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

合集下载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小峰。

小峰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坐不住,还经常和同学打闹。

老师和家长都为他头疼不已。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参观一个科技馆。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新奇的科技展品,什么机器人啦、太空模型啦,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可小峰却在一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是自顾自地调皮捣蛋。

但是,当我们走到一个关于物理实验的展示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讲解员在演示一个有趣的静电实验,小峰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不再乱跑乱动,而是凑到前面,全神贯注地看着。

讲解员看到他这么感兴趣,就邀请他上台亲自体验一下。

小峰有点犹豫,但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还是上去了。

当他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兴奋。

从那以后,小峰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也不再捣乱了,开始认真听讲,还经常向老师提问。

这件事儿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真的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引导。

就像叶澜老师说的,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小峰的转变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当时没有那次科技馆的参观,如果没有那个让他感兴趣的静电实验,也许小峰还在被大家定义为一个“坏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的教育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

每天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可言?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表弟家,看到他才上初中,就已经每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

我问他:“这么多作业,你不累吗?”表弟一脸无奈地说:“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不做完要挨批评。

读教育学原理的心得体会(3篇)

读教育学原理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的学科,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阅读《教育学原理》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与价值在《教育学原理》中,作者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塑造。

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1. 促进个体发展:教育能够帮助个体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2. 促进社会进步:教育能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 促进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可以将人类优秀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4. 促进公平正义: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

二、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教育学原理》阐述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等。

了解教育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1.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同时,教育也要推动社会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等方面。

3. 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各要素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读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就像是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新的“知识庄稼”,让我这个对教育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满心欢喜又收获满满。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透着温暖和关怀。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哪怕是我们调皮捣蛋犯了错。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数学考试。

我平时数学成绩还算不错,所以那次考试的时候心里也挺有底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考试的时候,我脑袋突然就像短路了一样,好多平时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

成绩出来后,我看着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特别害怕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

没想到,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

可是,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她拿出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跟我分析,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做错的地方。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就像妈妈一样。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我其实不是不会做那些题目,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和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

她笑着对我说:“你呀,聪明劲儿是有的,就是有点小马虎。

以后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会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

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正是叶澜老师书中所说的那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吗?她没有只看重成绩,而是看到了成绩背后我的紧张和不安,用她的爱和关怀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教育本质和内涵的窗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叶澜老师在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紧密关系。

她指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引导。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应仅仅是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创新能力的个体。

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

真正成功的教育,应当是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方向,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教育并非孤立存在,它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的变革和需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而教育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趋势,为学生提供与时代接轨的教育内容和实践机会。

叶澜老师对于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专业素养、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受教育者则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其自身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于学习的成效至关重要。

而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

只有这三个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教育活动的良好开展。

在教育目的的探讨中,叶澜老师提出了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观点。

教育目的不应是单一和固定的,而应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个体差异以及时代背景进行灵活设定。

这使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追求统一标准和模式的现象,可能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

叶澜《教育学原理》

叶澜《教育学原理》

叶澜《教育学原理》
叶澜,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以其对教育学原理的贡献而闻名于世。

她的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而且对全球教育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以期深入理解其思想精髓和价值。

叶澜的教育学原理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

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发展不仅仅是在知识层面的提升,更是在人格、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提升。

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对个体尊严和自由的尊重,同时也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

在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中,教育是一个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她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叶澜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

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也强调了教育的社会使命。

她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完善,更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在她看来,一个良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叶澜的教育学原理是具有深远影响力的。

她的思想为中国教育界提供
了新的思考方式和行动指南,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她的思想也影响了全球教育学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在今天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贯彻叶澜的教育学原理,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那可真是让我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突然对教育有了好多新的想法。

叶澜老师一开口,就感觉有一种强大的气场,就像武林高手散发的内力一样,把我深深吸引住了。

她讲的那些关于教育的理念,那可不像以前我听的那些干巴巴的理论。

她强调教育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简单的几个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进我心里的池塘,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就想啊,以前我理解的教育好像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学生在下面记记背背。

但叶澜老师这一句话,就把教育的范围一下子给拓宽了。

教育原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让我们懂得天地之间的大事小事,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培育我们内心对生命的自觉感悟。

这就好比,教育不是光给你鱼,而是要教你怎么去钓鱼,还得让你知道为什么要钓鱼、钓鱼的时候要对大自然怀着敬畏之心啥的。

叶澜老师在讲座里还提到了课堂的活力。

这让我想起自己以前上学的时候,有些课堂那真的是沉闷得像一潭死水。

老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

可按照叶澜老师说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段生命历程。

这就像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老师和学生都是演员,都在这个舞台上互动、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老师不能是那种只知道按照剧本念台词的演员,得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表演的节奏和内容;学生也不能是坐在台下只看不动的观众,得积极参与到这个表演当中来。

这样的课堂,光想想就觉得有趣多了。

而且叶澜老师对教师的角色定位也让我眼前一亮。

教师可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一个“生命的激活者”。

这就好比是厨师,可不是只把菜炒熟了端上桌就行,而是要把食材里的营养和美味都给激发出来。

教师就得像这样,把学生身上的潜力、对学习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都给激活。

我突然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好伟大,就像超级英雄一样,有改变学生生命轨迹的力量。

看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点燃了一把火,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我就想啊,如果每个教育者都能像叶澜老师说的那样去做,那我们的教育得多有希望啊。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在这本书里,叶澜老师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毕竟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来说,有点深奥。

但是,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那些原本晦涩的文字,好像也变得亲切了起来。

就拿教育的目的来说吧。

以前我一直觉得,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但叶澜老师告诉我,教育的目的远不止于此。

教育应该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人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让我想到了我表妹的经历。

我表妹从小就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家里人都觉得她将来肯定能考上名牌大学,光宗耀祖。

所以,从小学开始,她的课余时间就被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填满了。

奥数、英语、钢琴、舞蹈……一个都没落下。

表妹也很听话,一直努力地学着。

可是,到了高中,表妹突然就变了。

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成绩一落千丈,家里人都急坏了,不停地责怪她不努力。

后来,表妹终于忍不住跟家里人摊牌了。

她说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学习的机器,没有一点乐趣。

她真正喜欢的是画画,可是这么多年,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听到表妹的这番话,我心里特别难受。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误区吗?我们总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给他们安排好一切,却从来没有问过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再说说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社会的进步培养人才。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村的一个大哥。

这位大哥小时候家里穷,没读多少书。

但是他特别勤奋,脑子也灵活。

我们村这几年发展旅游业,他瞅准了机会,自己开了一家农家乐。

一开始,因为他没什么文化,经营起来很吃力。

读叶澜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

读叶澜条教育信条心得体会在读完叶澜条教育信条后,我深感这些教育理念的鲜明性和前瞻性,这些理念彰显出了我们当下教育的现实问题,同时为我们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读完叶澜条教育信条的第一篇,“青年的教育”,我的感受是:叶澜强调的不可替代性与自我教育的理念,令人深受启发。

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人在为名校口碑、高薪就业、人情网相继追逐,而忽视了自学的重要性。

自我教育是让人可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关键。

叶澜强调的“研究、实践、反思”三部曲便是一条自我教育之路,这些过程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性格、修炼自己的精神,也能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在。

其次,在读完第二篇“教育和未来”后,我又深刻感受到了叶澜教育理念所具有的前瞻性和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技术日新月异,未来教育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平等化和个性化。

盲目追求应试教育早已经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建构更具有开放性、情感性和多样性的教育场景,更加重视个性的发掘与发展。

然后,在“学习之道”这一篇中,我更明确地认识到“渐进式、增量式”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能够一下子掌握某个技能或知识,这种情况下,“渐进式、增量式”学习法远远比一蹴而就的学习法更为实用。

在此基础上,自我教育、个性化学习和沟通共享等概念也应被更多的人看重和研究。

最后,在“思维训练”这一篇中,我深感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大脑的灵活性、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能锻炼批判性思维,使人懂得更好地分辨是非、正确地选择方向。

我认为,这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经过本次阅读,我认为叶澜的教育信条,不仅仅是一组一拍即合的理念,更是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思路。

未来教育需要打破僵化、扩大场景、激发人性、关注个体、利他还需利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承载我们未来的命运。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叶澜教授的讲座就像一场知识的盛宴,听完之后,我那叫一个“脑袋被知识撑得满满当当”,满到感觉随时能冒出智慧的泡泡来。

讲座一开始,叶澜教授那气场就像自带聚光灯,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她说话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在传授绝世武功秘籍,深入浅出,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在她嘴里就变得像唠家常一样好懂。

我原本以为教育理论嘛,肯定是那种枯燥得能让人打瞌睡的东西,但是叶澜教授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把那些理论变得鲜活又有趣。

她讲到关于教育中的“生命”这个概念的时候,我就像突然被点醒了一样。

以前我就觉得教育就是老师教学生知识,考个好分数就行了。

但叶澜教授让我看到,教育其实是在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交道。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宇宙,有着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就像在花园里种花,不能只想着把花种得规规矩矩,而是要让每一朵花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绽放,哪怕是有点歪歪扭扭的,那也是一种独特的美。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小时候,我在学习上总是有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当时要是老师能像叶澜教授说的这样看待我的那些想法,说不定我能更早地成为一个超级学霸呢!还有啊,叶澜教授提到教育的动态性,我感觉这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成长、时代的发展随时调整。

这就好比你在做一道菜,不能按照一个老菜谱一成不变地做,得根据食材的新鲜程度、食客的口味喜好随时变变花样。

不然的话,做出来的菜可能就没人爱吃,教育出来的学生可能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个大餐桌。

在讲座过程中,我也特别佩服叶澜教授的见多识广。

她举的那些例子就像是从世界各地、各个时代搜集来的宝藏一样。

有古老东方教育的智慧,也有西方现代教育的创新,感觉她把整个教育界的精华都揉进了这个讲座里。

我就像一只小松鼠,在知识的森林里,被这些闪闪发光的例子吸引得目不暇接,忙着把这些宝贵的坚果都收进自己的小脑袋仓库里。

听完叶澜教授的讲座,我就像被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感觉自己以前就像在教育的大门外瞎转悠,现在终于找到了那把开门的钥匙。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

驽马奋蹄志千里——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之一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这部专著使我在参加教育硕士时的教材,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并不在意,觉得这种“教材”无非是空话、套话,再加上书名中的“原理”二字,更令我望而生畏。

似乎“原理”已经是枯燥、空洞的代名词,因此,就让它一直躺在书架上,直到前几日去书店购书,看到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才想起,家中这本《教育学原理》来,回来便翻看几页,不曾想却有相见恨晚之意,确切的说是如获至宝之心吧。

这部《教育学原理》没有其他理论书籍的生硬刻板,多了几分生命的灵动。

在本书第一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的第四节《教育学与教师的实践智慧》中,叶澜老师对教师学习教育学时应有的修养这一问题,提出了久点建议,即热爱生命的心态,时代变迁的敏感,真实深刻的体悟,对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的通晓,基本问题的把握,反思重建的理性,滴水穿石的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融通转化的智慧。

其中有几点,我感触颇深。

其一,真实深刻的体悟。

对于这一点,书中阐述“教育学的修养在于,它不仅要求有真是丰富的体验,而且还要有深刻的‘体悟’”。

这里所说的“体悟”不同于平时的“领悟”,而是源于教育经验不断积累的深刻体验,同时指出“所谓‘深刻’,是指能够触及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成长的本质,能够将‘悟’来的思想火花转化到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体悟”的过程,使教师不断成长,在教学探索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磨练教学的智慧。

而这种体验是否“深刻”,则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

善于反思的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寻找更多的路径,而不是繁琐的重复。

个人课题教育博客的研究,使我丰富了“体悟”的形式,我把教学中的得失记录下来,围绕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的思索,探寻有效地策略,每次上研究课或者公开课,课后我都请老教师点评,再把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使我的“体悟”更加深刻。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

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叶澜《教育概论》读书心得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一著作,是作者在担任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各方面经验的成果,同时也是其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晶。

因此,这本书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

三、完整性的介绍了有关教育的各个方面对过去研究较少的教育与人口、教育与文化都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一定的完整性。

试想,一个没有接触过教育学的人,当他读完这本教材的话,也可以对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加深入的学习教育学提供了一个窗口。

四、教育学对人的研究之特殊视角书中第四章提到,在以往相当一部分教育学教科书中,主要采取“搬运”和“相加”的方法:把心理学、生理学中有关对人的个体研究的成果或者哲学中有关人性的问题的各种观点搬到教育学中的相关部分。

将他们相加,再补上一些教育方法的建议,就构成教育学有关该课题的主要内容。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在阅读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一书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质和真谛的大门。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系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她指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帮助我们发掘自身潜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培养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或知识体系,而应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了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是否过于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这一章节中,叶澜教授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她指出,师生关系不应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她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的设置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教学方法则应当多样化,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书中对于教育评价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评价不应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前几天看了叶澜教授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来了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惊喜的冲浪。

叶澜教授一开口,就有一种强大的气场,把我这个本来有点开小差的心一下子就拽进了她的知识漩涡里。

她讲的内容啊,那真是深入浅出,就像一个超级大厨,把那些高深的教育理论当成食材,精心烹饪成一道道美味可口、人人都能消化的知识佳肴。

比如说关于教育的本质这个话题,以前我觉得教育嘛,不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呗。

但叶澜教授可不是这么简单说说的,她从好多角度给我们剖析,让我突然意识到教育像是一场奇妙的灵魂唤醒之旅。

就好比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教育不是简单地给种子浇水施肥就完事儿了,而是要根据每颗种子的特性,去唤醒它内在成长的力量,让它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长成参天大树或者娇艳花朵。

这可太酷了,感觉教育瞬间从那种刻板的模式变得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活力。

还有她提到的教师角色,哇哦,原来教师不仅仅是个知识的搬运工。

在叶澜教授的讲述里,教师更像是一个智慧的引领者、心灵的陪伴者。

他们得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发现学生每一个微妙的变化,无论是学习上的小困惑,还是心灵深处的小情绪。

这就好比教师是一群超级英雄,要随时用自己的超能力去拯救那些在学习和成长道路上可能会跑偏或者遇到困难的小灵魂。

整个讲座过程中,我还特别佩服叶澜教授的举例能力。

她总能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事说起,然后巧妙地和那些高大上的教育理念结合起来。

就像变魔术一样,我还在琢磨这个小事儿的时候,她就已经把背后的大道理展现在我眼前了。

这让我觉得教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看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打了一针“教育强心剂”。

我对教育的理解不再那么狭隘了,而且还隐隐有种冲动,想要去探索更多教育的奥秘,说不定自己也能在这个神奇的教育世界里做点有意思的事儿呢。

这讲座啊,真的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教育认知的小角落,还指引着我向那片更广阔的教育天地前行。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最近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被一阵超级智慧的旋风给卷了进去。

叶澜老师一开口,就有种魔力。

她讲的那些关于教育的事儿啊,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就像咱平常听那些让人打瞌睡的课可不一样。

她就像是个特别厉害的大厨,把教育这个大菜用特别巧妙的方式给做出来了。

她提到教育得关注人的生命成长。

我当时就想,对啊,教育可不只是往学生脑袋里塞知识,就像种树,不是光把树枝树叶修理修剪就完事儿了,还得让这树的根深深扎在土里,茁壮成长。

这“土”就是学生的生命体验、情感啥的。

要是只盯着分数,那就好比只看树的外表漂不漂亮,不管树是不是健康。

而且她在讲座里讲教育理念的时候,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我感觉她就像个亲切的邻居大妈,不过这个大妈超级有学问,在和你唠家常的同时,就把那些深奥的道理给你讲得明明白白。

她的每一句话都像是一颗小种子,种在我的脑袋里,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教育到底是个啥。

以前我就觉得教育嘛,就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

看了讲座才知道,这是个互动的大派对啊!老师和学生得像舞伴一样,互相配合,互相影响。

老师得能跟着学生的节奏来,学生也得能从老师那儿得到引导。

这就好比跳交谊舞,要是各跳各的,那就乱套了。

我还特别佩服叶澜老师举例子的本事。

那些例子就像一把把小钥匙,把我脑袋里那些对教育似懂非懂的锁给打开了。

比如说她讲到某个学校怎么搞教育创新的例子,我就想,哟,原来还能这么玩!这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教育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我就像是被打了一针教育的“强心剂”。

感觉自己对教育有了新的热情,而且看问题的角度也变得更开阔了。

就盼着以后能把从讲座里学到的这些东西,用到实际生活里,不管是自己学习还是以后要是有机会当老师,都能像叶澜老师说的那样,真真正正地关注人的生命成长,让教育变得更有意义。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全文)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全文)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在本科学习教育学的时候,我们开设了教育概论这门课程,当时选用的教材不是叶澜教授编写的,但是对于她的书是早有耳闻,后来真正的接触到她编写的《教育学原理》是在准备考研的那一年。

因为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是全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参考教材。

教育学科班出身的我本以为这本教材又会和其他教育学专业书一样,是一本很枯燥乏味的书。

读过以后,我的想法完全变了,叶澜教授清楚的思路,明确的观点,毫不模糊的总结和比较和对教育领域研究必要性的社会,历史和理性的分析使我深受启发。

该书立足于教师进展需要,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书的前言中就曾提到,要在同类教材的基础上再出一本,当然,这是有很大难度的。

在教育学教材繁荣的今天,这本书能在众多的教育学教材中脱颖而出,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用书,在我看来,它的特色在于以下几点。

一,它是XX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享受”教师之旅的结晶。

我们知道,实践出真知,认识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叶澜教授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在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及当代ZG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改革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教师的人生之旅,兼有精神之旅和身体之旅”,诚然,这本《教育学原理》就是叶澜教授教师之旅的结晶,是多年实践的产物,是XX做研究“做”出来的。

20世纪80年代末,她在提出教育学要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自我意识的“上天”工程的同时,就提出了注重实践的“入地”工程,在多年的实践探究中,她已出版了《教育概论》、《“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ZG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等;撰写并主编的丛书与研究报告有“教育学科元研究”丛书、“世纪之交ZG基础教育改革”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探究性研究系列丛书、“新基础教育”进展性研究系列丛书、《ZG教育学科进展年度报告》等。

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

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

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篇一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读了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我这心里呀,就跟那煮开的水似的,翻腾个不停。

说实话,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有啥新鲜的?”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书里讲的东西,那可真是让我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叶澜教授说的那些教育理念,就好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那些模糊认识。

比如说,她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不能只是盯着分数看。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整天被各种考试、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时候我就在想:“这学上得有啥意思?”现在明白了,可能当时的教育方式有点跑偏啦。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看分数看啥?”可我觉得吧,分数真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一个人的品德、创造力、实践能力,这些难道不比分数重要得多?就像一颗种子,你不能只看它发芽的时候有多高,得看它以后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能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对吧?再比如说,书中提到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我就在想,我们平时的教育是不是有时候太被动了?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真的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吗?可能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好像更深了一层。

但我也在想,理论是挺好,可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尝试、去摸索。

总之,读了《叶澜教育概论》,我是深受启发,也希望未来的教育能变得越来越好!篇二叶澜教育概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我这脑袋里简直是刮起了一阵思想的风暴!说真的,以前我对教育的理解那是相当肤浅,觉得教育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拿高分嘛。

可这本书就像一把大锤子,一下子把我那狭隘的想法给敲碎了。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命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独特的自己。

这让我不禁反思,我以前接受的教育是不是太模式化了?大家都朝着一个标准去努力,就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一样。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

叶澜讲座观后感看了叶澜老师的讲座,就像被一阵清风猛地吹醒了脑袋,那感觉,倍儿爽!叶澜老师一张嘴,我就知道这事儿不简单。

她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船长,带着我们在教育这片大海里乘风破浪。

以前我觉得教育嘛,不就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就像一个流水线,把知识哐哐哐地往学生脑袋里塞。

但是叶澜老师一讲,我才发现自己是个大傻帽。

教育哪里是这么简单机械的事儿啊!她强调教育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这就好比种花。

每个学生就像一颗独特的种子,你不能按照一个模板去浇水施肥晒太阳。

有的种子可能是玫瑰,需要多些阳光和精致的照顾;有的可能是蒲公英,风一吹就自由生长,但也得有合适的空间。

这让我想到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好像总是用一种方式对待所有学生,那些和标准不一样的“种子”可能就被忽略了,多可惜啊!还有她提到教师的角色,可不是一个只会念课本的“复读机”。

教师得像个魔法师,要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变幻出不同的教育魔法。

一会儿是耐心的倾听者,听听学生心里的小秘密和困惑;一会儿是激励大师,能发现学生哪怕一丁点儿的进步,然后像吹气球一样把他们的自信心吹得鼓鼓的;一会儿又得是个智慧的引路人,带着学生在知识的迷宫里找到宝藏。

叶澜老师讲座里那些生动的例子,就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小星星,在我的脑海里乱窜。

她讲的那些学校里真实发生的故事,让我感觉教育就像一场奇妙的冒险,每一个决策、每一次互动都是打开新大门的钥匙。

而且她说话特别接地气,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理论。

她就像是坐在你对面,跟你唠家常一样,把深刻的教育理念说得清清楚楚。

这让我觉得教育不是只有那些专家才能搞明白的事儿,我们每一个人,只要有心,都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教育世界里玩出花样。

看完这个讲座,我就像被打了一针教育的“鸡血”,突然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和憧憬。

我觉得教育的未来就像一幅巨大的、五彩斑斓的画卷,等着我们这些被叶澜老师点醒的人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呢!我甚至都想冲到学校里,对老师说:“咱们也像叶澜老师说的那样干吧!”哈哈。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

听叶澜教授讲座有感从听到叶澜教授要来师大开讲座,心里顿时欣喜,自从接触教育学开始,就知道“南叶北裴”的说法,叶澜教授是华东师大博导,从考研之初,就拜读过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由衷觉得叶澜教授和裴娣娜教授一样是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的教育学者。

终于到了遇见叶澜教授的那一天,院里的阳光报告厅早早地就坐满了人。

我也找到自己的座位,但是因为仰慕者众多,我们从阳光报告厅转移到112报告厅。

叶澜教授看上去很年轻,充满活力,在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出70岁老太太的样子,当天,她的讲座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之我思。

叶澜教授谈到了四个主要问题:第一,从义务教育阶段谈到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重点谈到新基础教育研究;第二,教育的发展变化不会带来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必须由人来推动,并且对教育学研究状态做了透析;第三,中国教育学科的“四个缺乏”,学科独立性的缺乏,根基性的缺乏,整体性的缺乏,创生性的缺乏;第四,教育学基因式概念的构建。

在听完讲座印象最深的还是叶澜教授关于新教育研究的阐述。

“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推广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乐在其中。

在新理念的不断冲击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展学生上,不是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这是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我们正是需要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告诉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岗位上如何去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驽马奋蹄志千里
——读叶澜《教育学原理》有感之一
叶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这部专著使我在参加教育硕士时的教材,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并不在意,觉得这种“教材”无非是空话、套话,再加上书名中的“原理”二字,更令我望而生畏。

似乎“原理”已经是枯燥、空洞的代名词,因此,就让它一直躺在书架上,直到前几日去书店购书,看到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才想起,家中这本《教育学原理》来,回来便翻看几页,不曾想却有相见恨晚之意,确切的说是如获至宝之心吧。

这部《教育学原理》没有其他理论书籍的生硬刻板,多了几分生命的灵动。

在本书第一章《教师的教育学之旅》的第四节《教育学与教师的实践智慧》中,叶澜老师对教师学习教育学时应有的修养这一问题,提出了久点建议,即热爱生命的心态,时代变迁的敏感,真实深刻的体悟,对教育思想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的通晓,基本问题的把握,反思重建的理性,滴水穿石的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融通转化的智慧。

其中有几点,我感触颇深。

其一,真实深刻的体悟。

对于这一点,书中阐述“教育学的修养在于,它不仅要求有真是丰富的体验,而且还要有深刻的‘体悟’”。

这里所说的“体悟”不同于平时的“领悟”,而是源于教育经验不断积累的深刻体验,同时指出“所谓‘深刻’,是指能够触及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成长的本质,能够将‘悟’来的思想火花转化到自身的教育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教学反思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体悟”的过程,使教师不断成长,在教学探索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磨练教学的智慧。

而这种体验是否“深刻”,则决定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速度。

善于反思的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寻找更多的路径,而不是繁琐的重复。

个人课题教育博客的研究,使我丰富了“体悟”的形式,我把教学中的得失记录下来,围绕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的思索,探寻有效地策略,每次上研究课或者公开课,课后我都请老教师点评,再把自己的反思记录下来,使我的“体悟”更加深刻。

其二,反思重建的理性。

这一点可以看出叶澜老师的创新思想,也给我们这样的普通老师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可能很多老师和我一样,认为要学习教育学的理论,掌握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把握其内在规律,从而更好的从事教育教
学活动。

但是叶澜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其高明之处在于“重建”,在她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中,也指出教师要学会“重建自己的学生观,重建自己的教育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和教学评价观。

”我想这正是在“体悟”基础上的理性升华,让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的实质,并对教学理念进行理性的重建,这并非人人可以做到的,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深厚的理论反思,但是这给每一位教师一个新的目标,我们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地反思,不断的重建,才能不断的适应新的情况。

其三,融通转化的智慧。

这恐怕是上升到教育风格的一种个性化追求吧,教育学不是一门普通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需要把与人有关的知识,以及不同时代的各种教育思想融会贯通,而更为重要的是融会贯通之后的“转化”,如何做到博大深思,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方向。

倘若能此,教师已经进入了创造的境界,真可称之为大师了。

想想叶澜老师提出的九条建议,虽不过短短几十字,已经是需要毕生努力的追求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凭着一腔热情,以此为信念,在教育的旅程中乘风破浪吧。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以此自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