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与农村发展_刘合光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的演变。
一、古代农业政策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国家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分配和耕地制度来保障粮食生产和农民的生活。
在秦汉时期,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取消私田和公田之间的区别,大量征收私田并分配给贫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的改革,古代农业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农村改革与农业政策的演变20世纪中叶,中国开始进行农村改革,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目标。
在这一时期,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 农业集体化从1950年代开始,中国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将农民的土地集体化,实行集体经济和集体生产。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村包产到户1978年,中国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时期,推行了“包产到户”的政策。
这一政策允许农民个体承包土地,自主经营,获得相应的收益。
农民通过这一改革获得了更大的农田权益,激发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 农业现代化20世纪末,中国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培育高效新品种,推广科学种植和养殖方法等措施,中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跨越式发展。
三、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的意义和挑战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农业政策与农村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土地问题、农业贷款和保险等金融支持以及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对农村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农民工问题、农业产能过剩和农村环境污染等挑战也需要得到解决。
农业四补贴政策十年简要回顾
2012年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
名 称 资金(亿元) 16 1.4 4.25 1 1.3
冬小麦主产区“一喷三防”补助 东北水稻大棚育秧补助政策 东北地区抗旱“坐水种”补助 南方地区早稻集中育秧补助 “稻稻油”三熟制油菜“一促四防”补助
西南干旱地区玉米覆膜政策
合计
9.2
33.15
南方早稻集中育秧补助
粮食直补(2004年开始)
政策目标: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 生产稳定发展。 主要内容:补贴对象是种粮农民。具体补贴 品种及补贴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的 指导性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自主制定。 可以按照计税土地面积、计税常产或粮食种 植面积进行补贴。通过“一卡通”直接兑付 给种粮农民。
农机购置补贴(2004年开始)
执行情况:2004年,中央财政安排0.7亿元在全国 66个县开展试点。此后,范围不断扩大,2008年 扩大到全国所有农牧县和农场。补贴种类扩大到 12大类45个小类180个品目,各地还可根据本地农 业发展需要自行增加不超过20个品目的其他机具 列入补贴范围。
存在问题:农机价格被人为推高;农民倒卖农机 牟利;企业和经销商骗取套取补贴;管理部门以 权谋私。
116
131 142 151 151 151 151 151 151
120
1 3 28.53 38.7 41.53 66.63 123.4 198.5 204 220 224
1
3 6 20 40 130 155 175 200
276 716 795 835 860 1078
2002年以来“四补贴”变化情况
亿元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中国农业发展的转折性变化和政策走向
中国农业发展的转折性变化和政策走向作者:叶兴庆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18期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不仅包括从粗放、透支到集约、永续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型,从“家家包地、户户种田”到经营权流转、适度规模的经营方式转型,而且包括从增产导向到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转型。
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向以竞争力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转型乃大势所趋。
根据国内外农业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对比关系的变化,借鉴发达经济体农业支持政策转型的经验教训,加快构建我国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发展转向中速增长平台后的问题和挑战农业也好,整个中国经济也好,经过了30 多年的快速增长,从过去的高速增长平台,已经转向一个中速增长平台。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1979-2002 年,中国GDP 年均增长率接近10%。
近几年速度明显下降,去年是6.7%,绝大部分专家也认为6.5% 是增长速度下一个台阶的标志。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从过去30 多年10% 左右的增长切换到6.5% 左右的增长。
再从农业发展来看,农业的情况与整体经济情况一致。
过去3 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但最近两年,农业增长速度也在下降,去年是3.3%。
中国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过去30 多年农业GDP年均增长4.5% 的速度是很高的,但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农业持续保持4.5% 的增长速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全社会的经济发展不需要这么快的增长速度,农业自身的条件也不可能支撑高速增长,农业增长也就可能从4.5% 的高速平台转向一个新平台。
新平台的增长速度是多少?恐怕与宏观经济的新平台不太一样。
2017 年,整个宏观经济的新平台大致为6.5%,但是农业新的增长平台还处于探索的过程。
综合来看,中国农业增长能够维持在3%,保持10-20 年或许将是很好的成绩。
农业政策对农村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农业政策对农村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农民合作经济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为了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出台各项农业政策,提供不同层面的支持。
本文将探讨农业政策对农村农民合作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一、农村合作社政策的推动1. %提倡农村合作社政策在推动农民合作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府积极提倡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并为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比如,对创办合作社的农民提供贷款支持,优先融资,减免相关税费等。
这些政策为农民合作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经济支持,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动力。
2. %组织农业政策促进了农民合作社的组织与规范。
政府鼓励农民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鼓励其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政府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培训和指导,推动其规范运作。
例如,政府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账务咨询服务、技术指导等,提高其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
这些政策举措有助于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业保障政策的实施1. %补贴农业保障政策对农村农民合作经济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帮助农民合作社解决经营中的困难。
例如,对种植大户、农业技术突出的农民合作社给予补贴奖励;对农村农民合作社的设施农业、设施渔业等提供财政补贴,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其利润。
这些补贴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合作社的盈利水平,增强了其发展的信心。
2. %保险农业保障政策也包括农业保险。
政府提倡和推动农民合作社参与农业保险,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农业保险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了风险防范和经济保障。
一方面,农民合作社可以通过农业保险,转移自然灾害、疫病等风险,降低合作社的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农业保险还可以为农民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风险管理指导,提高其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进一步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1. %科研合作政府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鼓励农民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
如何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
T HREE RURAL ISSUES关注“三农”乡村振兴系列如何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文/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刘合光首先是治理主体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农村人口结构变化显著,形成了两种主导类型的乡村。
一种是人口净流出村,这种乡村年轻的、文化程度高的人外出打工,留下的治理主体多为儿童妇女和老年人以及病残弱农民。
另一种是人口净流入村,特点是经济发达,外来人口多,本地人口少。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乡村治理主体的变化,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过去人口净流出导致的发展滞后治理不到位的问题,贵州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的经验就是围绕“人”乡村治理的大事是收税费、催缴公粮、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村庄治理抓好这三件事基本就行了。
现在乡村治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乡村治理的赋役职能基本丧失,村民委员会承担的微观国家经济功能被淡化,基础设施建设、五保、合作医疗等治理内容已经由公共服务承担;当前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流转、村庄环境整治、农业补贴、集体经济管理、村务管理与监督,等等。
湖北秭归县梳理了村庄内不同性质、不同利益范围的公共事务,分别在建制村、社区(村民小组)、村落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具体路径之一。
的问题,推进抱团发展,制定乡规民约,优化党总支+支部+党小组的乡村治理结构,组织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合力治理。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从500人不到的小村变成了6.5万人的大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主要经验是坚决实行“奉献、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制定了《村规民约》《生态公约》《村民道德公约》等,建立健全村“两委”领导、企业支持、居民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有效促进了现代城市管理方式与传统乡村治理经验的深度融合。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
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农业发展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农业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型与变革。
本文将就中国的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了解中国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改革开放是一个关键节点。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政策,农村改革也迅速展开。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引入,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改变。
随后,农村经济迅速崛起,中国农业也逐渐实现了由以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向多元化农业的转变。
二、农业现状与问题当前,中国农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农业结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其他农产品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粮食供给过剩而其他农产品供给不足。
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失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农村年轻人普遍向城市流动,导致农田撂荒,农业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三、农村改革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方向。
首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调整农业结构,逐步放宽粮食生产政策限制,鼓励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其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便利性和效率。
同时,通过推进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
最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四、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目标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引入,中国农业正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例如,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等,都为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农村电商和农产品品牌的培育也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农业的竞争力。
五、农业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农业不仅对食品安全和农民生活贡献巨大,也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农业政策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支持与引导
农业政策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支持与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农业政策在促进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引导作用。
本文将从政策体系建设、资金支持、市场拓展以及技术培训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农业政策对农民合作社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政策体系建设为了促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政府在农业政策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政府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了法律保障。
例如,修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办法》,明确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和经营范围,规范了合作社的运作。
其次,政府加大了农业信息公共服务的力度,提供了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支持。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了农民对合作社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二、资金支持资金是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支撑,农业政策给予了合作社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债务风险保障。
一方面,政府建立了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合作社的贷款业务,降低了合作社的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政府还设立了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合作社提供了资金保障,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合作社的经营风险。
此外,政府还通过财政资金等形式向农民合作社提供直接的补助和奖励,激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的发展。
三、市场拓展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密切相关,农业政策积极引导合作社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销售额。
政府鼓励合作社与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合作社的产品销售和物流配送。
此外,政府还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了农产品电商平台,为合作社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和市场销售的平台。
四、技术培训农业技术是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政策加大了对农民合作社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力度。
政府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班、示范基地建设等活动,提升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同时,政府建设了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支持,推动合作社科学种植、高效利用农业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地区逐渐面临着人口减少、农业产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历史演进与创新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轨迹。
一、历史演进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演进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农村改革。
当时,中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联产经济转变,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得到了保障,农村村民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
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乡村地区人口减少,农业产能下降,农村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2018年,中国政府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创新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均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被普遍推行。
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被鼓励,通过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城市资金和技术进入农村,提高农村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农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也变得更加便利,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进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
其次,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进行了创新实践。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和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了农村教育和文化设施的水平,丰富了农村居民的精神生活。
同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也得到了完善,提供了更好的医疗、养老、托幼等服务,提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乡村振兴战略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各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了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治理了农村生活垃圾、农药残留等环境问题。
同时,推动农村绿色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生态化种植和养殖,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结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实践为中国乡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乡村振兴政策演变
乡村振兴政策演变乡村振兴政策是指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
其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乡村振兴政策从农业现代化政策演变而来。
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行农业集体化经营模式,各地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后,在上世纪80年代,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渐确立,农村经济开始出现活力。
这一阶段的农村振兴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农村的物质条件改善,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其次,乡村振兴政策从农村综合改革政策演变而来。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形势。
中共中央提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地位,强调解决好农民的温饱问题,推行农村综合改革。
在这一阶段,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推进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提高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一阶段的农村振兴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农村的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乡村振兴政策从农业农村现代化政策演变而来。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乡村振兴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
201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农村治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
这一阶段的农村振兴政策主要关注的是农村的农业发展和乡村经济的现代化。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政策的演变可以看出,我国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和对农民生活的关心逐渐加大。
未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乡村振兴将有望实现全面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改善。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
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目前,中国的三农政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因此,未来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再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
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发展历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
本文将从政策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的农业政策及其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政策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土地,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二、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政策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21世纪初期的农业政策21世纪初期,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农村发展”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四、当前的农业政策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主要是以“乡村振兴”为核心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中国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政策都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前,中国的农业政策已经进入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的演进与效果
中国农村发展政策的演进与效果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发展政策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发展政策的演进过程以及相应政策带来的效果。
中国的农村发展政策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为了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农业集体化的政策,通过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将庄稼地、农具和劳动力集中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业集体化的推进,中国的农村经济出现了长足发展。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农村集体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农民自主性减弱、农村资源配置和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农村发展政策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发展政策逐渐转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
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农村企业,培育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这些政策的效果也逐渐显现。
农村产业化的推进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和附加值的提升,农民的收入进一步增加。
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他们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
农民开始通过直销、电商等方式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城市消费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中国农村发展政策还注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
政府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
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中国农村发展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农村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需要继续解决。
其次,农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问题也较为突出。
不少年轻人将农村作为外出打工或创业的地方,导致农村劳动力紧缺,加剧了农村经济的困难。
探析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
2021.3探析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燕 翔(南充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南充 637000)摘 要:时至今日,改革开放战略已经迈过了四十年大关,几十年来,我们的国家走过了无数的发展道路,较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经济与科技持续进步,国家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日益提升。
但就目前而言,国民生活的需要与发展落后的矛盾并存,振兴乡村与乡村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之一。
文章基于此,将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和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进行探析,希望能够为国家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关键点;发展路径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会矛盾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当前,国家发展的任务已经由引进新的技术与观念转变为缩小贫富差距、缩小城乡差距、振兴乡村、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准。
近年来,国家已经提出和落实了许多发展乡村经济的战略和政策,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乡村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不过我国的乡村拥有着众多的人口,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
1 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1.1 明确战略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奋斗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个关键点便是明确战略目标。
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必须知晓,现代化在乡村地区的发展速度缓慢,相关人员必须将此问题解决,所以需要加大对乡村地区现代化的重视程度,明确其战略目标,还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不断地努力奋斗。
1.2 确定思路,按照要求将行动落实在党中央的指示下,各地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应该以产业为出发点,使乡村变得更加富裕,也使乡村更加适合居住,大力开展生态乡村建设。
相对而言,乡村振兴比建设新农村更加高级,也是我们更加应该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为此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
对于产业发展而言,我们应该使乡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具活力,不断提升乡村经济的水平。
生态建设的重点在于保护乡村的环境,也就是说,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保护生态环境,富裕不仅是乡村居民想要实现的目标与追求,而且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是否实现的关键要素。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2019年4月7日,在莫桑比克万宝莫桑农业园,农户在水稻收割现场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万宝莫桑农业园是中国在非洲最大规模水稻种植项目文/普蓂喆刘合光编辑/胡艳芬仓廪实,天下安。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也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还为各国有效缓解世界粮食“恐慌期”的压力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国策”的演进粮食安全中国策,孕育于中国国情。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和长久以来与饥饿抗争的经历,是粮食安全中国策应运而生的苗床。
古代中国一直有重农重粮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思想和治理体系。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晁错“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强调粮食是固本安邦的基础。
历代农政官员撰写修订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农书,促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的传播和提升,提高了粮食生产力。
从西汉的“常平仓”制度,到唐朝定型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吞吐调节,一直到清代自上而下完备的“常平仓、社仓、义仓”储备体系,都是中国粮食治理的宝贵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又是人均资源小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也仅为全球均值的80%。
且中国自然环境复杂,农业面对的自然灾害多,洪涝和干旱、低温冷冻和高温热害等交替频发,持续威胁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对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后,有组织、长时间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着力开展育种研发,促进先进生产技术集成配套,推动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态,农业政策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注重土地保护和改良。
在土地利用方面,古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土地平均制度、轮耕制度等,以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长期稳定的耕作环境。
同时,古代政府也注重土地的改良,通过灌溉、修筑水利工程等手段,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这些农业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耕作条件,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供应。
其次,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农业发展。
古代政府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应用,鼓励农民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和工具。
例如,南宋时期的王祯发明了种植水稻的育苗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提出了秧苗育秧、良种选育等一系列农业技术原则,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政策的重点转向技术创新,不仅强化了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也带动了人们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投资。
此外,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注重农业分工和产业布局的合理规划。
古代政府根据地理、气候和土地条件的不同,提倡特定区域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需求。
例如,古代政府在黄河流域鼓励发展稻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而在长江流域则重视发展茶叶、丝绸等特色农产品。
这样的分工和布局,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不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物资交流,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也关注农民福利和社会稳定。
古代的农业政策不仅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关心农民的生活状况。
古代政府通过减免农业税收、提供贷款和补贴等方式,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发展潜力。
同时,政府也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农民的权益,如限制土地兼并、禁止奴隶劳动等。
这样的农业政策不仅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和农民的利益。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密不可分。
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从我国农业特点出发
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从我国农业特点出发
褚红梅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一国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持.WTO框架下的农业协议,对成员国的国内农业支持水平和范围作了规范.作为WTO成员国,如何结合中国农业实际制定出符合国情的农业补贴政策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出发,对原有农业补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而提出制定新的补贴举措的思路.
【总页数】1页(P85)
【作者】褚红梅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三大出发点 [J], 刘合光;秦富
2.美国和日本农业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基于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思考 [J], 刘倩男;张慧琴;李晓雨;韩静;夏铭
3.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J], 刘合光;秦富
4.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J], 王萍
5.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的审视与思考 [J], 何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政策变迁发展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政策变迁发展探析
刘启营
【期刊名称】《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我国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30年的光辉历程,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在此进程中,党的农村经济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形成到总结、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迁发展过程.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变迁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努力揭示其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于推动农村的繁荣、进步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30-32)
【作者】刘启营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266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70
【相关文献】
1.论法律与农村经济政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经济政策变迁的启示之一
2.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政策变迁:脉络、机制与模式
3.间断均衡理论视域下我国环保政策变迁研究——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文本分析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与展望
——基于多源流理论的考察5.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高校体育政策变迁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lumn专栏24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刘合光一、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农业经历了土改、人民公社化等社会主义改造,逐渐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基础地位。
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农业支持政策逐渐向工业反哺农业、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等方向演变,揭开了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支持政策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前,农业发展非常缓慢。
在此过程中,政府在借鉴前苏联做法、调整和适应等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的农业支持政策,财政支农资金数量上升,总额从1950年的2.74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50.66亿元。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具有计划性、被动性的特点。
首先,这一阶段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是为了农村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发展服务的,使农业部门构成了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建设的一部分,打上了计划烙印。
其次,服从于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积累和赶超战略的大局,这一阶段的农业支持政策是被动式的。
(二)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入世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与农村发展回顾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大致经历了“适应计划体制”——“适应市场体制”——“适应WTO规则”的三个阶段。
显然,不同阶段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内容、效果存在巨大的区别,全面考察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的历程、分析农业支持政策演变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影响、并针对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确定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未来取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阶段的农业支持政策1978年起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的确立及市场化改革,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开始了从单一到多样化,从封闭到开放、从适应计划体制到适应市场体制的过程。
1978-2001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农业支持政策,财政支农资金数量上升,总额从1978年的150.66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1456.73亿元。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到入市前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具有市场化、辅助性的特点。
第一,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标志,率先在农业领域实行了自主经营、放开搞活,具有明显的市场化取向。
第二,这一阶段的农业支持政策还具有辅助性的特点。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性投入相当有限,整体上对农业的“取”大于“予”,因此农业支持政策对农业发展主要起到辅助性作用。
(三)第三阶段:入世以来的农业支持政策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在WTO农业规则约束及以工补农和城乡统筹理念确立的背景下,我国实施了变革性的、针对性明显的农业支持政策。
2002-2010年,我国政府清理和修订了不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支持政策,出台的农业支持政策符合WTO要求。
2004-2012年间连续出台了9个与农业发展相关的1号文件,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倾向从原先的“多取少予”转向“少取多予”。
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及实施,财政支农资金数量上升,总额从2001年的1456.7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亿元(2006年以后的统计数据口径变化)。
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主要具有反哺性、主导性、制度化的特点。
首先,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实力和基础。
其次,农业支持政策的主导性日益强化。
最后,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渐成体系,用于支持农业的资金有专项化趋势,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有制度化发展趋势,一个覆盖面广、专项管理、制度强化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逐渐形成。
二、中国农业支持政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1.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China Agriculture Information尤以粮食、棉花、水果和肉类为主的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明显。
2.农业部门结构优化。
我国农业部门结构渐趋优化,以生产结构优化为例,种植业比例由1952年的85.9%下降到2009年的50.71%。
林牧业产值比重上升,尤其是牧业产值提升速度显著。
3.农村经济结构优化。
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中农业产业增加值占农村产出增加值得比重有所下降,而非农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有所上升,农村经济结构渐趋优化。
(二)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农村消费水平稳步提升1.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0元,2009年增加到5153.17元,净增加了5019.57元,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7.6倍,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2.农民收入结构优化。
1978-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构成发生变化,家庭经营纯收入在1990年之后波动下降。
非农收入比重的上升意味着农民不再单纯依赖农业收入,农民收入结构渐趋优化。
3.农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10元上升至2009年的3993.45元,实际增加了5.74倍左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三)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日趋改善1.义务教育进展明显。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开展明显,初中程度劳动力明显增加,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状况明显改善。
2.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善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2004-2008年,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等增加了2396个;补偿支出受益人次增加了5.09亿人次,新农合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2000-2008年,我国农村社会救济费从8.73亿元增加到32.68亿元,占民政事业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从4.0%提高到15.2%,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
4.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991年的1536.60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36725.00亿元,以堤防保护面积、水库数量、灌区数、堤防长度等为代表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三、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1.农业发展面对日趋紧张的资源与环境约束。
2000-2008年间,我国耕地资源从12824.30万公顷下降至12171.60万公顷;人均当地水资源量从2193.90立方米/人下降至2071.10立方米/人。
日趋紧张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2.农业生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金融保险等公共产品和服务长期停滞不前,人、财、物投入不足,管理水平低下,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3.社会管理需要创新。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整个农村地区社会管理手段单一,方式方法落后,由于征地、资源开采、贫困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比较突出,需要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
(三)农民增收仍然困难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1978-2009年间,城乡收入相对差距从2.57∶1扩大到3.33∶1。
2.农村贫困人口规模有所缩小但减贫难度更大。
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贫困标准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
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而且处于减贫难度更大的区域。
3.农业规模经营难以推进。
时至2008年我国户均耕地规模在10亩以下的份额为85.38%,农业规模经营的推进十分艰难。
4.农民非农化进程缓慢,农民工权益被侵害问题依然存在。
2000-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6.22%上升至51.27%,城镇化水平提升缓慢,农民非农化进程缓慢;同时,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工资待遇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及文化教育问题等依然存在。
四、中国农业支持政策的未来取向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二五”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其中,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未来我国农业支持政策应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二)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三)把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摘自中国农科院官方网站)产的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城乡基础设施供给的严重失衡,形成了很大的历史欠账。
3.农业各项投入仍显不足。
在农业科研投入方面,明显低于世界粮农组织确定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适当标准。
在技术推广和人才投入方面,我国与发达经济体也有明显的差距。
4.农业经营组织形式落后于市场发展形势。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 “小农户”面对“大市场”局面,竞争乏力。
(二)农村发展仍然落后1.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发展不足。
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水平只有3%,远低于发展中国家一般投入水平(10%左右)。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到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2.农村公共服务存在差距。
我国农村的教育、科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