协调进行。
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其中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是核心规律。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表现为单一的“按劳分配”,同时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特征,其他类型生产要素不参与收入分配。
受平均主义思想和分配制度影响,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增速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市场经济认识的加深,“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共存”的基本收入分配制度逐步确立并完善。
与此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潜力得到了极大地释放。
社会保障政策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社会保障政策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在当今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社会保障政策作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社会保障政策能够直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经济支持,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例如,社会救助制度为那些生活陷入困境、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们提供了资金和物资援助。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了贫困家庭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食物、住房和医疗。
这种直接的经济援助能够帮助低收入群体缓解经济压力,缩小他们与其他群体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收入分配的公平。
社会保障政策在调节初次分配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规定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劳动条件和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措施,社会保障政策能够保障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获得合理的收入。
在劳动力市场上,一些劳动者可能由于自身条件或市场因素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社会保障政策的存在可以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防止过度压低劳动力成本,保障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从而使初次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在再分配领域,社会保障政策更是发挥着关键作用。
社会保险制度,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通过强制参保和统筹资金的方式,实现了收入在不同群体和不同时期之间的再分配。
高收入群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相对较多,而低收入群体在享受保险待遇时往往能够获得相对较高的补偿,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
同时,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营和增值,也为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提供了支持。
社会保障政策还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从而间接地影响收入分配。
教育是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一些家庭可能无法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
社会保障政策中的教育补贴、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措施,能够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未来获得更高的收入创造条件。
通过促进教育公平,社会保障政策打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为实现更长远的收入分配公平奠定了基础。
收入再分配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收入再分配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在当今社会,收入再分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收入再分配是指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等手段,将财富从富裕阶层重新分配给贫困阶层,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
然而,这种再分配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收入再分配可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社会福利。
在一个社会中,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通过再分配政策,贫困人口可以得到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社会福利,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这将减少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增加社会和谐和稳定。
此外,再分配政策还可以提供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等,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社会资源,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然而,收入再分配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再分配政策可能会削弱个人的动力和创造力。
如果一个人知道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工作,他们的收入都会被再分配给其他人,那么他们可能会失去努力工作的动力。
这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下降,进而影响社会的福利。
此外,再分配政策可能会导致富人移民或转移资产,以避免被再分配。
这可能导致国家失去富有人才和资本,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福利。
另一方面,收入再分配还可能引发社会不满和不公平感。
虽然再分配政策旨在减少贫困和不平等,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公平现象。
例如,一些人可能会滥用福利制度,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这可能引发其他人的不满和不公平感,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福利。
因此,在实施再分配政策时,需要制定公正和透明的机制,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收入再分配对社会福利有着复杂的影响。
尽管再分配政策可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实施再分配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公正、透明的机制,以确保再分配政策的有效性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一个公平、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

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一、引言如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再分配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定或行政手段,对公民在面临生活风险时提供相应的保障和救助。
而收入再分配则是指通过税收、社会福利等措施,将财富和收入重新分配给社会各个集团。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在现代社会起到的作用及其影响。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体的发展和幸福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一方面,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个体在面临风险时得到应有的保护,例如,养老保险可以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医疗保险可以保障人们在生病时得到及时治疗。
这样,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都能享受到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生活保障。
另一方面,收入再分配可以减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税收制度对高收入群体进行适度调节,再分配给低收入群体,可以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
这样做不仅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了人们在面临疾病、伤残、失业等突发情况时的生活需求。
例如,失业保险可以帮助失业人员维持基本生活水平,避免因失业而陷入困境。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减少了个体走向极端竞争。
例如,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医疗保险可以降低疾病对个体的经济负担,使个体能够更加专注于工作或创业。
再次,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提供教育补贴、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培养,提高社会整体素质。
这样,人们在面对经济变化时能够及时适应,并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收入再分配的意义收入再分配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防止贫富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公和社会冲突。
首先,通过税收制度对高收入群体进行适度调节,实现财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这种财富再分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收入再分配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高中政治:第8讲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8讲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课程标准素养目标2.2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评析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政策,列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1.政治认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树立劳动最光荣观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2.法治意识:劳动者要通过合法途径获取个人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科学精神: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要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错误!(见学生用书P44)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社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分别形成__政府收入__、__企业收入__和__个人收入__。
2.__生产资料所有制__决定分配方式。
3.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分式并存。
(2)__按劳分配__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
①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必须参加劳动;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__劳动__(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对个人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易错]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提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动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②积极作用: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其付出的__劳动数量__和__质量__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__积极性__和__创造性__,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③意义:实行按劳分配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__共同劳动__、__平等分配__的社会地位。
[点睛]判断按劳分配的“三看法”一看范围: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
第六章 收入再分配

• 社会保障与代际分配
—现收现付制 初创时期 用本期的缴款支付本期的支出 —部分基金制 如果一段时期内各代人缴款大于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
结余的积累将形成养老保险基金
—完全基金制 基金达到一定规模 用本代人自己的养老缴款支付退 休后的养老金,而后代人的缴款作为基金积累起来作为后 代人的养老金
向谁课税,以什么为课税对象,以及税率结构如何设计。 (二)公共支出项目 主要是要弄清某些项目花了多少钱,受益人是谁,项目所 产生的利益在社会各个不同的群体以及个人家庭之间如何
分布。
• 二、通过公共生产进行的收入再分配
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收入的分配。
生产资料的归属决定了收入的初次分配。改变生
的收入边际效用弹性之间的关系。
三、私人产品的公共提供
• 私人产品的部分提供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取决于
政府补贴的是什么产品
• 无论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如何,对私人产品的价
格补贴从公平目标说都不理想
四、混合产品的公共提供
• 具有外部效益的产品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 产品的性质。一部分成本由产品的直接消 费者支付使用费来补偿,另一部分成本通 过税收的方式来补偿 • 为实现收入再分配的目标(缩小高低收入 者之间的差距),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收费标准定的低于内部边际效益; 该产品至少能为社会公众平等享用;
第二节 公共提供中的收入再分配
• 公共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的方式筹集资金,
并用以免费或部分免费地为社会公众提供
产品或服务。
• 这一过程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可以从政
府税收以及支出两个方面分析
• 一、税收与再分配 • 税收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部门筹集资金,但 如何征收却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使得社会成员税后收入的 差距缩小 • 课税对象——所得、商品、财产 • 税率——比例税率、累进税率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福利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福利收入再分配是指社会对个体或家庭收入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
通过收入再分配,社会可以更加平等地分配资源和财富,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和提高社会福利的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收入再分配与社会福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不同的再分配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一、收入再分配的意义1. 促进社会公平:收入再分配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贫富均衡。
通过对高收入者多征税、对低收入者提供补贴等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
2. 提高社会稳定:收入再分配可以减轻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减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
通过公平的再分配政策,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稳定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促进经济发展:适度的收入再分配可以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确保每个人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可以打破贫穷陷阱,促进全社会的繁荣。
二、再分配政策的形式1. 税收政策:通过对高收入者实施高税收,对低收入者减免税,可以实现财富再分配的目的。
高税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收入差距,为社会提供稳定的财政支出,用于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
2. 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通过向弱势群体提供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社会保障政策可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待遇,减轻生活压力。
3. 教育与培训政策: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个人提高自身技能和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通过提供免费或补贴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可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再分配政策的效果1. 穷尽效应:穷尽效应是指收入再分配政策能够将收入转移给最低收入群体,从而减少他们的贫困状况。
这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
2. 激励效应:收入再分配政策可能会对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造成影响。
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

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问题,促进财富和权利的再分配。
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保障的原则是人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和保障权,是一个让每个人都可以平等享有福利的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运作中,其收入再分配作用却经常遭受质疑和争议。
在社会保障制度中,重点是社会保障手段和收入再分配这两个关键因素。
社会保障手段与收入再分配的关系社会保障手段是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渠道、方式、措施。
通过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实现针对不同群体的社会保障方案,比如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
政府通过税收和社保基金来实现身体健康、教育、就业和住房等各个领域的社会保障。
收入再分配是针对贫富差距问题提出的所谓解决方案。
在收入再分配中,政府通过贫困救助、社会救助、公共财政等方式,实现富人和穷人的财富再分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财富平等。
社会保障手段和收入再分配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
社会保障是唯一的福利保障机制,其实现方式是通过收入再分配实现的。
这种方式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
通过社会保障机制,发展中国家能够通过财政支出和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福利保障。
同时,社会保障也可以带来制度性的政治和经济变化,促进失业率的降低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因此,社会保障手段和收入再分配方案是相辅相成的。
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的优缺点社会保障与收入再分配固然有其优势和劣势。
社会保障可以通过纳税和公共财政等方式来筹集资金,满足社会福利需求,合理分配费用,保障全民福祉。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元需求,提高财富平等度。
社会保障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减轻贫困人口的经济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社会保障的实现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并为人才的归来提供保障。
但社会保障的实施会使得一些富裕人群为不同程度的纳税负担,使得大部分人的收入受到影响,实现财富再分配的结果从长远来看不一定人人都会获益,其中一部分是被迫接受别人的捐献。
专题06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2025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高效精讲课件(统编版)

考点精讲
(2022·江苏·高考真题)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对推动高质量发 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路 径中合理的是
A.健全初次分配——增加资本收入——优化投资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B.压缩落后产能——增加就业人口——实现共享发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②集体经济中农民自己经营所承包土地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考点精讲
(4)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重要性+必然性) 效率+公平
A:重要性(意义): 对劳动者: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
对社会: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制度,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 社会地位。(体现公平)
“分好蛋糕”
考点精讲 (3)重要举措:实现“两个基本同步”
①居民收入增长 和 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②劳动报酬提高 和 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注:个人收入的提高要以劳动生产 率提高为基础。P48
考点精讲
(4)在初次分配方面,
①要努力 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国家宏观政策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 村优先发展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贯彻新/协调发展理念,统筹区域发展 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国企上交利润率,对国企高管 实行限薪制等
考点精讲
C.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按生产要素分配——扩大中等
收入群体
D.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扩大中等
收入群体
[公共经济学]第八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公共经济学]第八章 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https://img.taocdn.com/s3/m/ae5d276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fb.png)
收入因素。
– 可观察因素:禀赋(天赋和父母的遗赠)、偏好、运气等。
– 不可观察因素:第一,已经产生但未兑现的资本收益;第二, 服务于家庭消费的生产;第三,来自政府的现金转移支付等。
第二,社会救济:国家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给予短期或长期物质帮助的制度。
二1由政否2由是理收功 正英府定哲:解利义国施收学各是入主论哲政入家个不再义:学的的约社同:政家落平翰会的分反府边 脚 等 成 。·罗配对推沁点化员罗尔政动(应。因尔的斯府收是所斯J.(主在入为处认BJ收平eo了地为要nh入等t取位,nh理分化a得和客Rm配的a最境观论w)上公大遇的l提s观搞共多不公)出平数同正提点是。均人,只出必其主利因存,要主义益而在某的要的对于主观最公社要点大正会观是化的成点:; 兼为 1务谁在保也税功1社合经不据第据主由功是秦唤2色1因由 的2谁公因选只 第5然5政 新90顾了等出出证就收能会理济过悉四称要哲能从裕雨彩此自实出共此民要一而的690府福552消 彻方 钱 任 个 是 制 分 的 , , , , 有 学 分 是 与 的 的 , 由现 钱 经 , 通 不, ,自0年年:基主利0费查 式,宝人说度配社据有社当退家配否上“民须意 和,济从过以 缴在由13以支本导经月 月者此 转谁山和,:要会中关会时伍约阶公海福营通志 保谁学长政不 款这市上出目的济起,主案 移受区家上主通保纪人优秦军翰段平社禧企过主 护受的期治正 基一场占标规学,3权, 到益长庭海要过障委员抚裕人以的保业税义 。益收来选当 准过·经罗0联:模:”秦多和中 另,之有是市体初到:也优雇角。收哲 ,入看举手 制程1济尔邦第分公/案,裕3岁纳央 一多前能所场系步祝政并抚主度或学 多定,来段 (中模斯的预一配平的成以的税已 部出,力得机应调家府非安和来价家 出义社选取 ,o式(补算 , 的 和n主为副苏人派分钱秦应税制实查调依上置工研格罗钱:会择得整JC充国特效6角一3处o州主出 人,裕付。完现的查照海、会究伯 ,收中政财 个o09h养民点率使、个n%级青n权超 身多一生成缴情,法市伤为收特 多入的产 社t老r收兼受,福月以R干i年:过 上受直病。款况随律委残主入受由受, 会·b诺a入顾益也禧后上u部张资发百 ,益担、基看便给组抚体的益两益政 福wt齐i最是者就收,ol身荣金s放人 以。任失准,拿予织恤,分。部者府 利董n克)大永拿是购包份坤都实的 形领业制祝起那部等规配分和就 却B事(提化久出间上括a正以借物调 成导和和均一些的。模。组受不 是长sR出、的一接海养e式3给是查 社秘养受一张为首分成损应 在o张)2,分难部地路老b进了对组 会书老益的存国选配,者干 不亿荣e:某配题分选桥r入张纳常 安工等基贪折家。阶一会涉 断元t、坤根主的来择公N上荣税驻 全作“准腐,和段是相; 提拿遗的o据要平补了司海z坤人上 网;社制程数社以被互高下属人资i观等偿不的c市使主海 。会两度目会政行抵的沪k生金点化受同平)、委用权。 意大却都作府使消。杭拐来是;损的台提伤办。的外思令在出为的。高点源:者国。出残公尊事路人人贡中消速,和各,民,厅重故的咋民献心费上都和数个使收其,;”有舌币和。权海出老量社之入主担;机。百牺利段现年提会能再要任结万牲的3在医供成0保分观当合元的市年2疗相员持配点0时。以人场收保0应因原制是市2上员价费健的年所有度:委。及值经(社2处的。自一月其总营6会地地由位5,家和权保岁位位权主当庭;时障以和。利要月的,。上境无领,物其老遇上导秦质掌人不不的裕优控)同可秘当待的。,侵书上和“因犯。秘抚福而,书恤禧对收,。公入”张正分顿荣的配时坤理成则的解为注重是上册点不海了是同滩日自的颇:也称要素分配,以要素报酬所体现的 国民经济初次分配。从收入来源角度研究收入的 分配,试图说明每个生产要素所得报酬占国民收 入的份额。分析单位是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 要素。功能分配要通过市场机制完成。
论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公正性

论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的公正性香㊀伶㊀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即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也是以实现这样一个目标为原则的.社会保障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其互济㊁共济的原则,是社会保障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在其制定和运行中也必须体现公正公平.结合中国现实,本文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应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扩大养老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㊀㊀社会保障对人权理想的实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涵盖不同阶层的各种劳动者,使其充分体现其应有的社会公平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就我们的目标提出(1)社会保险:我们的目标是让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要参加到社会保险的计划当中来,现在城镇是2 5亿人,农村是4 5亿人,加起来有7亿人加入到社会保险中才能达到我们的奋斗目标.(2)社会保障:中国13亿人口都要程度不同地享受到社会保障(王东进,2004).尽管目前我国一时还无法做到将社会保障覆盖全体劳动者,但这应该是一个发展方向.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家庭保险是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养老保障.我国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是太窄,到目前为止,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只有1 6亿人,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的只有1 2亿人,而失业保险只能覆盖8000万人左右(景天魁,2006).也就是说,多数城镇职工未能享有社会保险,而广大农民则基本上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种情况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并且已经成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隐患.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居民被划分成两个在权利㊁义务方面不对等的㊁保障程度迥异的社会群体,由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结构.我国长期以来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还只限于城市中的国有部门中的职工,而在中国农村,非正规养老制度仍占决定地位.80%以上的老年人与子女或家庭的其他成员共同生活,主要是依靠传宗接代来赡养老人.对于农村广大劳动者而言,正式的退休养老制度几乎是一种奢望.上述我国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二元结构是实现广覆盖原则的一大障碍.然而,这种二元结构固然有一部分是受制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要等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才能逐步解决,但是有一部分是制度性和政策性因素所造成的,完全可以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来解决.例如,我们目前要对以下三种群体加大覆盖面:第一个群体,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中国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正在经历重大调整,与此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结构的调整.大批国有企业职工转入非国有经济组织或从事灵活就业,一部分大学生,一部分文化水平㊁技能水平比较高的在信息产业㊁文化产业就业的人员,也采取了灵活就业的方式,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现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灵活就业的方式和我们原来固定的社会保障模式之间发生了矛盾,这是导致目前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只有20%左右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则要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例如保险费缴费形式的灵活多样㊁为这类人员社会保险的管理提供一些制度内的便利条件等等.第二个群体是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中国正处于工业化㊁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目前有1亿多农民进城务工,他们中只有少数人进入城镇社会保障计划.在城镇化过程中,还有近5000万农民因为土地被征用而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失去传统的主要依靠土地保障的物质基础.他们面临的急迫问题是,征用土地的补偿金没有充分考虑长期保障基本生活的需要,为了避免陷于贫困,必须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新的保障方式.鉴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具备将他们全部纳入城24镇社会保险体系中的能力.但我们可以采取分类㊁分地区㊁分层的方法逐渐进行解决.如果让离土又离乡的劳动大军早日进入城市的社会保险体制,就将大大促进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第三个群体是农民.中国有9亿农民,占总人口70%.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被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仍主要依靠家庭 土地保障.目前,只是在局部地区进行农民养老保险㊁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在广大农村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一定要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步伐.目前,政府的责任是直接组织,或者通过动员社会资源,对农村最贫困的对象 如孤寡老人㊁重病患者㊁受灾人群等提供基本的生活援助.扩大养老社会保险的覆盖面,也是降低赡养比的重要措施.如果目前2 1亿多城镇从业人员的90%参加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可以增加1倍,赡养比将从现在的1:3变为1:6,同样的社会保险费率可以使社会保险基金增加1倍.这种效益可能在短期内人们还不会有切身的体会,但若干年后,当老龄高峰期的压力来临时,我们无论年轻还是年老一代都会因此收益,而避免了代际之间的冲突.二、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关注扭转再分配政策的扭曲㊀㊀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 逆向再分配 问题.所谓 逆向再分配 ,就是违背了收入再分配的初衷 通过再分配不是缩小收入差距而是扩大了收入差距.因为,计划经济时代造成的再分配关系的这种扭曲状态,特别是城乡之间的扭曲状态,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我们知道,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特别是其中的补贴)这两个途径来实现的.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农村实行的是净税收的政策,对城市实行的是净福利㊁净补贴的政策,以牺牲农民生活来发展市民生活,以牺牲农村来发展城市(以农村经济剩余补给城市各种社会保障与福利),被人们称之为逆调节的政策,其结果是扩大了城乡间收入的差距(赵人伟,2005).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 46,收入分配相当不均,但是从城乡分别来看,城市的基尼系数是0 34,农村的基尼系数是0 37,两个部分各自的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把城乡综合在一起就达到0 46,这说明主要是城乡差距造成了基尼系数的扩大(楼继伟,2006).这种再分配功能的失调就成为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的制度性分割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仍然存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988年和1995年的两次调查,城市居民仍然享有大量补贴,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中,净补贴这一项是负数,即不但得不到补贴,而且变成了净税收.世界银行报告也指出, 由于补贴虽然在减少但仍然数额巨大,城市生活水准比官方的人均收入数据所表明的水平高得多.如包括实物性福利,就会使1990年的城市居民收入增加78%,1995年的城市居民收入增加72%. 即使按官方的计算,2002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为3 1:1,加上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收入,这一差距扩大到5:1以上(宋晓梧,2003).社会保障资源在城乡之间的这种逆向再分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应该说,尽管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迄今仍然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有的人认为,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还要以家庭和亲友互助为主.就以农村的养老保障来说,家庭养老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导地位无疑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但是,我们不可漠视这个现实,即农村的家庭养老正面临着种种挑战,迫切要求逐步增加社会化和共济性的因素.例如,农村家庭养老首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目前,由于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迁移到城市,农村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城市.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的老龄化要快于城市.据预测,在2020年前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城市高出2~6个百分点.农村家庭养老还要受到家庭结构变化(特别是老年人单独居住家庭的增加)㊁家庭内聚力下降等因素的挑战.在这种种挑战之下,迫切需要我们发展社区养老㊁社会养老等形式,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张金昌,2001).因此,我们认为,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中,决不能长期将农村社会保障弃之体制之外.只有这样,才体现制度的公正性.为此,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确发挥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增加对农村社会保障的经济支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未来选择应当是一种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㊁和城镇有统有分的 整合模式 ,或者称之为 有差别的统一 模式.对于农村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除了农民要承担一部分外,国家的资金支持是不可缺少的.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要起到逐渐扭转逆向分配趋势的作用.国家的资金34«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补贴可以来自这样几个渠道,如部分扶贫款,随着绝对贫困的减少,其扶贫款可转移加大对农民养老的支持;国家财政统一收取的个人所得税㊁财产税㊁消费税等可用于农村养老保险(李迎生,2005).我们在研究农民的社会保障的同时,也要认真研究在工业化㊁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脱离农业的非农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这些非农就业人员,既是一个不断壮大的群体,又是一个处在变动中的群体,还是一个难以在短期内完全融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这一群体从传统农民队伍中分离出来,他们还没有彻底与原有的体制割裂,因此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我们要给予格外的关注,不能让他们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状态.农民是我国人口中最大的群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状况改善比较慢的群体.而如何调整农民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问题,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三㊁确立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主导作用弥补市场机制的不完善㊀㊀市场机制是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优机制.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自身还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以目前迟迟难以推进的进城农民工加入社会保险为例,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是一个明显的买方市场,农民工的谈判地位很低,这种情况正是我国二元经济的集中反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经济大发展,生活水平与工资收入不断提高,但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却基本不变,原因之一是进城农民多,供求关系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为使利益最大化,各个用人单位是决不情愿为农民工支付保险费的.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字显示,目前外来农民工市民化后参加养老保险㊁医疗保险的比例分别只有3 4%和2 7%.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个数字基本上反映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现状(谭新鹏,2002).因此,福利的改善难以通过经济机制的作用到达边缘群体,完全依赖于市场对城市边缘群体实现保障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对其实施保护.政府必须在社会福利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政府承担起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福利的责任,才能最终建立一种能够使人民生活随着经济发展而更有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政府要确立其在社会保障中的前沿位置,从社会保障的后方走向前台.长期以来,政府在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一直扮演着辅助或最后防线的角色.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资源缺乏是制约政府投入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因,但是缺少社会政策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资源不足.四㊁收入再分配的普享 逐步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推进㊀㊀中国社会及经济的多元化造成了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特殊问题,目前把社会各层㊁各类劳动者全部纳入一个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是不现实的,因为无论从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还是目前的制度安排都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但是不能因为难度大,就放任自流,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尤其不利于劳动者的收入再分配.因此,探索其过渡措施,逐步向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推进将是我们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统一在目前构建我国城镇与农村两个平台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框架虽然基本建立,却不具备开放性,如对进城打工的农民㊁城市自由职业者等游离于体制外的劳动者采取排斥态度;二是我国农村目前形成的这一制度平台,是由农村家庭承包制与土地保障这种低水平的㊁不能完全适应城镇化和现代化要求的核心制度支撑的,因而是一个低水平的制度平台;三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城乡制度平台处于不同的水平,在目前两种制度无法有效对接,由此降低了城乡之间资源配置的效率.也由此决定了中国在相当长时间内,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将是分割的.正因为社会保障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城乡社会保障框架没有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之前,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一体化社会保险管理.由此导致农民工返乡时,其失业㊁养老保障没有地方能够接受,即使有些省份或地区在进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但由于各地区标准不同,因此也无法衔接;农民工或其他一些劳动者跨省㊁跨县市流动就业,因相互之间的标准不同,其社会保险转移的实践可操作性很差.这种状况造成了劳动者不仅是宏观而且甚至是微观层面上的不公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在一定的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社会保障制度所构成的平台体系中,公平与效率原则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二)统筹层次过低统筹层次过低已成为目前社会保障体制健康发44展㊁体现全体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公平公正原则的桎梏,统筹层次难以提高根源于财政分灶和社保分割的管理体制.1995年的改革方案允许地区在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各自的方案,强化了低层次的统筹.操作办法的不一致,导致了不同地(市)企业社会保险负担的畸轻畸重,不利于企业跨地(市)市场的公平竞争,也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尽管从1997年,中央就开始努力建立统一制度㊁统一标准㊁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的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 要逐步将社会统筹的层次提高到省级,并在条件具备时实行全国统筹 ,但不同地区在社会保险历史债务㊁经济水平㊁人口结构方面的巨大差距,以及已形成的中央㊁地方㊁企业㊁个人等不同利益格局,严重制约了统筹层次的提高(王晓军,2005).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社会保险不公正.中国是一个大国,不同地区㊁不同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别非常大.不仅差别大,而且还呈现出发展水平越高的地方发展速度越快,而发展水平越落后的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也越慢的状况.这意味着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的差别是在扩大.而这种差别的不断扩大,使社会保障本身的意义产生了极大的扭曲.保障的社会性和公平性及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例如,养老金盈亏根据地域不同,相互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异.老工业基地如东北地区入不敷出,而上海㊁深圳㊁东莞等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和历史负担少,养老金盈余颇多.但全国养老金统筹程度很低,各地基金又不能有效地进行互助,由此造成各地苦乐不均(刘伟,2005).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养老保险不公平是典型的逆向再分配.另外,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体化,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应充分考虑经济和人口条件在长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要正确把握社会保障未来管理的要求,把解决现实问题与顺应未来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否则,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迅速推进的今天,为改革而设计的管理体制很快又会成为改革的对象.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还要在有关技术方面加强其科学性.许多发达国家有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非常慎重与科学.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最大限度地保证有关政策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五㊁互惠及利他 对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制度的支持㊀㊀现代福利国家是人类显著的成就之一.在发达经济体中,社会总收入的相当部分通过再分配机制从高收入者转移到中低收入者手中.尽管再分配计划对公民生活水平的影响效果难以确定,但在人类社会具有公平自愿性质的再分配历史中,社会公众对现代福利国家的广泛支持可谓是意义最深远的一种情形.我们这里所指的互惠不是一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互惠人关注他人财富福利的增加,注重决定结果的过程是否公正,是否有悖于社会规范.互惠人的慷慨是有条件的,比如说,对方是否努力工作了,或者是否遵守了各种人们所认可的社会规范.(一)收入再分配中的互惠动因主流经济学家坚信人的自私动机 这是经济人假设的根本经验依据.为何出现这种状况呢?相关的解释是:自利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的确,收入水平的差异确实可以影响民众对再分配制度所持的态度.但根据世界上一些国家及美国所做的调查,其结果表明,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因素,即当人们面对导致穷人致贫的原因时,往往会对其进行判断,或由于穷人自身的原因,或因其他外力作用的原因,不同的原因会使人们对再分配制度的支持度不同,往往在穷人处于后一种状况时,人们会对此倾注更大的关注,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支持再分配制度.也就是说,对穷人慷慨是基于一种信念 穷人值得被援助(W i l l i a m1974,H e c l o1986, K l u e g e l a n d S m i t h1986,H o c h s c h i l d,1981, F a r k a s a n d R o b i n s o n l996,G i l e n s1999,M i l l e r l999).对穷人予以收入再分配是否值得的不同观点影响到对穷人进行再分配的态度,许多研究者用公平原则对该问题进行阐释.他们认为,个人所得社会报酬应与对社会的贡献成正比(W a l s t e r,W a l s t e r a n d B e r s e h e d1978,D e u t c h1985,K l u e g e l a n d S m i t h1986,M i l l e r1999).互惠或许是人类的基本动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种动因被表述为公平(e q u i t y)原则,也可解释为收入再分配.互惠人假设(H o m o r e c i p r o c a n s)不能保证达到某种抽象目标的结果平等,而是保证在付出和收益两者间大体取得的平衡(萨缪尔.包尔斯等,2004).(二)福利制度的互惠利他因素传统的帕累托福利经济学以两个原则为出发54«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点.第一个是消费者主权,即个人偏好必须得到尊重;第二个原则是帕累托原则,即如果存在一个不损害任何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且能使至少一人受益的政策措施,那么该措施就是可接受的.要理解这种观点,就首先要了解一个广为人们接受的假设,即大多数人都是避险者,因而当他们面临风险时都想保护自己.在有些方面,市场可以起到这种作用.但是,还有一些风险,私人市场是没有效率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通过市场解决的可能.那么,采用社会保险机制就可能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应该基于公平的原则来考虑和评价福利国家,即如何获得 公平 的㊁伦理可接受的结果.要实现公平,尤其要达到足够的社会一体化,利他主义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如何使利他主义有效改善结构性贫穷呢?一种观点认为,只有把再分配 隐藏 在保险安排中,才可能为穷人动员足够的资源.例如,尽可能地缩小补贴和收入上的差距;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具有相对透明度的制度.如果公民能够理解保险的方方面面,而且明白收入再分配转移支付的具体作用,那么就会使他们增加接受团结的意愿(埃里克 斯科凯尔特,2004).与传统经济学相比,我们将会看到,社会公众之所以支持或拥护福利国家政府,源于人们深深地坚信互惠的道德规范和对他人的义务的道德伦理.可以说,社会公众互惠的道德规范及义务是福利国家的重要内容.六㊁结语根据荷兰E r a s m u s大学的R u u tV e e n h o v e n教授对中国3次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 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 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 60.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而整体的人文发展情况却呈现出与G D P增长不协调的逆态势(陈统奎刘劭,2005).中国的幸福指数已滞后于经济发展.学术上的研究证明,人的幸福受到基因㊁文化㊁教育㊁环保㊁人权保障㊁工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这说明,以往我们的发展模式距离 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 还有相当的距离.国富是为了民乐,是为了 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作为幸福指数内涵之一的健全社会保障体制,是说明我们广大劳动者是否生活在公正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标准.参考文献:徐月宾张秀兰,2005:«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陈美求,2002:«把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时机尚未成熟»,无锡建设信息网.谭新鹏,2002:«民工难进社会保险大门»,中国农村研究网h t t p:/w w w.c c r s.o r g.c n.刘伟,2005:«经济结构转变进程中的社会保障问题»,搜狐网站,6月20日.王晓军,2005:«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区差距分析»,«社会保障研究»第2期.李珍,2001:«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和春雷主编,2001:«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法律出版社.王东进,2004:«社会保险覆盖七亿才能达到目标»,人民网,9月7日.赵人伟,2006:«中国的经济转型与社会保障改革»,«经济学动态»第4期.美 萨缪尔 包尔斯㊁克利斯蒂娜 冯㊁赫伯特 基尼茨:«互惠于福利国家»,载丁开杰㊁林义选编:«后福利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比利时 埃里克 斯科凯尔特:«利他主义㊁效率和公平:福利国家的伦理挑战»,载丁开杰㊁林义选编:«后福利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陈统奎刘劭,2005:«关注国民幸福指数 从G D P到G N H»,«新民周刊»第42期.C a r l o sS e r r a n o:"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 R e f o r m,I n c o m eD i s t r i b uGt i o n,F i s c a l P o l i c y a n d C a p i t a l A c c u m u l a t i o n",W o r l d B a n k.M a r g h e r i t aB o r e l l a:"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 S y s t e m s a n dT h eD i s t r iGb u t i o no f I n c o m e:A nA p p l i c a t i o n t oT h e I t a l i a n c a s e."C E R P:C e n t e r f o rR e s e a r c ho nP e n s i o na n d W e l f a r eP o l i c i e s W o r k i n g P a p e r8/2001.M a t h e w B i s h o p."S u r v e y:S o c i a li n s u r a n c e:R o b i n H o o d I n c",T h e.E c o n o m i s t.L o n d o n:O c t24,1998.V o l.349,I s s.8091;p g.S19,3P g s.(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经济所)(责任编辑:董泰)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政府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途径是什么? 9. 应如何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原则
是什么? 10. 评判政府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是什么? 11. 美国、德国和瑞典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特 点是什么? 12.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政策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 13. 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和不足是什么?
资料来源;[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上册),梁小民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251页。
美国的社会保障
由联邦社会保障总署掌管,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福
利两部分。
社会保险:
支出占联邦预算60%以上,包括养老保险、遗属 保险、伤残保险和老年医疗保险(65岁以上老 人)。
18
—
44
—
20
—
55
31
24
—
—
—
—
—
—
福利经济学的效率与公平之争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Pigou A.C.)的主张 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Pareto)的主张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Pigou A.C.)的主张
社会福利的基本命题:
1. 2. 国民收入越大,社会福利越大; 国民收入中穷人所占份额越大,社会福利也就 越大; 国民收入增长越稳定,社会福利越大。
机会平等论
提出:
自由意志主义哲学家罗伯特· 诺齐克(Robert Nozick) 。
主要观点:
自由权利至高无上不可侵犯,收入分配政策的 重点是自我权利的实现和保护,财产的分配是 正当的,因此分配的结果也是正当的。只要不 以不正当手段来取得财产,政府就不应干涉。 机会平等比收入平等更重要。
倒U型理论
3.
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
国民收入最大化、分配的平等化、 国民经济增长稳定化
新福利经济学:帕累托(Pareto)的主张
帕累托避开了收入分配,只探讨资源配置对
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原则。
帕累托的学生卡多尔和希克斯等又提出了
“假想补偿原则”。
卡多尔的主张
一次经济变动后,总有人受益有人受损。 因此,须通过税收或价格政策使受益者拿出 一部分来补偿受损者,使之能保持原有地位。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
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
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实现缴款基准制和受
益基准制两大思路的有机结合。
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兼顾公平和效率。
社会保险
以立法手段建立专门基金,在纳税人永 久或暂时失去劳动能力和机会时,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形式与制度。 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希克斯的主张
让受益者去补偿受损者是不可能的,但是, 这次变动中的受益者很可能成为下一次变动中的 受害者。因此,在长期的经济变动中,社会中的 受益者和受损者会相互抵消,然而,在这一过程 中,整个社会福利却是在不断提高的。也就是说, 只要以效率为目标,经过一段时间,所有的人都 会好起来,只不过有快有慢而已。
社会救济
国家对无劳动能力和生活来源的人 给予短期或长期物质帮助的制度。
包括灾难救济、孤寡病残救济、贫 困救济等。
社会福利
国家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福利补 贴和福利事业的总称。
主要由公共卫生设施、居民住房、社 会津贴和物价补贴等构成。
社会优抚
政府依照法律给予那些为国家和社会作 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员及其家庭的物质优待和 抚恤。 主要有退伍军人优抚安置、伤残抚恤等。
提出:
库兹涅茨(R.Kuznets)
主要观点:
收入分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收 入分配变动的轨迹是先恶化后改善。原因是:政 府干预、人口变动(富人绝对数下降)、技术进 步。
库兹涅茨所引美、英、德若干年份各阶层 收入变动资料
美 国
年 份 1880
1910- 1913
英 国
联邦德国萨克森地区
倒U型理论:
经济发展使社会公平处于先恶化后改进的过程之中。
新福利经济学:
公平和效率兼顾是永久的难题。
功利主义
提出:
英国哲学家边沁(J.Bentham)。
主要观点:
政府施政的落脚点应是为了取得最大多数人 利益的最大化;否定收入的平等化。
正 义 论
提出:
哲学家约翰· 罗尔斯(John Rawls)
第八讲 收入再分配与社会保障
一、收入与分配的定义 二、收入 再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与手段 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
收入的定义
一般定义:
收入是指人在一个特定时期内所获得货币的总和。
公共经济学的收入定义:
1、被行使的消费权力的市场价值和 2、财产权在所涉时期的期初与期末之间储存价 值变化的两者的代数和
两个基本特点:
激进的收入平等化(年薪最高的110家大公司 领导人的工资与普通工人工资相比,税前为 127:1,税后为5:1);高而全的福利。
德国的社会市场模式
社会市场经济=竞争的市场+广泛的政府调
节+充分的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框架内, 寻求效率与公平。
以高额累进制所得税作为再分配的手段。 充实的社会保障icient)
基尼系数由劳伦斯曲线而来,是劳伦斯
曲线的指数化。 基尼系数=A/(A+B) A为阴影部分,B为OEF。
二、收入分配的主要理论观点
功利主义:
反对政府在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
正义论:
政府推行收入平等化的公共政策是必要的
机会平等论:
只要机会均等就是公平
缴款基准制 (on Contribution Base)
根据资金来源和数量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谁出钱,谁受益,多出钱,多受益。
强调效率和市场原则。
受益基准制 (on Benefit Base)
根据受益人的状况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
不出钱也受益。
强调公平和社会伦理。
社会保障的公平与效率
公平: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和手段
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三大主体参与分配:政府、
工会、雇主。功能分配以雇主和工会为主体,规 模分配以政府为中心。
政府主导的规模分配的特点
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评判标准
政府主导的规模分配的特点
宏观性
广泛性:
政府运用公共权力在全社会广泛执行再分配。
使所有人都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
效率:
能力不同,受益程度不同。
收入再分配政策的评判标准
目标的效率性 资源配置的中立性:
拟采取的政策既能达到收入再分配目标,又不 使资源配置扭曲。
兼顾消费者主权和纳税人主权:
发放实物是对纳税人主权的尊重;发放现金是 对消费者主权的尊重。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社会福利:
为伤残者、穷人和特定少数民族提供实物和现金 帮助。(如食品券、廉价住房、救济金等)
失业保险由各州政府自行建立和管理。 医疗保险是官助民办。即官方通过向商业保险机构
提供资助和补贴来向国民提供各类医疗保险。
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
三个基本原则:
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个人和家庭 有能力应付生病、失业和养老等“社会意外事 故”;保证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向全体国民 提供最好的服务。
规模分配
(个人或家庭分配)
从是否公平的角度来研究收入的分配,试图说
明个人和家庭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份额。
分析单位是个人或家庭。
分析工具是劳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劳伦兹曲线 (Lorenz Curve )
社会总财富 百分比
y
100% 80%
E
60%
40%
A
20%
B
20%
F
x
家庭百分
比
O
40% 60% 80% 100%
主要观点:
各个社会成员因所处地位和境遇不同,因而对 公正的理解是不同的。罗尔斯认为,客观的公 正只存在于社会成员在未出生之前的讨论中。 那时所有的人均处于戴着无知面纱的原始状态 中,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关心收入分配中最下层 人的境遇。因此,政府目标应是如何使社会状 况最差的人的福利最大化,推行公平的收入分 配政策。因此,政府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实际上 是一种保险。
为施政对象带来的实际利益
为施政对象阶层带来的总利益
四、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
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美国的收入再分配
税收和公共支出是美国收入分配调节的主要手段。
美国联邦所得税税率:
应纳税收入(美元)
39 000以下 39 000-94 250 94 250-143 600 143 600-256 500 256 500以上 税率(%) 15.0 28.0 31.0 36.0 39.6
低收入期
暂时收入 恒久收入
分配的定义
功能分配:
以要素报酬所体现的国民经济初次分 配。
规模分配:
从个人与家庭国民收入所占比例角度 来观察的国民经济再分配。
功能分配
(要素分配)
从收入来源角度研究收入的分配,试图说
明每个生产要素所得报酬占国民总收入的 份额。
分析单位是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 功能分配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
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税收制度:主要是所得税。 财政政策 社会保障:政府为了确保所有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
平,运用政治权力强制性地把一部分人的收入以现 金、实物或服务等方式转移到另一部分人身上,以 形成社会安全网。其中以养老、医疗和失业为核心。
其他:价格管制、最低工资立法、就业支援、反贫
困计划、振兴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