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发展理论概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现代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概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规划和设计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础,也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入手,探究现代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章:现代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是城市规划学科研究的基础,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理论,以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理论。
其中,城市空间结构是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乎城市形态、功能区划、交通流线等问题,要求考虑城市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注重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
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既包括常规的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规划等,也需要迎合新形势下出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智能城市等新模式。
第三章:现代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实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以广州为例,广州“五中心一区”的规划构想,旨在打造东亚城市副中心、文化中心、服务中心、产业中心、传媒中心和国际化商务区,让广州成为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运动等方面的中心城市。
此外,在城市容貌、交通网络、公共服务等方面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造升级。
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它的规划与设计成为中国现代城市化建设的代表之一。
在各类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依靠数据支持,选取科学的建筑和材料、使用高科技设备、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是现代化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主流趋势。
第四章: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现代化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将更注重于可持续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健康城市”、“文化城市”、“商务城市”等新型城市模式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未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政府、企业、市民等利益方将共同参与,协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种利益关系。
第一章 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城市化

• 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 – 城市问题的综合性。 既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历史、艺术问 题,还有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 局部或某一个层面 – 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 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 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 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 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 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
时期
(3).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 a.城市化进程波动性大 b.自下而上型的特点 c.城市化体系动态变化加速 d.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显著
• 三 1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 资本主义初期的城市问题 •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资本对利润的片面追求 –资本家对劳动者生活的忽视 –城市对急剧膨胀的准备不足 缺乏城市规划 的理论和实践 • 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 –城市环境极端恶劣,工业区、生活区混杂 –城市用地性质、规模不合理 –劳动者生活环境极端恶劣 –道路狭窄曲折,交通堵塞
3.
古代城市发展的方式
a.有机生长方式 b.规划建设方式
(二)
近代城市的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工业城市的诞生
二
1
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含义
含义十分丰富,包括人口\地域\产业\生活方 式\城市文化等.
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又称 城镇化,其实质是农民从农业劳动转为从 事工业、商业及其非农劳动.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投资全球化 ———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七)中国城市化过程特点
1.新中国成立后,城镇的数量和城镇人口的总规 模有了很大发展; 2.城市化速度与世界进程相比较为缓慢,目前的 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 3.城市化过程的反复性和曲折性是世界上其他国 家少见的; 4.缓慢的城市化过程没有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分膨 胀的现象; 5.城镇化不是伴随农村的破产和城乡关系的尖锐 对立展开的,而是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城乡经 济共同繁荣的道路,这是中国城市化的本质特 点。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
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1、城市的物质构成-—公共领域(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2、城市的物质环境的优化--可达性(与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和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3、城市的产业构成—-英国——费希尔、克拉克—-三种部类——第一、二、三产业美国——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有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四、城市与区域发展1、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具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2、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指—-物流、人流、信息流3、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4、城乡在发展中形成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
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2、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古西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核心;中世纪——城堡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二、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一)、历史背景1、(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代表人物-—欧文—-1817年——协和村;傅立叶——1829年—-法郎吉2、(法律基础)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3、(实践基础)巴黎改建及城市美化(源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三)、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1、雅典宪章(1933)——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对终极状态的描述)-—国际现代建筑会议城市的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憩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新理论》读书笔记第一页读书笔记与读后感,第二页此书简要介绍。
作者:[美]亚历山大等著,陈治业,童丽萍译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年05月第一章城市发展的思路i. 强调整体性新的生长是由原有的具体的、特殊的结构属性产生的。
ii. 整体性的特征:1. 整体性是渐近的:一步一步开始2. 是不可预测的3. 是连贯的4. 是富于感情的。
因为和我们密不可分—可能是说,我们本身就是这个整体化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在形成他并且被他形成,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iii. 整体性是由过程得来的:过程必须保证每一种新的建设行为在深层意义上都与过去发生的一切相联系。
第二章总法则壹大杂烩的思想:城市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似乎毫不相关各执一端的动机。
这种大杂烩仍然是应该进行组织的,而不是完全的放任的伪民主。
“总之,没有整体的意识,这种著名的大杂烩只能引起思想上的混乱。
”貳“每一个新的建设行为必须有一种基本职责:它必须创建一种连续的自身完整的结构。
”參认为产生整体性的过程“是通过逐渐产生出一种在空间上被定义为…中心区域‟(the field of centers)的机构而呈增长趋势进行的“。
这个东西,应该就是东南大学的那篇相关论文中所谓的自适应系统的系统的”基核“吧。
其实,作者在后边的补充说明中点出,总法则其实就是要求或者说追求一件事情:“建设的每一个行为,即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朝着创造整体性的方向进行的。
”这个事情我总是以为,他似乎还是在以一个欧洲的中世界小城为模版和榜样来认定一个城市,但是大都市还能够那么的机械的要求整体性吗?或者大都市的所谓的“整体性”是一种更加隐含或者说更加民主的东西?大都市中的法则是什么呢?肆但是,他提供了将一条法则付诸实施的一种可以借鉴的手段:将一条不容易被实施的法则作为一种基本的上层导则,而根据它制定出一系列的是指具体化、可实施的“过渡法则”,这些法则具体而清楚,能够指导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
城市的形成及发展

第一章城市的形成及发展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当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就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就成为了城市。
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在5000多年的文明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
因此。
尽管城市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在漫步长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城市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从十八世纪开始,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不仅促进了既有城市的扩展,而且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
城市的形成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
工业技术使劳动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不仅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类基本需求,而且导致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以工业化较早的西方国家为例,英国的男性农业劳动力从1815年的180 万下降到1961年的50万,美国的农业人口比重从1880年的44%下降到1964年的6.8%。
就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言,国家统计局的《1996年中国发展报告》估计为1亿人左右,国家计划委员会的《1996年中国人口、资源和环境报告》估计为1.5一1.8亿人。
另一方面是“城市的推力”。
工业的兴起为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工业的就业规模逐渐超过了农业。
城市所具有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之成为工业经济所必须依赖的物质载体,因而也就成为工业社会的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以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为例,工业革命的初始时期并没有对城市发展造成显著影响,直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工业生产所依赖的能源和交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注册规划师原理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集聚规模、生产效率、生产力结、职能、物质形态、文化观念。
3、我国市制由多层次、广域型市制。
4、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平面到立体、生产性到生活性、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政策制度。
5、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重要)、科技革命和创新(根本)、全球化与新经济(重要影响)、城市文化特质(持续)。
6、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有形的城镇化:人口集中、空间形态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
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
7、城镇化基本动力机制:农业剩余贡献、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推进、制度变迁促进、市场机制导向、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城乡规划调控。
基本阶段:集聚城镇化—郊区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8、健康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人口意义的城镇化,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化,注重城镇化质量。
9、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国营企业为主导、乡镇集体经济、分散家庭工业、外资及混合型经济(房地产呢)。
10、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空间载体、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空间拓展;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与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利用。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1、古希腊(广场庙为中心,方格网为道路骨架)。
古罗马(纪功柱\铜像)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米利都、雅典,巴黎、伦敦,营寨城的十字形街道。
中世纪城市以城堡、教堂为空间主导地位:古罗马、佛罗伦萨;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城市放射轴线(威尼斯圣马可、圣彼得广场)。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巴黎的星形广场和香榭丽舍大道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

《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城市的产生1. 城市的起源-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剩余、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商品交换的需要而逐渐产生。
- 早期的城市通常围绕宗教中心、政治中心或商贸中心发展起来。
2. 城市产生的条件- 地理环境:水源、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是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
- 政治因素:国家的形成和政治权力的集中促进了城市的产生。
- 社会需求:人口增长、社会分工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二、城市的定义1. 城市的定义概述- 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密集的、包含多种功能的聚落,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中心。
- 城市具有明确的行政边界,通常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2. 城市的特征- 人口规模:城市通常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人口密度较高。
- 经济活动:城市是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的集中地。
- 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和职业多样化。
- 基础设施: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排水、电力等。
- 文化特色:城市是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1. 古代城市- 特点:规模较小,以城堡或城墙为界限,政治和宗教功能突出。
- 代表:古埃及的底比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等。
2. 中世纪城市- 特点: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出现行会组织和城市自治。
- 代表:意大利的威尼斯、德国的科隆、法国的巴黎等。
3. 近现代城市- 特点: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出现城市病问题。
- 代表: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纽约、德国的柏林等。
4. 当代城市- 特点:信息化、全球化、生态化趋势,城市发展呈现多样性。
- 代表:日本的东京、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上海等。
二、城市发展的动力1.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从农业向工业、服务业的转变。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第一章前言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已经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同时,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因此,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可持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介绍。
第二章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可持续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人流、物流、信息流、能源流等进行整合和协调,达到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其原则包括以下方面:(1)资源利用效率高: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和交通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减少城市能耗、排放量以及资源浪费。
(2)经济社会发展均衡:在城市规划时,要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改善城市设施,提高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
(3)生态环境可持续:通过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使城市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第三章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可持续城市规划的方法和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关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GIS技术:GIS技术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数字化、空间分析和数据管理等功能,为城市规划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2)城市公共政策:城市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城市公共事务的发展方向,如城市土地利用政策、交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
(3)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可持续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降低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同时减少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实践案例全球各地都有不少成功的可持续城市规划案例。
这些案例通过诸如节能减排、绿色建筑、低碳出行、再生资源利用、生态城市建设等方式,使城市发展变得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以新加坡为例,该国通过发展轨道交通、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可持续发展手段,成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外,哥本哈根也是一个典型的可持续城市规划案例,该城市通过严格的碳减排目标、绿色交通、城市循环农业等方式,成功实现了城市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的平衡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居民点以及农业文明发展较早的地区是两河流域。
二、城市的形成: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为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能影响到了城市建设。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如:隋唐长安城,中间靠北为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其南为集中设置中央办公机构及驻卫军的皇城,均有城墙与其他东南西三面的一般居住坊里严格分开。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我国封建集权的国家,城市规模大,而欧洲封建社会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如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商市的发展是城市诞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近代城市的发展—少到多:1、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扩展也吞并了周围的农业用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这些都加速了城市化。
2、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地向外扩张,出现城市仓储用地,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地区,城市道路系统布局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3、城市与环境:人与自然接触变少、工业废气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废弃物。
《城市管理学》课程教案

《城市管理学》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城市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2. 掌握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策略;3. 培养学生的城市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城市管理学概述1.1 城市管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2 城市管理学的发展历程1.3 城市管理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城市管理的基本任务与职能2.1 城市管理的概念和基本任务2.2 城市管理的职能和责任分工2.3 城市管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第三章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3.1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2 城市建设管理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3.3 城市建设管理的案例分析第四章城市环境与资源管理4.1 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挑战4.2 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和法规4.3 城市资源管理的策略和措施第五章城市交通与运输管理5.1 城市交通管理的原则和方法5.2 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的考虑因素5.3 城市运输管理的挑战和应对措施第六章城市安全与风险管理6.1 城市安全的概念和要素6.2 城市风险管理的方法和工具6.3 城市安全与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第七章城市经济与产业管理7.1 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模式7.2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7.3 城市经济与产业管理的案例分析教学方法:1. 前导式授课:先向学生介绍城市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与实践教学:安排学生参观城市管理相关机构,进行实地调研和实践操作,拓宽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日常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的评价。
2. 个人项目报告:要求学生根据个人选题进行研究和撰写报告,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项目展示:要求小组根据给定主题进行研究和展示,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和居民区相互穿插, 王莽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教建筑, 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由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并且《管子》、《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思想上丰富 了城市规划创造,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其意义在于:打破城市单一的 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 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个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
更强调中轴线对称, 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
胡同里四合院,突出和体现封 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 伦理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

第一章城市产生与城市发展城市最为本源和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聚集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非农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和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及县级市四个级别。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并不是与城市同时产生的,它是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之间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
②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③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城市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系统内部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城市的特征:城市发展十分缓慢绵延时间很长,城市结构较为简单,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1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2城市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城市;3城市职能倾向两极化:职能叠加和职能分化。
4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5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一、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二、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三、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增长规律四、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与完善的过程。
它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呈现如下主要特征:1、发展速度快且呈现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我国城市发展政策新趋势: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建设城市规划定义: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第1章 城市管理概论——总论

制定城市运行的公共规范和制度
城市市场规范、建设规范、人事规范、城市文化教育卫 生的规制和建设、道德规范的教育宣传和监督。
3、治理
标本兼治 预防性治理 民主治理
4、经营
城市经营 经营城市
5、服务
对企业服务:
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
社会福利保障 防范灾害、文化教育服务
对市民和家庭服务
BOT
BOT融资方式在我国称为“特许权融资方式”, 是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 商(一般为国际财团)。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 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并回收成本、 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 有权移交政府。 实质上,BOT融资方式是政府与承包商合作经 营基础设施项目的一种特殊运作模式。
2、城市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区别
(1)城市管理不仅仅施政。
服务意识 引导作用 和谐 “利益”商量的过程
(2)城市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
(3)城市管理强调的是过程。
一、城市管理的概念
3、城市管理是动态的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用和谐发展的 理念实行城市管理,城市管理应形成良性循 环,是一种动态的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不仅研究城市 自身管理的问题,还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城 市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城市建设和管理 的投资机制、城市各类资源的管理和运行等。
四、区分相关概念
3、城市治理(governance):
社会化公共管理的含义。
第二节 城市管理的客体与主体
重点内容 城市管理的客体 城市管理的主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简要总结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工业化导致新兴城市的形成,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形成的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经济活动是决定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段区域化阶段2、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相对集中时期相对分散时期绝对分散时期3、增长极核理论佩鲁 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1966年由经济空间扩展到地理空间极化效应(生产要素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集中)、扩散效应(生产要素的扩散),使区域经济趋于协调,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过程。
4、经济全球化理论逆工业化|后工业化在旧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原料产地,发达国家从事成品制造。
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集聚于少量全球性中心城市;制造、装配功能扩散在大多数城市中。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构成具有空间属性,表现为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的异质性不同经济社会背景的社会群体聚居在城市的不同地区,即出现居住分异。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总数的14%时则进入老龄社会。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城市经济活动的三大产业分类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和克拉克第一产业(产品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三、城镇化(城市化、都市化)(一)城镇化及其特点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位群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仿效的关系,即那些低 地位群体对较高地位群体的生活方式的仿效入地 位群体之间的仿效关系,虽然是一种非冲突对抗 的关系,但“为现行的分层系统提供稳定性”也 只是相对的。因为仿效固然表明了地位群体对现 行分层系统秩序标准的接受,但却不能因此而忽 略这样一种需要的存在,即个人或群体试图使其 生活质量达到个人或群体价值所认可并内化了的 “优秀”标准(显然这种标准包含着空间的意 义),这种需要推动个人或群体采取攀比和仿效 的行动,由此直接产生了个人或群体在现行社会 分层结构中改变自身位置,即发生社会流动的可 能。
(2)部门分类的角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基础经济 理论(economic base theory)。它把城市经济 部门划分为基本经济部门和非基本经济部门,认 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基本经济部门,即那 些向城市自身地域界限以外的地区销售货物和提 供服务的部门。围绕发展机制的主题,又有诸如 乘数理论(multipliers),循环和累积的因果原则 (principle of 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输出增值效应,输入替代增值效应 等等学说。
附生于经济学的有另外两个有关规划的学术领域 系统工程(System Engineering)和政策科学 (Policy Science)。系统工程的开山鼻祖是1940 年代麻省理工的维纳(Norbert Wiener)。他的 控制论(Cybernetic)的焦点是反馈(feedback) “控 制”(control)之间的传达(communication) 关系。这与传统经济学结合起来就开拓出决策论 (Decision Theory),最优化理论 (Optimization Theory)预测(Forecasting)系 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和运筹学 (Operations Research)等。这些非但用在规划 上也用在商业管理、军事决策上。这些学术领域 为城市规划提供一些数学逻辑。但只适用于比较 简单的规划分析上
政策科学(也叫政策分析)是把经济学的逻辑用到政治学 上头 195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他 把政治定义为什么人、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去得到些 什么?也就是把分配与再分配看作为一种经济与政治行为 的组合。 英国的威克斯(Geoffrey Vickers)在1960年代把决策看作 一个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找最佳取舍和平衡(OptimizedBalancing)的政治活动。除了经济学的理性和逻辑外, 这派学术更强调“超理性”(Extra Rationality)在政策 考虑中的地位专家参与决策的政治意义(Politics of Expertise)、实施(Implementation)与决策之间不可分 割的关系,和项目评价(Program Evaluation)的重要性。 这些把城市规划纳入了公共政策、特别是城市管理与开发 政策里头提高了规划的政治地位,但危险是把规划过度政 治化使它丧失了技术的权威和超然的立场。
社会学研究对城市空间流动的社会原因也做出解释。笔者 认为,尽管社会学研究更侧重于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而不 是空间的解释,但是社会与空间相互建构的基本关系决定 了有关社会学理论对城市发展(空间系统)的动因也具有 一定的解释作用。 其中,社会分层(socia1 stratification)和社会流动 (social mobiliiy)作为社会学理论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其理论命题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M. Weber社会分层理论的论点: 所谓社会流动,是“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 间结构中位置的变化”。 而社会分层则指建立在法律或 规则(rule)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 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更确切的是专指不同群体之间 或具有确定身份的不同个人类别之间的不平等。以生活方 式作为一种标准,即人们的教育、职业、收入、种族、民 族等具有独立意义的重要状况的体现,将群体划分为不同 的地位群体,其社会分层的特征表现在消费方式上。
社会流动的这种发生机制可以理解为城市发展动 力机制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从根本上讲社 会流动和空间流动的生成社会阶层之间客观存在 的“势能差”当然,社会流动的发生还需要具备 其他诸如技术。经济等特定条件。例如工业革命 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改变职业结构”, “打开了专业和技术职业的向上流动的渠道”, 这不仅仅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以及从农业 向工业的流动,其结果最终还形成了新的社会分 层结构,各种地位群体在城乡地域间各得其所, 构造出工业社会特定的内在空间结构特征。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 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 王国恩
城市发展理论 城市与城市规划 西方经典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方法 我国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改革
一、城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理论
是什么样的机制引发了城市空间系统的发展变化? 美国城市规划家Blumenfeld对过去300年聚居模式变化所进行的 研究提供了如下的结论:所有城市空间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由四种 因子的互动来加以解释,其中两种不变的因子类同于霍华得所提 出的城、乡两个磁极,另外两个可变的因子是生产技术和交通/ 通迅技术。 在城乡之间人类长久地寻求“资源的增加”与“环境的改善”这 样两全齐美的境地,生产技术的革新使人们不必全然依赖于直接 由土地获取自然资源,来维持社会的需求,交通与通讯技术的改 进则在19世纪就已经使人类有可能向城市集中并且/或者向郊区 扩张。
规划思想的第三个主要源头是社会学。影响非但 深远,而且很复杂错综。 最早的当然是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与 孔德(Auguste Comte )的“实证义”(Positivism) 但对规划影响最直接的是涂尔干(Emil Durkheim) 的社会组织、社会意识和社会分工的概念跟着是 曼海姆(Karl Mannheim)的理性规划(Rational Planning)和社会指导(Social Guidance)的构 思,这构思引发出起码三种不同的反应:一是上述 西蒙的“理性论”规划程序,这是把社会学的 “实证主义”延伸到规划程序中去;二是特格韦 尔(Rexford Tugwell)的“经济组织论” (Institutional Economics),这是利用社会学的 分工、共识与组织等概念和它的社会指导意义去 分析和处理经济与社会运作的不协调和不平均的 问题。
3.社会学方法 它并不排斥分析城市发展的许多经济学观 点。例如人文生态学家就接受了经济决定 论的论点,把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成因看 作是纯粹的市场过程。而另有持反对立场 的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发展的过程是一个 有着更丰富内涵的社会过程,一种文化的 价值系统决定着城市空间与土地的状态, 文化要素是布局形成 过程的中心要素。
(3)生产要素的角度。在劳动力、资本、 自然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中,技术的进 步是城市发展之根本动因。在工业化时期, 技术进步改变需求结构,促成资源在部门 和区域上新的分配格局,形成规模经济, 再加上劳动的分工和专业化的加强,以及 生产力发展的其他相伴因素,共同促成人 口在城市的集中。在后工业社会,围绕信 息与信息加工的智能技术(intellectual technology),加速了资本与劳动力的国际 化,使城市空间系统发展和构造的动力源 超越了区域和国家的地域范围。
2.空间经济学方法
代表人物w.Alonso和L.Wingo。他们以微观经济学的均 衡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法为基础,对城市中的基本经济单位 (企业,公司与住户)在城市发展中的空间活动做出市场 过程的解释。 Alonso着重于提出土地价值与土地使用相互作用的模式, 他以个人行为为基础,用供需的数量及价格等等因素来建 立聚集市场均衡( aggregate market equilibrium)。该 理论可解释需求、土地供应、区位三者之间如何通过市场 与政治过程来合成产生特定的城市空间与土地使用模式。 Wingo在均衡理论框架中提出就业岗位分布、交通技术、 居住空间之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从而实现 具有某种付租能力的住户在特定租金结构中的空间均衡分 布。其中可达性和密度是其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Alonso与Wingo对市场过程的概念化,从60年代中期至70 年代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模型,但这种学说本身并没有太大 的改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 80年代中后期以来也被我 国规划界所借鉴。
其实规划思路的传统比上述还丰富和复杂 得多。城市规划的传统和灵感有它独特而 丰富的思想和学术源头。可分为经济学、 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去探索。
经济学的理念和演变对规划、特别是效率城市的 规划有决定性的影响,是规划思想的第一个源头。 西方的主流经济学一切起于亚当· 史密斯的”私利 会带来公益“的理念。按他说,每一个生产者造 面包的、制衣的、开车的都不是因为您需要吃、 穿和交通而所以去造面包、制衣服和开出租车他 们是想赚你的钱(他们的私利)。你买他们的产 品和服务,也不是要照顾他们而是想满足你自己 的饱暖之欲(你的私利)就是因为大家都在追求 私利、社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会被最有效地利用 和分配(这就是公益)因此各人都能够自由地去 追求私利的市场经济就是最好的经济模式。从史 密斯理论得到的是这一点市场经济是“追求私利 以达到公益”的实践。
然而每一个人追求私利的能力和条件都不一样。市场经济 自由竞争自然有人得好处、有人要吃亏。那么公益何在? 传统经济学就拿出穆勒(John stuart Mill)的一套“功利 主义”(Utilitarianism)去应付这难题。“功利主义”则 就是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幸福。之后社会经济学家帕雷托 (Vilfredo Pareto)把这原则量化。他指出如果整个社会 的财富不再因着某些人的财富增加而增加那么这个社会的 财富就达到了饱和点(最理想境地.Optimum)。但是这 经济的天堂并没有解决社会的不均问题。因此帕雷托又提 出,“补偿”(compensation)的概念:任何的经济模式 的运作(当然特别指市场经济)都会为某些人带来财富给 某些人造成损失但只要整个社会制造出来的新财富能足够 补偿在生财过程中遭受损失的人那么这经济模式的运作仍 未达到饱和,仍可以发展下去。当然“补偿”并不是真正 地把财富分给遭受损失的人.而只是用来衡量功利社会的 饱和点而已。但在实质意义上这意味着“再分配” (redistrib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