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曹国平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曹国平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曹国平我们说,美是实在的,可以用表现达到的美是我们人类都能认同的,这样的美是具有生命意义,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被生物所占领一般,自由,活泼都是湖泊给它们的乐趣,并且它一直影响作品的品质和审美对象的品质。

我们现在以丑的形式判别文艺作品,是显的格外不一样。

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湖泊能胜任这样的形式。

从中世纪的画派中诞生的丑文化,我们已经被承受文化的压力,这样压力来源于对美的判断和对美的创作。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丑的美学的几个表现。

与前苏联的美学家相比,以及近代一些美学家对照,发现我们的不足地方是缺少大胆的想象,坚实的论证。

1.第一,丑的现实表现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广泛的表现。

论据是时尚文化,艺术,文学等艺术形态有不同反响的借鉴,并且创作了不同艺术内容和形式。

以绘画为例,中青年的艺人,他们的作品以一种对比的形式,表现现实的残酷和一些动荡的元素,或者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思想。

它以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变化,突出了各类的形态变化。

有时候,这么丑文化的美是对比的美,但却不能说美是对比的,才诞生丑。

我们只能承认丑是根据需要和对比产生的。

2. 其次,丑的社会性是有辩论的色彩性,有美学的作为根基,它显然觉得这种是一直存在,伴随着生存,我这里主要强调了人的因素。

因为丑必须是审美的过程,所以人这个主题是完善的,不管是那个人,他都有对丑的认识,对美的辨别。

我们生活里没有丑的事物,也绝对没有漂亮的眼睛。

因为我们认为,个性是存在的,普遍的,感觉也是一样,所以。

审美的主题如果是事物,那么我们对美就有绝对的认识。

如果我们去认识一个概念,我们将永远是用平静的心态面对。

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了眼睛,等于你失去了美丽的天空。

其实,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有了眼睛,你就能见到美丽的天空吗?个性的事实永远不比它本身漂亮。

因为不能被接收的原故,丑才能诞生,而且能被接纳,发展。

到现在,我们的文艺家也在破坏这种事实的结果。

或者我个人认为,不发展可能是最好的发展,不变化是最好的变化,不漂亮的事情是最漂亮的。

丑的审美意义

丑的审美意义

丑的审美意义大家谈笑的时候经常谈论到美与丑,美也是谈的做多的,同时丑也是大家谈笑风声的小料,可是从美学的研究上来说,美大家谈的多是可以正常理解的,可是丑为什么却也是那样的呢?首先,从本质上说,丑的确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我们知道,美是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理智和意志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而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压抑和排斥,反而被非人的本质力量所控制时,那么对象呈现出的便是丑,美的主体追求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无论是讲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色彩搭配协调,还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而丑的主体追求的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谬的。

其次,美与丑是绝对对立的两样“东西”,丑的审美意义在于,丑让我们懂得了美的存在意义,让人在讨厌、厌恶丑的同时,更加的向往美,在丑与美同时并存的同时才会更好的对比两种不同的“事物”。

对丑的认知越深,大家就会对美的更加向往。

再次,审美理想不是对某一类的对象的反映,而是对客观现实中美的能动的集中和概括,作为理想美,它比现实美更具普遍性。

中国士大夫的酸腐之言更不为丑所恐惧。

丑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艺术的殿堂,首先在市民身上体现出近代的色彩,在丑的刺激下,人们压抑不住好奇的心理,抛开早已厌倦的传统,热烈地投入其中。

理想美在艺术上走向了公式化,在人类精神上体现了禁欲色彩,因而丑的投枪首先指向了这两者。

文艺复兴打出科学的旗帜反对神学对人类的愚弄,绘画开始寻找真人,并做真实的反映;在中国丑开始出现在了文学作品当中,作品中对美赞美之前,大都先是对其大手笔的丑化,为后来人物的美做铺垫,这就是常用的欲扬先抑。

总而言之,“丑”是在“美”发展道路上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最后,丑一直是作为美的对立面存在的,当审美被理想化时,丑便是清醒的旁观者。

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

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

以上内容介绍了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分别是:
1. 丑中见美:指在丑的形态中,发现美的存在。

例如,丑石在中国美学中被视为有灵性的石头,具有独特的美感。

2. 对比效应:指通过对比,丑的形态反而显得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通过将丑陋与美丽进行对比,使得美丽的价值更加突出。

3. 寓意象征:指丑的形态本身没有直接的美感,但是通过其所代表的意义,产生出美感。

例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虽然看起来丑陋,但是由于其所代表的山水意境,给人带来美感。

4. 反讽讽喻:指通过丑的形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反思。

例如,古代文人常用丑石、丑鸟等形象来讽刺权贵,表达自己的愤慨。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摘要:现在我们广泛的对于“丑”的定义,往往将它作为美的对立面。

不仅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是这样的。

但现在我们观赏一些艺术作品中不但出现令人视觉不适的元素,借以衬托主体的优美,较为极端的作品也将这种“不适”作为表现的主题。

本文将与大家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美”是否为作品的唯一表达形式,“丑”的存在及其内在与价值。

关键词:丑学;美学;艺术;审美价值;一、丑与美丑陋的生活现象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带给人以美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跳脱出当时讨论的范围。

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伴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赋予了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

伴随着这股审美潮流,丑学便如此诞生了。

当我们大众在谈论到“丑”的存在价值时,仍脱离不了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观点,简而言之“丑”即为“美”的对立面;而从哲学的视角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传达了由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才有了新兴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体现。

至此我们对于“丑”和“美”两者的界定处于两难的境地,其一要强调其在美学中的存在意义,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其二又要揭示其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丑学仍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对于“丑”的存在价值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众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艺术不等同于美;二是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借以传达的背后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等同。

二、丑的形成及展开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早期从大众劳动中被分离出来。

在艺术的朴素理解中,历史的推进与人们使用工具并将其从粗糙打磨到光滑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从实用到后期产生艺术审美转变也伴随着这样的打磨。

论丑的美学价值

论丑的美学价值

论丑的美学价值作者简介:杜云艳,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美学。

摘要:美和丑这一感性学(aesthetic)范畴下的对等的属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着亲缘关系,有相通之处,彼此自身中都有对方的存在,美需要丑来实现自身,丑在一定条件下也将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变成美。

丑比真更真,比善更善,比美更可信。

它有着很重要的审美价值,这在美学史中可以找到佐证,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本文仅以西方现代艺术作为例证。

关键词:感性学,美,丑,相通,西方现代艺术美学(aesth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学,而不是美学,而感性的诸多范畴中当然包括丑这一要素。

谢林“美是事物的最内在的法则在感官和想象力面前的呈现”。

由于传统美学的影响,丑这一美学范畴长期被忽视和回避,仿佛美学(aesthetic)是让人去追求美、遗弃丑的。

其实不然,对美的追求带来的是无比的失望和空茫,四处寻找美可是最终什么都没有找到……尤其在这个全面异化的时代,美似乎不再那么激荡人心、不再能给人力量和生活的信心,她显得那么无力、那么胆怯。

我们是否不该再迷信美的信仰、死抱着僵化的美的理想?答案是肯定的。

美和丑这一对概念并非完全对立不相容,它们在很多地方是有亲缘关系的,很难划分出美和丑的绝对界限,美有丑参与其中,美需要丑来实现自身。

美需要丑的提醒和告知还有无形的指点:美应该是另外一种方式,美会在何处。

有了它的反面,美才可以找到自身。

丑中含有美的质素,“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美也无法实现。

丑对美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将美之中的虚假和媚俗成分的扫除,让美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从后方牵制住了美、防止它的变相,阻止它向过盛的方向发展——那会导致美的灭亡,这样也就让美最终成其为美,实现了自身。

丑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的不向世俗世界的苟合与共谋,它是最真实感情的表达。

一、美丑的亲缘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不可能离开丑而实现自身,丑虽然是它的天敌,却也是它最大的营养来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论审丑的历史演变及美学意义

简论审丑的历史演变及美学意义

简论审丑的历史演变及美学意义作者:陈思羽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7期[摘要]从近代开始,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越来越受到重视。

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是在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的发展中逐渐确立的,通过对审丑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历史时期美学家对丑的论述,探讨丑的存在价值,美学意义,及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丑审丑历史审美范畴,又称审美类型或审美形态,是对美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关系的概括分类,与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经验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人类审美活动所面对的世界有多丰富多彩,审美范畴就有多纷繁复杂。

美学家们喜欢以对称的形式将审美范畴成对研究。

例如美对丑、崇高对滑稽、悲剧对喜剧等等。

但事实上,这些不同的范畴并非恰好是以成对的面貌出现,而是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与内涵。

历史上,丑首先是作为美的对立面,以“美”的形态和内涵的反面来加以定义。

然后,丑与其他审美范畴的关联不断得到关注和重视,并最终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

概括的说,丑是审美主体把握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

传统的观点认为美是和谐,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必然与自由、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中诸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

反之,丑则是不和谐、反和谐,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

然而,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区别以外,丑还应该有独特的内涵——与“美”不相关的其他内涵。

从形态上来看,艺术中的丑多表现为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扭曲,即“极度不和谐的形式”;从审美经验上,丑常常引起不安、痛苦、恐怖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立即和我们所能够得到的满足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的情感,一种带有苦味的快感,一种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一审美活动是特殊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在审美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因而,审美范畴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甚至不同民族、地域背景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论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及其在近现代美学史上的意义

论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及其在近现代美学史上的意义

论雨果的美丑对照理论及其在近现代美学史上的意义王琼(王琼: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哲学硕士。

研究方向:美学方法论)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也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

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在文学批评、美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在该序中,雨果提出了一套新的美学原则:美丑对照。

这一理论在西方近现代的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美丑对照理论的形成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基础,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

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旧的封建意识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碰撞。

这种碰撞首先敏感地表现在作家的头脑中。

自由、平等、博爱深入人心。

浪漫主义站在古典主义的废墟上,反对束缚和教条,在新时代应运而生。

《〈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宣言书和纲领,在此序中雨果论述了美丑对照原则。

他居于历史的高度,批判了古典主义僵死的戏剧内容和束缚作家手脚的“三一律”,历数古典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美丑对照原则这一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核心。

生活是广阔丰富的,文艺要反映生活。

古典主义在创作中,多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中选取题材,从而塑造他们理想的英雄人物。

他们认为艺术只能反映生活中的崇高,优美,光明的事物,而不能写滑稽丑怪。

在他们看来。

滑稽丑怪是不美不合理性的,并有损古希腊、罗马的一些英雄人物形象。

雨果认为“世界上,历史上,生活里和人类中的一切,都应该而且在舞台上得到反映”,“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于艺术之中”,古典主义严重束缚了作家的手脚,只准表现“优美”、“崇高”事物,一切平凡庸俗丑陋的东西都被拒之门外。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挑战性的提出“滑稽丑怪作为优美崇高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浅谈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浅谈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

浅谈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姓名:朱佳学号:CBY091203002摘要: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不美和丑的。

一般来说,人类受爱美恶丑的价值取向和丑的自身发展的复杂历程的影响,丑一直是人们否定鄙弃的对象,遇之如洪水猛兽,引起人们的厌恶、不快、难受等否定性情感反应。

但是,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却也可以转化为供人欣赏的艺术美。

丑逐渐从美的背后走出来为人们所重视,那丑究竟是什么?它在艺术中有何价值?有何地位?围绕这些疑问我们谈一下丑。

关键词:丑、美、艺术、创作一、丑在美学中的内涵在美学中,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又颇多歧义的,通过概括,丑主要有四种有联系但又不同的含义:(一)它在哲学中抽象地概括为,是在美与丑相对比较、相对的意义上,把丑视为美的对立面,确认为美的负价值。

这里指出丑是歪曲和否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妨害和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二)针对于某些艺术中的丑来说,这些丑的对象在艺术作品中不是作为美的陪衬,就是因为含有艺术家特定性的审美评价而发生了变化,通过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因而成为了真正的美。

(三)就事物或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言,这都被视为丑。

(四)近代、特别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些美学家、艺术家在美中发现丑,把丑看成美的特定形态,甚至最高级的形态。

这就体现出丑在美中的价值,也是通过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

二、丑在艺术中的价值生活中美的事物与丑的事物同时存在,也造就了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存在。

艺术创作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达美好的理想。

但是,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通过否定的方法来达到、有时甚至是更忠实地达到那些专门选取生活理想一面作为写作对象的诗人所能达到的目的。

”①实践证明,通过对生活丑的否定,可以达到艺术美的表现,这是化生活丑为艺术美的奥秘。

艺术地表现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中是占有一定的地位的。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名词解释人们常常将美与丑视作对立的概念,认为美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丑则令人感到不悦。

然而,丑并非仅仅是一种让人不悦的事物,它在美学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丑的意义美学原理,并对几个相关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丑角理论丑角理论认为,丑角是舞台戏剧中非主角的一类角色,他们通常外貌丑陋、言行滑稽,但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欢笑。

丑角在剧作中扮演着调剂氛围的角色,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语言,带给观众欢乐和轻松。

丑角的存在使得整个剧作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更容易与其产生情感共鸣。

在美学上,丑角也具有较为深层的含义。

他们常常被用于反衬主角的美好形象,通过对比突出主角的美丽和善良。

丑角的存在使得整个艺术作品更富有层次感和张力,也增强了观众对美好的欣赏和认同。

二、丑陋之美丑陋之美是一种美学概念,指的是一些外表看似丑陋或不协调的事物却因其独特性而具有吸引力。

例如,一些艺术作品中的丑陋形象,通过艺术家的处理和表达,被赋予了某种美感。

这种美感并非来自于外表的美丽,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者的情感共鸣而得到的。

丑陋之美的存在引发人们对审美标准的思考。

它挑战了传统美学观念中对于美的定义,让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和欣赏世界的多样性。

丑陋之美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视觉上的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及对传统美的挑战和突破。

三、丑态美学丑态美学是一种关注人类悲剧性的审美理论。

它认为,真实的人性往往包含了各种丑陋和矛盾,而深入探索这些矛盾和丑陋正是艺术的使命。

丑态美学关注的是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探讨人类在痛苦和苦难中所表现出的真实和美的一面。

丑态美学突破了传统美学对美好的理解,将人性的种种丑陋和痛苦纳入美的范畴。

它认为,真实的美应该是包容与接纳的,不仅仅局限于外表的完美和优雅。

丑态美学通过展示人类在丑陋和痛苦中所显示出的勇气和希望,引发了人们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并通过审美体验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认同的方式。

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及价值

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及价值

带有 讽刺 性 、滑 稽 幽 默感 、荒诞 性 ,可 以 超 越 厌 恶 的痛 感 ,获 得 巧 ,认 为最 高 的巧就 是不 巧 。 中 国书 法理 论 提 倡生 、拙 、老 、辣 , 不一 样 的快感 。亚 里 士多德 说 : “ 滑稽 是 丑 的 一个 分 支 ” ,滑稽 性 反 对熟 、巧 、嫩 、甜 ,所体 现 的就是 大 巧 若 拙 的哲 学 精 神 。 在 中
在美 学 中 ,“ 丑 ” 不 完 全 是 消 极 的 ,是 具 有 一 定积 极 意 义 的。 构。 ” 然而 ,随着 社 会 的进步 ,人 的思 想 的解 放 ,传统 审 美 观 的 打
丑 、滑稽 、幽 默是 构 建 喜剧 理论 的重 要 基 因。喜 剧 从 它 诞 生 之 日
起 ,就 同 “ 丑 ” 结下 了不 解 之 缘 。从 审 美 接 受 角 度 来 说 ,丑 的 审 追 求个 性 的抒发 ,回归 本 真 。早 在 老 子提 出 的 “ 大 巧若 拙 ” 就 为 美效 果是 喜剧 性 ,是 可 笑性 。所 谓 审美 对 象 ,艺 术 中的 丑 ,通 常 丑 书 的出现 奠定 的基 础 ,老子 将 笨 拙 的 状 态视 为 最 高 、最 完 美 的
是一 个更 具有 包容 性 和开放 性 的概 念 。 整 、统 一 、和谐 的语 序 ,注 意 再 现 与 表 现 ,形 式 与 内 容 ,娱 乐 和
审美乃 至教 化 的合 一 ,塑 造 了一 种 以理 辖性 ,以 法 统 意 的 审美 结 破 ,这 种一 直被 视 为 正统 的书 法 审 美 观 念逐 渐被 打破 ,人 们 开 始
化学。
摘 要 :对 美 的追求 与 向往是传 统 审美观 必不可 少 的 ,历 代美 学 家都在 探讨 美 的真 谛。在 传 统 审 美 意识 里 ,认 为美 是 艺术 的最 高追 求 。然 而 ,随着 审美观 的不断 改变 ,开始 出现 了审丑 的一 种意 识 ,丑在 美 学 中有 着独 特 的 意义 。本 文 通过 分析 丑 在 喜剧 、绘 画 、书法 中的独 特 运用 ,探 索丑在 艺术 中的特 殊地位 及价 值 ,从 而揭 示 审丑意 识 出现 的必然 性 。 关 键词 :审丑 ;审 美 ;喜 剧 ;传 统 绘 画 ;书 法 中图分 类号 :1 3 8 3 文 献标 识 码 :A

论艺术丑的美学功能与价值

论艺术丑的美学功能与价值

《学海》199714论艺术丑的美学功能与价值张芹荪 艺术是一种精神性与物质性相统一的文化现象,又是最富创造性的精神现象与心理现象。

艺术活动是人类文明活动重要构成与生成起点,正是艺术这种自由创造的精神给人类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活动是科学、哲学、宗教活动的基础。

艺术以美为它的核心和终极目标,美是艺术的主要价值构成。

但艺术内在机制的自由创造特质也将自己的触角伸向荒诞、无理性、疯狂、精神病态、痴呆、心里癔障、性变态、犯罪欲等丑陋的精神内容与心理存在。

“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

”(莱辛《拉奥孔》P.11,朱光潜译)。

美的至尊地位在近现代艺术中动摇与沉落了,审美意识产生嬗变,艺术不再以描写狭窄的美的对象为主要目的性,而是要深入探索人类复杂的心理结构,表现多重的精神运动。

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科学,托马斯・门罗说:“在整个美学中,美的概念已不占据中心和显要地位。

”(《走向科学的美学》P.398,石天曙滕守尧译本。

)丑大量地拥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但丑是否属于艺术美或美的范畴,它的美学功能与价值是什么?它是否可以给艺术接受者以美感、还是非美感的价值感?本文试从艺术丑的本体和对艺术丑的创造与欣赏这两重视角去探讨这些问题。

一在某种意义上古典艺术是和谐的理想美艺术,是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平衡统一的艺术,黑格尔认为以古希腊艺术尤其是雕塑为代表,但这仍不能涵盖所有古代艺术的共同性质,正如莱辛所说,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但艺术的内在机制是自由创造精神,任何一种界定都具有片面性。

美是古典艺术的中心内容,但丑作为表现对象也大量存在,而近现代艺术更具反叛精神,它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丑更多地成为艺术的对象,显示了美学的功能与价值。

古罗马圣奥古斯丁认为丑在美学中不是一个消极的范畴而是一个积极的范畴。

罗森克兰兹认为丑以感性形式进入审美领域时,就具有某种积极的审美价值。

艺术丑是有意味的情感形式和有价值的艺术表现符号,是精神结构的载体,它是一种感性形式,具有审美价值。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丑的美学意义二、丑的定义与分类1.自然丑2.艺术丑3.社会丑三、丑的价值体现1.对比美2.引发思考3.丰富审美多样性四、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1.文学2.绘画3.戏剧4.电影五、结论:丑的美学意义及其重要性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丑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令人不悦、反感的事物。

然而,在美学领域,丑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美学作为研究美与丑的学科,不仅关注美,也关注丑。

那么,丑在美学中究竟有何意义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丑的定义和分类。

丑可以分为自然丑、艺术丑和社会丑。

自然丑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令人不悦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艺术丑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丑陋形象,如毕加索的画作《哭泣的女人》等;社会丑则是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恶行为,如贪污、腐败等。

其次,丑在美学中具有价值体现。

首先,丑与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美更加突出。

没有丑的存在,美就失去了参照物,无法显现出其独特价值。

其次,丑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丑是美的反面,是思考的开始。

”通过对丑的审视,人们可以对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丑丰富了审美的多样性。

审美不仅仅局限于美丽的事物,丑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审美体验,使得审美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在艺术创作中,丑被广泛应用。

无论是文学、绘画、戏剧还是电影,艺术家们都善于运用丑来突显主题、表达情感。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丑陋的外表来反映内心的复杂与矛盾;绘画作品中,丑陋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戏剧和电影中,丑角的出现往往带来欢声笑语,同时也寓意着社会现象的讽刺。

总之,丑在美学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它与美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哲学思考的审美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丑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提升审美品位,丰富人生体验。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2012.06学教育93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代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

西方近代社会中,审美活动中的不和谐的、反合目的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愈发强烈和重要。

[关键词]丑;审丑;美学;真一、丑的本质及其艺术表现德国哲学家比梅尔说:“只要意志是在强力状态中被经验的,这些艺术作品就吸引我们,产生令人愉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是令人抑郁的,因为意志为了显示它的暴力,变成了残暴,无情地摧毁它的反抗者。

”丑的本质是一方面唤起不愉快的,恐怖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唤起一种力感,一种刺激的兴奋,即非理性意志的表现所唤起的审美愉悦,它既不是崇高中所转化出的理性的无限的胜利,也不是理性对非理性力量的克服,而是主体就生活在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之中,不是排斥遮蔽它,而是把它召唤回来,变成自己的血肉与力量,这就是丑的魅力。

1、从自然界中的丑到艺术中的美关于美难有确切的定义。

但是美之于人最有意义的应该是人文之美和艺术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美的内容时常受到具体事物或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特殊性和有限性,但其内在精神却是无限的和自由的。

早期的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中,美是一种近乎无缺陷的事物、现象和品质,是很少包括丑的。

而十九世纪之后,文学、艺术中对自然丑的表现不断增多。

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转化需要通过一种手段才能实现,即艺术家的智慧和真挚的心灵。

丑是一种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艺术中更深入人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美和艺术美。

2、“真”是实现自然丑到艺术美的重要途径“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过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

这‘真’,也即是‘美’。

虔敬的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了‘真’。

”这是罗丹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审美 丑

审美 丑

• 2:雨果 • “美只有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因为,情理上说,美
不过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在它最简单的关系中,在它最 严整的对称中,在我们与我们结构最为亲近的和谐中的一 种形式,因此,它总是呈现给我们一个完全却拘谨的整体。 而我们称之为丑的东西则相反。它是一个不为我们所了解 的庞然整体的细部,它与整个万物协调和谐,而不与人协 调和谐。”
丑陪衬美
• 1:休谟 • “虽然美和丑还有甚于甜和苦,不是事物的性质,而完全属于
感觉,但也同时必须承认:事物确有某些属性,是由自然安排 的恰适合于产生那些特殊感觉的……这就是美的特征。并构成 美与丑的全部差异,丑的自然倾向乃是产生不快。快感和不快 不但是美和丑的必然伴随物。而且还构成了他们的本质。” • 2:伏尔盖特 • “丑是反审美的东西,是完全缺乏审美价值的东西。其所以会 产生丑,或者是因为对象和重要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或者是因 为对象的性质和美的范畴之一背道而驰……”
• 1:莱辛
美与丑的转化
• “人们说,艺术摹仿要扩展到全部可以眼见得自然 界,其中美只是很小一部分。真实与表情应该是艺 术的首要法则;自然本身既然经常要为更高的目的 而牺牲美,艺术家就应该使美隶属于他的一般意图, 不能超过真实与表情所允许的限度去追求美。如果 真实与表情,能把自然中最丑的东西转化为一种艺 术美,那就足够了。”
丑与美的相对性
• 1:赫拉克利特 • “最美丽的猴子与人类比起来也是丑陋的,最智慧的人和神比
起来,无论在智慧、美丽和其他方面,都像一只猴子。” • 2:苏格拉底 • “在赛跑当中是美的东西,在拳击中却是丑的。反过来也一样。
因为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 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 • 3:斯宾诺莎 • “最美的手,在显微镜下看,也会显得很可怕。当我们近距离 看的时候,我们以为是美的,其中很多原来是丑的。”

关于丑的审美价值精选论文

关于丑的审美价值精选论文

关于丑的审美价值精选论文关于丑的审美价值精选论文丑,有时也称为“丑陋”,是一个特殊的否定性的审美范畴。

换言之,丑就是美的对立面。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了丑的相对性和语境性存在,认为“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则是恶的和丑的。

”也就是说,苏格拉底认为丑是无用的、没有价值的。

但丑真的没有价值吗? 其实从审美感受角度看,丑带给人们的感觉,是一种复杂或带有苦味的愉快,它富有刺激性,使人不安甚至痛苦,但却可以突破传统的审美习惯,渗入灵魂,使人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愉快。

如果爱、和平、和谐是一种美,那么仇恨、打斗、不和谐就是相对的丑,但现代很多电影所采用的打斗场面却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人们也能从这类影视作品中感悟到美的真谛,例如香港的古惑仔电影。

如果说美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看到这世界美好、积极的一面,那么丑的存在也是必然的。

因为现实生活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美的存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不合理、不和谐,丑的存在就是为了从负面肯定美的存在,丑用自身的不合理、不和谐刺激着人们,并且告诉人们:这世界应当是合理的、和谐的,是美的。

丑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腐朽,从而为把世界改成美的方向而努力。

丑除了从负面肯定美以外,还有另外一个审美价值,即对比和陪衬美的价值。

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伯虎一行人在门口看美女,唐伯虎喊了一句“秋香”,秋香回过头以后唐伯虎觉得一般般。

他的同伴立即喊了句“美女”,一时间所有的女人都转过头了,与那些丑女人相比,秋香一下子就美若天仙了。

电影虽然采用的夸张的手法,但也不妨碍它表现“丑具有对比和陪衬美的价值”。

美丑是相对的,也是相互依存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丑其实就是美的对比与陪衬。

没有丑,美反倒一般般了,就像独自一人的秋香。

鲜花总是需要绿叶,好人身边总要有坏蛋的存在。

有了丑以后,美丑之间产生强烈的对比,刺激着看官的感官,美也就自然而然被凸显出来了。

从荷赛获奖作品浅谈丑的美学意义

从荷赛获奖作品浅谈丑的美学意义
的美 感 ,而 是 与 美相 悖 的 不协 调 、
第5 4届荷赛 奖结果在 阿姆斯特 丹揭 晓。 南 非摄 影师 J d Be e 的摄影 oi i r b 作 品 《阿富 汗遭 割 鼻 少 女 》被评 为 今年 年度 照片。 精 致 的 浓眉 ,微 卷 的乌 发 ,华 丽 的紫 衣 ,黑 白分 明 的大 眼 睛和 微 微 闭合 的丰 满 的唇 ,竟 然 流 露 出的 是 一 副 有几 分 绝然 的淡定 神 态。 但 是 影 像 中央 ,却 是 一 个骇 人 的 洞。
与 表 现丑 陋 的各 种 图片 。如 此说 来 ,
丑 本 来就 可 以成 为审 美客体 的一 部 分 ,审丑 也 自然 是 广义 的审 美活 动
的 一部 分。
审 丑 , 即去欣 赏 这 种 不协 调 、 不对 称、 不规 则 ,欣 赏 这种 残缺 和
不 可 能 的 绝 望 与 无 力。 因 而 这 种 所 谓 的 审丑 活动 ,又 是审 美 活动 发展
H v n记 录 一名 越 野摩 托 车选 手 在 ae

比赛 中从车 上 跌 下瞬 间 的照 片获 得 最佳 作 品奖。1 8 9 7年 ,最 佳 图片 的
画 面 上 ,是 一 位 在 哀 求 防 暴 警 察 的 韩 国母 亲 ,她 的儿 子在 一 次反 对 总
因为缺 失不可能挽 回的美 ,所以丑 。 美学研 究 的是 审 美关 系 ,是 审 美主体 对 审美 客体 进行 审 美活 动所 产 生 的关 系。 具体 来说 ,在 这 里 审 美主体 是 每一 个 欣赏 、品评 摄影 作 品 的人 ,而 客体 则 包括 了展 现优 美
到~ 定 阶段 而 产 生 的更 为高级 的 审
美 形态 。 为什 么表 现 丑 的照 片成 为 了荷

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

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

论“丑”的形态及其审美意义作者:祁建立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09期摘要丑是相对于美而言的,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普遍存在。

自然丑主要表现为自然物外在形式上的丑陋,虽然社会丑的内容与恶相联系不具有审美价值,但是某些事物外在形式的丑陋可以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且美感作用更为强烈。

艺术丑是现实丑的概括、升华,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丑形态审美丑的美学范畴是作为美的对立概念提出的,是以感性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理想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对象,是事物所具备的令人不快、反感的自然属性或精神行为。

如果说美是和谐,那么丑则是不和谐或反和谐,具体表现为虚伪、邪恶、倒退、黑暗等。

丑的本质在于对象以其形式状貌对主体实践效果的否定,唤起主体情感对对象存在的否定。

丑的事物在内容上表现为质地低劣、品格低下、对人有害无益:在形式上表现为形状怪异、声音嘈杂、色彩、线条纷乱无序,违反形式律。

丑在自然、社会和艺术之中普遍存在,因此就有了自然丑、社会丑和艺术丑的形态。

一自然丑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丑。

其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自然物外在形式上的丑陋。

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就它们自身来说是不分什么美与丑的,都是客观的存在:只是人类社会出现以后,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才显示出或美或丑来。

因此丑和美一样,必须依赖人、依赖人类社会才能存在。

人类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到,那些与人类和谐相处、有益于人类生存、适宜于人类感官需要、符合人的心意要求的事物,便是美的事物,否则便是不美的、丑的东西。

如果说自然美是“自然的人化”,那么自然丑就是天然生成的自然物的丑。

美的内容与形式总是和谐统一的,丑的事物却未必。

事物内在的丑与外在的丑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

有的事物内外具丑,有的事物则是内丑外美,或内美外丑:它们往往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

所谓丑中有美。

美中有丑就是指这样的一个意思。

所以雨果说:“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丑与“丑”——论丑的艺术

丑与“丑”——论丑的艺术

丑与“丑”——论丑的艺术丑是在于美的比较和对立的意义上产生的,是美的对立面。

这是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

在美学史上对丑的概括及论述远远不及对美的研究充分往往是在对美的本质进行论述时附带得谈到丑。

如鲍姆嘉通认为“完善的外形就是美,相应不完善就是丑。

因此,美本身就是使观众喜爱,丑本身就是使观众嫌厌。

”又说:“美学的目的是(单就它本身来说的)感性知识的万山(这就是美),应该避免的感性知识的不完善就是丑。

”荷迦兹认为丑是自然的属性,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成丑,他用赛马和战马的不同性质、体型来说明:“赛马的马的周身上下的尺寸,都作适用于跑得快,一次也获得了一种美的一贯的特点。

为了证明这一点,让我们设想把战马的美丽的头和秀美的颈放在赛马的肩上,……不但不能增加美,反而变得更丑了。

应为大家的论断一定会说这是不适宜的。

”另外他还认为“没有组织的变化,就是混乱,就是丑陋。

”现实生活中“丑”一般都于恶相连。

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现实中的事物时,把“丑”看作是客观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并从历史的发展中说明丑的根源,指出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虚伪、腐朽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例如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从两方面作了深刻的剖析。

首先是资产阶级本身的丑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关系统治一切,在资产阶级看来,“她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所以资产积极的丑恶首先表现在他的灵魂是丑恶的。

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这种贪得无厌和利欲熏心的情况下,人的心灵的任何活动都不可能是清白的。

”这些分析都是从伦理学角度出发的,它使我们通过概念的形式,对资产阶级的“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但是如果从美学角度来研究丑,必须结合形象。

一切的美和丑都不是抽象的。

我们从伦理上指出资产阶级的剥削、贪婪、伪善时,还只是分析了丑的内在因素——恶,只有这种内在因素显现为形象时,这才是美学上所研究的丑。

如德国画家许布纳尔的《西里西亚的纺织工》,“画面有力地把冷酷的富有和绝望的贫困作了鲜明的对比。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摘要:从本质上说,丑存在于美学中美的对立面。

美的主体追求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而丑的主体追求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伴随着美学史的发展。

丑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在美学中存在,是一种反叛,一种人类心理的自我救赎,它是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忠实反映,它是严肃的生活态度,且富有思想性,也具有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美学艺术创作崇高一、什么是丑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主体追求和谐感、舒适感的是美,就像古典美的追求。

古典美学追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追求色彩搭配的协调,追求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些都是对美中和谐美的追求,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反之主体追求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的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丑。

从客观上说,未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象呈现的感性形象,就是丑。

从主体上说,一个不完善的感性形象从文化规定的标准来说就产生丑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没有实现或达到自己理想创作意图的文化物品或艺术品,这些物品和作品就是丑。

从这些方面来看,其一,丑是对于正常的负方面偏离;其二,丑的偏离是无奈的结果。

丑不仅在美学中体现建构,也在文化中体现和构成,不仅仅在与正常、美、的联系之中获得自己定义,还和美一起,与真与假、善与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丑在审美中的发展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与美学史同时发展的。

之前,丑都是被大家所排斥的。

当人与自然、与社会秩序开始确立关系时,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宁静而又单纯,却又形式丰富变化多样,多样性开始慢慢被古人要求统一协调,要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妥协。

然而,丑却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丑在美学家的眼里,被作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等待它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变,化丑为美,这就是最初状态的丑,而这仅存的丑的形态也仅仅是一些形式丑。

丑经创作转变为艺术美。

莱辛在17世纪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丑的处理原则,鲍桑蔡称赞他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而新时代之门正是被丑撞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2011-07-14 14:57:5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中。

“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

“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

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

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一、丑的逻辑演进与历史发展我们经常说不美即是丑。

这样解释固然有些简单,但是,从本质上说,丑的确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我们知道,美是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理智和意志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而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压抑和排斥,反而被非人的本质力量所控制时,那么对象呈现出的便是丑,美的主体追求的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无论是讲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色彩搭配协调,还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而丑的主体追求的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谬的。

美作为真与善的矛盾统一,同时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

美的内容是感性对象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肯定善的感性对象,这是合二为一的事情。

到了崇高便在事物内部展开了美与丑、真与善的斗争,但是,崇高的事物最终是美战胜了丑。

崇高中丑的扩大和美的因素被挤出审美王国,最终便导致了丑的独立。

崇高强调内容压倒形式,也要求形式丑来表现崇高。

到了丑则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形式不再象古代那样服从于内容。

比如罗森克兰兹认为,丑是“有缺点的形式和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缺乏(无形式、不正确)”⑴。

黑格尔更是直接断言“丑总是包含着歪曲”,“不正确的特征刻画就是丑的本质”⑵。

应该说丑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美学史的发展,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排斥丑的。

当人与自然、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刚刚确立时,一切都似乎混沌初开,人们的审美理想是单纯的、宁静的,同时又是丰富的、变化的,但是古代人不仅要求统一中的多样性,而且更要求多样中的统一性,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妥协。

在这种审美理想之下,自然没有丑的立足之地。

然而,丑却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古代的美学家也看到了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事物的各部分应有一定安排,体积有一定的大小。

”一个非常小的活东西不能美,因为我们的观察处于一个不可感知的时间内,以致模糊不清;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⑶。

可见,即使美学家在观察丑时,也是斜睨着它的存在。

丑作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等待它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变,化丑为美,这就是最初状态的丑,而这仅存的丑的形态也不过是一些形式丑。

古代艺术中曾有过对丑的描写,例如希腊人的百手怪、独眼巨人,长有马尾马耳的森林之神,鸟身人面的女妖,“描写了最可怕的罪行(如在《俄狄浦斯》和《俄瑞斯特》中)、疯狂(如在《阿雅斯》中”令人作呕的疾病(在《斐洛克特蒂斯》中),还在他们的喜剧中描写了各种罪行和不名誉的事情”⑷。

但是,对于这些形式丑的描写是遵循和谐的处理方式的,即丑经过摹仿转化为艺术美。

然而即便如此,再现性艺术中丑的魅力毕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丑的处理原则的是17世纪的莱辛,鲍桑蔡称赞他“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而新时代之门正是被丑撞开的。

莱辛在《拉奥孔》中讲古代艺术主要是造型艺术、最高法则是美的法则,而近代艺术主要是诗歌艺术,丑可以入诗,也就是说,诗歌不但可以描写丑的对象,而且可以对艺术的多种元素作不和谐的处理。

这种丑的处理原则正是形式丑向内容丑发展的轨迹。

丑在近代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相当地位,它对于艺术的巨大影响,迫使人们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哈特曼说过:愈是否定古典美,愈是接近崇高,丑的因素也就愈大。

丑对于审美的不断渗入,不仅表现在艺术表现中不和谐的处理原则,而且表现在促使崇高的诞生上。

崇高的产生正是因为丑的介入。

美丑对立的复杂关系首先导致了崇高的出现,康德在谈到崇高感的对象时,使用的是“丑陋(grasslich )”一词,崇高感的对象总是一种抵抗我们的判断力,不但不同它相和谐,而且同它格格不入的东西。

所以说,丑处于美丑斗争中势均力敌的状态,而当它最终败下阵时,表现出来的便是崇高美,这时丑仍然是从属的,是为衬托美,表现美而存在的,丑服从于美的原则,它这时的地位就象丹内依旁边丑陋的老太婆一样,不可缺少,但又不能独立成画。

然而,当崇高中所包含的对立双方终于发生裂变时,矛盾对方便被推向了极端,于是孕育并塑造了本已站在临界点上的丑,丑的形象自然清晰了、独立了,成为了独立的审美范畴。

丑把它的钟声敲得越来越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它的声波越来越强烈地掺进美的混响中,预示了终有一天将取而代之的欲望。

不知在哈特曼说出“今天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不但在于丑怎样参与美而且在于美怎样参于丑”⑸时,是否预见了在19世纪末,丑终于占据了历史舞台的那一天。

不知是在艾略特的荒原上,还是在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开放之时,丑一跃而成为艺术舞台上的主角,丑代替了美,丑驱逐了美,丑笼罩了一切。

丑在取得主导地位的同时向对立的极端进一步发展,描绘出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推出了另一个审美范畴——荒诞。

丑仿佛是一只多变的画笔,先是在美的图画上胆怯地勾勾点点,继而画出了美女身边丑陋的老太婆,可它的画兴一起便无法抑制,终于操起荒诞之笔肆意地在画布上涂抹起来。

这便是丑从古典经近代一直走到现代的历程,这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勾画,同时也是一个逻辑发展的过程。

丑自身从简单的形式不断丰富发展,到更为复杂的内容丑、本质丑,并参与崇高美,促成荒诞:在这一个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反映出美的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美的形态和艺术形态因丑的介入,才打破了单纯的色彩,寂静的画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

二、丑与其它美学范畴的关系古典美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美,这种古老的理想便是和谐之美。

人们把和谐看得神圣,具有无与伦比的权力,和谐之尺规则着万事万物,包括人自身。

在西方,学者们的整一、适度的和谐标尺规定着审美对象的声音、形体、颜色等等物理属性,在这种理想美的追求下,才会产生集众美于一身的美女海伦形象,这是一个典范,一个模本,头戴神圣的光环,令众人仰视。

在中国,虽然没有对审美对象做过量的测试和数的计算,但同样追求一种和谐美。

孔子讲“和”乃是情与理的统一,追求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理想。

正如孔子评价《诗经》,虽主张“兴观群怨”,认为诗应具有“洋洋乎盈耳”的艺术感染力,但同时又讲“发乎情,止乎礼义”。

“郑声”、“利口”之所以被判为淫乐,便是因为它放纵了人的原始情感,威胁到了正常的道德秩序,有背于“温柔敦厚”之传统。

庄子追求的是心与物的统一“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衡天下,与人和者也。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⑹。

道家追求一种无为的状态,自然成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无论人与自然统一的道家,还是个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儒家,也无论是古希腊雕像那感性躯体上闪耀着的理性之光,还是中世纪的神学研究,都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这种审美理想体现出一种自由感、愉悦感,同时也反映出一种中和原则,正如孔子说的“过犹不及”。

但是这种刻意的追求,理想化的塑造,走到极致便是超稳定、超饱和状态。

在西方,人的精神创新和艺术创造同时陷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在中国,宋明理学在禁锢了人们的理想之后,同时也制约了文化的发展。

人的精神和艺术的精神都带上了范本美的镣铐。

理想美的追求在淘尽了一切异质之后,便成了绢做的装饰花,净化了美的同时也让生命的美失去了活力,走向了死亡。

而打破这种凝固的格局,激活艺术之花的正是理想美一再排斥的它的对立面——丑。

以素朴的辩证思维思考审美问题的古代人,只能为自己营造这样一个理想而狭窄的美的国度,在这片土地上,丑、崇高、悲剧、喜剧混杂在一起生长,并未分化,只有美的原则是至高无上的。

当那最美的花朵失去了生命力之后,人们忽然发现了妖艳的罂粟花,尽管它有毒,可是,它那异质的美丽却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

艺术上,西方有文艺复兴的繁荣局面,中国的文人也把从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戏曲推到了先锋地位。

当丑在最初以一种异质的美,一种缺憾美出现在范本美的身边时,人们熟悉了普遍性、必然性的头脑,看惯了有序、均衡、适度美的眼睛,忽然发现了另一番天地。

于是审美追求开始倾向于偶然性、个别性、特殊性,打破范本式的格局,使审美从一元向多元发展。

尽管丑这时候还是处于服从美、衬托美的地位,但是,人们一旦意识到了它的存在,便一路追寻下来。

于是,丑、崇高、悲剧、喜剧,以至于荒诞便在这种关注下不断分化、独立。

从根本上说,近代美学是由于丑的介入,形成了美丑的对立,才导致了古典美的否定和崇高的出现。

近代社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在东西方都瓦解了,超和谐的审美理想也由美丑对立的理想而取代。

同时,近代的理想是与强调对立、冲突、矛盾双方不可协调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相并行的。

在这种对立原则下,丑与崇高是统一的,丑不但打破了美的单纯性,引入了崇高,而且它最初的表现也多与崇高相配合。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区别开美与崇高的是近代的博克,他把美与崇高根植于两种人类的基本情欲——“社会交往”和“自我保存”。

他认为前者产生的快感是积极的,不含痛感,后者是消极的,由痛感转化而来,而且崇高是在对象与主体冲突对立而又不带来危害的情况下产生的。

换言之,美丑对立斗争的直接后果便是崇高的产生。

崇高追求的是一种“无形式”,按康德的理论是以其数量的无穷和力量的无限使得立体对其形式无从把握。

黑格尔认为一般崇高都企图表现无限,但又找不到表现对象,作为不充分的表现这一点与丑相似。

而崇高感的享受也正是由于这种对象对人的想象力和知解力的压迫,首先产生了痛感。

并借助于伦理意志力而转化为快感的。

同样,丑追求的是一种不和谐的形式,有不自由的属性,依靠制造可怖或畸形的形象给人们带来痛感。

在近代意识中,丑带来的痛感更多地转化成了快感,所以,这时候的丑的内容也有许多表现为崇高感,比如《水浒传》中第六十回,金圣叹批道:“骇杀人、乐杀人、奇杀人、妙杀人。

”“读读令人心痛、令人快活”⑺。

这种由痛感转化而来的快感,正是因可怕的情景引起的。

博克承认丑——美的对立面同崇高有部分的一致,但是,崇高与丑是有根本性区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