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调研报告
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

2017年12月22日,京津冀特色文化产业研讨交流会在石家庄举办,来自京津冀的专家学者、文化企业负责人以及其他业内人士,围绕“新时代”京津冀文化产业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及未来前景等话题,从总体布局、特色资源、企业实战三个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

研讨会上,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富活力的区域之一,更好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不但是推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以及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对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过去了两年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三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协同步伐明显加快。

三地在明确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对接机制;民间组织通过积极举办各种活动加强三地文化产业在产学研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企业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投资合作。

但也要看到,目前京津冀三地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尚未做到统一步调、协同发展,三地出台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之间也缺乏沟通和协调,难以形成合力。

一方面,三地都根据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固有的文化历史资源各自发展,客观上造成了竞相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主题公园等,重复建设形成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较为低端的重复建设导致各地难以携手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产品开发,不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要,而且还进一步分流了对文化产品的有效需求。

还需注意的是,三地文化市场中体制性、行业性壁垒较为突出,文化产品和相关生产要素难以在三地自由流动,行业和企业间的优势难以实现互补,统
一的文化市场难以形成,有优势、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直接影响了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进程。

应该看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可为京津冀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三地应根据各自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地进行统一规划、一体推进,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形成文化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格局。

下一步,需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特别是在搭建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展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调研先行。

三地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共同组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构,赋予其调研、规划以及政策建议等功能。

对区域文化产业进行调查研究,摸清三地的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源状况;梳理现有的产业园区布局、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并且对其进行科学评估。

二是统一规划。

在调研摸清现状的基础上,各地需要摈弃各自为政的做法,规范文化产业发展,联合设计文化产业的顶层架构和发展规划,以现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为依据,制定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三地各自的发展重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平衡各方利益,科学设计产业分布和企业分布格局。

三是政策协同。

三地应共同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协调机构,推出相互衔接、配套完善的相关政策。

需以各地的比较优势为依据,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要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给予不同的支持,投资支持政策要体现区域差别,按照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原则落地。

四是引导发展。

本着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原则,各地要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通过顶层规划和政策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一、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文件明确指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
从全国来看,2016年北京市文化产业指数排名第一、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排名第一、知识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第一。

在全国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估中,北京综合指数得分排名第一。

除了总体排名,从文化禀赋要素、文化经济要素、文化管理要素、文化潜力要素、文化交流要素等方面对城市文化竞争力进行的评估中,北京市均位列全国第一。

2019年1-7月,北京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合计6803.7亿元,其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5878.4亿元,北京市在全国省市中保持领先地位。

(二)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

文化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也是北京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基础。

(三)内容生产成为产业主导
北京是全国的新闻出版中心、媒体传播中心、影视制作重要基地,是政策制定的发源地,影响力和辐射力极强。

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广播影视播出市场和制作中心,是新媒体集中地。

虽然传统媒介收入明显下降,但内容影响力却依然存在,网络上近半数新闻转载自报纸,各类报纸新闻被转载比重在四成以上。

(四)文化与科技融合日益紧密
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孕育文创产业新增长点。

2017年11月,百度、阿里云、腾讯、科大讯飞成为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这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其中,依托百度建设自动驾驶和依托科
大讯飞建设智能语音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均在北京,北京无疑更加具有文化创意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优势。

(五)一批老旧厂房成功转型为文创园区
目前,朝阳区利用旧工业厂房转型改造兴办文创园与文创基地50多家。

东城区“胡同里的创意工厂”也增加到20多家,吸引1600余家文创企业入驻。

(六)文化金融成为产业重要支撑
建立“投保贷融孵”体系。

构建完善多层次文化资本市场,比如“投贷奖”体系,“投”指股权投资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贷”指融资租赁公司等债权融资服务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低利率、速度快的债权融资服务;“奖”指文创企业在“投贷奖”体系内成功获得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后,财政资金对其进行股权融资、发债融资、贴息、贴租等奖励支持。

“投贷奖”体系是面向文创企业集政策、投融资、第三方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平台。

文创投融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比如北京银行成立文创产业金融事业总部、揭牌两家文创专营支行,并创新发布了业内首个IP产业链文化金融服务方案“文化IP通”。

同时,以“互联网+”领衔的十大“吸金”文化行业,“吸金”规模超八成。

(七)文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北京拥有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国际设计周、国际演出季等品牌文化平台。

电影票房、演出票房收入居全国前列。

文化艺术交易市场活跃,保利、嘉德、匡时、瀚海四大拍卖公司居全球拍卖行10强。

(八)对外文化贸易居全国前列
2006年以来,北京对外文化贸易额年均增长10.2%;动漫游戏出口、图书版权输出和电影出口位居全国前列。

在2015-201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中,北京有70家企业、37个项目入选,在全国占比分别为
19.9%和26.6%,居全国首位。

同时,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贸易不断扩大。

二、北京市文化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定位
(一)北京市文化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1.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力推进
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速推进,成立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要重点抓好“一核一城带两区”,即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正式发布。

蔡奇书记指出,要认真传承和发展以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为代表的首都文化,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北京市正向减量发展转变
2016年5月,北京市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16年版)》;2018年8月,北京市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

近年来,北京市主要利用存量资源求发展,努力做到文化产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努力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
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产业、高端环节,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是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支撑。

加快实施“文化+”“互联网+”“人工智能+”战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大力培育高产出、高附加、高辐射的新兴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成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新引擎和增长极。

4.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让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加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

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创产品和服务,既满足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需求,又满足小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5.北京市文化产业呈现“新小微特融”新特征
“新”指新经济、新动能、新业态;“小”指小企业;“微”指微方式,包括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动漫、微视频等微媒体和微营销方式;“特”指特定群体,如90后、00后群体的生活方式;“融”指融思维,即跨界、融合思维。

6.文化要素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
随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不断地向经济活动渗透,已成为影响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北京市文化产业的新定位
一是文化产业要成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增长极;二是文化产业要在全国发挥更多的创新引领作用,成为“九中心”“九都”。

“九中心”指全国数字创意中心、全国网络文化中心、全国版权创造中心、全国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文化科技融合中心、全国文化要素配置中心、全国对外文化贸易中心、跨国文化企业总部聚集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人才荟萃中心。

“九都”指全球影视之都、全球传媒之都、全球演艺之都、全球音乐之都、全球动漫游戏电竞之都、全球设计之都、全球会展之都、全球艺术品交易之都、全球时尚之都。

《关于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由“两大主攻方向”和“九大重点领域环节”组成的文创“高精尖”内容体系。

其中两大主攻方向分别指“数字创意”和“内容版权”。

同时,提出重点打造创意设计、媒体融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和文创智库等九大重点领域及其重点环节。

三、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一)产业聚焦新业态
1.数字创意
贯彻落实《“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动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北京亦庄数字科技创意园区,打造国家级数字创意产业集群。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数字创意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至8000亿元。

2.创意设计
一方面,充分发挥北京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2012年)和“设计之都”作用,以文化为生长点、以科技为驱动力、以设计为融合剂、以消费为突破口,促进科技、设计与文化、与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市民生活共融共生,赋予城市新的发展优势。

另一方面,提升产业设计创新能力。

要聚焦设计优势产业领域,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出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优势企业。

同时,强化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工业设计从产品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以“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为抓手,打造国际开放创新高地。

3.网络文化
大力实施“北京网络内容建设”工程,丰富网络文化内涵,鼓励和支持生产传播健康向上的优秀网络原创作品。

同时,促进网络文化产业链相关环节的融合发展,打造以网络文学为核心,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网络视听、网络直播等多种业态繁荣发展的首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4.IP与泛娱乐
发挥北京在原创内容生产和动漫、演出、影视、音乐、游戏等泛娱乐产业链重点环节的优势,将北京打造为全国泛娱乐产业的重镇。

5.数字音乐
大力发展音乐创作、音乐出版发行、数字音乐制作传播、音乐教育等,发展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音乐、电子音乐、数字音乐,把北京打造成为全国音乐创作制作出版发行中心、数字音乐制作传播中心以及版权保护中心。

6.工业文化
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高效利用北京市工业文化存量资源和空间,大力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开展调查摸底,建立首都工业遗产名录和分级保护机制,保护工业遗产。

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推出一批工艺美术珍品。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推动工业文化创新发展。

7.创意农业
依托首都特色农业资源,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北京农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8.文化体育
以筹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奥运精神,发展和普及冰雪运动,形成较为完善的冰雪运动服务体系。

(二)布局再造新空间
1.腾笼换鸟,利用“三旧”改造拓展文创新空间
以疏代堵,支持“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再利用。

2.挖掘文化内涵,依托“三个文化带”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带
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符号,整理出版研究成果,培育孵化相关题材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产品,打造文化IP。

3.加强规划引导,实现城市副中心文创产业跨越式发展
发挥环球影城项目辐射和溢出效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和数字文化体验等主题性、互动性休闲娱乐业。

推进台湖演艺小镇建设,与环球影城互为呼应,形成城市副中心文化产业新板块。

4.深化合作,共建朝阳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和东城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
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成为文化产业引领区和文化中心建设核心区;加快东城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