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有胃鱼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研究
梅花猪胃肠道5—羟色胺、胃饥饿素和胰高血糖素样肽—l免疫阳性细胞分布特征研究
"0&%*;&0&*&(&&)'0&%(;&/&/&%&%*#(广 东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院 长 基 金 项 目 "0&%00&# 作者简介陈中健"%A/)!#!女!广东龙川人!博士!副Co研p究yr员igh!研t©究博方看向网$.动A物ll R营ig养h与ts 免Re疫se!rLv!e4dM$.E$,73-Y7#-8+$M-"M85#83-3'M,',# 通 信 作 者 陈 ! 庄 "%A(*!#!男 !四 川 成 都 人 !博 士 !研 究 员 !研 究 方 向 $动 物 营 养 与 免 疫 !L!4M$E$,73-Y7SM-8"M85#83-3'M,',-
梅花 猪 属 于 广 东 省 大 花 白 猪 的 粤 北 品 系!因 产 肠和结肠肠段中间部位各0,4!用 =;C轻轻洗净肠
于韶关乐昌市.梅花镇/而得名&作为中国优良地方 道内容物!用定性滤纸将胃肠道样品表面吸干!然后
!1 期
陈 中 健 等 $梅 花 猪 胃 肠 道 1!羟 色 胺 '胃 饥 饿 素 和 胰 高 血 糖 素 样 肽!% 免 疫 阳 性 细 胞 分 布 特 征 研 究
%)AA
ME#-8973$-93D9$-ME95M,9!2S9$9D"3-D$9N$-,53MD3"Z5#4"S#"3-S49#$E3S4M-"973-"3,53MD3"$,#E#-'W7$DD9S"N4$87965#[$"3DS66#59$-8"M9MZ#5ZS59735D9S"N#Z9738MD95#$-93D9$-ME67ND$#E! #8N#Z<3$7SM6$8' B86C+.;3$<3$7SM6$8(8MD95#$-93D9$-ME95M,9(1!7N"5#FN95N69M4$-3 "1!VW#(8753E$-(8ES,M8#-! E$.36369$"3!% "BQ=!%#($44S-#7$D9#,734$D95N
饥饿对斜带石斑鱼稚鱼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定位和分布密度的影响
中 图分 类号 :7 5 P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8 6 (0 1 0 -0 10 10 10 2 1 ) 1 1I7 0 3 -
喜爱 . 虽然斜 带石 斑鱼 的人 工繁殖 已获 得成 功 , 已 并 培育 出大量 苗种供 养 殖 生 产 的需 要 , 在 苗 种 培育 但
过程 中 , 因饵料 不 足 出现 饥 饿 使 苗种 大 量 死 亡 的 常
现象 , 响苗 种培 育 的产 量 和稳定 性 . 影 为查 明饥饿 导 致斜带 石斑 鱼稚鱼 和幼 鱼 死 亡 的原 因 , 者 另 文 中 笔
食组 和饥 饿组 , 分别 置 于水 族 箱 中 , 气 . 食 组投 充 摄
喂 丰年虫 和轮虫 , 饿 组则 不投 喂 饵料 . 饥 5d后摄 食 组 和饥 饿组 分别 存 活 l 和 8尾 , 组取 6尾 解剖 4尾 各
基金项 目: 福建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资助项 目( பைடு நூலகம்50 2 2 0 J6 )
斜 带 石 斑 鱼 ( pnp e scids 是 我 国南 方 E i hl o i ) e u oe 沿海重 要 的养殖经 济 鱼 类 之 一 , 受 广大 养 殖 户 的 深
影 响 胃肠 内分 泌 细胞 的分 泌 活 动 , 目前 还 没 有 查 阅 到 可利用 资料 . 因此 , 本研 究 对摄食 和饥 饿条 件下 斜 带石 斑鱼 稚鱼 胃肠 道 激 素 内 分 泌细 胞 的形 态 、 定位 和分 布密 度进行 比较 研 究 , 以期 进 一步 弄 清 饥 饿 引
化和 吸收 功能 . 一旦发 生饥 饿 , 带石 斑鱼 稚鱼 胃肠 激 素 细胞 的分 泌 活性 发 生 相应 改 变 , 终 可 能 斜 最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Hamilton)消化道的组织学及四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鱼类 , 因其 营养 丰富, 生长快速 , 同化能高 , 具有很 高的经济
价值 , 已进行规 模化人工育苗 和养 殖。 识和研究斜带石 并 认
斑鱼 消化道 的组织学 、 形态学及分 泌细胞 的分布特 征 , 探讨 鱼类 消化道对食 物的消化和吸收是 直接关系鱼类生长 、
发育 乃至繁 殖 的重要生 理活 动 , 消化道 的组 织学 和形态 学
第2 3卷 第 8 期
免疫 组织化 学则 采用 S BC染 色法 , 品前期 处理 同 A 样 上, 脱蜡至水 , 3 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 1 mi, 以 %H O 灭 0 n 洗 净后 放于 山羊 血清 , 置室温 中 2 i , 进入一抗 , 4 0m n 再 于 ℃
其消化与吸收机理 , 可为其营养学及养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 是认识 和探讨 鱼类摄 食 、消化 及 吸收生理 机制 的基 础 和途 径之一 。国内外许 多学 者 已对 多种 鱼类 的消化 道进 行 过组织 学和形态 学研究 ¨ 但大 多为淡 水鱼类 , 水鱼 类 圳, 海 较少 。 骨鱼类 胃肠道 激素 免疫组 织化 学定位 在 国内外 已 硬 有许 多学者 做过报 道 , 后在 多种 无 胃真 骨鱼 和有 胃 先
1 实 验材 料 和 方 法
实验 用 鱼购 于海 口市东 门市 场 , 长 2 - 1c 体 重 体 8 3 m,  ̄ 5045 , 用 剪 断鳃 丝 放 血法 处 死 , 速 取 出消化 道 , 0 - 0g 采 5 迅 按食 道 、胃、 门盲囊 、前肠 、中肠 、 幽 后肠 进行 分段 固定 于
斜 带石斑鱼 ( pnp e scii s mi n 是 我 国重要 E iehl o d u o e Ha l > t o 的海水经 济鱼类 之一【-]隶属始科 ( er ie ) 石斑鱼亚 11 79 Sr nda 、 a 科 ( pnp en e 、 E i h la )石斑鱼属 ( p eh l )为暖水性中下层 e i E m p eu , s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化定位
Boi o pe ,A C) i n—C m lx S B 免疫组 织化 学技 术 , 生 长抑 t 用
素、 胰高血糖素抗 哺乳 动物 血清 对重 口裂腹 鱼消 化道 内
摘要 :应用 S B A 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 用生长抑素 、 胰高血糖素抗哺乳动物 血清对重 E裂腹 鱼消化道中 l
的生长抑 素(o a s t ,o 和胰高血糖素 (lcgn Gu 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结果表明 ,o 和 Gu细 sm t t i S m) o an g ao , l) u Sm l 胞各肠段 均有分布 , 以前肠前段分布密度最高 , 分别达 (2 5 2 .3±3 6 ) m (6 4 .7 个/ m 、 1 .8±2 2 ) m 后 肠 . 1 个/ m ;
按刘怀如等 方法 进行 , Oy p s 在 lm u 显微镜 下观察切 片 ,
用接 目网格测微尺 对 内分 泌细 胞计 数 , 每个 取材部 位 对 切片随机取 1 0个视 野 , 计算 出每 1m 内分泌 细胞 数 , m 然后作统计学 分析 , (±S 表示 内分 泌 细胞 的分布 密 用 )
维普资讯
・
2 2・
20 0 8年 1月
第2 8卷第 1期
重 口裂 腹 鱼 消 化 道 内分 泌 细 胞 的 免 疫 组 化 定 位
何 敏 张 宇 , , 李宁娅 方 静 ,
6 5 1 2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 输学院, 2 04;. 四川 成都 6 00 ) 10 0 (. 1 四川农业大 学动物兽 医学院 ,四川 雅安
构 见 图 1 。 2 1 生 长抑 素 细 胞 ( o . S m)
驼背鲈消化系统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研究
P S染 色呈 蓝紫 色 , 要含有 A A 主 B阳性 的酸性 粘 多糖 , 时含 有少 量 P S阳性 的 中性 粘 多糖 。 同 A
2 结 果
2 1 驼背鲈 消化 系统 的外部形 态 结构 .
驼背 鲈消 化系统 分 消化 管 和 消化 腺 两 部 分 , 部 外 形 态 与 区又 君 等 _ 所 描 述 的 相 同 。 图 1为驼 背 鲈 的 l
第3 3卷 第 3期
2 1 年 08 01 月
海 洋 渔
Ma n i r e
业
Vo . 3, No 3 13 .
Au . g , 2 1 0 l
Fs eis ih r e
文章编 号 :10 2 9 (0 1 0 0 8 0 0 4— 4 0 2 1 ) 3— 29— 8
驼 背 鲈 消化 系统 组 织 学 与 组 织化 学研 究
(202 10 ) A 0 50 A 4 作 者 简 介 :区又君 ( 94一) 女 , 究 员 , 16 , 研 从事 鱼 类 生 物学 、 育 生 物 学与 海 洋 渔 业增 养 殖 技术 研 究 。Ema : 发 — i l
虎纹蛙消化道两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内仅 唐 晓雯等 _l 中华 大螗 蜍 消化 道 5HT细 3对 3 一 胞 进 行 了 定 位 研 究 , 外 已 有 较 多 的 报 国 道_ 一 4 。虎纹 蛙 (a an 0a 隶属 两 栖类 无 R n l s) 尾 目, 国家重点保 护 动物 , 是 也是 我 国最有人 工 养 殖价 值 的野生蛙 之一 。但 其消 化道 内分泌 细 胞 的研 究 未 见 报 道 。 本 文 拟 对 其 消 化 道 的 5 一
疫 阳性 细 胞 的分 布 和 形 态 特 点 与多 种 动 物 相 似 =
关键词
虎纹蛙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l c l a i n o wo k n so n o rn e l i e t e t a to a a r g l s o a i t ft i d fe d c i e c l i d g si r c f r R u u o a z o sn v
h c l t o sue R dm :5HTI c l itiue ho g o tt iet eta t rm s p a u orcu . a me hd wa sd m R el dsr td t ru h u h dgsi rc .fo eo h g s1 e tm s b e v : wi ehg etdn i i u d nm . h eo dh g eti h etm n elweti h m p  ̄ u S I e sds t t ih s es ̄ nd o e t a t sc n ihs t ercu a d t hh e n h o s tee h s § R dl i n — tiue any i h t ̄ a h aey i h malit t ea d l n n te n 【 C n ls n:Th i h】 兀a d r tdm il t sc c ,rrl n t es l ne i n l ei h m1 o cu o b n e s n o 4 eds T d。 n mo p oo f5 HT n S r h lyo - a dS o h ra i l. te nmas
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
第39卷第1期大连海洋大学学报Vol.39No.1 2024年2月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Feb.2024DOI:10.16535/ki.dlhyxb.2023-095文章编号:2095-1388(2024)01-0162-10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伍水龙1,2,黄瑜1,3,王蓓1,3,汤菊芬1,3,蔡佳1,3∗,简纪常1,3∗(1.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湛江524088;2.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广东湛江524045;3.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湛江524088)摘要: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㊁生物被膜形成㊁铁离子摄取㊁囊泡运输㊁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㊁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㊁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㊁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等水生动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㊂然而,有关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组分及其功能的报道还比较匮乏㊂本文对几种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以及T6SS关键调控因子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功能等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㊁T6SS活性调控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㊁T6SS与致病菌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水生动物致病机制研究及水产养殖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㊂关键词:Ⅵ型分泌系统;水生动物病原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系统进化树;功能位点中图分类号:S943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病原菌致病力与其携带的多种分泌系统密切相关,细菌可通过分泌系统将毒力蛋白或效应因子释放到外界环境中,或者直接作用于原核或真核生物,从而调控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㊂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分泌系统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跨双层细胞膜分泌系统及单跨外膜分泌系统㊂其中有5种跨双层膜分泌系统类型已被鉴定,依次为T1SS㊁T2SS㊁T3SS㊁T4SS和T6SS(typeⅠ,Ⅱ,Ⅲ,Ⅳ,Ⅵsecretion systems)及1种单跨外膜分泌系统T5SS(typeⅤsecretion system)[1]㊂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于2006年从非O1和非O139血清型的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中被鉴定[2],至今依然是细菌分泌系统研究的热点㊂T6SS存在于约1/4的变形菌门细菌中,由15~20个核心组分构成[3]㊂T6SS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介导细菌间的竞争㊁杀伤作用[4-5],以及调控毒力基因表达[6]㊁生物被膜形成与运动性[7]㊁胞外金属离子摄取[8]㊁鞭毛基因表达[9]和环境适应性[10]等㊂T6SS活性主要受群体感应系统[11]㊁磷酸化与去磷酸化修饰[12]及组蛋白样核结构蛋白[13]等胞内外信号因子调节㊂作为构成T6SS管状结构的核心蛋白,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Hcp)在效应因子分泌和T6SS装置组装的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㊂Hcp可为T6SS效应蛋白提供锚定位置,协助效应蛋白的折叠,同时也是一种可分泌到胞外的T6SS 特征性效应蛋白[14]㊂Hcp还作为分子伴侣协助效应因子的折叠,并结合㊁输送相对分子质量为10000~30000的效应蛋白进行转运[15]㊂尽管T6SS及Hcp功能在不同物种之间具有相似性,然而,目前有关T6SS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临床环境中分离的各种人类病原菌,对水生动物致病菌T6SS及其核心组分的功能研究和认识还相对不足㊂本文围绕水生动物病原菌㊀收稿日期:2023-04-24㊀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0A206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2A151501220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培育项目(2015A030308020)㊀作者简介:伍水龙(1985 ),男,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㊂E-mail:wslbeijing2008520@㊀通信作者:蔡佳(1982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副教授㊂E-mail:caijia@简纪常(1964 ),男,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㊂E-mail:jianjc@(并列通信作者)T6SS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节机制㊁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系统进化关系及其生物学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了解水生动物致病菌T6SS的研究概况和水生动物病害防控提供科学参考㊂1㊀T6SS的结构与功能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T6SS是一个噬菌体样注射器结构的复合物,以倒置的形式镶嵌于双层细胞膜上㊂T6SS通常由13个核心蛋白成分组成,包括构成分泌系统的跨膜复合结构和噬菌体样的穿刺结构(图1)㊂1.1㊀T6SS的跨膜复合结构T6SS跨膜复合结构由TssL㊁TagL㊁TssJ和TssM4个膜蛋白形成㊂其中,TagL可穿过3个跨膜组分插入内膜,以类似于锚的结构将装置固定在细胞壁上;TssL是一种以钩状折叠的构象定位于细胞质的内膜蛋白;TagL与TssL可通过一个C端跨膜区域锚定在一起[16]㊂1.2㊀噬菌体样的穿刺结构T6SS基因簇可编码多种噬菌体样蛋白,如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与噬菌体的gp19尾管蛋白同源),可形成内径约为4nm的六元环,长达100nm的管状结构是效应蛋白的转运通道[17];缬-甘氨酸重复蛋白G[valine-glycine repeat protein G (VgrG),与噬菌体的gp5和gp27顶端融合蛋白同源],位于Hcp管道末端,可形成三聚体的细胞穿刺结构,由Hcp管道推向靶细胞[18];TssB和TssC 蛋白(类似于噬菌体的gp18),包围在Hcp尾管结构的外侧,形成一个类似于噬菌体收缩鞘结构[19], TssB/TssC可持续地进行组装㊁拆卸和回收等周期性循环[20];TssE蛋白(与噬菌体gp25基板组件蛋白同源),形成类似于噬菌体基板结构,与噬菌体gp25的功能类似,可能参与Hcp管道和TssB/TssC 鞘结构的组装[21];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丙氨酸(Alanine)-精氨酸(Arginine) (PAAR)重复蛋白家族成员,位于VgrG顶端,形成一个顶端穿刺结构,PAAR与VgrG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整个分泌装置的稳定性[22]㊂1.3㊀与结构相关的功能作用细菌T6SS跨膜复合结构与穿刺结构是决定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基础㊂跨膜复合结构是T6SS的平台基石,这些复合蛋白镶嵌在细菌双层细胞膜上,为T6SS功能发挥提供支撑作用㊂与功能较单一的跨膜复合结构不同,T6SS穿刺结构主要是为分泌系统提供能量和各种效应因子的分泌㊂研究发现,Hcp㊁VgrG和PAAR既是T6SS的结构性效应因子,也是其他效应分子经T6SS分泌至胞外的停泊位点[23]㊂其中,由Hcp形成的同源六聚体的管腔内侧存在不同的表位,可协同各种效应因子的输出,如肽聚糖水解酶Tse1㊁Tse3和RNA降解酶Tse2的分泌[24]㊂VgrG-PAAR复合物根据其功能可进一步分为VgrG-PAAR核心复合物和VgrG-PAAR 辅助复合物[25]㊂T6SS效应分子输出的另一重要途径,便是与VgrG-PAAR针尖复合物的表位结合,如溶菌酶样效应蛋白TseP㊁TseC和DNA降解酶Rhs的分泌[26-27]㊂最近研究发现,接受效应因子停泊的结构蛋白可能并不是彼此独立发挥功能的㊂通过晶体结构分析表明,Hcp-VgrG-PAAR以α和β螺旋㊁氢键等形式形成一个内径为0.28nm的传送系统,这样的结构更有利于细菌效应蛋白的快速输出[28]㊂Ⅰ 穿刺结构;Ⅱ 膜复合体;Ⅲ 收缩鞘结构㊂依照参考文献[23]绘制㊂Ⅰ puncturing device;Ⅱ membrane complex;Ⅲ contractile sheath.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23].图1㊀T6SS与T4噬菌体结构示意图Fig.1㊀Diagram of T6SS and T4bacteriophage structures 2㊀常见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2.1㊀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水生革兰氏阴性菌,在海洋和河口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可经海产品传播导致人类腹泻疾病,引起人类肠胃炎和伤口感染㊂首次大流行是由血清型O3:K6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此后,其他血清型引起的流行感染也越来越多地被报道[29-30]㊂基因组测序表明,副溶血性弧菌361第1期伍水龙,等: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T6SS1和T6SS2分别位于1号和2号染色体[31],由毒力岛基因所编码[32]㊂副溶血弧菌T6SS1主要介导细菌在宿主细胞的黏附㊁定植和毒力产生[33],并通过分泌效应蛋白引发自噬反应从而诱导宿主发病,而T6SS2则介导细菌间的拮抗作用㊂[34-35]㊂副溶血弧菌主要产生两种与溶血和细胞毒性有关的毒力因子,即耐热性直接溶血素(TDH)和/或TDH 相关溶血素(TRH)[36],副溶血弧菌的进化分析显示,T6SS可能涉及以上两种毒力因子的产生过程[37]㊂2.2㊀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嗜水气单胞菌在温水环境中普遍存在,主要引发鱼类气单胞菌败血症(motile aeromonas septice-mia,MAS)[38]㊂研究发现,嗜水气单胞菌T6SS在不同区域来源的菌株中存在结构成分上的差异,如大多数来自美国的分离株不具有完整的T6SS,只编码了3个核心元件[tssD(Hcp)㊁tssH和tssI (VgrG)],而来自中国的分离株则具有完整的T6SS,但T6SS核心成分hcp1和vgrG1的敲除均可导致嗜水气单胞菌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的毒力降低[39]㊂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作用与VgrG在调节蛋白酶生成㊁菌活力及生物被膜形成方面有关[40]㊂效应蛋白-免疫因子的分泌是许多病原菌在发挥杀伤作用过程中为防止自身被误伤而采取的一种常见的T6SS分泌策略㊂研究表明,嗜水气单胞菌T6SS所分泌的一种磷脂酶Tle1AH,可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增强抗菌竞争能力及对斑马鱼的致病力;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在Tle1AH下游存在一种重要的同源免疫蛋白Tli1Tli2AH,可保护细菌自身免遭Tle1AH的攻击[41]㊂TseC-TsiC同样被证实是由T6SS所分泌并在嗜水气单胞菌的菌群竞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效应蛋白-免疫因子对[42]㊂2.3㊀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溶藻弧菌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河口环境中,是一种对海洋动物和人类均会构成潜在威胁的水生动物条件致病菌[43]㊂全基因组测序显示,溶藻弧菌可编码两套T6SS,即T6SS1和T6SS2㊂然而,目前有关T6SS1㊁T6SS2的功能作用未形成统一认识㊂鱼体竞争试验表明,溶藻弧菌EPGS株的两套T6SS均不参与宿主毒力作用,但T6SS2可介导细菌间的竞争和杀伤能力,而T6SS1则无此作用[44]㊂另有研究表明,溶藻弧菌Va T6SS1和Va T6SS2均可分泌MIXⅤ型(marker for type sIX effectors)抗细菌效应蛋白,这些效应蛋白被证实可在副溶血弧菌等海洋弧菌之间进行水平转移和交流,从而增强这些海洋弧菌与其他水生环境细菌的竞争作用[45]㊂2.4㊀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哈维氏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嗜盐细菌,其基因组可编码3套T6SS(T6SS1㊁T6SS2㊁T6SS3)[46]㊂TssJ是哈维氏弧菌T6SS膜蛋白复合体成分之一,注射TssJ重组蛋白或DNA疫苗后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blochii)体内,碱性磷酸酶(AKP)㊁酸性磷酸酶(ACP)㊁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增强,同时白介素10 (IL10)㊁补体3(C3)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α与IIα(MHC Iα㊁MHC IIα)和免疫球蛋白M(IgM)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上调,且在诱导鱼体产生血清抗体能力方面,TssJ重组蛋白免疫组要强于DNA疫苗免疫组[41]㊂此外,对T6SS主要效应因子rbsB㊁luxP㊁luxO㊁vgrG和vasC各敲除株的功能研究表明,哈维氏弧菌T6SS主要涉及细菌生物被膜形成㊁运动性及拮抗其他细菌的能力等[47]㊂2.5㊀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迟钝爱德华氏菌(部分菌株也被称为杀鱼爱德华氏菌)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可引起多种经济养殖鱼类系统性出血性败血症和烂身等疾病的病原菌[48]㊂T6SS效应蛋白EvpP可介导迟钝爱德华氏菌侵袭宿主细胞[49]㊂EvpP通过与Hcp 相互结合进行转运,是迟钝爱德华氏菌侵袭鱼类和产生毒力的重要致病因子[50-51]㊂细胞水平研究显示,EvpP致病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a2+依赖的Jnk 途径及阻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有关,这为细菌在胞内定植创造了有利条件[52-53]㊂而体内研究也证实,EvpP可降低斑马鱼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从而下调趋化因子Cxcl8a㊁基质金属肽酶Mmp13及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水平,并抑制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的募集作用[54]㊂2.6㊀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变形假单胞菌是一种温度依赖的条件性致病菌,低温时可引起大黄花鱼(Larimichthys crocea)内脏白色结节病[55]㊂变形假单胞菌基因组编码3套Ⅵ型分泌系统(T6SS1㊁T6SS2㊁T6SS3)㊂其中,T6SS1是主要毒力因子之一,T6SS2和T6SS3直接或间接参与致病性㊂T6SS1突变体在鱼脾脏中461大连海洋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9卷3d内消失,而其他菌株持续增加,说明T6SS1主要调节体内细菌复制[56]㊂ClpV是变形假单胞菌T6SS分泌的一种ATP酶㊂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des)被clpV-RNAi菌株感染20d内未观察到死亡;斜带石斑鱼脾脏㊁肾脏和肝脏在感染后5~8d内均未出现明显结节,肿胀逐渐消失;与对照组相比,斜带石斑鱼的脾脏和血液在感染后的大部分时间点clpV-RNAi菌株的丰度均明显减少,头肾和躯干肾脏中clpV-RNAi菌株的丰度也从感染后72h急剧下降[57]㊂由此可见,T6SS在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㊂3㊀T6SS生物学功能的调节机制3.1㊀群体感应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system,QS)涉及细菌许多分泌系统和毒力相关因子的调控过程[58]㊂QS可调控T6SS的合成与分泌,从而影响其致病作用㊂副溶血弧菌OpaR和AphA是QS的核心调控因子,分别在菌体高密度和低密度时高表达㊂当细胞密度较低时,调控因子LuxO被激活,从而抑制OpaR活性并促进AphA的表达;在较高的细胞密度下,LuxO的活性受到限制,导致AphA 活性的抑制和OpaR的激活[59];OpaR能抑制T6SS 管状结构蛋白Hcp1的表达从而负调节T6SS1的活性,同时正调节T6SS2的活性[60]㊂作为副溶血弧菌膜结合的毒力调节蛋白ToxR与AphA㊁OpaR共同作用抑制T6SS1活性,而toxR基因的表达又与QS密切相关[61]㊂PpkA2激酶对底物的磷酸化介导了T6SS2和QS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调控溶藻弧菌EPGS T6SS2的杀菌能力[44]㊂溶藻弧菌磷酸酶PppA由T6SS基因簇所编码,全基因转录组分析揭示了PppA存在多种调控靶点,包括T6SS底物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㊁群体感应调节因子LuxR㊁外毒素碱性丝氨酸蛋白酶(Asp)㊁鞭毛蛋白及多糖生物合成与转运蛋白,因此,PppA磷酸化作用是连接T6SS㊁c-di-GMP产生及群体感应的桥梁[62]㊂群体感应还可通过调节特定的sigma(σ)依赖性激活因子的表达从而调节T6SS的功能㊂如RpoE是一种选择性σ因子和环境适应调节因子,其受群体感应系统调节并影响变形假单胞菌T6SS 的表达[63]㊂嗜水气单胞菌T6SS的功能也严格受到σ54转录激活因子VasH的调控[64]㊂3.2㊀双组分调控和磷酸化/去磷酸化修饰双组分调控和磷酸化/去磷酸化修饰是细菌响应胞内外信号的重要调节机制[65]㊂研究表明,迟钝爱德华氏菌T6SS所分泌的效应蛋白EvpP受到双组分系统EsrA-EsrB的正调控及组蛋白样核结构蛋白(H-NS)的负调控[66]㊂假单胞菌T6SS的组装和去组装过程分别受到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TK)和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STP)通过Fha 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作用所调控㊂正常生理条件下,PppA使铜绿假单胞菌Fha1磷酸化维持在较低水平,当PpkA感知到未知的环境信号时,该激酶会抑制PppA活性,Fha就会被磷酸化从而启动信号级联反应,进而激活T6SS的组装并发挥功能[67]㊂因此,PpkA/PppA/Fha1信号轴是翻译后磷酸化修饰水平调节T6SS活性的重要途径[68]㊂3.3㊀温度及盐度大部分海洋性病原菌T6SS活性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㊂在温暖的夏季,海洋细菌群体不断增加,副溶血弧菌利用活跃的T6SS1可以对抗其他不同种属海洋细菌和自身同种细菌,以利于在环境中生存[69]㊂溶藻弧菌T6SS活性受到盐度和温度的双重调控㊂其中,T6SS1在LB平板培养条件下,低盐度有利于其表达;而在MLB高盐培养条件下可激活T6SS2㊂溶藻弧菌T6SS对培养温度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其中在30ħ培养条件下,有利于T6SS1和T6SS2的表达,而在37ħ培养条件下,唯有T6SS2可保持活性[45]㊂变形假单胞菌各Hcp的分泌也受温度的调节,如Hcp1在12~ 28ħ时分泌,Hcp2在12~35ħ时分泌,而Hcp3在体外无分泌[56]㊂另外一项研究发现,变形假单胞菌的致病力在20ħ培养条件下强于30ħ,且在低温时Hcp的mRNA水平也高于高温培养时的mRNA水平㊂[70]㊂因此,低温条件有利于促进变形假单胞菌T6SS的表达从而增强其毒力[71]㊂4㊀水生动物病原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进化关系及其生物学功能4.1㊀Hcp进化关系及其功能位点Hcp在T6SS功能发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各水生动物致病菌Hcp的亲缘关系及其功能位点是了解其生物学作用的前提㊂本文通过Mega 5软件对水生动物病原菌基因hcp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除嗜水气单胞菌3个hcp亚型之间的进化关系较密切(爱德华氏菌除外,因其hcp亚型只有一个)外,其余各561第1期伍水龙,等: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弧菌属病原菌hcp 亚型在亲缘关系上较疏远;二是,爱德华氏菌与变形假单胞菌两者的hcp 亲缘关系较接近(图2)㊂根据氨基酸序列,采用Softber-ry 软件预测了不同水生动物病原菌Hcp 蛋白的功能位点(图3),结果显示,病原菌Hcp 蛋白功能位点有蛋白激酶C 磷酸化位点㊁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㊁酪氨酸激酶磷酸化位点㊁N-豆蔻酰化位点㊁异戊烯基结合位点㊁微生物羧基端定位信号位点㊁N-糖基化位点㊁cAMP-和cGMP-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及ATP /GTP 结合位点的基序A (P-环)等9种,其中,微生物羧基端定位信号位点是所有Hcp 蛋白共同具有的功能位点㊂除了嗜水气单胞菌NJ-35和爱德华氏菌EIB202的3个Hcp 亚型具有相同的功能位点外,其他病原菌各Hcp 亚型之间功能位点均不同㊂从进化关系及其具有的蛋白功能位点方面进行比较,Hcp 蛋白在溶藻弧菌与副溶血弧菌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相似性㊂尽管如此,这些位点对Hcp 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在T6SS 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鲜有报道㊂㊀最大似然法,自展值=1000㊂㊀Bootstrap value is 1000by maximum composite likelihood method.图2㊀水生动物病原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编码基因hcp的系统进化分析Fig.2㊀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of hcp genes encoding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of aquatic ani-mal pathogenic bacteria4.2㊀Hcp 生物学作用作为最早被确认的T6SS 核心组分,Hcp 最初的功能被定义为构成T6SS 管道分泌装置的必需结构蛋白[72]㊂随后研究发现,Hcp 还充当效应蛋白或(和)分子伴侣的角色㊂目前研究显示,水生动物致病菌Hcp 具有调节细菌的生物被膜形成㊁黏附㊁运动性㊁免疫逃逸和胞内存活等多种生物学功能㊂嗜水气单胞菌中国流行株NJ-35基因组可编码3个Hcp,其中,Hcp1是T6SS 组装的必要条件,在细菌竞争中起主导作用;Hcp2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细菌黏附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也涉及对斑马鱼毒力和面对四膜虫(Tetrahymena )捕食过程中存活能力的调控作用;而Hcp3则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和细菌黏附有正向调节作用[73]㊂这些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NJ-353个Hcp 蛋白参与了该菌环境适应性和毒力调控的不同过程㊂位于嗜水气单胞菌SSU 株T6SS 基因簇内的Hcp2是T6SS 装置的结构蛋白,而位于染色体远端位置的Hcp1则更多发挥着效应蛋白的作用;小鼠感染模型显示,只有Hcp1负调控细菌的运动性和蛋白酶的产生,而Hcp1㊁Hcp2蛋白均是嗜水气单胞菌扩散到外周器官所依赖的毒力因子[40]㊂这种Hcp 功能的非冗余性同样体现在爱德华氏菌㊂爱德华氏菌是一种可引起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ESC)的革兰氏阴性兼性细胞内病原体;Hcp1或Hcp1/Hcp2缺失后,爱德华氏菌对斑点叉尾鮰的毒力作用明显减弱;进一步的体内外试验表明,Hcp1主要参与该菌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致病作用,而Hcp2与该菌在斑点叉尾鮰巨噬细胞与上皮细胞的黏附和存活作用有关[74]㊂此外,针对Hcp 所构建的重组疫苗也显示出了对特定病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㊂如接种嗜水气单胞菌Hcp 重组蛋白的鲤(Cyprinus carpio )被细菌感染后,存活率显著提高(46.67%),免疫鱼血清中IgM 抗体水平显著升高,肾㊁脾和鳃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也显著升高[75],因此,Hcp 重组蛋白有望成为抗病原菌感染的候选疫苗㊂5㊀存在问题及展望近年来,通过采用冷冻电镜技术㊁基因敲除及免疫沉淀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人们对T6SS 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㊂然而,当前大部分研究结论均来自临床分离菌株,对水生动物致病菌T6SS 及其核心组分的研究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对T6SS 及其核心组分引起水产养殖动物致病机制研究的匮乏,以及不同致病菌间T6SS 研究的不充分,具体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如下㊂5.1㊀水生动物致病菌T6SS 研究存在的问题1)致病机制研究不够深入㊂目前,T6SS 及其核心组分在霍乱弧菌㊁大肠杆菌及绿脓假单胞菌等引起人类致病的机制研究中较为多见,但这些组分在水生动物致病菌中的作用是否存在并不清楚㊂有关水产养殖领域较常见病原菌T6SS 的功能机制研661大连海洋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9卷图3㊀水生动物病原菌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 )功能位点比较Fig.3㊀Protein functional site comparison of 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Hcp )from aquatic animal pathogenic bacteria761第1期伍水龙,等: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 )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究还处于起步阶段㊂2)不同致病菌T6SS的研究不够充分㊂目前,水生动物致病菌T6SS研究主要集中在嗜水气单胞菌,而对副溶血弧菌㊁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等水生动物致病菌的研究报道较少㊂此外,一些已被报道的T6SS功能还存在一些争议,如溶藻弧菌T6SS 的杀菌和杀真核生物功能等,故需要更多的试验数据支持㊂5.2㊀未来研究方向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今后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㊂1)深入挖掘和全面了解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 的生物学功能㊂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体内外感染模型,重点研究其对水产养殖动物的致病机制,包括黏附力㊁侵袭力㊁胞内存活㊁毒力因子分泌和免疫逃逸等,以期寻找出不同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保守的分子机制㊂2)加强对T6SS及其组分活性调控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研究㊂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及其组分的表达受到温度和盐度的调节,探索致病菌T6SS 受温度和盐度调节的信号分子及其响应机制,对新型防控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㊂3)拓展T6SS及其组分与致病菌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研究㊂细菌的致病力与其代谢息息相关, T6SS除具有分泌效应蛋白功能外,还涉及胞外营养摄取,由此推测,T6SS可能参与细菌的代谢过程㊂而本课题组前期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显示,溶藻弧菌T6SS与其碳氮代谢和内毒素产生存在关联㊂然而,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㊂综上所述,探索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及其核心组分Hcp在不同种属之间的保守性和功能机制,重点围绕水生动物病原菌毒力调节的环境驱动机制㊁细菌代谢与致病力之间的调控等方面开展研究,可为药物开发和疫苗研制提供新的靶点,同时也可为更好地开展鱼类细菌性疫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支撑㊂参考文献:[1]㊀COSTA T R D,FELISBERTO-RODRIGUES C,MEIR A,et al.Se-cretion systems in Gram-negative bacteria:structural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J].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5,13(6):343-359.[2]㊀PUKATZKI S,MA A T,STURTEVANT D,et al.Identification of aconserved bacterial protein secretion system in Vibrio cholerae using the Dictyostelium host model system[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6,103(5):1528-1533.[3]㊀ZHANG J,GUAN J,WANG M,et al.SecReT6update:a compre-hensive resource of bacterial TypeⅥSecretion Systems[J].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23,66(3):626-634.[4]㊀JANA B,SALOMON D.TypeⅥsecretion system:a modular tool-kit for bacterial dominance[J].Future Microbiology,2019,14: 1451-1463.[5]㊀ROBITAILLE S,TRUS E,ROSS B D.Bacterial defense against thetypeⅥsecretion system[J].Trends in Microbiology,2021,29(3):187-190.[6]㊀FERIA J M,VALVANO M A.An overview of anti-eukaryotic T6SSeffectors[J].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20,10:584751.[7]㊀LI Y Q,CHEN L,ZHANG P S,et al.ClpV3of the H3-typeⅥse-cretion system(H3-T6SS)affects multiple virulence factor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J].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20,11: 1096.[8]㊀刘琬洋,权国梅,刘家奇,等.革兰氏阴性菌Ⅵ型分泌系统及其参与金属离子转运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21,61(11):3377-3390.㊀㊀㊀LIU W Y,QUAN G M,LIU J Q,et al.Advances of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al typeⅥsecretion system and its function for metal ion acquisition[J].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2021,61(11): 3377-3390.(in Chinese)[9]㊀BOUTEILLER M,GALLIQUE M,BOURIGAULT Y,et al.Crosstalkbetween the typeⅥsecretion system and the expression of class IV flagellar genes in the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MFE01strain[J].Microorganisms,2020,8(5):622.[10]㊀YU K W,XUE P,FU Y,et al.T6SS mediated stress responses forbacterial environmental survival and host adapt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1,22(2):478. [11]㊀PENA R T,BLASCO L,AMBROA A,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quorum sensing and secretion systems[J].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2019,10:1100.[12]㊀ZIVERI J,CHHUON C,JAMET A,et al.Critical role of a sheathphosphorylation site on the assembly and function of an atypicaltypeⅥsecretion system[J].Molecular&Cellular Proteomics:MCP,2019,18(12):2418-2432.[13]㊀CUI S L,XIAO J F,WANG Q Y,et al.H-NS binding to evpB andevpC and repressing T6SS expression in fish pathogen Edwardsiel-la piscicida[J].Archives of Microbiology,2016,198(7):653-661.[14]㊀GALÁN J E,WAKSMAN G.Protein-injection machines in bacte-ria[J].Cell,2018,172(6):1306-1318.[15]㊀HOWARD S A,FURNISS R C D,BONINI D,et al.The breadthand molecular basis of Hcp-driven typeⅥsecretion system effec-tor delivery[J].mBio,2021,12(3):e0026221. [16]㊀STIETZ M S,LIANG X Y,LI H,et al.TssA-TssM-TagA interac-tion modulates typeⅥsecretion system sheath-tube assembly inVibrio cholerae[J].Nature Communications,2020,11:5065.[17]㊀NOREEN Z,JOBICHEN C,ABBASI R,et al.Structural basis forthe pathogenesis of Campylobacter jejuni Hcp1,a structural and861大连海洋大学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9卷。
鱼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
封 闭 型 细 胞 … 开 放 型 细 胞 由顶 部 的 微 缄 毛 受 体 部
分 和基 底 的 分 秘部 分 组 成 ,细 胞 多 呈 长 棱 型 .胞 休 较 大 , 自胞体 两端 发 出两 个 长 胞 采 ,顶 端 胞 突 膨 太 如 囊 或 似 串 球通 向肠 腔 ,其 游 离 端 有 微 绒 毛 .可 感 受 食 物
关 键 词 : 鱼类 胃腑 道 : 内分 泌 蚵 脆
中 国 分 类 号 :¥ 1 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 1 1 2 0 ) 30 3 3 0 31 1 ( 0 2 0 —0 7 0 }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技术 是 近 年 来 迅 速 发 展 起 来 的 门
维普资讯
水
产 科 学
鞯2卷 I
出 :髓 着 证 龄 的增 长 .角 鲮 胃肠 道 内 分 泌 细 胞 有 增 多 的趋 势 .但 其 它 鱼 种 内 分 泌 细 胞 是 否 也 具 有 此 规 律 ,
对 鱼娄 胃肠 道 内分 泌 细 胞 进 行 鉴 别 和 定 位 均 使 用 哺乳 动物 的抗 血 清 ,迄今 为 止 还 未 发 现 使 用 专 门 的 鱼
类抗 血清 对 鱼 类 胃肠 道 内 分 泌 细 胞 进 行 研 究 的 报 道 。
分 泌颗 粒 明显 也 增 多 l ] t。 3
形 .直径 7 ~4 0 t l 等 .细 胞 的 肽 袭 和膀 娄 产 物 0 0 n 不 3 就存 在 于 这 些 颗 粒 中[ 1 1 ,而 且 随 着 器 官 的 发 育 , 内 2
分 泌 细胞 的 鉴别 和定 位 已 作 了大 量 工 作
鱼类肠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适应性
方永强等 & !""! ( 用 % 种胃肠激素抗体对鲻 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结 果表明 ? @ AB、>>B & 生长抑素 ( 、GHD & 血管活性肠 肽 ( 、IC> & 胃激素 ( 和 D 物质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 均存在于鲻鱼胃肠粘膜中,而胰高血糖素和胰岛 素则显免疫阴性反应。>>B、D 物质和 GHD 主要分 布在胃和小肠。他们认为,>>B 在胃肠道中分布广 泛且数量巨大,可能与它具有抑制胃肠激素分泌 及胃肠蠕动的功能有关,这对胃肠道分泌与抑制 活动达到动态平衡将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 AB 免疫活性细胞在鲻鱼小肠中分布密度最高, 提示 ? @ AB 在鲻鱼肠道消化吸收中起重要的调 节作用;胃泌素在鲻鱼胃肠的分布以胃最多,这 可能与胃泌素的生理作用是剌激胃液分泌有关; D 物质在鲻鱼胃肠道中广泛分布,这与 D 物质具 有剌激平滑肌收缩的功能有关,这对于胃肠道的 正常排泄功能是必需的。其次,胃肠道开放型内 分泌细胞具有较长的胞质突起,并与肠腔相通, 提示这种细胞直接将激素释放到肠腔,其生理意 义在于它能够调节自身的分泌率。至于那些内分 泌细胞的胞质突起伸向邻近细胞或者基膜,并与 之相接触,很有可能这类细胞通过旁分泌来局部 调节腺细胞的营养和分泌活动。另外,这些内分
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黄徐根;吴海龙;吴孝兵;张盛周【期刊名称】《动物学杂志》【年(卷),期】2004(39)2【摘要】应用 7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5 羟色胺 ( 5 HT)免疫活性 ( IR)细胞分布于胃肠道各段 ,其在胃肠道中的分布密度为 :十二指肠、空肠处最高 ,胃中各段居中 ,回肠和直肠处最低。
生长抑素 (SS) IR细胞分布于胃贲门至空肠的胃肠道段 ,其分布密度自前向后呈递减趋势。
胃泌素 (Gas) IR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处有少量分布。
高血糖素(Glu) IR细胞仅见胃体部位较少分布。
P 物质(SP) IR细胞在回肠和直肠中有分布。
胃肠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 (PP) IR细胞和胰岛素 (Ins) IR细胞。
与其它动物相比较 ,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进行了讨论。
【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作者】黄徐根;吴海龙;吴孝兵;张盛周【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4【相关文献】1.中国林蛙消化道4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J], 李淑兰;赵文阁;冷超;高欣2.虎纹蛙消化道两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J], 张盛周;吴孝兵;陈壁辉3.棘胸蛙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J], 张盛周;黄徐根;吴孝兵4.武夷湍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J], 黄徐根;吴孝兵5.黑斑蛙视网膜3种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J], 詹厅;李晋;戴光云;张盛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概述及研究方法
2 De at n f oo y, l g f f n vrn n ce c , ri r l iest Habn1 0 8 , hn ) . pr me t Bilg Col eo Li a dEn io me t in e HabnNoma v ri o e e S Un y, ri 5 0 0 C ia
基 金项 目:中央 级公 益性 科研 院所 基本 科研 业 务费专 项 (0 0 2 2 10 ) 2 10 ,0 12 ;黑 龙江 省冷 水性 鱼类 种质 资源 及增 养殖 重 点开 放 实验 室 ( 00 2 20 H Y X Y - 3 ; 中 国 水 产 科 学 研 究 院 冷 水 性 鱼 类 增 养 殖 生 物 学 与 鱼 类 生 理 学 重 点 开 放 实 验 室 210 , 9 S Z — Z 0 ) 0 ( 00 2 2 0 H Y X Y 一 3 ; 2 10 , 9 S Z - Z 0 )公益性行业 ( 0 农业 ) 科研专项经费资助(0 0 3 5 ) 2 10 0 5 . 作者简介 : 徐革锋( 99 )男 , 1 7 一 , 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鱼类育种方面的研 究.- a : m h y o . c E m i g @ a o 0 . l h c n 通讯作者 : 牟振波( 9 1 )男 , 16 一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冷水性鱼类增养殖研究 . i 。 b@13 E a : hno 6 一 l
XU —e g. U n M OU h n b Ge f n LI Ya g. Z e—o
( . el gi g ie Fse e eerh ntueC iee a e yo Fse c n e, ri 50 0 C ia 1H i n j n v r i r s sac st , hn s Acdm f i r S i c sHa n10 7 , hn ; o a R hi R I it hy e b
山地麻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第l 第1 7卷 期
20 0 8年 2月
中 国 组 织 化 学 与 细 胞 化 学 杂 志
CHI ES J URNAL F STO CHEM I N E O O HI STRY AND CYTOCHEM I STRY
V0 . 7 1 1 .No .1 Fe .2 08 b 0
山地 麻 蜥 消 化 道 内分 泌 细 胞 的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研 究
金 显文 黄 山 , 吴孝兵 ,
( 安徽 师范大学生命科学 院 ,芜湖 2 10 淮北煤炭师 范学 院生 物系 ; 4 00;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体 育系 ,淮北 25 0 ) 3 00 应用
I M UNOHI TOCHEM I M S CAL S UDY T OF ENDOCRI NE CEL N LS I THE
DI GESTⅣ E TRACT OF EREM n h n i a we a g S a ,W u Xi o ig ’ a b n
s r .Re u t ’e5- y r x ty a n mmu o e ci e c lswe e dsrb e hrug o tt e d g sie ta twi he ea s lsrh h d o yr ptmi e i I n r a tv e l r itiutd t o h u h i e tv c t t r h h g e ti h y o u ,t e mo e d n iy i e d d n m , a d t e lwe ti e o s ph g , i u a d r cu i h s n t e p lr s h r e st n t uo e u h n h o s n t e o a us l m n e t m. h e Th o tsai mmun r a tv el r o n r m e o h g s t lum .wih t e h g e t d n iy i he p l— e s mao ttn i o e ci e c lswe e fu d fo o s p a o ie u t h ih s e st n t yo r s Th l a o mmu o e c ie c ls we e o l o n n f nd nd pyo u .No i u. e guc g n i n r a t el r n y f u d i u us a l r s v mmun r a tv el r b o e cie c lswe e o — s r e o a ti e v d f r g srn, s sa c P nd a c e t p lp p i .Co cu in ub tn e a p n r ai oy e t c de n lso Co a e wih t e e tls,Ermi mp r d t o h r r p e i e as be c e is o o o ru hly h wss me c mmo e t r si h it b to fe d c n e si h a to e tr — a c e t y t m , n f au e n t e d sr u in o n o r e c l n t e g sr — n e o p n rai s se i i c a d a s o i nfc n ifr n e . n lo s me sg i a td fee c s i
泥鳅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3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 院, . 安徽芜湖 2 10 ) 4 0 0
摘要 [ 目的 1 对泥鳅 胃肠道 内分泌细胞进 行免疫组 织化 学定位研 究。 l 法 l 用 6种 胃肠激 素抗 血 清对泥 鳅 ( i u o a g ii u 方 应 Ms r s n u l a — g n lc dt at ) au C no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进பைடு நூலகம் 了免疫组 织化学定位 。[ 果] - TI s r 结 5H . R细胞 分布 在 泥鳅 消化道 的食 管 、 前肠 和 中肠 。以前肠 前段 密度最 高, 管和前肠后段其 次, 食 中肠最 少, 分布 差异显著 ;SI S— R和 P — PI R细胞 相 同, 主要 分布 于食 管 和前 肠 , 管段 最 多, 肠后段 较 食 前 少, 前肠前段 最少 , 中肠和后 肠中未见分布 ; a— 、 l— G s R Gu I I R和 S — 3种 免疫活性 细胞在 消化 道各段 均 未分布 。[ PI R 结论 ] 泥鳅 消化道 内这 6种 内分泌细胞 分布和其他 鱼类比较 , 既显 示 了鱼类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分布的共性 , 又显示 了一 定的种 间差异 。 关键词 泥鳅 ; 消化道 ; 内分泌细胞 ; 免疫组 织化学 中图分类号 ¥6.9 文献标 识码 A 9519 文章编 号 0 1 — 6 l20 )8— 33 0 57 6 l(090 054— 3
a g ii u au a mmu o io n ulc d t*w si nhs — la t
长鳍篮子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和定位
关键词 :长鳍篮 子鱼 ; 消化道 ; 内分泌细胞 ; 疫组织化学 免
中 图分 类 号 :Q 6 2 文 献标 识 码 :A
I m u o it c e ia d n i c to n o a i a i n o n o rne m n h s o h m c li e tf a i n a d l c l to fe d c i i z
c n l u a u . T e r s l h we h t 一 — a a i l t s h e u t s o d t a HT i c s 5 mmu o e cie c l e e d sr u e n al a t o e d g sie n r a t e l w r it b t d i l p r f h ie t v s i s t v
2 上海海 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 院 , . 上海
2 10 ) 03 6
摘
要 :应用 4种兔抗 胃肠激素抗体和 S B A C免疫组织 化学方法 , 长鳍篮 子鱼 ( ia u cn l u ts 消 化 对 S n s a ai l u) g ca
道 中的内分 泌细胞进 行鉴别和定位 。结果表 明 :一 5羟色胺 ( - T 细胞 在消化道各 段均有分 布 , 道和 胃中分 5H ) 食 布数量 多 , 在幽 门盲囊 和肠道分 布数 量少 ; 生长抑素 ( o Sm)细胞集 中位 于食 道和 胃部 , 数量 多 , 幽门盲囊 和肠
tb u e,ma ny i s p a us a d so c i l n e o h g n t ma h, a f w n p l rc c e um nd i t sie. S m—mmun r a tv e l e i yo i a c a ne t n o i o e cie c l s we e f u i l n e o a u nd so c t ihe e iy,b twe e n tfu d i l rc c e u a d r o nd man y i s ph g s a t ma h wi h g r d nst h u r o o n n pyo i a c m n
牛蛙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定与定位
( 安徽 师范大学 生命 科学 学院,生物大分子进 化重点 实验室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0
摘 要 :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 ) SP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牛蛙( aactba a 胃肠胰系统 5 R n e e n ) as i
第1 7卷 第 5期
20 0 8年 1 0月
激
光
生
物
学
报
V0 . 7 No 5 11 . 0c . 08 t 20
ACTA L ER B1 AS 0LOGY S NI I CA
・
技 术研 究 ・
牛 蛙 胃 肠 胰 系 统 内 分 泌 细 胞 的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鉴 定 与 定 位
( S , a tn ( a )a d gu a o ( l )c l .5 H e sw r o sre ho g o t h iet e t c . il ds S ) g s i G s n lc g n G u e s 一 T c l ee b e vd tru h u e dg s v a t ma v i r l l t i r n — t b t ntes ma h s y r u n jn n , c a i al se ee o h g s S c l eema l ds iue r u d i h t c u l i s dj u u l o c s n l en i t sp au .S e s r i y i r t i i e o p oe a e o y nh lw n tb d n
( yL b rtr fBo Marmoeua v lt n,C l g fLf ce c , Ke a oaoy o i— co lc lrE oui o ol eo i S in e e e
牙鲆消化道组织学观察及内分泌细胞分布
牙鲆消化道组织学观察及内分泌细胞分布1施志仪,陈晓武,顾一峰上海水产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090)E-mail:zyshi@摘要: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重约0.5kg,活体取材,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牙鲆消化道组织结构。
结果表明,牙鲆消化道和高等脊椎动物类似,分为食道、胃、胃盲囊和肠。
肠也可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
三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胃和前肠是消化吸收主要的区域。
胃盲囊和前肠结构和功能非常类似。
Serotonnin细胞和P Substance细胞在牙鲆胃前部的粘膜中零星分布,在胃体中较多见,平均每104µm2胃体粘膜上皮约各有2.2和2.0个阳性细胞。
而Gastrin细胞分布在胃盲囊和前肠中,平均每104µm2粘膜上皮分别有0.98个和0.71个阳性细胞。
可见,牙鲆和哺乳动物消化道一样都分布有肽能神经元。
这些结果将为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牙鲆,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属鲽形目(Pleuronectiforms)、牙鲆科(Paralichthyidae)、牙鲆属(Paralichthys)的冷温性底层鱼类。
是中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之一,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
同时,牙鲆二次变态显著,变态前后其外型、食性以及生态习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研究变态发育较理想的模式生物。
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的转变是食性改变的基础,牙鲆的胃在胚胎发育和变态前后有显著的变化[1]。
目前未见关于牙鲆消化道组织结构和内分泌细胞分布的详细报道。
5-羟色氨(Serotonnin)细胞、胃泌素(Gastrin)细胞和P物质(P Substance)细胞是在脊椎动物胃肠道中广泛分布的内分泌细胞。
其分泌物和胃肠道平滑肌收缩、胃粘膜分泌胃酸、蛋白酶和胰酶分泌等生理活动都有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 组 织 化 学 与 细 胞 化 学 杂 志
CHI NES OURNAL EJ OF Y AND Y
Vo1 21 N O . . .1 Fe .2 2 b O1
两 种 有 胃 鱼 消 化 道 6种 内分 泌 细 胞 的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比 较 研 究
ton e tn 1ta to a isf s a n he b g u a h l r t de t i u o mo ea ts r. r it sia r c fClra u c sa dPe o a r sv c el we esu id wi sx g th r n n ie a i h M eh d Th s rp a ii bo i— e o ia e o p e ( ABC ) m eh d to s e te t vdn i t p r x d s c m lx n S t o wa u e . Re u t Th 5 s sd s ls e 一
( C le e0厂LieS in e, a b i r lUn v r i o lg f ce c Hu ie No ma i est y;
C le e0 y ia o lg Ph sc lEdu a i n, u ie o ma ie st An u 3 0 0; f c to H a b i r lUn v riy, h i2 5 0 N
金 显 文 黄 山。 吴 孝 兵。
( 北 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淮 淮北 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 250 ; 。 徽 师范大学生命科学 院 芜湖 210) 3 0 0 安 40 0
( 要) 目的 应 用 6种 胃肠 激 素 抗 血 清 对 胡 子鲶 ( l i ucs 和 瓦 氏 黄 颡 鱼 ( e e bgu ahl i ado ) 化 摘 Ca a fsa) rs P h o a rs c ei c r sn 消 v lR h 道 内分 泌 细 胞 进 行 了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比 较 。方 法 应 用链 霉 亲 和 素 一 生 物 素 一 过 氧 化 物 酶 复 合 物 技 术 (te tv i boi pr s pa i n i n e— r d t— o iaecmpe to ,AB 法 ) 疫 组 织 化 学 方 法 。结 果 除 胡 子 鲶 后 肠 外 , 羟 色 胺 细 胞 在 两 种 鱼 的 消 化 道 各 段 均 有 xd s o l meh d S C x 免 五 分 布 , 中贲 门部 或 幽 门 部 密 度 最 高 , 中肠 次 之 , 道 最 少 ; 子 鲶 消 化 道 中 生 长 抑 素 细 胞 主 要 分 布 于 胃 贲 门部 和 胃部 , 其 前 食 胡 食 管、 胃幽 门及 肠 道 内未 见分 布 , 瓦 氏黄 颡 主要 分 布 于食 管 和 胃部 , 道 内 未 见 分 布 ; 泌 素 细 胞 在 胡 子 鲶 消 化 道 内 只 在 肠 内 而 肠 胃 检 测 到 , 氏 黄 颡 只 在 幽 门 胃和 前 肠 两 个 部 位 检 测 到 ; 多 肽 细 胞 只 在 瓦 氏 黄 颡 的 幽 门 胃和 前 肠 两 个 部 位 有 分 布 ; 高 血 糖 瓦 胰 胰 素 和 P 物 质 两 种 细 胞 在 两 种 鱼 的 消 化 道 各 段 均 未 见 其 分 布 。结 论 两 种 有 胃鱼 消 化 道 中六 种 内分 泌 细 胞 的 分 布 既 有 一 定 的 一 共 性 , 现 了 两 者 消 化 生 理 的 共 同 点 ; 时 又存 在较 大 的 种 间 差 异 , 各 自食 性 及 生 活 环 境 相 适 应 。 体 同 与
.
( 键 词] 胡 子 鲶 ; 瓦 氏 黄 颡 鱼 ; 消 化 道 ; 内分 泌 细 胞 ;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关 [ 图 分 类 号) Q9 4 中 5 ( 献标识码] A 文 DoIl . 8 0 z zh . 0 2 0 . 1 :O 3 7 /gz x 2 1. 1 0 9
。 le 厂LieSce c Au u r lUn v riy,V “ “ 2 1 0 ,Ch n ) Co lge0 f in e, h i No ma i e st 40 0 ia
< btat 0bet eC mp rt esu yi A s c] r jci o aai td v v mmu o itc e c l tiigo n o r ec l nteg s n hso h mia sann f d ci el i h a— e n s
hyd ox t y t m i m m u r a tv e l r i ti e h ou ou hedi s i et a te e tt nd t r y r p a ne i no e c i e c lswe e d s rbut d t r gh tt ge tv r c xc p hehi gu oft e h Clra f c s a is us a .The dit i to d n iy s rbu i n e s t wa t hi s n h c r a us r s he ghe t i t e a dic o py o i us Th n h l rc , e t e f r dg n nd ut nd t e 1 o e uta d hi g ,a h owe ti he o s ha us s n t e op g .The s n t s atn i m u r a tv e l r i ~ or a o t i m no e c i e c ls we e d s t i ut d on y i he s o a hus c r i c s a d t dy ofs o a h,bu ti he oe o a s,s o a hus r b e l n t t m c a d a u n he bo t m c t no n t s ph gu tm c py orc n nt s i fCl ra us a . Bu h — R e l r s rbu e nl n t e o s ha us a d l ius a d i e tne o a i s f c s t t e SS I c ls we e dit i t d o y i h e op g n t t m a h o he ba usv c li he s o c fPe o gr a hel.TheGa — R e l r bs r e nl n t e i t s i a i sf c s s I c lswe e o e v d o y i h n e tneofCl ra uh so h m ia t d f S x K i d fEn o rne Ce l n t g si e m a aieI no it d e c lS u y o i n so d c i ls i he Di e tv
Tr c fTwo S e is o t m a h c n a ni g Tee ss a to p ce fS o c - o t i n lo t Jn Xin n 。H u n h n 。 u Xio ig i a we a g S a W a b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