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的时代背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的时代背景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革命,是近代中国继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它改变了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的政治走向,使东方一个古老的封建大国,建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制度”这一结果,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本文旨在分析1919年到1927年之间,从国际到国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

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原因,比较统一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有学者就将马克主义传播条件总结为理论的科学性(内在依据)、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动力源泉)、大众传媒(主要载体)、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队伍(主要力量)四个方面,有的学者则概括了国内、国际、马克思主义本身科实践性及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并强调除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外,内因是最主要的。还有学者则从中国的内外语境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两个基本“粒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从何以需要和何以可能两个语境的统一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原因及其条件,还认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外在语境包括马克思主义学科属性的内在规定、基本原理本身的内在要求、理论品质的要求以及功能要求四方面,而内在语境包括政治经济环境、革命环境、思想文化、民族心理、时代主题五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本文认为除上文所说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20世纪的国际大背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到了催化和加速作用;共产国际这个直接帮助中国共产党建立,又直接指导了中国革命实践的组织,在马克思主义初期传播史上起了太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它的指导作用,中国革命可能将是以另外的面目展现。二是20世纪初的国内环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三是大批革命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学生追随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先锋。同时,革命理论的贫困必然呼唤新的思想和新的理论,这些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之提供了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新文化运动的深人发展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与物质条件,五四运动则使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以下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背景:

国外背景:(1)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

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激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议和,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2)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成立。号召世界革命。共产国际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

国内背景:(1)1915年9月,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樽空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早起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进步性是不可否认的。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准备了条件。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3)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也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2)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的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五四”后的一年里,全国新出版的期刊猛增至400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的《星期评论》、《建设》、《民国日报》;北京的《少年中国》、《曙光》、《新社会》等等。各地建立了很多进步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3)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今后的发展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坚强阵地。

(4)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从文化学,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展开这一研究。相关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重民思想以及维护天下百姓利益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人类理想社会及民主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之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基础,也是中国思想界接受马克思主义

的重要因素圈。儒、墨思想的精华对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大同思想、崇实思想、民本思想、大公无私思想、重德思想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与此相适应,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含有大量的儒、墨思想精华。王涛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理想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分,表现出与共产主义思想的多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使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强烈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是中国人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文化层面的推动力川。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由于中国内部具有适合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的文化条件,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为广大劳动人民谋求自由平等、反对贫富两极分化的思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尊重人的价值理念和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的深层次结构方面有着诸多的一致性,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李军林在专著《文化的传播与超越》一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深人分析。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逐步实现中国化,必然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某种内在的契合点;否则,不可能大规模输人中国,更不可能在中国落地、开花、结果。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广泛认同和接受的重要阶段。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运用和创造,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创造准备思想条件,从此中国的理论史和革命史掀开了新的篇章。[科]

【参考文献】

[1]陈玲玲,任玮,刘丹.沈玄庐研究综述[J].福建党史月刊,2008(08).

[2]冯天瑜.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其遭遇[J].中国社会科学,2008(01).

[3]李泽华.试论“五四”时期中国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传播[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06).

[4]秦宣.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要素[J].教学与研究,2007(08).

[5]李军林.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的媒介角色定位[J].社会科学辑刊,2007(03).

[6]罗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译介[J].求索,2006(01).

[7]李军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十年研究述评[J].河北学刊,2005(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