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道家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道家之道》
浅论道家之道
吴庸
摘要:道家作为三教之一,与其他两教——佛教、儒教相比,不仅是中国本土宗教,而且孔子也曾问道于老子。因此,道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的“道法自然”、“有而不用”和“用养结合”的基本思想融入中华民族历史的思想当中,以天地本源、国家军政和人生在世为基本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产生出更多方面的启示,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
关键词:文化;道家;道法自然;有而不用;用养结合
一、引言
庄子和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不仅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在后世的思想传承中更留下抹不去的辉煌痕迹。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深入,更发现道家的思想更具有后现代的意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道家之道,在天地本源、家国军政和人生处世不断从中汲取精华,不断进步发展。
二、本源之道
何为道?“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因为“道可道,非恒道”,无法说出口,只知其存在。结合《道德经》第四、十四、二十一章理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本源之道。这个最先存在的道,没有声音,没有形象,不会变为其他事物,永恒永存,唯一绝对,周行而不殆,循环流动而永不消失。老子把这个宇宙本源、万物根本,强字之曰“道”,又强为之名曰“大”。“大”是对道的一种写状,形容“道”的无物不包。而又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形容出它的深远无际,周流不息。
而这本源之道的动力又是什么呢?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反是道变化的原因和动力。从道到具体的万物,无不包含着内在的对反作用——“反”,正是由于反这种内在作用的存在,才使得道能够循环不止、化生万物,生生不息。“反”是道的动力,也是世间万物的总规律: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变化;运动变化总要返回原来的初始状态。反本复初,与此解释循环运动的规律;相反对立,由此揭示对立转化的规律。
于此,我们得出——对立循环的本源之道。在现代生活中,循环对立的思辨给我们以深层的思考。循环对立,正是人们思想的写照。人们对于外界以及自身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的,通过不同的境遇,人们基本会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过程。因此,对自己的认识留一点循环的余地,人文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只有认识的深浅与自己的坚持。同时,“对立”的思考给予我们多层次思考的提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相对的成功与失败。不要忽略某个角落,而单纯地下结论,多方思考,使利大于弊才是本源之道的应用。
三、家国军政之道
家国军政之道,可以概括为“有而不用”。于军,存利器,有而不用,亦曰“无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即辅佐君主要以大道,不可轻启战争,更不能以武力逞强天下。武力横行,终将自食其果;武力暴行,终将自取灭亡。老子警告穷兵黜武的好战者,“其事好还”。好游者溺,好骑者堕,好战者必反受其祸。好战用兵,很快会得到报应。“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古者兵出于农,连年的战争、不断地攻伐,军队所到之处,人民或亡走,或被杀,荒芜农田,荆棘丛生,饥馑并至。这就是频繁战争带来的灾害。
老子如此反对战争、限制战争,不等于不正视战争。没有战争固然是美好的,但有的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战争又应该怎么办呢?不得不面对时,老子主张有而不用,无为于军,并不是逃避战阵,战争来了就跑。而是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有而不用,即“不以取强”,不主动挑起战争,战争只用于自卫、济难和除暴,战胜了也不炫耀武力,示威凌人。道家认为战争中的善者是“有而不用”为基本原则,“无为”为军事思想指导用兵的人。“不以取强”的具体表现就是“果而已”,达到预期目标便停下来,不给利器以凶名。
于政,拥大权,有而不用,亦曰“无为”。《老子》第三十二章。道,无名,至小,所以可以说它是最卑微的;可是这最卑微的东西,却“天下莫能臣”,所以又可以说他最为尊贵。道的特性就是至卑而至尊,至小而至大。如果爱管理者能顺从道的这种特性,那么他将取治天下。作为王侯,若果能守住大道,万物自然能够服从于道,也就归往于道的守护者。这就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认为王侯将相能按照“道”的法则治理天下,顺应自然,百姓会自动归附于他。“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是谓天下王”,岂不是至卑至尊吗?“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不是至小至大吗?在道家看来,社会的统治者只有效法大道,无名无为,才能取治天下,行无为之政,有而不用大权,社会秩序自然,人民过着和谐不受干扰的生活。
对于今天,世界处于一极多强的时代。地区局势仍旧紧张。并且科技的发达带来了威力巨大的武器,爱因斯坦断言第四次世界大战是石头与木棍的战争。于此,有而不用的道家思想给人们以启示——战争是不必要的,武器可以有而不用,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这种思想已经深入追求和平的人们的心中。武器是用来保护最广大人们的利益,因为一国的私利,受伤的是整个世界。同样,不要让一国有私心,那么大家互相帮助,武器对外有而不用,则万事太平。
四、人之道
人之道,在何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人亦当法道。而“道”不违万物之自然而得其自然,那么“人法道”,即是人按照自身的本性生养长成。道法道之自然,人亦法人之自然。什么是人之自然呢?我认为是“守柔行德于内”与“用养结合于外”。
守柔行德于内,“弱者道之用”。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以此观之,刚强的东西都是走下坡路的,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和具
有发展前途的。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弱走向刚强,进而走向毁灭。于是人应该保持柔弱的状态而延迟毁灭的到来。行德,道家认为要清心寡欲。《老子》第七章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做人要超然物外,不求私欲,泰然处之,心中坦荡无私。《庄子·逍遥游》以大鹏和蝉鸠做比,激励人们磨练自己的德行。
用养结合于外。道家认为“以天合天,无以人灭天”。《庄子》一书中做了大量的说明。“以时入山林,”说明人们对于自然要取之有秩,取之有度。同时,以《庄子·至乐》中”齐侯养鸟“为反例,人们若不以万物自然之道用养结合,那么便无所得,甚至失去一切。
道家指出,只要排除了人类不必要不适当的干扰破坏,万物就会“自化”、“自宾”、“自均”、“自定”、“自正”,依靠本身具有的功能而自发地达到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作为整体的宇宙自然而然的维持整体的和谐与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功能。
现代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道家这一思想的重要性,众多著名科学家称之为生态智慧,以这种生态智慧来面对人类无节制的开采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现状。以用养结合的态度来面对自然。以幼木换成木,建立休渔期,放养新鱼等。以此来减少对自然的人为干预,使自然界的循环得以顺利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共获得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白奚,王英杰道法自然·老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邱永山老子庄子妙语百花文艺出版社
【3】葛荣晋道法自然与生态智慧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