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尿液的生成与调节

合集下载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理学:第⼋章_尿的⽣成和排出第⼋章尿的⽣成和排出⼈体通过呼吸和消化系统,摄⼊代谢和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氧和能源物质被不断地消耗,为各种⽣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产⽣对⼈体⽆⽤甚⾄有害的终产物。

排泄(excretion)……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体内的异物及过剩不需要的物质经⾎液循环,通过某些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排泄是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个环节,是多系统功能互相协调才得以完成的⼀种重要⽣命活动。

⼈体主要的排泄途径:⽪肤:⽔、盐类、少量尿素、乳酸等。

肺:CO2、H2O、挥发性药物等。

消化道:排泄物混合在粪便中。

Ca、Mg、Fe、P 等电解质、胆⾊素、毒物等。

胆⾊素-肝脏排泄在肠中起变化的胆⾊素(尿胆素、粪胆素)。

⽆机盐-经⼤肠粘膜排出的,如钙、镁、铁等。

唾液腺:碘、铅等。

肾脏:最重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

所含排泄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并随机体的不同状态⽽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含量。

有:⽔、尿素、尿酸、肌酐、盐类、药物、毒物等。

肾的功能:1) 排泄功能:排出机体的⼤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体内的异物。

2) 调节功能:调节⽔、电解质、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稳态。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液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Cl-等。

排出过剩 H+维持酸碱平衡。

3) 内分泌功能:产⽣肾素、促红细胞⽣成素等。

尿的⽣成包括肾⼩球的滤过、肾⼩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本章主要讨论尿的⽣成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肾脏排泄功能的⽣理意义及输尿管和膀胱的排尿活动。

第⼀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单位和集合管:1.肾单位(nephron)是肾的基本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两侧肾有170~240万个肾单位。

2.集合管(collecting duct)在胚胎发⽣中起源于尿道嵴,故不属于肾单位,但功能上与远端⼩管密切相关;在尿浓缩过程中起作⽤;每条集合管可收集多条远曲⼩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汇⼊乳头管,最后形成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进⼊膀胱。

第九版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第九版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Cl- 阴离子逆向转运 Cl- 细胞途旁径被动重吸收
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髓袢
(1)髓袢降支细段 对水通透:被动重吸收水,AQP1参与 对溶质通透性差:NaCl浓度逐渐升高 (2)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被动重吸收Na+、 Cl-
髓袢降支细段对水和尿素的重吸收机制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后,功能性肾单位每10年大约减少10%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 远端小管
肾单位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集合管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相连接。集合管不在肾单位内。8~10个皮质集合管→髓质集合管→ 大的集合管→经肾乳头→肾盂
生理学(第9版)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 灌注压20~70mmHg时,肾血流量随肾动脉压升高而升高 ➢ 灌注压70~180mmHg时,肾血流量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不变 ➢ 灌注压>180mmHg时,肾血流量又随肾动脉压升高而升高 关于肾血流量自身调节的机制,两个学说: (1)肌源学说:肾脏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的特性决定 (2)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3)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不通透,主动重吸收Na+ 、 Cl- 、K+ (25%),Ⅱ型Na+-K+-
2Cl-同向转运体(NKCC2)抑制剂为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强利尿) ① 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泵是维持细胞内低 Na+浓度的动力,有助于 Na+的重吸收 ② 升支粗段中Na+通过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上同向转运体NKCC2,同向 转运1个Na+ 、1个K+和2个Cl③ 进入细胞内的Na+ 通过基底侧膜中的钠泵泵至组织间液,Cl-由浓度 梯度经管周膜中的氯通道进入组织间液,而K+则顺浓度梯度经顶端膜 返回小管液中,并使小管液呈正电位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⑴通透性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构 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滤过: 指血液流 过肾小球 时,血浆中 水分和小 分子物质 通过滤过 膜进入肾 小囊形成 原尿的过 程。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 抽取液体分析发 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 浓度与血浆基本 一致,而且渗透压 和 pH 值 也 与 血 浆 近似。
原尿 = 血 浆的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 小管
肾 小 细段 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 髓袢升支粗段 小管 远曲小管
两种肾单位比较(P134)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组成:三层 内层:
水分子 毛细血 阳离子 管内皮
葡萄糖
窗孔
中层:毛细血管基 外层:肾小囊 膜 多角行网孔 脏层上皮细胞
决定不同溶质是否 (足细胞)防 通过的重要屏障 止蛋白质漏出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 髓袢升支粗段:Na+:2Cl-:K+同向转运模式继发性 主动重吸收NaCl。
速尿、利尿酸作用机制: 抑制Na+:2Cl-:K+同向转运体 的功能,管腔正电位消失, NaCl的重吸收受抑制,干扰尿 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12%的NaCl
据水盐平衡进行调节:
Na – 醛固酮;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 (三) (二) 肾小球 –(血浆胶体 + 囊内压) = 有效 → GFR → 尿量 滤过压 Cap.血压 渗透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渗压下降
如:结石、肿瘤致尿路梗阻
边学边想
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过程?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 进入到肾小囊?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 什么? 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 什么?
水通道
水通道
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重吸收的部位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都有重吸收的能力,但以近端小 管 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比较原尿和终尿的成分可见P本102) 2.有限性: 当小管液中某种物质浓度过高,超过上 皮细胞对其重吸收的极限时,则不能被全部重吸收。
例如: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一定限度,当 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 重吸收达到极限,血糖浓度若再升高,葡萄糖不能 被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导致糖尿。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正常值:8.88~9.99mmol/L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 是前半段; 继发性主动转运:Na-葡萄糖同向转运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血浆在肾小球处滤过,滤过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重吸收和分泌,最后形成尿液,再经肾盂、输尿管、膀胧和尿道被排出体外。

可实现以下功能:①排泄代谢废物和被摄入体内的异物;②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并维持体液渗透压的稳态;③调节酸--碱平衡。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一、肾单位(一)肾单位的构成肾小体及与之相连的肾小管构成肾单位。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

肾小球是位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的一团经分支又再吻合的毛细血管网,被足细胞包裹,并形成肾小囊的脏层。

肾小囊的壁层与近球小管壁相连续,脏层和壁层之间即肾小囊的囊腔。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囊,然后进入肾小管。

肾小管可分为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

髓袢又分为降支和升支。

其中降支包括近球小管的直段和髓袢降支细段;升支则包括升支细段和升支粗段。

远球小管经过连接小管与集合管相连通。

(二)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肾小体位于肾皮质外层的肾单位,其髓袢较短,称为皮质肾单位。

肾小体位于肾皮质内层靠近髓质的部分,称为近髓肾单位,具有长的髓袢。

近髓肾单位的特点是其出球小动脉的分支除形成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外,还形成特殊的直小血管,与髓袢及集合管伴行,形成袢,在尿液的浓缩和稀释中起重要作用。

(三)滤过膜的构成滤过膜,即滤过屏障,由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基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的足突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有窗孔,水、小分子溶质都能自由地通过这些微孔;内皮细胞表面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能阻碍带负电荷的蛋白质通过。

基膜是一层有孔的基质。

相邻足细胞的足突互相交错对插,形成滤过裂隙膜。

此外,肾小体有系膜细胞分布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周围,有收缩能力,能影响毛细血管血流,并使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小。

二、集合管集合管在尿液的浓缩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三、近球小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致密斑是髓袢升支粗段的远端部分与该肾单位的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相接触处的一些特殊分化的上皮细胞。

生理八尿的生成与排泄

生理八尿的生成与排泄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一、单选题1.机体的排泄途径不包括:A.肾脏排出尿液 B.大肠排出食物残渣 C.大肠排出胆色素D.皮肤排出汗液 E.呼吸器官排出二氧化碳2.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A. 肺B. 消化道C. 肾D. 皮肤E. 汗腺3.正常尿中不应出现的成分是:A. 水B. 氯化钠C. 尿胆素D. 葡萄糖E. 尿素4.每天人体约产生35克固体代谢产物,最少需要多少升的尿量才能将其溶解并排出:A.0.1 B.0.5 C.1 D. 1.5 E. 25.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肾小囊内压D. 有效滤过压E. 肾小囊内胶体渗透压6.促进原尿生成的直接动力是:A. 全身动脉血压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C. 入球小动脉血压D. 出球小动脉血压E. 肾动脉血压7.能使有效滤过压增加的因素是:A. 囊内压增加B. 血中葡萄糖浓度过高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8.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物质是:A.葡萄糖B.氨基酸 C.血浆白蛋白 D.甘露醇 E.Na+、K+ 9.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A.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B.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C.每侧肾脏的终尿量D.每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E.每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10.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A. 25毫升/分B. 50毫升/分C. 1升/分D. 125毫升/分E. 1.5升/分1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不包括:A.肾血浆流量 B.血糖浓度 C.有效滤过压D.滤过膜通透性 E. 有效滤过面积12.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减少:A.肾小囊内压升高 B.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D.动脉血压降至10.6KPa(80mmHg)以下 E.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13.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的因素是:A. 任何程度的动脉血压升高B. 交感神经兴奋C. 肾血流量增加D. 肾小囊内压增加E.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14.交感神经兴奋时,对肾脏影响A. 肾小球过率增加,尿量增加B. 肾小球过率减少,尿量减少C. 肾小球过率减少,尿量增加D. 肾小球过率增加,尿量减少E. 以上都不对15.肾血管收缩时,肾小球滤过率及尿量的变化:A. 滤过率增加,尿量增加B. 滤过率减少,尿量减少C. 滤过率减少,尿量增加D. 滤过率增加,尿量减少E. 滤过率和尿量无明显变化16.有关肾血流量调节,正确的是:A.肾血流量的神经调节是保持泌尿功能稳定的基础B.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就不存在C.儿茶酚胺会使动脉血压下降,从而使肾血流量减少D.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是入球小动脉舒缩的结果E.动脉血压为80至180毫米汞柱,肾血流量就能恒定17.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主要靠: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正反馈调节D.肾血管自身调节 E.神经一体液调节18.肾盂或输尿管有结石压迫可能出现: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有效滤过压明显升高D.囊内压升高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19.剧烈运动时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醛固酮分泌增多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C.肾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D.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减小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增高20.肾小管各段中,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A. 远曲小管B. 近端小管C. 集合管D. 髓袢E. 远端小管21.近端肾小管水的重吸收比例是超滤液的:A.65~70﹪ B.45~50﹪ C.55~60﹪ D.75~80﹪ E.80﹪以上22.肾小管液的等渗性重吸收发生在:A.近端小管 B.髓袢细段 C.远端小管 D.集合管 E.髓袢升支粗段23.葡萄糖在肾小管的重吸收部位,仅限于:A.集合管 B.髓袢细段 C.远端小管 D.近端小管 E.髓袢升支粗段24.与葡萄糖的重吸收密切相关的是:A.钠离子的重吸收 B.钾离子的重吸收 C.氯离子的重吸D.钙离子的重吸收 E.HCO一重吸收25.正常人的肾糖阈一般为:A.7~8mmol/L B.8~9mmol/L C.9~10mmol/LD.10~11mmol/L E.12mmol/L26.近端小管对Na+的重吸收量经常是Na+滤过量的:A.45~50% B.55~65% C.65~70% D.75~80% E.98~99%27.在酸中毒的情况下,肾小管的:A.H+一Na+交换减少 B.K+一Na+交换增多 C.H+一Na+交换增多D.K+一Na+交换不变 E.H+一Na+交换不变28.关于肾小管分泌钾,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K+的分泌主要通过Na+-K+交换 B.超滤液中的K+ 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C.Na+—K+ 与Na+—H+交换两者存在竞争性抑制 D.酸中毒时往往出现低血钾E.尿液中的K+大部分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29.钾离子的吸收和分泌作用,错误的是:A.原尿中钾离子大部分在近球小管重吸收B. 泌钾离子和泌氢离子之间存在着竟争C. 醛固酮的作用主要是促进钾离子的重吸收D. 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促进钾离子的分泌E. 终尿中钾离子主要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的30.关于肾小管分泌NH3,下列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A.NH3是通过主动转运而进入小管液的 B.NH3与小管液中的H+结合生成NH4+C.NH3分泌对维持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D.NH3的分泌能促进H+的分泌E.NH4+与小管液中强酸盐(如 NaCl)中的负离子结合,生成酸性铵盐(NH4 Cl),起到排酸作用31.关于尿生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肾小球滤过的都是代谢产物B. 肾小管分泌的都是无机盐C. 肾小管重吸收的都是营养物质D. 99﹪的原尿量被重吸收E. 各段肾小管都有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32.肾脏维持体内水平衡的功能,主要靠调节下列哪项活动来实现:A.肾小球滤过量 B.近曲小管重吸收水量 C.肾小管的分泌功能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量 E.近曲小管和髓袢重吸收水量33.抗利尿激素对肾功能的调节:A.使尿量增加 B.增加近曲小管对水的通透性C.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D.抑制髓袢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 E.增强内髓集合管对NaCl的通透性34.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因素不包括:A.剧烈疼痛 B.机体失水过多 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循环血量减少 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35.下列因素,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是:A.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B. 循环血量减少C. 血压降低D. 血浆晶体渗透降低E. 机体脱水36.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主要受下列哪种激素的调节:A.血管紧张素 B.肾上腺素 C.醛固酮 D.血管升压素 E.心房钠尿肽37.饮大量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A.肾小囊内压降低 B.醛固酮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38.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敏感因素是:A.循环血量减少 B.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C.寒冷刺激D.疼痛刺激 E.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39.醛固酮的分泌不受其影响的因素是:A.血管紧张素Ⅰ B.血管紧张素Ⅱ C.血管紧张素ⅢD.血钾浓度升高 E.血钠浓度降低40.静脉注射以下哪种物质可使尿量增加:A.肾上腺素 B.醛固酮 C.血管升压素 D.高渗葡萄糖 E.去甲肾上腺素41.在实验中给动物快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引起尿量增加,其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42.葡萄糖重吸收的原动力为:A.管壁内外的葡萄糖浓度差 B.管壁内外的葡萄糖电位差C.膜上载体对葡萄糖的转运 D.膜上钠泵的活动E.管壁内外Na+浓度差43.毁损视上核,尿量和尿浓缩将出现哪种变化:A.尿量增加,尿浓缩 B.尿量减少,尿稀释 C.肾小球滤过率增加D.醛固酮分泌的减少 E.尿量增加,尿稀释44.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伴有循环血量严重不足时,将出现:A.ADH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ADH分泌增多,尿量减少C.ADH分泌增多,尿量增多D.ADH分泌不变,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使尿量减少E.ADH分泌减少,通过肾血流量自身调节,使尿量减少45.关于H+分泌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肾小管各段均可分泌H+ B.H+的分泌与Na+的重吸收有关C.H+的分泌有利于HCO3-的重吸收 D.H+的分泌与NH3的分泌有竞争性抑制关系E.远曲小管和集合管H+与K+的分泌有竞争关系46.糖尿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是:A.水利尿 B.渗透性利尿 C.醛固酮分泌减少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E.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47.对尿量影响最大的激素是:A. 醛固酮B. 抗利尿激素C. 糖皮质激素D. 胰岛素E. 甲状旁腺激素48.直接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重要激素是:A. 醛固酮 B.血管升压素 C.甲状旁腺素 D.心房钠尿肽 E. 血管紧张素49.大量饮水引起尿量增多的有关因素不包括:A. 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B. 醛固酮分泌增多 C.血浆渗透压降低D.循环血量增多 E. 肾素分泌减少50.当肾血流量不足或血钠降低时,可刺激肾脏球旁细胞释放:A.肾上腺素 B.肾素 C.抗利尿激素 D.醛固酮 E.血管紧张素51.下列结构中,哪种细胞可以感受小管液中Na+量的变化:A.间质细胞 B.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C.致密斑D.近球细胞 E.入球小动脉的内皮细胞52.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主动重吸收,受下列哪种物质调节:A. 肾素B. 醛固酮C. 血管紧张素D. 心房钠尿肽E. 抗利尿激素5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加强时:A.醛固酮分泌减少 B.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C.肾脏排钠量减少D.循环平均充盈压减低 E.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54.关于醛固酮的分泌,错误的是:A.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B. 血钠离子减少时,分泌增多C. 循环血量增加时,分泌增多D. 受血钾离子,血钠离子浓度的调节E. 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55.醛固酮作用的主要部位是:A. 近曲小管 B.髓袢升支粗段 C.远曲小管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E. 髓袢升支细段56.醛固酮的主要生理作用,错误的是:A. 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B. 使血钠离子增加,血钾降低C. 保钠离子,排钾离子D. 醛固酮分泌增多时,可使血容量增多E. 钠离子,氯离子的重吸收带动了水的重吸收57.所谓高渗尿,低渗尿和等渗尿,是尿液渗透压与下列哪项的渗透压比较而言:A.血浆 B.远曲小管内液体 C.集合管内液体D.肾髓质组织间液 E.髓袢升支粗段内液体58.尿浓缩与稀释的主要部位:A. 近球小管B. 各段肾小管C. 髓袢升支和降支D.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E. 近球小管和髓袢降支59.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A.脊髓骶段 B.脊髓腰段 C.脊髓胸段 D.延髓 E.中脑尿的生成与排出1.B2.C3.D4.B5.D6.B7.D8.C9.A 10.D11.B 12.E 13.C 14.B 15.B 16.D 17.D 18.D 19.C 20.B21.A 22.A 23.D 24.A 25.C 26.C 27.C 28.D 29.C 30.A31.D 32.D 33.C 34.E 35.D 36.D 37.C 38.B 39.A 40.D41.A 42.D 43.E 44.B 45.D 46.B 47.B 48.B 49.B50.B51.C 52.B 53.C 54.C 55.D 56.A 57.A 58.D 59.A。

生理课件肾脏

生理课件肾脏

入球小动脉血管壁受到牵张刺激
收缩 血管平滑肌 舒张
血管口径
血流阻力
血流量
肾血流量相对恒定
动脉血压 < 80 mmHg 平滑肌已达舒张极限 动脉血压 > 180 mmHg 平滑肌已达收缩极限
动脉血压在80 mmHg 以下,180 mmHg以上 肾血流量随动脉血压的变化而变化
2. 神经和体液调节
•面积
1.5m2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 塞→滤过面积↓→GFR↓→尿量↓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
重吸收:指管壁细胞将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 的水和溶质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1、重吸收的意义(原尿180L,终尿1.5L) 2、重吸收的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 3、重吸收的方式(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4、重吸收的途径(跨细胞转运、细胞旁转运)
窗孔
滤液 (原尿)
裂孔
毛细血管基膜 内皮细胞
肾小囊脏层 上皮细胞
2.滤过膜的通透性
(1)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结构的 孔裂构成。
<2nm能自由通过
Ⅰ半径 2~4.2nm能部分通过
>4.2nm完全不能通过 (白蛋白)
Ⅱ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过
如 :Hb 的 分 子 量 为 64000 本 可 通 过 , 但 在 血 浆中与球蛋白结合成复合 物时则不能通过,∴正常无Hb尿;但当大量溶血时,游 离的Hb↑→ Hb尿。
特点 ①球-管平衡 ②不受调节
升支对水不通透
远曲管 10% 被动(水通道) 集合管 9.3%
①远曲管初段水不 通透
②受ADH调节
近端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 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生理学IV——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习题+答案

生理学IV——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习题+答案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单选题1.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A.肾B.肝C.肺D.消化道E.皮肤【答案】A2. 葡萄糖的重吸收与下列哪项有密切联系A.Na+的被动重吸收B.Na+的主动重吸收C.K+的主动重吸收D.Cl-的被动重吸收E.Ca2+的主动重吸收【答案】B3.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原尿生成的直接动力是A.入球小动脉血压B.出球小动脉血压C.肾动脉压D.全身平均动脉压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答案】E4.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B.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C.每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D.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E.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终尿的总量【答案】B5.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利尿是由于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液晶体渗透压升高D.肾小管液晶体渗透压降低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答案】B6.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中,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A.近球小管B.髓袢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答案】A7. 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A.醛固酮B.肾素C.皮质醇D.血管升压素E.血管紧张素【答案】D8. 保持肾小球滤过率不变的因素A.肾小球血浆流量的变化B.滤过膜面积的改变C.全身平均动脉压在10.7~24.0kPa之间波动D.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E.肾小囊囊内压改变【答案】C9. 肾脏疾病时,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A.滤过膜通透性增加B.滤过膜面积增多C.滤过膜面积减少D.肾小管重吸收量减少E.肾小管排泄功能增强【答案】A10.大失血时,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下降C.滤过膜面积减少D.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上升E.滤过膜通透性下降【答案】B11.糖尿病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A.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B.醛固酮分泌减少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E.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答案】E12.能分泌肾素的细胞是A.近球细胞B.致密斑C.间质细胞D.肾小球细胞E.肾小管上皮细胞【答案】A13.抗利尿激素促进水重吸收的部位是A.肾小球B.近曲小管C.髓袢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E.肾小囊【答案】D一、问答题1.大量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时,尿量会有什么改变?原因何在?答:若大量出汗、严重呕吐及腹泻时,因水份丢失多,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使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若大量失血,可使血容量下降,容量感受器抑制。

生理学泌尿系统

生理学泌尿系统

Na+: 主细胞 基底侧膜 钠泵
顶端膜 钠通道
Cl-:
Cl-
随Na+被重吸收,依靠正、 负电荷相吸引,经细胞旁 途径被重吸收
H2O:依赖ADH的分泌, 视身体水平衡情况而改变
➢ K+的重吸收和分泌
▪ 滤液中的K+大部分被近球小管(70%)和髓袢(20%) 主动重吸收,仅约13%的K+移行到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CX=
UX PX
×V
CX :任何一物质(X)的清除率
PX :血浆中的浓度
UX :尿液中的浓度
V:尿量
测定肾清除率的理论意义
• 了解肾脏功能:了解肾对各种物质的排泄功能 • 测定肾小球滤过率
(GFR):单位时间内两肾 生成的超滤液量(滤过的血浆量)
测定菊糖清除率和内生肌酐清除率
菊糖:可自由肾小球通过滤过膜,既不被重吸收,也不 被分泌
近髓肾单位
皮质的内层 15% 大
长,可深达内髓层
入≤出 管周毛细血管网 和U形直小血管
少 少 尿的浓缩和稀释
滤过膜(滤过屏障,filtration barrier)
滤过膜
内皮细胞 基膜 足突
近球小体
入球小动脉 远曲小管
化学感受器
致密斑
(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近球细胞 •能分泌肾素 •入球小动脉 压力感受器;
• Ca2+主要在近球小管重吸收:1/3是通过Ca2+泵; 2/3是通过溶剂拖带作用;
• 磷是以HPO42-、H2PO4-方式存在,绝大部分被 近球小管重吸收,很少一部分(HPO42-)与H+ 结合从尿中排出。
➢HCO3-和H+的转运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与肾脏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局部产生 的腺苷,NO和前列腺素也可能参与调节
18
二 肾血流量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
②体液因素: 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RBF↓, 肾组织生成的PG、NO、缓激肽引起肾血管舒张 意义: 运动或异常 如高温、出血缺氧时 :通过神经、体液 调节使血流量减少,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
屏障
肾小囊足细胞层:裂孔4-11nm
27
三层滤过膜: Cap内皮细胞层: 唾液酸蛋白 基膜层: 硫酸肝素/蛋白聚糖 肾小囊足细胞层: nephrin
电屏障
两种屏障使滤过膜对血浆中物质通过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原尿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28
决定物质通过滤过膜的因素: 1.物质分子有效半径大小: 中性物质有效半径小于2nm自由滤过;2-4.2nm 随半径增加,滤过降低;大于4.2nm不能滤过 2.物质所带电荷: 在有效半径相同的条件下,正电荷易通过,负电荷 不易通过,主要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通过, 而其他带负电荷的微小物质如Cl- HCO3- HPO42SO42-也可顺利通过,
细胞侧面和基地部称基底侧膜
45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 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①近端小管重吸收: 65% Na+ Cl-、H2O,85% HCO3-以及全部磷酸盐、葡萄 糖、氨基酸及滤过的少量蛋白, 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也 有重吸收功能, 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 功能,
46
一 Na+、Cl-、H2O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吸收65-70% 定比吸收,等渗
②<80mmHg,平滑肌舒张达极 限
>180mmHg,平滑肌收缩达极 限
∴ 肾血流量随血压的波动而变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尿液的生成与排出
3.生成和分泌肾素、促红细胞生成 素、1,25-二羟维生素D3等生物活 性物质。
22
第二节 尿生成过程
①肾小球滤过;
②肾小管和集合 管重吸收;
③肾小管和集合 管的分泌。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肾小球滤过(glomerular filtration):血液流经肾
小球,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水和小分 子物质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近端小管HCO3-重吸收与H+的分泌:
NaHCO3
H+ 分 泌 与 NaHCO3 重 吸 收 同 时 进 行 , 细 胞 每 分 泌 一 个 H+ 重 吸 收 一 个 NaHCO3 (排酸保碱)。
HCO3-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 乙酰唑胺可抑制碳酸酐酶活性,使 Na+和水的排出增加,引起利尿。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弓形动静脉
管周毛细血管 直 小 血 管
集合管
皮质肾单位与近髓肾单位比较
——————————————————————————————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
分布
皮质外,中带
皮质内带
数量
85 ~90%
10 ~15%
肾小体体积
前列腺素、NO等→肾血管舒张、血流 量↑
20
肾脏的功能: 1.通过生成和排出尿液,排出代谢 终产物、过剩物质和异物。
尿量:1~2L/24h 多尿:>2.5L/24h 少尿: 0.1~0.5L/24h 无尿: <0.1L/24h 理化性质:pH:5.0~7.0
比重:1.015~1.025
21
2.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维持内环境稳态。

尿的生成和排出

尿的生成和排出

正常人总滤过面积:
1.5m2
2. 滤过膜的通透性
①分子量选择性:半径<2.0nm自由滤过
半径>4.2nm不能滤过 ②电荷选择性:带负电荷不易滤过
(四)肾的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
NE
肾动脉 肾小管 颗粒细胞
二、肾脏血液循环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一) 肾血流量的特点 1. 血流量大,但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皮质。 RBF 1200ml/min 占心输出量1/5~1/4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GFR K+的排出量取决于 肾小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的分泌
重吸收:主动,机制不清 近端小管:65%-70% 髓袢:25%-30%
分泌: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细胞 被动 顺浓度梯度 顺电位梯度 K+分泌↑: 细胞外液K+ ↑、醛固酮↑、 小管液流量↑ K+分泌与肾小管H+分泌竞争性抑制: Na+ - K+交换,Na+ - H +交换 酸中毒伴有高钾血症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enin-angiotension-aldosterone system, RAAS)
1.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底物,在肝合成)
←肾素(水解作用)
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sinⅠ,十肽)
←转换酶(主要在肺循环)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八肽)
←氨基肽酶
M2 对水通透
逆流倍增
肾髓质渗透浓度梯度形成机制
外髓部(升支粗段):NaCl 内髓部: NaCl 、尿素(尿素再循环) 1. 降支细段:
2.升支细段:
3.髓质集合管
4、直小血管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维持髓质渗透压梯度,将髓质中多 余的溶质和水带回血液循环。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机制:单纯扩散
泌NH3的意义: 促进泌H+ 促进HCO3-重吸 收 排酸保碱
谷氨酰胺
集合管分泌NH3示意图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K+大部分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尿中的K+ 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K+分泌伴随Na+的重吸收(Na+-K+交换)。
◆ Na+-K+交换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及平行逆流特点 物质基础: NaCl和尿素(再循环)
髓质高渗的保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ADH的浓度
二、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
1.髓袢结构与功能 2.利尿剂(速尿)——外髓高渗 3.尿素浓度——内髓高渗 4.直小血管血流
(二)血液ADH的浓度——尿崩症
垂体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25/660 ×100% =19%
535 660
125
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1)通透性的改变 (2)总面积的改变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Transport of substances through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ducts
重吸收(reabsorption): 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 液中。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4-zk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4-zk

A
C.尿急
E.排尿困难
名词解释
1.排泄 2.肾小球滤过率 3.滤过分数 4.水利尿 5.渗透性利尿 6.球-管平衡 7.肾糖阈 8.葡萄糖的吸收极限量 9.有效滤过压 10.血浆清除率 11.高渗尿 12.低渗尿 13.尿潴留 14.尿失禁
简答题
1.简述尿的生成过程。 2.肾脏的泌尿功能在维持体内环境恒定中有何 生理意义? 3.球旁器包括那些成分?主要作用是什么? 4.试比较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5.简述肾血液循环的主要特点。 6.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7.试述肾小管各段重吸收Na+的特点。 8.H+的分泌有何生理意义?
∵ 尿中的物质均来自血浆
∴ Ux * V = Px * Cx
Cx =
Ux * V Px
【例如】 V = 1 ml/min UNa = 280 mmol/L PNa = 140 mmol/L
CNa= U*V/P = 280*1/140 = 2ml/min
表示肾每分钟清除了2ml血浆中所含的所有Na+。
9.试述尿的浓缩和稀释过程。 10.为什么一些胰岛功能低下的病人会出现 糖尿、尿量增多? 11.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其原因何在? 12.口服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对尿量各有什么影 响?为什么? 13.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怎样调节尿的生成? 14.简述排尿反射过程。
第七节
尿 的 排 放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膀胱逼尿肌与尿道内 括约肌由两组神经支配:
1. 盆神经(副):
2. 腹下神经(交):
支配尿道外括约肌的神经: 3. 阴部神经(躯):
二、排尿反射(熟悉)
尿的生成是持续性的,但尿的排放是间断性的, 因有膀胱的贮存和排尿反射的活动。 当膀胱内尿量<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练习题及答案.docx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练习题及答案.docx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填空题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①_______ 、②________ 、(3) ______ 和④_________ 。

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是⑤_______ 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①____ ,此外还具有②功能。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①_ ,由②和③两部分组成。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小球滤过膜由① ______ 、②和③3层结构组成。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①____________ 肾单位,由②_____ 细胞、(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和④__________ 组成。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血流量适应泌尿机能主要靠①—调节,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② ________________ 调节和③_______ 调节。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①mmHg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②______ 调节的结果。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① ____ ,生成原尿,②__________ 和③________ ,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① _____ 、②_________ 和③_______ 的代数和。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①_______ 、② ________ 和③_______ o11.当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①_________ ,肾血浆流量②________ , 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③________ ,以致肾小球滤过率④________ o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尿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的调节性重吸收部位在② ________ 和③ _______ O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②________ 的调节。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 近端小管后半段, Na+主要与Cl一起被重吸收,以细胞旁路被动重 吸收为主,吸收量占总量的1/3。
● 水是靠 渗透作用进 行被动重吸 收的。
(二)HCO3-的重吸收和H+的分泌
● HCO3-的重吸收与Na+- H+交换密切相 关(见下图)
● 肾小管重吸收HCO3-是以的形式进 行,速度大于 Cl- 的转运速度;因 此HCO3-的重吸收率明显大于Cl- 的重 吸收率。
2、排泄:是指机体通过某些器官 把体内的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 无机物和进入机体的异物等排出的 的最 重要器官之一,因为,通过泌尿, 肾脏可以:
①排出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 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渗透压;
③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排出氢, 维持酸碱平衡。
● 正常人尿液的渗透压可变动在501200mO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的浓缩和稀 释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 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尿液的稀释
●原因: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 被重吸收
●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粗段,此外,远曲 小管和集合管由于ADH 而对水通透性的 下降也有助于稀释。
二、尿液的浓缩
●原因:小管液中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 小管液中。
●动力: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建立(见下图)
●髓袢是形成肾髓质渗透梯度的重要结构。
● 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原因:
* 肾小管各段对水和溶质的通透性不同 (下表);
* 髓袢、集合管的排列有逆流倍增的作用。 △ 逆流系统 △ 逆流倍增现象
● 肾髓质渗透梯度形成的过程:
滤过分数:是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 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约为125/660×100%=19%;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

(二)尿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正常新鲜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颜色主 要来自胆色素的代谢产物,大量饮水后,尿液稀释, 颜色变淡,机体缺水,尿量减少等,颜色变深
2、渗透压:尿液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渗透压 3、酸碱度:尿液通常为酸性,PH介于5.0-7.0之间。
素食者由于植物酸在体内氧化,酸性产物比较少,故 尿液呈碱性
以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为125ml计算,正常成人每天生 成的原尿约有180L,而我们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 表明原尿中99%的水分被吸收,其他物质同时伴随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 吸收以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正常情况下,小管夜中的G、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 端小管重吸收;水、无机盐类大部分也在此吸收 (二)重吸收特点:选择性;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1.滤过膜的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直径50-100nm。 基膜:4-8nm多角形网孔。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直径4-14nm的孔。
2.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 —有效半径:2.0nm ~ 4.2nm 随着半径增加,滤过增加。 电学屏障: —各层带负电荷
3.滤过面积:1.5m2 / 两肾。
渗透压感受器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血容量回升
水重吸收增多 尿量减少
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
(三) 醛固酮
•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 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有保钠、保水、 排钾的作用,可使血钠增高、血钾降低,尿量减少,血容 量增加。
2.作用 以血管素紧张Ⅱ作用最强
(1)血管紧张素Ⅱ
①全身微A收缩 、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外周阻力↑

尿生成的机制及其调节原理

尿生成的机制及其调节原理

尿生成的机制及其调节原理尿液的生成机制及其调节原理是人体内部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的重要过程。

以下将详细介绍尿液的生成机制及其调节原理。

尿液生成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尿液分泌。

首先,肾小球滤过是尿液生成的首要步骤。

肾小球由肾小球囊和肾小管组成。

在肾小球囊腔内,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层,分离出血浆中的水分和溶质,形成原尿。

这个过程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足细胞构成的滤过膜完成的,其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是构成滤过层的主要成分。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突起结构称为足细胞,它们之间形成狭缝,通过这些狭缝直径仅为6-9纳米,过滤掉分子量大于70千道尔顿的物质,如大部分蛋白质。

同时,滤过膜对小分子物质和水具有较高的通透性,允许它们进入肾小管。

接下来,原尿通过肾小管重吸收和尿液分泌进一步处理。

肾小管是尿液形成的主要场所。

在肾小管,原尿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肾单位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被调节,实现水和电解质平衡。

肾小管有三个部分,分别是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近曲小管主要是重吸收、分泌尿液的地方。

在近曲小管中,水和溶质被从尿液中重吸收回体内,以确保重要的物质被保留。

而远曲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较差。

集合管则是通过调节水分的重吸收,逐渐浓缩尿液。

在尿液生成过程中,各种内分泌和神经调节对尿液量和组成起重要作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调节尿液生成和血容量的重要机制。

当血容量下降时,肾素释放增加,激活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产生,导致血管收缩和水钠重吸收增加,从而减少尿量。

相反,当血容量增加时,肾素释放减少,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的产生减少,水钠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另一个重要的调节机制是抗利尿激素,主要包括抗利尿激素ADH和利尿激素ANP。

ADH主要通过调节集合管的通透性来调节尿液浓缩和稀释。

当血液的渗透压升高时,脑下垂体后叶释放ADH,使集合管通透性增加,促使水的重吸收,尿液浓缩。

相反,当血液渗透压降低时,ADH的释放减少,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远曲小管和集 合管保钠、保水、 排钾
4、肾素分泌的调节
致密斑感受器(+)
BP↓Leabharlann 循环血量↓入球A牵张感受器(+) 颗粒细胞 交感神经(+) AD、NE (+)
肾素分泌 ↑ 醛固酮分泌↑
血K+和血Na+浓度(血 K+浓度改变对醛固酮分 泌的调节更为灵敏)
1、近端小管:80%的HCO3-被重吸收
HCO3-以CO2形式被重吸收。
H+通过Na+ - H+交换分泌入管腔。
2、髓袢:发生在升支粗段,机制同上。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闰细胞 H+ HCO3CA CO2+H2O
闰细胞主动泌H+: H+-K+-ATP酶; H+- ATP酶 CA的活性受小管液pH影响
Na+ H+
Na+
K+
ATP
3、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
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葡萄糖 氨基酸
H2O K+、 Ca2+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功能
(一)Na+、Cl- 、 H2O的重吸收
12%
65~70%
20%
1、近端小管
⑴前半段:跨细胞途径,2/3
① Na+泵作用
葡萄糖 氨基酸
1、来源:
下丘脑视上核、 室旁核(合成) 下丘脑-垂体束
collecting duct H2 O
神经垂体(贮存) 入血
2、作用
⑴ADH+V1受体 血管平滑肌收缩 血压
⑵ADH+V2受体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水的重吸收
尿量
3、ADH释放的调节:
⑴血浆晶体渗透压 : 血浆晶体渗透压
可抑制此转运体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量: NaCl约12%, 水不等(可调);Na+受醛 固酮调节;水受血管升压素(ADH)调节
①远曲小管始段: Na+-Cl同向转运 水不被重吸收
小管液 Na+ ClH 2O Na+ ClK+
噻嗪类利尿药抑制
远曲小管初段
②远曲小管后段与集合管:
主细胞: + Na Na+通道(基底侧膜钠泵) 抑制剂: 氨氯吡咪(阿 米洛利, amiloride) 闰细胞: 质子泵(H+-K+ATP酶) ATP 集合管: 水孔蛋白(aquaporin)
ATP
(三)葡萄糖的重吸收
1、部位: 近端小管(主要前半段)100% 2、机制: 继发性主动转运 3、肾糖阈(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
产生尿糖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血糖浓度>180mg/100ml > 300mg/100ml小管重吸收达 极限,尿糖随血糖升高而平行升高。 4、原因:Na+-G同向转运体数目有限
-(血浆胶体渗透压 + 肾小囊内压) 前者是滤过动力; 后两者是重吸收动力
入球小动脉
blood
出球小动脉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25+10)=10mmHg
>0有滤液生成
Cap血压 血浆胶体渗 透压 囊内压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35+10)=0mmHg
≤0无滤液生成
(三)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评价指标 1.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2.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GFF) 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125÷660=19%
② Na+ -葡萄糖、 Na+ -氨基酸同向 转运入细胞,易 化扩散入血液。
③ Na+ - H+逆向 转运
葡萄糖 氨基酸
④HCO3- 重吸收 (CO2) ⑤ H2O被渗透性重 吸收 ⑥Cl- 不被重吸收
⑵后半段: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
①Cl-顺浓度差扩散 ②Na+顺电位差扩散
水: 随溶质重吸收— 等渗性重吸收
cortex
Inner medulla
4、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
1.物质: 外髓层: NaCl 内髓层: NaCl 尿素
5、直小血管在维持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cortex outer medulla
降支: 溶质进, 水出
升支: 溶质出, 水进
越往底部, 溶质越多
∴ 留住溶质, 带走水份
vasa recta Inner medulla
二、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
肾小球Cap血压 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流量 滤过系数
Cap血压 血浆胶体渗 透压 囊内压 入球小动脉
blood
出球小动脉
本节小结
掌握尿生成的三过程。 掌握滤过率,滤过分数的概念。 掌握有效有效滤过压及其影响因素 熟悉滤过膜的两种屏障和肾血流量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第三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
排泄(excretion)
代谢终产物、过剩物质和异物通 过血液循环最终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肺、肠、皮肤、肾(最主要)
尿生成基本过程
efferent arteriole reabsorption secretion filtration afferent arteriole
1、容量感受性反射
血容量↑→容量感受器→交感神经↓→肾血 流量↑→尿量↑ 2、压力感受性反射
Bp↑→压力感受器→交感神经↓→尿量↑ 3、肾-肾反射 刺激一侧肾的传入神经,可反射性改变 同侧和对侧交感神经的活动,改变肾功能。
二、体液调节
(一)抗利尿激素(ADH)
distal tubule PVN SON neurohypophysis
的自身调节。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efferent arteriole
afferent arteriole
180L
1.5L
(一)转运物质的方式
1、转运功能 (reabsorption) (secretion) 小 管 液 重吸收 分泌
2、转运途径 细胞旁转运途径
跨细胞转运途径
Na+ Cl-
血流量 功能
多(90%) 形成原尿
少(10%) 浓缩与稀释尿液
Renal cortex
皮质肾单位
Cortical nephron Juxtamedullary nephron
两 类 肾 单 位
Renal medulla
Vasa recta
近 髓 肾 单 位
(二)球旁器
吞噬功能 球外系 膜细胞 致密斑 感受NaCl
2、髓袢 ⑴降支细段:对NaCl 不通透,对H2O通透。
小 管 液 渗 透 压 升 高 小 管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⑵升支:对NaCl 通 透,对H2O不通透。
升支细段:扩散 升支粗段(主要) NaCl被主动重吸收 Na+-K+-2Cl同向 转运体
K+
呋喃苯胺酸(呋塞米, furosemide)
下丘脑,对Na+ 、 Cl- 引起的渗透压 的改变敏感。
刺激渗透压感受器 ADH合成、释放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重吸收水
尿量
水利尿(water diuresis)
排 尿 率
口服生理盐水 1000ml
(ml/min)
血 浆 晶 体 渗 血浆晶体渗透压不变 透 压 (mOsm/L) 尿量轻度↑
大量饮清水后引 起的尿量增加。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Renal cortex
皮质肾单位
Cortical nephron Juxtamedullary nephron
两 类 肾 单 位
Renal medulla
Vasa recta
近 髓 肾 单 位
两类肾单位的比较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 数量和体积 多(约占90%)而小 少(约占10%)而大 A入:A出 2∶1 小动脉出球 几乎全部包绕在 后形成的血 皮质部分的肾小 管 管 髓袢 短,只达外髓层 1∶1 不仅包绕近端、 远曲小管周围, 还形成直小血管 长,深入内髓层
主细胞 + K + K
Cl闰细胞 H+ HCO3CA CO2+H2O 远曲小管后 段和集合管
Na+
开放受ADH调节
4、H2O顺渗透梯度被重吸收
①髓袢升支:对水不通透 ②近端小管:65~70%, 比例恒定,不可调 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H2O通道(调节性重吸收)
ADH
(二) HCO3-的重吸收与H+的分泌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缺水 ▲尿渗压<血渗压=低渗尿=尿稀释 如:大量输液、饮水→多水 ▲尿渗压=血渗压=等渗尿≈肾功↓ 如:肾衰
尿量
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多于2500ml/24h 少尿:100~4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
一、尿液的稀释
1.主要部位: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2.调节因素: 抗利尿激素(ADH)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通透性 尿量增多 3.尿崩症: ADH或其受体缺乏。20L/d
球旁器组成示意图
球旁 细胞 分泌 肾素
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血供特点: 1)血供丰富,1200ml/分(CO的1/5~1/4) 2)肾血流分布不均(94%皮质, 5%外髓) 3)两套cap网 肾小球Cap: 高压床 →滤过 肾小管Cap : 低压床→重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