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丑的美学”
丑 美学含义
丑美学含义
"丑"是一个主观的审美评价,它在美学上指的是一种外貌、形态或表现上不符合普遍审美标准的特征或现象。
然而,美学上的"丑"并非绝对的,因为审美观点和标准在不同文化、时代和个人之间存在差异。
在美学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丑"并不是完全负面的,而是一种独特、非常规、挑战传统美感的表达方式。
它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激发思考和讨论,并在某些情况下产生独特的美感体验。
此外,美学上的"丑"也与对比效果相关。
有时,通过将"丑"元素与其他美感元素结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凸显美感并增强视觉或感知的冲击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审美观点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对于"丑"的定义和理解因人而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观点,所以对于"丑"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美学中四种丑的类型
在美学中,丑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对四种主要丑的类型进行扩写的详细描述:
1. 自然丑:这类丑主要源自自然界的各种不完美。
自然丑通常表现为自然灾害的破坏、环境的荒芜和不整洁、生物的缺陷和变异等。
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可抗拒的,与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们带来不安和不适。
2. 艺术丑:艺术作品中的丑,主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来表现。
艺术家通过夸张、变形、讽刺等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缺陷呈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反思和思考。
艺术丑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3. 社会丑:社会丑主要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比如不公平、不道德、腐败等。
这些现象往往涉及到人类社会的伦理和价值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丑的存在往往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行动。
4. 心理丑:这类丑主要源自人的内心世界,比如人的自私、贪婪、嫉妒等负面心理。
心理丑通常表现为人们内心的扭曲和畸形,这种丑陋往往比外在的丑更加可怕和难以治愈。
心理丑的存在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这四种丑的类型在美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们不仅揭示了美的对立面,也促使人们对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理解和应对这些丑的类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美学
丑的美学意义:①丑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美是以人间丑为反衬的。
它和美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转化。
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一方面,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有另一事的亵渎,另一方面,阶级对立产生以来,人的恶劣情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③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
④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什么是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答:`非实体性 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它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审美对象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中;a开放性 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
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个体的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产性的结构之中。
概述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答: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时期的美育思想是以乐感化。
孔子把乐视为安邦治国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过乐化达到天人和谐;②朱熹认为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是“消融渣滓”的过程,以此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渔指出戏曲的情节、文词都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中国现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学”一词,他强调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倡导“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驱者,他认为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有着独立存在的价值;③王国维则把西方的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介绍到中国来,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物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美学——“丑”
从根本上说,“丑”是一个现代美学范畴,从古希腊一直到十九世纪,探讨美的本质和本体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丑越来越受到美学研究者的关注。
由于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东发表的《西方的丑学——伦感性的多元取向》开启了国内美学界关注“丑”的先河,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学中的“丑”这一领域。
截至目前国内美学界对“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
当代学界普遍认为丑孕育并发展于近代,丑的产生于崇高有关:丑与优美、崇高、喜剧等一样都属于“感性学”范畴,人们长期认为“美学”概念将“感性学“狭隘化,以至于“丑”在美学中一直处于被拒绝或陪衬的地位;更进一步,“丑”在美学上长期被边缘化,这与西方美学背后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
随着理性传统受到质疑,和反叛以及非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丑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现代西方美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真善美相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美学观。
真、善、美哉美学上相分离,现实中丑的、道德上恶的东西不仅广泛、招摇地进入美学,而且在美学上被认为是美的东西。
正视丑,审视丑,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与痛楚;或者在丑的世界里笑傲沉醉。
丑本身具有独立价值,现代西方美学以丑为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丑”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自十九世纪末叶“丑”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直至其极端形式“荒诞”的最终形成,颇受理论家的关注。
因此,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有关“丑”的观点进行纵向梳理,清晰地展现这一概念流变发展的整个过程,努力做到系统、清晰地阐释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丑”这个概念,从总体上进行历史定位。
这对填补西方现代范畴美学中“丑”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有一定的价值,进而启迪人们如何正确地理解现代西方艺术文化中大量出现的丑现象。
现代西方美学中“丑”的概念嬗变丑概念早已存在,它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相伴相生的,然而在古典美学中,它仅仅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作为美的陪衬、附庸、影子而存在的,美学家只有在论述喜剧、优美、悲剧、崇高等其他范畴时才附带提及到丑,丑在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
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
以上内容介绍了中国美学中丑的四种情况,分别是:
1. 丑中见美:指在丑的形态中,发现美的存在。
例如,丑石在中国美学中被视为有灵性的石头,具有独特的美感。
2. 对比效应:指通过对比,丑的形态反而显得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通过将丑陋与美丽进行对比,使得美丽的价值更加突出。
3. 寓意象征:指丑的形态本身没有直接的美感,但是通过其所代表的意义,产生出美感。
例如,中国园林中的假山,虽然看起来丑陋,但是由于其所代表的山水意境,给人带来美感。
4. 反讽讽喻:指通过丑的形态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反思。
例如,古代文人常用丑石、丑鸟等形象来讽刺权贵,表达自己的愤慨。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
浅谈美学中审丑的思想与价值摘要:现在我们广泛的对于“丑”的定义,往往将它作为美的对立面。
不仅在人们的思想中如此,在艺术作品创作中也是这样的。
但现在我们观赏一些艺术作品中不但出现令人视觉不适的元素,借以衬托主体的优美,较为极端的作品也将这种“不适”作为表现的主题。
本文将与大家讨论在艺术创作中表现“美”是否为作品的唯一表达形式,“丑”的存在及其内在与价值。
关键词:丑学;美学;艺术;审美价值;一、丑与美丑陋的生活现象如何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带给人以美感呢?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较为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跳脱出当时讨论的范围。
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伴随着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赋予了作品独立的审美价值。
伴随着这股审美潮流,丑学便如此诞生了。
当我们大众在谈论到“丑”的存在价值时,仍脱离不了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观点,简而言之“丑”即为“美”的对立面;而从哲学的视角看,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中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传达了由西方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化,才有了新兴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体现。
至此我们对于“丑”和“美”两者的界定处于两难的境地,其一要强调其在美学中的存在意义,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其二又要揭示其的审美价值,由此可见丑学仍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对于“丑”的存在价值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有不少人认为:“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大众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点,一是艺术不等同于美;二是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借以传达的背后形象的文化价值并不等同。
二、丑的形成及展开纵观艺术发展的历程中,艺术早期从大众劳动中被分离出来。
在艺术的朴素理解中,历史的推进与人们使用工具并将其从粗糙打磨到光滑密不可分,艺术的发展从实用到后期产生艺术审美转变也伴随着这样的打磨。
论丑的美学价值
论丑的美学价值作者简介:杜云艳,云南大理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美学。
摘要:美和丑这一感性学(aesthetic)范畴下的对等的属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有着亲缘关系,有相通之处,彼此自身中都有对方的存在,美需要丑来实现自身,丑在一定条件下也将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变成美。
丑比真更真,比善更善,比美更可信。
它有着很重要的审美价值,这在美学史中可以找到佐证,在实际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本文仅以西方现代艺术作为例证。
关键词:感性学,美,丑,相通,西方现代艺术美学(aesth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学,而不是美学,而感性的诸多范畴中当然包括丑这一要素。
谢林“美是事物的最内在的法则在感官和想象力面前的呈现”。
由于传统美学的影响,丑这一美学范畴长期被忽视和回避,仿佛美学(aesthetic)是让人去追求美、遗弃丑的。
其实不然,对美的追求带来的是无比的失望和空茫,四处寻找美可是最终什么都没有找到……尤其在这个全面异化的时代,美似乎不再那么激荡人心、不再能给人力量和生活的信心,她显得那么无力、那么胆怯。
我们是否不该再迷信美的信仰、死抱着僵化的美的理想?答案是肯定的。
美和丑这一对概念并非完全对立不相容,它们在很多地方是有亲缘关系的,很难划分出美和丑的绝对界限,美有丑参与其中,美需要丑来实现自身。
美需要丑的提醒和告知还有无形的指点:美应该是另外一种方式,美会在何处。
有了它的反面,美才可以找到自身。
丑中含有美的质素,“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美也无法实现。
丑对美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将美之中的虚假和媚俗成分的扫除,让美如其所是地呈现出来,从后方牵制住了美、防止它的变相,阻止它向过盛的方向发展——那会导致美的灭亡,这样也就让美最终成其为美,实现了自身。
丑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的不向世俗世界的苟合与共谋,它是最真实感情的表达。
一、美丑的亲缘关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不可能离开丑而实现自身,丑虽然是它的天敌,却也是它最大的营养来源,“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现实生活中,丑往往暗含着不健全、不正常、扭曲等与人类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相悖的意义,因此会带来不快、焦虑的审美感受。
然而,丑一旦进入艺术作品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我们说,美是实在的,可以用表现达到的美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同的,这样的美是具有生命意义,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被生物所占领一般,自由,活泼都是湖泊给它们的乐趣,并且一直影响作品的品质和审美对象的品质。
我们现在以丑的形式判别文艺作品,是显的格外不一样。
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湖泊能胜任这样的形式。
从中世纪的画派中诞生的丑文化,我们已经被承受文化的压力,这样压力来源于对美的判断和对美的创作。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丑的美学的几个表现。
于前苏联的美学家相比,以及近代一些美学家对照,发现我们的不足地方是缺少大胆的想象,坚实的论证。
1. 第一,丑的现实表现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广泛的表现。
论据是时尚文化,艺术,文学等艺术形态有不同反响的借鉴,并且创作了不同艺术内容。
以绘画为例,中青年的艺人,他们的作品以一种对比的形式,表现现实的残酷和一些动荡的元素,或者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思想。
它以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变化,突出了各类的形态变化。
有时候,这么丑文化的美是对比的美,但却不能说美是对比的,才诞生丑。
我们只能承认丑是根据需要和对比产生的。
2. 其次,丑的社会性是有辩论的色彩性,有美学的根基作为前车,它显然觉得这种是一直存在,伴随着生存。
我这里主要强调了人的因素。
因为丑必须是审美的过程,所以人这个主题是完善的,不管是那个人,他都有对丑的认识,对美的辨别。
我们生活里没有丑的事物,也绝对没有漂亮的眼睛。
因为我们认为,个性是存在的,普遍的,感觉也是一样,所以。
审美的主题如果是事物,那么我们对美就有绝对的认识。
如果我们去认识一个概念,我们将永远是用平静的心态面对。
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了眼睛,等于你失去了美丽的天空。
其实,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有了眼睛,你就能见到美丽的天空吗?个性的事实永远不比它本身漂亮。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2011-07-14 14:57:5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中。
“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
“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
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
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一、丑的逻辑演进与历史发展我们经常说不美即是丑。
这样解释固然有些简单,但是,从本质上说,丑的确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我们知道,美是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理智和意志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而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压抑和排斥,反而被非人的本质力量所控制时,那么对象呈现出的便是丑,美的主体追求的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无论是讲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色彩搭配协调,还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而丑的主体追求的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谬的。
美作为真与善的矛盾统一,同时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
美的内容是感性对象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肯定善的感性对象,这是合二为一的事情。
到了崇高便在事物内部展开了美与丑、真与善的斗争,但是,崇高的事物最终是美战胜了丑。
崇高中丑的扩大和美的因素被挤出审美王国,最终便导致了丑的独立。
崇高强调内容压倒形式,也要求形式丑来表现崇高。
到了丑则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形式不再象古代那样服从于内容。
比如罗森克兰兹认为,丑是“有缺点的形式和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缺乏(无形式、不正确)”⑴。
美学中关于“丑”的考点
美学中关于“丑”的考点审美形态的类型主要有六种: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丑和荒诞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才成为审美形态的。
丑——源于人类丑感的形成,是一种不和谐,以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揭示的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的审美呈现中,肯定正面的生存价值和审美意义。
西方的丑作为审美形态,表现了西方人的批判精神的张扬。
西方以荒诞为审美形态,则体现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无奈。
1.丑的特点是什么?答: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和现实的反感不同,体悟和观照。
第二,作为丑的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艺术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为美,发人深省,启迪人生。
2.丑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1、一般原因。
①在审美这种人生实践中,人能够相对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审美活动本身必然地包含对于美的发现、欣赏、创造与对于丑的揭露、鞭挞和摈弃)。
②美在过程上,美不是作为物化形态的结果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形成和发展的,离开了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中的任何一方,都无所谓美丑。
2、具体原因。
①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与美一起进入到审美实践中去。
②美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与丑相异或相对的,但在特定意义上,丑也可以显现为一种人生境界。
③劳动作为人生实践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创造力和推动力。
④时至当今,西方哲学、美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后起的哲学、美学都为丑冠冕堂皇地走进审美领域奠定了思想基础。
⑤艺术作为人类主要的审美实践方式、主要审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审美对象,当今已变得面目全非,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包含了大量对于丑的描绘和创造,而且呈现出了以丑代美的趋势,客观上为丑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奠定了现实基础。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丑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丑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丑美学基本范畴之一。
主要是指社会中及自然界里,那些畸形的、病态的、片面的、消极的却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现象形态。
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及的“丑”,有着根本的区别。
后者仅具有否定的意义及否定的价值。
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认为现实中根本没有丑。
所以误认为现实中有丑,是因主体的审美能力不高所致。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他把美分成“平易的美”和“艰难的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肯定丑具有审美意义的第一个人。
他认为,丑具有可笑性,因此它同喜剧有着必然的联系。
但是,不是所有的丑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只有那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才对人产生一定的审美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把丑同美学的另一个范畴崇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尽管他并不认为丑本身一定是崇高的,但他又指出,丑能够引起主体的强烈恐怖的痛感,这同崇高的东西所激起的审美感受则大体相类,如果丑的这种性质借助某些外因就能显得崇高,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意义。
这些事实表明,丑在本质上尽管同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然而它并不等同于恶,丑具有恶不能全部囊括的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
因此,当丑同崇高、喜剧、滑稽、卑劣等范畴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对象。
甚至变成具有肯定性的审美对象。
这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欣赏石头的习惯,或者用来制作盆景,构筑园林景点,或者作为绘画题材,或者置于案头欣赏把玩。
传统的美学见解认为,越是失去常态的石头,如“瘦、透、露”的石头,越具有审美意义。
清人刘熙载甚至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他的结论是:“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可见,这类丑的现象,其本质并不是恶。
但是,我们不能夸大丑的审美意义,以致混淆美丑、善恶的本质上的区别。
社会中的大部分的丑,如剥削者的残酷本性、违背公共利益的丑言丑行,背离人与人之间基本道德准则的卑鄙行为等等,本质上是恶的,因此没有任何审美意义。
美学上长相丑的概念
美学上长相丑的概念美学上长相丑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因为美学是一个与个人审美观点相关的领域。
每个人对于美的感知是不同的,因此对于长相的评判也是因人而异的。
然而,在社会文化背景和心理认知的影响下,也存在一些普遍接受的美学标准,这些标准会影响我们对于长相的评判。
美学上长相丑的概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包括对称性、特征比例、肤色、气质和社会认同等。
首先,对称性是一个美学上长相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们普遍认为,具有对称面孔的人更容易被认为是美丽的。
这是因为对称面孔表现出了一种和谐感,人们喜欢这种对称性所带来的秩序感。
相反,长相不对称的人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其次,特征比例也是评判长相美丑的一个重要指标。
面部各个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等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以及相对于整个面部的比例是否合理,都会影响人们对于长相的评价。
特征比例不协调或过于突出的人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肤色也是美学上评判长相的一个方面。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肤色的定义会有所不同。
然而,在大多数社会中,白皙的肤色被认为是美的象征,与健康和清洁相联系。
相反,黯淡或不均匀的肤色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此外,个体的气质也会对于美学上长相的评判产生影响。
一个自信、友善和开朗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美丽的。
这是因为气质反映了个体内在的美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相反,一个冷漠、固执或自大的人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最后,社会认同也会对于对长相的评判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中传统的、主流的美学标准会成为人们评判长相的参照依据。
这些标准常常是由广告、影视作品和模特等传媒塑造的。
因此,人们往往对于符合这些标准的长相有较高的评价。
相反,不符合传统美学标准的长相容易被认为是长相丑的。
需要注意的是,美学上长相丑的定义是多元化的,因为个人的审美观点、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等都会影响我们对于长相的评判。
美学上的长相丑只是一个符合主流美学标准的定义,并不意味着它是客观的或普遍适用的。
因此,对于长相的评判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并且更加注重内在的品质和美德。
论艺术丑的美学功能与价值
《学海》199714论艺术丑的美学功能与价值张芹荪 艺术是一种精神性与物质性相统一的文化现象,又是最富创造性的精神现象与心理现象。
艺术活动是人类文明活动重要构成与生成起点,正是艺术这种自由创造的精神给人类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活动是科学、哲学、宗教活动的基础。
艺术以美为它的核心和终极目标,美是艺术的主要价值构成。
但艺术内在机制的自由创造特质也将自己的触角伸向荒诞、无理性、疯狂、精神病态、痴呆、心里癔障、性变态、犯罪欲等丑陋的精神内容与心理存在。
“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
”(莱辛《拉奥孔》P.11,朱光潜译)。
美的至尊地位在近现代艺术中动摇与沉落了,审美意识产生嬗变,艺术不再以描写狭窄的美的对象为主要目的性,而是要深入探索人类复杂的心理结构,表现多重的精神运动。
美学已不再是单纯探讨“美”的科学,托马斯・门罗说:“在整个美学中,美的概念已不占据中心和显要地位。
”(《走向科学的美学》P.398,石天曙滕守尧译本。
)丑大量地拥入艺术殿堂丰富了艺术现象,但丑是否属于艺术美或美的范畴,它的美学功能与价值是什么?它是否可以给艺术接受者以美感、还是非美感的价值感?本文试从艺术丑的本体和对艺术丑的创造与欣赏这两重视角去探讨这些问题。
一在某种意义上古典艺术是和谐的理想美艺术,是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平衡统一的艺术,黑格尔认为以古希腊艺术尤其是雕塑为代表,但这仍不能涵盖所有古代艺术的共同性质,正如莱辛所说,美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但艺术的内在机制是自由创造精神,任何一种界定都具有片面性。
美是古典艺术的中心内容,但丑作为表现对象也大量存在,而近现代艺术更具反叛精神,它模糊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丑更多地成为艺术的对象,显示了美学的功能与价值。
古罗马圣奥古斯丁认为丑在美学中不是一个消极的范畴而是一个积极的范畴。
罗森克兰兹认为丑以感性形式进入审美领域时,就具有某种积极的审美价值。
艺术丑是有意味的情感形式和有价值的艺术表现符号,是精神结构的载体,它是一种感性形式,具有审美价值。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
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论丑在美学发展中的意义周纪文内容提要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丑”在古代处在一种被排斥的、非独立的状态之中。
“丑”在近代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其从属性的地位,而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系列深化。
“丑”的异军突起,促成了“崇高”和“滑稽”范畴的独立;“丑”的不断渗透,加剧了“悲剧”和“喜剧”的对立。
近代美学不仅因“丑”的介入而实现了其历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且还走向极端,引出了作为美学范畴的“荒诞”。
可以说,“丑”是美学发展史上的催化剂,而审丑也标志着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健全。
一、丑的逻辑演进与历史发展我们经常说不美即是丑。
这样解释固然有些简单,但是,从本质上说,丑的确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我们知道,美是在实践中对象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理智和意志的和谐统一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而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压抑和排斥,反而被非人的本质力量所控制时,那么对象呈现出的便是丑,美的主体追求的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无论是讲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色彩搭配协调,还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都是追求一种和谐美,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而丑的主体追求的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如果说美的最终特征是整一的,秩序的、均衡的、合理的;那么丑的最终特征便是混乱的、奇异的、怪诞的、荒谬的。
美作为真与善的矛盾统一,同时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
美的内容是感性对象对善的肯定,美的形式是肯定善的感性对象,这是合二为一的事情。
到了崇高便在事物内部展开了美与丑、真与善的斗争,但是,崇高的事物最终是美战胜了丑。
崇高中丑的扩大和美的因素被挤出审美王国,最终便导致了丑的独立。
崇高强调内容压倒形式,也要求形式丑来表现崇高。
到了丑则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形式不再象古代那样服从于内容。
比如罗森克兰兹认为,丑是“有缺点的形式和自然真实或历史真实的缺乏(无形式、不正确)”⑴。
美学丑的名词解释
美学丑的名词解释美学是研究美的学问,借助哲学和艺术理论,探讨了美的本质、美的特征以及美的感受与表达。
然而,美学所涉及的美并非只限于纯粹的美好和令人愉悦的事物,它也包含了丑陋和不安的存在。
尽管对美的探索常常让人陶醉和赞叹,但对丑的思考同样重要且值得探究。
本文将尝试在不涉及政治的前提下,对美学中的丑进行一定深度的解释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丑陋并非简单的“不美”。
美和丑所带来的感受并不互斥,它们常常相辅相成。
丑并不一定使人感到不愉悦,它能引发我们不同寻常的情感反应和思考。
由此可见,丑是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存在和探讨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美的认知。
在艺术领域中,丑常常通过表现形式对观者产生深刻的影响。
许多艺术家通过丑陋的形象、描绘丑恶的场景以及表达负面情绪来传达其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19世纪法国画家达芬卡罗用其惊悚丑陋的画作《怪物之催》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与痛苦;佛兰德斯画派的名作《三个丑陋的老女人》更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夸张和变形来揭示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这些作品中的丑陋形象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思考,引发对人类本质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除了艺术,日常生活中的丑陋亦不可忽视。
世界上到处都存在着丑陋的事物,无论是可能看似普通的建筑物、照片中的人物,还是一些道德和社会价值观上的问题。
对丑的观察和思考,有助于我们审视现实世界中的不完美,并通过反思和改进来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
例如,对丑陋的环境污染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此外,在美学中,丑陋也与审美主体的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每个人对于丑的认知、感受和理解都是主观的,因此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中,丑的定义和界定也不尽相同。
这种个体差异能够为美学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思考角度。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对于丑的认知,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样性,并在这种多视角的基础上深化对美和丑的认识。
要注意的是,讨论丑不意味着赋予丑化的权利和合理化丑恶行为。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
丑在美学中的意义摘要:一、引言:丑的美学意义二、丑的定义与分类1.自然丑2.艺术丑3.社会丑三、丑的价值体现1.对比美2.引发思考3.丰富审美多样性四、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1.文学2.绘画3.戏剧4.电影五、结论:丑的美学意义及其重要性正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丑这个词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令人不悦、反感的事物。
然而,在美学领域,丑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
美学作为研究美与丑的学科,不仅关注美,也关注丑。
那么,丑在美学中究竟有何意义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丑的定义和分类。
丑可以分为自然丑、艺术丑和社会丑。
自然丑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令人不悦的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艺术丑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丑陋形象,如毕加索的画作《哭泣的女人》等;社会丑则是指社会现象中的丑恶行为,如贪污、腐败等。
其次,丑在美学中具有价值体现。
首先,丑与美形成鲜明对比,使得美更加突出。
没有丑的存在,美就失去了参照物,无法显现出其独特价值。
其次,丑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所说:“丑是美的反面,是思考的开始。
”通过对丑的审视,人们可以对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丑丰富了审美的多样性。
审美不仅仅局限于美丽的事物,丑也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审美体验,使得审美领域更加丰富多彩。
在艺术创作中,丑被广泛应用。
无论是文学、绘画、戏剧还是电影,艺术家们都善于运用丑来突显主题、表达情感。
例如,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丑陋的外表来反映内心的复杂与矛盾;绘画作品中,丑陋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戏剧和电影中,丑角的出现往往带来欢声笑语,同时也寓意着社会现象的讽刺。
总之,丑在美学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它与美相互依存,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哲学思考的审美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对丑的理解和欣赏,有助于提升审美品位,丰富人生体验。
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
2012.06学教育93浅谈审丑现象及其美学意义代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美学范畴。
西方近代社会中,审美活动中的不和谐的、反合目的性的、非理性的因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愈发强烈和重要。
[关键词]丑;审丑;美学;真一、丑的本质及其艺术表现德国哲学家比梅尔说:“只要意志是在强力状态中被经验的,这些艺术作品就吸引我们,产生令人愉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艺术作品也是令人抑郁的,因为意志为了显示它的暴力,变成了残暴,无情地摧毁它的反抗者。
”丑的本质是一方面唤起不愉快的,恐怖的感觉,另一方面又唤起一种力感,一种刺激的兴奋,即非理性意志的表现所唤起的审美愉悦,它既不是崇高中所转化出的理性的无限的胜利,也不是理性对非理性力量的克服,而是主体就生活在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之中,不是排斥遮蔽它,而是把它召唤回来,变成自己的血肉与力量,这就是丑的魅力。
1、从自然界中的丑到艺术中的美关于美难有确切的定义。
但是美之于人最有意义的应该是人文之美和艺术美。
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美的内容时常受到具体事物或环境的制约而具有特殊性和有限性,但其内在精神却是无限的和自由的。
早期的许多文学家和哲学家的思想中,美是一种近乎无缺陷的事物、现象和品质,是很少包括丑的。
而十九世纪之后,文学、艺术中对自然丑的表现不断增多。
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转化需要通过一种手段才能实现,即艺术家的智慧和真挚的心灵。
丑是一种缺陷,是客观存在的,但在艺术中更深入人心,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美和艺术美。
2、“真”是实现自然丑到艺术美的重要途径“在艺者的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的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发现其品性,就是透过外形,触到它内在的‘真’。
这‘真’,也即是‘美’。
虔敬的研究罢,你一定会找到‘美’,因为你遇见了‘真’。
”这是罗丹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从荷赛获奖作品浅谈丑的美学意义
第5 4届荷赛 奖结果在 阿姆斯特 丹揭 晓。 南 非摄 影师 J d Be e 的摄影 oi i r b 作 品 《阿富 汗遭 割 鼻 少 女 》被评 为 今年 年度 照片。 精 致 的 浓眉 ,微 卷 的乌 发 ,华 丽 的紫 衣 ,黑 白分 明 的大 眼 睛和 微 微 闭合 的丰 满 的唇 ,竟 然 流 露 出的 是 一 副 有几 分 绝然 的淡定 神 态。 但 是 影 像 中央 ,却 是 一 个骇 人 的 洞。
与 表 现丑 陋 的各 种 图片 。如 此说 来 ,
丑 本 来就 可 以成 为审 美客体 的一 部 分 ,审丑 也 自然 是 广义 的审 美活 动
的 一部 分。
审 丑 , 即去欣 赏 这 种 不协 调 、 不对 称、 不规 则 ,欣 赏 这种 残缺 和
不 可 能 的 绝 望 与 无 力。 因 而 这 种 所 谓 的 审丑 活动 ,又 是审 美 活动 发展
H v n记 录 一名 越 野摩 托 车选 手 在 ae
。
比赛 中从车 上 跌 下瞬 间 的照 片获 得 最佳 作 品奖。1 8 9 7年 ,最 佳 图片 的
画 面 上 ,是 一 位 在 哀 求 防 暴 警 察 的 韩 国母 亲 ,她 的儿 子在 一 次反 对 总
因为缺 失不可能挽 回的美 ,所以丑 。 美学研 究 的是 审 美关 系 ,是 审 美主体 对 审美 客体 进行 审 美活 动所 产 生 的关 系。 具体 来说 ,在 这 里 审 美主体 是 每一 个 欣赏 、品评 摄影 作 品 的人 ,而 客体 则 包括 了展 现优 美
到~ 定 阶段 而 产 生 的更 为高级 的 审
美 形态 。 为什 么表 现 丑 的照 片成 为 了荷
[美学]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
浅谈对美学中的“丑”的认识摘要:从本质上说,丑存在于美学中美的对立面。
美的主体追求是和谐感、愉悦感,最典型的便是古典美的追求,而丑的主体追求是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
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伴随着美学史的发展。
丑作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在美学中存在,是一种反叛,一种人类心理的自我救赎,它是对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忠实反映,它是严肃的生活态度,且富有思想性,也具有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美学艺术创作崇高一、什么是丑丑是作为美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主体追求和谐感、舒适感的是美,就像古典美的追求。
古典美学追求形式上的比例适中,追求色彩搭配的协调,追求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些都是对美中和谐美的追求,即使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由痛感转化为快感,最终投入美的怀抱。
反之主体追求不和谐,反和谐,追求的是痛感的那就是我们所说的丑。
从客观上说,未按文化规定的正常形象呈现的感性形象,就是丑。
从主体上说,一个不完善的感性形象从文化规定的标准来说就产生丑感。
从创作的角度说,没有实现或达到自己理想创作意图的文化物品或艺术品,这些物品和作品就是丑。
从这些方面来看,其一,丑是对于正常的负方面偏离;其二,丑的偏离是无奈的结果。
丑不仅在美学中体现建构,也在文化中体现和构成,不仅仅在与正常、美、的联系之中获得自己定义,还和美一起,与真与假、善与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丑在审美中的发展丑这个概念的发展一直都是与美学史同时发展的。
之前,丑都是被大家所排斥的。
当人与自然、与社会秩序开始确立关系时,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宁静而又单纯,却又形式丰富变化多样,多样性开始慢慢被古人要求统一协调,要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强调矛盾双方互相渗透、妥协。
然而,丑却是客观地存在着的。
丑在美学家的眼里,被作为一个被审视的对象,等待它的命运是如何被改变,化丑为美,这就是最初状态的丑,而这仅存的丑的形态也仅仅是一些形式丑。
丑经创作转变为艺术美。
莱辛在17世纪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丑的处理原则,鲍桑蔡称赞他预告了一个新时代的黎明,而新时代之门正是被丑撞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丑的美学”作者:刘卿莉徐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09年第03期摘要:本文以诗歌、小说、戏剧中的实例入手,从识丑、辩丑和审丑三个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丑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如何体现审美意识,并呼吁看清“审丑”的目的与本质,处理好审美与“审丑”的平衡关系。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审丑文学审美价值识丑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9-0005-02一、“丑”之意象“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在诗歌中,不乏丑的意象:闻一多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笔下却鲜见浪漫,而是公然宣称“这断不是美的所在”,把“死水”中朽烂的破铜烂铁、残羹剩菜等丑的事物呈示出来,对传统的审美理想进行颠覆和破坏;如闻一多的《口供》:“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堆里爬。
”徐志摩则在《语丝》上译介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中《死尸》一诗:这是一具美女的溃烂的死尸,发出恶腥粘味,苍蝇在飞舞,蛆虫在蠕动。
而徐志摩评价此诗是“恶之花中最奇艳的花”。
在小说中,丑的意象更是比比皆是,我们可以被《我们仨》《平凡的世界》所感动。
也会被小说中丑的意象所震撼。
这种异质类的想象就是刻意要把人们推到传统审美意识的边缘。
也有人说现在的小说似乎继承了传统悲剧的特性,在叙述中常常是“要把美好的毁灭给人看”。
而在经典的“审丑小说”《金瓶梅》里则更是典型。
在《金瓶梅》的艺术世界里,没有理想的闪光,没有美的存在,更没有一切美文学中的和谐和诗意。
在戏剧中,丑角更是不可或缺:中国传统戏剧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分行,丑角是排在最末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丑角不重要,传统剧目中,有不少是以丑角担当剧中主要人物的;戏剧史上,也出现过许多把丑角演好、演绝了的名丑,如:昆剧早期的文丑杨鸣玉、京剧文丑罗寿山、京剧早期武丑王长林等。
就拿豫剧名丑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精心塑造的知县唐成这个人物形象来说,在舞台上,他说话时声音尖细,走路时步法蹒跚,看状纸时得把状纸贴着鼻子尖(高度近视);高兴起来,跟手下衙役搂肩搭背;受惊吓时,脚一跳,身一颤,小眼睛瞪得溜圆;发倔脾气时,乌纱帽一摘,小猪尾巴辫翘得老高。
然而这些丑的意象却在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审美价值,为文学作品的展开埋下伏笔,甚至其中的一些,本身就代表着另一种角度审美观。
二、辩丑——丑形象的理论分析在传统中国,从道家《庄子》起就十分重视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像《人间世》中的支离疏,《德充符》里的兀者王骀,叔山无趾、申徒嘉,这些丑的形象形貌粗陋怪异,但是被庄子以“齐美丑”的思想赋予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的确,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以“道”、“气”为核心的本体论视万物为一体,事物无论美丑皆“通天下一气耳”,对美丑的划界并非如西方那么清晰;另一方面,中国“天人合一”的诗性思维重视感性,多以直觉感悟的方式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把握,对人的非理性精神要素有相当程度的重视。
因而中国文化显现出美丑兼审的特点。
所谓的美丑是主观的情意和想象力赋予的对象。
米芾认为石以瘦、绉、漏、透为妙,苏轼则能从中见出文饰及形态之丑。
概括来说,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有这样几个重要观念或倾向:第一,以美为主,以丑衬美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如《宝玉挨打》,写宝玉会过贾雨村回来,得知金钏儿自尽,“五内摧伤”,“茫然不知何往”,以致和贾政撞了个满怀。
这些叙述传达出金钏儿的死,给宝玉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
再看看金钏儿死后其他人的反应。
宝钗到王夫人处道安慰,王夫人说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几下,撵了他下去。
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
岂不是我的罪过。
”话中隐瞒了事实,虽提到自己的罪过,实在是为自己开脱。
而宝钗为劝慰王夫人,把金钏儿说成了“糊涂人”,并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
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这种冷冰冰的话,正反映出宝钗灵魂深处的冷酷无情。
宝玉的悲痛、内疚、震撼对照王夫人的推诿、薛宝钗的冷漠,辉映出了宝玉的心灵世界是多么美好而热烈。
丑的特征因美的对照而更加显著,反之亦然。
唐代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死寂病态的丑来衬托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和自然的壮美,这种以丑衬美的认识早于西方近千年。
第二,化丑为美,即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是中国美丑观的又一重要观念,其效果是通过对丑恶现象的艺术加工引起审美快感。
因为艺术所展示的不是现实中原封不动的丑,而是被赋予了艺术形象的对象,它的内容会引起人们道德伦理的批判,而形式却给人以艺术享受,唤起审美快感。
甚至很多人认为丑的形象比美的形象更具感染力和冲击力:“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
丑陋的外表下展示出的,或是主人公的或是作者的,非凡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使得丑形式成为呈现充沛高尚的人格精神的独特载体,“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因此,这里的化丑为美又分两种,即由人物外表丑化为对象心灵美的,和化人物丑为作家美的。
化外表丑为心灵美的,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有很多例子。
拿第一部分中提到的《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唐成,形象极丑,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个人物内在美好品质也逐步展现出来:他立下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做官宗旨;在公堂上,他伸手向衙役借钱,一再声明:“下个月还你”,是为了拿借来的银子去周济为父申冤的民女;更主要的是他对权倾天下的当朝奸相严嵩和严嵩的亲妹子诰命夫人严雪娇一概不卖账;当他的那些原本威风十足、道貌岸然的上司们,一听到新发生的两桩诉案均涉及到诰命夫人,一个个吓得推的推、溜的溜时,他却为两张大状最后交到自己手中而暗暗欣喜;在审案时,他与诰命夫人斗智斗勇,终将其绳之以法,解送进京。
观众透过其丑陋的外表、诙谐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却看到了他的勤政、爱民、清廉、机智、不畏强权,敢于伸张正义等美好的本质,外在的丑和内在的美既形成鲜明对比,又在同一个人身上和谐地、合理地得到统一,令观众在看到戏的末尾时,由于充分领略到人物的内在美,对其产生由衷的喜爱、尊敬、赞佩的情感,以至完全忽略了他的外表丑,甚至从中获得强烈的审美快感,也就是说,这时候在观众眼内,这个人物形象不再是丑的,而是美的了。
化对象丑为作者美的也很多。
比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等,都是以善的标准批判丑,以审美的标准欣赏艺术形式,从而体现作者的崇高价值观。
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类化丑为美的作品始终向读者展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即感官丑到升华的美。
而讽刺的是,在大众媒体的渲染和推波助澜下,人们越来越怀疑是否已步入了恶俗审丑时代的误区,乃至北大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先生近日炮轰中国当代文学,称新锐小说粗鄙成风,往死里写脏、写丑,堪称世界文学之奇观。
而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呼应了曹文轩的观点,认为情况可能比曹文轩描述的还要严重,目前图书市场上充斥着暧昧的封面和“粗鄙化”的广告语,公开声称“身体写作”、“胸脯写作”、“私人写作”的作品比比皆是。
这样的一批“显丑”作品无疑是在迎合人们“窥奇”“窥私”的低级趣味,我们从连篇累牍的“先锋小说”里看到脏的、丑的、恶的东西,然而我们在为这些作家的低龄化和“勇敢精神”说惊讶时却没有感到任何一点心灵层次的触动。
同样是写丑,为何这类作品却被“雨打风吹去”的时代糟粕呢?“不少当代中国作家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学养不足,而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而匮乏像卡夫卡等西方作家在审丑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反思。
而审丑的泛滥,对人性丑恶阴暗的过度阐释,颠覆了以往文学对人性的真诚书写。
他们为了迎合市场而不惜展示秽丑、诲淫诲盗,泯灭良知。
这样的作品有如昙花,也许能热闹一时,但终将被历史波涛所淹没。
”在笔者看来,主要就是由于这些作品的作者在创作之前,本身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没有自身感悟的化丑为美的过程,也没有审视的高度和过程,以导致读者在阅读时候的审美过程是中断的,戛然而止的,尚没有触及心灵的层次。
因此他们说创作的文字只能算作是“写丑文学”而不是“审丑文学”。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名噪一时的当代小说尚不在我的讨论范围里。
三、审丑——丑形象的审美价值根据课本所学,文学活动油四个方面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里丑的美学意义也是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体现的:第一,从世界方面:表现最为直接,就是前文所多次提到的“丑显示着生命力的旺盛,勃发着一种恶狠的,自虐性的快感。
”丑的表现往往在使人们在感官上对世界的认识更鲜明、更深刻。
第二,从作者方面:在真正意义上的“审丑作品”中,丑的意象是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对世界丑恶形象的体现,这一表现,要求作家在前期对于真实世界的“审丑”过程中就要以审美的眼光来洞察。
因而,这种表现对于客观世界的表现力通常还要强于惯性思维的审美表现,而更能集中而鲜明的体现作者强烈的个人情感,以及在整个丑与美转换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个人价值观与世界观。
第三,从作品方面:丑的意象是作品异质的突出表现,有的美学著作里也明确把“审丑”归入审美的美学范畴。
许多作品中表现出的丑的对象的确是极丑的,然而放在整体的作品中,通过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或是其行成的整体意象来分析,审美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而从这一方面来说,把丑的意象引入文学也使得文学作品的艺术空间被大大拓宽了。
第四,从读者方面:丑的意象被读者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接受即是“审丑作品”的最大功效。
依然举文章第一部分《死水》为例,描绘了一沟又臭又脏的死水,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嫉恶如仇的破坏欲;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读者无一不被这样一种文学家的表现力和价值观说感染。
从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方面,无一不体现了巨大的审美价值。